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6 04:29:20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2

一、从备课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低年级的《国旗 国旗真美丽》《劳动最光荣》;中年级的《咱们从小讲礼貌》《小酒窝》《我们多么幸福》;高年级的《拍手 拍手》《明天会更好》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可爱的家》《保护小羊》《大鹿》《榕树爷爷》《永远是朋友》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劳动最光荣》在学唱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体会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的深刻含义。《国旗 国旗真美丽》从歌唱的角度和字面的意思就知道孩子们从小要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怀,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各种课型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音乐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教材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让学生先听,感受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新时代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学生演唱时要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都是好朋友》《南瓜和冬瓜》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而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歌曲《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爱的颂歌,通过熟悉的诗词亲切真纯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此曲以其动人优美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歌颂,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教学效果毋庸置疑。

在进行综合训练的视唱教学时,要注意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视唱时,就要告诉学生演唱音符也要带着情绪去唱,在高音部分就要轻柔而明亮,在低音部分就要深沉而浑厚。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演唱的方法,又激发了音乐兴趣,陶冶了情操。

音乐知识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心理的感受同等重要。例如我们在对各种音符的介绍时,如果简单告诉学生音的长短,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我们引导学生来体会音符时值长短,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它们的时值较长,会给人一种稳重,舒缓的感觉。而八分音符,比较轻快,十六分音符给人急迫感等等。把这些音符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那么在音乐中节奏多种的变化组合,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反应和应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促进心理素质健康有效的成长。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相关的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3

近年来,艳照门案、满文军涉毒案、臧天朔聚众斗殴案、侯耀华代言虚假广告案、魏晨国丧日相片门案、陈少华涉毒案、高明骏涉毒案、李鹤彪打记者被拘及其师郭德纲不当言论案、高晓松醉驾案、苏越诈骗案等案的相继发生,不断地撩起了人们内心对艺术从业者的隐隐之忧。作为一种折射,人们又不断地萌发出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种种担忧。事实上,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诸多表现也已经受到了社会这样或那样的埋怨甚至是批评。在2010年4月发生的北京“天上人间案”中,警方发现从事有偿陪侍服务的人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不少有研究生学历的背景,她们分别来自一些比较有名的艺术类院校。另有药家鑫案、叛逆的艺术少女模特案,也都语出惊人。这些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品德态度、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问题以及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努力和效果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而又紧迫,其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的学校成因有三:首先,忽视了音乐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教学缺乏针对性。音乐考生与普通文科考生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特征和差异,到了大学思政课的教学中被一笔勾销,表现为:一是不分文科、理科,还是音乐学生,全国都是大一统的教材,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要求统一,不分对象,没有难易度的差别;二是思政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忽视了音乐学生与文科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差异、忽视了音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征,千人一教、千教一律,不从实际出发,不因材施教,教学缺乏针对性。 其次,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片面学科化理论化等倾向的误导。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更加趋近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从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也变成了职业训练场。有人评价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1] “现实教育中……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2]另外,大学课程片面学科化、理论化的倾向也令人十分担忧。过分强调课程的学科性、过分强调理论研究并将之全部塞进大学生的教材之中。宏观层次的学科设置与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少量人进行的高深理论研究与大量学生进行的一般性的理论学者之间没有了区别。有人指出,“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科化偏向,弱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3]《北京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报告分析(下)》指出,高校“两课”及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过于理论化造成大学生行为与认知脱节”[4]。 再次,处于弱势的教学地位、学生不太正确的学习态度及教师“只能如此”的教学心态三者同在。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非专业音乐院校下设的二级音乐院系,还是民办音乐院校,音乐学科和专业都处于强势地位,而思政课及其他通识课程往往都处于较弱势的地位。这一情况的出现,从成因上看有客观的需要,也有主观上的疏忽及思政部自身努力不够等因素。从学生来看,音乐院校中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的学生更多。在这种状态下,思政课教师常常很容易自卑,很容易产生“只能如此”的教学心态。 艺德教育是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点和相互促进的着力点。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表现为:第一,根本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白朗宁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罗斯金说,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柯尼利亚说,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福楼拜说,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这些精辟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都是教育,都要育人,都要把人育好。 第二,教学素材的共享性。音乐教育的很多素材都可以用做思政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史话、民族精神的情怀、理想信念的讴歌、坚忍不拔的追求、笑对逆境的气概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也可以用做音乐教育的载体,也都承载着爱国爱民、民族热爱、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音乐教育所需要的思想和内容。 第三,知识能力的互补性。音乐教育本身,乃至音乐表演和创作,都需要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新力。而政治、道德、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拓展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音乐教育本身难以或无法完成的,而思政课恰恰非常有利于学生这些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独特的直观性、感染力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不会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作品的产生;没有良好的音乐素质,也难以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如此寓教于乐、感人动人。 另外,音乐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这种共通性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音乐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虽然有待提高,但他们因为受对音乐艺术纯洁性追求的影响,因而在思想上就表现得较为单纯并进而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因为受他们自身的人文知识储备有限但同时又有增加人文知识储备而完善自我愿望的影响,因而他们对人文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的思政课教师也很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为受音乐艺术需要有较强的表演欲的影响,因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他们也就乐于表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受音乐艺术本身的开放性的影响,因而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就表现得乐于和易于与人沟通;因为受音乐艺术本身愉悦性、欣赏性的影响,因而他们在性格上就表现得活泼开朗;因为长期受到视觉、听觉等直观音乐艺术教育方式的影响,因而他们在思维特征上就表现出良好的形象思维而十分有利于视频直观教学,如此等等。如果充分发挥音乐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么音乐院校的学生反而比非音乐院校的学生好引导得多。#p#分页标题#e# 音乐院校思政课艺德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挖掘利用具有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共通性的教育材料,增加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知识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除了上述已提及的具有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共通性的教育材料外,具有这种共通性的教育材料还有很多,需要挖掘。同时,还可以利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在音乐作品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分析、价值取向分析、哲理分析、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时代特征分析与当年青年主流价值观关系分析等方面展开思政教育。 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音乐专业教学及活动之中,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空间和途径。无论是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育活动,都可以渗透到音乐专业教学及活动之中,如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艺术实践中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团委合作,在学生的三下乡活动中设置思政课的调查课题;与学生处、团委合作,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设置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教育项目;与学生处、各教学院系合作,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与宣传部合作,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体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宣传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对学生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学术讲座,等等。 开展艺德案例教学,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受教育。音乐院校的案例教学一定要突出音乐性,即与音乐学习有关,否则,案例不对口,学生就不愿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长成才的奋斗经历,学农的学生很喜欢,学音乐的学生却不一定感兴趣。案例教学可以从视频音像和文字材料两个方面展开。近年来,我们录制和自制了《新闻1+1:不能娱乐至死》、《臧天朔聚众斗殴案终审判六年》、《歌坛再出吸毒丑闻陈少华家中吸食冰毒被拘》、《虚假广告拷问明星社会责任》、《假唱第一案尘埃落定假唱女歌手罚款五万》、《李鹤彪打记者被拘及其师郭德纲》、《艳照门给艺人敲响自律警钟》、《北京天上人间案》、《中国演艺名人道德修养榜宋祖英居首》等视频音像和文字教学材料100余条,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受到了教育。 开展艺德名人名言教学,提升学生人生修养的层次和品味。音乐艺德名人名言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如运用柯尼利亚的“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的名言教育学生培养自我诚实的品质等。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具有权威性高、学生易于接受、说理简洁明了、易记易说等优点。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充分利用音乐艺德名人名言进行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正确认识和处理艺与德的辩证关系,又能弥补他们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从而提高和增强音乐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共搜集、编制了200余条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并用于教学之中,同时还引导学生自编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学习笔记近1000份,提升了学生人生修养的层次和品味。 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教学,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素质。音乐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以与音乐专业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法律法规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近年来,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国务院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决定》、《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音乐创作和表演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有关音乐创作和表演部分)、《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关于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新剧(节)目实行审查、备案制度的通知》等音乐职业道德规定和职业法律法规用于教学,系统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素质。 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人文素质相对偏低既影响音乐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深入学习、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程度以及身心和谐程度的更进一步的提高,又影响他们学习音乐专业时所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在很好的完成思政课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人文知识储备较足的优势,开设人文知识面和人文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既延伸思政课必修课的教学,又拓展音乐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和人文素质。近年来,我们论证、开设了“中国古代哲学名流智慧简介”、“西方哲学名流智慧简介”、“中国历史文化简述”、“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概论”、“非歌唱语言实训”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400余篇,收集编辑了“我在亚运中成长”学生征文200余篇。通过这些改革,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 概述以上,音乐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然;而抓住艺德教育这个结合点和着力点则是音乐院校从实际出发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4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正确认识;音乐课;社会功能;音乐作品; 智育;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功能;音乐学科

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多年来,音乐课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和消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另外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功能。

人们所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音乐教育的“副产品”,人们把音乐教育只是作为“其他学科”,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应当属于智育的范畴,而不应当用美育来淡化它,更不能用德育来统辖它。

为什么说音乐属于智育的范畴呢?

第一,我国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就提出了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很显然,德智体三育就概括了当时已经设置的课程。体育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并且学校所开发的课程也用此名。德育显然包含了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尽管许多人认为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但我们不能将实现某一目的的辅助手段混同于其目的本身。因而,音乐不能属于德育范畴,应当属于智育范畴。

第二、音乐具有其他智育学科的共同属性。智育,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样我们要判断一门学科的教育是否属于智育只好把它与“典型的”的智育学科进行类比。?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所有的智育课程都有作为劳动技能的基础知识属性,音乐课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属性。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音乐方面的消费成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商业化,音乐工作的职业化,使得音乐人的工作与其他职业没什么区别。所以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也就同其他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智育一样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矗?2.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诸思维功能的参与。多种思维功能的参与,说明了音乐学习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若不同的话,那是在学习器乐过程中,还需要眼、耳、手、脑甚至嘴各身体器官的精密协调。)遗憾的是人们习惯上以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教学来衡量、看待整个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奏几首曲,其教学方式是“匠人传艺”式的,无须思维,更无须创造性。这实在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音乐课中学习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同其他应用学科的基本技能一样,仅属于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手段,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目的。?3.音乐同文学一样部属于艺术领域,既然文学跟语言联系在一 起属于智育课程,那么,音乐依理应当纳入智育课程。从本质上讲,音乐作为一 门学科,其特征与其他“智育学科”没什么两样。

第三,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

音乐有娱乐、消造和修身养性的作用,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作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愉悦情绪和陶冶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但它不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全部,更不是音乐学科本身。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虽然很多音乐作品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但音乐课的讲授和学习并不比其他“智育课程”轻松和愉快。至于一直倍受人们重视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所起的作用,当属音乐教育的另一作用。当然,这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6

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封建社会时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音乐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品德教育的附属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音乐教育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它成为智力开发的主要手段。

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音乐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活动)逐渐形成发展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大多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并把它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位。在中国古代,中国的乐文化就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在审美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古人借助音乐产生了富有感染力的怡情养性的效果,而这是我们今天无论是用华丽的辞藻还是雄辩的口才都无法做到的。《乐记》中写到“乐也,所以象德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者,乐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郷方,可以关德矣...乐者,德之华也;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所以说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音乐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的组成部分有序组织起来,将丰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更能激发人的感情。音乐教育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推动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它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工具。

(二)音乐教育推动着学生智力和体育的发展

智力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的重要工具;体育是保证学生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学生体质的主要手段。经理论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助于智力的开发,音乐可以可以促进感受、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论是演唱、演奏,还是音乐欣赏,都要引起一系列的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反映。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最终意义

(一)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最有力的工具

美育是指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妙的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用积极的内容和动人的旋律唤醒学生美的感受,让他们醉心于美妙的音乐世界,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客观世界

人类往往通过科学的阐述、论证和生动、富于想象的艺术形象来认识客观世界,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对于思维丰富的人来说,通过艺术形象来认识客观世界比科学的阐述、论证更有效。音乐能将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世界更加生动的传达给学习的人,通过这种教育,能让学生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中认识客观世界。

(三)音乐教育能使人的想象力更加丰富

人类通过音乐的倾听,有感于心,通过丰富的想象得到了事物的具体形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没有界限,所以说想象力对人类的发展比知识更重要。一些简单音符构成的音乐旋律赋予人类想象力以翅膀,让人们畅快地游走于各种意境之中。

(四)音乐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音乐是艺术中的上品,它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它更是渲染气氛的活性因子。音乐教育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样式,为更好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我们应该加大音乐教育的实行,因为音乐对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深入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昂有力的音乐会使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中与命运抗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可以激励他们与困难和挫折抗争的勇气;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可以激起学生对黑暗深夜的愤懑并响起他们的同情心,这一切,对于启发学生智慧的作业是巨大的,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是幸福与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7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浚ǖ拢┩獾糜谌耍?诘糜诩骸T诘烙氲碌墓叵瞪希?湃顺疲骸靶械溃?械糜谛模?街?隆薄P小暗馈保?澳诘糜诩海?獾糜谌恕保?莆?暗隆薄?杉??啊?馈?哂锌凸坌裕?峭庠诙匀说目凸垡?蟆!?隆?蚓哂兄鞴坌裕?侨四谛幕竦玫男拍睢⒁馐逗推分实取!?馈?恰?隆?那疤幔??隆?恰?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8

人们所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音乐教育的“副产品”,人们把音乐教育只是作为“其他学科”,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纯属认识上的误区。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应当属于智育的范畴,而不应当用美育来淡化它,更不能用德育来统辖它。

为什么说音乐属于智育的范畴呢?

第一,我国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就提出了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很显然,德智体三育就概括了当时已经设置的课程。体育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并且学校所开发的课程也用此名。德育显然包含了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尽管许多人认为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但我们不能将实现某一目的的辅助手段混同于其目的本身。因而,音乐不能属于德育范畴,应当属于智育范畴。

第二、音乐具有其他智育学科的共同属性。智育,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样我们要判断一门学科的教育是否属于智育只好把它与“典型的”的智育学科进行类比。?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所有的智育课程都有作为劳动技能的基础知识属性,音乐课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属性。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音乐方面的消费成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商业化,音乐工作的职业化,使得音乐人的工作与其他职业没什么区别。所以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也就同其他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智育一样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矗?2.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诸思维功能的参与。多种思维功能的参与,说明了音乐学习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若不同的话,那是在学习器乐过程中,还需要眼、耳、手、脑甚至嘴各身体器官的精密协调。)遗憾的是人们习惯上以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教学来衡量、看待整个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奏几首曲,其教学方式是“匠人传艺”式的,无须思维,更无须创造性。这实在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音乐课中学习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同其他应用学科的基本技能一样,仅属于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手段,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目的。?3.音乐同文学一样部属于艺术领域,既然文学跟语言联系在一 起属于智育课程,那么,音乐依理应当纳入智育课程。从本质上讲,音乐作为一 门学科,其特征与其他“智育学科”没什么两样。

第三,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

音乐有娱乐、消造和修身养性的作用,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作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愉悦情绪和陶冶情操,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但它不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全部,更不是音乐学科本身。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虽然很多音乐作品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但音乐课的讲授和学习并不比其他“智育课程”轻松和愉快。至于一直倍受人们重视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所起的作用,当属音乐教育的另一作用。当然,这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 渗透 优化 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德育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先秦诸子认为“乐教”可以是整个社会“移风易俗”,可以“善民心”,具有“教化”功能。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那么,当今社会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呢?

一、加强教材的编撰

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教育和相应的思想的教育,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也好,器乐独奏曲也好,还是大型的交响曲,都是具有思想倾向的作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形成高尚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等的教育。所以,作为音乐课的教材,必须遵循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所选的歌曲或乐曲不但要体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要以其明朗的格调和高尚的情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优化

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在我国各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地方并不是很重视音乐教育,用一些喜欢音乐多少懂点音乐知识的非音乐专业的教师上音乐课,或者直接把音乐课的时间改为别的文化课,这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是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应重视对现有专业师资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积极投身素质教育的实践,并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教师中提倡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来达到音乐教师队伍优化的目标。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音乐课,一般分大课和小课两种方式。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专业课一般是小课,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上课方式,除非是音乐理论课是用上大课的方式。而中小学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大课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旁引博证,讲一些必要的音乐故事,扩大知识范围,迎合各种不同的兴趣面。如中外音乐家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音乐与智力等。这样的方式能避免学生纯学音乐的专业只是而感觉到有些枯燥。从而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在声乐作品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叫《幸福在哪里》,歌曲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学会了节奏和音准,背诵过了歌词。但歌曲的内涵很容易忽视。在这首歌的教学中,应该顺势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使学生在心灵中播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种子。又如: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给学生们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人们充分感到孩子对妈妈的关怀、体贴,对“小娃娃”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学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歌曲教学的全过程应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不能单纯的机械的教学,也不能用对学生无任何感染力的语言,这样既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将使学生失去对歌唱甚者一切音乐课的兴趣。再如,乐曲《中国人民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学生们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的情感。

音乐是含蓄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巧妙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进行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很关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争取课堂活跃、松紧适度、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满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

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例如歌咏比赛、合唱比赛、乐器比赛等。这一工作应该纳入音乐课的工作计划,并且认真研究,努力做好,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使音乐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之一。高素质人才,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人曾说:“夫声乐之人人之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如学生通过歌唱和欣赏乐曲或者弹琴来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从而提高音乐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筋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通过音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一定非要培养音乐家,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人,通过言传身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五、加强音乐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