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网络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2 02:41:38

社交网络论文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1

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引入ESN技术方面已作出尝试,但在分支行经营管理中鲜见引入ESN技术的案例。实际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为互联网核心思维是“链接(linked)”,通过加强分支行上下级组织间的纵向“链接”以及支行间、干部员工间的横向“链接”,可最大限度消除行内各单位间、各员工间的信息不对称,打造出统一规范又丰富多彩的在线管理模式。总体而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具有以下五方面意义。

(一)改善经营管理效率陈坤祥、吴秋明(2009)研究指出,推进企业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二者的集成,有利于发挥这两种管理模式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最大程度摒除二者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就商业银行而言,其绩效考评工作一般是结果导向的,以目标管理为主,而监督辅导工作一般是过程导向的,以过程管理为主。通过引入ESN技术,整合优化分支行经营管理流程,可打造集结果导向与过程督导为一体的管理闭环:一方面,通过绩效考评结果及相关分析,反映分支行过程管理做得好不好、执行效果如何、措施路径对不对,用来指导对下阶段措施方案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分支行对绩效考评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反映绩效考评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并评估分行对支行的督导是否有利于绩效管理指标的实现,从而调整优化绩效考评方式,改进督导工作方式,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二)实现分支行资源优化配置借助企业社交网络,可打破层级决策局限,共享银行上下、左右资源,实现整体优化。支行的重大项目难点可在第一时间在线提交分行寻求支持,分行可向其他支行征集办法、思路、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兵力,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避免支行单打独斗延误问题解决时机,真正实现无级别营销、链条式营销,跨层级、跨支行组合资源,将优质资源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益的支行及项目,实现最大效益。分行通过在线查阅支行工作方案,提前进行协调,避免内部竞争、重复营销,同时加强对支行工作方案的指导,将分支行牢牢绑定在一起,做到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实现对支行管理的扁平化。

(三)提升银行知识管理水平首先,通过企业社交网络进行工作方案和产品创意评优、悬赏中标公示、工作进度控制甘特图展示,发动广大干部员工发帖评论,充分提炼分散在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借助企业社交网络支持悬赏众包、创意征集、考评分析点评等在线社群行为,对拥有特殊技能与知识、资源的干部员工进行灵活调剂,避免特殊资源因在各层级、各单位之间的错配导致隐性知识闲置,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生产效率;再次,通过揭示正确措施、方法与良好绩效结果之间的稳定关系,可为其他支行经营管理提供经营指引与借鉴,分行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支行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增强业绩提升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应用系统可积累大量分支行经营管理中的过程数据、行为数据,供进一步数据挖掘,衡量管理效能、改进管理决策。

(四)考评激励更加科学有效在分支行考核方面,集成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可做到既看重机构绩效结果,也看重取得该绩效的措施与手段,从而能更为科学地评价机构经营管理绩效。比如,通过在线审核支行工作方案可判断班子的经营思路与解题能力,通过查阅每周任务可了解班子的统筹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查阅工作日志可掌握班子的执行力。同时,通过采用“上级提要求,下级立责任状”方式,实现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与自下而上的自我挑战相结合,较好地发挥了两者的长处,而系统留痕的统一管理也可准确反映分支行之间的经营管理互动记录,有利于明确责任。在员工考核激励方面,由于匿名参与,干部员工在虚拟社群中的言行、人气、口碑等行为信息相对较为客观,故依托对在线虚拟社群活动的监控,可多角度了解干部员工的履职能力,从而改善员工行为管理,为干部选拔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在工作积极性调动方面,员工还可获得更多虚拟激励,这也是对物质激励的一种重要补充。

(五)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大趋势通过构建上下级纵向和支行间、干部员工间横向两大“链接”,可突破部门条线分割、连通信息孤岛,汇聚员工创造力,激发创新热情,挖掘人才潜能,释放智慧红利。同时,通过完善智能化决策的信息系统,为支行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将支行班子及部门经理从繁杂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客户营销中。

二、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一个初步设想

(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的内容框架鉴于企业引入ESN主要应用于六大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也可从这些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管理可知,ESN至少可在三大领域得到应用(如表1所示)。1.协作与创新一是推进上下联动决策,突破层级决策的局限,相应的社交工具是改造或开发的专用内部经营管理平台;二是引入悬赏、众包机制,解决因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在各层级、各单位之间错配导致的资源闲置问题,相应的社交工具是银行内部维基平台。2.知识管理一是加强上级行对下级行的实时督导,适度注重考查下级行工作措施,揭示得当措施与优秀业绩之间的稳定关系,相应的社交工具是改造或开发的专用内部经营管理平台;二是发动全员点评各支行考核结果、工作情况(如工作方案与工作进度控制等),挖掘员工脑中独到心得,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相应的社交工具是银行内部论坛。3.管理活动与问题解决一是鼓励各经营单位针对各类考核指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擂台竞赛活动,将工作游戏化、娱乐化;二是在行内广泛征集创意进行产品创新,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参与行内事务的热情。

(二)开发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开发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将分支行长、部门经理、会计主管设置为系统操作用户,并将全体干部员工设置为普通用户;在经管平台中实现在线考核督导与工作部署系统、论坛、虚拟世界和维基等社交工具的集成,构建三大功能模块:一是“考核督导”模块,主要用于绩效考评,对分支行长、部门经理与职员开放;二是“任务管理”模块,主要对支行行长、分行部门经理与职员、客户经理开放;三是“工作社群”模块,对分行辖内全体干部员工开放。具体如下:1.考核督导与任务管理考核督导包括考核方案创建、任务督导、资源响应及工作社群管理四大功能,其中:考核方案创建功能是指任务管理员通过对考核指标、目标任务的维护,生成特定条线的综合或专项考核表。任务督导功能是分行审核工作方案,处置任务申辩,查阅支行每周任务、工作日志内容并进行及时提示,查询本级及支行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进度,对弱势指标单位提前进行警示。资源响应功能是分行对支行关于人、财、物等方面资源的申请进行处理。任务管理包括考核表查询、工作方案维护、工作进度控制、资源申请、工作社群活动五大功能,其中:考核表查询功能是指支行接收分行下发考核表。工作方案维护功能是支行根据分行下发考核方案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完成考核任务的工作方案,针对任务完成的不确定性编制应急预案。工作进度控制功能是支行对考核期内工作进度的安排,主要是将所提交的工作方案按周分解成具体任务并进行分配、核销,团队全体成员每日及时掌握本周剩余任务、登记当日工作日志,查询本行及分行全辖各项任务进展情况,接收预警提示等。资源申请功能是支行向分行申请下本级支行所不具备的人、财、物等方面资源。2.工作社群管理所谓工作社群就是将游戏竞技、在线社交等互联网企业元素引入银行各级管理组织而打造的虚拟社群,主要提供三大功能:一是机构参与的工作社群活动,主要包括任务擂台、悬赏众包及产品创意三个子功能。其中:任务擂台是支行就特定考核项目或绩效指标向特定范围发出公开挑战,邀请兄弟单位或同事参与竞赛,参与其他支行发起的各类经营管理竞赛。悬赏众包是支行就综合及专项营销、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跨越本行向特定范围的兄弟支行征求有偿援助,并通过浏览其他支行的各类悬赏,向所在支行申请参与竞标,以引入市场化手段,为支行制定工作方案、获取急需资源等在所属分行范围内寻求智力支持及人、财、物等资源支持。产品创意是支行全行征集产品及综合金融服务创意方案通知,评选创意精贴,以广泛征集行内创意。二是员工参与的工作社群活动,即各级干部、员工用户通过发帖(回复、置顶)、跟帖、点赞等在线社交功能操作,参与对分支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评论、投票等。三是工作社群管理,即分行对全体经营机构、员工参与的虚拟社群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支行所发悬赏进行审核与中标审核,对中标悬赏在支行之间进行绩效费用结算,对各类产品创意进行评价等。

(三)再造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流程依托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再造分支行经营管理流程。1.考核督导与任务管理流程:分行制定下发考核方案——支行研究考核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支行创建分配每周任务、登记工作日志——分行根据提交方案督导支行每周任务安排、跟踪工作日志——分支行查询工作进度、评选优秀工作方案。2.工作社群活动与管理流程:支行、分支行干部员工参与工作社群活动——分行管理工作社群活动。

(四)以社交网络思维重塑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精心打造指导纠偏、评比推优、责权匹配、无界沟通、虚拟激励“五种机制”,充分发挥分支行上下一体、全行一家的协同效应。1.指导纠偏机制分行根据支行报送方案与实际工作进度,随时予以督办与提醒,纠正偏误,引导方向。充分利用分行条线业务人员制度熟、业务精等方面优势,辅导支行的经营管理,不断提升支行的经营决策能力,逐步建立成熟的指导纠偏机制。2.评比推优机制分行结合支行报送方案与最终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根据得分与排名情况,表彰优秀支行;对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好的思路、经验与技巧在全行进行推广,不断提升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建立争先创优的评比推优机制。3.责权匹配机制分行对支行下达目标任务,落实支行班子责任,支行将任务落实方案分解到个人,明确员工任务内容,层层监督执行情况,及时获取情况反馈,由此可形成清晰的责任追究线索,并建立起单位与个人激励相容的责权匹配机制。4.无界沟通机制分行通过考核督导对支行经营管理行为每日进行督办,支行通过任务管理及时反馈工作思路与工作进展、提出资源申请,上下积极联动、前后紧密配合,由此打破分支行上下级组织局限,将金字塔式决策结构转换为扁平化决策结构,实现了组织机构之间的无界沟通。支行之间通过发起及加入擂台PK、及竞标悬赏、征集及发表创意等活动,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在线社交联系,分支行全体干部员工通过帖子、跟帖评论、发起活动、收藏分享、围观指点擂台竞赛、浏览点评悬赏众包、评论发表产品创意、讨论借鉴考评分析,实现了干部员工之间的无界沟通。5.虚拟激励机制通过建设单位、员工在线活动的虚拟工作社群,逐步形成以在线活动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的虚拟激励机制,打造出可供全体干部员工消费的独特社群文化。通过打造完善的在线虚拟世界,为广大干部员工提供发/跟帖吐槽、晒、赞等在线社交操作,引入积分激励机制,建立独特的头衔晋升制度,打造以人气为核心的口碑评价方式,引入网络竞赛、悬赏众包、创意发帖等在线活动,将工作娱乐化,鼓励行内能人积极承接任务、贡献聪明才智,使员工尤其是80、90后年轻员工获得更多工作乐趣,消除层级管理造成的紧张感。同时,提供强大的非货币激励,如通过头衔晋级解决“帽子”问题,通过塑造社群名人实现社群认可、满足自我实现,解决“面子”问题,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和绩效工资还部分解决了“票子”问题。

三、商业银行引入ESN技术的潜在风险与缓释机制

尽管企业社交网络可为银行提供许多机会,但其实施也可能涉及一些潜在风险。E.Turban,N.Bolloju,T.PLiang(2011)将这类风险分为五大类:法律问题、安全和隐私问题、知识产权和版权纠纷、员工抵制参与以及员工对社交网络的误用与滥用,并提出六大缓释机制,我们应用其方法以指导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交网络应用。

(一)完善相关治理,明确基本政策商业银行应就企业社交网络的预期用途建立治理结构、出台相关政策,以确定可允许的内容、明确参与者做出贡献的固定程序,并提前告知员工违反政策可能面临的后果。同时,明确内容审核的责任人,由其管理社交网络内容的主题与期限。

(二)加强对员工的教育通过对员工的教育,改变员工对于内部社交网络的认识,可有效减轻员工对参与或做出贡献的抵制,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社交网络相关治理结构与政策的沟通。

(三)分阶段引入企业社交网络在引入企业社交网络的前期,可先将一些应用较为成熟、风险可控的社交应用引入商业银行内部,如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将在线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微博等在线社交应用工具大量引入内部沟通中,以支持培训学习、任务协作等,下阶段可考虑将在线社交融入经营管理中,最后则可考虑打造银企一体化社交网络。

(四)设置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通过创建不同的用户角色、明确相应用户权限来保护安全和隐私、避免员工误用与滥用社交网络的重要机制。常用的访问控制技术手段包括根据用户位置进行内容过滤、对内容进行预处理以及使用网络时间窗等。

(五)监控和审查商业银行应建立拟内容的审查和编辑制度,同时持续监控用户内容创建、更新和使用情况,掌握用户对本行政策和道德的遵守情况,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以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风险处置措施。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社交网络平台 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应用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06-02

一、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以当前社交网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火热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用社交网络平台的思路似乎理所当然应运而生,相关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步建构,似乎从最大程度上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通过丰富教育资源,开拓多种教育渠道,加强师生课下交流等形式,巩固了自主型学习的效果,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实体课堂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打开了新思路。

(一)丰富了教育资源

思政教育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应用最多的无非是课本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件。社交网络平台资源更新迅速,信息获取便捷,利用到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说,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我们能够获取更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实时资讯,能够自我获取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譬如通过人人网一类的社交网站,我们能够及时获取全国甚至国外的其他院校关于该课程的一些主流观念和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不再仅限于僵死的课堂以及单一的“教―学―教”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发挥自主型学习优势所在。

(二)开拓了教育渠道

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即意味着一个学习交流平台的形成。这就开拓了教育渠道,结合理论实体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能够双管齐下,势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能够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学习新知识,对于理论实体课堂有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当下大学生对网络社交所带来的较好互动体验乐此不疲,对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逐步提升,能够不被传统教学模式所束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政教育信息上互通有无。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家长、教师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社会也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声,向学生群体科普法律意识,促进法律基础的理论教学效果。

(三)加强了师生互动

自社交网络平台的构建日趋成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线上沟通交流也日渐增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合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也成为了必然之势。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因为性格原因或是其它现实条件不足而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出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失范或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察觉的情况,也有因此而出现许多不可挽回的不良事故的发生。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来说,社交网络平台的利用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问题关乎一个学生能否端正品行,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则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显然,师生间融洽频繁的互动存在很大不足。社交网络平台的利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打破了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出现的尴尬;另一方面,实时交流增强了互动双方的平等性。这最终是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四)实现了自主学习

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实现的自主学习仍然是有教育者介入参与其中的,但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却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声,可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分享给受教育者,而最后的学习过程却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完成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同为受教育者的群体交流沟通,资源共享,自主地甄选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地领会众多资源的精髓,甚至自主地评价学习效果。全世界的新闻资讯,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快速传播,并为人们所知。受教育者可以主动接收新知识,而不需要端坐在课堂上听教育者的“喋喋不休”,这无疑是实现自主型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社交网络平台给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也是科学技术成果之一,社交网络平台亦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也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滋生了一些新问题。譬如,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学生自我学习效果;偏激思想的诱导,致使不少学生树立错误的“三观”,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过分依赖社交网络,影响线下人际交往。

(一)虚假信息的传播

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并以铺天盖地之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自娱自乐的最佳体验,便捷的网络服务节约了时间成本,快节奏的工作导致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影响人们的判断力,轻信网络虚假信息,导致上当受骗。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基于信息真实可靠,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示范的前提,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信息的真实性是及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受教育者是否能从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教育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资源往往也来自网络,即是说,我们很难保证教育资源的分享源是真实可靠的,而这时受教育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的自我教育仅仅得到了便捷的实惠,而本末倒置地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最后效果,这反而无益于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社交网络平台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第一个挑战。

(二)偏激思想的诱导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前,我们尚且处于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而当下,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自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甚至每个人对多元的文化触手可及。因此,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而消极之处也不可忽视。多样的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的肆意传播,对意识形态的建立和控制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其中有正能量的弘扬,也充斥着偏激思想的诱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国家人才,思想道德观念必须正确。然而,当前不少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惜制造噱头,进行虚假报道,曝光未经查证的新闻,放大社会负面形象,传播不良偏激思想。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媒体发展的基础,往往推动了这些不良思想的快速传播,譬如对拜金主义的大肆宣扬,对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过度解读,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歪曲报道等等,都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不少学生在媒体不实报道的诱导下,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质疑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的意义,教材反而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歪理邪说”。这大大削弱了社交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线下人际交往

电子科技的迅速崛起是当前社交网络平台能够呈如火如荼之势继续跃进的基础,智能手机从初入大众视野,到现在融入大众生活,社交网络很自然地转变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大学生群体因此而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深,他们享受着线上社交的,尝试着一波又一波新潮APP。大多数高校学生在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已然转向线上网络平台,基于自主型学习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是层出不穷,譬如各类小语种学习软件,各类考试软件。此时,若是各类教育课程亦转向社交网络平台线上交流,那么必定会弱化受教育者线下人际交往。生活中不少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手机党”,课堂之上或是课余的任何时间,都离不开手机。这不仅使得线下活动都以各自玩手机结束,也使得人际交往产生障碍,人际关系日渐疏远,更有甚者因为低头看手机而发生安全事故。这完全背离了应用社交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初衷,因此,在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要注意线上交流的频率不可过度,不可将人际交往全权付于社交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赵石强,戎辉.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SWOT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2]叶菁,夏婷婷,余松林.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因应[J].法治与社会,2014,(06).

[3]张妍妍.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浅述[J].青年与社会,2014,(13).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4

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新趋势。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12月的报告《Social Networking Popular Across Globe》显示,在其调查的美国、俄罗斯、墨西哥、埃及、突尼斯、印度等全球21个国家中,有19个国家约30%以上的成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站,其中5个国家的比例达到50%左右,大部分国家社交网络用户占网民的比例超过半数;我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和微博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5亿和3.09亿,占网民比例分别达到48.8%和54.7%。加强对社交网络的管理引导,是当前我国网络新媒体管理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其一,从互联网络发展背景来看,近几年在摩尔多瓦、突尼斯、埃及、伊朗等地区爆发的“推特革命”、“茉莉花革命”中,社交网络都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英国的伦敦骚乱等全球诸多公共事件中,也到处可见社交网络的身影,我国同样面临着“社交媒体革命”或社交网络公共事件等新型重大社会风险。

其二,从国外势力的动态来看,社交网络成为美国等霸权国家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颠覆的新工具、新手段,他们甚至叫嚣“用推特挑战中国网络长城”。

其三,从我国网络监管现状来看,社交网络是现实舆情传播和公共事件生成的多发策源地,其监管相较于新闻网站、论坛等更具有复杂性和难控性,例如2011年呼和浩特市街头骚乱,大连市民因PX项目“集体散步”事件中,相关信息在社交网站中得到广泛传播,在其他网站和搜索引擎中却被管控。

社交网络管理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实践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国家“十二五”文化规划等重要决策,都对社交网络管理予以专门论述。然而要强调的是,在对社交网络采取行政、法律、技术等规制“硬手段”和“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其柔性引导获取民众认同和“软实力”建设,提升社交网络中的主流思想文化内容,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对社交网络的管控和引导效能。

“软实力”按照其理论提出者约瑟夫·奈所界定,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①针对我国党政部门社交网络引导力、影响力、软实力的提升优化问题,笔者从政府网络传播2.0战略、社交媒体软实力评估体系建构实施、党政主流社交网络阵地拓展、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创新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对策探讨,从政府社交媒体传播的制度建设、运行质量、传播机制、影响效能等层面,提出我国社交网络“软实力”建构的多元路径和策略建议:

其一,在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及时完善党政部门在新语境下的社交媒体战略。我国重视和鼓励政务微博等政府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对于社交网络的舆情民意引导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种社交网络战略并不具备健全的制度规约和明确的战略部署,因此还需进一步确立和深化。

在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影响日益深入的情境下,对现有的社交网络问政参政、政务微博平台进行体制化、长效化综合提升,将之纳入政府网络传播的战略地位,实施社交网络语境下的“政府网络传播2.0”战略;着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社交媒体素养和社交网络语境下的“执网力”体系建设,把带有非制度性的党政人员社交网络行为,转化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推进领导干部社交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常态化。针对地方党政部门社交网络应用较薄弱、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社交网络“软实力”的评估体系和优化模式,注重党政部门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内容优化与运行质量提升;以贴近网民需求、符合网民心理特征的话语方式,增强官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认同力和感召力;加强政府社交网络发言人和评论员的队伍建设和网络素养培育,改善党政部门的社交媒体形象。

其二,在媒介拓展方面,提升政府社交网络的传播力。社交网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微博等注重话题分享的社交媒体,也有Youtube等视频分享社交网络和开心网等基于实际人际关系的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以及其他各种社交网络服务,它们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目前我国党政机构和干部虽然也积极投入到社交网络使用中,但其重点还主要集中于微博。与之相比,西方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积极使用多样化的社交网络,例如白宫对博客、推特、Facebook乃至LBS社交网络服务的多元应用,提升了政府的网络传播能力。我国政府的社交网络“软实力”建设,要注重传播手段和媒介平台多元化建设,加强对人际关系型、知识文化型、视频分享型、生活信息型等不同社交网络的覆盖,丰富社交网络传播的内容及媒介形态,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的传播阵地。

其三,在话语主体方面,改善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交网络影响力。我国的网络思想文化和舆论引导面临着话语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官方的网络信息表达往往只是由党政部门或部级媒体发出,导致信息数量丰富但话语主体和内容的同质性较大,对公众的实际影响不免打折扣。在政府的社交网络传播中,要注重避免面对公共事件的单一话语,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各种独立机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对社交网络的入驻和信息互动,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面对重要公共事件和网络议程的联动机制,发挥非政府主体和机构通过社交网络对舆情民意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事实上,在一些特定的范围和领域中,非政府话语主体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等西方势力也通过国内外各种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交网络中进行不良信息传播,对中国的推波助澜。②我国的社交网络战略需要拓展政府话语的多重结构,加强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等与主流话语的多声部协奏,从而增强官方在议程设置、意见气候营造、民意引导和认同感建构方面的影响实效。

其四,在“意见领袖”管理创新方面,加强对社交网络的舆情引导。社交网络平台中聚集的意见领袖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的重要节点。事实上,我国的微博等社交网络中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粉丝数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博主,其言论影响力不容小视。根据2012年8月的统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粉丝数过百万的微博数量就已经达到952个,其中有大批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即使是西方对我国社交网络的渗透,也非常注重对意见领袖的利用,“加紧笼络中国知名博主等意见领袖,炒作民众不满情绪”。③

我国要改变对网络意见领袖管理和“统战”的相对薄弱状态,着力实施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创新工程。针对不同类型和影响的博主、用户,实施分类分级的差异化监测管理;促进主流网媒与民间、半民间意见领袖的合作;设立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奖项,对于群众认可而且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需求的用户予以体制性的奖励;设立各种民间形式、官方资助或半官方性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协会或联合会;逐步建立知识分子、传媒人士等半体制性意见领袖在重大公共事务中的共建联动机制。

其五,在社交网络的自律和自净体系方面,构建积极有序的网络环境。政府强有效的社交网络管理,不仅体现在种种强制性的硬手段上,也体现在合理有效的柔性规制上。充分的自律机制和自净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对网络环境的引导,也是政府社交网络“软实力”的有力体现。对于中国的网络文化实践而言,要强化行业协会、半官方行业组织主导下的重点社交网站的企业自律机制,加大社交网站对于不良信息的自检自查,并促使其落实网站的群主自律公约和用户自律公约;借鉴北京等地已有成功范例的“妈妈评审团”等模式,强化社交网络中的网络监督志愿者和网络评论员机制;吸纳网民主体和公众意见,制定完善的社交网络公约并在各主要社交网站试行推广,作为对互联网言论的柔性规制方式;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逐步确立完善包含理性、公益、包容、和谐等元素在内的中国特色“网络精神”。

在全球日益汹涌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语境下,单纯依靠硬性的约束和规制手段,难以有效满足社交网络的管理需求。诚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对社交网络的管理必须“堵”与“疏”合理结合,对虚假不良信息的过滤或控制也要与正面引导有效结合。④当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对社交网络的积极应用及其影响力构建作为新型的媒体战略。就我国网络现实而言,为应对社交网络中的国内外不良信息传播,尽管监控“硬实力”建设是必需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的社交网络引导力、认同力、影响力。要注重政府在社交网络中“软实力”的多元建构和有效改善,加强社交网络背景下“政府网络传播2.0”的转型和提升,使社交网络不是党和政府难以防范的社会风险源,而是成为可以积极妥善利用的新工具。

【本文为2011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网络传播与城市文化研究”(编号:2011D002035000002)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重点课题“首都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 钱程译:《软力量》[M],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唐小松 王茜:《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策略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1期

③马振超:《当前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变化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思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交网站;垂直细分;本体技术;信息建模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170-03

社交网络是Web 2.0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它以人为核心,以关系链为基础,利用各种服务维护和巩固用户之间的链接,与博客维系的“以话题或事件为中心”的一维空间相比,它维系了“以人为中心”的多维空间,有信息传递、信息产生与共享的一套协议和规则。社交网络的应用呈现综合性与垂直性。综合性的大而全的社交网络以Facebook等巨头为代表,而专注于一个行业,服务于不同用户人群的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亦成为热点发展领域。分析垂直细分社交的信息特点,以音乐类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为例,通过建立OMSN本体完成信息的建模与存储,为信息分析、共享及交互奠定基础。

1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信息特点

1)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以特定的专题领域为目标,发挥专业化特点,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2) 社交网络信息中80%是非结构化数据,即:各种格式的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3) 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往往代表多种不同类型的实体、不同类型的实体之间存在的关系类型不同,即“多模”性;4) 不同社交网站的信息存在异质性[1,3-4]。

本体(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2]。针对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信息特点,引入专业领域的本体,通过提供机器可理解的信息,规范信息的建模与存储,并为社交网站中的信息共享及网站间的协作提供帮助。

2 音乐论坛社交网站信息建模与存储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的领域特征强,以音乐论坛类社交网站为例,如:百事高音乐论坛(http://)现有会员118万人,分论坛、群组、家园、上传等板块;清风音乐论坛(http://)有会员52万多人,有音乐交流、朋友圈等板块。这些在线音乐论坛具有明显垂直细分社交网络的特征:主题单一、音乐价值链完整、专业性强、活跃会员的关系稳定。因此,建立音乐论坛社会网络信息的本体OMSN(Ontology for Music Social Network)[5],通过恰当定义论坛用户以及各个主题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设计易于存储的数据模型。

2.1 信息特征分析

音乐论坛中形成主题社会网络和会员(用户)社会网络。1) 会员(用户)社会网络蕴含着具有相近兴趣爱好的用户群体,可用RDF三元组表示:(member A,member B,relation Value),含义是:“member B”回复或者引用“member A”的次数是“relation Value”;如需要用户的权威度,可通过记录出度、入度,再结合精华、威望、级别值等表示。2) 论坛中的关键用户是论坛中影响力大的会员,关键用户发起的话题或者关键用户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往往会引起论坛其他会员的共鸣。通过主题社会网络分析可通过找寻关键用户发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时下热点主题群。

2.2 音乐本体设计

FOAF(Friend-of-a-Friend)和SIOC(Semantically-Interlinked Online Communities)是使用广泛的本体框架,具有共享应用的基础。可借助这些本体进行音乐论坛中用户信息的建模。采用FOAF本体描述论坛中人的概貌信息,SIOC本体分两部分:一是记录论坛内容;二是记录FOAF等词汇间的映射关系。部分本体词汇如表2所示,音乐论坛的本体结构如图3所示[5]。

2.3 信息存储设计

使用关系数据库存储OMSN本体,如表2,表3所示。

3 结束语

本体可表示网络间需要共享的计算机可读的信息,通过建立共享的垂直细分社交网络本体可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完成共享信息的建模存储。通过设计的OMSN本体,完成音乐论坛类社交网站中部分信息建模及存储,但对于社交网站中动态变化信息(如:在线用户的变迁、信息的更新等)的处理还不完善,这将是下一步需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Fatalian A,Nayeri Z A,Azadnia M.Impact of using semantic social networks on organizations[C].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 Washington US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47-52.

[2] Muhammad Shoaib,Amna Basharat.Ontology bas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semantic profiling in personalized semantic social networking framework[C].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hin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95-99.

[3] David Sánchez,Montserrat Batet,Aida Valls,et al. Ontology-driven web-based semantic similarity[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35(3):383-413.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 网络社交 行为模式

网络社交是指网民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的符号为载体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Wellman认为网络社交研究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社交置于网络使用行为之下,将“网络交往”等同于“网络沟通”、“计算机媒介互动”等概念,并在此范围下研究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信息交换和交往行为;狭义的网络社交是指网络人际交往,即信息的传递和网络用户的沟通行为。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王洪波(2013)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范围仍然以熟人社交为主,选择QQ和Email进行交流的比例仅为34%和8%,在交往态度上更加倾向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巢乃鹏(2012)在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使用动机时发现,归属需要与担心拒绝都是社交网站使用的重要预测值。Fioravanti(2012)研究了大学生自尊和网络偏好之间的关系,发现女性自尊和网络偏好之间有很小的负相关,男性则不相关,总体上个人自尊和网络社交偏好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以上结论的得出大部分源于对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虽然这种方式简单可行,但问卷编制的主观性,调查对象的局限性,以及数据量的有限性都对结论能否解释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本质产生负面影响。而目前大数据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1 大数据及大数据分析技术

1.1 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未对大数据给出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数据,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Gartner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总结这些定义发现大数据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数据量巨大;价值密度低;来源广泛,特征多样;增长速度快。

1.2 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理论研究上,数据挖掘技术成为大数据分析的关注焦点。数据挖掘是一项以发现数据中有价值的模式和规律为基本目标的独立的数据组织和写作的建模历程;数据挖掘是商务智能和决策支持的核心部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序是构成数据挖掘和核心技术;数据挖掘是为发现大规模数据中所隐藏的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律而进行的探索、实验和分析。

在大数据分析实际应用方面,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云计算技术。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该技术是2006年由google公司提出,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批处理技术MapReduce、以及开源处理平台Hadoop。

2 大数据与大学生网络社交

大数据可应用于广泛的社会、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大科学、RFID、传感设备网络、天文学、大气学、基因组学、生物学、大社会数据分析、互联网文件处理、制作互联网搜索引擎索引、通信记录明细、军事侦查、社交网络、通勤时间预测、医疗记录、照片图像和图像封存、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等。近年来微博、微信、人人网、脸谱网、推特等社交网站的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大学生是参与度较高的网络社交群体。社交网站快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和活跃的大学生网络社交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大学生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完全符合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并且在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大学生网络社交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2.1 大学生行为模式的发现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社交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行为轨迹数据,例如留言、评论、点赞、图文信息、浏览与转发等。对于研究大学生行为的学者而言,可以通过数据捕获工具收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采用数据挖掘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格式化、非格式化数据如照片、声音、文本等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行为变化的规律,得出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寻找到大学生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分析

由于网络社交具有匿名性、隐形性、没有地理位置限制以及时间上的非同步性,大学生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例如,现实生活中内向型人格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则更倾向于在网络社交中寻求存在感。网络社交人格特征成为大学生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研究大学生行为的同时能够利用网络社交大数据挖掘完整而真实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对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避免受到网络社交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有重要的作用。

3 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研究

3.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首先需要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大数据的来源方式,包括数据来源网站的选择、数据获取方式的选择。目前网络社交数据主要集中在博客、微博、微信及SNS网站,选择国内主流社交网站平台进行数据获取。另一方面,主流的大数据获取方式包括基于官方API进行获取、通过网络爬虫工具获取和直接利用开放的数据集三种方式,比较分析每种方式的优势与劣势及实现的可行性,选择一种数据获取的方式;其次需要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研究从数据集中筛选大学生网络社交范围、方式及动机数据的方法,采用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

3.2 大数据挖掘算法的选择

目前较为流行的大数据挖掘算法主要有基于聚类、协同过滤和关联分析算法,研究各类算法的适用范围、特点和缺陷,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的算法类型,在此类算法下研究具体的算法改进方式,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改进算法的前提条件、定理与推论、过程与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

3.3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的总结

使用Matlab工具进行大数据的预处理、数据挖掘,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现状及大学生网络社交人格特征。

3.3.1 社交行为现状包括网络社交对象的范围、交往方式和交往动机

(1)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同学、朋友、亲人和陌生人,其中同学占到62%,朋友占30%,亲人占4%,即认识的人占96%,而选择和陌生人交往的大学生只占到4%。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是理性、自我保护的,社交圈子是其现实人际交往圈子的拓展和延伸,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跨时空性等特点维护现实人际交往圈子,增进情感和交流,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尝试与完全陌生的人进行交流。

(2)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统计了其在博客、微博、微信、SNS网站及其他方式上的比例,其中使用博客、微博的大学生占72%,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使用占87%,SNS社交网站使用占35%,其他方式占23%。数据显示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主要使用工具,而曾经热门的SNS社交网站使用的比例大幅下降,博客、微博仍然是大学生热衷的网络社交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动机包括了出于习惯、交新朋友、共享信息、共同兴趣、人际需求五个方面,其中出于习惯的占8%,交新朋友占6%、共享信息占14%、共同兴趣占61%、人际需求占11%。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主要动机。

3.3.2 大学生网络社交人格特征从两个方面研究

一是不同的人格特征在网络社交上呈现不同的表现,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发展。

(1)根据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将大学生分为:外向非神经质型、内向且神经质型及随和稳定型。内向且神经质的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显得比较冷漠,但是在网络社交中较易展现真实的一面;而外向非神经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来保持与亲人、朋友的联系,以及结交新的朋友;随和稳定型的大学生由于性格友善,包容度高,适应任何社交环境,因此在不友好的网络环境中也能进行较好的网络社交。

(2)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总结为:对于外向非神经质型大学生网络社交进一步增加了其社交资源,使得这类学生更加自信,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存在感;而对于内向且神经质型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在网络社交中勇于展现真实自我而自信心提高对其现实人际交往起到正面作用,而另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减少现实交往的时间,使得其在面对面的真实交往中更加焦虑,网络交往对其内向型人格起到负面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为研究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从大学生行为现状和人格特征两方面得出了结论: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是对其现实社交的补充,没有过分依赖网络,并能够从网络社交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及自信,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少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网络交往阻碍了其现实交往的发展。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帮助其减少网络社交的时间和频率,鼓励其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胡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2]巢乃鹏.青年人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

[3]谢新洲,张炀.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

作者简介

张琰(1982-),女,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学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吴宜(1983-),女,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秘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社交行为。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7

关键词:社交网络;“小世界”;约简社交网络;信任评估

0引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盛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新用户加入到在线社交网络中,来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和交互,其中很多是互不相R的用户。因此,评估这些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对提高社交网络服务质量和加强其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世界”网络原理约简在线社交网络的算法(SWRSN)。该算法对原始社交网络进行了约简,采用了用户活动域(domain)信息,该信息相对于其它信任信息来说是客观的、稳定的。因此,该算法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并且对恶意攻击也有一定的鲁棒性。

1算法模型

本算法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1)原始社交网络的约简,即根据“小世界”网络原理约简原始社交网络;(2)计算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即通过计算约简的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从而间接评估原始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体问信任程度。

1.1约简原始社交网络

约简原始社交网络的整个过程其主要是原始的信任网络基础上,根据“小世界”网络原理,采用广度优先算法搜索尽可能多的源节点到目标节点之间的短路径(最大步长Max Length=6),并且删除路径中任意一条边的信任值小于给定信任阈值(一般设置信任阈值th=0.5)的路径。

1.2计算信任网络中用户个体问的信任值

在本节中,主要是在约简的信任网络基础上,计算源节点要目标节点的预测信任值。这里我们采用4种较为常见的信任评估策略,如表1.1所示。下面介绍信任传播和信任整合操作。

信任传播操作:从source节点到target节点路径中用户的信任传播。两种较为常见的传播操作是取最小值(Min)传播和取乘积传播(Multi)。前者是指取路径上最小的推荐信任值,后者是指取路径上所有推荐信任值的乘积。

信任整合操作:从source节点到target节点中所有路径的信任整合。两种较为常见的信任整合操作为取最大值(Max)和取加权平均值(WAve)。前者是指取所有路径中最大的信任传播值,后者是指取所有路径的信任传播值的加权平均值。

2实验评估

2.1实验设计

本论文主要采用留一法进行实验。采用数据集为Epinions,该数据集为社交网络中较为典型的实验测试数据集。如果Sollrce到target之间有一条直接的信任边,则这条边将被隐去。这时,source到target之间的信任值将通过它们之间信任图来计算。

本实验采用了较为常见的四个精度指标来评估本论文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分别为: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精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分数(F-Score),计算公式如表2.1所示。其中表示实际中信任的用户集,表示当前算法预测为信任的用户集。

由表2.2可知,最小的Precision为0.7248,说明本论文提出的BDSWRSN算法具有较好的信任预测精度。此外,最小的F-Score为0.5875,剩下F-Score都在0.62以上,这也说明BDSWRSN算法的可以较为有效地帮助预测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体问信任程度。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网络 实证研究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基于社交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服务。社交网络翻译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它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割理论”,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称小世界现象,是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通俗的解释为:两个陌生人如果互相认识,中间一般不会超过六个人。

六度分割理论说明通过朋友的朋友,你能结识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交网络的特点是参与、分享、互动和用户生产内容。现在许多web2.0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微博、人人网、视频分享、博客、网络社区等。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1、研究目的

目前盛行的社交网络国内有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国外有facebook、twitter等,在校大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年龄上都是社交网络的推动者,是使用社交网络的主体之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以临沂大学的学生为例来考察在校大学生使用国内社交网络的习惯、使用偏好和态度等问题。

2、研究方法

通过座谈面访等方式来拟定调查问卷,在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问卷的题项和量表,然后培训学生进行调查。临沂大学是山东南部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万5千多人,调查员分别在19个二级学院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有效样本数量425份,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42人。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方便抽样,研究结果只对东部地方性综合大学具有一定的阐释意义,暂不能推广到其他地域的大学。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使用社交网络的习惯

在罗列出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搜狐微博等20个社交网络平台里,问及用过哪些社交网络平台,有214个同学用过QQ空间,占全部调查人数的50%;有162个同学用过人人网,占全部调查人数的38%;126个同学用过腾讯微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29%;121个同学用过新浪微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28%。此外豆瓣、朋友网、百度贴吧、百度空间、MSN使用过的学生在40人左右,不到调查人数的10%。使用搜狐的人数是21人,网易微博的人数是10人,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可见因为腾讯的即时通讯工具QQ的用户黏性比较强,腾讯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空间能够互联互通,再加上QQ空间的运营比较成功,功能齐全、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所以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调查也显示有一半的学生把QQ空间当做最常用的社交网络平台;所以在回答每天上网先打开QQ还是微博、人人这一题时,有58%的同学选择QQ,29%的同学选择了微博、人人,进一步证实了QQ的用户黏性比较高。

人人网作为一个国内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大学生在这儿能够找到老同学,个人信息,跟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电影、音乐,而且想加为好友必须经过双方确认,这样可以控制自己隐私,给人一种安全、熟悉的亲近感,也是大学生爱去的一个社交网络,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除了QQ空间大学生最常用的就是人人网。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在调查数据中排在QQ空间、人人网之后,原因一是微博起步比较晚,QQ空间是腾讯2005年开发的,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创办于2005年12月,新浪微博2009年8月才开始内测;二是微博以分享信息为主,在微博里可以自由地关注别人,开始用微博一般关注的是各界明星、意见领袖,浏览各种简短、快捷的新鲜资讯,时间长了才会慢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QQ空间和人人网都是在自己的同学朋友的熟人圈里,互动、评论比较随意,有种没有距离的亲近感,让年轻的大学生感觉舒服自然。但是内容短小的微博也有它的优势,一旦用得顺手之后,对它的依赖性也很高,在大学生群体中,微博能否赶超QQ空间和人人网,我们拭目以待。

2、使用社交网络的偏好

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必做的事情中选择最多的是浏览熟人信息,有206位,这正体现社交网络维系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是围观有趣文字、图片和视频,有177位,这也充分体现出社交网络平台具有提供消遣的娱乐特性;再次是浏览新闻时事,有149位,新闻时事不是学生选择最多的但却是学生浏览时的首选,这也体现出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媒体的一个特性。从“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来分析,社交网络平台能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和了解新闻资讯的心理需求。

在web2.0时代,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户自己生成分享的,、转发、评论成了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一个常态,正是因为社交网络注重互动、分享,才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最喜欢哪些内容呢?有66%的被调查者选择个人感悟和心情,对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中社交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交网络中抒发对生活的各种感悟和心情,缓解学业压力和情感纠结成为他们的首选。除了个人感悟和心情外,大学生还喜欢在社交网络中个人生活趣事、身边的新闻、名人名言和冷笑话。大学生用户生产的这些内容,是社交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参与者,在校大学生一直是不可小觑的重要推动者,例如人人网前身就是校内网,facebook最先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产生。

3、使用社交网络的态度

调查中显示有过半的在校大学生上网时间在三小时左右,而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大约占总上网时间的3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在校大学生每天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大约是一个小时,由此可见,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那么,大学生对社交网络持何种态度?

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讯息、开拓视野、扩大交际圈、了解身边的朋友动态,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肯定社交网络积极正面的影响外,大学生也认为社交网络也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经营社交网络占用大量时间耽误学习、对社交网络依赖导致上瘾、容易对社交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各种相左言论感到迷惑、有时候依赖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因沉迷社交网络而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当然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也不会一味盲从,也会对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纷繁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有57%的同学认为社交网络公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一般,但大部分还是可信的;29%的同学则认为社交网络公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一般,看看而已。虽然有担忧、有怀疑,但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态度还是以认可、肯定为主,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显示68%的大学生看好社交网络的发展前景。

三、相关建议

社交网络不仅是一个大学生记录心情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搜索平台和共享资料平台,但面访显示很多大学生没有注意或者重视后两者的使用,现以新浪微博为例谈一下社交网络的有效应用。新浪微博2009年8月内测以来把握时机发展迅速,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微博运营商,每天有上千万条的微博,每条微博最多140的字数,经过转发,信息传播极其迅速,信息更是及时快捷,有热点评论、有娱乐生活资讯,信息可谓海量。这里无疑有最新鲜、最热门的信息,跳过谷歌、百度,直接在新浪微博上搜索,结果常常出人意料、给人惊喜,在新浪微博里能搜索到很多大学生需要的考研信息、求职信息。此外新浪微博里还有一项应用特别受欢迎,那就是微盘。微盘里存储大量的资料供用户免费下载,这些资料涵盖IT传媒、软件应用、行业资料、实用文档、外语学习、教育考试、生活娱乐几大门类,其中有很多新近上传的热门文件,大学生在微盘里可以找到很多学习资料、求职面试以及简历模板等实用文档。在历经数月的调查分析后,发现了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习惯、偏好和态度,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能更加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社交网络论文范文9

【关键词】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 网络公共领域 交往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交往”概念

1、什么是“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务能够形成。”

哈氏认为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它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关系的反映。公共领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公共权利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作为公众聚集的领域,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出批判、形成公众舆论。

随着媒体商业化、大众化的发展,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扩大,但仍控制在一小部分文化精英的手中。公共领域中的交流需要特殊的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公共领域的发展,公共领域的形成和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

2、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概念

哈贝马斯虽然系统地论述了公共领域的兴衰,但他却无法通过对他本人所提出的意见来重建公共领域,直到他后来提出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是指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音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关系状态和各自行动的核心,而作为媒介物的言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自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出现后,便开始取代以言语为中介的交往活动而居于主导地位。哈氏对大众传媒持冷淡和批判的态度,对以言语为中介的交往则尤其赞赏,认为以言语为中介的交往与大众传播相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参与者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听取对方的批评与反驳。

交往行动理论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这种现代交往观有助于在信息时代寻求最现实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友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网络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交往

根据哈氏不同阶段的论述,哈氏理想的公共领域具备以下九大特征:参与上兼容并包、技术上易于接入、行动上自主独立、探讨时理性思辩、交流时双向互动、怀疑与批判精神、共同利益的维护、保护参与者隐私、促进社群整合。

网络空间完全具备这九大特征,其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 “交往”方式,为普通群体提供了表达意见、多元文化和思想生存的场所。当人们理性思辩地探讨某一事物、发表不同看法、聚集形成社会舆论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被消解,个人与公共空间二者相互转换,呈现多元化特征。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己经大大超越了哈氏的理论设想,成为公众议论和探讨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

1、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节约了交往成本

网络技术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以文字、声音、画面传递信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方式集文字、声画于一体,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并用。网络技术实现了从点对点到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的转变,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人们的交往延伸到了网络。时空领域的跨越,节约了公共领域的人际交往成本,网上即时聊天不仅缩短了亲友之间的距离,还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公共空间,使公众能有效地参与公共领域。

2、网络的交互性构建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能

网络交互性表现在互联网的论坛(如BBS)、图片分享网站(如Flickr)、视频分享网站(如优酷、土豆网)、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如QQ、MSN等)、社交网络(如豆瓣网、校内网等)、RSS订阅、电子邮件等。作为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重要特征,交互性使受众不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打破了在传统媒介的线型和单向新传播模式中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的限制,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

3、网络公共领域的交往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

在网络出现以前,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而在网络出现后,以言语为中介的“交往”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网络“交往”使传统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的传播,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分野,实现了话语权的本体回归。

4、网络公共领域的交往促使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

网络创造了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公民在线表达意见的平台。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我们可以在政府网站的论坛发表感想和评论,各个阶层的网友可以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对腐败现象加以抨击、对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春运火车票难求、房价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发表意见;网络调查是收集和反映公共舆论的新途径,它打破了由少数集团把持和垄断民意调查的局面,使得调查的主体、方法、问题等等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互联网使得实施民意调查的过程民主化了。网络给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创造了便利条件,降低了门槛,使公众能够独立地判断和思考公共事件;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的发展正在推进公共领域的建构。

5、网络公共领域的交往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网络交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哈氏没有将公共空间内的交往限定为一种“面对面”的形式。网络媒体在传播技术史上第一次使普通的个人用户,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大众沟通和传输平台:不论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网络日志或博客,或是一个网络论坛的帖子,并且为公众提供了有一个监督、评议、言论和协调功能的“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和虚拟的空间,并拥有话语权,这种交往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甚至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环境。■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09年科研立(项目编号:2009A040))

参考文献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②石义斌:《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③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④李小梅,《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J],《青年记者》2009.7

⑤吴旭,《“公众空间”的特征及其在三种媒介形态上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