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17 21:16:32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密切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平时的教学工作

现在开卷考试的题目,突出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对学生的觉悟水平和实际行为等方面的考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运用。为了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肤浅的探索:

1.上课“四步走”。第一步,以每课的框题内容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好相应的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预习、读书找答案;第二步,在新授课上,就本课堂上要学的内容,请学生相互合作将思考题分组讨论并作答;第三步,师生共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探究、讨论;第四步,归纳总结,收获知识。这样举一反三的组织教学,不仅使学生摆脱了以往“老和尚念经式”的背诵,而且容易使学生掌握所要学的基础知识。

2.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例如,在学习《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总理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十三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十三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

材料二: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请问:

(1)总理的“十三亿乘除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作为中国的总理,为什么每念及这些人群就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3)请你针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为总理献计献策。

此题不论从材料到设问,都充满着较强的感彩,通过对总理的谈话这一情境的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使学生主动去查询材料,积极去寻找相关的报道。问题一层层地得到了解决,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复习

政治中考试题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点的考查上,而是突出知识的相关、相通性,根据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从整体上、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加以考查,强调对基础认识、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些具有相关相通性的知识整体,才能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知识。那么,怎样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重视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重点把握知识相关、相通的地方。即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研究相关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在有机联系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复习,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理顺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把握教材知识一定要依据《中考指要》。《中考指要》是规范教材、教学和考核的依据,中考严格仿照《中考指要》的规定和要求,考核所学教材的内容。《中考指要》对各个知识点都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如哪些是了解的内容,哪些是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运用的内容。这些规定和要求都在教材中得到了落实,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都反映了《中考指要》的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立足于教材,弄清哪些教材知识是要考知识、哪些重点内容、《中考指要》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要搞清一个重点、热点问题有哪些知识点与之相关系,有怎样的关联,为什么有这样的关联。一般说来,凡是《中考指要》中要求理解和运用的内容,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尤其是能与时政热点相关联的内容,都有可能设计主观性试题;凡是与学生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政策方针等都是命题的重点。

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寻找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开卷考试后,题目新颖,材料广泛,答案灵活,命题更加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以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要有反映和体现社会现象及热点(包括地方热点)的问题。比如,房子、物价、就业、食品安全等,还有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低碳经济等内容,我们都能找到它们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可以把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我们一方面是要广开教学门路,走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要搜集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以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而且还要搜集国内外实例及社会热点问题,并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加强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克服那种只依赖教材的“纯知识化”的说教,又要反对脱离基础知识的“纯时政化”的报告,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耳濡目染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巩固和提高解题水平。

四、瞄准中考试题,重视知识的专项训练

综观近几年来扬州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二是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较好地体现了对知识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三是突出能力方面的要求,淡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要求,较好地体现了由考查知识为主到考查能力和思想觉悟为主的转变,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四是试题的灵活、多样、新颖,增大了主观性试题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针对这些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不同题型的专门训练。

1.要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进行试题训练,我们不主张搞“题海战术”,而应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和题目,有的放矢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各地中考试卷的特点上,精心挑选和设计一些题目新、材料广、问题宽、答案活的试题,让学生通过做题,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答题。

2.要有计划的进行训练。教师应根据二轮复习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第一轮复习,应以基础性的试题,以每课的小综合训练为主。第二轮,应以综合性的试题为主,着重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初等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打基础、做准备;第二,掌握必要的数学方法,用以解决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简单的数量化问题及逻辑推理问题;第三,进行严密的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第四,提供一种观念,倡导一种精神,做到胸中有数,说理有据。数学中考复习,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要加深对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必须在复习中不断巩固和扩充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的关键在于复习,发展思维的关键在于训练。中考数学复习,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创新,谋求策略和方法,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发展和时展的要求。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中考数学总复习的策略

策略一: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首先认真解读考试说明,理清知识点,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通过学习,明确考试的方向,复习中能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制定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策略二;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初中数学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体系大多是鼓励的、单一的,不具备系统性。总复习阶段,教师的重点是从知识的系统性、网络化、整体性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数学的概念、公式、规律、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框架图或分类列表等形式把知识点串起来,之后形成星状式网络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顺藤摸瓜,运用类比、归纳、比较等方法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策略三:在复习阶段学生开始往往出现了“高原现象”。什么是“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后,开始成绩逐步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习阶段,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导致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这时候教师注意少搞题海战术,多进行典型例题精练,尽量避免多次重复性练习,要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有效的复习课,一定要精选典型的例题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并及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适当的插入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常识知识点,以提高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纠正不良习惯,树立“四种意识”

学生失分的原因,除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分是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所致。针对这种情况吗,在复习训练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学法指导及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同时教师要有以下“四种意识”:

合作意识:教师之间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谐意识:与其它科目任课教师互相协调,做到同舟共济,以减少学生的压力;责任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完成规定的课时计划,还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爱意识:每一棵小草都有它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进取的一面。阳光奋力穿过云层,总会留下动人的温暖。此时此刻只要我们关爱学生多一分,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多一分。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也能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穿越云层,释放异彩。

三、关注热点问题,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人们所用的数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数学中考代表了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数学中考年年都有许多新的变化,都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近几年中考数学题目创新有以下特点:

(1)应用性问题形式多样化。数学应用性问题注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地方人文特点和地理特点等。

(2)开放性试题内容多样化。开放题对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思维与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3)动手操作题类型多样化。动手操作题既可以是过去常用的作图题、画图题,也可以是剪贴等其它形式的题目,还可以是通过测量、折叠、旋转、平移等动手操作后的解答题等。

(4)计算问题相对减弱,如对二次根式的计算、解方程等不易太复杂和过难,不必像前几年样深化拓展。数理统计等应用性问题逐步增加,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处理等能力方面的训练。相似、圆等的证明难度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但运动、变化、求范围等探索性题目,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类比、反证法的思想等要有所加强。选学内容、课题学习会作为升学考试内容。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选学内容,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题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

针对以上命题特点,在总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观察、推理、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二要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公式及结论的推理方法和过程;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关注课本上的实例来深化知识,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相互渗透,拓展知识面;五是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应对热点问题。

四、薄弱环节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3

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是一门比较接近理科的科目,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特征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作答。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背只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得当,内容上要合理的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积累,强化理解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4

摘 要:本文主要就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课程内容以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繁琐且每年都有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最新的考试大纲,抓住考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求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试水平,从而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会计从业资格 教学改革

课 题: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LZY155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对这类课程的教学仍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法中,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针对职业院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提炼教学知识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每年都会有适当的更新,知识理论性强并且内容繁杂,考题范围宽泛、涵盖面广。授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吃透教材内容,勤于思考,善于设计,提炼出教学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每节课从大问题讲到小问题的教学模式,而是每节课以若干个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思路清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1.运用对比教学法,突出知识点异同

对比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方法。利用对比法教学,学生能够容易理解知识点,便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例如,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教学中,对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地方性会计法规的对比;对比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把握时机,恰当、准确地运用对比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把握关键知识点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2.引入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剖析典型事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典型案例,同时,区分案例的类型,把握应用时机,灵活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对其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三、抓重放轻,将知识点转化成考试的考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计算分析题和实务操作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考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提炼知识点的同时,应对知识点的关键点进行强调,将其转化成考试题型的考点。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能力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能否通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能力。

1.提醒学生认真听课,抓住重点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繁杂,很多学生觉得内容太多,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其实,不管哪一个科目、哪一个章节,甚至哪一个知识点,都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训练学生认真听课、抓住重点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短小精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中精力听讲。课后,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考点整理到重点总结本上,强化记忆,把厚书变薄书,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学会循环记忆

小复习即节复习。每节的知识当天复习,当天的问题当天搞懂。小复习通常可以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学生不看书,独立把老师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是自己考自己,能够增强记忆力,养成勤动脑的习惯。“过电影”之后,再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看一遍书,低头看书抬头思考,可以在书的空白处记上自己的体会、高度概括要点以及利于记忆的小窍门。这样复习既能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还能温故知新。

中复习即章复习。在学过每章的知识点后,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将所学的知识集中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中复习可以采用制作线索图的方式,列出章名、节名、知识点、

关键词 ,把知识点进行串联,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点的提取和记忆。另外,中复习要注意查缺补漏,将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和陌生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熟练掌握。

大复习即课程总复习。利用周末或月末,以列提纲的方式将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列出来,进行回忆、思考,整理思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知识再记忆、再思考,培植知识网络的“大树”。

3.教育学生学练结合,知错善改,让错误变得有价值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繁琐,难于记忆,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和各种考试题型相结合,每节内容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设置过关练习,使学生能够借助练习题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和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错题准备错题本,对错误进行总结归纳,标出错误原因,答题的方法、技巧,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做到知错善改,同时,积累自己的题库。

4.帮助学生临阵磨枪,教会学生从容应试

从报名结束到考试前一天,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将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划分,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内容。同时,每天坚持至少做一套模拟题,熟悉题型,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提高应试水平及能力。考试前几天进行上机模考,熟悉机考系统。叮嘱学生考试时要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做题时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合理分配时间。遇到难题或陌生题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猜测法等方法甄选正确答案。

总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提高成效为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应试水平,使其能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考试,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茂.今天怎样“管”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5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让学生“会”学习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发现、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侧重于能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 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 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解题时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把握概念的实质,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有多层逻辑障碍,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都要夯实基础知识,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从整体出发,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 课堂 总结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00-01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记忆包括三个以上的一组知识时,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知识只受一次干扰,即第一个知识受后面知识的一次干扰,而当中的知识却受前、后知识的两次干扰,这种前、后两头的知识因受干扰少而容易巩固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心理学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证实:人们要记住在排列顺序中居首位或末位的记忆对象所花费的劳动量,比记住在排列顺序居中的记忆对象所花的劳动量约少一倍。所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重点的知识放在授课的前、后两个位置。根据这个理论,一堂课最后做个总结,可以突出重点,而且无知识进行干扰,总结的内容容易巩固,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因而课堂教学的总结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教学中也发现我们有时的课堂总结只重视形式,只是“总结了总结”,这样反而起不到点睛的作用,还让学生无所适从,一头雾水。笔者就化学课堂总结的几个误区在此讨论一下。

误区一:过分重视教学计划,总结一笔带过

在教学中每一节课我们事前做了充分准备,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但是到了课堂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打乱了计划,不能如我们所愿,从容结束教学。这时不少教师就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匆匆结束课堂教学,将课堂的总结一笔带过,这样看视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没有课堂总结是不完整的课堂,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会流于虎头蛇尾的稀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放一放,先进行课堂总结,将没有完成的内容作为设疑激趣,让学生有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这样既总结了本节内容,又为下节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

误区二:照本宣科,没有重点

在课堂总结时,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本节我们学习了某某物质,其物理性质是什么什么,它的化学性质:一能和某某物质,其方程式是……,二能和某某物质反应,是什么什么现象,三又是一大堆。看上去把本节知识都总结了一下,让学生又过了一遍,达到总结的目的,其实这就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面面俱到。常言说的好,都是重点就是没有重点。学生也不知道本节的重点是什么,每个知识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对考纲没有吃透的结果,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本节的每个知识点具体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吃透考纲,同时对课堂总结也要充分准备,什么知识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该背诵的要求背诵,该理解的要求理解。

误区三:练习不精选,没有针对性

用练习来结束一节课的教学是许多老师特别是理科老师常用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本节知识,又能对学生的学情及时反馈,是非常实用的课堂总结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正在教学过分地强调所谓的与中高考结轨,直接把中高考原题拿来作为课堂总结。很多时候这是不合适,因为高考强调的是综合能力,它的每一个题目都有很强的综合性,把它来做为新授课的反馈练习不容易考察出学生究竟是本节知识出问题还是综合能力出问题。例如:在讲解阿伏加德罗定律时不少老师都会选用形如: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0.5mol/LFe2(SO4)3溶液中,SO42-的数目为1.5NA

D.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这样的高考题作为课堂总结,但这题考察的知识点太多,很难考察出学生究竟是什么不懂,是物质的量计算有问题,还是阿伏加德罗定律不理解,还是原子结构没弄清。所以,我们在编写总结练习时要精选,一定要选出能考察本节知识点的题目,而且每问题尽量只考察一个知识点,即使是高考题我们也不一定原题拿来就用,可以只用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学情。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8

    [关键词] 高考 地理术语 热点

    2010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地理试题中,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中,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达要求很高,但考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口语化比较严重。

    2011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1、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2、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与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凡有图表的题,必须先分析图表所给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和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点相联系。然后,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点框架,再看题目中,问的是什么,再答题。不能盲目地就问题而论题,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图表信息,先放射性思维,再集中性思维。近几年的考题中,除常见图表外,区域地图近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

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范文9

关键词:思考;总结;数学;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162-01

大家知道初中数学知识点少而且简单,每节课老师讲的知识点少,并且反复强调;学生反复练习一个或二个知识点,比较机械,缺少独立思考和解题规律的总结,但考试成绩还不错。而高中知识点多且考察要求更高,逻辑性思维更强,学习任务加重。好多初中成绩不错的学生因为不会思考或者不善于思考和总结而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和进度,觉得数学难学,慢慢的开始掉队了。高中数学学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考查;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考查。

鉴于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认为在以下这几个时间段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并养成爱思考与爱总结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1.课前的思考与总结

在上新课之前做好预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预习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就行了,而是要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并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新的知识和习题,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掌握的,或者不理解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有所侧重去听讲。老师可以在课前把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给学生。比如直线的方程一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刻画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确定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有几种形式等。"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自学,去感受体会,去领悟和思考探索,总结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没上课,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课中的知识点,简单习题基本解决。因此学会并养成课前的思考和总结对实现高效课堂功不可没。

2.课后的思考总结

在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数学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求学生要求思维敏捷,注意思考才行。再者前后知识联系较大,学生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再加上有些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在听课时就会有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如此一来,本来想好好听课的学习的,就不想再听下去了。正确的做法是:先要紧跟老师的讲授节奏,如果有听不懂和没听清的地方先快速地记下来,暂时跳过去,努力去继续听课。下课后找时间再把上课听不太明白和不懂的数学知识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和分析,结合老师讲的方法,直到弄明白为止。这节课老师都讲了那些新的知识,哪些新的例题,我都听明白了吗,还有哪题不会的。比如立体几何这章,如何证明面面垂直,老师讲要先证明线面垂直,而要证明线面垂直,必须先证明线线垂直。学生课后要仔细思考线线如何垂直?有哪些办法?为何不能由线线垂直直接得到面面垂直?老师讲解例题的时候,他是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解决的,考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真正弄明白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记录好总结和错题集。可见没有学会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学生会"消化不良"的。

3.做习题后的思考总结

虽然不要求学生搞题海战术,但是不去做适当的习题也是不行的,否则学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形;相反的情形是有些学生做完一题就做下一题,不去思考和总结,这都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在做完一道习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关注结果是多少做的对不对,更不要忙着去做下一道题,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这道题我要如何分析,如何入手,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有些没做出来的,看看答案提示,我为何没想到这样做,还有别的办法吗。通过做题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思维能力,归纳出解题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体会万变不离其宗的实质,比如有一道向量题:已知A(3,1)B(-1,3)两点,O为坐标原点,动点C满足向量 =α・ +β・ 其中α、β∈R,且α+β=1,求点C的轨迹方程。除了设点C(x,y)带入求轨迹,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得出C(x,y)点的轨迹其实就是A B两点所在的直线,这样思考问题就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不觉得难做了。再举一列:a,b,c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c是斜边,点p(m ,n)在直线ax+by+2c=0上,求m?+n?的最小值。咋一看三边长和直线没有关系啊,好多学生懵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m?+n?的结构和那个公式结构相似,经过学生的思考可以联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样一点拨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可见对经典习题的巧思妙想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学完一章后的思考总结

要想把高中数学学好,每学完一章节之后,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总结这一章节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 学生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一览众山小。比如三角函数一章公式多变形多,学生大喊记不住,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如二倍角公式在化简求值一节的应用,可以点拨学生总结公式的应用遵循"三统一"的原则,即"角度的统一,函数名的统一,次数的统一"。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公式太多,不知道如何用公式的困惑了。

5.考试后的思考和总结

每次考试后,都是一次检验和提高学生成绩的时刻。不过好多学生把答案对对就完事了,或者考不好就把试卷往旁边一扔,就不问了,反正考过了不会再考了。这些做法或者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教育学生眼里不要老是盯着分数,要引导学生好好思考那些做错的题目,为什么做错了,是真的不会还是马虎导致的,我还能做出来吗?亲自再做做。考试时为何没想起来那,再思考一下,那些大题还能得点分数吗。总结经验教训,为防止日后再犯。应及时把错题搞明白并且收集整理在错题集上。对学生的数学考试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综上,学生多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规律,对提高解题能力和提升学习成绩很受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