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9-24 17:02:38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

摘 要: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就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师 外贸会计 教学改革

一、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必要性分析

据宁波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432.2亿元。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

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技师学院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只有改革外贸会计的课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职;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65-02

“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由于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面临“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了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组,以“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彻底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道德教育与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课程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注重课证结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应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适应性岗位主要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企业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代员等。这些岗位国家都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必须持证上岗,其余岗位国家也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外贸工作岗位为单元,实行“课证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注重结合学生的修学动机 进入我校就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修读动机各自不同。有的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从事企业经营或商业活动做好准备;有的怀有自主创业的梦想,希望通过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事业的发展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而有的则基于对北京的向往,希望毕业后能在北京落地生根;还有的学生则是以此为跳板,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深造,以后能升本或考研。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从北京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更多的指导。

注重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美国将职业视为一种生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为此,美国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包括介绍工作世界的一般情况、具体职业的情况、职业选择及就业准备、推销自己的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但在我校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只是在毕业前夕开展两次有关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无法帮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许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无所适从。因此,在此次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应采用弹性化设计,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形式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质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部分学生实现“专升本”的愿望或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及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显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隐性课程的要求,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4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我校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50.1%的学生从事与商务英语有关的工作,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工作,而且就业趋势由以前集中选择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转向急需人才的中小型企业或偏远的民营企业.从事其他岗位,如:涉外酒店的接待员、英语导游、少儿英语教育等占49.1%。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他们需要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货运,英语翻译等与外贸有关的工作岗位占61.8%,其他占38.2%。由此可见,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此外,我们从2009年起对毕业生进行电话访谈,实地访谈等,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为我们确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了依据。

2009年教育部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这一框架下,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涉外文秘,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本位”,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二、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改革和完善本专业课程设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简单的英语专业加商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商务手段已被淘汰,一些商务概念已落后于时展。因此,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删减一些重复或交叉以及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商务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模块课程,即:(1)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中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专业模块课程,主要是学习英语类与商务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确定了商务英语听说,外贸函电,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单证和跟单等五项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设置上凸显“英语与商务”并重的原则。(3)拓展模块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一两门选修课。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少儿英语教育等,即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商务英语+酒店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少儿英语教育培训。坚持“专”才教育与“宽”才教育相结的指导思想,做到“在专业拓宽”,在“宽上求专”。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完全局限于某一专业岗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2、突出就业导向,把职业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为了适应社会对行业,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课”“证”结合,实现毕业证+岗位职格证的“双证”,“多证” 制。将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由于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如2009年07级商英学生通过商务单证员考试,合格率为82.5%,2010年08级商英学生认证考试,合格率为70.5%(全省只为63.5%)。此外,有不少学生毕业前还通过导游证,酒店前台接待员证等的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3、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一是在课时安排上,提高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时多于理论课时,加强单门课程实训教学。针对英语技能课程,加强“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专业综合实训和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模拟实训。学校安排学生在第五学期,学生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后,集中三周的校内模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实训内容以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模拟进出口公司之间的一笔业务展开,从撰写建立贸易关系信函至出口核销退税,涉及多门课程知识。旨在通过模拟外贸职业不同岗位的角色,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过渡,直接“顶岗上班”。

4、拓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开展第二课堂,课题组老师帮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成立了英语俱乐部,有系统地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在第二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展示自己的风采。英语俱乐部举办了“英语听力比赛”、“英语应用能力大赛”等活动,以“创特色,立新风”为主题,突出展示学生的职业能力。“商务情景模拟比赛”,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

5、加强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尽快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学校将企业顶岗实习作为必修课,制定了实习效果的评价办法。由学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和企业实际需要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学习,聘请所在岗位的班、组长等企业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负责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实训基地安排岗位师傅对学生指导,帮助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学校也安排专门老师定期到实习基地巡回检查和督导,将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业成绩中,并作为向用人单位推荐的材料。

结语: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英语+商务”的中、初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始了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行毕业证+职格证的 “双证”、“多证”制,实施以英语技能课程包、商务技能课程包、选修课程包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大力加强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初探。

参考文献: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国际物流;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0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属学科大类:国际物流

从本质上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本身属于国际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按照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和功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它的主要岗位集中于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这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达成共识。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把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超过6万人,到2015年超9万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只有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浆纸与木材加工、钢铁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附于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国家的外贸行业发展趋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井喷式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至于北部湾地区方面,2015年1月30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30日在北京了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季度报告》,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增长8.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9%,双方贸易的增长惠及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以上一切表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依据及模式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北部湾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专业的高水平发展的双赢。

结合专业的发展规律及区内外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岗位技能来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北部湾国际物流岗位群对应的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以此作为基础来整合和开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岗位与支撑核心课程(群)一一对应,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开发建设实用型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际物流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特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群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系列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推行“课证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深化“课赛融通”,可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起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反映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成绩。“课赛融通”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通过竞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检验本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也为教师定期下企业建立相应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编写教材或者开发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市场,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向市场求办学效益,形成企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5)整合部门内部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组建精品课程。比如与电子商务专业共建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基础》,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以达成专业之间的强强组合,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

(6)对北部湾地方经济发展、专业的发展脉络都要有很清晰的认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教改及专业发展调研资料,包括:①国内示范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与主要课题研究成果信息库;②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③其他调研报告资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学院考察团赴北部湾城市调研报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报告》、《江浙地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经验总结》;毕业生信息库,包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薪酬待遇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等。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6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能力导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贸”专业人才的能力系统

(一)基本的岗位能力

通过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就“国贸”专业人才的基本岗位能力做出概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岗位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其岗位定义分别如下。

报关员。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

报检员。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

单证员。指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凭借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

外贸跟单员: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

外销员:指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他们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有的还要牵涉到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

从以上“国贸”专业的岗位描述来看,“国贸”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谈判、签约、审证、制单、审单、跟单、投保、运输、报关、报检、结汇等,是一项综合能力。然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毕业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包括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在掌握了相应的岗位操作能力后,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任剑等(2009)将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细分为10个方面。但从创新能力应有的含义来看,国际贸易知识的整合能力、国际贸易知识的迁移能力、国际贸易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其中最能反映创新能力的三个方面。其中国际贸易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国际贸易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观点的能力。国际贸易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所学国际贸易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能力。国际贸易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处理不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信息的能力。显然,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基本体现了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因此,如何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培养国贸专业毕业的创新能力,将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型的重要方面。

除了创新能力外,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那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又是什么呢?胡旭微(2008)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结构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刘艳(2010)认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体,主要包括创业精神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三个模块。

本文认为,国贸专业毕业生作为经管类专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还需要从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能力;更强的决策能力;更强的领导能力;更强的团队协调能力;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如何培养这些创业的能力,又成为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二、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能力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专业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再根据模块的组合设计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框架。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核心技能,并将其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并将其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核心能力体现在外贸实务操作的核心技能上,因此,根据这些核心技能遴选课程才是正确的方向。根据前文的分析,外贸实务操作的技能体现为谈判、跟单、运输、报关、报检、结汇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因此,这方面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当然,仅按此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甚至是学科基础。在这种条件下,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而学科基础课程则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

对于“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来说,还有一块是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从目前看来,这一模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不过这方面仍然有一定的规则可遵循。因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才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产品对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因此,一般的高校(特别是学科特色较明显的高校)多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开设一些方向性的课程。如农产品贸易方向、纺织品贸易方向、电子产品贸易方向、机械产品贸易方向等。

(二)注重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全面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现在的普通高校教学中,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管理、评价等环节都是学术取向的,普遍向研究型大学靠齐。强调的还是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实际能力,必须调整教学计划,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一般来说,实践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低。这方面的具体数据尽管没有一个共识,但在实际中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是大势所趋。同时,实践课程必须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在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均应该开设实践性教学环节,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得益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总课程中应适当分配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实践性教学,确保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另外,在学习完全部的核心课程后,应该有一个课程的综合实习,用以确保学生对国贸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本文还认为,这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单独开设,写入培养计划。并能够与理论课一样,有教学大纲,有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有过程控制细及评价细则。

(三)构建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如前文的分析,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各高校中,创新创业类课程还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类创新创业课程、核心类创新创业课程等两个方面去构建能力导向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在创新与创业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开设创新学基础、创业学基础以及创造学基础等公共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和创造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让学生对创新与创业这一概念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全面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学生在掌握了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后,将会产生创新与创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授学生和创新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步骤,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开设创新点来源剖析、创新与创业精神等课程,培养学生提出方案、论证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毅力和敢闯敢干的精神。

当然,要使得这些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还需要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予以辅助。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个性。在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课内外结合。在课内,教师应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市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运用商机的能力,对创业的过程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为步入社会进行真正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外,应组织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科技活动,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兼职等创业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成功与失败。

三、结论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是能力导向型的。本文通过分析“国贸”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就如何构建以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观点。本文认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两个层次的能力:基本的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要构建能力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为,需要从核心课程体系和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等两个方面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最后还需要就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做出特别的安排。

参考文献:

1、任剑,柏连阳,邹定辉.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2、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8

[摘要]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集中在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及管理型人才。本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给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

据美国IDC统计,如果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1万亿的规模,电子商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将增加到2000万人。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职业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据了解,目前全国从事商务活动或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已经不同程度地利用网络手段,但基本上没有系统地受过电子商务职业培训。目前具备复合型电子商务职业人才奇缺,职业前景广,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电子商务专业遭遇尴尬,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专业。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化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学生对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与掌握还远远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电子商务岗位分析电子商务是一个打破了文理界限,计算机、经济管理、商务贸易、金融法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复合型专业,其对应的就业岗位也不可能是传统上单一的某一类岗位,而是多种类型岗位复合的一个岗位群体,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这类电子商务岗位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而产生的岗位。如网站策划、编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工作;网站设计、开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网站美工人员,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工作。以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岗位此类岗位是传统岗位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冲刷下注入了新的内容后演变而来的。如网络营销人员,主要是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为网上客户提供服务,网上商品信息管理,电子订单处理等工作;外贸电子商务人员,主要利用网络平台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贸易;网上运营人员及主管,主要从事频道规划、信息管理、频道推广、客户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导入等;网站推广人员,负责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提供电子商务支持系统、客户管理等。新晨

更高级别的综合管理类电子商务岗位要求对企业能够进行电子商务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的把握,如电子商务项目、部门经理,他们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有深刻的了解,又具备项目管理能力,主要负责企业电子商务总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职业经理人,协助电子商务平台,利用虚拟市场提品和服务,还直接为虚拟市场提供服务。经调查发现,既懂技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即“多面手”,成为电子商务行业急需的人才,也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关键。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类型上来看,掌握网络营销技能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懂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的人才。尤其对于C2C网店来说,销售更成为首要技能,在技能重要性排序中占到79·7%。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宽广的知识面,电子商务业务本身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与行业知识,因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在进行自身的教育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从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范文9

商务的密联性越来越强。

我校于2002年在同类高职院校率先开设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经过七年人才培养的跟踪、分析,我们发现两个专业虽都与“商务”有关,都同属于工商管理类下的两个专业,但是,还是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下面从六个方面做PK研究:

1.概念区分

国际商务也称国际贸易,是指跨越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或地区边境的所有商品交易的总和。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深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此外,各国文化也对国际商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轮子,使国际商务活动显得更加平衡。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商业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按照交易主体的不同,电子商务分为多种模式,其中B2C(企业对消费者)、B2B(企业对企业)、G2B(政府对企业)模式发展迅速。

概述:国际商务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它所对应的是国内商务。电子商务是按交易的形式来划分的,它所对应的是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务运作的新形式,国际商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电子商务。据统计,国际商务中80%要通过电子商务进行。

2.人才培养特色

国际商务偏重国际交往,是建立在语言平台上的商务活动。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外贸公司、报关行、货运等涉外企业的一线业务操作上。

电子商务偏重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设备从事商务活动,包括在企业内或企业外利用电脑网络或通讯设备进行的商务活动。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各类企业的网络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招商、网上在线服务、电子银行、电子税收等网络有关的操作上。

概述:国际商务偏重于国际交往方面的人才,专业方向有国际贸易、报<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关与货运、国际经济合作等,我校偏重在商务沟通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偏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专业方向有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有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有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还有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我校偏重在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取向,我校是以商务为底线构建专业群,为服务区域经济,加速商贸流通孵化人才。

3.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要求熟悉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有较高外语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掌握国际商务EDI操作,且懂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运用。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业务沟通能力、谈判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要求熟悉信息技术的利用,商务规则,交易模式,掌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的操作。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辨别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等。

4.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都重基础但各有侧重。共同必修课都包含人文素质通识课程(语、数、外、信息、体育等)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商务谈判与沟通、销售等)。但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又个有侧重。

国际商务偏重学习国际经济交往方面的课程,如商务英语(重在听说写)、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商务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

电子商务偏重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等。

概述:两个专业都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语言是为国际商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拓宽商务沟通交流的,突破区域贸易往来界限;信息技术是为电子商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商务,转变了传统商务模式构建以“电子”为主的新型商务模式。

5.教学内容

国际商务专业性很强,偏重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的听、说、写,因此主要教授商务英语、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函电等方面的知识。

电子商务操作性很强,偏重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站开发、维护、管理,因此主要讲授网络营销、网站建设与维护、网页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6.就业岗位与技能考证

国际商务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的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涉外宾馆饭店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销售、外贸制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涉外商务、货运、船务、涉外商务咨询、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国际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为:货运、报关报检、单证管理、客户服务等。可以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证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员、国际商务秘书等。

电子商务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在各类商务网站从事信息收集与处理、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营销与策划工作;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及咨询服务工作;各类商业企业从事商务软件操作、数据处理、收银、物流配送工作等。我校电子商务偏重于商务类人才培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有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电子商务创业等。可以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证有电子商务师、营销师考证、物流师、信息技术管理等。新晨

不同选择: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将可以报考如下领域本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向。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学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