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06 17:26:49

摘要:从整体上来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探究阶段,但通过成果导向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证明,这种教育理念能够为推动高中地理学科的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本文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能够为相关教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 地理 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篇1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借助生活素材高效率地学习,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拉近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转变成和学生已有认知相联系的且易于接受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

(一)帮助学生适应社会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高中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对现实世界产生客观且充分的认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现如今,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将教学过程变得更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与思考习惯,学会探索和总结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大多数高中地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且可合理解释一些生活问题与自然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增进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自觉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蕴含的地理知识,逐步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三)深化学生地理认知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知识理解难度大,甚至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和作用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地理现象在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均离不开地理学的支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地理对自身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与发展极为重要,深化学生对地理本质的认知。

(四)发展学生生活能力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不少地理知识与技能有益于学生实际生活,借助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与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常见的地理问题,正确分析与判断地理现象,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同时,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还有利于高中生思维习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其借助地理知识与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发展与提升生活能力。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价值与实用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也大有裨益[1]。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导入不仅是课堂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后续各个教学环节均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到全局。要想通过借助生活化教学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师首先需从新课导入环节入手,围绕教材具体内容事先搜集一些生活中与之对应的地理现象,通过有趣或者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新知识的热情与兴趣[2]。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的成因时,教师事先可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者视频,如暴雨、干旱、寒潮、霜冻暴雨、赤潮、海啸、洪水、暴雨、滑坡、泥石流暴雨、土地沙漠化暴雨、水土流失暴雨、地震等,将其整合起来制成微课。课堂上,教师先播放微课视频,搭配导语: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教师并在课件中罗列一组数据,主要是受灾次数、人数、经济损失、房屋和农作物受损情况等。教师提问:“大家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布情况与成因吗?”学生结合已学地理知识作答,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说出一些曾经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简单分析成因,学会将地理知识同生活关联。由此导入新课主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引入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资源以固有的教材、练习册以及其他配套资料为主,较为局限与单调,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很难将地理知识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也难以把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这一不利局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基于课内知识,积极引入与之有关的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带给学生充足的地理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生活化素材辅助下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扩充知识积累[3]。例如,在教学水圈与水循环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并提问:“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形成这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地球是蓝色的,因为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水。教师接着给学生讲解,在地球上,水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物质之一,通常是以固态、液态和气体三种形态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和生物体中,通过转化和循环,形成相互联系得完整的圈层,即是水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学生发现是大气水、海洋水、陆地上三种形式,其中陆地上又分为冰川、河流、湖泊、沼泽、生物水、土壤水以及地下水等。引入生活素材,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后教师继续结合生活资源带领学生研究水圈的构成及水循环的过程,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巧妙融入生活案例,辅助地理知识理解

融入生活案例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这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的本质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境地,并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主动讨论案例,引领学生解析案例中蕴含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巧妙融入生活案例,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一边分析生活案例,一边发掘案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4]。如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一组有关环境问题的生活化案例,如新疆沙漠化现象,野生华南虎、野牛、犀牛已经绝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等。教师再以一次性饭盒、塑料袋为主的“白色污染”现象,北京空气质量问题等,引出问题:“以上案例说明什么问题?”让学生了解人类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经验归纳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锐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生活案例着重探讨一些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与酸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四)创设适宜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地理认知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形象、生动的情境引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体验与认知,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内化与吸收新知识。教师可以把生活化教学与情境教学融为一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一些生活现象,借此创设适宜的情境,消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5]。以生物圈与植被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生物圈的视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结合视频讨论什么是生物圈,分布范围是什么,了解狭义与广义的生物圈概念,分布范围,然后在课件中同步展示图片资料,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与形象的认知。接着,教师出示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图,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展开讨论,进而发现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作用,使地表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最后,教师出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说明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过程,深化学生的地理认知。

(五)精心设计生活提问,培养发散思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极为常用的方式,很多教师都会用到这一方法,而且效果往往不错,因为提问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针对性思考、交流与互动,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处理和解决问题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问题的驱动性,高中地理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生活化提问,带领学生围绕问题认真探讨,交流各自的想法与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6]。例如,在讲授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过程中,教师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大气圈的组成部分,设计生活化问题:“大家知道地球大气中除含有人类呼吸所用的氧气以外,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课本内容及所学知识说出一些物质,如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尘埃等。接着教师追问:“大气中各成分对地球生命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尘埃是成云致雨地必备条件。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观看大气圈的分层图,继续提出生活化问题:“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从下到上分别是什么?分层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是流层、平流层与高层大气,依据是温度、密度与运动状况的差异等,学生的地理思维得以形成。

(六)积极开展课后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为借助生活化教学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师不能将生活化教学仅仅局限在固有的课内中,而是要积极开展课后活动,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机统一,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亲身参与生活实践,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基本前提,围绕同一主题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善于观察、调查或者研究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而将理论教学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7]。例如,在教学人文地理户外考察时,教师给出任务,人文地理户外考察的目的与要求分别是什么?原则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开阔视野,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锻炼观察能力,提高合作能力,并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考查原则、步骤以及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独立观察和记录,总结出原则有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学以致用,步骤是选定地点—收集信息—确定路线—实施考察—总结成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任选本地的一条商业街,根据地图和实际观察,对商业街在商业区的级别进行判断,对街道上的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进行分析,最终展示考查成果,与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结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要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重组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并完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更为真切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中高效学习地理知识,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爱上地理学科,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作者:高庆国 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篇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借助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出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构建教学情境时,教师可利用生活事件、示范演示、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更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效率也更高。

(一)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结合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快乐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情境创设不失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应用能力[1]。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沿着长江一路从上游游玩至长江入海口,你会看到哪些地貌呢?这些地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长江是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即刻被教师的问题吸引,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极高。

(二)情境创设能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如果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枯燥无味,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只有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感染,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境教学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认知和情感相互融合,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个人感情也能得到升华。这样不仅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互补,同时又让智商与情商默契配合;既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将情境教学融入高中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跃,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地理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课堂教学变得真实而具有代入感,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脑海中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之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前准备的,因此,情境创设的效果非常好,在辅助教师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搜集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例如,讲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五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运用视频为学生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相关新闻图片,展示地震前一些动物的异常表现以及地震给这一地区造成的严重灾害。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其学习兴趣更浓,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运用课堂活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材中含有许多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教师可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并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讨论,进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4]。例如,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可以从教材内部或者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最近几年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等数据,带领学生分小组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饼状图等方式呈现这些数据,并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在这个生动、具体并且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全面了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学习、探究相关知识的兴趣。此时,教师要把设置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设计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挑战性以及真实性,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中的提问不一定非要得出所谓的固定答案,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例如,讲解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外部条件变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逐步变暖,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及生存条件受到影响。同时,这一热点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创设此课的问题情境时,教师可逐层深入地提出相关问题,先让学生找出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而指导学生依据文献、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造成哪些影响。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全球变暖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哪些影响呢?你认为全球海平面上升会造成哪些影响?”同时,通过介绍马尔代夫目前的平均海拔只有一米,面临随时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当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以及太平洋海域中许多珊瑚死亡等现象的频繁出现,表明气候在逐渐变暖,以丰富的实际事例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展示全球变暖后给自然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一是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慢慢融化。二是温度升高,海洋本身的热膨胀所致。

(四)运用地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从内容角度来说,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种,能全面反映区域整体特征的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着重反映某一地理要素分布或者某一主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种地图。其中自然地图又包括地貌、气候、土壤等,人文地图则包括工业、农业、人口和交通等,这些地图描绘了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正确选择地图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选取的地图要图名清晰、经纬分明。图例中点、线、面事物的分类标注,使地图条理有序地呈现地理事物,便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提取信息,快速空间定位,准确描述地理事象或者要素的空间分布,结合图例给出的要素分析区域空间,并能通过比较要素在区域上的差异,进而得出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事象或者要素分布的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可先给出地理事象或要素的分布图,并将焦点放在几个不同的区域,再将影响这一地理事象分布的各个要素的专题地图运用箭头的方式指向主图,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这一地理事象分布的因素,探究这一地理事象在这几个区域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给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对各种地理要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中国自然带分布图展示出来,再分别出示中国气候、植被以及土壤类型图,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和各地的自然景观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从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角度分析自然带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五)运用生活化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不少高中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概念等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情境构建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是最实用,也是最容易创设的一种。天上的云、地上的雨,均是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因时间差异出现的地球自转和四季更替等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知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优化课堂导入设计,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讲解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中工业、农业布局形成和交通布局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周边的地铁轨道设置情况,分析所在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布局,深入理解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其学以致用。

(六)创设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心理

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的情境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探究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从而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思维。例如,讲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这一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教师可借助探究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首先,教师可介绍《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的故事:诸葛亮第六次讨伐魏国时,在渭水和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利用连环计将司马懿诱入上方谷,同时点燃在上方谷准备好的柴草,使魏军损失惨重。司马懿父子被火海包围,无处藏身,危在旦夕。此时,天降大雨,大火熄灭,司马懿及其大军逃脱。有趣的故事激发出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教师引入问题:使司马懿父子获救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那么,这场大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热水和冰块上方的空气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运动的原因,借助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这样的探究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之后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地理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想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情境创设中,教师应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开展问题式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使地理知识学习变得简单、轻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朱言言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篇3

为更好地迎合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应用成果导向教育能够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方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本文就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明确学习成果,与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要求共同配合,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完成自我挑战,然后再对成果进行反馈,以此对原有课程设计和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对成果导向教育的内容进行解析,能看出其核心要素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人人都能够获取成功,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来获取成功,基于成功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促进更为成功的学习和发展。第二,提出个性化学习评定模式,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通过采取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等级评定,适时开展学习评定,通过评定来获取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便于教师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三,提出精熟的价值理念,在进行实际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可以精熟所学知识作为基本前提,不需要对学生基础进行区别,只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合适、充足的学习机会,学生都会获取相应的学习成果。第四,提出绩效责任,要求学校比学生更注重对学习成效进行负责,并对此制订具体的评价和改进依据。第五,提出能力本位,简单来讲就是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学校所做出的教育目标中,应将具体培养的核心能力列出来,并明确各项核心能力的要求,并对应具体课程。

二、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一)解析成果实现需求,设定教学目标

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明确学习成果是整个教育的首要工作,针对高中地理学科,确定学生经过对该门学科学习后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及目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和计划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大力实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全面贯彻针对地理教育提出各项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切实将国家、社会对该门学科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新课标中迎合现代化教育发展、反映当代学生发展需要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也是定义高中地理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教学纲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实践活动中,需要将所学地理理论知识作为重要载体,另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是当前学生终生学习需要具备的能力。基于此,明确高中地理学习成果需要综合核心素养、理论知识、综合能力等共同构成。在设定地理课堂学习成果时,应该根据教材要求以及课程成果要求来确定。从本质上来讲,学习成果的目的在于描述当前学生在进行预期学习时的各项学习行为,无需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操作,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学习成果和当前的学习内容及方法,制订具有操作实施性的教学目标,以此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地理这门学科的相关学习成果。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一课的教学时,根据学习成果和教材内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学习成果。第一,加强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思维和人地协调价值观等;第二,学习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条件以及当前我国境内主要地貌;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合作探究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结合上述预期学习成果制订教学目标,具体如下。第一,借助中国地图作为教学工具,以西南地区为例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分析该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具体条件;第三,以小组的形式,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借助卫星地图等工具,从中识别喀斯特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特征等;第四,阅读有关喀斯特地貌的资料信息,探索有关地貌与人类活动存在的关联性,从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二)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实施计划

基于上述对学习成果的定义基础上,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获取学习成果起到推动作用。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媒体,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此构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和评价体系。同时,基于成果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引导,对教学组织实施计划进行设计,使教学计划能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能为教学成果的实现服务。在实际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正向实施之前所设计的教学计划,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获取预期学习成果。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演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等作为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可将其与板书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评价体系这部分的设计,可根据新课标中针对高中地理学科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进行相应的划分,以此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将本次教学所学知识的预期学习成果以及目标展示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与获取学习成果两者的关联性,在课堂中教师不要局限在之前所设计教学计划框架中,应结合学生实际来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保证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评价地理学习成果,改革教学活动

按照成果导向的指引对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分析当前地理教学的优缺点,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地理教学的全面改革和系统创新,展现成果导向的价值,促进地理教学的科学发展。首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进行实际学习成果评价的过程中,应始终将客观性、科学性以及发展性作为评价中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始终按照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科学应用成果评价方法对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成果开展评价活动,在实际评价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所获取学习成果情况;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情况。例如,在对《地貌》这堂课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要想保证最终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不得以学习时间、试错次数等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指标,同时教师也不能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次错误就给予否定评价结果,应从整体上分析学生所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教学评价。其次,利用成果改革教学活动。在整个成果导向教育中,利用学习成果是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在完成本节课地理课程教学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请教学习不足或者存疑的部分,完善自身的学习成果,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学习中;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还应该对教学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通过反思能够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优化调整,对于教学中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所提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地理课堂中回答学生的疑问,对于一些比较个性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课后辅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完成高中地理《地貌》一课的教学后,如果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还存在一些疑问之处,可向地理教师请教,也可与其他同学之间对疑问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相应的学习成果,会从中意识到地貌是地球不断演化所形成的结果,人类在参与各项活动时,会依托其所处地貌形态分布情况来进行。如果学生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关地貌的知识,可在课外活动中采取自主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可在下堂课中进行答疑,寻求更为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学习成果提供有力支持。

三、开展成果导向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成果导向教育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成果导向教育内涵和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和了解,这对成果导向教学的实施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可通过参与相关教育培训、讲座等进行学习成果导向教育,从中深切了解成果导向教育的概念,为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其根本就在于转变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进行学习成果定义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学习成果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没有意义。在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灵活提问的机会。基于此,能够明显看出,成果导向教育对于教师专业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提升其教学能力的进修机会。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学生个体之间不论是在学习风格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没有百分百适合所有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所讲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因教材知识以及教学时间在其中的约束性,也就无法保证每堂课都能做到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采取侧重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进行《地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正式开展教学前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然后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做汇报,以此起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作用。

(三)发挥学习成果的作用

在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上深切意识到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以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协助的作用,最终帮助学生获取学习成果。例如,在进行《地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卫星地图等一些现代化技术进行相应的学习后,应将课堂主体转移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卫星地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等相关信息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根据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而不是整节课都由教师传授知识,也不能因获取学习成果,而将上述合作、实践等学习过程流于表面形式。

(四)反思教学评价结果

对于学习成果的使用阶段,要求教师全面反思整个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评价结果,以此在下次教学时能够改进不足之处,不断优化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发展,以及满足当前时代社会背景下的需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作为教育系统中各项教育要素也应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这也是切实将成果导向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来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探究阶段,但通过成果导向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证明,这种教育理念能够为推动高中地理学科的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本文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能够为相关教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陆梦婷,赵清,韩林.成果导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地理教学,2022(7):27—31.

[2]姜洪进.新课程教育下高中地理的课堂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0):12.

[3]李锦.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开展[J].新课程,2021(6):187.

[4]许树辉,李玉钧,陈炎林.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思维导向——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J].地理教育,2020(9):4—7.

[5]叶妮.核心素养导向下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以区域知识方面内容教学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0(7):243.

作者:刘特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