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8-24 17:15:00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1

【关键词】财政税收 公共资源 科学方法 实践和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和财政税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指导方法,其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财政税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科学的基础,使其不致被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阶级偏见所左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和方法论原理,对于促进财政税收理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财政税收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以解决具体矛盾。矛盾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和非重要方面之分,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学会统筹兼顾。

财政学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社会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公共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公共资源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将它们满足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是财政学的研究内容。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中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必然要面对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这一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经济学的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在既定成本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在资源既定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经济体在既定技术和要素投入条件下如何实现稳定快速增长,如何利用现有政策工具如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引导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首先必须正视,不能无视,更不能回避,只有承认这些矛盾,我们才能形成对经济学和财政学学科的科学认识;其次,既然这些矛盾和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就必须具体分析和研究这些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各自的特性,从中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我们还须分清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重要方面,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产品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经济主体之间合理分配,这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只有将这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矛盾和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正确把握社会主体的内容和范畴,在财政税收专业领域研究中凸显人文关怀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离开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具体来说,财政学主要研究国家如何将由其凭借国家权威和国家强制力集中起来的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给人民的问题,由此看来,财政学不仅是研究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学科,更是研究人的学科。我们在财政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研究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比如,在关于财政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广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研究最适税收理论中,必须研究和制定最优的税收征收机制,确保不给人民带来过重的税收负担,等等。因此,在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制定和研究财政政策及财政制度时,应注重人民的关切,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利益出发,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财政税收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财政税收理论研究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财政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学习课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同时不忘实际调查取证,充分认识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从实践中掌握第一手材料。纵观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实际和国家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才促使了财政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财政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实践服务并指导社会经济实际,财政学中的理论,比如,福利经济学中的第一、第二定理是否说明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庇古税和庇古补贴能否纠正由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被认为运作良好的国家各项社会保障计划是否真正保障了人民尤其是最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财政支出规模是否合理以及支出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是最优的……这些财政学的理论应当而且只能由社会经济实践来检验。如果这些理论被检验为是正确的,那么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就会使国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如果被检验为是错误的,那我们就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将纠正后的理论再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确保各项财政政策和制度趋于合理与完善。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实践;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在市场的控制下,企业虽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风险。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越大,风险就越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当前的市场环境既是充满了机遇,又暗含许多风险。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壮大。但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是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规避防范,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以及长期的财务管理实践,我们可以得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相对较为落后传统,很多管理手段都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讲,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主要如下所示:

1. 企业形态决定了财务的特性。我国历来都是采用传统金字塔式的分层负责企业形态,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这种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最容易导致财务分工细密、智能管理环节复杂、产生的成本高而效率低。

2. 财务分流。现代企业管理者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进行无谓的部门细化,财务分流,让一个完整的财务系统分割成为部门之间的权衡对抗的工具,成为介于考核、核算为一体的财务统计部门,无形中职能角色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于流程中的空白或重叠地带的管理工作难以完成财务要求的完整统一,因为在直线职能制下,员工和上级是直线指挥关系,员工业绩的考核是根据主要领导的评议来认定的,所以员工遇事从自己部门利益出发,如何让领导满意,而很少考虑让顾客满意,有些数字有时候未必是真实的写照,财务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3. 认为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的信息传达扭曲。更容易导致。冗长的指挥链和深层的等级关系,使信息的上下传递受到影响,财务信息失真频频出现。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经常互相推诿责任,以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和既得利益。、官僚习气久治而未愈,相反更严重。

4. 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不到住。对于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来讲,业务信息只存在于单个部门之中,各自享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从而财务就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在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对财务风险持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财务管理风险理论体系的混乱使得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很难制定一套详细明确、科学合理的风险回避方式。再加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政府调控政策多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更是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而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理论支持,现实工作就很难顺利实施。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风险理论的研究力度,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制定风险规避方案。

总体来讲,当前的学者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危险损失论,就是说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或者损失;第二种是结果差异论,就是说当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存在有差异,就认为是财务风险;而第三种则是不确定论,也就是说在未来所有不确定的因素都是财务风险因素。以这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为依据进行制定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也是造成当前市场上各个企业对于财务风险规避方式各不相同的原因之一。本文中笔者主要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不确定论。以下就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探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因为企业经营情况,导致企业未来财务收益可能存在一定的变数,以及由此引起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集团来讲,由于集团组成成员是由众多其他成员企业组成的,而且每个成员企业都或大或小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就离不开各个成员企业对各自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样,一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离不开各个部门的业务控制,风险管理,这种风险的控制如果得到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之间的有效协调,这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风险控制的目标会得到实现。相反则更加糟糕。所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企业集团更应该加倍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问题。

为了促进公司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促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公司内外部环境各因素的基础上,在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财务角度制订出的长远谋略,促使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特别是通过财务风险分析,使企业在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遵循企业发展战略,听从企业财务发展战略。还有就是企业必须不断创新,通:过实施具有创新性的财务战略,使公司从适应Et前的环境过渡到适应未来的环境。实现这种自觉适应的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公司的财务战)略。从上到下所有人员必须明白:财务战略是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纲领。

另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全预算管理则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保证全面预算的实施,对企业内部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控制与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运用资源,发挥最佳管理效果。

四、结语

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透彻,因为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统一准确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这还需要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自主摸索,积极根据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制定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3

企业大学起源于西方,从上个世纪初出现萌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企业大学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也不断得推动着理论研究,并且理论研究内容大多也反过来聚焦于企业大学的实践领域。实践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研究素材,并促使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一、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其前身是厂办学校。19世纪上半叶,为了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对机械工人的教育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逐步要求工人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能及有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大学及各类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掌握工程技术的员工极度缺乏,产业革命加速技术革新并对劳动力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厂办学校的盛行,许多企业选择为它们自己的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计划。厂办学校培训对象以生产一线的员工和学徒工为主,培训层次及培训地位不高。

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具有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的能够胜任工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培训对象开始拓展至经营管理者及大学毕业生,培训层次、培训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大学由此萌芽。1914年通用电器公司(GE)倡导创办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创办是企业大学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并遍及制造业、保险业、出版业、公共事业和化工业等各行业,企业学校也越来越普及。从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第一家企业大学“通用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GMI)”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当时也不存在,但他们试图把培训和学习带入职场工作中,为促进美国职场学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企业教育的发展。GMI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企业大学创建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生产线出现,生产率空前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企业大学更为注重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系统培训。并开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更加重视将实现企业目标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1955年迪士尼大学成立,目的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很强胜任力的高素质员工来服务企业的核心目标。1974年的摩托罗拉大学成立,摩托罗拉大学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所有学习项目都与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并且有些学习项目(如商业管理等)己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从20年代到80年代,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电子技术禾口工程公司、健康医疗组织、计算机公司、纺织企业等行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大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获得了学位教育资质,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时间和资源获得正式认可的学位教育资质,企业?允佳扒蟠笱У雀呓袒?构帮助培训他们的员工,与大学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目前认识到通过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大学、学院等高教机构的各专业领域最好的教育项目。

80年代初,欧美企业大学兴起,这时的企业大学具有实体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充分具体的专业培训,并改善内部沟通与协作,塑造企业个性与文化,解释说明企业战略等。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领域科技革新,生产实践领域各种知识更新加速,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企业更加愿意出资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90年代末,一些在企业领导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发展定位的企业丌始将企业大学作为强有力且高效的工具来促进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其全球战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创办了第一所企业大学,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企业大学才开始成长,到8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所企业大学,而到90年代企业大学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其数量增长至1600所,其中40%是财富500强企业。到2000年企业大学已增至2400所,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计划创办企业大学。在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8年5月,中国第一家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的热潮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ECCU)的研究显不:法国共有30所企业大学;英国有12所;德国有5-10所;北欧各国和荷兰则不超过5所;澳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全球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个兴办企业大学的高潮。譬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惠普、麦当劳、迪斯尼、花旗银行等企业都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德国的大型企业有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并且大多数组织在员工培训丌发上的经费投入占员工薪金的3%至6%,平均水平达4%左右。企业大学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发达国家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企业大学己经扩展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欧洲对近十多年来所涌现的大量企业大学引以为豪时,企业大学数量不断增长也出现在中国及很多其它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企业大学全球协会(GlobalCCU)的咨询委员会的企业大学代表成员来自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世界各地企业大学竞相成立蓬勃发展,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我国企业大学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通过上市不断规范,通过标杆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强大。2010年7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暨CLO首席学习官峰会”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暨峰会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透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借鉴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成立了400多所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体

(1)咨询公司。在企业大学实践领域中,提供营利性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在创办运营管理企业大学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程序。咨询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最佳实践进行调研并归纳总结,基于自身对企业大学、企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市场服务,如评选分享最佳实践、提供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业务发展的驱动,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研究实力。咨询公司还广泛参与业内专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并与培训供应商、教育机构等企业学习伙伴及企业大学进行广泛的专业交流。咨询公司基于调查研究及时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不仅强化了其在业界的影响力,还拓展了业务市场。相关的咨询公司有: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智能伙伴公司、全球学习资源公司,国内的凯洛格公司等。

(2)大学及科研院所。一般比较集中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与之相关联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便于进行多学科间协作,?哉瓜低橙?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与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实践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研究对象广泛,关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基于对实践领域的案例调研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建构,并注重一般原理、普遍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3)专业研究机构。有关企业大学的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专注于企业大学、在职继续教育的非营利的专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下属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企业大学以及行业内企业大学联盟等。如,企业大学全球协会、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丹麦企业学术合作组织协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全球企业大学及企业学院协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摩托罗拉大学、GE克劳顿管理学院(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中国通信业企业大学教学研究会等。不同的研究机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世界范围不同行业的培训与发展,有的专注于国家政策研究,有的聚焦于本行业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

2.研究视角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4

作者简介:张静:女,硕士,讲师,E-mail:jane_zhang@smmu.edu.cn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06年世界灾难报告》[1],过去10年内灾难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2万人。各种灾难所致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胁已成为健康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作为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在灾难救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学术团体均已认识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对于提高和普及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灾难护理相关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国外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1.1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

1.1.1基于胜任力构建教育内容

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基于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时的胜任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教育目标,并以此基础来确定灾难护理教育内容[2]。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较多是在专业学术团体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国际大规模伤亡事件护理教育联合会(INCMCE)与全国护理联盟(NLN)合作[3-4]、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与美国护士协会(ANA)及急诊护士协会(ENA)合作[5]、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6-7]、美国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HBQ)委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循证实践中心[8]进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工作时的胜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护士群体的核心胜任力。这些研究提出的胜任力成为相关灾难救援教育内容的构建基础。但有护理教育者[2]认为,以上研究提出的胜任力对护理专业人员聚焦不够,研究视角也集中于核、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较少涉及更广义上的灾难,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灾难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教育内容不能涵盖灾难护理教育的广泛领域。

1.1.2基于灾难护理模型构建教育内容

除基于胜任力构建灾难护理教育内容外,尚有学者提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灾难护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学内容。Jennings-Saunders构建的“灾难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导社区护士制订灾难护理计划。该模型将灾难管理分为4个阶段,分别关注灾难不同阶段的护理内容,即灾难计划的目标和资源配置、灾难中的护士角色、健康需求评估和灾难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应。Veenema构建了关于护士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两位研究者的理论模型后形成了军队灾难护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开发灾难护理课程的工具。

1.1.3目前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内容

国外学者对于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虽然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任何导致MCI的事件均应归入灾难范畴,所有执业护士均应参加有关灾难护理的教育,以获得处置灾难所致MCI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然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将灾难应急准备的全部内容纳入灾难护理课程是不现实的。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难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目前国外灾难护理相关课程的名称、内容、学时及是否颁发证书等均呈现多样化态势,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家安全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含5方面基本内容[12-14]:(1)检测和报告异常表现;(2)伤病员护理;(3)护理实施的控制;(4)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5)公众管理。而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15]则认为8个基本内容应纳入灾难护理教育,即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援助、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交流。

1.2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类型

国外开展的灾难护理教育项目可分为正式的院校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一些医学和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协作设计并开发了灾难救援相关教育项目,其中部分项目的对象包括护理人员。这些课程一般属于继续教育性质,可提供学分或认证,如美国医学会[16]、美国红十字和红新月会、CDC[17]、突发事件护理教育协会(NEPEC)与全国护士突发事件准备协会(NNEPI)[18]等。一些护理院校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课程方面,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两年的灾难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24],此后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难救援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25]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Vanderbilt大学[26]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

1.3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

Weiner[3]的调查发现,2001-2003年,在美国护理院校中灾难应急准备相关教育的平均学时数约为4h,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专家讲座,录像通常作为补充资源。大多数护理院校会利用以上资源中的2-3种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师最常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较少使用研讨法、远程或在线学习、野外实习、自主学习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几乎所有护理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灾难护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本科课程中整合了学时不等的教育内容,在研究生层次则有相关选修课、认证课程或学位课程,以及职后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时有所不同,但学时数远较2003年前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或在线学习成为教学实施方法的主流,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在校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较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研讨会、野外实习、模拟演练等方法。

1.4灾难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外护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一致认为,在灾难多发国应开展灾难护理教育,灾难护理教育应面向所有护士,灾难护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均应实施教学。与这个目标相比,目前的灾难护理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4.1尚无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模型指导教育内容的构建

虽然相关专业团体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个报告适用的灾难类型不相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全是针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推出时间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无法满足目前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具备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教育体系

由于各国均无强制规定在正式的护理课程中加入灾难护理教育内容,而且目前的护理院校教育课程已近饱和,很难再增加新的课程,护理教育者现在采取的折衷办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或者是开发任职后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有教育者认为,灾难护理课程应选择最基本、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但目前无论是从基于胜任力还是基于灾难护理模型的角度构建的教学内容,尚不具有普适性。

1.4.3灾难护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现行以胜任力为基础开发的灾难护理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反映出胜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报告支持,因此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较为困难

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复杂,关于灾难护理的报道较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成果,而公开发表的相关教育培训文献也较为匮乏,因此研究者可资利用的文献一定程度上需依赖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献,如会议报告等。在教育项目开发过程中,较难找到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灾难护理专家,这也是影响相关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对于灾难护理教材、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统,已经开发的课程、教材及在线资源存在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3]。

2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对灾难护理教育的呼吁首先来自于医学领域。有作者[27]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灾难医学,2003年提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28],2005年有急救医学专家提出应尽快创立灾难医学护理学,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29]。此后部分作者对灾难医学与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30],对护理人员在灾难卫生救援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或“灾难性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措施等等[31-32]。还有研究者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灾难医学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33-34],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灾难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提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该系列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我国灾难医学及护理课程的需求现状。该组研究者还对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初步建议[35-36],即借鉴军事医学课程构建灾难医学护理教育内容,用这种方法提出的灾难相关护理教育内容尚缺乏循证基础。此后部分护理学者也开始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005年有作者[37]在国内首次应用“灾难护理学”的概念,2006年护理学者[38-39]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灾难医学、灾难护理学选修课,以及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相应教育内容。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5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数学思想;生态教学观

“课题学习”是数学新课程中的一个全新且富有特色的学习领域,它连接了数学与现实世界。学生通过课题学习可以进行实践性、探索性与研究性的学习。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体验,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研究性的学习思想方法,使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科研”的过程。

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飞速发展,课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已经不可或缺,以下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和实践性进行探索分析。

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意义

1.1 课题学习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众所周知,复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的效率却没有提上去。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它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综合性一一体现,并且体现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与探索性,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1.2 课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应试教育占很大一部分。学生通常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很少有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而在课题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但又必须要用时,这就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从而增加学生们对新知识自主探究的兴趣。

1.3课题学习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学习的数学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课题学习可以给我们答案,因为它是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纽带。课题学习能将课堂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相联系,交织出现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块内容。可见,课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1.4 课题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题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注重实践与过程的学习方法。由于这种开放性,学生们可以不受局限,自由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从而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次学习都能让老师和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探究

2.1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

因为个人自己决定世界对建构主义赋予的意义,所以个人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也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建构主义有很多流派,并且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建构主义学者有以下共识:

(1)学生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并且主动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2)课本的知识是对现象的解释,并不是准确表征,学生是在对这些知识学习的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做出一些检验和调整。因此知识可视为合理化的个人经验,而不能说明世界的真理。

(3)学生的学习可以由社会的互动性来促进,交流合作、自我调整和修正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使得学生在对象意义的建构也是多角度、多维度的。

2.2 从生态教学观分析

课题内容必须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数学课题学习中的设计特点之一。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态教学观的宗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感悟,并且能体味生活,开心地在生活中学习。

教学课题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在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3.1 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对于“课题学习”的实施,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交流与实践。很多课题学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挑战性,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要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指定计划来确保学生有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一般可以按下面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理解请问题的意思,准确地将问题与其他问题区分开,弄清问题的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等

(2)设计方案: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方法拟定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从中选择最佳的假设。

(3)执行方案:研究分析与该问题相关的全部资料进行实验,具体实施已制定的计划。

(4)反思总结:检查整个课题学习的过程,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思考改进并且尝试不同的方法,最后进行总结。

3.2 提高学生课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题学习的多元化与自由度加大,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大多数的课题学习,在课前少部分需要辅助。这使得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较大的自由空间里自主并愉快的开展学习过程。因为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课题学习,还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品质予以关注。鼓励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与主动性,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对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积极表现予以适时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活动后的成功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课题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把学习兴趣转移到书本和其他科目上,达到课题学习的目的。

3.3 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是数学课题学习的主要目的,这使传统的教学过程演变成一种科研的过程,让教师在传播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共同参与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向。

要切实实现教学目标重在过程。课题学习应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仅有正确的解答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1] 袁泽刚.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2(3):124- 125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7

关键词:大学;交互性教学

“大学交互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针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而提出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为突破口,以校园网和交互性网络课程为平台,以推进大学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全面更新为目的”的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从2002开始,课题以项目主持人博士研究课题为依托,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实际,启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工程,设立由12个子项目组成的50多人直接参加的专项研究课题,提出了“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理念更新、方法改进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的研究思路。历时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范围内开展的“交互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新世纪,在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正承受着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标准和手段的批评压力。而目前大学教学依旧是由老师到学生、以接受为主、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单向模式。这种模式反映的是僵化的、由上而下的师生关系、授受关系。当前,虽然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潮流,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重形式活泼,轻实际应用;重人机对话,轻师生互动;重教师的“教”法,轻学生的“学”法;重课件的“外在美”,轻课件的“内在美”;重形象思维,轻抽象思维;重演示现象、传授知识,轻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这样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为高速的“机灌”,使计算机教学异化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只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指望现行教育技术方式的变革去达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结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对外引进,对内深化,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但许多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先进成果在大学却鲜有所闻,有人戏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学不如中学,中学不如小学”。大学教学急切呼唤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变革与指导。

有专家称“目前还没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支持的真正的合作学习环境”,许多教育者要么没有意识到,要么忽视了这样的事实:主体和主客体间的交互对于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实际上,人机(Face to Machine)交互与人人(Face to Face)交互以及人机人(Face to Face through Media)交互对人的情感影响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是我们选择教学模式所凭借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我们对传统大学教学变革中,教育信息技术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教学主体的观念和行动。如何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重建,厘清和建设一种多重交互、教学主体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交融的全新的大学教学框架体系,是当代大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理论架构

2002年11月,在山西农业大学进行了一项有关当前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对象包括6个院(部)的347名本科学生和60名教师。结果显示,55.1%的学生认为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枯燥乏味,31.4%的学生认为没感觉,仅有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据统计,课堂上极少、没有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学生分别达到81.2%、80.7%,只有18.8%、19.3%的学生在少数情况下会主动回答和提问。

通过调查可以明确看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不多,课堂互动不强,气氛不太融洽,师生关系淡漠,交往双方的主动性都不强,师生之间很少共同参加活动。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中交互理念和精神的缺乏,使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表现为占有式教育和异化的师生关系。

何谓“交互”?交互(interactive)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机对话。它是计算机具有的重要特性。在麦加利辞典(Macquairie Dictionary)中“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other)”。说明交互意味着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互的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人或者事物互相影响了对方。这样,“交互”被用于描述各种相互作用的事件。在教学中交互性应该是媒体支持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这种交互性教学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系统的人机交互,还包括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人际交往。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交互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不少学者在承认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交互性能、实时性能的同时,又强调相比之下,“课堂教学的实时性能和交互性能更强”。因此,交互性教学是师生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采取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而形成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包括师生的传递,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媒体,教师、学生与社会等的多向信息传递方式。因此,教学传播中,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可见,交互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的教与学的交流、交往、沟通、联系、影响及相互作用的关系。交互性教学更强调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与媒体交互等形式,通过交流、对话、讨论等交互学习方法,使其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得到升华,从认同到协作产生共鸣,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集于一瞬,进而进发创新意识,使教学过程充盈着愉悦、创造,使师生双方从满足到升华逐步达到完善。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促进了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一一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当代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越来越密切,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更为频繁,而且扩展出诸种新的特征。不论个体生活在何种时空条件下,他决非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更为突出地表现为人和人是一种共生性的存在”。信息化社会形态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

造信息时代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我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实践探索

1 创设交互性教学环境,构建交互性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002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利用校园网络构建了交互性网络课程教学的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学校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运行“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专用网络化辅助教学系统教学的基础上,2005年,课题组受学校委托在引进中国教育科研网推广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系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交互性教学”改革实践,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搭建了新平台。同期,还引进了Teaching Cast Pro网络视频教学系统,建成了学校数字化教学素材库,包括种植、养殖等各专业领域的视频素材300余部。建立和完善了精品课程网站,包括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等。自2002年以来,先后投入25.6万元资助了140门课程研制和引进多媒体课件,目前已有120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认证,不断上网,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资源和条件。另外,还创设教师个人主页、校园BBS、教师留言簿等。

2 加强交互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为防止由传统的“满堂灌”变为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满屏灌”现象出现,在保留传统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教具等)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制定培训制度、采用参与式培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建立培训网站等方式,先后举办4期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班,共培训教师351名。每年举办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及多媒体教学竞赛,在全校营造了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3 引入交互性教学理念,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实践

以交互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引领大学课堂教学,要求达成四项变革目标:即实现教学目标的位移,要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教学伦理的转型,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涌动、相互创生、共同发展过程;实现教学秩序的重建,使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强调合理运用技术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传统单一的讲授为讨论、协作等学习,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校级“大学教学法研究”课题,下设12个子项目,50多位教师积极参加,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方法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实践中大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渗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图解教学法、工具剖析法、反馈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等多种新教学方法。英语系的老师们通过运用交互性教学精减课时,将传统单一的英语教学改为英语自我局域网学习、英语阅读和英语听说三部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局域网中的各种资料和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理解与表达相结合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和听说相结合的启发式情景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对交互性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前期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2004年底至2005年,课题组受学校委托起草了《关于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交互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个案,根据交互性教学的特点,引入ISO质量管理思想,建立了交互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于2005年9月份全面启动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交互性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校园网开展学生讨论、提交作业、辅导答疑、测试等,实现了师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师生与媒体交互,课内与课外交互,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120多门课程的教师参与了交互性教学改革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

4 设计实施了“导学自主学习辅学”的交互性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三个互为作用的过程循环:一是教学模式运行策划,即制定教学模式运行的方案、配备资源和条件。二是教学模式实际运行。在山西农业大学2000、2001年的创新教育实验班及03级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班,实施了“导学自主学习辅学”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三是建立教学模式运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教学模式有序运行和不断完善。其模型的操作方法是:

“导学”: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策略,采用恰当的媒体表达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和评价。导学的实质意义是教师变“教”为“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表达的是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习者、把学习者进步的责任交给老师的现代教学观。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觉、主动进行的学习。包括学习者对自己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的自我认识、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进度、自主完成学习计划和任务、在自主性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和能力。自主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使学习者“学会学习”的教育价值。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8

论文关键词 商事通则 商法典 民法典 体系 基本法

我国商事立法一直采用颁布单行法的模式,但是实践证明,仅仅具有个别领域特征的单行法并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商事法律关系的调整,近年来,关于商事通则的制定的争论日益激烈,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立法模式引起关注的。目前各单行法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一般性的商事基本法是我国立法的一个重大空白,因此,关于商事通则的制定在学界中引起广泛的探讨,一些民法学者主张通过一种“超级民法”来实现对民法和商法的统一调整,按照这种观点,商法通则自然无制定的必要i;另一些学者主张实质的民商分离(区别于形式上的),不赞成制定商法典,但支持制定一个商法通则,对商事法律的一般性规定加以规范。ii笔者赞成制定商事通则,并在下文对商事通则的制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

一、商事通则的任务

所谓“商事通则”是指学界探讨制定一部商事法律的普通法,它将对目前已经有的各个商事单行法中尚未规定的,基础性的原则,制度进行规定。关于哪些是基础性的原则制度,见仁见智。不过一个共识是,商事法律规范不能够光有单行法而没有共性的东西iii,江平教授在他的《关于制定民法典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提到“认识民法与商法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是民商融合是趋势,二是民商仍有必要划分。就立法体系而言,形式上将已经颁布的诸如《公司法》《票据法》等在统一到一步商法典中并无必要,因此让它们依然按照商事单行法的模式继续存在自然是顺理成章。就商法总论而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民法典中规定,另一种是制定一部商事通则,我个人的意见是后者,如果把它们放在民法典中显得累赘,不能突出商法的特征。”尽管在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严重分歧下,大多数学者对于商事法律规范存在一般性的制度设计还是认同的。

关于商事通则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法学者受到民法通则的启发所提出的,它的背景来自于我们多年的商事立法实践,也和旷日持久的民商分离与民商合一的争论有关,到底要不要制定商法典这个问题并不是像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离的阵营那么分明,目前看来比较能够为双方接受的一个观点是制定商事通则,在商事通则里面规定属于商法的一些基础性的,尚未在商法特别法中规定的制度和原则。许多学者赞成民商合一的,同样赞同商事通则的制定iv,如果商事通则制定,那么它并不会与我们的民法典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商事通则将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在商事案件中作为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而适用。商主体,商行为等概念,已经学者们在探讨的商事法律原则,目前并未在各个商事特别法中规定,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商事特别法的制定如同人的躯干,目前还差一个大脑把整个身体协调起来。

二、商事通则VS民法通则

商事通则的说法来自于我国民法通则的实践,在民法通则制定之前我们并无民事基本法律可以适用,同时民法典制定的基础远未成熟,因此制定了一个民法通则这样的小而全的民事基本法律。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关于法律行为的效力性的规定,本应当由民法通则规定的,最后是由合同法来承担其职责;不过民法通则的制定,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今我们提出制定商事通则的说法,商事通则比起民法通则制定的优势在于,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立法技术经验缺失的情况下,民法通则制定存在很多技术上和经验上的不足;而商法通则的制定要从容的多。另外一个区分民法通则制定的关键在于,二者承载的使命不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法通则承载着民法典的功能,而商事通则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统帅已经制定完备的各商事特别法,总结出各商事特别法的公约数,并将这些公约数提取出来,打通商事法律的内部体系。

三、商事通则VS传统商法典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商事通则与商法典的区别,毋庸置疑的是商事通则篇幅,规定内容一定不如传统商法典广泛,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二者所承载的使命是不同的,商事通则立足于从已经制定完的商事特别法中,抽象出共同的要素,加以统一规范,旨在构建商法内部的体系化,一定程度上消除现在法律适用,概念的矛盾与冲突。而商法典则是一个大而全的东西,除了包含商事通则构建体系化的一般规定外,还包括具体的商事单行法律法规。根据苗延波先生的观点,商法典至少包含以下内容vi:商法对于民法的适用;各类商事组织的基本规范;不能为合同法所包含或者不同于合同法之规定的各种合同的规定;商事登记的机关、范围和基本程序;各类商行为的基本规定;甚至一些已经颁布的商事单行法律、法规,如有关运输、仓储的法规等等。因此,考察商事通则与商法典的不同,可以更加明晰商事通则所承载的任务,换言之,商事通则应当是一部价值中立的,旨在追求体系化的,普通的普通法。对于实体权利义务的调整,应当交给商事特别法,而不是在商法通则里面做出详细规定,否则商事通则的制定就会变成制定商法典了。

四、商法通则VS松散式,邦联式的商法典

笔者认为商事通则的制定比商法典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来自于民法典制定思路的争议启发。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有三种立法思路。其中有一种是由江平教授提出的,所谓的松散的,邦联式的民法典。即由现有的民法通则以及各民法部门法组合在一起,形成开放式的民法典。vii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大可以适用于商法学界对于商事通则以及商法典的讨论之中。民法更加的追求形式理性,高度体系化是民法引以为豪的骄傲;而对比商法,商法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实践以及经验,商法的发展是随着商事活动高速发展变化而日新月异的,考察以往民商分离国家制定商法典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出商法典制定的历史就是商法典内容衰败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商法典把直接调整商事法律规范的具体规定,写入商法典中,必然会随着具体商事法律规范的变动而变得无所适从,这种变动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商法典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引入松散式,邦联式商法典的概念,那么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商事通则的方法,在各商事特别法之间构建有限的体系化,而把应对时代变化做出规范调整的任务交给商事特别法来承担,而所有的商事法律规范加上商事通则,可否认为业已形成松散的,邦联式的商法典?

这里说的有限的体系化,在于商法的体系化并不像民法那么明显,这是由商事活动高度发展,导致商事法律关系也随之快速发展变化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追求商事法律的体系化,商事通则的制定,就是追求商事法律关系体系化的努力。目前学者已经大体总结了一些从各商事特别法中抽象出来的,以及各商事特别法尚未规定而又必须的制度。总体而言,深入研究商事通则的制定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制度上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商事通则研究的制度意义

(一)统一协调现行单行商事法律

有利于统一协调中国现行的单行商事法律。在民商合一的大背景下,我国立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事单行法规,这些商事单行法规在制定时是回应了当时的要求,即当条件成熟了,通过颁布某一商事单行法规,实现对商事活动某领域的调整。这种立法方式,因为它更多的是出于实用的角度,而牺牲体系化,这样的立法技术要求不会太高,成本也低,但是随着各商事单行法规的陆续出台,这种立法成本就会不断加大,因为牺牲体系化的结果,会导致商法的各个概念出现混乱,进而导致法律适用的困惑。各单行商事法律规范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通过制定《商法通则》,能够有利于实现对商事关系的基本调整。

(二)补充现行商事法律规范的“公共领域缺口”

商事通则将是一部统摄各商事单行法规的基本法,它将对其他已有的商事单行法未曾规定而又非常必要的商事领域的一般原则和制度进行规定,但又不是各个商事单行法(如《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的“总汇编”;而且它将对目前商法领域已有法律规定不足的一些制度进行补充规定。学者总结了一些商事法律规范的公约数,在此引述苗延波先生的商事通则立法设想以资参考。viii第一章总则,规定商法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适用规则;第二章商主体,规定商主体的基本形式和种类;第三章商行为与商业,包括商事行为与商事的构成、一般商事行为和特殊商事行为等;第四章商业登记,包括商事登记机关、登记范围和登记程序等;第五章商业名称,包括商业名称的取得、种类、商号权等;第六章商业账簿,包括商事账簿的种类、内容和置备等;第七章商事诉讼时效,包括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诉讼时效期问的起算、中断、终止和延长以及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等;第八章商事责任,包括商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等;第九章附则,包括商事部门法的范围及其制定、有关术语的含义、生效时间和解释机关等。

(三)与民法典的分工配合

我国目前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可以发现并没有对商法的一般规定,这个正好回应了文章开头江平教授的观点。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把商法的一般规定从民法典中分离出来,规定于商事通则里面,更有利于民法典轻装上阵,同时也突出了商法的特征。同时商法通则也可以对民法典没有做出的规定进行补充,比如说关于合伙的规定,合伙在民法通则中并没有被当做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合伙作为商主体明确规定却是毫无疑义的。ix商事通则的制定,也不会与民法典分庭抗礼,换言之,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依然没有改变。商法通则立足于统摄各个商事单行法律,致力于商法体系化的工作,与民法典相得益彰。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9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