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0-30 07:15:41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我们国家不缺少创新人才,但是缺少拔尖创新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极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尖端科研成果。因此,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音乐教育对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音乐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使创造性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他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独立的个性品质、健全稳定的创新人格、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内涵。中国古代文化认为,“乐”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论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1)音乐可以升华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精神食粮。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优美高尚的音乐是塑造人们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们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它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人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

(2)音乐可以放松日常压力。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一语道破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听音乐可以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使生活丰富多彩,帮助人们通过松弛的享受来积蓄精神和活力。

(3)音乐可以促进智能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能够激发大脑的兴奋点,诱发灵感,把思维引向深处。古今中外众多很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音乐,是小提琴手;数学家华罗庚热爱拉二胡;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是一位钢琴名手。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对大脑的研究,也证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4)音乐可以治疗疾病。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音乐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音乐治疗的诊所、书刊、协会、专科学校纷纷成立

(5)音乐可以使领导更有艺术。1972年,在为美国总统尼克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特地安排演奏了尼克松家乡得克萨斯州的歌曲《美丽的阿美利加》,调动调宴会气氛。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家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在与代表联欢时,登台和歌唱家共同演唱《祖国歌》,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议

莎士比亚曾说:“音乐是整个宇宙的守护神”。贝多芬也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虽然受遗传、年龄、个人努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高对拔尖创新人才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人认为,音乐修养对从事专业的人员很重要,对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必须要有音乐天赋才能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音乐修养是一个人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所产生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取决于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生理上的先天条件,就是相对于学习某种乐器所需要的特定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一个人能否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将之运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培养生活情趣,在茶余饭后或看书时听听舒缓音乐,或者听音乐广播、参加音乐会,平静自己的心绪,缓解大脑疲劳。多听、多看、多欣赏高雅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多看音乐书籍,多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加强审美感受。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识谱、视唱,训练自己的节奏、音准,学习并掌握乐器演奏方法,也可以在晚会、联欢会等活动中登台表演,施展自己的文艺才华,提高亲和力和个人魅力。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我国普通高校早期的美育思想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8年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经亨颐重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设有音乐课程。1912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①的著名主张,强调通过美感教育来陶冶人的品质。3.我国普通高校最早颁布的艺术教育法律法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预科开设课程共8门,乐歌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音乐理论。本科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927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出席第一次会议的有蔡元培、林风眠、杨杏佛、王代之、高鲁、周俊、李金发、吕彦直,提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等主张。4.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机构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聘请鲁迅先生主管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西乐部。有通过唱片听赏音乐的教学和演奏西洋名曲等实践活动。5.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学校艺术实践的第一个文件1940年,教育部颁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主要内容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应由专门音乐教师负责学校音乐活动,要求各校要在学生中组织多种艺术团体,经常举办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每位学生要至少应参加一项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各校应从学校经费中酌拨音乐事业费等②。6.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开设的音乐课程:⑴ 音乐选修课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⑵ 音乐必修课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共开设3个学期,每周2课时。7.我国普通高校较早译著的音乐教科书1904年,美国亚克斯福大学的音乐理论教科书被曾志胍胫,定名《乐典教科书》,以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子学堂之用。8.我国普通高校较早成立的音乐社团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课外练习军乐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每周3课时。9.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创作的歌曲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现上海交通大学)由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作曲的校歌《警醒歌》(张焕纶词)。10.我国普通高校早期培养的音乐人才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赵元任、黄自、张肖虎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姚锦新、柯政和等。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嘉祉(俄)、托诺夫(俄)、库普克(德)、武桥敦义(日)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从总体发展看,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建国至1965年,在全国只有极少数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2.1966年至1976年 “”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乐器、唱片被毁掉,音乐社团停止了活动,音乐机构解散。3.1976年至1985年,1976年至1978年是一个徘徊期。从1978年至1985年,呼唤健康艺术、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出发,受到各级领导普遍重视。4.1986年至今是发展的良好时期,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教育机构逐步健全,艺术课程的改革深化更加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艺术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艺术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称谓是在1986年确立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1986年8月发起并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瞿维、方业热问捉旎岢ぁ⒏被岢ぁ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989年至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家教育总体规划》的通知([89]教社科字003号),在《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后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教体[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和《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7号)等文件,表明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③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副修专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20―1949)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萧友梅为科主任,经与赵元任商议,定为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49―2006)(1)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 始于1978年的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学音乐专业的学习。1978年,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实施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国高级外交人才良好的艺术修养。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设有符合高校音乐教育特点的综合的艺术课程,如音乐鉴赏类、音乐常识类、音乐史学类、音乐文化修养类课程,并有第二课堂专家学术讲座的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跨学科研究,音乐学副修专业还成立了“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小组。(2)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 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创新型科学家和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的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④在全国首创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教育。除延用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师外,还增加了“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性的课程。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还有的考入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学历教育。除开设上述专科学历课程外,增设有“音乐构成”、“音乐与文化”、“音乐商业管理”、“音乐工程”等课程。除本校教师外,受聘为音乐学副修专业开办讲座的音乐学者和专家有严宝瑜、姚思源、严良摇⒄徘啊⑼糌购汀⒅芎:辍⑼醢补、李西安、朱汉城、修海林、谢嘉幸、金湘、储望华、陈其钢等,还有刘新成(历史学家)、陶东风(文艺理论家)、傅溪鹏(文学家)等。

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现状

2000年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精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于2000年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届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课教师培训班”,此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颁布并实施,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3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为加强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将培训普通高校在职攻读公共艺术教师音乐学硕士学位的任务委托给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同年招收首届研究生。2005年,全国第一个音乐学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研究生的学位点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建立。至今已有3届共6名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与研究。

五、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阐述

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哲学、美学等学交叉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开拓音乐学专业中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音乐与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课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属普通音乐教育学范畴。它的研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艺术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揭示人与音乐的关系。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1)音乐本体的研究方法 是实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方法。旨在对优秀的作曲家与代表作品进行科学、客观、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作曲家运用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与表达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和精神内涵。(2)音乐文化的研究方法 立足于音乐的本体,向相关文化拓展,使大学生认识音乐艺术形式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沿革和发展过程,音乐对时代和社会所产生出的深刻影响,理解音乐中广阔的精神内涵。(3)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特性的研究,须深入到艺术实践领域,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视角,研究音乐对大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知识、审美价值取向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4)哲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由于哲学观点、立场的不同,对音乐的本质视角也不相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认识、理解事物,从哲学、历史的高度认识音乐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要价值。(5)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始终折射时代与社会,音乐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思辨、评价和批判各种文艺思潮的能力。传承先进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并保护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并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个新的学科的崛起经历了百余年几代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它必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①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讲演词》,刊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出版),《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1983年4月出版。

②《艺术教育重要法令》第12页。

③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回顾与展望1978―1998》,《人民音乐》1999年第12期。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3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沈音举办

5月15日晚,“2007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开幕式暨交响音乐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标志着交流展正式开幕。

本次交流展从5月15起至6月22日结束,为期一个多月,计划举行24场音乐会。来自美、法、日、韩的18位外国音乐家、学者,将在沈阳音乐学院与中国艺术家们联袂演出或讲学,来自国内艺术团体、音乐院校和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也将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此次交流展是沈阳音乐学院继“第27届李斯特音乐节”、“沈阳国际音乐节”、“2004沈阳国际长笛艺术节”和“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展的举办,将有利于沈阳观众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各种音乐形式、风格与流派,对开拓观众眼界、提升沈阳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王毓

首届钢琴修造论坛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和施坦威(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央音乐学院首届钢琴修造艺术论坛,5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钢琴修造领域举办的规格最高级、水平最高的一次专业研讨、学习和交流的盛会。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承办,吸引了全国专业院校师生和大批各地钢琴修造专业人士。

据介绍,此次论坛的举办,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我国钢琴修造、调率和维护水平,为业内人士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论坛主讲人包括中央音乐学院赵东升、王德生、刘克寒等钢琴修造专家,授课的外籍专家包括施坦威钢琴(远东)公司总裁罗伯特・道夫先生、施坦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约翰・潘顿先生和纽约的专业技师等。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于24日晚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为论坛画上句号。

■刁艳

中国音乐史学会

第十届年会联手苏州

本报讯(记者 乐工)中国音乐史学会拟于2008年9月下旬在江苏苏州市召开第十届年会;同时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评选仍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组进行。

为了充分发挥本学会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该学会拟与苏州鑫凯培训学校联合举办:1、2007年暑期中国音乐学论文写作班;2、2007年高等院校音乐理论教学研修班;3、2007年中国音乐学硕、博士研究生考前辅导班等培训科目。

详细办法可登录以下网址:

yyyj@rymusic.省略

咨询电话:010-68152605(《音乐研究》编辑部 陈荃有) 0512-65165528(苏州鑫凯培训学校教务处)

高为杰星海讲学

本报讯 日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高为杰教授应邀赴星海音乐学院讲学,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讲学内容包括:《音乐意义的探究――关于音乐作品分析的方法、目标与目的》《现代作曲技法中音高体系的应用》。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校本研修 困境 思考 对策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音乐学科校本研修从学校出发,解决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面临的问题。它既满足了音乐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让学生了解本地与音乐学科内容的信息及发展趋势。这调动了音乐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激情,有助于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中学音乐校本研修面临的困境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城市重点中学)为例,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含音乐在内的艺术学科目前在中学的教学结构中属于边缘学科。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在学生的基础学科被接二连三地考考考的处境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会花在基础学科的听、写、练上去。这样的局面在无形中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所有的小科目被边缘化是应该的,学了那些东西有可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认识在学生家长的意识里更为根深蒂固。

2.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部分保障。在一小部分学生的意识中,音乐课是和唱歌课划等号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给音乐课其他内容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学生在看到不熟悉或是不感兴趣的作品时缺乏耐心,消极反应甚至干脆干其他事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看到“6”还要从“do re mi fa sol la”数上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给唱歌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3.作为小学科进行校本研修的集体性活动,参与的人员较少,难以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我校专业的音乐教师六名(只有笔者一人在教学一线,其余全在学校行政部门做工作人员),平时的学习机会主要来自各个信息丰富强大的和音乐相关的网页,还有就是及时地抓住同校其它学科的研修学习机会,注意了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校际之间的研修学习机会比较少,出去的机会更是有限,和其它大学科相比,“走出去,请进来”的时候不多。这种“井底观天”的现状客观上就造成了音乐学科各个领域的校本研修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闭门造车”。

二、做为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办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积极面对现实,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行动。立足于课堂和教材,把校本研修工作真正地做细、做实。

1.思想上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音乐学科还没有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艺术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做为传播美的艺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崇高与价值,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

2.借助网络多媒体

以前我们可能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来解读,现在我们通过点击和曲目相关的网页,就可以得到更详尽生动的资料。多媒体大量的使用,使音乐作品以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呈现成为常态。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在教师开阔视野、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充电,终生学习成为共识和可能。

3.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编撰适合学生的校本研修材料,把研修内容形成文字记录下来,是使教学取得高效实用优质的有效途径。

1、以人音版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为例。这是一个关于我国三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港、澳、台的单元。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天地人交响曲》之外,很明显还有情感目标的要求。为此,我在《校本研修材料(13册)》上就补充了几篇短文,有《澳门的回归》、《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和当代作曲家李海鹰的介绍文字。或许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已经向学生展示过了,但我相信,只有在形成文字集结成册后才能给学生提供再次回顾的机会,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除了提供短文外,我考虑到学生刚刚走入中学校门,对一切还都比较陌生。为使他们早日适应中学生活,我在第一单元中还加入了一首补充歌曲《中学时代》等适合七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

2、对于比较艰深内容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关背景资料的链接引入,可能比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对此类内容的处理尤其要谨慎细致。我们可以就九年级第五单元《经典交响》为例来窥得一斑。在这个单元中共有这么几个内容: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由其主题得来的歌曲《念故乡》。这些不朽乐章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多少总有些“阳春白雪”的感觉。作为教师,除了要对作品极为熟悉外,更要紧的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贝多芬和德沃夏克的生平及轶事要整理成文档给学生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作曲家的前提下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再如,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教学中。对京剧的学习以前一直是我感到比较头疼的内容,但在几年前的那节公开课上受益匪浅。通过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及贡献的生动介绍,使学生对这位京剧大师产生了尊敬和好感,他们接下来欣赏视频《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学唱其京剧片段也是兴致盎然。

结语

在音乐校本研修中,我还注意了从课堂细节入手,及时记录并反省平时教学工作中熟视无睹的小毛病,努力构建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搏出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的精彩,实现高效课堂。我深信,只要我们富有爱心和童心,就会有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课堂。而校本研修是使我们的课堂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前提和台阶。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0.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5

一、人材培养方案

人材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人材培养的有关要求,按专业对人材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安排的教育文件,是学校实现人材培养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下称《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践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制订出的既符合教育部对音乐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具有广西区域民族特色的、便于操作的可行性方案。

在教育部《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下称《课程方案》)中,对授课课时结构、学时、学分都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做出这样界定: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如民族音乐历史文化,区域音乐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这为制订人材培养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本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优势,结合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制订出具有本校、本区域的办学特色的人材培养方案。

1.根据教育部《课程方案》的各项目标要求,修订我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总体人材培养方案。

在教育部新《课程方案》所设置的十一门专业必修课中,声乐等八门专业课程与我校原课程设计基本相同,在授课课时和学分稍调整后保持原课程方案。与我校原课程方案有较大不同的两门课程分别是“乐理与视唱练耳”及“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前者是将原课程的乐理、视唱练耳合二为一,后者是将原课程歌曲写作、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课综合为一门课。我校针对这两门课目前全国还没有相应的教材的情况,克服在教学实践中内容多、任务重的困难,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上尽可能进行有机地融合,参考上海中师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将其中的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互补借鉴,把高师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合为一个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也在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的基础上,精编适于我校课堂实施的教材。此外,本校根据我区的实际社会需要继续保留开设舞蹈课,在器乐演奏课中则突出民族器乐类的选课率(指导学生任选一件民乐器),其它选修课程中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设置与我校原人材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大体上吻合,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尚需补充,在总体的学时、学分设置有些出入,稍作一些细部调整。

2.《课程方案》中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是突出学校办学特点的课程,是实施《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是文化的,因而是民族的,是生而禀承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歌海”之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开展《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校在编写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力求最大程度地体现广西的民族性与地域特色,在原器乐演奏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少数民族乐器课(马骨胡、独弦琴、芦笙等),多声部民歌(马山三声部民歌、三江侗族大歌)合唱课,广西民族舞课等,此外,在声乐课中选入经典少数民族民歌内容,在理论课中开设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有计划地安排介绍广西民族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讲座等。在《课程方案》中做出突出地方民族特色课程的设置和规划,为实现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特性的人材培养目标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民族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广西区内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许多教学内容是自己身边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在耳闻目染中就已经积累有相关的基础和经验,民族情感和课程广泛的实用性促使他们渴望能对民族特色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掌握和深入学习,以满足日后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对于广西区内汉族地区和区外的学生而言,新颖的学习内容,极大地刺激他们的求知心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特色课程,以学习和体验与自己“母文化”相异的地方民族音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全区最优秀的艺术人才(特别是民族艺术方面的高级人才)。大学自主办学为人才的引进和教师的聘用提供了较大便利,学院根据《课程方案》计划的课程安排需要,加大高级人才引进力度,与驻邕其它高校和自治区多个艺术团体共享人才资源,进行科研合作和教学合作。同时,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以请进来、送出去、脱产读博和在职进修相结合,用多种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2005年以来,在学院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艺术类教师脱产进修(一年以上)七人次,脱产读博一人,脱产读硕四人,在职读硕七人,短期进修则更多。由于得到学院财力支持,高级职称的外聘教师队伍比较稳定(特别是广西特有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广西民族乐团团长、广西合唱协会会长等专家长期担任有关课程授课),建立起长效稳定教师队伍的用人机制,建设起高水平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民族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证。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应坚持独创性和长期性

教材,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载体,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概括,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都体现在教材之中。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体系的定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教材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没有统编教材,大多采用音乐学院传统教材或部分自编教材,而目前国家正式出版少数民族音乐方面的教材数量不多,完整的具有地方民族音乐体系的音乐教材很少,特别是具有广特民族音乐特色的、阐释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声乐、器乐和理论教材更少。如器乐类:壮族马骨胡演奏教程、波咧演奏教程、苗族芦笙演奏教程、壮族天琴演奏教材等尚未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曾出版由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副教授编著的《独弦琴教程》,但此类教材不多见。合唱方面如马山三声部民歌、黑衣壮多声部民歌、三江侗族多声部民歌以及广西多年来参加国际合唱节获奖的优秀民歌合唱作品等,虽在刊物上有零散刊登,但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一本比较完整的、能囊括广西十二个民族的合唱曲集。据此,整理、出版这类民族音乐教材理应是民族特色课程教学实践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针对该项目成立了教材编写科研组,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编写补白式的民族特色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对已出版的具有基础性、代表性、作品内容涵盖面广和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选编,对所选的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可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所编教材经试用、修改之后,经过学院教材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认定,成为学院正式教材,如近期出版《花山的早晨――广西民歌合唱教程》教材。此外,还计划编撰一些声、像、多媒体教材,以及数字化环境下的民族音乐应用软件方面的教材。通过长期的坚持,努力建立一个能实施民族特色课程的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体系,并不断地将其丰富和完善。

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

教学实践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靠各门教学课程来完成,各门教学课程计划的完成靠教学实践来体现。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课程的横向拓展等,突出教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决定着教的水平高低。因此,实施地方民族特色课程项目,教师除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必须对实施地方民族特色课程项目的教学理念有深入的了解,明白自己所授课程在本项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编写好教学纲要,明确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艺术类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尤其是技术课程教学,以声乐课为例,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不完全相同,声乐按声部区分一般都可以分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四个声部,但对每位学生不可能完全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曲目也不可能一样。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选修课项目,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一门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课如学生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的)。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既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又要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兴趣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参与教学法等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选课率很高。据统计,目前2004、2005级在校的223名学生中,已全部参加民族特色课程的选修,选修率达100%。其中选修独弦琴的学生16名;选修二胡(马骨胡)的学生23名;选修古筝的学生39名;选修笛子的学生9名;选修琵琶的学生11名;选修扬琴的学生2名;选修芦笙的学生2名;选修唢呐的学生1名;选修民乐合奏课的学生30名;选修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学生56名;选修壮族多声部民歌合唱课程的学生223名。这充分说明,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民族特色课程的开设,优化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结构,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艺术实践

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实践又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育部颁布的对艺术实践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做出了明确分配,教育实习课程6―8周,计6学分,社会实践第3学期―第8学期利用假期或其它业余时间完成,计6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把学到音乐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实际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并服务社会,又能从社会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育实习(包括见习),一般用整块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二是参加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这类文艺演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学层面的:如每周末举办的教学汇报演唱会、民乐选修课程教学汇报演奏会等;有学生社团层面的:如艺术系金凤凰艺术团舞蹈队的专场演出、合唱队的专场演出、民乐队的汇报演出等;有学校学工部门组织的:如暑假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国庆、元旦等节日举办的庆祝晚会演出活动等。

通过近两年的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相当踊跃,仅艺术系举办的两届艺术节演出活动,就安排了二十多场演出,其中有声乐、器乐、小品、舞蹈、演讲、画展、书展和说课等项目的比赛,再加上平时安排的星期音乐会、三下乡演出、兄弟单位的联谊演出以及节日联欢演出,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据统计,2005年12月至2007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五十多场次,广大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进步。通过对2004级同学进行的调查,28%的学生对此课程的开设持“非常赞同”态度,56%学生持“普通赞同”态度;21%学生对教学效果持“非常满意”态度,59%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

结束语

通过科学地制订专业人材培养方案,合理地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坚持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建设,加强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等具体措施,探索一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之路,逐步构建起一套符合我民族地区区情的民族特色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民乐传承人才,传播和弘扬我国的国乐精粹,对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是非常需要和必要的。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非常需要一支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掌握具有本土音乐艺术技能的、有一定音乐理论的复合型专业音乐教师队伍,发展本土音乐事业,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带到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年龄的人们当中去,拓展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70-024

2004年12月,“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章瑞安在其发言《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显著滞后。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着与时代、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些弊端日益凸显,并制约着艺术教育教学的进展。我们正经历着一次最深刻、最广泛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并已经启动,二是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的重视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这就要求与之关系密切的上层建筑——高师美术教育,也必须为中小学提供合格乃至优秀的艺术师资而进行深入改革。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来说,改革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思考和探索高师美术教育如何与时俱进、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改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困难在于理想师资的缺乏和课程整合的不易,前者主要由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脱节造成;后者则主要归咎于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整合意见的分歧。而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来解决。

由于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已转变为“以能美化自身和环境,能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能以美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交流与表达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通过美术实践使人格受到陶冶为教育目标的美术教育”,所以,笔者特别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前后的大致情况及其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为高师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换句话说,高师美术教育已被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推到了被迫改革的边缘。然而,高师美术教育应该如何改、往哪改就成了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显然,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为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在此,笔者认为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设计、美术史等内容,建筑除外,下同)音乐(包括声乐、舞蹈、演奏、指挥、音乐史等内容,下同)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即是高师美术教育为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而做出的积极回应,是具有高师特色的、培养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需求合格师资的捷径。

“高师音乐美术教育专业主辅修实验项目”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持,其立项目的就在于“为适应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尤其是艺术课程改革,培养主修美术辅修音乐或主修音乐辅修美术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肇庆学院从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参与该课题研究。笔者试以该院美术音乐主辅修项目的实施情况为案例来探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启发,通过分析其成功与不足来研究高师美术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美术音乐主辅修项目是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新路子,在高师美术教育的大环境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

1. 学科融合与课程改革

美术音乐是姊妹艺术,既相通又相融,视觉和听觉分别是它们悦人性情的手段。音乐会离不开舞美灯光、海报宣传,美术展览也因有了音乐而更显雅致,两者相互衬托,协调发展。关于美术与音乐的相通性,文章《区别、相通与融合——论美术音乐主辅修双学科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楚,简略概括如下:

①美术与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与功能相通。第一,两者都能有效地构建审美心理;第二,两者都能培养高尚的情感;第三,两者都能建构完善的人格。

②美术与音乐的审美抒情特征相通。

③美术与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相通。

④美术与音乐的审美心理过程相通。

关于美术与音乐的融合,该文也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①吸取,即以一种艺术为主,吸取另一种艺术的某些长处,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②配合,即以一种艺术为主,用另一种艺术补充和丰富自己。

③综合,即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结合。

可见,高师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学科融合达到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目的,从而为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服务。

肇庆学院美术音乐主辅修班课程改革较大。公共课由原计划的16门精简为9门: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学、教育学;主修美术课程15门: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透视、艺用解剖学、美术教学法、毕业创作与论文;辅修音乐课程5门:乐理与视唱、声乐、琴法、合唱与指挥、音乐简史与欣赏;有关美术音乐选修课程8门:版画、电脑设计、摄影、雕塑、陶艺、舞蹈、古筝、民族文化史。

这一课程改革是依据如下教学计划制定的:

显然,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常规的一门专业学到底的课程设置,构建了集美术音乐双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走出专业划分过细,甚至技艺化的狭小天地。

2. 实施办法与评价形式

①在2001和2002级美术学专业本科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和音乐面试的形式挑选学生,组建了两届共74人的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其中2001级40人,2002级34人,各分两个班。

②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的美术专业课程,由美术系教师任教,音乐专业的课程由音乐系教师任教。

③一至四年级同时安排美术、音乐两方面教学内容,采取两方面知识齐头并进、相互渗透的学习方式,使双学科在时间进程与知识结构中融为一体。

④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音乐汇报演出(包括钢琴、演唱、舞蹈、服装表演等形式)将美术音乐主辅修班的双学科水平展示出来,并要求实验班学生全体参与。

3. 教学效果与质量反馈

从问卷调查、质量评价反馈情况来看,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成效:

①主修的美术专业,水平不比同级非主辅修班同学差。据2003年12月统计,2001级已开出的美术课程,总体合格率为99%;优秀率为22%;其中专业理论课总体合格率为99%,优秀率为19.7%;基本技能课总体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17.6%;实践课总体合格率为99.59%,优秀率为37.6%。参加省、市级以上展览、竞赛或公开发表的美术作品、论文共55项,其中一位同学的“北京2008奥运会”主题海报设计荣获部级铜奖。此外,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主辅修班同学的美术知识、技能扎实,作品质量较高,完全达到全日制师范专业本科要求的水平。

②辅修的音乐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已基本掌握。至2003年12月,2001级已开出的音乐课程,总体合格率为98%;优秀率为27%。期间举办了一次音乐汇报演出和一次钢琴教学汇报演示会,充分展现出美术音乐主辅修班同学的音乐水平。

③双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正如上文所述,美术、音乐同属艺术范畴,共同学习不但为理解和融合带来帮助,而且相得益彰。例如:2001级美术音乐主辅修班的音乐汇报演出中加入了绘画与设计,不但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韵味,而且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④在实践中锻炼了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能力。由于实验班学生已掌握美术音乐双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中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便作了灵活安排,要求学生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进行专门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并在教育实习中实践。

总起来看,肇庆学院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案例研究表明:

1. 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

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单一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贴近时代需求为前提,立足于培养合格的普通中小学艺术师资,突出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将高师美术教育当作“教师职业化”教育来进行。

2. 该模式为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课程内容提供平台

即根据课程需要组织课堂教学,有分有合,机动灵活。在一种学科教学中尽可能借鉴和引用另一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把握艺术的共同规律。

3. 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为组建艺术教育专业积累经验

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发展目标,本项目成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为成立专门的双学科专业,进一步深化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也有尚欠成熟之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扩大生源范围

上文说过,肇庆学院是在美术系或音乐系已入学的新生中,依其兴趣、意愿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来选拔一半学生组建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这样一来,该年级师范本科生总数和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学生人数的比例为2:1,选择范围非常狭窄,而且出现学生主修专业实力较强而几乎没有辅修专业基础的情况。倘若在招生之前,就组建美术音乐主辅修专业,按双学科标准招生,该实验项目的运行必然将更加顺利,成果更加明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因而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前景也就更加乐观。

2. 紧抓教学质量

首先,因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的课程教学涉及美术、音乐两系而导致这样的尴尬:美术系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仅仅是美术系学生,也是音乐系学生;音乐系教师却认为他们既然编在美术系,就是美术系学生,与音乐系关系甚微。两系教师都不全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时间安排和课酬分配上存在一些分歧,甚至缺少必要的合作。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美术、音乐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意识到任何的敷衍都将是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的阻力。

其次,学生辅修专业的学习时间太少,而且缺乏连贯性。常常是学生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这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辅修专业水平尚欠理想,甚至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抓好主修又兼顾辅修值得有关人士深思。

最后,课程设置应考虑美术音乐的融合性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用性,譬如书法和钢琴应属必修科目。因为“不论是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仍系于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与否;易言之,教师的专业水准乃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可见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高师美术教育的责任有多重!

3. 加强实战锻炼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高师为中小学输送人才,这就决定了高师学生在真正教学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实战锻炼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因而,高师应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除了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法》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演练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三下乡义务教学活动、家教辅导等,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主题演讲。

此外,仍要特别强调一点,即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提高衔接意识,包括人才衔接、知识衔接和教学衔接。人才衔接不仅表现在培养美术音乐复合型人才上,还表现在身为教师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上;知识衔接则主要指根据地域、民族需要而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做到“按需学习,按需教导”;而教学衔接说的是高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爱教”“善教”,能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领会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生之心和责任感。当前,这些方面尚属高师美术教育的盲区,应在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对师资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和美育素质高的人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基础。因而,高师美术教育只有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为其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资,才能产生更多对美术感兴趣和美育素质高的人;也只有这样,“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章瑞安: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R].源自“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北京”论文集,2004.12.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常锐伦.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R].“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北京”论文集.2004.12.

[4]薛国庆.肇庆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学位评估报告[R].2004.5.

[5]梁善.区别、相通与融合——论美术音乐主辅修双学科关系[R].美与时代.2004.6.

[6]肇庆学院美术系.美术音乐主辅修班课程计划表[R].2001.9.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7

关键词:体育竞赛;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88-03

在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等项目的比赛中均依据运动员所完成动作的难度、优美程度和稳定性来评定成绩。比赛中当技术难度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谁能发挥自身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去赢得裁判的赏识,去感染观众,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可见,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对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运动员的特点是在技术难度上占有着较大的优势,而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却相对薄弱,艺术表现力状况已成为限制我国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在。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表现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争实力是摆在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并非随意可得,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为了使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得以更好的提高,本研究就如何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技巧项目中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运动训练学、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操、舞蹈、表演理论、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及著作 ;登陆相关项目网站,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到相关项目1985-2005年的竞赛规则,为了解各项目发展进程提供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国家花样滑冰队、花样游泳队、艺术体操队及省、市技巧项目教练员、舞蹈教师及相关专家发放35份问卷,收回35分;对上述项目运动员发放问卷106份,收回问卷106份,回收率为1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1.2.3录像观摩与分析法对近期国际、国内的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技巧、健美操的等重大赛事的比赛录像进行观摹,对23次赛事的进行重点分析与统计。

1.2.4现场观察法对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运动员训练进行现场观察,通过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1.2.5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运用定义法、分类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对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要素、规律进行研究。运用 Microsoft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及获取的运动员比赛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艺术表现力培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本研究首先从提高艺术表现力的相关因素调查入手,在对35名专家关于艺术表现力影响因素调查中得知,舞蹈训练、音乐素养、表演能力、文化修养排序为前四位。就此本文先从舞蹈、音乐、表演、文化修养等方面研究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2.2关于舞蹈表现方面的培养

2.2.1关于舞蹈与艺术表现力舞蹈是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它能够最直接、最强烈的抒发人的情感,撼动人的心灵。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舞蹈定义为“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运动来抒发感情的,都可称为舞蹈。

在花样滑冰等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成套动作要表现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种意境。 在比赛中谁能够在完成较高难度的同时,将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谁就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运动员在表演时所采用身体动作许多是借鉴舞蹈艺术,并将其移植、发展。所以说运动员要想具备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较好的舞蹈基础。

2.2.2关于舞蹈表现能力培养关于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本研究将分为一般能力培养与结合专项特点培养。

2.2.2.1关于舞蹈能力的一般性培养舞蹈能力一般性培养,主要是指舞蹈基本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即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运动员的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运用身体律动练习,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节奏感;运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提高其协调能力;运用现代舞训练,使运动员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

2.2.2.2关于结合专项特点的舞蹈培养在花样滑冰专项中应将舞蹈内容与冰上动作、滑行图形、滑行步法等相结合,并根据编排成套动作需求进行训练;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应注意舞蹈动作与身体动作及器械的有机结合、巧妙的利用,特别注意结合器械特点而进行的舞蹈练习;在花样游泳中舞蹈训练是结合水的特性、克服水的阻力而进行,在不同的动作中均注重注意身体的伸展与挺拔,注重运用手臂去表达、脚尖绷直、腿部姿态的控制等;在技巧中应运用舞蹈中的跳步、转体、移动等将技巧中的跟斗有机的、协调的融合为一套完整的动作;健美操中的转体、跳步等难度练习均来源于舞蹈,因此在姿态、力度、节奏等都应符合健美操竞赛要求。

总之,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应采用通用舞蹈训练与专项舞蹈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2.3关于音乐表现方面的培养

2.3.1关于音乐与艺术表现力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情绪、意境主要是来源于音乐。如果没有了音乐的就缺少了艺术表现的源头,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表现,所以说音乐是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比赛中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意境等激起了运动员情感体验,运动员再进一步通过身体动作把这种情感体验进行表现。而这种体验是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以及联想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这些情感体验又受制约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和后天学习的程度。

2.3.2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要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本文将从一般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针对比赛音乐的培养两方面进行探讨。

2.3.2.1关于音乐素养的一般性培养 关于音乐的一般性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等途径进行。感知音乐就是尽量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运动员时刻受到音乐的熏陶;学习音乐就是通过讲授音乐基础知识等使运动员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有所一定的了解,为提高音乐素养奠定理论基础;运用音乐就是通过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体会音乐变化与身体动作的关系,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2.3.2.2关于比赛音乐运用能力的培养 将比赛所用音乐的风格、情感、内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处理好在成套动作中应采用的表现形式。在此方面主要是通过感知比赛音乐、理解比赛音乐、表现比赛音乐等方法进行。

2.4关于表演能力方面的培养

2.4.1关于提高表演能力的意义本文所探讨的表演主要是指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竞技项目中,将比赛套路的内涵、情感、意境表现出来的技巧.本文所探讨的表演可以理解为是建立在舞蹈技能、音乐素养基础上将身体表现于音乐表现融于一体的内在表演能力。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身体语汇动作技巧去交流思想、抒感、叙述生话。运动员在比赛场要受竞赛规则的制约,按事先编排的成套动作进行。运动员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身体去体现音乐中所表达的意境,并要达到努力感染裁判与观众,获得裁判的认同取得较高的艺术评分。

如果运动员表演意识较差或不善于使音乐在自己内心中产生某种激情,就是他们自身的技术技巧再高,肢体条件再好,音乐旋律再美,也很难表现出音乐所赋子的真实情感和所要表现的真实意境,更谈不上感染裁判、观众,所以很难取得较高的艺术的分值,所以说表演能力的提高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4.2关于表演能力方面得培养尽管体育的表演同舞台等的表演诸多不同,但就表现情感表现来说还是相通的,因此可借鉴舞台艺术表演中的培养方法,结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总结适合在体育竞赛中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对于培养运动员表演培养方法在此也将通过一般性表演和成套动作表演方法进行。一般性表演是成套动作表演的基础,而成套动作表演是对运动员艺术表现能力的具体体现。

1) 一般性表演主要是通过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即兴舞蹈练习等表演方面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表演能力。

2) 成套动作表演方法的训练是分析伴奏音乐、整理情感体验、深化表演细节等步骤对比赛成套动作进行的表演训练。

2.5关于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

2.5.1关于文化修养对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指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平日修养。这种平日修养,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土壤” .自古以来,人们便注重培养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如果把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比作水,把事业上的成就比作船,则水涨方能船高。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艺术表现能力越强。情感以认识为基础,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良好的文化修养对的情感产生、表达和激发都有着重要作用,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必须注重运动员的文化修养。

2.5.2关于提高运动员文化修养应注重的问题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因受专项特点影响,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较早,有时存在着不能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完成正规的教育的情况,这样从客观上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员要想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有需要较深的文化底蕴,因此需求与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切实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应注重以下问题。

首先,在制度上保证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以及教学质量,使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能够与同龄的学生一样受到正常的文化教育。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有目的引导运动员进行有关文化方面的学习,进行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参加文学欣赏讲座等,提高运动员文学修养。

再次,运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等手段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

另外,运动员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其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运动员选材时应以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可通过舞蹈、音乐、表演等方面是进行,在培养过程中都通过一般性培养与专门性培养两种途径进行。

2) 一般性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运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形体和姿态控制能力;利用舞蹈中的身体各部位的律动训练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利用不同风格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通过舞蹈现代舞学习训练,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情感能力。专项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结合不同专项技术特点将舞蹈训练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专项特点的舞蹈训练内容。

3) 一般性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面为:通过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的三个层次,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素养。专项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方法为:对已选用的比赛音乐做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4) 一般性表演能力的培养方法为:动物模仿性练习、生活观察性练习、音乐想象性练习 、规定情境性练习、小品表演练习及即兴舞蹈练习等。在专门性培养时节和比赛套路进行,主要是围绕着比赛动作套路、结合伴奏音乐,深化情感体验,细化表演技巧,形成比赛动作的表演思路,从而完美表演成套动作。

5) 运动员较好地文化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其心理积淀。运动员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其文化修养越深,而艺术表现能力就越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也应以其足够重视,并做到从制度上保证,从方法上可行。

3.2建议

1) 艺术表现力培养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说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足够重视,并有计划的安排在训练计划之中。

2) 在培养运动员艺术表现力时还应注意到与竞赛规则、动作编排、音乐选编等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2004:46.

[2] 孙伟科.论艺术的表现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87.

[3] 张少云. 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J].新疆艺术,1999(6):53.

[4] .表力と内.[EB/OL]..

[5]科林伍德,王至元,陈华中.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8

在开幕式上,湖南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圣辉方丈代表组委会向参加盛会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敬意。他提到,此次研讨会因缘殊胜。《维摩诘经》云:“以音声语言而做佛事”。佛教音乐对人心、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慈悲、平等、和谐、和平精神的声音。它不仅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是佛教普度众生、广结善缘的法门。

国家宗教局外事司司长郭伟在以“巍巍昭山出梵音、泱泱五洲奏和乐”为题的致辞中说道,近几年来,通过音乐界,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佛教音乐的收集整理、挖掘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本次佛教音乐研讨会很好地契合了佛教修学所提倡的“欢悦和同”的践行理念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开幕式之后,“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致开幕词。来自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历时3天(11月25—27日),对中、韩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派别的考察和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音乐发展特征;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在历史中的变迁现象等。如: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王馗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张乔的《对20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等。

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主持编辑的佛教音乐歌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汇集了唐、宋、元及明永乐年间的优秀音乐品种以及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少数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佛教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它是一部总结性、开创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论文统计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录,体现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认为,对于佛教而言仅仅用“汉传”来概括中国的佛教特征显然是不够的。在整体环境下,佛教仪式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区域中,任何一个群体、信仰、历史变迁的细节、音符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文章以现存11部瑜伽焰口仪式文本为基础,从咒语、手印、神祇的运用和仪式整体框架等层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展现了瑜伽焰口仪式在历史中随社会、人文、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

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其中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较为侧重音乐本体研究。如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分析了韩国东海岸佛教文化圈内巫仪式音乐中所包含的众多佛教音乐要素,民众的民谣音乐不仅影响了巫仪式音乐,同时也渗透到佛教音乐梵呗中。

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从散文统节诵经不规则节拍、七言律诗偈颂的固定拍节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的南方佛教、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佛教音乐中的诵经和吟唱方式,对他们的节拍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蒙古国,七言律诗偈颂以相对快速的固定牌子构成章节形式,韩国和日本则以缓慢、自由的节拍方式形成音乐性较强的吟唱方式。诵经在全球化传播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节拍,二七言律诗偈颂则发生了融合当地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本土化特征。

会上宣讲的论文还有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崔昍教授撰写的《和请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礼佛仪式音乐》、韩国古典翻译院金世钟研究员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母音变化样相》、庆星大学郑永进教授的《关于单声的音乐特征研究》、釜山大学伊昭喜女士的《韩国的现行朝夕礼佛问和韩语化》、首尔大学讲师孙仁爱的《京制梵呗中受容的开城地域梵呗》、釜山大学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等。

在中国汉传、藏传佛教方面,学者较多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关注佛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相互关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上)》,作者认为两种宗教尽管存有很大差异,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两者在宗教修持、仪式内容、仪式行为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民族艺术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员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综述》,文章考察了雄色寺的历史、宗教传承体系、绝诵经音乐的结构、仪轨、社会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学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描述了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历史背景、表演场所以及其主要仪式内容;原青海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满当烈研究员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研究了青海塔尔寺音乐具有的多元化、多风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就佛教音乐的功能展开探讨。如台湾弥勒内院监院法成法师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解释了佛教音乐梵呗的来历以及传入中国后发生、发展的情况,指出梵呗不仅能够止息喧乱、而且能够让演唱者去除一切杂念,以清静之心虔诚至志而体悟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认为,华严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一切陀罗尼的根本,它的组合方式揭示了人类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让学佛之人不迷惑在语音、语义、字形上,用每个字所对应的“空”、“无”境界进行修证。慈云佛学院客座讲师释若宽法师提交论文《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阐释了佛教内部非乐思想和对音乐的需求,以及佛教音乐与修行的关系,并对佛教音乐的走向进行反思。韩国大韩民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0号修传者张完淳(行梵)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唱诵梵呗的方式使与会学者亲身体验到梵呗不同唱诵的特点以及对听者内心的作用。台湾音声研究中心田运富先生在研讨会上也就佛教音乐对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从图像学角度看佛教音乐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作了《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的报告,文中例举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画的图片,提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发展影响深远,其中留下了大量的乐舞形象,它们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东传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从云冈石窟雕塑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音声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佛教音乐”这一称谓不仅不能概括“佛教音声”,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讨了神圣与世俗、声明与供养、改梵为秦与改梵为鲜卑、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寺院中音声供养人的身份,认为西域音乐进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为佛教的缘由。

总的来看,“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是自2003年“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以来参会学者最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一次盛会。早在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于1997年在“台湾慈济慈善文化事业基金会”的支持下,曾组织学者完成十余项佛教音乐的专题考察研究,对一些濒临消亡的佛教音乐进行抢救整理。2003年,“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每年在中、韩两国(第五届在台湾高雄,由佛光山承办)轮流召开“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现定名为“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这七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韩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工作,代表了当前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前沿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9

【关键词】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 城市音乐 研究

位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而这个音乐之城的称号也是有它由来的历史①。一座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及历史的背景是无法分割的。追溯哈尔滨的历史,不难看出,原来它的根基早在这个城市形成以及发展之初,就已经根深蒂固地被烙上了音乐的印记②。本文所分析的“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也是围绕着哈尔滨音乐中所夹带的“西方历史”所展开的。

一、“老会堂音乐厅”的历史背景介绍

老会堂音乐厅的修建历时将近两年,于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落成。在教堂修建好的初期,教堂用作礼拜及其他宗教仪式,同时也用来举行和召开一些小型的会议。在1931年时,老教堂经历一次火灾,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复,才得以延续到今天。

二、老会堂的用途

近些年来,老教堂一直被作为咖啡厅、早教中心等用途。在重新翻新修建后,以作为弦乐四重奏,小型室内乐等形式的高水平的音乐专门演出场所,这是现今“老会堂音乐厅”名字的由来的一个基本原由。 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的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它的辉煌和存在价值,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如果去挖掘其文化、音乐、宗教历史等,还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收获。无论是从实体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方面,还是从精神层次的高度。教堂于2014年5月份竣工后,马上投入了使用,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市交响乐团和黑龙江省交响乐团三个单位的重奏组来演出室内乐,所选曲目是古典曲目与大众熟知的曲目相结合的方式。

三、关于“老会堂音乐厅”使用问题的研究

(一)音响特色与演奏时所遇问题的研究

笔者参加了教堂的排练、演出等活动,对于音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教堂的举架很高,有很空旷的场地,这给声音的回响制造了很大的余地。这不仅对曲目选择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也是对乐器选择方面的一种挑战。因为在乐器演奏的同时,会产生许多回声,当回声与乐器继续演奏的原声所混杂或者掺杂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会使声音的质量下降很多。各个配合的声部在这种回声的干扰下,会显得不再清晰。尤其是钢琴在演奏音乐表情记号为强或者极强和弦的时候,会产生对声响较弱的乐器例如大提琴、中提琴等的干扰,使得听众所听到的结果便是钢琴轰鸣的回响掩盖了弦乐本该清晰的演奏。特别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幅度较大或者情感较为激烈的演奏,这种现象便会经常出现。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演奏要求,同时对于选曲也需要慎重的考虑,一些偏向现代的古典作品,有着较强的节奏型和需要强烈表情记号(如fff)③的演奏等,音响效果会显得浑浊且模糊不清。

(二)听众文化接受与曲目之间的关系研究

由于音响效果的限制,从音乐会的演奏质量考虑,一些大型的钢琴与弦乐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并不十分适合在这里演出。因此,对于作品的选择和呈现方式,选择了弦乐四重奏占相对较大比重的一些经过改编的乐曲。根据笔者对于音乐会演出曲目上所获得的反响来看,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和好评的多是一些经久不衰、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的四重奏改编曲目。如 《月亮河》《瑶族舞曲》《阿里郎》《夜来香》《海滨之歌》等歌曲总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并且在多次音乐会后,若观众的热情不减,演奏者还不时需要返场加演曲目。对于经典的原汁原味的古典作品,如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opus21)、勃拉姆斯的钢琴四重奏(opus25)等作品也被经常演奏,这些作品也是经过挑选,旋律比较悠扬,既不失古典音乐传统的味道,又能比较适合的利用老会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三)关于音乐厅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于音乐厅未来的发展,笔者有以下思考。由于老会堂音乐厅音响特点,特别适合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如小提琴的帕蒂塔、大提琴的巴赫经典作品“无伴奏组曲”等。这类作品在日常的房间或者场地演奏,声音往往会显得有些“干涩”甚至有些余音“意犹未尽”的感觉,因而恰恰适合在此音乐厅演出。此外,演奏的音乐应该符合其文化特质和背景,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如果按照笔者的意愿出发,其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毕竟听众群体的结构不是单一的。所以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假以时日,并且以“中西合璧”的方式,逐渐培养大众更丰富的和“中西兼赏”的欣赏观念。

从器乐的配置角度来讲,羽管键琴也应该纳入配置的计划,这种乐器在这老会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也会更加,音色格外悦耳。而且由于其构造的特点,在与弦乐相结合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得“太过分”,以至于遮盖了其他弦乐乐器的音色和旋律。

结语

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对演奏的约束和限制是至关重要的,涉及的不仅仅是曲目选择,对音响的特征以及是否符合曲目本身的意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方面。音乐厅作为演出场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曲目,要结合文化环境来斟酌筛选。若盲目拼凑曲目,与文化相脱节,那么也会使精彩的演出变得平淡不少。通过本文对老会堂音乐厅在音乐演奏方面的诸多内容的分析,对我们在将来的音乐厅的建设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关杰.哈尔滨城市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