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论课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24 04:38:37

理论课教育论文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1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结语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也是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可是实际操作中体育理论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许多体育教师只是象征性的上一、二节理论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进行理论的传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点,认真对待体育理论,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对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要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可以从几点着手: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理论被许多体育教师忽视或马虎对待。因为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好坏,一般只是以达标率的高低来衡量,体育教师的能力强弱是以中、高考以及带队成绩为标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理论牵扯不上。这样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出现了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教学现家,致于体育理论则抛之不顾,即使下雨天就在教室里玩游戏,进行素质练习,或者干脆就上学生上自习。殊不知,抛开理论,只讲实践,将在很大程度的限制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实际是通过理论的传授可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进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同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搞好理论的教学,首先转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到理论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合理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

二、精心备课,避免照本宣科

备课是整个教学的开始与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都应认真备好课,特别是上理论课,还更应精心准备,避免照本宣科。因为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兴趣不大,加上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论知识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只有在课前通过精心的准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但讲解时却辅以大量的与中心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课本之外的内容,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也就使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

三、改革理论教学的方法

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靠单一的注入式的“讲授法”,即从开始上课至下课都是老师讲、学生;老师写、学生抄。实际上这种教学法,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是机械地听了一下,抄了一点,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和理解,是违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法。况且,在这种|“讲授法”下所获得的知识,来的快,去的也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进行理论的教学,必须改变这种“讲授法”,应该采取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法和问题讨论法,即布置导读或思考题课堂或课前阅读个人思考准备讨论、发言小组或全班集中研讨教师小结、讲解。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不致于学生边学边忘,从而有利于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单独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我们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传授理论的时间、范围及力度。如:每节实践课时抽出2-3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本课学习项目的特点、价值与作用、发展史、竞赛规则等;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及时传授损伤的预防及出现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在开展某项体育活动时讲解该活动的组织方法、裁判法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传授,比起单调的理论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理解以及运用。

五、落实理论的考核

理论成绩一直都是大纲所要求的,在体育成绩中理论成绩所占的比例应为20%左右。可是由于对理论的认识不足,同时为了简单了事,避免麻烦,许多教师对理论成绩敷衍了事,对理论成绩感觉给分或干脆就置之于不顾,从来不进行考核,其实理论考核的落实并不复杂,平时的考核,可利用上课时来落实,即上课时抽出2分钟左右对已学过的理论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为学生打分。在期终考试时,选择好内容,出一份题量适中的试卷,进行一次正规考试,将成绩计入学期结束的总分中。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作为教育改革的细胞工锃——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轴,以提问启发为径,以技能训练为实,以自学讨论为主,以点拨诱导为绳,以实践操作为本,以德育渗透为魂,以激情引趣为乐,以质疑发现为旨,以减负高效为荣,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特性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要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以下“十性”。一、以教学目标为轴,注重方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照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每个学科由大纲所规定的结业总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以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笼统为具体,对教材的每个局部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作出严格的规定,理出分明的序列。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对师生有着启发,导向,激励,聚合的功能。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教学目标这个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目标的确定,必须准确适度、明确具体;目标的展示,必须适时恰当、灵活自然;目标的达成,必须扣标施教、突出重点;目标的检测,必须按标测试、及时反馈。二、以提问启发为径,注重启发性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得零乱无序,就会把学生引入迷魂阵。那么,究竟怎样提问才科学呢?笔者认为一是要讲究提问的形式——提示式、疏导式、判别式、描述式、概述式、梳理式、点拨式、对比式、推理式、扩展式、赏析式、学法式等;二是要遵循提问的原则——设计精心、有目的性,难易适度、有科学性,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循循善诱、有启发性等;三是要选择提问的角度——抓住重要点提问,抓住兴趣点提问,抓住疑难点提问,抓住关键点提问,抓住模糊点提问,抓住联系点提问,抓住联想点提问等;四是要锤炼提问的语言——激疑启思,深浅适度,变换语式,环环相扣。三、以技能训练为实,注重实效性课堂教学以训练为主线,已成为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要使技能训练落实到位,必须做到:有异彩纷呈的训练内容——知识训练环环相扣,能力训练层层推进,思维训练步步深入,情感训练处处落实;有极富韵律的训练过程——变主宰为主导、教师角色换位,变他主为自主、学生主体换位,变内容为例子、教材功能换位,变手段为工具、媒体功能换位;有新颖别致的训练形式——教学内容练精华,教学艺术求精湛,教学设计要精当,教学语言讲精辟;有灵活巧妙的训练方法——教师少讲、多让学生自学,教师少问、多让学生质疑,教师少演、多让学生操作,教师少框、多让学生选择。四、以自学讨论为主,注重主体性自学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自学讨论的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尤其课堂讨论是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协作精神,强化竞争意识的极好形式,所以有人把课堂讨论比作“旋转大舞台”、“新闻会”、“原子反应堆”、“新春茶话会”等。通过自学讨论能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发现,自能探究,自能质疑,自能解惑,自能悟法,自能明理,自能创新”的目的。五、以点拨诱导为绳,注重主导性点拨点拨就是要“点”要“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的形式,即感知性点拨、理解性点拨、应答式性点拨、评价性点拨、复述性点拨、条理性点拨、讨论性点拨、交流性点拨、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等;还要讲究点拨的方法,诸如暗示引发法,引路入境法,辐射延展法,逆转爆破法,抽象比较法,纲要信号法,激疑促思法,再造想象法,挑拨争鸣法,举隅推导法等。六、以实践操作为本,注重开放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实践,要使实践操作落到实处必须实现“六大开放”。即一是开放学生的眼睛,敲碎有色镜片,让他们去尽情地观看,观看自然,观看生活,观看荧屏,观看插图,观看实物等;二是开放学生的嘴巴,摘下窒息的口罩,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表达感受,表达见解,表达想象,表达生活,表达真情等;三是开放学生的大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让他们尽情地思考,在空白处思考,在矛盾处思考,在转换处思考,在模糊处思考,在疑难处思考等;四是开放学生的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让他们尽情地操作,动手绘画,动手实验,动手制作,动手操练等;五是开放学生的空间,打开学生腿上的锁链,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发展,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表演中表现,在竟争中表现,在实践中表现,在创造中表现等;六是开放学生的教材,跳出书本的圈子,扩大学习的范围,拓展学习的内容,并向课外创造开放,向各科教学开放,向校外世界开放,真正使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做到课内外有兴趣的激发,思维的碰撞,心智的启迪,知识的创新,情感的陶冶,人际的合作,信息的交流,智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成果的展示。七、以德育渗透为魂,注重教育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因素的作用。就语文学科,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并且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中有道,道中学文,文道统一,二者水融。其它学科也是一样,教材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不失时机地,点点滴滴地渗透。有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育人的六条途径:①挖掘教材——育人的凭借点;②模透学生——育人的着力点;③寓于训练——育人的融合点;④情感效应——育人的催化点;⑤知行结合——育人的扩展点;⑥为人师表——育人的感召点。当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甚多,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渗透德育的意识要强,方法要巧,形式要活,时机要准。八、以激情引趣为乐,注重愉悦性兴趣是进步的阶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课堂教学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见效之快的方法之一,诸如①创设问题情境,导之以“疑”趣——学习启动以问题开路,知识过渡以问题搭桥,知识探究以问题牵线,知识运用以问题扩展,知识复习以问题整合,知识测试以问题反馈,知识总结以问题延伸;②创设愉悦情境,引之以“奇”趣——直观教学、引发兴趣,游戏表演、强化兴趣,智能竞赛,提高兴趣;③创设故事情境,动之以“情”趣——身边的故事激趣,童话故事激趣,寓言故事激趣,成语故事激趣,幽默故事激趣,④创设成功情境感之以“乐”趣——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造人人成功的条件,教给人人成功的方法,促成人人成功的快乐。九、以质疑发现为旨,注重创造性学贵有疑,敏而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有人说,质疑是求解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钥匙,质疑是探究的灵魂,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看到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不出问题说明缺乏思维的探索性;二是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说明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三是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说明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四是提出问题比较肤浅,说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究竟怎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呢?首先是解放、鼓励学生,更新质疑观念,做到读书有疑导其思,解题有疑诱其思,实践有疑导其思;其次是信任、欣赏学生,激发质疑情趣,做到语言要感情化,点拨要艺术化,评价要情趣化,第三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做到在疑难处求疑,在困惑处生疑,在无疑处寻疑;第四是启发、诱导学生,培养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向专家挑战,激励学生向教材挑战,勉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十、以减负高效为荣,注重科学性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这可以说是一大“战略”的转移。“减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非搞不可。但也不能超之过急,甚至矫枉过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合理、全面、均衡地发展。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轻负,优质、高效呢?第一,要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自主探究,少被动接收;多合作交流,少孤军作战;多有效实践,少机械作业。优化作业是质量是“减负”的有效手段,即①作业的目的要明确,做到有的放矢;②作业难易要适度,做到因人而异;③作业结构要科学,做到合理搭配;④作业形式要灵活,做到新疑多变;⑤作业批改要及时,做到练有所得。总之,作为中小学教师既要锐意改革,又要脚踏实地,做到改革意识要强,教学观念要新,教学方法要活,训练效果要实。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要以老老实实的教学的态度,朴朴实实的教学风格,扎扎实实的教学效果,谱写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4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5

我认为,造成政治课难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方面:

第一,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我是这样考虑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因此,通过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教学别注意了情感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下功夫。

虽然中学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二、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四.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同时,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根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了辨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本人历来十分重视创新教育,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数学创新教育的一点浅见。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初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教育管理论文,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磨练、丰富和提高自己。

第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呆板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教育管理论文,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开拓视野,培养自主探索,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育管理论文,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多渠道探索,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力,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育管理论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精神;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7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乐于创造

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会起到内化和催化剂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萌发尝试、创造、发现的念头。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教师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并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帮助,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

二、灵活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品质

1、利用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而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实验是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性实验。如改进和增设一些实验设计题,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样学生在获得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又会增加探索的兴趣。

2、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造的灵活性。一般认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是衡量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它是创造思维过程的主要思维方式。如学习元素化合物时,教会学生从通性到特性,由性质到用途、存在、制法来加深对性质的认识,通过一题多解或将同一题设计成填空、选择、改错等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其发散思维。

三、指导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习惯

1、理解记忆,奠定创造思维基础。记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有良好的记忆效果,才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从科学性和实践性方面看,理解记忆是一种优化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

2、改进学法,形成创造思维习惯。从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指导他们根据

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法,着眼点放在使学生能创造性进行学习上。还可通过各种具体物质归纳出各类物质的性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创新。

四、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在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上.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四给”上:给时间、给机会、给材料、给方法,为学生建构一个认识活动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评改部分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修改同龄人的作业,从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也可以从中学习同龄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让学生登台讲课。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与收集解题方法和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每学完一单元,可安排一节习题课,让学生登台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信息。另外对于课本中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

让学生编拟化学考试题。教师教给学生编拟化学考试题的方法,并在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让学生编拟出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化学试题,然后把全体学生的试题作为试题库,选出一份较好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可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复习、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出题,可以逐步知道什么是课程中主要的、关键的东西,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去学习。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命题,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新解答,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8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表4给出了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的参数、假设检验结果以及优势比置信区间等信息。经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0.031*性别:女-15.581*大学一年级-14.016*大学二年级-14.62*大学三年级+3.035*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2.850*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2.531*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639*性别:女-16.551*大学一年级-15.236*大学二年级-16.435*大学三年级+3.196*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3.98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606*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240*性别:女-16.150*大学一年级-15.517*大学二年级-15.68*大学三年级+3.352*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4.14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923*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4=0由这个模型估计结果,可以估算出某个大学生心情不好时的处理情况,如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0.031-15.581+3.035=1.965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1.639-16.551+3.196=3.308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1.240-16.150+3.352=4.391G4=0根据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理可以继续求得:P(Y1)=e1.965/e3.308+e4.391+e0=0.07P(Y2)=e3.308/e1.965+e4.391+e0=0.31P(Y3)=e4.391/e1.965+e3.308+e0=2.28P(Y4)=e4.391/e1.965+e3.308+e0烅烄烆=0.01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合作化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第三,服务器要定期备份,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网络技术有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整个数据库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有人员的配备和数据库的持续稳定与更新,做好这些相关工作,访问者才可以实时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5.加强高校相互交流合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

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建设优质高校网络文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网络既是舆论阵地,又是思想宣传阵地。对高校来说,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方法,开拓路径,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健康、积极、文明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和谐、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基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存的社会问题,不被现实问题所困惑。强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使高校网络真正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