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业发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7 08:31:42

金融业发展论文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汽车金融消费信贷商业银行

2003年下半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相应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使得望眼欲穿的外资汽车金融巨头们终于可以在中国这个汽车信贷大市场上开启舞步了。不久后,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紧接着,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也分别于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正式开业。汽车金融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营销方式。预计汽车金融服务的推广将改变自2004年5月以来车市开始持续低迷的局面,汽车金融服务作为后工业时代带动汽车全方位营销的一个龙头,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能。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概况

如今的金融业早已脱离了商业信用时代,产生了大量不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我国也是如此。无论什么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多么重要,都没有必要设立与之部门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但汽车金融公司似乎是一个例外。在美国,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除了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信贷联盟等传统综合性金融机构以外,在汽车金融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专业性的汽车金融公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种特殊性使得专业性的汽车金融机构具有许多一般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汽车金融公司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在业务运营上,汽车金融公司从金融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到售后服务都有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赢得了规模经济优势。相比之下,商业银行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只能算是一种附属业务,尽管都已经意识到了其市场的巨大,但在整个银行的经营中还不能算是主流业务,其服务从质量到形式都无法与专业化的汽车金融公司相比。

其次,汽车金融公司具有汽车产品的综合性经营优势。汽车消费涉及的金融服务很多,除了购车贷款外,还包括汽车消费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德国,如果你持有一张大众汽车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保险、燃油、维修、驾车旅行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消费便利,而且能获得低利率透支。相比之下,银行的服务则相对单一,产品仅局限于购车贷款。事实上,购车行为是一次,但汽车消费则属于经常。汽车金融公司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汽车消费领域,既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收益,实现了范围经济,又有利于客户风险的即时监控。

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汽车金融公司通常是汽车制造企业附属的财务公司,它们与母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与商业银行相比,汽车金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母公司汽车的销售,因此能够保证对汽车业连续稳定的支持。这一点对汽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汽车行业是一个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的行业,在经济不景气时,汽车行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这时银行完全可能收缩在这一领域的金融服务,这将对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构成严重影响。但作为汽车制造商附属的金融机构,则能够很好地与母公司协同运作。例如“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与母公司在车型选择、维修服务、利率及融资方面推出一系列促销计划,换来的是汽车销售在2001年10月份大幅增长了15%。

在美国,汽车信贷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分期付款零售方式。这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汽车零售商一般和消费者签订汽车分期付款零售合同约定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向零售商分期支付汽车价款。

融资租赁方式。这种方式与上述分期付款方式的差别在于:在融资租赁中,消费者(承租人)在租期届满后享有购买选择权,即承租人在补足租赁合同中事先约定的相应余额后可获得汽车的所有权;如果汽车现值高于约定的余额,消费者可以出卖所租的汽车,向零售商偿还该余额,保留差价从中获利;承租人也可直接将汽车返还给出租人。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融资租赁方式更显灵活。

信托租赁方式。这是信托公司采取的一种特有的融资方式。就汽车金融服务而言,信托公司为实现其财产信托职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合同安排,为汽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以汽车零售为例,汽车零售商可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将汽车零售商的库存汽车的所有权转移给信托公司,同时领取受益权证书,零售商可以以受益权证书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或者将其转让给第三人以收回货款。而信托公司接受委托后,再与消费者签订相应的融资合同(如分期付款零售合同或融资租赁合同等)。

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转让与再融资。汽车零售商与消费者签订汽车分期付款零售合同后,可以将该合同债权转让给符合法定条件和资质的汽车金融机构。汽车金融机构受让该合同债权后,还可以再次将其转让给符合法定条件和资质的其他汽车金融机构。再融资是指汽车金融机构等享有合同债权的合同持有人,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重新安排分期付款协议内容,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之后的第二次融资。

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限制较多,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取消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限制迫在眉睫。此外,培育汽车分期付款合同债权的转让市场(再融资市场),也是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的一条途径。因此,可积极鼓励现有的汽车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融资公司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这对完善我国汽车融资体系,加快汽车金融市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光.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2.田亦夫.汽车金融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汽车,2005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3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及教训

一是放松了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商业银行和住房贷款公司为了吸引客户、扩大资产规模,放松了风险管理要求,降低信贷门槛,大量发放零首付浮动利率的住房抵押贷款,导致了信用风险的积聚。但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如联邦基金利率连续上升等,低收入者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加之房地产价格下行,次贷违约率就会显著上升,导致大量呆账坏账的出现,并引起之后的连锁反应。

二是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应用

导致次级房贷的过度膨胀。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逐步由“购买—持有”向“发起—销售”转化,银行收入和盈利更多地来源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为银行转移风险和释放资本压力提供了捷径,为金融机构降低审批标准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次级贷款大规模发放和次贷支持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2006年,美国约75%的次级房贷被证券化。

三是过度的金融创新造成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体系的传导和放大。美国次贷市场的总规模最高达1.3万亿美元左右,创造出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超过2万亿美元,而在此基础上的全球CDO(债务抵押债券)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规模2007年底顶峰时更是达到62万亿美元之巨。银行为拓展业务、扩大资产规模也纷纷参与到CDO和CDS市场,原本针对分散信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衍生工具,变成了风险不断传导和蔓延的扩大器。与此同时,由于很多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得过于复杂,只能通过模型为其定价,使得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远远超出了其可识别和可承受的范围,无法对风险有效地管控。因此,危机爆发后,许多银行都因相关衍生品交易出现巨额亏损。

四是金融监管的缺位使银行业的发展脱离了稳健的轨道。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了现有监管体系在混业经营、跨市场的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监管真空。一方面,监管机构过于迷信市场的作用,忽视了资本逐利动机下隐藏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未对银行盲目跟风、放松贷款限制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限制,最终酿成次贷危机;另一方面,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实践,对复杂产品的风险链条、跨行业和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及场外交易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测和分析,从而未能及时采取行动致使危机不断扩散。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警示

首先,我国银行传统业务存在的信用风险不可忽视。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过度繁荣,论文日趋高涨的房价和日益增多的投机行为,都加速着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都是银行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据统计,在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信贷资金所占比重已超过60%,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将成为房地产风险的最大承担者。此外,2008年底以来,我国投资高速增长,与此相应的是银行信贷规模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急剧膨胀。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比重为69.8%;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2.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高达93%。而在所有投资项目中,不乏重复建设和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此类项目的特点是盈利能力差、还款时间长,这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较大的呆账、坏账风险。

其次,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客观而言,金融创新只要运用得当,能帮助银行分散风险、提高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以传统业务为主,息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往往超过80%,而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往往超过70%。由于息差收入占比过大,使银行更容易受到利率风险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而且也制约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还体现在产品层次较低、较少原发性创上,绝大多数金融产品直接移植、克隆国外金融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缺乏对国内客户结构和客户需求的充分分析,也不能与银行自身营销策略和业务能力有效匹配,难以真正达到提高银行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的目的。

第三,金融监管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混业经营的全能型银行,其抵御和化解危机的能力明显强于单一化经营的金融机构。因此,混业经营将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银行业在综合经营方面已迈出了步伐,目前已有9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或参股基金公司,5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然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却仍然是在分业经营的模式下设立并运作的,这一监管体制难以适应今后日益发展的混业经营模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金融创新和国际化速度的加快,监管的理念、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等,都亟待提升。

第四,我国银行业缺乏风险应对机制。我国银行业存在“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一旦出现难以凭自身力量克服的危机,那么,很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关应对机制。

三、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扎实做好传统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谨慎参与资本市场和投行业务,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银行的教训,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做大做强自身擅长的存款和信贷业务。进一步充实资本金水平,配合国家宏观政策,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加强对高风险信贷资产的监控和拨备,做好应急预案。只有做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我国银行才真正具备进入新业务领域并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本领。

(二)强化自身风险管理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基本前提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我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的道路还很漫长,必须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制衡机制,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对银行运营的决策、监督、执行等不同职责,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运营要始终坚持稳健的原则,全面履行新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与风险管理的要求,既要对传统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管控,也要及时建立和完善针对非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遵守风险隔离规范的前提下,加强各业务板块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市场风险的循环回归。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和国际化

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从提升盈利能力、拓宽盈利渠道、规避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各项中间业务,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模型模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升银行在资产管理、私人理财、全球市场交易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及国际化业务;另一方面,要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和产品定价能力的建设。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与金融创新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将创新业务对其他业务的影响,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并加以有效控制。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收益测算体系,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细定量分析,使其符合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4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致使全球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或缩水,乃至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深入探讨次贷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健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金融业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整风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5

作者:李焕平 林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延边州中心支行

小微企业风险状况及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贷款一般采取按季度、按月、按年度一次性还清等方式,州内小型金融机构特别重视风险防范。如:敦化市江南村镇银行在07年成立初期,贷款程序简便松散,产生了一些风险贷款。问题暴露后,该行规范和整顿内部贷款程序,深入企业进行摸底,采取追加抵押物、增加担保等方式来保障贷款安全性,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密切跟踪,有效化解了风险。据了解,该行目前对小微企业的1270万贷款中没有不良。由于采取了针对性防范措施,目前州内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大都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大中型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尽管小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在银行体系中仍然处于非主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性银行的存款市场占比为77%,贷款市场占比为80%。如果扣除信托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的存贷款,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在20%以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近日撰文指出:“现有间接融资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只有加快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改进间接融资体系结构”。综上所述,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关键。首先,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贷重点在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2011年延边州的新增贷款是2010年的1.6倍,但工、农、中、建、交五家大银行新增贷款与同期新增存款的比例仅为23.08%;而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新增部分的存贷比为35.58%,比五家大银行高出12.5个百分点。规模更小的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的小微企业贷款与新增存款的存贷比则还要高。第二,国家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容易受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只有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经营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政策效果才会被放大,而相反就会递减。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这项基本法则不应也不会被违背。大银行的经营战略制定权在总行,而只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定位权在当地。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就成为支持地方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然途径。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对现行中小银行准入政策做出进一步调整。包括发展社会出资、风险自担的城市社区银行;修改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调整监管政策,使村镇银行得到较快发展;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并统一制定小贷公司的监管标准和风险管控要求,增加小贷公司的贷款能力;合理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二是要解决县域金融监管能力不足问题。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外部监管,尤其是充实县域的监管力量。目前县域金融监管缺失不仅表现在保监会、证监会等机构的缺失,也不仅仅表现在银监机构人手只有两到三人,还表现在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有很长的一段时期没有进行行业监管,而且目前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对“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工作适应性还不是很强,监管能力培育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县域监管力量不足会增加将来发展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行业风险。需要提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加快保险、证券等的监管机构向地市城市延伸,将相关管理职能委托县域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同时要充实县市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在招用行员、增加编制等方面统筹安排,不断提升基层监管机构的履职能力。三是要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延边州珲春市某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收入税负率高达24.77%,远远高于投资者的回报率,如果要实现金融支持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给予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以适当额度的免税和风险补偿。四是要根据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信贷政策调整。2011年国家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国9条”后,各部委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信贷优惠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缺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如对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条件及准入门槛的规定并未出现实质性放松、对小微企业抵押担保的相关规定也未松绑。将来应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简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杜绝不合理收费。目前贷款发放前的咨询费、评估费、担保费等等名目的收费对小微企业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也使许多小微企业对贷款望而却步。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6

1思南林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思南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后,各林农纷纷要求并积极参与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认真执行和落实了国家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的政策以及技术规程。随之,启动了林业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特别是林业金融服务这一改革为林农经营者在林业产业发展和营林等生产中筹集资金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帮助,有效推动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

2思南地区林业发展

金融服务改革情况思南根据国家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和要求,进行了林业金融服务改革,林农可根据林业经营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通过抵押林权来获得营林资金,从而拓宽了筹资渠道,为发展林业经济赢得了有力保障,同时,加快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3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的影响

林农营林的内部因素是指林农经营者家庭人口特征、家庭收入情况等,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均会对林农经营者的家庭土地面积以及资金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林农经营者的个体资金以及社会支持林业生产资金情况,提高了当地林业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另外,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有利于提高当地林农经营者的信贷资金金额,有利于林农经营者发展自身的林业与林下经济活动,大大提高了林农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4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第一,思南地区林业与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合作。首先,与金融服务中心签订投放林业经营资金的协议;其次,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并提高对林农经营者贷款金额比例,同时,开辟多种贷款方式,以满足林农经营者的贷款要求。第二,积极建立林业贷款贴息制度,包括贴息范围、贴息率等,并制定出相应政策要求等,保障林农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第三,林业局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金融服务机构贷款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依据。

5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业经营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林农可以通过抵押林木而获得经营资金,大力开发多种经营渠道,有效进行林业或林下经济发展活动,但是,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5.1抵押贷款中要求林农抵押林权证且提供担保人

由于目前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要求林农在抵押林权证时,需要提供担保人。为此,很多林农经营者认为这一改革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形式一样,甚至金融服务抵押林权贷款利息要高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

5.2没有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

我国很多地区均得到了森林保险,并且制定了完善的保险制度,然而思南地区的森林保险制度还存在着缺陷,森林保险不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让当地林农经营者觉得切实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5.3林业资金贷款中需提供实物抵押

林业金融服务中的林业资金贷款是一项刚启动的新服务,还处于摸索、探讨和总结经验的试验阶段,加上林农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服务部门在林农申贷林业资金贷款中需提供实物抵押。

5.4森林资源评估费用过高

由于目前森林资源评估涉及到很多部门,森林资源评估费用过高,给林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当地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水平有限,评估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因此,得到的评估信息难以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当地林权贷款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有一定的障碍。综上所述,思南地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存在着以上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三点相应对策:第一,林业发展金融服务中心需要合理、适当地调整林权抵押贷款利息,开拓新的贷款方式,方便林农经营者进行林业或林下的经济发展活动。例如:林权抵押贷款与小额信贷结合的新型信贷方式,既解决了林农贷款难的问题,又为国家经济支出降低风险,因此,这种信贷方式值得在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中推广与运行。第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推进森林保险保费补偿,为林农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提供有利保障,帮助他们抵御森林产业中的各种风险,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对森林保险投保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以行政单位组织形式进行实现统一投保,提高当地林农经营者的参保率。另外,加强与先进林业发展地区沟通,积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应用有效经营策略,加快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第三,要提高当地地区森林资源评估水平,保障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及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7

1.1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我国金融进行在选择客户时他们热衷于国有大型企业,结果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使中小企业有良好的盈利项目时也很难在金融机构中获得融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会偏向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发展开“绿灯”,而中小企业的审批环节也非常多。比如银行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批时会将企业的性质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样的制度不利于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1.2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

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强了对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但是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强大的融资需求量,我国的担保体系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进行融资需要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其缺乏具有一定价值的固定资产,这样导致担保机构向其提供贷款的动力不足。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2.1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小,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这样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根据市场调查:能够存活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因为倒闭而发生信贷违约率也不断上升,为此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比较差,金融机构很难掌握其内部财务信息;最后中小企业缺乏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主动性。由于向金融机构融资需要繁琐的手续而且他们每次融资的资金相对比较少,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手续相对简单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形式。

2.2缺乏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

一是我国的相应法律规范还不完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由于该法律缺乏具体的条文规定导致政府的许多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主要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缺少资本市场的参与;三是我国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诚信信用数据库还不完善,导致无法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为其提供给担保。

3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路

3.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等因素导致其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因此中小企业要从内部着手:一是转变经营机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中小企业要通过体制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等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增强企业的信誉度;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三是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金融支持就必须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信用至上的观念,一方面要诚信经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学习金融知识,对于自己的债务要主动承担,不逃避。

3.2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快银行机构的改革。银行机构是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针对当前银行部门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需要加强银行机构结构的调整,改变单独的所有制模式,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银行竞争,实现银行产权的多元化。同时银行部门也要摈弃传统的信贷观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的80%的融资需求是通过民间机构实现的,因此规范民间金融机构对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操作流程等,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制裁与打击利用民间金融机构从事高利贷的违法行为。

3.3政府为中小企业创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8

关键词:金融中介理论;演化;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2;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37-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升级转型和金融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中介机构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迁,金融行业在相关金融政策的影响下,出现了完全开放后的金融中介机构高度竞争的状态,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又好又快的发展。面对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解决的情形,亟需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研究,是近期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引进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金融中介的基本概述

所谓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把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使得经济社会出现了所谓的“双轨、两态、三流”的状态(“双轨”是指财富实物形态的运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两态”是指实体经济形态和虚拟经济形态;“三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金融中介使实体财富被货币等形式的金融资产所替代,使社会财富以实物和价值形式有效的流动,并由相关经济活动产生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构成的二元形态,以商业银行等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从事金融活动,促进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和经济运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金融中介机构负担着大部分的金融活动,其服务质量和范围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产生巨大影响。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金融中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纷繁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对经济社会实现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金融中介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中介交易功能、制度的演进是交易费用不断节约的过程,中介介质的存在是交易费用节约的关键环节;金融中介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由于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对金融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和具体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而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大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了初步建议。在引进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中介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升级转型和金融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的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改善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

“为什么存在金融中介机构”这个问题是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问题。古典金融中介理论假设市场经济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原理证明了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金融中介机构。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虽交易成本迅速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少,但出现了存款类的金融中介机构融资减少,而养老金、共同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明显增加的情形,古典金融中介理论在阐释这个现象时存在瑕疵。

(一)古典金融中介理论

古典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两大基本功能: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和信用创造功能。对于支付中介、信用媒介功能,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是斯密(1776),此后,李嘉图(1817)、穆勒(1848)等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中介职能由最初的兑换货币演化为提供支付中介服务,其信用媒介在于通过吸收存款和贷款,一方是存款的集中,一方是贷款的集中,可以促使资本的再分配,但他们未对其超过贷款部分的存款进行解释。在信用创造功能方面,麦克鲁德力(1872)、哈耶克(1925)和凯恩斯(1936)等经济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大量的信用,通过吸收存款进而贷款,能为社会创造大量资本,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他们对此的研究相对粗浅和宽泛。

(二)上世纪60年代前的金融中介理论

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把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以上世纪60年代为界。上世纪初叶到60年代,对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初步进展。上世纪初叶的研究把金融中介当做既定要素予以考虑。Fisher(1930)研究认为,消费者信贷市场会影响和改变家庭的总效用和福利水平,即“内部信贷市场”,它强调了金融中介的重要作用。但也有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运行没有必然联系,比如,Arrow(1953),Debreu(1959)、Friedman & Schwartz(1963) 等。“MM定理”是由Modigliani & Miller(1958)最先提出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和“真实商业周期模型”,都认为金融中介是“中立的”,这显然与现实情况相违背。

(三)新金融中介理论

这里所说的新金融中介理论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是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交融产生的,研究如何利用自身长处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提供更好的金融中介服务。Mishkin(1978, 1984)、Gale &Hellwig(1985)、Merton & Bodie(1993,1995)、Allen & Santomero(1998)、Scholtens & Wensveen(2000)等一些学者分别强调了金融中介在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功能观”、 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增加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金融中介理论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第一,不确定性。跨期交易出现了个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的不确定性是经济社会固有的,个人并不能降低这些不确定性,金融中介可以提供平滑跨代风险转移机制,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和持有多样化组合的成本。第二,交易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因为技术上的规模经济,成本增加的速度不及交易量的增加,使其“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得以充分展现。第三,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借款者比贷款者更了解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介可以充分掌握信息解决这些问题。第四,“功能观”。金融功能在时间和地域上比金融机构稳定,这样就会促使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第五,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的办法是资金充裕时吸取大量流动性资产,短缺时用之当做缓冲剂,通过风险管理并利用其专业优势,迅速降低了参与成本。第六,价值增加和客户导向。它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并通过转换财务风险、期限、规模、地点和流动性而为客户提供增加值。

三、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从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历程看,它是在金融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进一步完善也与金融实践“同舟共济”。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优化融资结构,均衡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

要实现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效运转,根据上述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论述,就必须使融资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均衡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要进一步发挥金融行业资源配置的功能,就必须规划两市场的均衡发展,建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融资结构仍旧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在直接融资方面,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债券市场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在间接融资方面,中、农、工、建等银行发展迅速,但中小银行却发展障碍重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外部环境的纷繁复杂,同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等方面,都客观要求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普遍很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很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10%以上。从国际的成功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从而确保了他们一直保持很低的不良资产率和处理各项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创新,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金融创新,必须提高以价值增值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中介机构应该切实抓住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增值能力的金融产品,从而扩大收入提高盈利。从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来看,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各项金融服务的非利息收入比重日趋增高,表明金融中介的信用媒介正在弱化,因此,必须积极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削弱对大客户的依赖性,从而成为金融中介的主要渠道。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及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启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首先探讨了金融中介的基本理论,又阐述了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进程,具体分析了古典金融中介理论、上世纪60年代前的金融中介理论以及新金融中介理论,并基于以上的分析,探究了金融中介理论对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于金融中介理论,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学者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和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亟需理论和政策指导,本文只是基于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做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德勇、李杰.金融中介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孙涛.全球化时代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4]孙杨、晓蕾.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6,(08).

[5]丁玲华.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7,(13).

[6]杨大强.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J].济南金融,2007,(07).

[7]胡朝晖.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7, (08).

[8]杨宏斌、唐高原.金融中介理论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6).

[9] 易晶津.金融中介理论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6, (03).

[10]Allen&Santomero. 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1, (25).

金融业发展论文范文9

(一)研究背景

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打破国内发展的桎梏,“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一向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其中OFDI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商务部2015年度《对外直投统计公告》,至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存量达10979亿美元,居全球第八位,流量达1457亿美元,首次居全球第二位。进一步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OFDI的发展,为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投资铺设了道路。

同时,我国金融发展亦进入新的阶段。在我国金融系统居主导地位的银行体系正面临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脱离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的束缚,以表外业务为途径开始介入证券行业业务,以理财产品为形式大规模开展投资业务,与之相对的银行监管体系,在参考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亦不断完善;新三板地位在上升至于主板市场同级后,将进一步改善我国金融效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资本引导至生产领域,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融资结构;基金行业的爆炸式增长亦填补了传统主流金融机构的空缺,诸多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

由此,我国OFDI与金融体系的迅猛发展使其相互影响日益凸显,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将支持OFDI这一资本运作模式,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探究金融发展对OFDI的影响,首先应对金融发展做出衡量,金融发展理论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探究金融体系发展的度量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与金融功能理论作为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构成,构建了金融发展的度量体系,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现象三个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将金融的发展归纳为各方面内相对规模的改变,并提出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总值/GDP,衡量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强调货币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提出金融深化率,M2/GDP衡量金融发展;金融功能理论认为相较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金融体系的功能更趋稳定,功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衡量金融体现发展。

关于金融发展对OFDI影响的相关文献,国内自2011年开始有相关研究,并多从上述理论中的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度量其对OFDI的影响,其中金融深化率、金融相关率、存贷比、私人信贷比等已成为较常见的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

二、理论机制探究

(一)融资约束

资本市场不完善将会导致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市场摩擦等将会导致企业外源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成本,促使企业决策需要受到融资的影响,使企业在项目投资时面临因成本造成的融资约束。而金融发展的三个维度中,金融规模的扩大,将增加市场货币资本供给,促使金融产品增多,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有利于企业选择融资成本最低、资金使用周期与投资项目的融资方式;而金融结构的改善,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调整,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协同为代表,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金融效率的提高,促使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减少,信息搜集成本与分析成本的降低,减少外源融资成本。上述三者共同减少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展开OFDI这一资金需求规模大、资金使用周期长的投资方式提供支持。

(二)投资替代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OFDI的展开以盈利为目标。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资金运用提供了更多的标的,使企业的资金配置有了更多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国内金融的发展使得国外投资项目丧失投资优势,使企业更专注于国内资本运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OFDI的?l展。

(三)间接效应

金融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为企业提供了更专业的风险控制。金融体系的发展,促使企业的技术研发等资金需求大、资金周期长的项目的推进成为可能,推动了企业生产率的进步,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企业OFDI的展开;而金融体系对风险的高度强调使得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财务、法律风险的控制得到了完善,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对外投资成本与风险大大降低,加速了我国OFDI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