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5-31 11:10:59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1

山东各地茶叶批发商场,纷纷成立多种茶叶行业组织,出版刊物,在行业服务、引导消费、茶文化挖掘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和明显。在充分肯定山东茶叶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的来看山东茶叶批发市场发展的氛围、规模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悠久的茶文化底蕴不相适应。具体来看,市场硬件设施落后、配套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品牌建设滞后、质量监督和城信体系建设跟不上,影响了经营者、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此外,整体组织化程度低,大型交易会、博览会(仅济南、日照举办各三届)等有影响力的活动没有搞起来。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直接制约、影响着山东茶叶市场的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山东茶叶市场既有传统的经营优势,又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建设山东半岛物流中心和蓝色海洋经济的机遇,以打造山东半岛最具影响力的茶叶市场为目标,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把山东茶叶市场建设成集批发、零售、会展、茶艺培训、表演、物流配送、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对山东茶叶市场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把握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将茶叶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19世纪80年代“咖啡的冲击”,90年代“碳酸饮料、果汁”的冲击以及持续至今的“矿泉水、纯净水”的冲击,最终茶叶是最佳的天然健康饮料的共识已形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叶被列为首位。随着饮茶热在世界各国的兴起,特别是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可以预见,茶叶消费将迎来一次新的跨跃。对此,山东茶叶市场应审时度势,提前谋划,充分考虑到茶叶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把茶叶市场发展纳为市场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突出茶叶市场的全省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措施上实现突破。

2.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实现茶叶市场载体建设

由于茶叶经营者不拥有茶叶市场的产权,无法分享茶叶市场做大后带来的茶叶市场及房地产增值的收益,经营缺乏与市场共同发展的长远积极性。加快市场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市场形象、档次已成为摆在各地茶叶批发市场经营者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2010年3月经潍坊市委、市政府同意,潍坊茶叶市场在火车站东侧,占地68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北方茶都,配套大型冷库、700个停车位和大型展厅及仓储设施。北方茶都于2011年上半年开业,它的建成投人使用,极大地改善潍坊茶叶市场的设施档次、市场容量和管理水平。同样,山东各地茶叶市场也加大了硬件设施建设投人力度,实现了茶叶市场载体建设的新突破。

3.发展新型经营方式,由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

山东各茶叶市场应定期、不定期地与茶叶产地的政府、大企业联合,以各地节会为契机,以茶叶市场为平台,经常举行各种茶叶交易会、博览会、品茶会、茶艺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具茶器展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茶叶市场的气势。潍坊茶叶市场将与安溪中国茶都进行战略合作,在发展理念、信息交流、业户互动、物流配送、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逐步打造南有安溪“中国茶都”,北有潍坊“北方茶都”的市场格局。山东各茶叶市场要设立全国名茶精品街、鲁茶一条街,形成名茶精品区,改变市场经营茶叶档次低的局面。各茶叶市场要建设诚信市场,由质检部门对茶叶进行质量安全认证,配发质量认证证书,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提高市场信誉度。推广电子商务,在茶叶市场内应建立商务网站,推进网上交易,改变当前茶叶“商品性强、信息化弱”的局面,提高茶叶市场的信息化水平,要大力培植一批市场叫得响的经营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深人研究礼品茶市场的发展规律,挖掘高、中档礼品茶市场潜力,提高茶叶在礼品市场中的份额。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茶文化知识,引导消费,扩一大消费群体。

4.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实施茶叶市场软环境建设

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各茶叶市场均要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有关部门在大厅内集中办公,为业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应对业户的所有税费必须通过服务大厅收缴,以便于加强监督,杜绝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市场要设立监控中心,对市场治安、交通状况、消防安全随时进行监控,使业户安心、放心、舒心经营。要积极帮助业户解决户口、子女人托、人学等问题,对经营业户享受的各项政策积极给予协调落实和兑现。要建立起“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服务到位,环境一流。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品牌;茶叶行业;传统渠道;经销商;定位;开发;督导;管理

目前茶叶行业企业销售渠道有传统渠道、专卖渠道、现代渠道、特殊渠道、电商等。其中,传统渠道是重要的分销模式,销售产品以中低端茶叶为主,批零兼营,约60%的茶叶通过这种形式分销到各个小茶庄、便利店、食杂店等。

目前大多数品牌茶企传统通路经销商的构成有副食品批发商、茶叶批发商、商超配送商等;经销商实力参差不齐,经营规模大小不一。经销商下线客户的档案缺失,业务开展仅局限在经销商层面,渠道控制力明显不足,市场推广受到限制或阻碍。经销商下线存在重叠或冲突,导致价格战,造成经营利润下降,最终影响品牌忠诚度。产品仅作为经销商的搭配品种进行销售,并非作为主推品牌来经营。

针对目前品牌茶企传统渠道发展现状,应制定系统的渠道发展策略,发展专业化的有强大分销能力的经销商团队,培育有实力、有能力、可持续、可协同的经销商团队,实现分销网络区域化、品牌化,实现公司与客户共赢。

下文将从传统经销商定位、经销商的选择与开发、经销商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品牌茶企传统渠道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一、传统渠道经销商定位

1.传统渠道经销商的定义:经销是批发商(或中间商)向生产者直接购进商品,然后再转卖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的业务形态。批发业务一般由批发企业来经营,每次批售的商品数量较大,并按批发价格出售,商业批发是生产与零售之间的中间环节。

2.传统渠道经销商的分级与布局

(1)传统渠道经销商的分级

一级经销商――指与公司签订经销商合同,按照合同约定要求开设至少一家产品展示及体验中心店,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政策,在双方合同约定的区域和渠道内销售公司产品,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二级批发商――为与经销商签有长期合作协议或保持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负责产品二次分销或配送的以小规模批发及配送模式为主的独立经济实体;零售商――又称为售点,即直接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零售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茶店、茶馆、烟酒茶店、副食品店、商超专柜、非连锁中小便利店或超市、酒店、餐厅、休闲场所等;

(2)传统渠道经销商的布局

应在A类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及B类城市(省会城市)主要开发一级经销商,在茶城、茶叶批发市场、茶产业集中市场布店。在C类城市(地级市)协助签约一级经销商发展下线。

二、经销商的选择与开发

1.经销商选择基本条件与资源配置要求

新开经销商按照有实力、有能力、可持续、可协同的原则进行选择,设置评估指标,销售团队人数不少于5人;二级分销售点(或下级客户)不少于50个;店面使用面积不低于100平米;统一不跨区域销售等。

2.经销商的开发流程

(1)经销商的初选:收集到意向经销商的资料后,了解经销商的基本资质、个人背景等信息,符合申请基本条件,作为复选对象。

(2)经销商的复选:优先考虑具有品牌运营经验,且从事茶叶分销3年以上的个人或企业;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愿意与公司长期合作。

(3)经销商终选: 实地考察经销商,洽谈合作细节,完成经销商终选。合同签订,相关款项到账。

三、经销商管理

1.经销商的销售预算管理

(1) 分月度销售预算:根据行业月度销售指数及月度畅销品类制定销售目标,细分到品类销售额。

(2) 分销客户发展目标:针对区域经销商或有实力的经销商制定分销客户拓展数量目标及区域布局计划。

(3) 经销商资源配置计划:为达成业务目标,经销商需投入的人员、运营资金、仓库、管理工具等资源计划,以支持业务的发展。

(4)市场推广计划:为支持业务目标的达成和品牌建设而开展的全年市场活动计划,如:广告投入、促销、品鉴会等,及具体的费用投入使用计划。

2.经销商培训及督导管理

(1)为提升分销商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从而有效的提升单店运营能力,设培训班。提升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职能,维护公司品牌形象职能,提升店员综合素质的职能、信息收集整理的职能。

(2)定期经营回顾为及时了解经销商的市场情况、销售进度,跟进各项计划的落实,就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达成共识,相关人员应定期与经销商进行生意回顾。

3.经销商日常业务管理

(1) 经销商销售价格管理:为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合理的竞争,提升经销店的整体竞争力,总部对所有签约经销店在产品销售价格上做了如下规定。经销店专属系列产品,销售价格遵循总部制定的统一零售价格。

(2)经销商销售渠道管理。经销店的专属系列产品仅在中国茶叶经销店销售,销售对象为一级经销商。不得在除经销店之外的网络、商超等其他任何渠道进行二次销售。经销店所有产品只在公司授权的区域进行销售,不得在非授权区域进行销售。经销店只销售公司授权的产品,公司未授权的或非公司产品均不得在店内销售。

(3)经销商费用及返利管理。

如下图所示:

(4)经销商订货管理

①现货采购:公司在收到经销商采购订单,并核对无误的情况下,经销商按照采购金额付款至公司,我司在收到货款后,三个工作日内将货发出

②公司征订:经销商在收到产品征订通知后,根据需求与我司签订征订产品采购合同,按合同金额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合同签订后,产品的数量及品种等不可更改。经销商在付清全款后方可发货。

③经销商定制:根据经销商定制要求,产品部需要核准,核准后我司与经销商签订定制合同,合同内容包括不限于起订量、付款方式、运费等内容。

(5)经销商的退换货管理

①如因证实确系公司产品质量原因导致产品无法正常销售,公司负责产品的更换或退回;

②因产品质量原因导致的退换货须由客户提交相关证据,例如产品、照片、检验证书、签字记录等,经大区复核报总部批准后实施退换,同时通报治安部门查清原因;

③因茶叶为食品,不规范的仓储或流通环节均可能导致茶叶变质、串味或受到污染,如无法证实系产品质量原因,公司不予退换货。

4.经销商窜货管理

(1)窜货定义与分类:窜货是指中国茶叶客户将合同制定的公司旗下各产品销往“合同指定的销售区域”以外区域或非指定的经销渠道的行为。

(2)窜货预防约束手段:主要单不限于从以下四方面预防跨区域销售事件:

①合同约束:合理划分销售区域,在经销合同中明确约定客户对我司产品的销售范围,清晰接到衡量跨区域销售行为的标准、明确客户对跨区域销售的违约责任;

②价格约束:建立统一明确的价格体系,保证产品合理的利润空间;

③渠道约束:建立客户异常订货意向但监控机制;业务人员根据客户库存,引导客户指定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

④追溯约束:加速建立和健全以供应商产品生产标识和仓库发货记录为依据的追溯系统,统一工厂、中转仓等发货编码和记录的管理标准。形成工厂(含中转仓)、茶品、发货日期、编码与发货客户之间的唯一对应关系,为产品追溯提供依据。

(3)窜货考核管理:

如下图所示:

5.经销商的退出管理:为规范公司工作人员的撤销客户管理,并根据公司整体市场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经销商布局,逐步建立起有实力,有能力,可持续,可协同的经销商体系。

(1)经公司考核未达标撤销的经销商管理

①连续6个月未与公司发生业务往来、全年订货额低于20万或实际上已经停止销售中茶公司产品;

②严重损害公司市场秩序,损害公司品牌;

③经大区和传统渠道部考核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公司市场发展需求;

④违反经销合同及公司经销商管理规定的行为。

(2)经销商退出流程

①经销商退出申请;经销商退出须着重落实事项

②盘点经销商库存、明确库存处理方式、避免经销商低价抛货情况发生;

③保证金返还:待经销商配合完成市场交接、货款及费用等其他财务账目清算完毕且大区经理,传统渠道事业部、客户及交接双方确认无其他遗留问题时,传统渠道事业部负责书面通知财务部进行保证金余额返还。

参考文献:

[1]姜含春著.茶叶市场营销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2]柏著.中国茶叶营销第一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杨光辉 .茶营销―从专卖店到新坐商, 茶世界.2011年07期

[4]李佳禾 .北京老字号茶叶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010年12月22日

[5]沈建宁.BT茶叶有限公司北京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2007年9月16日

[6]管曦.中国茶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王志威,侯博.中国部分城市居民茶叶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茶叶加工.2013年第3期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3

1996年的南中国,是一派火热景象。这里,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诞生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而在广州最具岭南特色的荔湾区芳村地带,有这样一家市场—临街是一排简易的商铺和茶叶仓库,租给茶商经营;商铺一般盖两层,楼下卖茶,楼上居住或办公。白天的时候,这里云集了众多前来买茶的顾客,他们中,既有广州本地的叔婆,又有外城市的茶叶发烧友。说起这个市场的开发,当地石围塘街党委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芳村以前是卖花的,解放以后,广州市在芳村办了一个香料厂,专门加工茉莉花、白玉兰花、玫瑰花等香料,附近农民都种茉莉花作为原料供应工厂。后来从广东乡下来了一些农民,在这里制作起了茉莉花茶出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芳村的茶叶交易一度被禁止,直到现在芳村花农恢复了传统的花卉业,加上广州茶风浓厚,我们才建起了这个茶叶市场。而地址几经推敲后,定在山村洞企石街。”

从1996到1999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洞企石街已经成了茶叶街,它的经营红火,吸引了无数怀揣致富梦想的人前来,这其中,包括一个叫黄毅聪的生意人。“从厦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22岁,后来就到了福建漳州的一家台资公司工作。从1996到1998年,我整天都在为茶叶产品作营销计划,瞄准客户开拓市场,进行一次次的地毯式推广,完成后再研究、再推广……反反复复。后来,我就爱上了茶叶,再后来,我就来到了芳村。”黄毅聪微微一笑,“那时候像我一样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你可以去看一下,他们大多数人现在还在经营茶叶,芳村是块宝地,来了的人都不想走。”

同样是1996年,在距广州1500多公里外的名城上海,其茶叶市场的迸发,是另一番景象。1996年4月,福建人叶石生历经种种辛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茶叶批发市场—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市场一开始不被看好,因为上海几乎不产茶,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时,上海的茶店、茶馆、茶庄还处于散而小的初级阶段,茶叶的消费群体也主要以中老年为主,白领阶层的茶叶消费则远未起步,因此许多人认定,这个福建老板肯定要吃苦头了。让人们吃惊的是,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开业还不到一个月,所有店铺(约150家)就被包租一空,到年底,市场经营面积发展到8000平方米,市场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自此,叶石生成为 “闽东商帮”中的重要人物,当时的《闽东日报》则称他是逼出来的大上海“茶王”。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想得太多,就是我在老家寿宁承包过一个茶厂,当时已经积压茶叶三四百担,还有1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也要到期,我没办法才来的上海卖茶。后来我在大统路地道口开了一家10平方米的‘集茗轩茶庄’,没想到年终刨掉吃用开销后,竟然净赚有数十万元。这下我的心活了,就想我们闽东地区有八九个县、市都产茶,单靠我这一点点销量,哪里够解决整个地区的销路问题。于是,我筹集了150万元资金,把大统路农贸市场改造成了茶叶市场,在这方面,还得到了闸北区政府的支持。”

正当广州和上海的茶叶市场开发方兴未艾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脏—北京,早已响起了茶叶市场开发的呼声。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北京原宣武南城的马连道街,正上演着国有资本北京茶叶总公司和出身草根的福建茶商们的较量:同样的茶叶,只要茶叶公司卖100元,福建茶商肯定80元就卖,因为他们有着产地和茶源的先天优势,并且船小好调头,所以国有资本几乎占不到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原宣武区委、区政府和广外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们,出于长远考虑,开始坐下来筹划一件事——马连道地区整体道路的开发。根据几位领导的意见,马连道今后要成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的茶叶集贸中心。于是乎从1996年开始,马连道地区真正迈开了它的改革步伐,各方面都开始闻风而动:首先是私营阵营的福建茶商,从1997年开始酝酿并在1998年建起了京马茶城;而国有资本方面,也在1998年年底,出现了由小商品批发市场变身而来的京闽茶城。从那时候起,马连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马路茶叶市场终于成为了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来北京闯荡的外地茶商们,有了井然有序的经营场所。

其实市场的兴建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许多如今难以想象的艰辛。据京闽茶城总经理,也是当时的开发者王涤回忆:“京闽开张的前半年,连租金都收不上来,我们没办法只好收茶叶抵租金,最多时一下子收了十六七万元的茶叶在手里。可这些茶叶怎么换成钱呢?我们就走上级系统的对口单位去消化。先是送到钢厂,结果钢厂没钱,跟我们换了十几万元的螺纹钢。那我们也没法子,只好把这些螺纹钢又送到建筑工地,而工地还没有结顶,也没有现钱结给我们。那也没办法,我们只好等,这么着一直辗转了近两年,我们才拿到早该收到的租金。可以说,当时谁也没想到会有现在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在那时候的情况是,所有茶城的前期投入都要开发商垫付,而且是谁开发谁垫付。”

—以上的场景和声音,寓意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茶叶进行交易活动时的经营范围和环境已开始深刻变革。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4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基地发展情况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打造茶园。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产面积万亩,全县万亩茶园预计2019年全部投产,茶叶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二)茶叶产量及产值

1、总体情况。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亿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产值产量相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和%,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2、白茶情况。2013年末,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万亩,白茶产量吨,白茶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白茶种植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白茶产量吨,产值亿元。

(三)茶叶加工发展情况

1、茶叶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底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5年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链条。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线条,其中:年加工能力吨以上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平米以上家,年产值万以上茶叶企业家。

3、管理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企业中,拥有部级扶贫龙头企业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获得QS认证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家,家茶叶企业获得茶叶出口资格。

(四)质量安全情况

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工作。2015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2016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亩,完成有机茶园认证万亩。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标志产品《某白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1016-2015)、《某白茶》(DB52835-2015)、《某生态绿茶综合标准体系》《某生态绿茶栽培技术》等多个地方标准,同时加强茶叶标准宣贯,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资销售店,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违禁化肥、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建成茶叶农资专卖店(专柜)个,建立了农资进出台账,规范了农资管理。

四是逐步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建设。通过在企业基地种植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产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五)茶叶宣传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广告宣传。2014、2015和2016年,我县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传经费万元,分别在某高速块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传广告。

二是不断扩展宣传方式。每年组织电视媒体报道宣传次以上,报刊杂志报道宣传条以上,网络宣传报道条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传片亮相央视,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视频道高频次播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参加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某县把参加茶事活动当作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三年来,累计牵头组织茶事活动次,组织参加品茗活动次,推进茶文化六进活动次。

(六)品牌建设情况

一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某白茶”品牌价值为亿元,2015年为亿,2016年“某白茶”品牌价值超过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产品,从斯里兰卡到到马耳他,再到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第一次代表中国茶文化站上世界舞台。2015年9月,由某县人民政府独家授权经营“某白茶”品牌的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品牌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某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也是全省第六个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

(七)市场拓展及销售情况

(一)大力拓展目标市场。在北京、大连、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专卖店,与“国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设立代销点;与北京企业合作在首都北京开设了某白茶体验中心。某白茶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家经销商和个终端销售点将某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25个省(市、自治区)。

(二)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某茶叶公司、某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茶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引进某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某白茶古镇,某茶叶经营主体实力逐渐增强。

(三)积极建立销售渠道。2015年6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贵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某县家茶叶企业和某茶公司签订茶叶销售合同,某茶叶借助某茶公司经营和销售优势,将某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创建省级出口茶叶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办理了茶叶出口资格,打开了茶叶外销渠道,每年出口茶叶吨左右,出口创汇万欧元以上。

(八)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情况

1、全县涉茶贫困户情况。我县万亩茶园覆盖全县个乡镇余个行政村,涉及贫困乡镇个,贫困村个,带动茶农万户近万人,其中贫困户万户万余人,涉及茶园面积万亩。

2、茶叶企业带动贫困户情况。全县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涉及贫困人口人以上。

3、茶叶助推精准扶贫情况。一是安排茶叶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社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规划实施的双龙茶旅一体化项目促进了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实施建设的某山茶旅一体化扶贫产业路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授人以渔,提高贫困茶农素质,增强贫困茶农增收致富本领。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茶叶培训期,培训茶农人次;三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识别贷款茶农中的贫困户户,并对贷款贫困茶农进行贷款贴息,共计贴息元,有效减轻了贫困茶农负担。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坚持规模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动形成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实行茶叶订单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场的扶持引导,着力解决其发展瓶颈和资金困难问题;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和联系,实现了产业互补、渠道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细分细化,提升了茶叶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了茶企、茶农增收渠道,提升了茶叶产业效益。

(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宣传情况

1、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农茶企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运用,推广机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例如:我县2014年投入余万元采购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提高茶青下树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才支持。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对茶叶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名,培养茶叶中级职称人才人。不断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实用技术培训,相继开展茶叶培训班期,培训茶农人次,进一步加快了茶农职业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县茶叶产业技术队伍。

3、金融服务。努力推进金融扶持茶产业发展,破解茶农茶企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国开行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累计向我县发放茶产业贷款共七个批次亿元,其中涉及农户户亿元,企业家亿元。二是农村信用社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至今,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亿元,对某茶业公司等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文化宣传。紧紧围绕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通过制作宣传片、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等推广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绿水白茶为背景的《白茶恋曲》;拍摄了展示某纯美自然生态、优良地质条件、生态某白茶的茶叶宣传片;出版了记录某茶产业发展变迁的《某茶叶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况

1、茶园集中度。2013年末,全县万亩以上乡镇个,亩种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截至目前,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乡镇,亩茶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户,建成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产业化经营程度极大提高。

2、配套设施。2014年以来,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个,安装太阳能频射式杀虫灯余盏,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区主公路、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余千米,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3、产业链拓展。一是茶旅一体化打造。按照全县万亩茶园区域分布状况,结合茶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规划打造六个茶旅一体化园区。即: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龙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体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场茶旅一体化园区。该六个园区分别围绕“茶园八卦图”、“迷宫茶园”、“知青文化”“傣楼”和“山水田园”等特色进行建设和打造。同时,紧密结合生态、人文、养生、休闲、观光等,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布局,让茶农从单纯的种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二是茶叶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某公司建立某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县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平方米,新建清洁化生产线条,进行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某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差异化发展优势明显,自2017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某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产业投入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在基地建设上。茶园老化,产出率低;茶园管理难度大,投入多,茶园水、电、路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茶园管护不到位,下树率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

(二)在加工升级上。老厂机械设备落后,厂房简陋,布局不合理;新设备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加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大,企业质量安全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边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等在影响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企业自主优质品牌不多,宣传经费有限。

(五)科技服务上。基地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大;茶叶精深加工投入高,茶叶衍生品开发难度大,科技服务茶产业效果不明显。

(六)产业人才上。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七)金融服务上。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融资平台少,.资金流动困难,贷款利息高,企业壮大发展举步为艰。

(八)茶旅一体化打造上。全县多个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打造进度慢,规模不大,打得响、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茶叶基地建设

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投产茶园管护,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万亩茶园管护为主线,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园投入品管理,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生产组织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四是抓好茶叶生产各环节配套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茶园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到“扶优扶特,扶优扶强”。着力争取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规划等方面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公众对上市茶叶的信心,树立自身茶叶品质优良、安全放心的消费形象。

(三)支持茶叶品牌建设

以“某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设某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个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同步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不断跟进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销售渠道和模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各类茶事活动,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三是加强某绿茶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四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销售渠道网络。五是建立品牌专卖,改善交易环境。六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推进电商全网覆盖。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雄厚、规模大、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参与某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学习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先进做法,攻坚茶叶发展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5

一、生产现状

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连续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茶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基地从2004年的1.76万亩发展到3.16万亩,新增1.4万亩,增长79.5%;加工厂从2004年的16家发展到32家,新增16家,增长100 %;产值从2004年的1400万元发展到4600万元,增长229%。“凤阳春、白天鹅”先后荣获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创新,实现了由单一的发展绿茶转变为“绿茶与特色茶并举”的模式;“龙泉金观音”品牌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迅速提升,被美誉为龙泉第三宝(青瓷、宝剑、金观音)。

二、发展历程

回顾短短几年的茶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期,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2005年开始确定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该阶段绿茶得到恢复发展和金观音引种成功;第二阶段为转型期,2006年依托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技术支撑,成功开发的龙泉金观音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新产品鉴定,产业发展由单一的绿茶生产向绿茶与特色茶(金观音)并举发展的转变;第三阶段为发展期,2007年—2008年确定了“绿茶、特色茶并举”的发展战略,基地、加工得到较快发展,通过系列的品牌推广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2009年—2012年我市茶产业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产业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对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

引进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培的良种,开展多茶类组合生产,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提升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27万亩,良种率从2004年的6%上升至40.3%,其中:发展特色茶叶金观音面积6114亩,获2006年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市)。优化产业布局,茶产业布局重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突出“沿路、沿江、沿景”三沿区域;实施强乡强村计划,重点培育兰巨万亩茶乡,积极培育茶业示范村。在发展特色茶方面,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成为领头羊,兰巨乡官埔垟村、塔石乡瞿源村、竹垟乡红坞村等发展金观音茶园面积达3000多亩,已初步形成特色茶发展专业村。现我市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效益好的亩产超万元,实现了“一年投入,二年保本,三年高效”的目标。这种“绿茶、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避开采茶洪峰季,缓解劳动用工压力,提升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2.加快茶厂改造,提升加工能力

从2005年开始,按照浙江省《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通过新造、扩建、改造等措施对全市茶厂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后,凤阳春公司和金福茶业初制茶厂分别被评为“省示范茶厂”,凤阳春公司、金福茶业、阳光农业先后通过QS质量认证;还有13家茶厂被评为“龙泉市示范茶厂”。茶厂标准化生产成效明显,2005年、2007年两年我市均被省农业厅评为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市)。

3.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为充分发挥龙泉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确保茶叶卫生安全,2008年市茶产业协会开始制定金观音省地方标准,通过努力,省地方标准“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在2009年4月正式,为我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拟出台龙泉金观音品牌管理办法,为品牌的规范使用、管理打下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市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通过有机茶认证330亩。

4.注重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茶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龙泉茶产业发展,加大了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关系,浙江大学汤一副教授被聘请为龙泉市茶叶首席专家。2007年8月,金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被确定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提高茶叶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开展了引种对比试验和乌龙茶加工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市推广的茶树品种,同时积极研发“龙泉金观音”系列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5.抓好技术推广,强化培训工作

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全国各地茶叶专家来龙举办茶叶专业讲座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和企业深入全国重点产区学习茶叶生产技术和经验;二是编制《茶叶生产实用手册》、《茶叶生产技术图谱》、《龙泉金观音加工技术》等茶叶技术资料用于培训和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每年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开展茶叶栽培管理、茶叶加工等培训20余期;三是每月在电视台剑川热土栏目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茶叶系列专业讲座;四是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等开展多层面(市、乡、村级)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效果显著。

6.重视品牌宣传,谋划系列推广

立足龙泉生态和地方特色,做好品牌宣传。2007年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开展了系列品牌推介活动。2007年开展龙泉青瓷实用茶具设计评比和展示活动,以及在杭州举办“龙泉市茶产业战略发展研讨会”、“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新闻暨企业对接会”、“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等系列茶会,以“瓯江源头水,江浙顶峰茶,千年龙泉瓷”为主题,通过“水、茶、瓷”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示龙泉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龙泉金观音”在茶会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2008年,为进一步加大龙泉金观音的宣传力度,分别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宣传形式各具特色,宣传效果十分明显。在第三届龙泉青瓷宝剑节上成功举办龙泉金观音品茗会,同时还组建了“龙泉金观音”茶艺表演队,其表演成为每次推介活动的亮点。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1.加工能力滞后,有待迅速提升

龙泉金观音产业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全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14亩,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60家加工厂,现我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金观音茶叶加工难问题。

2.市场营销能力弱,急需完善销售网络

市场是制约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产业难以做大的最根本问题。目前,金观音尚以高中档礼品茶为主,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的数量尚不多。纵观福建的安溪、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开拓。我市没有茶叶产地交易市场和茶青市场,销售缺乏窗口和经销商,营销队伍薄弱,而茶叶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特别是懂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开拓市场的高层次的人才更加缺乏。同时大多数的企业营销观念落后,满足于市内的礼品茶市场,主观上也不想在市外市场开拓上多投资。茶叶专业村,茶叶分户经营,在市场营销上,存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缺乏销售渠道,面临市场拓展难的问题。

3.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龙泉金观音”品牌宣传,2007年以来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龙泉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迅速提高了龙泉金观音的知名度。但作为新开发的产品,龙泉金观音的品牌推广还缺少整体规划,市场推广计划不够明确,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4.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都对茶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市财政对茶叶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特别是投入到品牌宣传、市场开拓、营销网络建设、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

五、下一阶段茶产业工作思路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校合作”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特色茶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动龙泉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 3.4 万亩,其中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亩,茶叶总产量 1300 t,总产值超亿元。

2.工作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政府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重点从基地建设转向市场营销、加工、品牌宣传、质量安全等方面。市政府下一步将要求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跑省厅力度,结合茶产业发展编制好项目,争取省厅在项目和资金上更多的倾斜支持。

(2)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2年内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计划2年内建成标准化初制茶厂36 家,逐步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形成基地建设和加工能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垟、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专业村,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市政府下阶段将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市发展茶产业。要求招商部门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加大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贷款、项目等方面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合作社)、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4)实施科技兴茶,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一是根据“龙泉金观音”茶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培养一批不仅懂得科学种茶,还懂得科学制茶的技术人才和生产能手。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引进茶产业专业人才,加快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三是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不断创新、开发具有高新技术的茶叶产品。充分借助浙大的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茶产业合作层次,密切协作,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6

然而,近十年来,黄山茶业一直在滑坡,至今深沉谷底未见转机,严重危及着全市的经济发展。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以此文为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共同剖析滑坡原因,查出症结所在,指点迷津,使黄山茶业能尽快走出长期滞销亏损的怪圈,再现昔日辉煌。

1茶业滑坡的原因

1.1产销观念落后,改革行动滞缓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黄山茶叶产销没有及时地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促生产,以质量求生存的轨道上来,仍然用老办法、老工艺、老产品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结果在茶类结构,名茶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一下子拉开了与其它县市的差距。例如,皖西茶区早在1983年就发现了流通的问题,大胆地在茶业税收上先行改革,1984(75)文件下达后,皖西人又敏感地意识到外销市场红火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国内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于是,他们在名优茶的开发和创新上大作文章,扩大内销茶生产,很快占领了市场并形成优势,得到实惠。而同期的黄山市却没能把握时代脉搏,仍持“酒香不怕巷弄深”观念,认为自己是传统出口茶生产区,所产茶质好价低,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生产上仍是大宗红绿茶,营销上仍以外贸为主,即使后来出现百家茶厂大战,也只局限于内部竞争原料和瓜分现有的内销市场,并未真正实现“质”的变革。以致于在今天外销萎缩,扶持减少,成本上扬,入不敷出的新局面前,黄山人显得束手无策。

1.2体制转换脱节,宏观调控失灵

茶叶产销全面进入市场后,原有计划体制下的一套行政管理办法基本上停止运转,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黄山市在转轨前对茶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农业部门管生产,供销部门管收购,外贸部门管进出口。转轨后,这些部门之间由于自身利益而互相制约,也就无法行使应有的管理,市里也没有一个统管全局的部门。这样,对全市的茶叶产销失去了宏观调控,茶类发展没有规划,名优茶开发缺乏引导,使一直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企业突然失去了主心骨,在外销无保障,内销无市场的情况下,各企业病急乱投医,红改绿,绿改红,盲目生产名优茶,一时间,整个乱了方寸。

1.3茶叶税赋过重,生产资金匮乏

我国的茶税是比照烟酒等消费品征收的,税率过高。1994年实行新税制,农林特产税分茶农交7%,商业收购单位交16%;增值税分收购单位交13%,精制加工、批发、零售单位交17%;出口退税率由17%降至9%,与税收前比,虽然取消了产品税,但提高了农林特产税,同时对初、精制、收购三个环节开征了增值税,这里面还不含地方政府加收的其它税上税。现行税率是世界产茶国中最高的,也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与印度、斯里兰卡比要高出数十倍,与国内其它农副产品比仅农特税一项就高1~2倍。黄山市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入的30%左右来自茶叶税。所以,每年都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税收力度。结果,保护茶农利益的企业,产品价格下不来,客商望而却步;只顾自身生存的企业,把流通环节征收的农林特产税通过压价转嫁给茶农,严重挫伤茶农积极性。

1994年后,金融企业也走向市场,资金投放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因此而贷不到款,即使好一点企业得到银行支持予以贷款,也因利率过高而犯愁。1996年银行贷款年利率计划内9%左右,计划外18%,茶厂资金周转期一般要200天以上,由于茶叶生产和收购未纳入开发银行的贷款范围,企业靠计划外贷款,靠企业自身资金发展是非常艰难的。黄山市仅五家国营茶厂,在1986~1997年间已累积亏损1.5亿元,多的达几千万元,仅银行本金加罚息就压得透不过气来,更何况严重的三角债困扰,使得企业无法运作,由于缺乏资金,不少厂家都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的已转产或倒闭。

1.4生产成本剧涨,市场开拓无力

近年来,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度急剧上涨,而茶叶的主体大宗茶价格提高甚微,远低于物价上涨指数。据调查,祁门县的尿素价格,1986年每百公斤为56.50元,1994年上涨到160元,涨幅达183%,采茶工资,1985年为每公斤0.40元,1996年上涨到0.90元,涨幅125%;同期烟煤上涨75.50%,运费上涨87.50%,而“祁红”价格,1986年为每百公斤555.90元,1993年为756元,仅提高36%。过重的税赋和生产成本的非常上升,已使茶园无收入可言,茶厂无效益可谈,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有的茶农干脆砍掉了茶树。

现今,市场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越加显得重要。企业可以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映灵敏的优点,实现生产和需求的及时调节。黄山市虽说在全省仍至全国都是一个重点茶区,但由于过去一直没有重视国内市场的建立,黄山茶犹如深藏闺阁之秀女久久未被国人认识,就是在商贸云集的北京城,大多数百姓对黄山茶也是陌生的,笔者在京城长安街一茶庄见到“黄山毛峰”的产地标的是“杭州”;在马连道一家黄山茶叶店目睹营业员为推销黄山茶,苦口婆心向顾客游说;1997年北京市茶叶营业额突破9个亿。然而,排行榜上却没有黄山茶。究其原因,是北京人不识货?还是黄山茶质量差?都不是,是黄山人没有开拓或开拓不力这一中国第一市场。

2今后发展思路

尽管黄山茶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但也并非山究水尽无路去,只要我们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扭转滑坡局面,黄山茶业渡过难关、走出低谷、重振雄风是完全可能的。

2.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政策资金给予支持黄山茶业之所以一滑再滑,甚至到了整个行业的产销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无人管、无秩序的状态。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不力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应对整个行业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建议成立专门的茶业行业管理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的运作,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问题,该机构统筹全局,协调管理茶叶产销,它自己不参与经营,只为企业服务,并且监督企业公平竞争,引导企业一致对外,避免自相残杀。定期研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阶段性的政策指导意见,有时也可以行使一定的行政干预权力,真正起到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作用。

黄山茶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优惠,资金上的支持。从有利于茶叶生产和经营考虑,建议市政府降低茶叶税率以刺激生产,对茶叶生产资金贷款应大力支持,优惠贷款利率,实行低息贷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和低谷,对重点项目,特别是种苗,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在茶叶收购上制定保护价,确保茶农利益。

2.2推进茶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

黄山市现有大小茶厂近百家,从性质上分属国有、集体、个体;从隶属上有供销系统的,有农业部门的,也有乡镇企业办的,改革前它们之间存着多头领导、多层管理,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状况。这一模式必须淘汰,按照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转变,推进茶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尽快走行业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以经济为纽带,集团公司为龙头,基地为基础,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经济联合体,建立跨行业、跨县市,多层次、多成份的企业集团,对茶叶生产进行新的布局,经营结构和经营规模进行优化组合,实行集约化经营。做到生产专业化、产品多样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形成产供销、内外贸相结合的新格局。

现今商品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名牌以其特有的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越来越被企业家们所认可,名牌优势也成了企业最大的财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大多没有品牌,使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质量,不同工艺的同名茶叶混杂其间,参与市场竞争,一些茶农自产自销,既无级别,又无标准的茶叶往往随行就市,还有假冒、伪劣及质价不符的茶叶也时有发现,这些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黄山市拥有传统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和新研制名茶“黄山翠兰”、“黄山松针”、“黄山绿牡丹”等,可以通过狠抓质量提高,扩大规模经营,搞好宣传促销等措施来树立这些名牌,并通过商标从法律上加以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

2.3改变营销观念,拓展内销市场

黄山市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摒弃旧的营销观念,树立“贸易的全球化,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之新观念。内销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全国12亿人口,2万亿元的全国城乡存款余额,如按全球人均消费量每年500g计,我国一年的消费量就可达到60万t,相当于1997年全国茶叶产量,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而且内销茶价灵活,只要消费者接受就行,其效益明显高于外销。

在促销手段上,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以点带面,通过直销、经销、代销、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流通,扩大销售。其次,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加深消费者对黄山茶的了解。比如,可以在新茶上市时举办各种各样的品尝会、斗茶会、也可借助“黄山国际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大规模活动进行宣传,提高黄山茶的知名度,再者,建好茶叶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茶商茶贩上门,搞活流通,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可以将茶市变化作为指导茶叶产销的重要参照,减少市场波动对企业,茶农利益侵害。

2.4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7

一、沧源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9年末,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9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面积11.6万亩,采摘面积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93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68万亩,3次荣获

“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9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全县共有181个茶叶初制所,其中有营业执照的140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已建成2条全程清洁化CTC加工厂,年内计划新建5000吨全程清洁化精制茶叶加工拼配厂一座,2019年底全县实现毛茶产量达9643.4吨,实现农业产值2.42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100元,茶叶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县63%以上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布

勐董镇

5230亩428.2吨、岩帅镇34356亩3089.1吨、芒卡镇4786亩196吨、单甲乡9940亩672.9吨、糯良乡10652亩833吨、勐来乡9468亩635.8吨、勐角乡8773亩675吨、班老乡3690亩147吨、班洪乡5540亩365.5吨、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18500亩1947吨、勐省农场5805亩653.9吨。

(三)茶叶品牌情况

全县有龙头企业2户,即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其中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属省龙头企业,云南沧源县佤山茶厂属市级龙头企业。主要品牌有“碧丽源

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

“拉勐河”、

“西代蒙”、“仟润红”等品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和勐省农场茶叶公司的“拉勐河”商标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碧丽源”商标和佤山茶厂的“佤山映象”商标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四)龙头企业带动情况

近年来,我县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稳步推进。目前,佤山茶厂已兼并重组小弱散初制所35个,全县小企业、初制所逐步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年生产能力为1600吨的贺岭CTC红碎茶生产线于2019年7月20日建成投产,2020年4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可有效带动7个乡镇19个村2.19万亩茶园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碧丽源、佤山茶厂两家龙头企业已带动37个小弱散初制所发展,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达6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17%,两个龙头企业共带动1822户6741人建档立卡户发展,龙头企业引领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势推进,

二、三家精制企业基本情况

1.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云南沧源佤山茶厂有限公司是2004年5月组建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以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主,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县、市级龙头企业。沧源佤山茶厂厂房占地面积20.5亩,厂房建筑面积9191.21平方米,拥有一个红茶精制车间,一个普洱茶精制车间,一条有机茶生产线,一个紧压茶车间,企业自有10000多亩高优生态茶园,辐射11个茶叶初制所,涉及607户茶农,茶农人均纯收入7500元。目前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3228亩,年加工生产能力2500吨(其中普洱茶产品年生产能力800吨,红茶产品年生产能力1200吨,绿茶产品年生产能力500吨),2007年底精制茶产量798吨(其中本地原料450吨,外来原料348吨),实现工业产值2587.78万元,销售产值2981.53万元),2017年上交税收156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质检科、原料科4个科室,现有公司员工78人,其中:中专学历10人,占12.82%,大专学历8人,占10.26%,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6.41%,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2005年取得了

“出口食品卫生许可证”,2006年4月取得“全国工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2010年获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的“有机加工”证书和“有机农场”证书。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2760万元,总负债135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450万元。

拥有的佤山映象”系列品牌、优质出口茶叶和有机茶种植、加工、营销三项技术以及特制名优精品茶生产等专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除少部分在国内销售外,其余都是出口,产品畅销欧盟、美国、波兰、香港、澳门等地。产品在充分体现佤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体现了茶文化,让消费者领悟到了原生态的产品魅力,目前“佤山印象”品牌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品牌潜力排行榜居第80位。“佤山映象”牌系列茶叶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多次在茶叶博览会上获奖,在昆明、广东、汕头、香港、澳门等地的茶叶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佤山映象”

普洱散茶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上获第二届“神农杯”优质奖。普洱茶皇在中国昆明首届茶叶博览会茶王评选获“优质奖”。生产的“佤山映象”古远陈香金典普洱茶荣获“临沧市第二届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我公司所生产的“佤山映象”红茶在2014年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佤山映象”商标在2012年被认定为第三届临沧市知名商标,在2014年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2018年计划在糯良、岩帅建设CTC生产线。

2.碧丽源茶厂: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茶叶公司,2006年12月在临沧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50万元,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质检科、原料科等9个职能部门,是沧源县挂牌的重点保护单位,是市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52亩,厂房建筑面积23亩,现有公司员工80人,其中:中专学历18人,大专学历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人,有1500名茶农。目前公司自有茶园基地面积1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15000亩,位于勐董镇芒摆村,基地建成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面积10000余亩,主要分布于勐董镇龙乃村和羊冷村近5000亩,带动缅甸司岗惹、水牛寨等地5000多亩。芒摆茶山现已建成初制加工厂2所,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以上,目前还准备新建一个5000吨的清洁化精制加工厂。同时碧丽源(沧源)茶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QS证。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出口基地备案申请,于2009年10月通过了整改审核,即将完成出口卫生注册、领取出口基地备案证。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加工线、与532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园管护合同,年加工各级干茶320吨。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CTC红碎茶;2012年8月7日,雨林联盟认证部总裁谭明为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雨林联盟茶园认证书。至此,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7年底精制茶产量达2810吨(其中本地原料600吨,外来原料2210吨),工业产值12353.5万元

;销售额11276.4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2017年上交税收56万元。

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22000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茶园、生产、销售管理认证;2012年8月公司的1.5万亩芒摆茶园基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雨林联盟权威认证的茶园基地,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10995万元,总负债5365万元,银行贷款余额1700万元。

目前已能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主要品牌65里林间茶系列的紫箐香、金澜香、蕴山香、萱子香、若兰、沧源红、唐珍寿眉、玲岩碧水等。

3.国营勐省农场茶厂:国营勐省农场茶叶公司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投产。现有11000平方米的初、精制双套加工厂房,生产产品主要有红条茶、烘青茶、绿茶等。现有公司员工198人,

4162名茶农,有2个初制所,属于小型企业。2017年底生产毛茶831吨,实现农业产值1778万元,销售产值达1778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4000元,现有茶园6000亩,涉及756名茶农,辐射带动4392名茶农。近几年来取得的认证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许可使用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等。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茶园建设滞后,管理粗放。

我县茶园分部广,大部分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随意使用化肥农药,农残超标、茶叶品质低等情况较为严重。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利化程度不高,标准茶园面积占比小,茶叶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二)生产滞后,加工水平低。

茶地包产到户,管户小而散,近几年茶叶价格低迷,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茶地疏于管理,在各大重点产业发展中茶产业成为烫手山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184个茶叶初制所中,大多属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条件简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粗糙,标准不一,质量难以保证,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初制所多为承包经营,受承包期限、初制所土地性质、贷款难等制约,提质改造升级难。

(三)茶企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培育难。

全县获得QS认证的6户茶企,上规模企业只有碧丽源公司和佤山茶厂两家。大部分企业“小、散、弱”,管理粗放,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人才队伍匮乏,经营管理落后,营销能力弱,财税贡献率低,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机制,企业缺乏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

(四)品牌提升难,活力不足。

品牌影响力弱,企业品牌仍然停留在云南名品阶段,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不明显,茶叶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乏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五)资金短缺,茶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茶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园建设投入大,现有的茶园建设受传统模式制约和市场价格低迷影响,茶农对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承包经营者自身实力不强,茶叶龙头企业融资难,投入有限,茶园提质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品牌茶叶,产品提质增效难。

(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茶农及大部分初制所生产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匮乏,茶园农药化肥使用、加工设备、加工环境、卫生质量、产品检测等缺乏有效监督,产品粗糙、农残超标等问题十分严重。

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深化茶叶产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茶园经营权流转,稳定茶园面积,稳步推进低产老茶园改造,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2.健全茶园生产组织方式。成立县乡(镇)茶叶产业联合会,发挥产业联合会沟通协调联系茶叶企业、茶叶庄园、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中枢作用,开展生产资料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对茶区环境卫生、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行整治,推进清洁茶园建设。鼓励和支持茶企采取流转、认养、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定企业原料基地,解决茶叶生产管理难题;实行“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鼓励茶农及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打牢茶叶品牌提升基础。

3.按照扶优扶强、产地最适宜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植。淘汰一批管理粗放、条件简陋的茶叶初制所,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扶强茶业龙头企业,促进小企业、初制所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打造优质品牌,增强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茶叶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茶企效益。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强化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创建宣传、技术培训、专业合作建设、开拓市场等工作,做好茶产业这篇文章。

(二)抓好茶园改造升级,打牢茶产业发展基础

1.茶园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强做大的基础,也是茶农增收的根本保证。应以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农为主体,以现有茶园为基础,以茶园万元山建设为目标,按照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改善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质量安全认证工程,强化基地林、水、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茶叶基地标准化、园艺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2.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茶农共同参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格局,加强茶树修剪、茶园中耕管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治理、茶叶质量安全、清洁化生产和鲜叶采摘等技能培训,让茶农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生产应用技术,推进茶农按标准采摘和生产加工,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茶园,充分发挥我县茶叶传统产业优势,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

(三)大力实施精品茶叶庄园建设

1.按照有经营主体、有产业基地、有加工体系、有特色展示、有地域品牌、有文化内涵、有商业服务、有市场体系的“八有”要求,以名山茶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茶叶基地,抓实规划设计,制定科学方案,建立核心区茶园,规划建设集采摘、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庄。

2.抓实品牌打造工程。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碧丽源茶、佤山映象茶、怕拍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65里林间茶”牌红茶系列产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茶叶品牌打造工作,形成以“碧丽源”、“佤山映象”等为代表的一批公用品牌。

3.开发茶区旅游资源,搭建茶山旅游平台。把茶园生态经营管理与茶山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对园区林地和湿地进行重点管护,提升园区交通道路设施等级,不断挖掘整理佤族茶饮文化,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升茶叶产业对全县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把我县茶叶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旅游支柱产业。

4.把古茶树保护区纳入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强化对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遏制乱砍乱采现象,挖掘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提高县域茶叶知名度,充分发挥茶产业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8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04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4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

“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

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部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部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

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

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

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

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

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8.发展茶旅游

我县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做优做强茶旅游文章。

一是要开发茶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产品及相关纪念品,创新营销模式,与旅游紧密结合,即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又提升旅游内涵;

二是要开辟1~2条茶旅游观光线路,依托千岛湖强大的旅游优势,在茶叶生产、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关注茶叶,宣传茶叶;

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交通较便利、茶园景观秀美之地,配套相应的供游人采制设备、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游;四是推进茶馆业的兴起,千岛湖镇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增添城市休闲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茶叶产业调研报告介绍二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茶文化同中华名族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史一样悠久,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本人对茶叶包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了解茶叶这一特殊物品对包装的要求,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

二、调查时间

20xx年08月25日---09月15日

三、调查地点

太和超市、余庆兴隆茶叶店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访谈法、观察法与资料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来获得准确信息。

五、调查对象

不同种类茶叶的包装类型作用

六、调查结果

1、茶叶包装是指根据客户需求对茶叶进行包装,以促进茶叶商品销售。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让茶叶的身价提高数倍,,茶叶包装已经是中国茶叶产业的重要环节。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品茶已成为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品茶以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共有六大茶系:绿茶(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都匀毛尖信阳毛尖为代表),黄茶(以霍山黄芽,蒙洱银针为代表),白茶(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为代表),青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红茶(以祁门红茶坦洋功夫红茶为代表),黑茶(以六堡茶,普洱茶,渠江薄片为代表)。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变质,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性很强,而香味又极易挥发。当茶叶保存不当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叶罐就应运而生。茶叶包装主要有锡制茶叶罐、马口铁制茶叶罐、陶瓷茶叶罐、玻璃茶叶罐、纸制茶叶罐等,马口铁茶叶罐因其其款式多样,印刷精美,不易破损,运费方便,为大众所喜爱。由于考虑到价格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铁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深受大众喜爱。茶叶包装主要分小包装和礼盒包装。小包装是为了方便客户泡茶,按照定量克数进行的小包装,以泡袋来包装茶叶。茶叶礼盒包装是茶叶包装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种材质(如纸质、木质、塑料、布艺、金属)的包装材料,将茶叶包装成礼品,实现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茶叶也有用塑料袋包装的,里面会放一小袋茶叶保鲜剂,用来吸收水分和异味。

2、太和超市调查结果:因为学校内茶叶的消费者主要

为学生,所以太和超市内的茶叶主要以花茶毛峰小量袋装,石阡苔茶为主,价格较便宜。茶叶的包装大都比较简洁大方,能突出茶叶的特性,吸引学生群体购买。

茶叶商场工作计划范文9

一、精确掌握情势

茶叶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像绝大多数农产物无法逾越其“周期律”一样,我县茶叶产业曾经有起有落,几经沉浮。面临当时茶叶消费微弱的市场时机,我们必需审时度势,精确掌握茶叶产业发展的偏向。总体来看,我县茶叶产业比拟优势分明,发展时机与应战并存,只需我们抢抓时机,顺水推舟,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分明的优势。一是有天然前提优势。我县位于北纬25—30度茶叶优势产业带的中间区域和山脉与山脉的交汇处,千里沅江穿境而过,境内山峦堆叠,溪河很多,阳光足够,雨量充分,属亚热带季习尚候。均匀海拔420米,均匀气温16.6℃,冬无酷寒,夏无盛暑,空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加之五强溪库区影响,构成了多雾的小天气,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全县丛林掩盖率达74%,茶叶主产区山青水秀,工场较少,情况无污染,空气清爽,在这种天然前提下发展的茶叶,内含物丰厚,质量超群。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辖区地图面积最大的县,开拓茶园具有宽广的空间。二是有基本优势。我县产茶历史悠长,早在西晋就有历史记录,唐代列为朝庭贡茶。近年来,县委、县县政府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大开拓力度,现已初步具有产业化的雏形。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5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个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由省茶叶公司和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结合组建的有机茶公司是当前怀化市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精制茶叶年加工才能达2000吨。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54吨,完成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三是有品牌优势。我县“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历为朝庭贡茶,享誉国内外。1972年,日本辅弼田中角荣辅弼访华,“碣滩贡茶”被指定为专用招待茶,获得了辅弼的高度赞誉,被称之为“中日友爱茶”。“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屡次在部级、省级名优茶评选中获金奖,“碣滩贡茶”曾被评为“湖南省名茶”。上一年以来,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开拓的“碣滩有机茶”,其产物经过了欧盟“IMO”和美国“NOP”有机茶认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域。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时机与应战并存。一是市场前景喜人。茶叶具有保健、养颜、提神、冷静等多种成效,被人们称之“纯自然饮料”。近年来,吃茶之风日盛,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域的30亿人有茶叶消费习气,茶饮料消费量以年均17.1%的速度增进,已名列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我国是茶的故土,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向。抢抓市场时机,近年来湘茶敏捷崛起。2011岁尾,全省茶叶面积到达140万亩,产量10万吨,茶业产值达35亿元,农业产值12亿元,个中茶叶出口达3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茶叶总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从近年我县茶叶销售状况来看,所加工茶叶基本上销售一空,个中精制茶每斤最高售价达1000多元。随着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不时扩展,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喜人。二是发展时机催人。2011年7月,省委、省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速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把茶叶作为我省重点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县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7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可贵的发展时机。特殊是茶叶出口量居全省首位的省茶叶公司加盟我县茶叶产业开拓,与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一起组建了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兴修了年加工才能2000吨的精制茶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愈加可贵的发展时机。三是发展情势逼人。当时,全国各地竞相发展茶叶产业,特殊是周边县市加速发展,对我县茶叶产业更是构成了威胁之势。据调查,“十二五”时期,长沙县方案每年投入财务资金3600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到达10万亩,县外订单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年产值打破10亿元,茶园生态旅行年产值完成2亿元。桃源县方案到2012年茶叶面积打破10万亩、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县委、县县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拿出150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延续五年不变,着力打造“中国黑茶之乡”。石门县方案建成10万亩茶叶基地,个中可采摘面积到达6万亩以上,着力打造“全国有机茶叶第一县”。周边县市茶叶产业日新月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严肃的应战。我们必需以“打造全省茶叶产业强县”为目的,奋勇赶上,加速开拓,如许才干在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

二、找准首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周边县市比拟,发展的步子依然迟缓,个中首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品牌不响。我县“碣滩贡茶”、“官庄毛尖”虽然有必然的知名度,但其品牌影响力远不如“君山银针”和“古丈毛尖”等。湖南十台甫茶,我县“碣滩”和“官庄”均榜上无名。究其缘由,首要是品牌杂。当前,我县茶叶品牌有“碣滩皇后”、“碣滩有机茶”、“虎溪白毫”、“干发”、“官庄银峰”、“齐眉翠峰”、“军农翡翠”等10余种。茶叶品牌杂,而产量有限,难以构成品牌规划效应。还,分歧品牌之间很难防止恶性竞争,内讧严厉,愈加降低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二)基地不大。近年来,因为投入有限,我县茶园开拓迟缓。据县茶叶办供应的数据,当前全县茶叶总面积3.8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仅1.34万亩(实践能够低于1万亩)。这一规划与我省其它茶叶优势区域县比拟,存在较大差距。如,石门县现有茶叶面积8.7万亩、桃源县6.3万亩、县6.2万亩,连县域面积不到我县1/4的古丈县现有茶园面积4.6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2.5万亩。2005年,我县因茶叶面积不到5万亩,错掉了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时机。还,我县茶园规划小,并且结构涣散。全县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茶园仅15个,个中集中连片800亩以上的茶园仅3个,全县至今没有一个上千亩的茶园,而桃源县茶庵铺镇现有茶园1万多亩,个中松阳坪村茶园面积近2000亩。

(三)龙头不强。当前,我县虽有茶叶加工企业15家,但大多数企业由原集体茶场发展而来,普通是一场一厂,规划小,设备陈腐,生产才能低,技能力气弱,只能进行茶叶粗加工,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县最大的茶叶精加工企业——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年生产才能2000吨,上一年完成产值仅1700多万元。这与我省其它茶叶优势区域县比拟,差距更大。如,桃源县丰年产值过4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4家,个中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基地1.2万亩、营销网点6000多家,上一年完成产值1.2亿元;腾琼野茶王茶业公司拥有基地1.05万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上一年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排行榜上,湖南有长沙市开福区猴王、益阳市资阳区三益、湘阴县兰岭、长沙县湘丰、长沙县金井、桃源县怡清源、长沙县长春、临湘县永巨、桃源县古洞春等9家县级茶叶企业,我县榜上无名。

(四)种类不优。我县是茶叶原产地之一,但过因由于对茶叶优秀种类的研发、引进与推行力度不够,当前全县良种茶栽种面积仅0.55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仅0.3万亩,个中白毫早758亩、桃源大叶700亩、福鼎大白745亩、楮叶齐588亩、福云六号225亩,仅占总面积的8%左右,远远低于省委、省县政府提出的茶叶优势区域县无性系良种普及率70%的要求。全县有2万多亩茶树系上世纪90年月以前集体所造,树势老化,产量极低,局部茶园甚至因不足培管而荒凉。

三、追求发展对策

围绕“打造全省茶叶产业强县”这一目的,当时我县必需切实依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推进茶叶产业“五化”历程。

(一)突出整合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针对我县茶叶品牌杂的近况,燃眉之急要整合品牌,打响品牌。从历史和实际状况来看,我县茶叶当前应主打“碣滩”、“官庄”两大品牌,整合的途径可采取“两步还走”的方法:第一步,县县政府收买“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通俗商标。据调查,“碣滩茶”通俗商标曾被四川省一家公司抢注,县移民局破费了5万元从四川省购回,现由五强溪库区投资公司拥有,答应碣滩有机茶公司运用;“官庄茶”通俗商标由官庄镇企业办注册拥有。借鉴浏阳市整合花炮品牌的经历,县县政府可采取出资或行政手段方法对这两个通俗商标进行收买,交由“县茶叶办”统一治理,依照“对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能”的准则,对符合前提的请求者受权答应运用,对不符合前提者,严禁运用,逐渐整合我县茶叶品牌。第二步,请求注册“碣滩茶”和“官庄茶”地舆标记商标。原产地地舆标记商标是特定产物起原的标记,既是对历史文明品牌的一种维护,又是扩展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有用路子。当前,各地竞相注册特征产业地舆标记商标,像浏阳花炮、祁东黄花、临武鸭等就是个中成功的类型。依据《商标法》规则,请求注册地舆标记商标,公示期为3年。因而,在收买通俗商标的还,县县政府要同步请求注册“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地舆标记商标,注册成功后交由“县茶叶办”统一治理,答应运用,最终把我县茶叶整组成两大品牌。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应用农博会、食物节、龙舟节等节会活动以及各类新闻媒体,重点推介“碣滩茶”和“官庄茶”品牌。要充分发掘我县茶文明的丰厚内在,做好茶与旅行结合文章,开展富有特征的茶文明活动,扩展“碣滩茶”和“官庄茶”的影响。要积极争创“湖南省有名商标”,力争在3—5年内使“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品牌成为“湖南省有名商标”,个中一个品牌挤身“全省十台甫茶”之列。

(二)突出强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划化。基地巨细决定产业规划的巨细。加速发展我县茶叶产业,必需突出强大基地规划。一是要加速老茶园革新。据测算,对老茶园执行“低改”或“品改”,每亩大约只需投入资金1000元或1800元,且2至3年即可产茶,投入少,奏效快。因而,强大我县茶园基地规划最快捷而有用的路子就是加速对现有2万多亩老茶园的革新。依照分期分批的准则,要力争“十二五”期末完成对老茶园的“低改”或“品改”任务。二是要加速新茶园开拓。依照“优化结构,相对集中”的准则,重点在太常、北溶、肖家桥、陈家滩、清浪、五强溪、借母溪、官庄、马底驿、楠木铺等宜茶乡镇,扶持种茶专业村和种茶大户,集中连片开拓优质茶园基地,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茶叶基地上积打破5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到达3万亩以上。当时,要着重抓好太常乡1000亩茶园开拓。还,要积极鼓舞企业大力发展县外订单基地,整合周边资源,强大基地规划。三是要坚持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指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立的投入。大力履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形式,鼓舞企业采取结合、租赁、收买、兼并等多种方法,加速新茶园开拓和老茶园革新。今后,凡茶叶加工企业每年每加工1吨茶叶,必需按有机茶园的规范,自建或经过现金、以物抵资等方法有偿扶持农户建立1亩新茶园,逐渐强大企业原料基地。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集中运用扶贫开拓、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拓、移民后扶、林业建立、湘西开拓等项目资金和财务贴息借款,重点用于茶园基地开拓。加大县级财务投入。采取以奖方法,从工业发展基金(每年县级财务收入新增局部的5%)中提取必然资金,对新扩建良种茶园和种茶大户赐与恰当奖励,指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基地建立的投入。

(三)突出培养龙头,推进茶叶产业集约化。培养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依照“扶持、整合、引进”相结合的准则,要加速培养我县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要重点扶持现有规划企业。采取税费减免、协助争夺项目资金、县政府贴息借款和优化发展情况等方法,重点扶持现有规划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层次、上程度。当时,要重点支撑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发展强大基地规划,使之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扬对我县茶叶产业开拓的带举措用。二是要加速整合现有散小企业。经过资产并购、品牌协作、技能入股等方式,要积极指导县内散小的茶叶加工企业结合重组,强大实力,扩展规划。当前,官庄茶叶加工企业的整合已获得了必然的发展,干发茶业、银峰茶厂等4家企业结合组建了官庄茶业有限公司。今后,要进一步理顺其内部治理体系体例,加强结合的严密度,真正打形成官庄茶业的“龙头”。借鉴官庄茶业整合的经历,碣滩茶也要加速整合措施。三是要引资兴办茶叶加工企业。充分应用我县茶叶产业基本、品牌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省表里知名茶叶企业来我县建厂进行茶叶深加工。“十二五“期末,要力争全县年产值超越1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到达4家以上,个中1家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