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0-22 11:12:04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1

关键词:沙蒿;高温堆肥;化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S141.4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76-0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堆肥历史悠久[1-4],堆肥技术可追溯到古代的野积式堆肥[5],且堆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9]。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有机肥将成为我国肥料业生产和销售的热点[10,11],工厂化堆肥是提供有机肥的一条重要途径。

沙蒿属多年生半灌木,是一种典型的旱生沙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性和耐沙埋的特性,在防沙治沙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14]。但沙蒿资源长期以来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资源没有转化为效益,农牧民对沙蒿的种植和管理并没有积极性。如果对沙蒿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既可实现生态效益,又可产生经济效益。沙蒿一般生活14年后便开始衰老,生活力也逐渐下降,但每两年进行一次平茬能起到更新复壮的作用[15-17]。因此,沙蒿堆肥化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转化,也可促进沙蒿生长,发挥更好的生态保护作用。

堆肥化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把有机物降解、转换成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18-20]。到目前为止,关于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制作堆肥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道,包括堆肥工艺条件和腐熟度参数等[21-26]。但对沙蒿的堆腐条件、堆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及生物化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开展沙蒿堆腐过程中化学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沙蒿堆肥工艺的制定和产品质量的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堆肥原料及堆腐过程

堆肥采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黑沙蒿,填充料为秸秆腐熟剂(沃德环保研究所生产),玉米面,磷酸氢二铵。四者质量比为100.0∶1.0∶5.0∶5.8。秸秆腐熟剂通过发酵菌加快腐熟过程;玉米面作为发酵菌种的碳源;磷酸氢二铵(含N 18%、P2O5 46%)用来调节C/N,以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

将以上4种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将其200 g装入1 000 mL的大烧杯中进行堆腐,烧杯用保鲜膜封口,在膜上开小孔便于气体交换,每天进行翻倒,创造好气条件。采用恒温箱模拟发酵升温过程,第一天为30 ℃,第二天和第三天为40 ℃,第四天为45 ℃,第五天至第11天为55 ℃,第12天为65 ℃,第13天为55 ℃,第14天为45 ℃,第15天为35 ℃。前期水分控制在65%,后期水分保持自然。3次重复。

1.2 取样及测试分析

分别在堆腐的0、3、6、9、12、15 d取堆肥样,测定全碳、全氮、总腐植酸碳含量和pH。全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氮采用奈氏比色法测定、总腐植酸碳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pH采用500型pH计测定[27]。

1.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1.2 全氮含量的变化 沙蒿堆肥堆制过程中,全N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由堆制初期的35.9 g/kg降低到26.9 g/kg(9 d),之后从26.9 g/kg升高至30.9 g/kg(15 d),这与李吉进[5]、沈其荣等[20]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初期堆体全N含量降低(9 d前)的原因是该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氮大量分解导致氮以NH3的形式挥发,因此在此阶段采取必要的保氮措施,对提高堆肥质量会起到积极作用;9~12 d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说明在高温阶段大量有机物质被分解,总干物重的下降幅度大于全氮下降幅度,最终导致全氮含量相对增加;12 d后堆温开始降低,堆腐进入后熟阶段,全氮含量趋于稳定。

2.1.3 C/N的变化 沙蒿堆肥堆腐后,C/N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由堆制前的22.6降低到堆制后(15 d)的13.3。图3结果表明,沙蒿堆肥堆制的前3天C/N出现了降低,是由全碳降低的程度大于全氮而形成的;3~9 d C/N出现了微弱的升高,这与此期全氮快速降低有关;9~12 d C/N又出现明显降低趋势,是高温期含碳物质快速分解和此期全N含量小幅上升所致。12~15 d全碳、全氮同时趋于稳定,C/N也不再变化。

全碳、全氮、C/N的下降均表明堆肥向着稳定化、腐熟化方向转变[5,20]。

2.2 沙蒿堆肥堆制过程中总腐植酸碳含量变化

腐植酸总量包括游离态的腐植酸以及与钙、镁离子络合的结合态腐植酸,后者不溶于碱液,但采用焦磷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液浸提,则可将大部分结合态的腐植酸转化为可溶性的腐植酸盐[5,19,20]。沙蒿好气堆制15 d后,总腐植酸碳含量由堆制初期的26.8 g/kg降低到13.8 g/kg,降低了48.5%(图4)。3~12 d总腐植酸碳含量下降较快,这个时期正是堆肥的升温期,大量有机物质和腐植酸被微生物分解。整个堆制过程中总腐植酸碳含量下降,说明堆体腐植酸稳定性较差,在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与分解同时进行。

由图5可看出,沙蒿堆肥堆制过程中,总腐植酸碳/全碳在0~9 d呈先升高后又降低的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说明此期总腐植酸与其他含碳有机物都在同步分解。9~12 d处于高温期,堆体材料强烈矿质化大量释放碳,此时腐殖化过程同时进行,导致总腐植酸碳/全碳呈上升趋势。12~15 d其比例呈降低趋势,是其他含碳有机物分解达到稳定,而总腐植酸仍被分解造成的。因此,12 d后继续堆腐,对堆肥的质量是不利的。

2.3 沙蒿堆肥堆制过程中pH的变化

pH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微生物适宜的pH环境是中性和微碱性,pH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堆肥反应的正常进行,pH是一个可用于对微生物环境作出评估的参数[5,19,20]。

沙蒿堆肥堆制过程中,p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从图6可以看出,堆体pH 0~9 d时由7.01降到5.50,说明在此过程中由于含碳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酸性气体CO2使得堆体pH降低;9~15 d堆体的pH从5.50升高到6.49,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小分子酸分解或挥发,同时含氮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NH3随时间的延长而聚集,使堆肥的pH上升。

3 结论与讨论

沙蒿高温堆腐过程中全碳、全氮、C/N、总腐植酸碳、pH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是了解堆腐进程和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沙蒿堆腐后全碳含量由堆制前的812.4 g/kg降到了410.0 g/kg,这与牲畜粪便及作物秸秆高温堆腐过程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5];李吉进[5]研究还表明,禽畜粪便在堆腐过程中全氮呈降低趋势,此次研究中氮的变化趋势也遵循这一规律;有研究者认为堆腐结束C/N小于16更能确保好的腐熟度[5,19,20],在沙蒿高温堆腐过程中碳氮比由堆制前的22.6下降至堆制后的13.3;沙蒿好气堆腐过程中,总腐植酸碳呈降低趋势,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符,但堆腐结束后总腐植酸碳含量为13.8 g/kg,低于某些研究结果[5];研究堆腐生活垃圾pH变化对堆肥速度的影响表明,pH控制在6~7可以显著提高堆肥初期反应速度,但当pH达到5时,葡萄糖和蛋白质的降解停止[5,19],沙蒿堆腐过程中pH应维持在5~7。

沙蒿高温堆腐过程中,全碳含量、C/N、总腐植酸碳/全碳、pH等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能够较好地解释堆腐进程,这些指标的变化与堆体温度也有紧密的关系,是沙蒿堆肥工艺制定和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参照C/N16~20、pH 6~8的腐熟指标[5,19,20,28]和该试验总腐植酸碳/全碳达到0.034的指标,沙蒿好气堆制12 d后可达到腐熟。

参考文献:

[1] 白由路.我国有机肥料当前的任务与使命[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

[2] 刘 睿,王正银,朱洪霞.中国有机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310-313.

[3] 周文利,汤 利,苗艳芳,等.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83-85.

[4] 黄鸿翔,李书田,李向林,等.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土壤肥料,2006(1):3-8.

[5] 李吉进.畜禽粪便高温堆肥机理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6] 张艳洁,耿 文.有机肥的种类及作用特点[J].农技服务,2010, 27(1):65,85.

[7] 黄 涛,荣湘民,刘 强,等.有机肥对土壤培肥和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3):43-46.

[8] 杨锦凤.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及有机肥的特点[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2):56-59.

[9] 沈德龙,曹凤明,李 力.我国生物有机肥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6):1-5.

[10] 田雁飞,马友华,胡园园,等.秸秆肥料化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158-163.

[11] 郑凤英,张英珊.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J].西部资源,2007,16(1):25-26.

[12] 岳 丹.半干旱沙区不同立地沙蒿种群特征与空间分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3] 张淑艳.准噶尔沙蒿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4] 孙会忠.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5] 张德魁.两种蒿属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防风固沙效应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07.

[16] 王立群,陈世璜,郝利忠.黑沙蒿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4):96-98.

[17] 林有润.论世界蒿属植物区系[J].植物研究,1995,15(1):1-37

[18] 党秋玲,李鸣晓,席北斗,等.堆肥过程多阶段强化接种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9):2689-2695.

[19] 邓 晓,侯宪文,李光义,等.不同C/N比香蕉杆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5):651-656.

[20] 沈其荣,王瑞宝,王 岩,等.堆肥制作中的生物化学变化特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51-57.

[21] 刘晓燕,金继运,任天志,等.中国有机肥料养分资源潜力和环境风险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2092-2098.

[22] 张余莽,周海军,张景野,等.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3):37-40.

[23] ZHANG H M, XU M G, ZHANG F. Long-term effects of manure application on grain yield under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9,147(1):31-42.

[24] 赵金锁.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作物研究,2009,23(3):225-226.

[25] LADDY J N, AMATO M, ZHOU L K,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rotation, plant residue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organic matter in an Australian alfiso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4,26(6):821-831.

[26] 沙洪林,佟 时,张维友,等.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4):51-55.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2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86-02

归纳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点多而散。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总结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结构,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从总结出来的规律中探究和发现新的事物。在化学发展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归纳总结已知知识规律得到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两道高考题来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一:(2006全国高考i理综27)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分析】本题要求书写置换反应。刚看题会感觉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但细细研究题目的要求就会发现,写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方程式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少考生写出两个方程式后就发觉很难写出第三个符合要求的置换反应。笔者曾以这道题对本校去年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成绩较好的3个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限时7分钟完成。最终在限定的时间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写出。题目答案为:

2Mg+CO2■C+2MgO,

2F2+2H2O=4HF+O2

2Al+6HCl=2AlCl3+3H2

三个方程式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假如在复习到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类型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置换反应有个全局性的把握,完成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如下表)

题二:(2008年・全国理综)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五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2)由上述5种化合物的某两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分析】这是高考中典型的无机推断框图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考生比较害怕这种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好像并没有很直接、明显的入手处,突破口比较隐蔽。其实从“V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来切入,并不难完成这道题,但很少考生有这样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也常常发现,有些推断题评讲完后,学生可以完全听懂。但真正让他们自己做时,却感觉很难,做不了。同样,如果在教学或复习课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反应的总结,比如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的物质;再由该气体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可知气体有H元素,就不难推断出V固体,从而有效突破这道题目。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明确归纳的内容。第一,我们所归纳的知识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化学用语的归纳、物质性质的归纳等。第二,归纳是对形成学科知识和方法都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物质间反应的知识体系、电解质溶液体系等。第三,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的内容。第四,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推理能力的内容。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第五,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如实验操作知识、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设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

其次,注意灵活应用归纳的方法。中学常用的归纳法有:一是树型分类归纳法。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归纳。二是网络归纳法。如在复习有机化合物知识时由于有机物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转化关系,我们可通过直观的网络形成将这些有机物联系在一起。

三是列表对比法。对一些相似的概念或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我们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归纳,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上表中“四同”的比较。

通过这样的比较,既实现了知识的有机整合,也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有效地区分异同,能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统摄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3

关键词:富硒土壤;硒赋存形态;pH值;微量元素

硒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环境中硒过量或缺乏均会导致机体生产疾病,最新研究硒能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预防和抑制镉、砷、汞、银等有害元素对机体的伤害。硒是半金属,性质与硫相似。自然界未见独立矿床,主要赋存与硫化物矿床及辉钼矿、铀矿中[1],通常硒以无机态硒(-2,0,+2,+4,+6价)和有机态硒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硒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13×10-6[2],全国土壤A层和C层背景值分别为0.290mg/kg,0.246 mg/kg;陕西省土壤A层和C层背景值分别为0.115 mg/kg,0.061mg/kg[3]。李家熙等[4]将土壤硒含量分为低硒土壤(0.1~0.2mg/kg)、中硒土壤(0.2~0.4mg/kg)和富硒土壤(>0.4mg/kg)。依据1:25万陕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西安地区)成果,陕西省人民政府在三原-阎良地区开展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1:5万《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本文综合项目土壤硒、环境质量、植物富硒能力等调查成果,主要分析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各形态含量随土壤的pH值、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土壤硒七个形态中植物仅吸收硒的有机态和水溶态[5]。因此了解土壤中硒与植物可吸收的硒形态含量及其变化特征是很有必要的,对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

1 富硒土壤分布特征

1.1 数据来源及分析质量

采用1:5万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样品采集密度为4个点/km2,同期采集植物样、根系土样、形态分析样等。土壤样品测试Se等29项,植物样品测试Se等11项,形态分析样品分析Se七项。样品分析质量符合DD2005-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及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

1.2 富硒土壤分布

在三原-阎良地区1:25万土壤调查发现含硒土壤资源,面积约1255km2,土壤硒的含量为0.104~0.454mg/kg,平均值为0.229mg/kg,高于全国表层(褐土)土壤硒的平均值0.166 mg/kg[3]。1:5万土壤调查及各类农作物调查证实存在中硒土壤(Se:0.2~0.4mg/kg)面积约1110.18km2,富硒土壤(Se>0.4mg/kg)面积约77.23km2。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总体硒的含量为0.023~3.060mg/kg,中值0.260mg/kg,平均值为0.280mg/kg;深层剖面土壤硒含量为0.052~2.850mg/kg,中值0.100mg/kg,平均值0.185mg/kg,土壤富硒深度达1.5m左右。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泾渭冲积层,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新积土、黄棉土,其中以褐土、新积土为主且含硒较高。

2 土壤硒的赋存形态以及pH值特征

2.1 土壤硒形态特征

调查区主要分布褐土,次新积土,少量黄棉土,形态分析样品(34件)涉及褐土和新积土两类。

①褐土硒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7种硒形态含量中,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前4种硒形态含量总和远大于后3种硒形态含量总和,表明褐土中硒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水溶态为主,其中残渣态植物很难吸收,离子交换态受pH值及环境影响较大。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占全量的51.02%;被植物不易吸收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占全量的48.98%。

②新积土中7种硒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铁锰结合态,比较发现:褐土中硒的水溶态含量相对新积土较低。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占全量的50%;被植物不易吸收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占全量的50%,表明新积土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

③硒全量平均值变化表现为:新积土略大于褐土。土壤硒的七种形态中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含量总和均≥50%,且总和褐土大于新积土,表明褐土中被植物容易吸收的硒优于新积土。残渣态总体较高,约占褐土、新积土全量的37%、38%。

2.2 土壤中的pH值特征

三原-阎良地区地处泾渭冲积平原,属构造沉降区。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pH值特征,依据陕西省土壤pH分级标准,土壤属中性~弱碱性(弱酸性:5.6~6.5、中性:6.6~7.5、弱碱性:7.6~8.5)。比较褐土、黄棉土、新积土的pH值,酸碱性依次向碱性增加,即为中性~弱碱性、弱碱性变化。

2.3 土壤硒与pH值关系

土壤pH值高显碱性,土壤硒溶解度就大,土壤硒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反之,若土壤为酸性,pH值低,土壤硒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中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硒的含量以及硒形态的含量。图中pH值为0.1递增分类统计值(土壤样品5022件),可看出当pH值增高(pH>7.7),土壤中硒含量相应增高,其相关性比较明显。但当土壤pH值增高到8.9以后,土壤硒含量有下降趋势。可能是pH值增高植物正常代谢受阻甚至受破坏,根系无法对矿物质吸收传输。

土壤硒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的含量随pH值的变化有所差异,曲线图与相关性散点图显示,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随pH值增高硒含量有下降趋势,相关值分别为│r│=0.187,│r│≤0.104,按照相关标准总体呈弱相关,表明pH值对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有较弱的制约性。水溶态变化不大,│r│≤0.004,表明pH值对水溶态的制约性很小。

3 植物富硒特征分析

调查区主要种植旱地作物。采集小麦、玉米、油菜及各类蔬菜样品。依据成品粮及制品:硒含量0.02~0.30mg/kg,蔬菜:硒含量0.01~0.1 mg/kg的富硒标准,所有样品硒含量均高于富硒标准最低值,属于富硒农作物。比较农作物籽实硒平均值,富硒能力为:油菜籽>小麦>玉米,比较蔬菜的平均值,富硒能力为:大蒜>花白>芹菜>白萝卜>白菜>菜花。

植物富硒程度分析:该地区土壤总体属弱碱性土壤,土壤中硒大部分能溶于碱性溶液,这些碱性提取物可进一步分解成胡敏酸和富里酸二组分,无机硒主要赋存于富里酸组分中,一般认为与富里酸结合的硒容易被植物吸收,而与胡敏酸结合的硒植物难易吸收。土壤硒形态分析中,硒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总和均大于等于全硒的50%以上,其中富含硒酸盐(6+价、SeO42-)和亚硒酸盐(4+价、SeO32-),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易为植物吸收利用[5],说明植物富硒程度与土壤硒的有机态、水溶态水平成正比。

4 调查区微量元素特征

4.1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调查区地球化学成果显示,土壤中的As、Cd、Cr、Cu、Hg、Ni、Pb、Zn含量平均值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Ⅱ类、二级:pH值6.5~7.5)比较,均未超标。表明土壤质量环境为清洁,所有农作物种植为安全可靠。另外,资料显示土壤显碱性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易形成水合氢氧化物和难溶碳酸盐或被土壤胶粒吸附固定,活度降低,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4.2 植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根系土各元素的含量与《绿色食品产地标准》(NY/T391-2000)中的标准值对比均小于标准值,说明大宗农作物、蔬菜的种植地环境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作物籽实样品、蔬菜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比较均低于限量标准,表明农作物产品安全卫生。

5 结论

①三原-阎良地区存在中硒土壤(0.2~0.4mg/kg)和富硒土壤(>0.4mg/kg),其中褐土分布区主要为中硒土壤及富硒土壤。调查区农作物籽实及蔬菜均富硒也证实了富硒土壤的存在。

②硒形态分析表明,土壤中硒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的总和占全硒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土壤显碱性,硒有机结合态和水溶态含量高,且容易被植物吸收,因此种植的农作物富硒程度较高。

③调查区土壤pH值均大于7,随土壤pH值逐渐增高,硒全量总体也增高,但土壤pH值增高到8.9以后,土壤硒含量有下降趋势。硒形态分析表明当土壤pH值增大对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有所控制,总体呈较弱的下降趋势,而水溶态受土壤pH值影响不大。

④土壤调查结果表明三原-阎良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未发现污染迹象,植物可食部分测试结果符合国家相关限量标准,安全性良好。

三原-阎良地区富硒土壤(硒含量:0.2~0.4mg/kg)面积广泛约178.112万亩(1187.41km2),其中高硒区(Se>0.4mg/kg)面积约11.585万亩(77.23km2),硒来源于冲积层,深度达1.5m,硒资源丰富。富硒区位于泾渭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泾河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利用富硒土壤的充分条件。该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油菜等,自古号称“天下粮仓”美称。建议当地政府正确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优质富硒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种植安全富硒产品,打造关色农业,实现绿色发展,为解决本地区的“三农”问题发挥土地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矿床资源工业要求手册》编委会.矿床资源工业要求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11.

[2]迟清华,鄢明才编著.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2.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87-91,134-135,370-373.

[4]李家熙,张光第,葛晓云,等.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其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5]吴耀明,杨玉爱.硒的土壤化学及其生物有效性[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3(7):15.

项目名称:

陕西省政府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盆地)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4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及守恒的启蒙,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能和机械能总量的概念;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外延;现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

初步会用定律分析机械能是否守恒。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来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

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演绎推理法。

3.认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变化性,运动的守恒性,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重球、细线、支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碰鼻实验:如图1所示,把悬挂重球拉至鼻尖由静止释放,实验者立于原位不动,小球来回摆动,学生观察者怕重球碰坏了鼻子,可事实重球碰不到鼻尖。

(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重球实验,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新的力学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今天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用多媒体展示出课题。

2.介绍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与机械能总量?

机械能E:机械能是个大概念,它有三种形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总量: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和,即E=EK+EP重+EP弹。

3.提出问题

现实物理世界存在着大量的动能与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那么,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发生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总量是变还是不变呢?通过实例分析,寻找结论。

4.实例探究

例1.物体作竖直上抛运动,空气阻力不计,试分析抛出点、最高点和上升过程中任意一点,物体机械能的关系。

分析: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势能面,设抛出点的机械能为E1,最高点的机械能为E2,任意点对应的高度为h,物体的速度为v,机械能为E3,

则E1=mv02/2,E2=mgH,E3= mv2/2+ mgh。

因为 H= v02/2g,所以mgH=mg・v02/2g = mv02/2,可见 E2=E1 ;

根据竖直上抛运动学公式v2- v02= -2gh可得:E3= mv2/2+ mgh= m(v02 -2gh)/2+ mgh= mv02/2,可见,E3=E1。

例2.如图2所示,物体沿固定斜面下滑,由123(空气阻力不计,1、2之间光滑,2、3之间粗糙),试分析1、2、3三个位置机械能的关系。

分析: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势能面,则

E1= mv12/2+ mgh1,

E2= mv22/2+ mgh2,

E3= mv22/2。

12由动能定理得:WG= mv22/2-mv12/2,

由重力做功特点得:WG= mgh1-mgh2,

所以 mv22/2+ mgh2=mv12/2+ mgh1,

可见 E2 = E1。

23由动能定理得:WG-|Wf |= mv32/2- mv22/2,

由重力做功特点得:WG= mgh2-0,

所以 mv32/2+|Wf |= mv22/2+ mgh2,

即 E3+|Wf |= E2,可见 E3< E2。

(例1用竖直上抛运动知识分析,例2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特点分析,一方面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结论的可信度。根据维果次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例1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分析探究,例2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探究,下面的理论推证应引导让更好一些的学生作答,具体过程用多媒体展示。)

5.初得结论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如果还有其他力做功,则要变。

6.理论推证

如图3所示,物体从位置1运动到

位置2,速率由v1变化到v2,受力为重力mg、空气阻力f和拉力F。由动能定理得:

W总= mv22/2- mv12/2,

或W其它力+ WG= mv22/2- mv12/2。

由重力做功特点得:WG= mgh1-mgh2,

所以W其它力= mv22/2+ mgh2-(mv12/2+ mgh1),

即W其它力= E2- E1。

可见,W其它力>0,E2>E1,机械能增加;

W其它力=0,E2=E1,机械能不变;

W其它力

在W其它力=0中,如果其它力始终不做功,即只有重力做功,则机械能始终不变(即机械能守恒),由此可得机械能守恒定律。

(发现物理规律有三种基本方法:实验归纳法、演绎推理法和类比推理法。要向学生指出,这里采用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在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通过物理概念、规律教学,要让学生领悟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科研能力。)

7.总结规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象:系统(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

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即没有阻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

结论:能量只在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范围:在低速、宏观领域适用,相对于惯性参照系成立。

对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没有阻力做功,保证机械能不向其他形式能(如热能)转化;其它外力不做功,保证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从而保证系统机械能总量不变。

同理可知,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那么总机械能(动能与弹性势能之和)也保持不变。

一般地,物体系(运动物体、弹簧、地球)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如果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那么,物体系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分为定律对象、条件和结论进行表达和对定律条件作实质性的分析,一是可避免部分学生死背定律内容,二是有利于学生从能转化的高度真正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物理意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总结得与教材不同,且以教师叙述、解释为主,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8.规律应用

(1)开头的演示实验:重球在摆动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机械能不断减少,所以重球摆动不到初始高度,碰不到鼻尖。而且,摆动次数越多机械能损失越多,重球离鼻尖越远。

(2)如图4所示,人拉物体沿斜面

匀速上升,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因为人拉物体做功,人有能量转化为物体的机械能,因此,物体的机械能增加。若物体上滑过程中不受人的拉力,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3)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小球作上下振动的过程中,对物体和弹簧系统,因为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功法)。

(4)火箭起飞阶段加速上升,向下喷出的气体作用于火箭的上升力,对火箭做正功,火箭的机械能增加(功法)。

通过以上四例的分析发现,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两种方法:功法(是否满足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和能量转化法(有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发生转化。)

(经过紧张思维活动,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至此,学生能应用定律解释开始的演示实验现象,并能对实际问题机械能是否守恒作出分析判断,学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变化性,变化的守恒性,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寻找守恒量的意义:自然界千变万化,但有些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守恒的,可以用这些“守恒量”表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寻找“守恒量”已经成为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9.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介绍机械能与机械能总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动能与势能转化存在什么规律?用已有知识和规律(竖直上抛运动知识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发现规律;再就一般情况予以理论推证,然后概括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对定律的条件及其意义从能转化角度作深刻的分析;最后,解释演示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发现法教学过程模式和知识方法结构模式总结如下(用多媒体展示):

实验激疑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 规律应用。

10.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P69-71;

(2)基础作业:P72:1、2、3。

(3)提高作业: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并说明机械能守恒定律得来的科学方法的名称――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中学)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4-01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已经与生物、信息、材料、物理,甚至是环境和新能源交叉渗透到一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学好化学学科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生受用的。但就目前的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有机部门规律掌握不清,不能清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特点等现象。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当前有机化学部门教学是摆在所有高一化学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1.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障碍分析

1.1 缺乏有关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由于在内容设置上,化学有机部分是紧跟在无机部分之后,因而在开始进入有机部分学习时,缺乏对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学生们习惯于照搬以前的无机化学部分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并按照无机部分的学习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有机部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们没有准确把握学习有机部分的基本规律,如有机化合物通常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其性质通常与其结构联系密切等。由于多方面的缺乏,如果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后续学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失去学习的自信。

1.2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缺失

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必须熟悉而准确的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特征,但目前高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对官能团结构、特征认识的缺失是学生们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学习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缺乏立体思维,想象不出其结构和特征。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对官能团的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在具体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辨别相关官能团,导致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障碍。

1.3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另外,高一学生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思维灵活性差,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定势,缺乏逆向思维。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受任课教师布置练习呆板及侧重对正向思维的锻炼,因而,逆向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们普遍缺乏逆向思维。一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有机部分的题目都不是对单一知识的考查,而是对多个相互联系知识点的考查,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缺失而不能正确作答,而只能解其中的一部分。

2.如何提高高一有机化学部分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实现过渡

要提高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有效性,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们实现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知识上的平稳过渡。具体的做法是:上课前,各任课教师应当反复认真研究,精心的准备,合理的科学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并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经常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及学习有障碍的知识点等进行全面的摸底,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各个击破。课后,各任课教师还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看看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实现学生们对有机部分学习的平稳过渡。

2.2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

虽然有机化学存在多、乱、杂等显著的学科特点,且与无机化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但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的规律确实可以总结归纳出来的。因而,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联系,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们掌握有机物与性质之间的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总结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结构到性质,接下来是用途、制法,最终寻找同类物质,使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能从结构入手,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一步步深入。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学习感受不断总结心得、规律,总结自己的一套学习有机化学的规律和方法。

2.3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总体来说,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化学有机部分的教学亦是如此。具体来说,一方面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水平。任课教师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高考、教学大纲等展开研究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4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虽然目前随着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单一的讲授式、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要提高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仍有待完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充分运用设疑,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主动发现疑惑,最终通过自身思考和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6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减少理论分析,体现有机化学在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说“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生命”。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药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药物结构与药效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进行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检测、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1.把握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有机化学是整体性、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知识内容讲解要慢、细、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便后面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问题,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深刻理解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特征包括物理的和化学性质。有机化学课程中不同官能团的性质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烯烃与氯化氢加成反应是卤代烃的制备反应,有意穿插反应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整体感。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普遍认为医学课程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学习,在开课的第一天就要向学生讲明有机化学的重要性,首先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大的化工厂,每时每刻有成千上万个化学反应在发生,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的科学,所以要学习有机化学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其次另外要结合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有机化学,如双酚A、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保鲜膜等,让学生感觉有机化学并不是纸上谈兵,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另外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有机化学与医学相关内容的联系。如讲解羧酸的成脂、成盐、成酰胺反应时,可以补充有机药物化学修饰的内容,如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药青霉素G,是一种不溶于水的药物,如果在皮下注射时,一方面不易吸收,另一方面会疼痛难忍。将其修饰成盐后,注射时不仅可以减少疼痛而且有利于药物吸收。最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在64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整合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非常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选择性的精炼教学内容,适当压缩高中已学过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新接触的反应类型上,同时将可以将有机化学的前沿动态融入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有机化学的活力和生机。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种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感觉教学效果还比较理想。3.1迁移教学法迁移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一方面对有机化学留下整体感,另一方面对于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和学习后面新的知识。比如可以将不饱和烃所学诱导效应内容迁移至卤代烃,由于卤素的电负性较碳元素比较大,所以碳卤键容易断开,并且卤素带负电,碳带正点。同理可以迁移到醇类、醛酮类和羧酸类等。3.2对比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对新旧知识内容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及相互联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另外还可以调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避免知识的混淆,加强记忆。例如可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在通式、结构、命名、性质方面列表对比,另外在学习环烷烃时与烷烃进行对比,醛酮的加成与烯烃的加成进行比等等。3.3演示教学法演示法是一种以直观感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分子模型进行演示可以形象地表示化合物的结构和价键特征,为学生展示从微观的宏观、从平面到立体的直观印象,便于学生接受,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讲解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时,可以用粉笔模拟结构的微观形态及价键特征,烷烃的空间构象用粉笔拼接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和构型异构体的理解。3.4归纳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分散知识的归纳整理,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快速抓住重点内容,掌握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教学过程中每类物质都要按照通式、结构、命名、性质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专题总结,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等。另外还可以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为主线归纳总结。3.5练习法有机化学知识繁多、复杂,只有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为了加快学生对知识掌握每章必需附带一定的练习题。

参考文献:

[1]刘玉梅,黎江,廖珍.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海峡药学,2015(05)257-258.

[2]谷小珂,邱净英.提高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432卷14期,52-52.

[3]朱晓彤,张荣丽等.医学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之孔见,卫生职业教育,2014,32卷03期44-45

[4]朱志博.提高医学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初探.基础医学教育,2014年03期169-171.

[5]田树革,孙芸,马红梅.多种教学方法中药化学课程中应用.新疆中医学,2014年32卷06期,53-55.

[6]梁俊,邓健,罗虹等,医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础医学教育,2014年16卷06期,437-439.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7

一、化学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5、归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8

关键词: 高中化学知识点 分类 系统化

高中化学学是离不开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因此知识点非常繁多,如果不能对这些各个方向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而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知识点的单个讲解,学生就很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连贯学习。长久下去就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知识点做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将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化成一个整体,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加深他们对各个小的知识点的印象,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没有印象而手足无措。教师要在每节课后做一个小小的课后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再做单元总结,必修一结束也要做一个整体总结。这样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将所有的知识点纳入一个知识体系中,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理清,就不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状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先要大体上进行分类。分类总结更容易条理化,思路也会清晰。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学科,所以对不同物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对不同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一定的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对物质的分类做一个大体的论述,然后分解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学习。例如物质总的来说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而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两类。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单质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知识体系图,先对物质的分类有个整体解读,然后对具体的物质进行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物质都是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方面入手的,一般的物理性质只需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到,而化学性质就需要化学实验才能得到。铁粉是黑色的,而固体的铁则是呈现银白色。铜单质是紫红色的。氯水是黄绿色的,F■则是淡黄色的。这些物质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观察然后从颜色、气味、存在形式等各个方面做总结,而不是单一地讲解传授知识点。而对有些物质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以乙烯为例,首先总结它的物理性质,它在常温条件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轻于空气,很难溶于水。它的化学性质是具有氧化性,能使高锰酸钾容易褪色,也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它可以进行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它经常被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也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和催熟剂。以有机物蛋白质为例,它是一种化合物,而且分子质量较大。它还可以与许多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点燃还会散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也可以进行水解形成氨基酸。通过对一种物质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把握,就能把相关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不至于零散难以记忆。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最基础且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性知识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理解最基本的理论,那么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和熟练掌握。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某些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而化学平衡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程度不变的状态。如果不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所以总结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的概念,例如阿伏伽德罗定律这种理论性的概念。在同温同压下,同一体积的分子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总结为“三同”定“一同”。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简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对每个概念死记硬背,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遇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就无法运用自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却不会做题的原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因为不管是对于一哪门学科来说,所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好像无关,但其实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些知识点就像是链条一样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环节无法理解,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建立起知识体系,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考;高中化学;总复习

一、教师要研究考纲,把握考题

高中化学,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点杂乱,联系不紧密,需要记得东西太多,难以掌握,总复习时难以把握重点,在进行高考总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试题考查的难易程度,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考纲和历年真题,把握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的考查范围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时突出重点,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二、总复习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注意夯实基础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没有压力,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狠抓学生疏理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复习时,教师要先说明这一章节的考试要求,让学生明白是必须熟练掌握还是了解即可,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后,教师都要对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特殊实验现象等归纳总结,使得学生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脉络足够了解。

2.进行专题突破

在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练习,在高中化学中涉及到的专题有:基本概念与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有机推断与无机推断、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热化学、实验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练习和讲解,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专题的分析能力。

3.强化训练推断题

推断题是高考化学中的必考试题,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的分值所占比例大,在推断题中,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掌握的情况,如果推断不出物质是什么,那么后面的问题便无从下手,这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除了多做练习外更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和如何找出推断的突破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在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无机推断题

在无机推断题中常常以一些物质的特性来寻找突破,比如,某物质为无色无味的液体,那么一般情况下这种物质就是水,还有什么淡黄色的固体单质(S),某物质的一种单质硬度最强(c)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把具有相同特性的物质和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说淡黄色固体有哪些,与水反应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物质有哪些,还有一些反应后会生成有颜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哪些,几种常见气体的特性是什么等。

(2)有机推断题

有机推断题的考察,大部分为学生平时没见过的物质,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好知识的迁移能力,有机推断中教师要注重抓学生对各种官能团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特性和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情况,同时强化物质同分异构体的情况。

4.注重实验的复习

由于平时课时紧,学生做实验的次数相对较少,所以实验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但是实验确又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基于以上情况,在复习实验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复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用在什么场合,然后再对有针对性的实验,比如,气体的制取,物质提纯等进行专题性的练习与讲解,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实验不但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对语言的表述能力进行了考察,所以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必须纠正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者现象描述的不规范问题。

5.习题讲评

在高中化学总复习中,无论是平时的练习题讲评还是考试的试卷讲评,都是总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查漏补缺,学会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在讲题时,要说明每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同时还要对解题思路以及一些题的突破点和技巧进行讲解,避免学生走入解题的误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由于化学题的特点是知识点琐碎、答案中的注意点多,这样往往造成学生会而拿不到分,这些容易丢分的情况有: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容易丢失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或者忘记写反应条件,这样本来会的题就拿不到满分造成遗憾;在有机推断题中忽略物质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情况;在答题时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阅卷教师因看不清而扣分,在描述实验现象时抓不着重点等,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这些问题,并重头到尾地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问题。

四、结语

化学是高考理综试卷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高中化学总复习的工作,教师在分析考纲和真题之后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夯实学生的基础后,用专题练习强化学生的知识,用推断题的练习和讲解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做好总复习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