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爱国主义诗词集锦9篇

时间:2022-11-19 19:02:16

爱国主义诗词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1

关键词: 陆游 爱国思想 历史渊源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他用激昂壮烈的歌声,唱出了抵御外敌、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时代最强音。他的诗词作品,大部分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给南宋的文坛,甚至给腐败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昂的战斗讯息。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在南宋社会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其对陆游一生的排挤、打击和压抑,几乎占到六十多年写作生涯的十分之九,抑郁和愤怒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因此,必须看到陆游风格中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就如王国维所说:“剑南有气而无韵。”[1]雄浑豪迈不同于李白,沉郁顿挫不同于杜甫,两者似乎在陆游诗歌中有所融合。陆游走向田园,与陶渊明有别,因此不少诗既有素雅清幽、恬静淡泊的一面,又有平中见奇、悲慨外溢的一面。陆游有意学苏轼的旷达和诙谐,但不少诗歌“旷放中有冷峻,深沉中有郁勃”[2]。因此,陆游爱国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深厚、复杂的。

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腐朽的政治,大胆地进行揭露,讽喻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杜甫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在他笔下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他热爱人民,并不断揭露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这些与陆游关注同情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作品,是相通的。陆游和杜甫的作品都侧重写实,但陆游写实却多写主观感受,而不作具体描绘,形成概括性强、抒情性强的特点,把现实内容高度浓缩在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中,抒发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书愤》就是把向往、愤慨的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诗当中,向往“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斗生活,表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愤慨。杜甫诗歌也有高度概括的特点,但其往往选取带有典型意义的事务,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兵车行》则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概括。

陆游和杜甫的作品表现手法虽然各有千秋,所处时代也不尽相同,但二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是一致的。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自己的诗笔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报国的强烈愿望,但是他豪迈的作品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由此可见李白对陆游的影响。

李白诗中流露出的往往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是追求个性解放、蔑视权贵的精神。陆游的七言古诗受李白的影响颇深,陆游那些抒发理想抱负、欲为国献身而不能实现的作品,与李白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轻王侯、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像《醉歌》、《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出征,尽复唐故地》等作品就与李白的一些作品一样,也具有壮阔的气势、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由于时代不同了,创作背景变了,陆游诗中更多的是写出师北伐、夺取胜利的内容,侧重于书写理想、豪情,激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所以说陆游的浪漫主义带有更多时代的新特点。因此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主义作品是现实主义兼具浪漫主义的。[3]

自北宋苏轼大力标举陶渊明后,陶诗成为宋一代的审美风尚。陆游也受陶渊明的影响,在用典、用词、用韵、句式、意趣等方面借鉴或化用陶诗。如《和陈鲁山十诗》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为韵,《幽居记今昔事十首》用陶渊明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口》“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可见,陶渊明对陆游的诗歌创作确实是有影响的。陆游曾自谓:“归来偶似老渊明”,这说明他对陶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老年的时候才大力推举陶诗,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对陆游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放翁更多的是倾慕陶渊明归隐的情趣,也倾慕他归隐时候的大节:“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确实很深厚、复杂,陆游的老师曾几也是一位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曾几的影响,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陆游的确是传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陆游以他那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诗篇,鼓舞着历代的仁人志士,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32.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3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积淀;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8-1

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教学不仅要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古诗文,还要诵读课外的一些诗、词、曲及散文的名家名篇。通过诵读,体味古诗句的语言美。在诵读中,还可以通过诗句的韵调、气势的缓急、音调的抑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意境情趣。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后,我们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积淀文化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颂读古诗的氛围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增广贤文》的内容,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并利用古诗长廊、“增广贤文大擂台”、“古诗文诵读”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氛围,深化养成教育。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地反映:“我家孩子最近懂事了!”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 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蕴涵民族精神,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了千年的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等等。通过对现状剖析,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兴趣的浓厚,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王昌龄的《出塞》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顾宪成、文天祥、陆游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

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情愫,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在学习《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窥见构思之巧。盖因唐代扬州一地极为繁华,月夜景色,又见于诗人笔端。加深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报国之志。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千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四、提升欣赏品位,积淀文化素养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4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5

试图采用平行比较的手法,从她们各自的身世、生长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她们创作的重大影响,以及她们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比

较和探讨。

关键词:诗词 ; 文化背景;意象 ; 艺术风格 ; 比较深析;

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在她所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中论及宋代诗人李清照,写道:“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李清照历来以优秀的词人著称,不但写了大量的词,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她最著名的一首《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宏伟的气魄,成为千古绝句。

1979年,世界天文界破天荒地以“李清照”给水星上一座环形的山脉命名。地球上的女诗人成了水星座,李清照成为中国文坛上永放光辉的星辰。诗人李清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和宇宙。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家庭生活富裕、文艺学术气氛极浓。李清照自幼博通诗书,才力华瞻。早年所写的诗词都是关于闺中生活情趣的内容,词风清新俊秀。之后因经历了国破家亡,后期的作品多写家国之痛和时世之悲,词风超于凄咽悲楚。

艾米丽·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天才的女诗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与李清照相比,狄金森生长的年代要迟七百多年,因此这两位女诗人诗歌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狄金森生长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安默斯特镇,父亲是一位律师。她17岁时进入一所女子神学院学习,但只读了一年书便返回家中,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诗人。美国内战前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为逃避恶劣的社会环境,她选择独处,与自然为伍。狄金森以自然为题材,一生共写了1775首诗歌,其中500多首是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这是她的理想的体现。

作家的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两位杰出的诗人的诗作,是时代赋予的心声。李清照与狄金森虽然一个生活在古代,中国封建时代的中期;一个生活在近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亦即资本主义时代的中期。两位女诗人都生活在社会向上发展阶段。在她们的生活中,社会和家庭是她们的文化背景,也是她们诗歌创作的土壤。两位女诗人生长的家庭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涵养,也是比较富裕的殷实之家。所以在她们少女时代,都一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并憧憬着甜蜜的梦。请看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词,是作者少女时代的自画像。荡完秋千后,她有点累,双手因为用力也有点疼,懒洋洋、慢吞吞地摩挲着手,这正是露水浓、花儿少的初夏时刻,出了点汗,把薄衣服都湿透了。这时,求亲的男子刚好来探家,她一见陌生客人来了,紧张得赶紧往屋内躲藏,因慌乱顾不得穿鞋,连头上的金钗都掉了,十分害羞。这反映了封建时代深闺女子不能在陌生男人前抛头露面的禁忌。但她毕竟是个活泼的少女,天真又好奇。她想看看求亲的男人长相如何。于是又在门口站住了,一边回头看客人,一边还拿着一颗刚采下的青梅在鼻子底下嗅着,一副娇憨之态,清纯可爱,也体现了这位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爱情的反叛精神和浪漫情怀。

狄金森在少女时代所写的诗歌,也体现出类似的天真浪漫、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主题。与李清照生长的封建时代不同,她的诗歌有西方资本主义开放时代女性的特征,作为一位几乎足不出户的闺女,她终日与书为伴,但想的是如何通过读书,扩大视野,到外界探险,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请看她的“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任何快船也不如书卷):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To take us lands away,/Nor any courser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Without oppress of toll;/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任何快船也不如书卷;/它能带我们远游各地,/任何骏马也比不上/一页奔腾的诗篇;//最穷的人也能游览/不愁交不起路捐;/载满人类灵魂的车辆/使用起来最低廉!

这首短诗使用三个意象:frigate(快速帆船)、courser(骏马)和chariot(轻便马车)来和book(书本)比较,把书本比作这些运输工具,把人带到广阔的想象世界中去,把读书的趣味和遨游传奇式的世界的情趣沟通起来,从而使诗情得到升华。

李清照因无生育,被公公强迫与丈夫分居两地。她写了许多思君的诗歌,从内心里发出对丈夫的思念与夫妻间真挚的爱情。《醉花阴》被视为李清照词中的精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是思亲团聚的佳节,虽然生活在仕宦之家,生活环境优裕,日夜都在怨愁中度日,因为酒前花下少一人,哪会不消魂呢!你看西风把窗帘吹起,看看我整个人比黄花还瘦。诗人作此诗表达因夫妻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李清照的这些思君词,委婉含蓄,藏而不露,是典型的封建时代爱情生活的写照。

狄金森生活的时代则是女性可以自由谈情说爱、选择自己婚姻权力的时代,本来,她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象,向所爱的人求爱,她左盼右盼,却等他不来,这使她十分失望,这就是她第一次失败的恋爱。然而她却敢于直率、坦诚地用诗歌表达她追求的愿望。请看狄金森的爱情诗“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如果你在秋天到来)的片段。

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

如果你在秋天到来,

I`d brush the summer by

我将轻拂夏日而过,

With half a smile,and half a spurn,

半带微笑,半带弃绝,

As House wives do,a Fly.

如家庭主妇把蝇捕捉。

If I could see you in a year,

如果能在一年之内将你盼来,

I`d wind the month in balls--

我将把月份缠绕成一个个纱球,

And put them each in separate Drawers,

把它们分开,放进各自的抽屉

For fear the numbers fuse

以免这些数字融合,不再分开。

But,now,uncertain of the length

而目前日期遥遥,

Of this,that is betweern,

等待无期,天各一方

It goads me,like the Gublin Bee`,

像妖蜂,使我伤痛不已

That will not state——it`s sting.

无法忍受,就如刺蛰之疼。

狄金森的这首爱情诗,充分体现了一位西方女性在青春热恋时期对恋人的思念和未能相会的痛苦心情。诗人直率地流露了自己与恋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见所受的煎熬痛苦。这种痛苦,如妖蜂刺蛰之疼。诗中的表达充分体现了西方诗人粗犷的风格,与李清照爱情诗的婉约风格形成了对照。但两位女诗人都共同从心底发出了对各自所爱的人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中老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49岁病故,膝下无子,孤苦伶仃。北宋灭于金兵铁蹄下,皇帝钦宗、徽宗均被俘,南宋小朝廷也面临受欺凌和被覆灭的危险。她后期的诗词,写出了诗人对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而发出的哀鸣,词风趋于凄咽悲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类作品有如《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等,其中的《声声慢》最为著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作者在历遭国破家亡、丧偶、颠沛流离而从心底发出的悲惨愁苦的心声。开头所用的七对叠字,表达了诗人茫然失落、情怀悲苦的怨情,接着描写秋末冬初、晚来风急、大雁飞过、黄花零落的凄凉景象,衬托出诗人的不解愁结和国破家亡之痛。

晚年的狄金森也有如李清照类似的情感。狄金森因一生未嫁,晚年孤寂凄凉,于是想到“死”,这与李清照回避谈死有很大的不同。不过狄金森对死的态度并不悲观。她一生虽闭门幽居,但与自然为伍,创作了大量的以自然为题材的诗篇。她的自然诗中有着超验主义的回响,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及自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狄金森写了许多以“死”为题材的诗,她把自然界的季节更迭和生死轮回结合在一起来描写,歌颂死亡的永恒,请看她的《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因为我不能够停下来等待死神---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他和善地停下来等我---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那辆车只能容我们两个——

And immortality

还有不朽。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我们慢慢驱车——他不慌不忙

And I had put away

我也把我的劳与闲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统统丢到一边,

For his civility

为了他的礼让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离那时已是几个世纪—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但好像过了还不到一天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heads

我首次猜测到,马头

Were toward eternity

在朝向永恒奔窜。

狄金森这首诗巧妙地把死亡和爱情的主题融合在一起。她把死亡描写成一位含情女子,与诗中的主人公一起乘车出游。死亡不仅是同游的绅士,而且是赴坟墓的向导,是跨出时令、驶向永恒的使者。诗人认为,人经过死亡而达到的永恒之境,是一种完美的归宿。这种观点是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以美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超验论的代表人物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发起的超验主义运动在19世纪中叶盛行美国,而美国著名的学者艾肯(C.Aiken)在深入研读狄金森的诗歌后称,在她身上“发现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完美结晶”。超验主义视宇宙为上帝精神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与这精神相通。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融洽、一致的。人与自然的这种过程是相似的、完美的、和谐的。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狄金森追求回归自然。而李清照却因家破人亡而痛心,想冲出困境。体现了这两位中西女诗人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自内心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清照与狄金森诗歌写作风格方面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遣词造句简洁、凝练、通俗,二是修辞手法含蓄、朴素、生动。

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言语以简洁为贵)。李清照诗歌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崇尚为“易安体”,因为李清照自号为“易安居士”。“易安体”成为文学上简洁凝练风格的代名词。这是李清照的独创风格,它在文学史上影响大而深远,这也是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的因素。

一、李清照在作品中善于使用叠字,如《声声慢》中所用的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使用了七个最通俗的字加以重复,形象地刻画出一位似有所失、似有所寻、悲苦寂寞老妇人,十分逼真。

二、李清照善于使用一个字、一个词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包含夫君死、北宋亡、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生活苦楚等一连串的不幸带来的愁苦。

三、善于使用典故,使语言凝练、简洁、含义丰富。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词牌取自于《列仙传》中弄玉与萧史的故事。词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其中“秦楼”即凤台,相传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

狄金森的诗歌也与李清照的“易安体”类同,简洁、凝练、通俗,含蓄、朴素、生动。人们把狄金森诗歌的这种风格称为“电报式”的风格。她采用省略,还常用破折号(Dash)来暗示一些没有用文字表达出的含义。她还常任意使用大写字母,表示强调、惊奇等含义。另外,她的诗句中常省略介词、名词,甚至动词,使语句很不规范,但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这两位杰出女诗人的艺术特色,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于使用自然界的物体为意象,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抒发胸臆。自然界的各种花草树木和鸟兽昆虫,皆出现在她们诗词的字里行间,使她们的作品成为一种形象暗示的语言,具有隐喻及象征的功用,以隐喻引起读者的沉思,以象征提示哲理。李清照最常用的意象是梅花、(黄花)、大雁等,此外还有青梅、红藕、海棠、梧棠、西风、露水、月亮等。例如“露浓花瘦”、“却道海裳依旧”、“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晚风庭院落梅初”等等,或表达自己闺中生活,或表达夫妻分离之苦,或表达亡国丧夫之痛。不过她使用的意象主要是一些花草鸟兽和身边一些常用之物。李清照采用的这类意象也体现了她诗词的婉约风格。

参考文献: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16-387.

[2]马瑞芳.李清照[A].西安,国家历史[J].2008,(1)21,9-10;

[3]徐振忠,黎耕集[C],香港,拓文出版社,2004,366;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6

关键词:语文; 培养; 情感; 散文; 古诗;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32-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一、从精美的散文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散文,作者那流畅的文笔,真挚的情感,让人在字里行间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内涵。朱自清的《背影》所勾勒的父亲形象,尤其是他那微胖而蹒跚的背影,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精读背影,体味真挚朴实的亲子之爱,回味父母供养自己上学的一幕幕,体验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学生的心里烙上了一个朴实细腻的父爱痕迹,这个痕迹将从学生时代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时刻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父爱。

《雨说》中恳切知心的话语,娓娓悠悠的诉说,拟人的运用,让人感受到无比的亲切和甜蜜。《春》所展现的春天美景,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希望,感受到明朗和热烈。

这些精美的散文,引导着学生细细地品读,体味着语言的美妙,感受着文化的内涵,感悟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二、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因此语文课本中都精选了多首古诗词。因为许多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伟大领袖那伟大的抱负,每每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位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仅仅是九个词,却展现了九种风景,其中流露出的萧瑟、悠远、沦落早已把人带到了无边的孤寂和犹豫之境中。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一浪迹天涯的游子,正骑一瘦马徐徐行在西风吹拂的古道上,眼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宁静祥和的日暮归家图,而“我”却流浪在天涯。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陶渊明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

三、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典范文章有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因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中,同样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

《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在梅岭被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根火柴》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名战士宁愿为革命事业而保护火种,不愿为苟全生命而耗用火柴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刘胡兰慷慨就义》写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慷慨就义。《最后一次演讲》,节奏起伏有致的语言,强劲有力的语流,昂扬亢奋的声调,不由得满腔愤怒、热血沸腾,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通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意识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先烈们的遗愿,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语文课本中,那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学生的心灵,利用人类情感这块精神空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一起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涤荡情操、净化心灵的实践。使学生具有健康和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7

关键词:古典诗词 干部思想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33-01

一、古典诗词在干部思想教育中的必要性

1.党员干部古典文化素养普遍缺乏

现在的领导干部学历高,能力强、知识面广。但除了个别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外,大多数的领导干部对古典诗词的掌握仅限于国民教育中的课本里学习过的经典诗词,而且时隔多年后基本上忘记的差不多了,这相对浩瀚的古典诗词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很多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在互联网上叱咤风云,但对一些广为传诵的经典诗词却知之甚少。近几年来,掀起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这给我们利用古典诗词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2.干部思想教育偏重于道德说教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日益增强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领导干部思想也存在价值观念多元、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而传统的干部教育灌输的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呆板、生硬,让受教育者难以接受。古典诗词却侧重于以情动人,犹如春夜细雨,滋润心田,触动心灵,让人产生共鸣。既避免了抵触和排斥的教育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道德认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生动了,而且对领导干部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从而通过人文精神开发、传递和转化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古典诗词是干部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

3.1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古典诗词展现出古代文人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传世佳作,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富含哲理。对我们的干部具有无可替代的启迪和教育功效。这些诗词或表现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或表现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或表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执着追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是我们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资源。

3.2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简练、易于记忆。中国古典诗短小精干、语言简练、形象鲜明、情感激越、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生动难忘,这些诗词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易懂的文字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对干部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干部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情感的变化、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感悟。对干部思想的影响如同春夜细雨,滋润人心,陶冶性情。

3.3中国古典诗词情感丰富、艺术性强。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与一体,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真、善、美统一的艺术形象的教育价值。我们利用古典诗词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古典诗词,从心灵深处拨动的心他们的心弦,唤起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理想的人格、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二、古典诗词在干部思想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用古典诗词净化心灵,摒弃私心杂念

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各种思潮汹涌而入,影响着干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当然,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一有些干部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私心杂念,无法保持内心原有的那份纯净,没有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表达宁静致远的写景诗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用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鼓励他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清正廉洁;这些诗词教育我们的干部以淡泊的情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

2.用古典诗词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有的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强,思想意识淡薄,缺乏爱国热情。他们淡忘了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未能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对社会主流和积极因素认识不清,缺乏爱国热情,对党的事业丧失信心,甚至满腹牢骚,因而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对这类党员干部,我们就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们的民族气节;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弘扬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用“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来表现他们报国之心;用“向来忧国泪,誓死复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3.用古典诗词振奋精神、激发豪情壮志

有些h员干部缺乏工作热情、没有责任担当,工作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拈轻怕重,斤斤计较,相互推诿。针对这种干部,就需要用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词加以鼓励;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发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用“有花堪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提醒他们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以免以后后悔自己碌碌无为。

通过这些经典诗词,激发党员干部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育成“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8

关键词:靡室劳 靡有朝 靡 劳 有朝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高中和大学的相关教材都予以了收录。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中“靡室劳矣”的理解分歧很大,对“靡有朝矣”的理解虽然争议很小,但是对词语的理解与对句子的理解关联甚弱,甚至矛盾,让人疑惑不解,有必要做一下辨析。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相连的两句出现在该诗第五章: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下面分别对这两个半句的表意进行分析。

一、靡室劳矣

(一)从上下文意分析

对“靡室劳矣”的理解,首先需要辨清它叙写的对象,它不像诗中别的诗句叙写对象明确,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对它的叙写对象,有三种理解上的分歧:氓,夫妇双方,女诗人。

本句出现在该诗第五章开头。综观全诗,诗歌第一章回顾了氓的求婚与自己坚守礼法的要求,要有“良媒”;第二章回忆了自己的热切思念与两人的如愿结合;第三章感慨自己的不幸经历以告诫普天下的女子;第四章回顾自己婚后的生活,反思总结了问题所在;第六章抒发了自己对氓变心食言的憎恨与果断地放弃的态度。

在上下文这样的情感波涛中,诗人会说什么呢?是回忆氓对自己的恩爱:让自己不做家务活儿,即郑笺“不以妇事见困苦”和孔疏“没有家务活儿”的理解[1];或者是双方的恩爱,即韩诗“同甘共苦”的观点[4];或者叙写自己的付出与作用,由于我的到来与勤劳,你没有家务活儿,没有一天早起晚睡,成天逍遥[2]。这些虽然可以对比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随着家庭条件的好转而变心,但都不能成为氓不变心的理由,更不足以成为氓变心后“我”毅然决绝的理由,也不能照应上文“女也不爽”。如果是回忆氓对自己的恩爱或者双方的恩爱,始终还沉湎其中,不单单会加重诗歌悲伤的情调,与诗歌的核心基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放弃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教训吸取不符合,也与第三章对天下女子的告诫相矛盾。由此看来,认为本句的叙写对象为氓或者夫妇双方明显不当。

那如果叙写诗人自己,会怎么样呢?这两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紧承诗歌上文的内容,写妇人自己的能干、专情、贤惠、勤劳,不只做到了、做好了妻子的分内之事,是个合格的妻子,而且是很优秀的妻子,可是你却不知珍惜,既然这样,那你也不值得“我”再用情,“亦已焉哉”,表现了诗人能者无所惧的洒脱与理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来写,不仅深刻,且与上下文契合无缝。

(二)从语法结构分析

虽然受诗歌简洁、短小、整齐的表达特点和表意内容的制约,有很多省略之处,但省略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就“靡室劳矣”所处的环境,上文是“三岁为妇”,下文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根据省略的特点,这里是承上文的宾语“妇”省略了下文的主语“妇”,也就是说,根据语言的表达特点,“靡室劳矣”和下句“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同一个叙述对象――都,即诗人。这与从诗歌文意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而认为该句的主语是男人即氓或者是夫妇双方却都没有来历。

(三)从字词角度分析

对此句理解分歧的关键在对“靡”“室”和“劳”的不同理解上。到目前为止,对其中“靡”的理解主要有“a无、b不、c共、d尽”四种;对“室”的理解主要有“a家里/家室,引申表示家务;b通‘’,意为怕”两种;对“劳”的理解主要有“a劳苦、辛苦,b劳动或者说劳作,c以……为劳(辛苦)”三种。

在此基础上,对全句意思的理解分别有:

1.郑笺:“靡,无也。无居室之劳,言不以妇事见困苦。”[1]意指(男人)不拿家务活儿让自己劳累辛苦。

郑玄没有单独解释“劳”一词,而是在释句中解释“劳”为“困苦”。“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a、室a、劳a。

结合郑玄对下句“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注释“言己亦不解惰”,可以看出,郑玄理解本句的叙写对象是氓,即男子。是从男女双方的恩爱和互相体贴来理解的,男方爱女方,不让女方困苦,而女方也不懈惰。

2.孔疏:“无室家之劳,谓夫不以室家妇事以劳于己。”[1]指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a、室a、劳b;“室劳”作整体活用为动词。在这个句意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这里的主语有变,是男人,“谓男人无家务之劳,意为全由妻子承担”[2]。

3.朱熹《诗集传》云:“言我三岁为妇,尽心竭力,不以室家之务为劳。”[3]言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b、室a、劳a,“劳”活用为意动用法,“室”为前置名词宾语。

4.陈乔枞:“《韩诗》曰:‘靡,共也。’……当言三岁之中,同居共苦。”[4]“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c、室a、劳a。

5.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5]。“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a、室a、劳b。

6.高亨《诗经今注》:“不怕辛劳”[6]。“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b、室b、劳a。

7.张孝纯:“所有家务事都是劳了。”[7]“靡”“室”和“劳”三词的词义分别为:靡d、室a、劳b。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选择了孔疏的观点。[8]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对这句的解释是“没有家里的劳苦事。意思是家中的劳苦事,没有一件不做的。”与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相同。[9]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认同了朱熹的理解。[10]

根据上文的分析,郑笺、孔疏和《韩诗》的理解都欠妥当,剩下的就只有都以诗人,即女子作为叙写对象的四种理解需要辨析了。

朱熹的解释说明了女主人公热爱、维护与男主人公的共同生活的心理,符合人物形象。句意的得出也与词义的组合相吻合。上古文献中也有否定句宾语前置的用例,可是正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否定句宾语如果前置,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宾语是代词,学界目前尚未有否定句名词宾语前置例证的发现。而这句的宾语“室”是名词。也许它是个例,不过表意上它仍有待斟酌,这一点见下面的分析。

新版高中教材的注释“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恰与由字词训释得出的结论相反:“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注释自相矛盾,让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

句意理解的双重否定没有出处。而同样在《诗经》中,“靡”可以参与表达双重否定的意思,但不是由“靡”字单独表达的,而是与别的否定词语结合表达的,例如“靡日不思、靡不有初、靡哲不愚、万民靡不承、靡国不泯、靡神不举、靡神不宗、靡人不周、靡国不到、靡有不孝、武王靡不胜、靡人弗胜、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等。①

高亨也发现了诸家注释的不尽完善,所以想到了词语如果用常用义、引申义,甚至临时灵活意义都解释不通,应该考虑一下是否有字形上的迷惑。考证的结果认为“室”用作“”,意为“怕”。“室”与“”虽然有同一声旁,但同声旁的字不一定都可通用。是否通用,必须有文献例证来证明。先不说尚未找到第二个“室”用作“”的例证。单就文字的使用来看,如果可以用字词的常用义轻松通顺地理解的,有谁愿意不惮其烦地去破字形,改变文字来理解呢?如果高亨发现用“室”的常用义就可以理解通,而且说得很精妙、很典型,他还会如此辛苦地去变换字形来理解吗?

张孝纯“所有家务事都是劳了”与下句结合,从量和时间上反复强调自己的辛苦和付出,上下文也理解得通。但是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不及“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

这些影响很广的纷繁异见,都有所不足,那这一诗句究竟该如何理解呢?这要立足字词意义,结合上下文乃至全诗内容来斟酌确定。实际上,学者们多数对“劳”的理解是准确的,即“劳苦、辛苦”。只是结合全句的理解出现了单个字词意义与组合意义的矛盾,或者是本句意义与上下文意的矛盾。本句的意义为“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这样说意思不是“没有家务活儿”即“没有从事家务劳动”。而是有两点潜在涵义:家务活儿的量与度都在自己能力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反映出自己的能干,所以没有劳累、劳苦之感;自己一心维系着与氓的共同生活,不仅乐于做这些事,而且乐于做好它们,自然更没有辛苦劳累之感了。而且,在上古生产、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先民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夜寐,休息是满足了的,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劳苦之感。

有人会觉得“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与“不以室家之务为劳”差不多,其实不然。“不以室家之务为劳”是真累,而主观上不觉得累,突出的是心理上不觉得辛苦,反衬客观上往往是辛苦的。而“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指的是客观上就没有到劳累的程度,而且自己也不觉得是什么辛苦的事情,因为这是女主人公认为的分内之事,同时也是她乐意的。“不怕辛劳”“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所有家务事都是劳了”只是反映出了女主人公勇于吃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已。比之能轻而易举地做好家务并把做家务当作自己喜欢的事来做的形象当然要逊色很多。因为她爱男主人公,也爱两人共同组建的小家,可是出乎意外的是,自己如此能干,如此爱家惜家,氓却会“贰其行”,会“二三其德”,会对自己“暴”。所以只能“亦已焉哉”。

正因为本句容易由词语的常用义产生“没有家务劳动”的误解,所以才有下句的提示和补充限制。写出了自己乐意为二人的共同生活全力付出的贤惠形象,同时与上文“女也不爽”相照应,作了注解,使上文不至架空。

由此可见,这句理解为“(我)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方为恰当。

二、靡有朝矣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本句的叙写对象仍为女诗人,一脉相承。对本句的理解主要有:

郑笺:“无有朝者,常早起夜卧,非一朝然。言己亦不解惰。”[1]

孔疏:“时夫虽如此(爱己),己犹不恃宠自安,常自早起夜卧,无有一朝一夕而自解惰。”[1]

朱熹《诗集传》云:“早起夜卧,无有朝旦之暇。”[3]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言不止一日,日日如此。”[1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为“没有片刻之暇。朝,早晨。这里指时间短。”[8]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为“意思是没有一天不如此。朝,早晨,指一朝(一日)。”[9]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没有一日不如此。朝,日。”[11]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没有一天不是这样。”[5]

高亨:“朝,当借为佻,安逸”。[6]

比较郑笺、孔疏、朱东润本、郭本、徐本和高中《语文》教材的理解,虽然表达上不同,但意思基本一致,都是说自己经常早起晚卧,很勤劳。相比之下,郑笺的理解准确。

王力本的理解与朱熹的理解接近,都没有顾及上下文,“早起晚睡”与“没有闲暇”没有必然联系,而且也不合情理。这源于对“有朝”这一词语结构的不了解。

高亨的理解虽有新见,但不敢认同,理由同上。

“靡有朝矣”中“有朝”的“有”是一个衬音词,只起音节协调(帮助补足四音节)和音律美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12],它的意义相当于“朝”的意义,《诗经》中为了协调音节,由“有”构成的类似的词语还有“有夏、有苗、有北、有政、有炜、有讨、有退”等,它们的意义都相当于“有”后词语的意义。所以“靡有朝”实际的意思是“靡朝”,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不是一天”。“靡”的意思受上下文制约作了适当的变通,意即“起早贪黑地操持家务是常有的事”。“经常这样”与“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日日如此”是有区别的,身为凡人,在多年中经常起早贪黑已属难得,“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日日如此”未免有点不合事实情理,虽然可以有文学上的夸张,但是这不是词语组合的意义。换了语言进行强调,反不如字词组合的直接意义来得准确含蓄。所以说郑笺的理解准确,因为“非一朝然”意为“不是一天这样”,只是补充了一个词“这样”,但并不影响表意。而把“靡”解释为“没有”则忽略了上下文的提示以及词语概括意义和具体意义之间的变通。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还有增字作释的不当,“止”“不是”没有出处。

综合上文,笔者对“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理解为“多年来作(你的)媳妇,没有家务活儿的劳苦(之感)。早起晚睡,不是一天。”

内容注释:

①分别见于诗经《邶风・简兮》《大雅・荡》《大雅・抑》《大雅・桑

柔》《大雅・云汉》《大雅・韩奕》《鲁颂・泮水》《商颂・玄鸟》《小雅・正月》《小雅・小弁》。

引用注释: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5]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张孝纯.《诗经・氓》中“靡室劳矣”之“靡”质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8]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爱国主义诗词范文9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诗人;酒文化;饮酒;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以酒明志

1.保国之志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民族之魂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在一些动人事迹中得到体现,还在一些古代诗词之中表现出来。诗人通过将诗与酒的良好结合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浑厚而深沉、豪放而激荡的酒文化。

(1)例如,在《凉州词》这首诗中王翰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在两军交战之前以酒明志,后两句诗既是用来激励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也是将军自己为了保家卫国准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志雄心。仅仅是这四句话,把大敌压境、两军交战之前将士们临危不惧饮酒壮行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2)《渔家傲》这首诗,也是一首以酒明志动人心魄的传世佳作。作者是著名诗人范仲淹,主要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破敌保国的故事。常年守卫在边疆,远离亲人朋友,对亲人的思念不言而喻,唯有靠杯中佳酿来消愁。这一杯浊酒承载了作者多少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多少报国之志。

2.忧民之心

(1)大家都熟识的“诗圣”杜甫,绝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楷模。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奢华宴会,也描写了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难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无人过问。这两种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性。

(2)大诗人白居易的《轻肥》这首诗,将底层社会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艺术感染力。

二、以酒抒发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对家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词句数不胜数。而当这些情绪经过酒酝酿之后,所产生的已经不仅仅是原本的醇厚酒香,还有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或喜悦、或悲伤、或悔恨、或激动的思念之情。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感染这些走进诗中的读者。

1.亲情的思念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可谓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辞彩绚烂无比,字字扣人心弦,堪称千古绝唱。它描写的是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诗人独在异乡无法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心中不免伤心难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醉意朦胧独自伤心,唯有杯中酒邀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中所想,可见思念之情之浓厚。

2.爱情的思念

《钗头凤》这首词,为著名大诗人陆游所作。这是一首描写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与悔恨之心相融合的作品。这首词从头到尾情意缠绵,想念与悔恨同在,惆怅与无奈与日俱增,愈演愈烈。“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无尽惆怅!“错,错,错”三个字既是表达诗人难以掩盖的伤痛,又是表达无尽的悔恨与自责!“莫,莫,莫”是诗人对这份已逝感情的无奈与绝望!让后人无不嗟叹!

三、结束语

诗是一杯饮不完的酒,酒亦是一首无尽的诗,诗中有假、丑、恶,酒中有真、善、美。读诗可以读出最真的感情,品酒可以品出最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