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08-23 16:54:02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字]《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3.02[文献标识码]B

一、《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福建省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茶叶交易及消费市场,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经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培养出来并在基层从事生产技术、贸易的茶叶专业人才每年不足200人,根本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一形势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以下简称“茶叶贸易专业”)这一全新的特色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茶叶营销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诚毅”精神,并能在外贸企业、茶叶企业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茶产品贸易、涉茶商贸文化领域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方向的岗位需要来看,必然要涉及到茶叶市场调查这一环节。而福建省作为一个茶叶大省,有着系统完整的茶叶生产、批发、经销、零售市场,不仅有产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还有为数众多的茶叶经销零售店、酒楼茶座等各种茶事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为茶叶市场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该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与茶叶有关的市场调查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在实际的项目调查中充分得到锻炼,因此在茶叶贸易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开设这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二、《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贸易专业的特色开发一门创新性课程,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该课程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门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茶艺类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更可以作为茶叶营销、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课程的重要补充。《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安排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是在原有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课程安排设计如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以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就本校范围而言,适用的专业有: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除此之外,可以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也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总学分

选修课可以为2学分,必修课可以为3学分。

4.总学时

选修课可以为4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20学时;必修课可以为6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4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课程内容设计部分。

5.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跳出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采用以小组项目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的构成为:

A、小组项目占40%(开题汇报10%、总结汇报10%、调查文本报告20%);

B、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10%、课堂考勤10%);

C、期末卷面成绩占40%。

其中,小组项目考核将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环节详细介绍。而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等,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主要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模块工作性质设计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边学边做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部分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室或现场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配合大量的茶叶市场调查及茶叶种类、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缩短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教师能将茶叶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茶叶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收集、编写多个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

在茶叶市场调查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学生互动探讨,互换角色积极研究专业深度问题及前沿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与讲座式学习结合,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4.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

实施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即按照市场调研企业项目的模式成立调查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要求每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有队名、口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设计项目内容,从茶叶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开始,分步骤进行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施及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茶叶市场调查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从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方案实施、整理和形成调查报告的完整流程。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基于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特点,此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实践环节,并将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分为理论内容部分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1.理论内容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茶叶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授课中,侧重针对茶叶本身的特点、茶企业、茶产业自身的特色,对市场调查各个方面的步骤与调查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充分体现茶叶专业的课程特色。 2.实践环节设计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应充分借鉴其经验,课程设计重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此,对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总的来说,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前述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的实施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市场调查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两大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

选修课:20学时,采用单项训练法

必修课:40学时,采用综合实训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组建团队、确定项目、开题汇报、项目实施、项目整理、总结报告

(1)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根据福建省茶叶市场的现状,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开发相应的技能模块。

就企业营销调查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将市场调查活动的工作过程分为六项技能模块: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此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补充市场调查预测模块。具体模块的基本知识在理论部分详细介绍,在实践环节则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工作过程分解的基础上,针对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六大技能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性质要求,采用相应的单项训练法或综合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单项训练法,是将六个模块作为六个子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随着各章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少,课程为选修性质的教学安排,学时可以分配20学时。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多,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上可分配40学时。

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进行:

首先,组建团队。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情况,并要求学生分组组建市场调研团队。可根据班级情况,每5~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推举队长,确定队名及团队口号,并结合项目进展分配每个团队成员任务。

其次,确定项目。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具体而言,由于福建省在茶产业方面的特殊地位,大大小小的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茶叶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星罗棋布,酒馆茶楼、茶叶店分布广泛,茶叶消费市场成熟,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为茶叶市场调查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联系校外相关的茶叶企业或接受委托,对特定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展开调查,也可根据教师给定的茶叶市场及茶产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进行调查。

再次,开题汇报。在具体的项目选定后,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讲授茶叶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并要求学生针对其选定的具体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抽样设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等方面,之后应安排一次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开题汇报,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打分考核。

第四,项目实施。调研项目的实施环节在校外进行,根据课程的性质,若是选修性质的课程,可安排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若是必修的性质,则可安排集中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阶段展开具体的项目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五,项目整理。该步骤涉及具体调研问卷的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教师应密切跟踪学生项目开展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对项目实施后的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第六,总结报告。在调查项目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的口头汇报主要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调查的主要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则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至此,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培养茶叶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与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2]刘玉.浅谈《茶事服务与技能》课程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3]徐薇.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0(10).

[4]杨江帆,管曦.关于茶叶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兼论茶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茶叶,2005(6).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职业资格;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深入, 政府行政部门应本着政社分开的原则, 把诸如职称评定、项目论证评估、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社会公益性工作尽快明确转移给社团组织。这不仅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这既是科技社团的优势, 又符合社团的公正性、社会性, 也符合国际传统做法。近年, 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 已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科协和学会组织, 虽然还仅仅是开端,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据最近中国科协对学会、协会、研究会接受转移情况的调查显示,接受转移的职能领域包括: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5个学会)、执业资格认证(5个学会) 、技术标准、规范制定(10个学会)、技术鉴定和技术事故鉴定(4个学会)、科技成果评定(8个学会)、设立科技奖励(25个学会)、培训和继续教育(25个学会),大部分学会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政府转移的职能。承接政府职能,是当前我国各级学会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也是学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 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中国茶叶学会作为茶叶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社团, 对本领域职业的需求状况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 随着茶叶事业的迅猛发展, 积极参与到国家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之中, 主要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等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自2002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来,学会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十余年的开拓进取,中国茶叶学会坚持“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办学理念,拓宽了培训领域,增强了职业培训工作的办学实力,提升了职业培训工作的办学水平。通过不断与国内外单位的合作交流,承接各级政府转移职能,大力探索实践新的发展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在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探索开放、灵活的培训模式,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实现了学会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培训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三大社会主体正在确立。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部分职能向民间组织转移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社团组织作为我国民间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承接政府职能是改革赋予科技社团组织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 能否有效承接这些职能,直接关系到科技社团的发展,关系到科技社团能否在社会事务中担当起更多重要角色。“以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学会”,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拓进取,自谋发展。2002年中国茶叶学会换届改选之后,积极向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报“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资格,同年9月,经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批准,中国茶叶学会取得了“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资格;2003年底经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中国茶叶学会成为茶叶行业四个工种(茶艺师、评茶员、制茶工、茶园工)的培训和鉴定基地;2005年底,通过学会秘书处的争取,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346号站”;2007年,学会茶业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试点示范活动”;2011年,中国茶叶学会被评为全国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学会所在部门被科技部认定为“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多年来,本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规范培训流程,严格管理,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培训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共举办国内外评茶员、茶艺师、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培训班245期,20745名学员取得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职业资格证书,为茶产业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中国茶叶学会职业资格培训”已成为业内第一培训品牌。

二、创新理念,突出特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水平

学会培训工作从无到有,基本上是从零起步,而且茶艺师、评茶员培训都是职业资格培训,不仅仅是讲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多技能操作,加上茶艺师、评茶员又是新兴的职业工种,可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学会工作人员也是摸索着前进,抓住行业特色,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培训工作的每个环节。

(一)科学设置课程,组编实用型培训教材

茶艺师和评茶员,每个工种有五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均有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相关知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从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分出层次。对不同的等级均进行多次实践,吸取学员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现已编写、出版了既符合国家标准又符合实际需要的五个等级的《评茶员培训教材》、《茶艺师培训教材》、《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共126万字。编写培训教材20余本,共100多万字。这些教材也成为全国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范本,引领着行业培训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学会荟萃了茶叶育种、栽培、加工、生化、植保、审评、检测、茶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队伍主要由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同时外聘部分著名专家,现已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教师库,拥有100多位专兼职培训教师。在培训实践中不断征求、采纳学员的意见,调整授课方式和方法。培训模式注重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技能实操课时之比达到1:1,并且五个等级的理论和实操递进不重复。

(三)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

学会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地段,自然环境优美。通过自身努力,同时积极向挂靠单位争取,现在学会拥有1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拥有1间能容纳200人的专用理论教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音响等现代化的设备设施,1间按照国家标准配置的感官审评教室,1间充满着茶文化气息的茶艺培训教室。

(四)优化管理流程,建立较为成熟的管理服务体系

学会有11名工作人员。继续教育部是专职的培训教育机构,通过不断摸索,制定了培训流程、鉴定流程、班主任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指标。通过培训管理服务,搭建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间的交流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打下基础。已建立了一套培训考核管理规章制度。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鉴定合格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实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为此,制定了站长岗位职责、考评人员工作守则、技能鉴定考试纪律、办公室工作职责、仪器设备管理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装裱上墙,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三、转变市场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2002年至2013年,学会培训人数由54人/年增长到2132人/年,人数在逐年递增。茶业职业培训工作以教学严谨、实操规范、注重应用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同,学会已成为国内师资力量最强、培训规模最大的权威茶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见图1)。

(一)培训地域由国内延伸至国外

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来自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每年还有海外学员参与学习,培训学员覆盖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士、印度尼西亚、荷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会还在日本、韩国等国组织了职业培训,参训人员567人次,扩大了中国茶叶技能培训在海外的影响。

(二)培训层次由初级提升为高层次

学会的培训教程涵盖了从初级到最高等级的技能水平,培训工种也包括了评茶员、茶艺师、茶园工、茶叶加工工等多个职业,成为业内培训工种最多,等级最全的培训机构。目前高级评茶师已举办了8期,高级茶艺技师举办了3期,共培养国级一级技师330人。

(三)培训对象由一般从业人员发展到专业科技工作者

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学会设计了系列高级专题研修教程。利用“中茶杯”、“国饮杯”茶样特有资源,开创了全国首期六大茶类品质评鉴研修班;开拓了龙井茶品质评鉴研修班、闽南乌龙茶研修班、茶业经营管理研修班、管理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共举办21期,学员1122人,拓展了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

(四)合作形式从中国茶叶学会寻求支持到茶区政府主动要求与中国茶叶学会合作

随着培训成效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茶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主动联系,提出了由地方组织安排,学会派遣师资,在当地举办培训的要求,比例占全年培训计划的三分之一。与浙江、湖北、江西等11个省(市)政府联合办班30期,培训学员2436人。

四、贴近产业需求,建立服务模块,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步伐

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带动了学会其他工作的深入发展,学会自身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推动了学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步伐。学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承接国家政府转移职能

学会先后承接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农业部、中国科协的培训项目。分别有科技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部级茶艺师裁判员培训班、茶艺师评茶员考评员培训班、茶叶精深加工研修班,学员320人(见表1)。

(二)承接当地政府转移职能

承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项目。分别有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茶叶栽培与制作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茶文化与营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茶文化茶料理研修班、茶产品转型升级及茶叶加工新技术研修班等10期培训班,学员共计1009人。

(三)承接外地政府转移职能

承担湖北省农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质量监督检验局、浙江省绍兴质量监督检验局、浙江省新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茶员、茶艺师的培训项目,深入茶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20余期,学员共计335人,为茶叶企业QS质量认证做好准备工作,助推茶产业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培训工作赢得了基层茶农的积极评价,湖北恩施自治州政府也发来感谢信充分肯定了学会培训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将夯实现有工作基础,努力打造中国茶业一流品牌培训机构,保持质量和服务在行业内位居第一。在充分发挥师资、设施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专题研修教程,推动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认认真真办好每一期班。茶艺师、评茶员职业资格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学会凝聚力, 扩大影响力, 同时也开辟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为今后承担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职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是一项新事物,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科技社团自身必须发挥优势,克服不足, 在各个方面做到自立自强, 并以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才会有所为。我们深切体会到, 学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承接政府职能的过程, 本身就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扩大自身影响的过程, 在承接政府职能之后, 科技社团的天地自然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薛谦,曹学庚,耿娇娇,周欣荣.以基地促建设以创新求发展大力构建石油石化人才继续教育优势平台[J].继续教育,2014,(5).

[2]建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探索承接政府职能有效模式[A].全国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9.

[3]周智修,段文华.打造培训品牌,推进学会发展[J].学会,2011,(4).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茶叶机械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茶叶机械是我国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到物理学、制图、机械、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目前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产业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加工,从业者必须会使用并简单维修茶叶机械,因此就对学科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茶叶机械课程的特点,结合茶叶企业生产需要及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叶人才[1]。

1生源特点与教学目标

1.1生源特点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1.2教学目标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wwW.133229.coM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茶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掌握茶叶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中小型初精制茶厂的规划、设计和作业机械的安装技术[3]。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2.2教学内容更新慢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2.3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茶叶机械课程安排共48个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并对专业课进行全面学习,但茶叶机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和抽象的课程,纯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增加了授课难度。

3改革措施

3.1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法。一是结合现场教学。机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的实际情况,在首次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验室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1节课分成2个部分,通过讲解绪论、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在实验室再结合实际讲解机械的分类和构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演示法。茶叶机械发展较快,种类较多,有些机械只有在特定的产茶区才可以见到,而对于来自各地的学生来讲,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茶叶机械的图片,对图讲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加和充实了课堂容量,培养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4]。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传统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3.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观摩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实物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5]。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该专业比较重视,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校茶叶研究所实训基地,该所的机械基本能完成六大茶类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茶叶制作机械,但还比较缺乏对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精制机械的投入建设,同时茶园耕作机械也投入甚少,应加强重视,可以从一些大型茶厂买一些较昂贵的废弃机械作为教学样板,这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茶叶机械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学校应该从学科学位建设的高度引进和培育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形成合理的师资、科研梯队;教师本人应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大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实现以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研究的教学科研一体化[2]。茶叶机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同时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实践环节的分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3.4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可依靠实践环节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使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茶叶机械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新的考核模式将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浙江农业大学.茶叶机械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7-5958,5966.

[3] 刘晓娜,郭桂义,胡孔峰.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2-44.

[4] 王会芳.高职院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4):249-251.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4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员工。员工上岗前全面进行初级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史概况;茶的分类;部级名茶的产地以及品质特征,典故传说:茶的保健功能:茶具的运用;茶叶的保管;中国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以及特种名茶的冲泡技巧等。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上岗学至三个月,通过实习期的有效积累,员工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对茶叶的形、色、香、味、韵也有一定的掌握,可给予晋升茶艺员。再进行第二次培训(即中级茶艺培训)。培训内容加深,内容包含茶在社会中的功能;中国茶区的划分;茶的诗、词、歌、赋;民族茶俗;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新名优茶;水与茶的关系等。茶艺员在实际工作中,成绩优异者通过重点培训,晋升为茶艺师。根据现在我国的国情,茶艺师只能通过内部培训或培训班来实现,但是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地点极少,这就大大地制约了茶叶店、茶艺馆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养一个茶艺师,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及销售、冲泡技巧,才算是合理的茶艺师。基于这一点,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分级培训实习生、茶艺员、茶艺师。高级课程包括学习和推广茶艺的重要意义、茶艺创意、茶叶制作、加工、栽培的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名泉等。茶艺师的茶艺之精将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人品茶、识茶、论茶、爱茶。这极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巩固、创造。茶叶店、茶艺馆称呼负责销售、服务的员工不应称呼为“服务员”,而应根据该员工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和理解予以称为“茶艺员”、“茶艺师”以区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员。茶艺师的素质、内涵、形象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员所无法相比的。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5

一、加强领导、健全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网络,落实科技工作责任,保证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照工作要求,我们成立了__村创建省(市)级科普村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省科技示范户亲自抓,村主任具体抓,村委会配合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并制订一系列科普工作计划,召开3次科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办法,并以中心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步伐。

二、加大科技兴农的宣传力度,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

本村经常邀请县农技专家、县茶叶协会、浙江大学教授来讲座、辅导,通过“请专家进来”,建示范基地,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同时,全村31个承包组相应建立科普宣传领导小组和科普宣传员,以承包组长为科普宣传员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村里还投入资金近4万元配备电脑、电视机、科普宣传窗、农函大教室等设备,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__年共举办培训班5期,参加人数达350人,开办了“农函大”学习班,完成结业学员58人,对全村党员开展了农村适用知识和市场经济的培训,64名党员在实施“先锋工程”中不但带头学习,更是发挥了“双带”作用。全村获得农民技术职称45人,其中村干部5人,占两委班子成员70以上。还开办村“农民夜校”,利用夜校学科学、学技术,科普宣传面达90以上。村党总支在带领全村村民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采取电化、有线电视、图书杂志、宣传橱窗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村民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形势任务教育和科普知识。

三、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合作建立浙大__科研教育实验基地,建立县优质茶苗基地。投资3万元邀请浙江大学、省茶叶研究所专家进行老茶树低位嫁接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建立了老茶树嫁接改造科普示范基地3亩。根据市场需求,从山东引进蔬菜新品种筒蒿试种,且获得成功,另外还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法,降低农民成本,种粮增产增效。

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今年改良的茶叶浙农117、浙农139的茶叶面积达500亩,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野生蔬菜“芦蒿”也得到快速发展,从20__年100亩的基础上,今年发展到500亩。苗木产业提升档次,从原来单一的香樟树发展到现在的广玉兰、榉树、桂花树等等许多新品种。

四、抓基地示范建设和专业户培育。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药残留;茶叶;对策;祁门县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25-02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其购买欲;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而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是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茶叶销量,从而影响茶叶经济的发展。

1 祁门县茶叶农残现状

祁门县是安徽省的重点产茶区,也是著名的祁门红茶原产地,全县18个乡镇均生产茶叶,茶叶经济是全县茶农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全县共有10 800hm2茶园,其中以祁红发展有限公司、祥源祁红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认证发展有机茶园仅2 300hm2,其余8 500hm2茶园都分散在茶农手中。前些年,因农药有中毒致畸、致癌的副作用,出现过几起茶农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近年来,也时常发生部分出口红茶因农残超标而被退货或取消订单的情况,给我县红茶加工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若我县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农残,茶产品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扩散,不断放大,外销红茶势必会受到重创,而出现滞销,对整个行业和产业构成威胁,甚至遭到灾难性、毁灭性的打击,而致整个红茶产业衰败。

2 茶叶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2.1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差 现阶段我县茶叶生产经营以分散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水平低,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出现违规现象;茶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不挂钩,茶农用药主要考虑3点:看效益,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看效果,管不管用;看成本,是否便宜,因而习惯使用一些高效、价廉的高毒药物甚至禁用药物,给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同时,受气候变化、耕种方式等因素影响,当前茶园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须大量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加上不少茶农未了解茶树病虫的危害特性,不按照规定用药,选用农药不当,防治效果不佳,为提高防治效果,擅自提高施药浓度,增多施药次数;不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等过了安全间隔期,施药后仅2~3d就采摘,农药尚未被茶树完全吸收降解,往往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2.2 外销市场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红茶市场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欧盟等发达国家对茶叶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严,不断降低茶叶农残含量标准,提高贸易门槛,而致部分农残被动超标。

2.3 监管能力弱,监管不到位 2012年2月24日印发的祁编[2012]06号文件,决定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挂牌,设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名称统一为祁门县xx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所需编制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内调剂,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而事实上,只不过空有牌子,没有固定场所及人员,更没有检验检测设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基础弱,越到基层监管服务和支撑体系越滞后,在检测体系方面,全县尚没有茶叶质检的专门机构,目前必须送至省级质检机构。县级和乡镇基层检测基础建设得不到加强,就很难适应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茶叶生产中即使出现农药残留问题,也不能及时查处,任由问题茶叶流入市场。

3 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措施

3.1 充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能力 要尽快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专业人员、办公经费、办公场所,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构建和完善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强化技术支撑,切实提高执法监督、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能力。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舆情监测,科学评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地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3.2 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宣传,规范茶园用药,强化源头管理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员要认真研读最近我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有关进口茶叶检测标准的知识,在生产前期,组织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及县级农资供应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而后,再由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组织本乡镇茶叶加工厂负责人、技术员及农药经销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二级培训;生产中,监管员、茶技干要及时深入茶园指导茶农科学管理,控制投入品使用,确保规范用药。加大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监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各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提升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 加大茶叶农残检测监管力度,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强化制度建设 茶叶生产期间,乡镇质监员要及时深入各加工企业按批次抽样报检,检测结果及时在县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对检测合格的本批次茶叶发放粘贴合格标识,县政府应将全年茶叶质检合格企业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减免部分税额进行奖励,优先考虑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安排;对农残超标不合格产品进行封存或销毁,并追溯源头,查清原因进行整改,并取消本年度的优惠政策。全面强化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制度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7

关键词 生态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态势;促进策略;武陵山区;贵州铜仁

中图分类号 F326.12;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99-03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Team of Ecological Tea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Based on Field Survey of Tongren City

LIANG Cheng-ai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full investigation of situation of tea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eam in Tongren City,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industry talent team,such as few in talent number and serious brain drain,bu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he city′s tea industry,the tea industr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would show development trend that connotation tamping and epitaxy expanding keeping abreast.Therefore,it was necessary through promotion strategies such as mechanism safeguard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collaboration to strengthen tea industry talent team building efforts.

Key words ecological tea industry;talents team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trend;promotion strategy;Wuling Mountainous Area;Tongren Guizhou

武陵山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好茶的重要生产地区,改革开放以后该区的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所生产的“古丈毛尖”“梵净翠芽”“石阡苔茶”“乌江白茶”等产品不但在产量方面居于全国首列,而且在质量方面也在全国位列前茅。然而,作为梵净翠芽、石阡苔茶、乌江白茶等茶叶的主产地――武陵山脉主峰所在地的铜仁市,随着贯彻主基调、实施主战略、推进“三化同步”和跨越发展战略在该市的深入实施[1],一个制约该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为充分了解该市茶产业人才的现状、问题及需求状况,课题组成立3个调研小组,分别对该市的沿河、思南、石阡、印江、江口、松桃等6个县的茶叶加工厂家和销售企业进行了现场访谈,并与部分县的茶产业管理部门进行了专门座谈。访谈与座谈的结果表明,虽然该市的党政机关已牢固树立起了“人才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资源”等科学的人才观,并且也十分注重通过内培外引等途径来增加该市的茶产业人才队伍,但由于近几年来该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现有人才队伍已无法有效满足该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1 数量偏少与流失严重并存:茶产业人才队伍之建设现状

在仔细整理与分析访谈和座谈记录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见闻及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铜仁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两大发展特征。

1.1 数量不足与文化不匀共存:专业技术人员之现状

研究分析表明,截至2014年,该市的专职茶产业管理人员仅为26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为243人,管理干部24人。不仅如此,该市现有的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型发展态势。

1.2 青黄不接与流失严重同在:生产加工人才之现状

在近几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部分乡镇考虑到工作实际需要及节省经费开支之事实,不仅将许多农业技术服务站合并到其他行政机构中,而且还抽调了许多全额拨款事业身份的茶叶技术人员到行政岗位上工作,再加上交流到行政岗位的茶叶技术人员多是茶产业人才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结果导致许多茶叶工作站无法正常开展茶叶技术推广工作。据统计,近5年来,不仅该市的乡镇农业技术人才的交流换岗率高达85%以上,而且还有接近50%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再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工作。与此同时,该市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只能培养50名毕业生,在这仅有的50名毕业生中,能留在铜仁市本地茶叶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绝大部分流动到发达地区。这种茶叶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该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号召下,铜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茶产业列为该市农业支柱产业之首,不仅编制了科学可行的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茶园13.33万hm2,茶叶加工企业从238家增加到800家以上;茶叶总产值从10亿元增加到50亿元以上;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如《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意见办法;甚至还专门设立一些诸如协会、办公室、工作局、委员会等类似的茶叶管理机构。然而,不管是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或是规章制度的有效保障,或是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

2 内涵夯实与外延拓展俱进: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之发展态势

按照铜仁市“在2016年实现茶园8.38万hm2,到“十三五”期间,实现投产茶园达到8.38万hm2,年产茶叶20万t,年产值100亿元,茶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以上,实现茶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 600元以上,将铜仁茶产业建设成为茶叶强市,成为全国名优茶,绿茶、珠茶出口基地”之“十二五”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该市的茶产业人才队伍将在内在涵养和外在规模建设方面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2.1 文化水平与总体数量不断飙升:基层技术人员之发展态势

按照全市茶产业“十二五”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全市茶园达到8.38万hm2,按照每33.33 hm2配备基层技术人员1名的标准,共需基层茶叶技术人员2 500人,进而致使与茶叶生产有关的基层技术人员的数量呈现出急速上升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考虑到现代产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需求,广大的基层技术人员为使自己能在转型发展中与时俱进,必然会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这自然就会使得基层技术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结构逐渐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

2.2 操作技能与工艺流程日臻完善:茶叶制作技工之发展态势

按照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之茶园8.38万hm2的建设目标,以66.67 hm2茶园建设1座初制茶叶加工厂为标准,全市共需建设1 256座茶叶加工厂。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所加工的茶叶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各茶叶加工厂必然会要求茶叶加工技师在操作技能和工艺流程等方面大胆创新、精益求精,进而促使该市的茶叶制作技工不断探索新的制作工艺、不断发明新的加工方法、不断采用先进的制作设备,藉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最终在这一提升中促使该市的茶叶制作技工呈现出操作技能与工艺流程日臻完善的发展趋势。

2.3 管理水平与实践经验不断拓展:茶企管理人员之发展态势

按照铜仁市“十二五”生态茶园8.35万hm2规划,每66.67 hm2茶园配1座茶叶加工厂,共需建设1 256座初制茶叶加工厂,每座加工厂配备管理人员5人,共需管理人员5 000人。为使这些茶厂产业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各茶厂必然会加大茶厂的管理力度,提升茶厂的管理质量。而无论是管理力度的增强或是管理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各茶厂一定会十分注重通过区内培训、区外进修、专题研修、厂内实验等途径来努力提升茶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在茶企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的不断夯实中提升茶厂的管理质量,进而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溢出效应,最终促使茶企管理人员逐渐呈现出管理水平与实践经验不断拓展之发展态势。

2.4 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技术指导人员之发展态势

根据全市茶产业“十二五”生态茶园8.35万hm2规划及每个技术干部指导茶园面积200 hm2的标准,全市尚需要茶叶技术指导干部600人。然而,这仅仅是从外延数量规模层面而言的。要想真正发挥出这些干部的技术指导作用,还需要不断突显其内涵修养层面的作用,即在切实增加茶叶技术指导人员的基础上,努力通过严把入口关、坚守质量关、突显发展关等渠道,不断提升各级技术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最终促使技术指导人员逐渐呈现出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之发展态势。

2.5 市场观念与营销策略不断优化:茶叶营销人员之发展态势

基层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与总体数量的不断飙升是茶企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茶叶制作技工操作技能与工艺流程日臻完善是茶企不断超越的重要保证,而茶企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与实践经验的不断拓展则是茶企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无论文化水平与总体数量的不断飙升和操作技能与工艺流程日臻完善,或者是管理水平与实践经验的不断拓展和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的与时俱进,都只是属于生产环节部分的着力点,要想真正促进茶企的发展,其根本点还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促使茶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关键出路还在于坚定市场信念和激活营销策略。而无论是市场信念的坚定或是营销策略的激活,都需要茶叶营销人员的努力。也就是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营销人员将会在品牌的不断塑造和市场的切实开拓中逐渐呈现出市场观念与营销策略不断优化之发展态势。

3 机制保障与管理优化协作: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之促进策略

铜仁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及充分考虑人才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在基层茶叶技术人才队伍、茶叶加工技术工人队伍、茶叶企业管理人员队伍、茶叶营销人员队伍、茶叶机构部门人才队伍等多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针对铜仁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实施茶产业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以提高茶产业人才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进一步规范茶产业人才队伍管理、培育、扶助、激励4项机制,着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茶产业人才队伍[2]。

3.1 完善管理体系,形成建设合力

完善管理体系,就铜仁市当前的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而言,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切实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而言,即要建立健全市、县茶产业工作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由组织部门牵头,人社、农牧、财政、科技教育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并通过联席会等形式,切实加强对茶产业人才建设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进而形成开发人力资源的强大合力。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即是要制定科学而严谨的茶产业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及茶产业人才队伍考核评定管理办法,在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原则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实施茶产业人才队伍官方认定及职称评定工作,逐步建立起上联政府、下接茶叶基地的茶产业人才资源库及全国茶叶人才信息库,并通过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等办法,切实发挥出人才队伍在茶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三是建立高效畅通的联系沟通制度。具体而言,即要求市、县各茶产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茶叶工作联系点,通过上联1名专家,下接3~5名优秀茶产业工作者作为联系对象等途径,适时高效地帮助普通茶产业工作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难题,最终在领导小组、评价体系和联系制度等的整合作用下,形成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从而有效推进铜仁市茶产业工作的发展。

3.2 灵活优化用人政策,激发建设动力

为有效推进铜仁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除通过由领导小组、评价体系和联系制度等整合所产生的建设合力推动之外,还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人才建设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灵活茶产业基层技术人员用人政策等途径,激发建设动力,进而大力促进茶产业又快又好又健康地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灵活用人政策,切实加大茶产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不但要通过建立茶产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实施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制定科学可行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基层锻炼计划、建立完善茶叶专家联系基层制度等办法,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而且还要不断简化茶叶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程序和适当放宽茶叶基层单位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通过工作经历、技术层级和实践经验折合加分等形式,加大人才引进工作中面试环节的分值比重,进而营造一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引进新格局。二是优化用人机制,不断健全基层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不仅要通过建立茶叶基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茶叶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茶叶基层专业技术工作津贴制度、建立茶叶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退休金奖励制度等办法来维持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动力,而且还可以通过推荐与选拔各级优秀茶叶技术工作者、完善基层茶叶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鼓励基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创新、实施基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安居工程”计划等途径来激发茶产业专业技术人的创新活力,进而在工作动力的持续维持及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中切实推进茶产业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3.3 整合培育资源,创新培育机制

考虑到铜仁市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及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除了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形成建设合力”和“灵活优化用人政策,激发建设动力”等管理优化层面的策略来加以改善之外,还需要通过整合培育资源,创新培育机制等途径来承载或缓解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及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具体而言,一是要突出培育重点,整合培育资源。不仅要以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茶农为主要培育对象,并重点突出茶园标准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而且还要充分整合市发党校、各县委党校、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农技推广单位等培训单位的资源,以集体的力量重点开展好茶树栽培、花园管理、茶叶加工、产品包装与运输、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要努力创新培育机制。不但要科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扶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贫困户“雨露”培训计划等茶农培训项目,并加大管理力度,借以确保这些培训项目取得实效;而且还应通过培育茶叶科技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小分队和开通科技入户直通车、选派农业科技人员到规模种植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来革新培育机制,最终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施效果。

3.4 完善扶持机制,优化培育环境

除了通过整合培育资源,创新培育方式等机制层面的途径来承载或缓解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及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之外,还应努力完善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扶持机制,借以不断优化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育环境。而要完善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扶持机制,关键应从政策、技术、基地和资金4个方面着手。具体而言,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即对科技含量高,既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又能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茶叶科研项目,不但要从政策措施上保障其能拥有一个顺畅的研发环境,而且还应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其研发成果能发挥应有的促进生产、培育人才等方面的效应,进而最终为茶叶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加强技术支持力度。要通过开展技术专家与茶企及茶叶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出省内外茶叶专家们的技术优势,进而达成既能帮助茶企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和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等帮扶效应,最终不断优化培育环境。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的幅度。不但要通过积极争取相关金融部门给予资金扶持来研发茶叶精深加工项目,而且还要通过设立实用人才发展基金、成立实用人才互助会等办法,多渠道筹积基金,进而逐渐改善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育环境。四是加大基地建设力度。要紧密依托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通过不断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办法,密切学校与茶企、茶叶管理机构、茶叶销售市场的联系,进而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最终增强茶叶人才队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 结语

人才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实施生态茶产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不但是实施铜仁市13.33万hm2生态茶又快又好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充分发挥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确保铜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3]。因此,通过分析茶叶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调整茶叶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完善茶产业人才培养机构、研发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等形式来加大茶产业人才建设的力度就显得十分必要[4]。

5 参考文献

[1] 王宁,杨春凌.发展之基 转型之要 跨越之本[N].贵州日报,2012-12-06.

[2] 田景涛,罗静.铜仁地区生态茶产业建设人才培养战略初探[J].贵州茶叶,2009(3):22-24.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8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3] 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9

关键词 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湖北鹤峰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40-01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部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 892 km2,总人口22.3万人。经过数年来的艰苦努力,茶产业现已成为鹤峰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9 466.67 hm2,茶叶年产量2.6万t,综合产值22.6亿元,茶农获现金收入6.8亿元,出口创汇达到911万美元。

1 基本目标

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突出强化示范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转化、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标准化技术培训与推广、统防统治、档案记录及质量追溯、生产过程监测、品牌培育、包装标识、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产地准出控制能力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县核心示范区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基本实现组织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示范产品100%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实现品牌销售和订单生产。二是农业技术标准推广应用面大幅提高。标准宣传培训率、标准转化应用率、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入户率达到100%。三是质量安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00%。农药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率100%,药物使用率降低30%以上,不使用禁用农药。四是辐射带动效果显著增强。带动周边同类生产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0%以上、核心示范区周边3倍以上面积实现规模标准化生产,同时,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连续3年同比增长15%以上。五是产地准出制度健全有力。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有效推进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农产品包装标识率提高至95%以上,生产档案创建率达100%。

2 项目建设内容

2.1 制订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是制订出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加工技术规程;二是编制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用手册,并发放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户手中。

2.2 示范区基地建设

一是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叶良种示范基地6.67 hm2,改造低产茶园66.67 hm2;二是搞好66.67 hm2投产茶园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三是推广“猪―沼―茶”生态模式66.67 hm2以上。

2.3 加强农业执法监管

整顿规范农资经营,禁施高毒高残农药,实行农药定点销售、分柜销售,严厉打击经营假劣农资和掺杂使假行为。

2.4 推行茶叶加工标准化

促使鹤峰县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带动示范区内10余家茶叶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5 品牌培育

坚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基础,大力培育产地品牌,提升示范产品市场知名度和质量安全水平。启动金阳、骑龙、鑫农、龙福、雀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绿色食品茶叶认证工作。

2.6 开展技术培训

2016年完成茶农技术培训1 000人次以上,通过会议、电视、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

2.7 产地准出制度建设

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用药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产品准出检测为主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地准出制度,包括运行流程、实施细则、产地准出办法等。产地准出中,对“三品一标”产品,实行查标验证快速入市。

2.8 质量安全监测

建立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和报告制度,加大对茶叶产品实行定点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有受控的预警应急处置措施。

3 时间进度(2016年1―10月)

2016年1―3月,制订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编写技术培训资料,完成技术培训1 000人次;新建良种茶园基地6.67 hm2,完成66.67 hm2低产茶园的改造。4―5月,完成茶叶标准化生产培训1 000人次;搞好66.67 hm2标准茶园管理;同时在茶园施沼液肥66.67 hm2。6―10月,完成茶完成骑龙、金阳、鑫农、龙福、雀语春茶业公司的绿色食品茶叶认证工作。

4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工作专班,将加大组织领导和管理力度[1-2]。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执行,按时保质保量,强化项目资金专管,发挥项目建设效益[3]。三是加强企业带动。新建标准茶园6.67 hm2和改造低产茶园66.67 hm2,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行茶叶生产标准化[4]。四是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充分利用鹤峰县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示范区内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保证茶叶质量安全[5-6]。

5 参考文献

[1] 谭春凤,谭有熙,刘凤生.贵港市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农学报,2009,24(2):49-52.

[2] 孟祥生,夏依忠.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295-2296.

[3] 段新友.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建设的内容和方法[J].宜宾科技,2011(2):26-30.

[4] 刘建峰,伍锡坤,彭智平,等.建设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的实践[J].广东茶业,2012(6):5-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