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辅导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06 13:03:10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1

采用教学实验法,在湖州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跆拳道选项课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各40人,将其分成对照和实验2个组别,由同一个教师对2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其中,对实验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入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和身体活动形式,对照组学生不作任何实验,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实验前后用SHS羞怯量表(ShynessScale)对2组学生进行集体的课堂测试,剔除因请事病假退出者5人和实验前后出现无效问卷的2人,最后实验组有效样本数据为36份,对照组有效样本数据为37份.然后对2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羞怯感不同维度的具体影响.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组教学组织实施中,去掉课程介绍导入和复习考试的课时,加入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总数为14周次×2=28学时(每周1次,1次90min);实验组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除了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外,还分别围绕影响大学生羞怯感的3个维度(寻求赞成与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增加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个别主题,通常采用体育课和团体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的办法.体育课热身活动的同时,引入团体辅导的主题;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完成正常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同学们放松身体的同时,做好体育教学和团体辅导内容的总结.任课教师同时担任体育教师和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老师的双重角色,既要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等体育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共情等手段帮助学生积极观察、学习和体验,完成学生积极的“改善羞怯”的自我探索和领悟.实验尽量控制额外变量,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例如,为了避免实验者有意识地参与实验研究,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以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自然选项班级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且在实验前后采用自然测量的方法避免实验的霍桑效应.实验前后的测量均在学校对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和部分学生的心理复查基础上进行,避免给学生造成实验测量的感觉.整个课程实验中,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也是较隐蔽和巧妙地安排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上,采用有13个条目的修订量表(Cheek,1983),量表Cronbachα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实验结束45d后,用相同工具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92.

2数据分析及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况

参加测试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体验,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与相关研究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女大学生羞怯研究结果十分相近,没有表现出国内女大学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此外,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整体上相近,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前的羞怯感(SHS)没有显著性差异,t=-0.23,p=0.792>0.05,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此外,将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SHS)进行整体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23,p=0.000<0.01,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显地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1.28,p=0.323>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羞怯感并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对个案样本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时,部分学生在部分维度上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但这可能只是偶发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响.说明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状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实验组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羞怯感比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的降低,t=-6.47,p=0.000<0.01.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假设高度吻合,实验数据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将“改善羞怯”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其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并没有遇到“学生反感”之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评教中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上给予了高分.

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两组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3),整体上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70,p=0.000<0.01,实验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降低12.79,而对照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师执教的2个组,在其它条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学生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显著性特征,可以认为这是实验组教学加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

3讨论

选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的研究设计只是为了在保证样本符合研究条件的同时,使实验更方便和有效(课程的强约束力、稳定的时间和场地,确保了实验样本预定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验发现,这种实验教学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三大天然的优势,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①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们都属于健康范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使其结合不易出现排异性反应;

②两者都是一个教育、引导、帮助的过程,但区别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私教、训练等,它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

③身体活动、游戏等本身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而诸如“勇敢”、“坚强”、“合作”等心理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思想上重视、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必修课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还必须依靠更广泛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服务育人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学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整合有限的校园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体育课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而信任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较适合的主题.为了避免霍桑效应,保持体育选项课程的自然性,课程计划在体育教师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完成,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调整.但体育教师毕竟不是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少心理辅导的临场判断、分析和专业手段,后期研究我们拟通过由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设小班公选课,在选课说明中公布课程性质和形式,选取现实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后续研究.此外,作为心理干预实践,本研究在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搭配和协同等方面还存在局限,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4结论

1)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与改善女大学生羞怯呈正相关,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借助体育教学等实践互动平台.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2

东秦内部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由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组成的三级体系,如图1所示。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学生面对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大三、大四面对的主要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然而辅导员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课教师隶属于教研室,公共课教师隶属于其他学院,容易造成教学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形成良好学风。因此,从辅导员角度看,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辅导员应采取的措施

2.1在大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学生成才,但是却使学生的目标明确,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使他们在题海中辛苦坚持,数年如一日。然而在大学阶段,不少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一旦在整个班级,整个专业里面蔓延,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在大一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尽早地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等,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于奋斗目标的缺失。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告诉学生在这个专业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才能满足社会这个行业的需要,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不好好努力,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告诉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使他们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尽早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大一期间做一下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2.2加强与公共课教师联系和沟通,重点监控大一、大二学生学习情况。大一、大二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学风或者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公共课教师,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有助于监控大一、大二学生的情况,以防止他们在这个时期里掉队。因此,建议从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如:举办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的座谈会、建立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等,而非仅在期末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一份成绩单。

2.3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监控大三、大四学习情况。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①每学期初,由辅导员向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上一学期专业后20%和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名单,作为任课教师上课点名、提问等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参考依据;另外,上课考勤记录要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入党以及推荐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数据。②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班委要果断地撤换,辅导员要尽量找一下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同寝室学生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导致的成绩下滑明显或不及格时应该将寝室同学拆分,以隔绝不良环境干扰学习。③针对每学期的后进学生(专业后10%),可以发动专业课教师,实行“重点学生重点帮助”的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采取半个月谈心一次的方式,主要解答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上的困惑,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④每学期初都进行一次由辅导员和全体专业课老师参与的座谈会,对上一学期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具体情况介绍,便于专业课老师在本学期对上述学生加强了解和关注。

2.4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树立正面典型,对特殊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沉迷网络爱打游戏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抓上课和早晚自习的出勤率来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对性格孤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要建立与重点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情况,从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双方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东秦辅导员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求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至少一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格局。辅导员需做到特殊学生经常沟通;重点学生加强沟通;普通学生保持沟通。辅导员负责建立包含学生电话、QQ、邮箱和学生家长电话的学生通讯录,同时做到通讯录每学期更新一次。联系家长的方式采取电话、书信、短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或暑期家访等形式。

2.5建立辅导员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特殊学生包含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警示学生、患重病或绝症学生、孤儿或单亲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等情况,为增强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后需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与特殊情况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3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提高该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辅导员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辅导员 《高等教育研究》 角色定位 胜任力 专业化

1.研究背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辅导员及其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学界和院校的不断关注[1]。教育部于2006年7月专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思想整治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息息相关,因此梳理辅导员的研究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和研究情况,为未来辅导员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发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注意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并重视扶持中青年学者。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学校的广大干部及教学科技人员。

在一项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以“高等教育”为专题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的研究表明,在“发表高被引论文”排名中,《高等教育研究》以470篇高被引论文数荣居第一,比第二名《中国高等教育》多了117篇,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该期刊刊出的论文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与引用,也说明该期刊所代表的研究领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3]。因此研究该期刊上辅导员的相关论文,分析已有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可以方便我们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2.大学辅导员的历史溯源

在我国特殊背景下,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之初就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追溯辅导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我们研究大学辅导员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政权初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195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高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首次建立起学生政治辅导制度。1961年和1965年又分别下文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职责作了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4]。1985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释文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5]。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6]。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7]。要像重视业务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8]。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进一步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9]。这些文件表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双重身份更加明确、清晰。

3.相关研究

3.1二级研究主题

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对《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以“辅导员”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搜到相关文章22篇,其中确实以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19篇,归纳一下,这19篇所涉及的领域概括起来有4个: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如《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胜任力(如《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专业化(如《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职业化(如《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尽管其他论文在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职业化,但或在论文中有相关论述或是以此为前提)。

事实上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界限分明的,彼此有交叉,另外,角色定位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前提,胜任力模型中的具体维度体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与此同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体现了胜任力的大小。

在角色定位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追溯辅导员的历史、分析角色演变,讨论职责范围、角色期望,以及怎样进行角色定位。

在胜任力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要胜任大学辅导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当前辅导员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胜任辅导员一职。

在专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当前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和存在的原因,专业化应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和专业化的发展问题。

在职业化方面主要研究的是:职业化的内涵,职业化辅导员人格特征,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塑造。

3.2研究所涉及的理论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4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80-02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关键问题,其建设标准、路径、优化策略等问题也得到了诸多关注。若要厘清则需要明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当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外环境以及辅导员专业队伍型构所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一个建设过程,是指某种职业由普通职业发展为长期稳定职业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就自身工作不断打造、专业全面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培养需依托专门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进行。最终,辅导员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

笔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标准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有奉献精神,乐于为高校学生服务。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有关辅导员职业的道德规范,同时能够以身作则,成为高校学生行动规范上的榜样;第二,拥有稳定的队伍。队伍内所有成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培训,且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理论实践知识与水平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要求,不断学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思想基础;第四,善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总结分析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归纳出自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五,职业成就感不断积累。随着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成为专家级权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职业培训和理论传输的环节并未缺失,只是在步骤上较为滞后且缺乏抽象化、概括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归属感一般在入职之后逐步获得,而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包括政治学)、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等理论知识也仅在入职培训中快餐式地零散分布。总结地来看,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理论知识,当下辅导员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在于无、而在于乱,因为就整体而言,它们的在场是学习论基本规律、是不符合认知主义基本原则的。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能力的习得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职前专业化教育与职后补偿式训练的配套,二是经验式实践的一以贯之。前者存在理论传输与技能教授的前见,职业实践内容的主要功能并非在于能力养成,而是抽象理论的具体化与实践化,这种进路能够促使理论联系实践的闭环形成,使从业者的职业规划和工作规程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与理论性,使辅导员工作变得有理、有力、有节。但后者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具有耗时长、偏差大、速率低、碎片化的弊端,也就是说,缺乏巨人的肩膀、缺少理论的提升,忽略理论前见的实践出真知必将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我国现今辅导员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一般更偏重于后者,如何改善现状,将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核心研究领域。

(二)机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概要设计与实践纲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与实施必然标志着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买入了新的篇章,处于历史机遇期。文件阐释了职业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职业群体建设与职业身份认同的纲领与路径,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努力方向。我们可以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解读这一政策文件的指导意义:通过职业能力建设填充职业认知图式,从主我角度解构图式为身份认同纽带,从客我角度解构图式为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期待范畴,主客相合的完整图式又经历了专业选择―理论提升与职业培养―职业对接与角色维续―技能运用与归属感析取―经验累积与二度理论提升―反哺理论传播与职业训练的演变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分化出独立的辅导员职业教育群体、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技能理论研讨的学术共同体、接受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规训的学徒群体以及作为经验来源与理论观照对象的辅导员从业者群体。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如果想要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迈进就必然离不开以下四点:一是岗位建设拥有较好的未来前景,前景比较稳定;二是行业内构建起覆盖全面、健全稳定的职业发展组织体系;三是建立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培训;四是坚持重视加强辅导员这一职位的社会地位建设以及社会认可度建设、以其优良的社会认知度以及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上述要素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或缺失,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时展的需要,而社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要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下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从业期不稳定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以中青年为主,由于其社会年龄及阅历限制,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较短,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辅导员队伍难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度,以及学生工作的连贯性。究其本质原因,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一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这一工作的责任心以及热情不足,他们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积攒工作经验及条件以备随时跳到其他职位。中青年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充分发挥其精力充沛、创新精神强等有利条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青年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不足,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工作阅历及经验,不能全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工作上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有一部分依赖于从本高校挑选综合素质过硬,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确实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积累,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教育管理科学的学习处于真空状态。这就导致这类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力不从心,面对学生出现突发状况会因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政教育手段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处理,影响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加之当前高校拥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大量缺乏,骨干力量橹星嗄杲淌Γ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经验难以普及到全部辅导员队伍中,而低质量的教育经验及工作方法不断循环,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互相学习以及内部帮带是非常有害的。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实践方法

(一)建设辅导员培训互助交流会,增加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随着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今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应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应是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业务精通,高度自律,作风优良;丰富的政教工作经验以及大量相关知识学习经历;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功底,组织建设能力以及洞察力和调研能力提升;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了解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优质队伍。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创建辅导员培训沙龙,设置的沙龙内容要多元化、丰富化、内涵化。沙龙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外界授课外,还应加强沙龙的自身学习氛围,使辅导员沙龙成为开拓创新的场所,理论学习的乐园、方法知识的阵地,使辅导员队伍在拓展工作视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辅导员培训标准化,加强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作为高校学生思政建设的实施者,高校辅导员队伍奋战在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将辅导员的职业专业化、职业化,明确辅导员职业的晋升通道,才能够有效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稳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建设,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能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便于开展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同时在开展党建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研、心理疏导、时政教育等工作时卓有成效,能够独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中心,发散式培养,在实践能力方面更要加强培养。针对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引进,在重视与学科相关的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将高校中已经具备大量教育经验,实践能力的党务人员和优秀辅导员加入到队伍中,丰富学科建设,使辅导员课程化指导更加科学,不断推进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三)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平台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辅导员的学习研修基地建设,在所属地域,该基地具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培训,入职岗前培训以及日常经验交流及培训等职能。高校辅导员在基地内能够接受系统培训,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和心理学及就业指导、学生管理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就当前国内高校辅导员的交流学习模式而言,应增加国际国内的进修考察机会,拓展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加深其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论认知,促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龚瑾,黄俊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36-03

一、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员工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既可以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又可以晋升行政级别,他们处于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具有教师的责任,同时,学校行政部门所下达的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文件的执行与落实,最终都需要辅导员来完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辅导员又是高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办事人员。

辅导员制度自从1953年经由清华大学提出并正式设立以来,历经坎坷与波折,甚至有过被解散的时期,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辅导员制度逐渐重新获得了重视,尤其是1989年的的发生,国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加强了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学校自身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尝试将辅导员工作纳入职业化、科学化和轨道化。

这些积极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处境、稳定该群体队伍、提高其地位起到了成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相对于高校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而言,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职业困境。

二、职业困境

(一)职业定位模糊

尽管相关政策及文件对于辅导员的职业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表述,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由于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科研工作更是有心无力,造成专业荒废,其实,绝大多数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已经将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获得硕士学位作为基本条件,部分高校甚至对于应聘者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所就读高校的级别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与高素质化,但从事此项工作后,可能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科研潜质的优秀硕士每天陷于繁琐的行政工作而被埋没掉,与专任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差距加速拉大。同时,各高校二级学院大都会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这一科室,导致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会由辅导员负责办理,高校工作千头万绪,而相当一部分高校无法达到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为1:200的标准,造成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却又无一精通的尴尬处境。即使有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亦有心无力,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从笔者所在高校近年的招聘情况来看,辅导员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以理学、工学、农学为主,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为专业背景的很少,其他高校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造成辅导员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辅导员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仅有不超过3年的工作经历,年龄基本上在30岁左右,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丰富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辅导员被定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既无充裕的时间,也无足够的能力来从事此项工作;辅导员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却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责任无限扩大,既不像教师,与一般的管理人员也有差别;辅导员拥有较高学历,却不能从事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也没有明显的作用,凡此种种,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模糊不清。

(二)发展路径不明晰

辅导员具有的双重身份并没有为其发展带来良好的境遇,相反,无论是评聘职称,还是晋升行政职务,辅导员队伍都是弱势群体。原因在于:首先,评审职称,看重的教学量和科研成果,即使为辅导员群体单设标准,降低要求,课题和论文却是无法绕开的,尽管在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比较优秀的硕士,但从整体来看,该队伍的科研能力偏低,造成在课题申报及论文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到了中级职称后,向上发展便遇到瓶颈。从笔者所在的高校来看,辅导员群体中具有副高职称的很少,尚未发现有人能够晋升到正高职称;其次,在晋升行政职务方面,也存在困难。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受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岗位很有限,且在目前的情况下,人员流动高度不畅。同时,高校也为辅导员的行政级别的晋升设置了较高的要求,且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辅导员一般晋升到副科级、正科级就很难再有进步,即使继续晋升,也仅局限在本系统内,很难交流到其他系统,干部晋升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部分辅导员具有转岗至专任教师的意向,但难度很大。辅导员群体主要是硕士,而如今高校专任教师基本已经博士化,且需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辅导员如想转岗至教研岗位,攻读博士学位是必须的。但是,根据相关文件和政策的规定,辅导员只能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承接原有专业,或者自由选择专业,即便如此,部分高校出于稳定学生工作队伍群体的需要,并不鼓励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导致这条发展路径并不畅通;最后,部分高校观念陈旧,无法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群体对于高校发展,乃至日常运转的重要意义,重视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片面强调能够迅速带来成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群体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一味要求辅导员为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单向服务,忽视后者对于辅导员在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反哺,并未真正将辅导员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

(三)评价考核制度不科学及职业的高风险性

大部分高校已经出台了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但从整体上来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工作成果的反馈具有长期性、无形化的性质,具体表现在片面强调所完成的工作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却少被纳入考评,或者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同时,一旦发生事故,则辅导员之前所做的工作可能会被抹消,鉴于高校对于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的辅导员大多采用人事的方式,造成辅导员被解聘或者到期不再续聘的风险始终存在,而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或者有正式的事业编制,或者不需要直接对学生负责,故基本不会承担如辅导员一般的巨大风险。

三、打通职业发展路径

辅导员群体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该职业在设计层面存在问题。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建议。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并且改进辅导员这一职业的顶层设计,并细化相关政策,增强其可行性,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辅导员群体离职或者转岗意愿较为强烈的倾向。

(一)明确角色定位

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正式名称为“专职/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主要任务在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不应该把重心放在事务性工作上,而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不大或者根本不相关的工作,无暇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理顺辅导员与各个行政部门的关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严格界定工作范围,将部分工作有效分流至其他部门进行办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增设相关职能部门或者人员,将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根据部分高校探索的经验,选拔部分有学生工作热情的专任教师担任行政班班主任,分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有效弥补辅导员在对于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不足,促进专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将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同时,此举措亦可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因为班主任这一职位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始终存在,学生对于这种管理方式比较习惯和适应,存在天然的亲切感,相对于辅导员所面对的众多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一般只是一个行政班级的30余人,在学生干部选拔、举办活动、党团建设等工作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且担任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必比辅导员更为劣势。通过此种方式,开辟了高校业务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合作育人的新途径,取长补短,不仅增加了不同系统工作人员的相互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拓展发展空间

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主力,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潜质及转至教学科研队伍的强烈愿望,笔者建议,高校可以探索建立相关的机制,通过鼓励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吸收其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在课题申报方面予以指导和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帮助这部分辅导员尽快成长为优秀的专任教师或者专职研究人员。对于有志进入仕途的辅导员,则要进一步打通向上晋升的渠道,在行政岗位及领导岗位的竞聘过程中,优先考虑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群体,甚至可以考虑向高校外部进行输送,例如开通高校辅导员进入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央企行政管理岗位的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辅导员沉在基层的现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意愿者,应明确其各自的兴趣领域,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化方向发展,成为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四、结论

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当前所面临的职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其职业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

文章的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不足,分析过程和结论均缺乏数据支撑;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情况考虑较少,结论可能失于偏颇。

(二)研究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关注“辅导员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分析”、“辅导员职业生涯演替”、“辅导员职业锚的选择与确定”、“国外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于我国辅导员制度改进的启示”、“不同学历层次及专业背景对于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影响”等研究方向,将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凝练,同时,引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叶少灿,蔡静.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组织规划[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56-59.

[2]余德将,陈晶晶.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89、137.

[3]方黎,管志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3):69-73.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20-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1]民族院校具有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明确办学宗旨,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需要民族教育形成一套既符合教育规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又适应少数民族个性特点的培养方式。辅导专业化、专家化,这些都使民族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高校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提高科研能力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西方敌对势力采取种种措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企图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辅导员作为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清政治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实践研究,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方式,从简单说教、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帮助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感知力、判断力,树立正确祖国观、民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教育科研是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其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2]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任何一种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他的社会地位才会越高,一个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辅导员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是一个看似任何人都可以“代替的工作”。所以辅导员要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学术地位,科研成果是指标,教育科研能力是前提。

二、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1.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基础。辅导员开展教育研究,是以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是由实际工作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3]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贷款助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都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源泉。密切与学生接触、最熟悉了解学生、事务性的工作有利于辅导员搜集整理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就是不断创新,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和改善教育实践。

2.民族大学生个性特点提供更多可研究问题。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长期受自然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不同民族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尊心强,性格豪爽、坦诚,但易冲动。汉族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过冲突或者内心价值、理念的冲撞。矛盾、差异、冲突往往是新问题、新研究的开始,民族院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抓住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变量”,丰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适应多变复杂的思想教育形势。

三、提高民族高校辅导员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

1.辅导员自身观念的更新。有学者曾研究指出影响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理念滞后;专业素养不够;角色定位模糊。[4]辅导员一向被贴为“事务型”、“保姆型”的标签。民族院校的辅导员要转变观念,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工作本身及个人价值有理性思考,实现“事务性”向“实践-研究型”观念的转变,摆脱世俗“救火员”的角色定位。任何职业都可进行研究,只是对象、方法、性质、形式、结果不同而已,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是辅导员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阵地。

2.完善辅导员科研培养体系。政策的支持往往会成为个人或团体为某一工作奋斗的外在激励动机,完善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是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长与稳定发展的保障。(1)设立辅导员思政科研专项资金。学校应成立辅导员管理机构,科学管理辅导员队伍,统筹与安排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讲座,组织开展调研,进行科研成果奖励等。学校应设立辅导员思政教育专项,鼓励辅导员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申报。实行辅导员思想教育成长导师制,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担任,对辅导员项目申报、开展科研进行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2)开展科研培训活动。在国家培训、基础培训的基础上,民族院校应制定校本培训计划,集中进行教育研究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培训可以辅导员最关注、最急切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唤醒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分析为切入点,系统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思想与研究方法讲述。成立辅导员科研小组,将现学理论指导科研实践,最大程度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3.创新辅导员进修机制。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张光辉的调查表明:各高校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居多,研究型大学占62.5%,教学研究型大学72.3%,教学型大学中达到81.6%。[5]笔者所在学校中87%的辅导员都是本科学历,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数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没有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缺乏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辅导员在职进修,一方面,提高了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加深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培养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养,是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系统的途径。对已经取得硕士学历的辅导员,民族高校可探索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6]全方面、多途径提高民族院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效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A]//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第9辑.总第115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形成机理[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杨世传,周钰.论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养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5):85-87.

[4]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2):74-83.

辅导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结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中坚力量的辅导员队伍和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有功用,都是为了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出现辅导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那么,能否提高二者的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理想效果。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发挥二者的长处,使二者的优势最大化。

一、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目前来看,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呈完全独立状态。辅导员扎根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思政课老师忙于课堂教学,这种独立的状态并没有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还不利于双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高校辅导员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当好指导者和引路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至关重要。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较为复杂,素质良莠不齐,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不在少数,甚至是理工科出身,其政治理论水平大多数还达不到正确教育学生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上的新特征、行为模式上的新表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欠佳。

2.辅导员教育教学基本功有待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辅导员一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时需要通过事务性工作把关于制度、准则、规范等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性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将个人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这些任务的完成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与教学能力。一些辅导员从来没有踏上过讲台,也不具备教学基本功,在语言组织上、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势必影响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到课率与听课率偏低的现象,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照本宣科较多,教育缺乏针对性;老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双向互动率不高。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甚少,更谈不上深入学生中,因此,缺少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案例材料缺乏真实感与生动性。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课的组织与掌控能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使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进入学生头脑。思政课教师基本上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由于以学生参与为主,活动形式较多,教学场地不拘,某些老师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把握不准,细节考虑欠周到。

二、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虽然职责与方式不同,但在工作内容的恒常性结构上是相通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它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恒常性内容结构,是需要常抓不懈,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性、经常性教育的内容”[1]。既然工作内容是相通的,二者必然存在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上的互助。一方面一些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或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思政课到课率与听课率不高。因此,让辅导员走进课堂听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有助于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其二,辅导员自身的继续学习,与时俱进;其三,进一步巩固与强化辅导员自身的政治立场。

2.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辅导员通过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更准确地把握学生信息,修正、补充已有的对其学生的认识,尤其是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等理性认识水平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取得辅导员的支持,直接获取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思想状况等,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益处甚多。

3.学生素质拓展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互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比如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相关活动。而这些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相比之下,辅导员在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上更得心应手,思政课教师则在活动的主题策划上更严谨细致,两者相结合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4.主题教育方面的内容提升。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恋爱观教育等,这些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育技巧是否具备。辅导员积极听取相关主题的思政课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主题教育的内容,深化教育内涵。

三、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一体两翼的关系,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中心任务。因此,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以下途径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

1.辅导员随堂听课。辅导员走进教室随堂听课肩负两个任务。一是督促学生学习,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思政课上不少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辅导员的听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监督作用,至少能让学生被动地学到知识。二是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听课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内容。这些知识是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学工部要对辅导员的听课进行要求,比如,听课量要达到一周1至2次,要认真写好听课记录,并附上学生上课情况的说明,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2.选择性地参与思政课的集体备课。选择与辅导员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参加思政课的集体备课,这样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理清思路,掌握教育的重难点,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比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恋爱观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辅导员会通过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教育,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了解情况,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辅导员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参与集体备课,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而且可以给任课老师提供教学的素材。

3.双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由学工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牵头,形成每个月定期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对学生近段时间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在学生中的反应情况等进行沟通,特别是出现问题的学生,双方可以积极探讨解决办法。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把握学生的学风与思想状况,有助于任课教师因材施教。

4.资源的共享。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会进行某方面的调查研究。我认为,这些调查资料可以双方共享,互通有无。比如,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每年都会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思想道德状态的调查”,涉及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信仰、政治立场及社会公德意识等多方面内容。单就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调查中显示78%的学生认为集体应当保障和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以往的一味地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些数据提供给辅导员,可以帮助辅导员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指导日常工作。同样,我校学工部每年都会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学生自我信心不足、普遍存在就业焦虑。这就给任课老师的教学指出重点与难点。可以说,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双方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达到了齐抓共管的效果。

5.角色扮演相互渗透。让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互相转换角色,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也就是让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让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的实践课教学,或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参与授课班级的日常管理。比如,我校新近的思政课教师都在担任兼职辅导员,他们的带班经历就是很好的课堂教学的素材,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使班级的主题教育得心应手。又如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时,任课教师可以邀请辅导员参加,让学生直面自己班级的不文明现象,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切实提高班风,既教学又育人。

6.建立辅导员导师制。聘任有经验的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导师,指导其学习与工作。思政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导师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帮助辅导员正确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政策,及时了解社会的实时动态,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又能传授教学方法与手段。

7.改革思政课考试制度。改变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评价方法,加大平时考核分值,通过灵活的方式评定成绩。平时考核由辅导员负责。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重视自身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极大地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