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音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7 02:39:22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在知识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更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先是对音乐实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提出了音乐实践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就课内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采取措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具有音乐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今后要走上中小学讲台的音乐教师,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实习、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艺术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三、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1。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进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音乐实践基地。音乐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深化音乐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大多数师范类学校都有附属中小学,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这一最方便的基地却和音乐系学生联系的很少,很多学生反而要到学校之外的学校去实习。所以要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之后,再对照相应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例如可以和一些歌舞剧院签长期的合作协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锻炼其应对任何问题的胆量和各种环境下进行专业表演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6―02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高职音乐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尽量要配备与教材同步的原唱资料。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原声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就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要想发展,要想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有进行再创造的活力,这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使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不失魅力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广纳博收,在音乐教育传承上使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创作出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赋予传统音乐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雅音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99-02

音乐,是人类在追求美,建设社会文明过程中用来表达自我思想、内心情绪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的高雅音乐更因其内涵深邃的特点,而具有更加积极的教育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雅音乐的内涵

1.高雅音乐的概念。所谓高雅音乐,是指以精神文化为底蕴的,思想内容深刻,格调高尚,形式优美,具有启发智慧,熏陶心灵,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作用,以及积极推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作用的交响乐、民族乐、歌舞剧等艺术形式。

2.高雅音乐的特点。①内涵丰富,格调庄重的高雅音乐区别于通俗音乐,具有英勇性、悲剧性、戏剧性等丰富的内涵特征,以抒情、描写、叙事等丰富的手段,严谨的结构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反映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精神追求。如我国的经典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中西乐器相结合的方式,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在封建枷锁下勇敢追寻真挚爱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愤怒控诉,又寄托了对男女主人翁的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向学生介绍,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②形式多样,高雅音乐在名称上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但本质上并不同其他音乐形式相对立。音乐形式上的区别并不代表艺术上的尊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诸多音乐流派只要具有真善美的精神底蕴,就能被利用为高雅音乐的表现形式。如通俗歌手周杰伦的音乐作品许多就融合了R & B、古典、民族、蓝调等多种音乐风格,在多种音乐元素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下,歌曲显得既饱满又容易被学生欣赏和接受。③促进大脑发育,马克思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灵魂”。科学研究数据研究也表明,人类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作用,右脑的功能主要是音乐、记忆和感情功能,故又被称为音乐脑。而左脑主要以语言理解、逻辑思维等功能为主。左右脑相互协作,使人成为不仅有智商,还具有情商的真正的社会人。而高雅音乐通过科学的节奏频率有利于大脑发育,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相互激励,有效提高青年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学习能力。在高雅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会变得更加积极自信,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高雅音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情感强烈、情绪动荡的时期,对身边环境的影响极其敏感。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构建的重要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容易接受身边的信息灌输。第三,大学生群体对了解高雅文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一定的需求,最有可能成为高雅音乐的喜爱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发挥好高雅音乐的积极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以激扬宏伟的旋律表现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英勇的意志终将战胜多舛命运的信念,对于鼓励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挫折起到了最直观的指导作用。

2.符合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故而,高雅的音乐作品能廓清大学生心灵中消极腐朽的精神垃圾,在对美的追求中发现自我,熏陶自我,升华自我,超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并最终推动高雅文化走出校园,在社会中传承弘扬、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用高雅文化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音乐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高雅音乐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音乐就是流行歌曲。”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当代文化圈,不乏一些颓废低俗,三观不正的音乐作品被缺乏审美观念的人群追捧,甚至被用心不良者广为传播和炒作。作为担负未来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重任的大学生,需要以高雅音乐来肃清视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同时,高雅音乐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是由悦耳的声音浓缩而成的音乐形象,其教育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其积极的作用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鉴别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进一步发挥高雅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普及高雅音乐。首先利用好高校自身的电视和广播栏目,开设固定如“每周一歌”类的电视和广播专栏,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将高雅音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次,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校内报刊开设音乐知识介绍的专栏,将高雅音乐的讯息发送到学生日常可见之处。第三,打造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和自媒体平台,通过精致的网站建设,活跃的微博、微信互动,丰富的知识论坛来全方位传播高雅音乐。

2.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团体的积极作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全国各地区高校根据文件精神,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现在,各大院校的艺术团因资金、场地等原因,艺术团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艺术团的规模,完善艺术团的建设,定期开展音乐类的大中型展示活动。普通高校艺术团可分成声乐、民乐、键盘、交响乐等兴趣小组,定期定点进行专业训练,并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节目质量,提升整个艺术团的形象。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如艺术团交流会、艺术团进社区、爱心义卖晚会等活动,让高校高雅音乐影响更多的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3.系统性的开展音乐知识讲座和选修课。首先,学校应积极举办各种艺术类知识讲座,让高校学生了解到高雅音乐的艺术性以及对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讲座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也不应一味地贬低通俗音乐,既要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也要逻辑严明具有学术性。其次,在选修课中开设高雅音乐相关课程。请资深的专业教师,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讲解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形象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最易接受的角度切入教学主题。

4.设计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教材。高校中大部分非专业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但是对音乐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从小经过音乐培训而对中外古典、传统音乐感兴趣。因此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的学生占到大多数,而对需要一定欣赏水平的高雅音乐望而却步。而当前,适合高校非专业学生使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涉及的内容专业性虽已经降低,但是通常所涉范围太广,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挖掘其精髓,教师只能草草一句带过。因此,设计一套既能让非专业学生看懂,又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展示高雅文化精华,将在高雅音乐门外裹足不前的学生引入其中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5.持续推进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自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但是要真正做到深入持续持续开展因其费用、人员等现实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因此,落实资金,建立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将高雅音乐输送到大学校园中,陶冶师生情操、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社会的付出回馈更多的报答。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利用好学生热爱音乐,愿意学习音乐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而积极的引导,用高雅文化占据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积极性,同时提升其对生活以及社会的热爱,让灵魂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得到触动,使音乐变得更为和谐和优雅。

参考文献:

[1]沃.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39.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1] [2]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着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所以他后来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5

【摘 要】音乐文化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促使人对美的发现、认知、追求和创新,研究音乐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的关系及有效结合,阐释思想政治工作中音乐文化的极大功能,无论对于正确发展校园音乐文化,还是提高学生的真、善、美高尚人格,开辟质鲜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关键词】音乐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系统工程,势必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来展开,音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具鲜活性、开放性和喜闻乐见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音乐文化本身的思想性和其所内蕴的吸引力是广大青年学生所热爱的。实现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结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音乐文化最大化功能,理应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们的音乐教育肩负着弘扬高昂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重担和责任。在战争年代,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并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进程的中国音乐,永远都以音乐中的崇高精神塑造人,永远都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

(二)引导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的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教育内容和手段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音乐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和意义”向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拓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和前景。因此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成果、思潮的发展变化及其与音乐艺术、音乐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作用和意义。同时,深化音乐教育功能观念使其超越一般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成为民族交往和世界交往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教学只有具备现代化大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的共同文化信仰。这种信仰是“国魂”,是国家兴旺,人民走向幸福的凝聚力之所在。

(三)陶冶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可以培育学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高尚、完美,能培养人的真诚,使受教育者变得善良,这种品格来自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心灵变得更加纯洁美丽,因为美是音乐的特质。音乐文化可以激发与深化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通过美的教育和影响,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情感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由于音乐是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音乐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功能的实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系统工程,音乐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式的发展音乐文化,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声与无声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校园音乐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最大化功能。

(一)将音乐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教学中

一首好歌就是一个好故事,就是一声呼唤,时常能够震撼人心,还可以陶冶情操。歌曲资源丰富,内容广泛,应将积极向上的歌曲引入大学课堂,引入《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当中。另外,在其他大学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引入音乐文化,比如在“五四”、“七一”这样特殊的日子,上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或者正式上课前合唱一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还有利于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特殊日子的深刻认识,更深地领悟人生道理。有些思想理论课程中相关的历史可以通过音乐中的故事来解释,这样不时地运用歌曲进行课堂教学,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师生之间的音乐互动,既增强了师生寻求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二)与团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音乐文化特别是红歌也是党、团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之一。唱红歌也丰富了党团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发挥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团员是我党后备军和生力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要抓好学生党员、团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用党团建设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大团员中开展“双争先”活动,并结合建党 90 周年和迎接十的召开等历史时机,在广大党员和团员中大唱红歌,以党支部和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合唱红歌大赛、看红色电(下转第307页)影唱红色主题曲等活动,不断探索红歌在党建和团建中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积极分子培训中,引入“我会唱红歌”的环节,在党员后续教育中引入“红歌小教练”等环节,都充分利用红歌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和创新进取精神。

(三)将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校园文化音乐品牌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在当今大学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魔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奋斗的激情,唤起大学生对理想和信念不懈的追求。因此,将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且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文化将更能发挥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占领了大学生思想的高地,能抵消多元文化和消极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将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在利用音乐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结合音乐的大众性易普及的特点,将音乐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中,与社区人员开展歌曲大联欢活动,把歌声送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 同时,在暑期社会实践和主题实践活动中,纳入音乐文化环节,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服务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五)将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文明修身的日常管理中

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是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为国家民族振兴而求索奋斗的精神,这些都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提高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浓厚学习风气,增加大学生严格自律,提高大学生文明修养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歌词不断挖掘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如将歌词张贴在宿舍内,打造宿舍文化,拓展学风建设和文明修养的新内涵; 建立“艰苦奋斗之星”、“改革创新之星”、“和谐发展之星”等评选制度,用音乐文化打造日常管理新理念。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培养;素质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升华人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取材内容的广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当你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音乐教师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热情的歌颂,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认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经现代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甚至有些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着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音乐对其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才帮助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演奏时通过手指的灵活运用,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锻炼,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同时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性格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因素,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的情感,又表现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塑造人的心灵的作用,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心和力量。因此,我们要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让他们在自我参与的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而且通过耐心专注的训练技能技巧,培养他们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顽强个性,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情感品质和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对他们以后的事业和人生有很大帮助。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13-01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多元文化既可以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社会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同时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的本质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对其他民族贡献的认可,反对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平等、和平相处的文化体系,这也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充分的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体会多元化文化的存在价值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目标和任务。

文化包括音乐,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打破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限制,促进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以一种音乐文化的审美角度来作为评价标准,应该从音乐文化的各个角度出发来作出尽量公正的评价,进而实现多元文化音乐的建立。实际上,我们主要的音乐文化大都来源于欧美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国的流行音乐等,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并认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实现多多元文化的准确把握,以达到从多元文化中汲取音乐文化,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拓宽了音乐教育的事业,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模式,促进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普通高校的重要性

(一)从教育发展方向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音乐教学的内容,开拓了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涉及到了各个民族、国家的音乐文化,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不同。

(二)教育发展目标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美学、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这种教学理念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学习的时候,文化背景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从教育发展进程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体制改革,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多元化理念普及到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从新的角度出发,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三、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接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此为平台实现与国际音乐的交流,促进对国际音乐的交流,重塑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通过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建立一套多元的、完整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多元文化音乐不是对西方音乐的补充,而是我国音乐取长补短之后形成的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二)建立完善的多元文化教学体系

建立完善的多元文化教学体系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应该以宽阔的音乐视阈为基础,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既应该包括世界音乐的教育,也应该包含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和国际上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育部门应该对多元文化教育提起高度的重视,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开展,教学主任以及音乐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并建设完善的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其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针对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从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解析,阐述了音乐理论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提出了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方法,对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

一、当前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港台及西方商业性、娱乐性低俗流行音乐占据我国社会音乐生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民族化的主旋律几乎被淹没。音乐教师难以驾驭音乐课堂教学,全国统编音乐教材实施阻力较大,高校不少学生对流行歌曲、摇滚乐十分迷恋,对严肃高雅音乐(包括民族音乐)缺乏认同。在高校里,我们相当一部分专业音乐教师用西方音乐理论和评价标准来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价值缺乏正确的估价,对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尊重,造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各方面的生活中,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形成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其教育、认识和审美功能。

2.音乐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问题。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学习任何音乐理论,都不能离开音乐的实际音响,都应与音乐的感性体验相联系,在感受音乐实际音响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理论诸问题的认识。而目前高校的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音乐音响缺少必要的结合与联系,枯燥单调的“纯”理论课失去了音乐鲜活的感性特征,因此,学生们对音乐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出现了“重技轻理”的现象。

3.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目前高校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是短视的并带有功利性色彩,教学中不注重知识的广度与理论深度,这在教学双方都有所表现。教师沿用多年的老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音乐理论诸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使授课没有新鲜感;学生对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也不求甚解,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只要成绩及格就行,更谈不上针对某一音乐理论问题自觉地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以求甚解,课堂内外不能形成较浓厚的学术氛围。

4.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落后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多数院校的音乐理论课教学仍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没有变化,多年一贯制。

二、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探索性意见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要在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礼乐之邦。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从远古不间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我们应当珍惜、发扬光大。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0年元月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繁荣文艺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指出“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兴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国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加深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2.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两个方面来探索。音乐理论课的教学通过这种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横向联系,能够把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全面促进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强音乐理论课教学与哲学、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去研究音乐理论及一切音乐现象,才能把握客观音乐现象的真正脉搏。要正确认识音乐理论问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非常必要的。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即以史料为客观依据,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历史。音乐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音乐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到的一切音乐现象,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产物,音乐也有着社会性与历史性特征。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音乐发展史上的诸多理论问题,对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的评价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一点在音乐史论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学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音乐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品的产生、传播到被社会所接受的过程,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任何音乐现象都是社会历史现象,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对待和研究音乐理论诸问题,这也是搞好音乐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在教学方法上

1.提高音乐理论基础课的文化品位。纯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基础较差(不识五线谱,甚至也不识简谱)的学生来说,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俗话说:“兴趣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痛苦教学为愉快教学,我们在讲述枯燥无味的概念的同时,最好能加进一些中外音乐史中的趣味性故事;中西乐理的对比;舞蹈音乐的特征和实例等内容,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该课的文化品位和课程的含金量。

2.简明扼要,深人浅出。在讲述每一个概念时,应尽可能的简明扼要,深人浅出,避免繁琐。比如学生演唱音不准,归根到底是音程的关系不对,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理论上搞清有关音程的基本概念,能识别和构成各种音程及其转位,判断它们的协和程度。

3.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理论的同时,大力加强视唱、练耳(听觉训练)、记谱等方面能力的训练。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音高和节奏的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积累和丰富音乐词汇。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4.选用合理的教材。选用合理的教材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建国初期,我国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前苏联的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教材选用的音乐都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音乐,不可能表达我国传统音乐的音感特征。学生在听觉上积累了大量的外国音乐语汇,而对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反而感到生疏,进而认为土气、低级,产生妄自菲薄的思想。为了弥补不足,我国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陆续编写了一些视唱教材,如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的《视唱教程》、《多声部视唱教材》(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二声部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这些教材并不完全排斥外国音乐,而是以中国民歌和中国乐曲为主,它们对培养学生熟悉本民族的音乐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如何编写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构想

师范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对充分认识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重要意义,需要积极探索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联系,做到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应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哲学、史学与社会学的横向联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要进一步丰富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加教学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及时改进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让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三足鼎立之势,一是政治、外语、体育等公共课;二是教育理论课;三是专业技能及专业理论基础课。这种体系性的引人使中国专业音乐与师范音乐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培养了大批的各方面的音乐优秀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平,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音乐创作、表演和教育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体系的全面引人,从客观上确立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地位,阻碍了中国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关于教学改革的构想:

1.音乐教改应在思想、课程、内容、教法上突出师范性和民族性,尤其应以理论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民族化为突破口。四大件应着重讲授原则与方法,强调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而不是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师范生学习。四大件主要目的是为将来从教适应工作、自学提高、进一步深造、增强分析作品能力、接触认识中外经典作品并具备初步的编创能力,打好基础。换言之师范生学习四大件和其他音乐理论不是为了当作曲家,而是为了当好各级各类学校普通音乐教师和部分专业课分科教学的教师。

2.音乐理论课教改应该精减科目、浓缩内容,扩大知识复盖面、减少重复,并要强调各课程间的渗透贯通,增加应用性内容与基础性训练,这是教改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的调整,首先应着手教材体系的民族化,以我为主,增强民族传统音乐主体意识,逐步过渡到建立独立的民族课程和教材体系:(1)和声学—教改的方向是删减内容、改革教法、中西并重、训练多样。(2)复调音乐—师范专科大多不开此课,本科在高年级以必修或选修的性质开设。(3)曲式与作品分析—从曲式人手对作品全面剖析,分析作品应成为本课的主体内容中西兼顾,不可偏颇,理论结合实际,并尽可能的做到乐谱、音响对照、视听同步、理性思索与感情体验合一,这应是本课的特色和教改出发点。这门课还应与音乐文献欣赏、音乐人文历史知识、和声风格分析渗透教学,不应只限于音乐材料组合发展、曲式框架的纯理性分析。

3.师资队伍与其他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要落实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在技能课如声乐、钢琴、中外乐器选修、视唱练耳等教学中实行分级达标管理方案,参考中国音协器乐考级办法,定出各技能课各期各级达标练习曲、乐曲、歌曲曲目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民族性特点。

4.就弘扬民族优秀音乐而言,从一所院校来看,要注意整体布局形成良好的外部坏境并建立有效机制,以保证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学习和继承。如为了促进文理结合、理工浸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开好非音乐专业的大学音乐欣赏课公共选修课,开设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史课。搞好音乐课外活动,用中国民歌演唱、民族器乐独奏合奏比赛代替大学校园还在升温的通俗歌曲卡拉大赛和现代舞大赛。开设中国民族音乐系列讲座课。总之,师范音乐教育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来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主体意识,并不断造就出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有责任心使命感、又有一定民族音乐理论、技巧和良好的民族音乐审美习惯和趣味的新一代音乐师资。

高中音乐论文范文9

一、音乐人类学的两种方法论观念

(一)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是音乐人类学基本的方法论观念之一,其源于“文化相对主义”。这种经美国人类学家费朗兹•博厄斯等人的大力宣传而使原本流行于美国文化人类学界的学术思潮如今已广泛流传,并产生巨大影响,其理论原则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科的研究当中,音乐人类学对它的引进和借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不相同的各民族文化均视为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而得到普遍承认,……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民族文化,相互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①由是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的形式内容、价值体系、审美感受和评价标准都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它们都是相对的。我们应该尊重、理解、欣赏、学习和研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对音乐人类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成为音乐人类学最重要的方法论观念之一。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在其1959年出版的概论性著作《民族音乐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此思想。“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主张任一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体裁内容、独特风格和审美要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具有客观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对待和尊重它,将其置于具体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中来研究并把握其规律。谈到“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就不能不说说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音乐文化价值观,这就是“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是由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学者们提出来的。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人类文化进化论的影响,柏林学派认为人类的音乐文化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们站在欧洲音乐文化的立场上,把欧洲以外的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欧洲音乐文化在音乐形态方面做了简单的类比。他们认为:他族的音乐文化和欧洲音乐文化越类似、越相近,则此种音乐文化就越复杂、越先进;反之,则越简单、越落后。进而他们得出结论:欧洲音乐文化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只相当于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某一阶段,其他地区或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要以欧洲音乐文化作为发展模式和最高目标。其实,用进化论观点套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上从而得出的这种结论是不可靠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显然不能用同一观点来看待,不同的音乐文化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风格和特点,正是这些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习俗和人生情感,用一种绝对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这些鲜活的音乐文化存在,实质上是否定了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把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硬是塞进一个唯一的绝对模式,在理论上是十分有害的,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当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派兴起之后,柏林学派的学者们———“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始作俑者———开始意识到他们理论的缺陷,便很快抛弃进化论的观点并加入了反对进化论的行列。

(二)音乐人类学的主体观

“主体观”是音乐人类学又一重要的方法论观念,基本含义是“以人———音乐事象操纵者为对象主体和以人的音乐活动———音乐实践内容和音乐认识内容指向为对象客体以及音乐事象是对象主体与对象客体之统一体”①,核心内容是作为社会性主体存在的人。该观念反对脱离人的实际活动来研究音乐,强调音乐事象(例如音乐作品、演唱演奏等)背后的对象主体应成为音乐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作为音乐对象主体的人,有“群体”和“个体”两种基本形式。群体形式按照组织规模可分为民族、支系(或社区)和班社三个主要层次。个体形式是指活动在音乐生活中性别与年龄、社会地位与职业、性格与情趣各异的歌(乐)手、演员、乐器制作者、传统宗教师等个体成员。音乐对象主体具有丰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具体内容有“主体的性别、年龄、性格、体能等自然属性以及主体的籍贯、职业、阶层、信仰、社会地位、婚姻状况、人际关系、成长过程等历时的社会属性和主体操纵音乐事象时的心态、思维、意识、情绪、感情等心理的社会属性”②。上述似乎与音乐本身无关的诸多属性,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隐含着音乐学内容与人类学内容,它们已成为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与“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遥相呼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已成为新世纪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视角。如今,“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早已成为音乐人类学者的共识。反映在音乐教育领域则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已经形成并逐渐深入人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的思想基础———“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文化相对主义”在实质上如出一辙。“多元文化”观也主张:世界上每一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产生、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的自然、社会与历史背景,在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蕴含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折射出不同民族的审美习俗和心理。世界上不存在单一或统一的文化评价标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基本价值,不同文化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为借鉴,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文化相对主义”与“多元文化”观,“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真可谓殊途同归,共同支撑起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观念大厦。1996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2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世界大会通过的文件集中地阐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的本质。该文件指出:③“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或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音乐的世界应被视为一种分立的音乐,每一种音乐都拥有独特的风格、曲库、原则和社会背景。西方艺术音乐仅为其中之一。”“普遍有效的音乐评价标准是不存在的。但是,每一个社会在其自身视野中,对作品、表演、器乐、教学方法和其他音乐行为,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方式。我们认为,所有的音乐体制都有价值———值得学习、理解和欣赏。”“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种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上述观点反映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音乐教育观的转变和发展。不难看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质界定,中心内容是对世界上留存的所有音乐文化的认同和对构成本土音乐文化的全部组成部分予以全面地反映,这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前提。

三、反思

以音乐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和“主体观”视野中来反思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有助于我们获得有益的经验,开辟改革的途径。首先是音乐教育观念上的反思。由于历史原因,“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和“汉族音乐文化中心论”在中国国民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体现这些观念的言行数不胜数,俯拾即是。一谈到声乐演唱艺术或作曲技法,某些人就会“言必称希腊”。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那些所谓复杂、先进、有“风度”的西洋乐器的地位是高于那些维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我们民族审美习俗的构造“简单”、工艺“粗糙”甚至是“土”得掉渣的民族乐器的。即使是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中的专业教师,也有人以形制结构、制造工艺的简繁与演奏手法的区别,就断定钢琴较扬琴先进等。这是典型的将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简单套用在文化意义上。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欲跟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并逐步缩小差距,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和“汉族音乐文化中心论”在中国广大国民(首先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头脑中的影响,代之以“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体现时代潮流具有世界视野的音乐教育观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其次是音乐教育体系上的反思。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在欧洲艺术音乐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基础理论、表演与创作理论、审美评价等方面处处充斥着“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

基础乐理、和声理论、曲式原理等基本出自于欧洲艺术音乐体系,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被大部分声乐教师认为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尚方宝剑”等等,不一而足。更为严重的是,广大中国国民的音乐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等本该属于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这些重要内容正面临加速甚至已经部分“西化”的危险。我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理论、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曲艺、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内容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是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是空白,它们的传承方式、创作及表演方式等基本上荡然无存(高等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音乐(艺术)学院的民乐系或民族声乐系;二是某些概论性质课程的开设。前者重点在技能,但其课程体系的基础仍是欧洲艺术音乐;后者一般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本科阶段较少涉猎,即使有,也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的熏陶下,不少学生不识“黄钟大吕”,甚至不知“上尺工凡六五乙”的“尺”和“宫商角徵羽”的“角”怎样读就不是稀奇之事了。至于用西方艺术音乐的理论与标准来评价中国的传统音乐,如此削足适履的做法,更是被许多人视作天经地义。

那么,建立怎样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才能既顺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呢?笔者以为,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吸收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构建起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以此为指导改革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从宏观上看,历史悠久的包含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根,舍此谈建设先进的中国音乐文化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是舍本逐末的行为。高等音乐教育是沟通二者的天然桥梁,既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重要内容,承担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又要肩负起建立音乐大国直至强国的使命。强调传统音乐并不意味着落后,扔掉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方面,日本、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力借鉴。“到过韩国的人无一不对韩国提倡的‘身土不二’的精神感到由衷佩服,许多人觉得我们应当学和民族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日本人至今还在毕恭毕敬地看着‘半字谱’,演奏着据说是从中国传去的唐代雅乐,韩国从事民族音乐的音乐家还在使用他们的先民根据中国的律吕谱改造而成的井间谱,而不用简谱、五线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落后、在音乐方面不求上进吗?……我以为日本人和韩国人懂得通过音乐教育走向传统音乐文化,通过传统音乐文化走向21世纪的道理。他们知道明天不属于不能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因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丧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灭亡。”①用学者所持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实际上还不存在,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是否应该存在的文化意义”②观点来形容我国目前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并不过分。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要反映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建立起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项具有基础意义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从微观上看,扭转以汉族音乐代替中国音乐、以欧洲艺术音乐代替世界音乐的教育局面。就中国音乐的教学而言,撇开其理论体系不说,仅就其课程设置而言就是残缺不齐或是以偏概全的。因为中国目前所谓的“中国音乐”的教学在内容上基本是汉族音乐,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无论是在基本理论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处于从属甚至是空白的地位,“汉族音乐文化中心论”在很多师生的意识与实践操作中还大有市场。毫不夸张的说,不扭转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以汉族音乐代替中国音乐教学的现状,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令人担忧的。当然,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不排斥其他形式的音乐,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民族以外的丰富多姿的音乐文化。要指出的是,学习外国的音乐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欧洲艺术音乐,欧洲各个国家的传统音乐和亚、非、拉丁美洲诸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应纳入学习的范畴。如此,才能真正扭转人们一谈到世界音乐马上想到的就是欧洲艺术音乐、欧洲艺术音乐就是世界音乐的全部这种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相背离的倾向。最后是人才培养过程与目标上的反思。音乐人类学“主体观”强调音乐研究中人的因素,它提醒我们:创造音乐、传承音乐的是人,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均取决于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然及社会属性的人。那么,具有自然、社会特征的人理应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学生视为完整意义的“人”来看待。就音乐学属性来说,“以人为本”也应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内在属性之一。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各个有别,因材施教就成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这在音乐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材施教的内涵与意义,大家都不陌生,但当下大部分教师却难以真正身体力行。原因可能有多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考虑到办学成本,大规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激增与教师数量以及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并没与此同步增长。音乐院(系)中教师数量不足已不是个别现象。就拿声乐等技能课来说,很多院系在扩招前演唱专业是每人每周两节小课,扩招后变成一节,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则由以前的个别课变成小组课,每周一节,每节人数4-5人不等。更有甚者,在一些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声乐、钢琴课干脆成了集体课,每节课人数多至8-10人直至十几人。在短短四五十分钟的每周一节课中,教师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就忙得焦头烂额,即使水平再高、教学经验再丰富,有几人能有如此精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于是不管程度如何,大家都按同一模式唱一样的歌,弹一样的曲。因材施教成为一句口号,教学中学生的整体性操作让本该是五彩缤纷的个体性消失得无影无踪。教师数量都不足,保证教学质量从何谈起?当然解决此问题,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能力所能及的,这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思路等。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注重完整的“人”的塑造。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知识,又教为人之道,此即古人之“传道、授业、解惑”。唯有此,作为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学生,才是真正被视为完整意义的“人”来对待。在理论上,我们要认识到高等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完整性上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因为高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教育,其本身又具有美育的属性与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知与德的统一,言与行的表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先学做人,后学知识的道理。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事业感,具备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当程度的专业修养。不仅如此,还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否则,教师的教学资源会逐渐枯竭,思路会日渐僵化,这样就难以适应紧贴时代脉搏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