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品德与社会集锦9篇

时间:2022-07-27 00:52:35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范文1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其突出的特点是以育人为本,重视培养儿童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目的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简而言之,即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我对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如下想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良好的导语设计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四年级品德教学中有这样一课:《今天,你安全吗?》。在这节课中,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每天我们背上书包离开家门时,关心你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要对你说什么?他们希望你安全,你的健康平安就是所有关心你的人的快乐幸福。所以对于你们而言健康平安地长大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天你安全吗?》,学完这课后,你们会知道很多知识。”当孩子们听完了这段导语,顿时求知欲提升,激发了孩子探寻的兴趣。

二、挖掘教学资源,让课堂更精彩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于教学资源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教科书、教学挂图等,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对某方面思维的触动等。教学资源的挖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精彩。在讲《温暖的家》一课时,我先出示了自己的家庭合影,这样首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紧接着我结合照片上的人物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发言。这样让学生明白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为下面整个单元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增加生活体验,促进认识的深化

只有实践之后才有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才能使道德的认识逐步转化为道德的行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努力弥补知行脱节现象,填平认识与行为之间的鸿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学校里的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我首先布置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老师的一天工作情况,真切感受他们的劳动,了解他们工作中的苦与乐,然后课堂上让孩子们充分交流。教室里呈现出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相互关心、师生情深的动人场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师生共同创设情境,加强学生认识生活的体验,了解老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的苦与乐。

四、改革品德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这样的鼓励语言进行评价:你真棒!太好了!有道理,别急,相信自己。你能行的……使之成为习惯行为。口头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的语言上非常谨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学生充满信心。教学的态势语言也可以成为鼓励评价的一部分,比如对学生点点头、摇摇头,拍拍肩膀、摸摸头,拍手鼓掌,竖起大拇指,都能取得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

五、组织课堂讨论,增强交流能力

讨论是《品德与社会》课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讨论也是儿童最常用的学习及交流形式,《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在教学中应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可以是针对课本的,也可以是相关延展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体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外,结束讨论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信息的反馈,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就活动实施的过程而言,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总结活动前、中、后期的各类问题,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学方法的持续性优化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品质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人的素质,教学方法的价值体现在能使师生用最少的时间、空间、物质与精力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如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这一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技巧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邦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08.

[2]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08-05.

[3]蒋建英.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03-01.

品德与社会范文2

一、研究教材,做到通俗易懂

从社会常识着眼,以种种社会现象,如家庭的、学校的、国内的等具体事例,展示美与丑、真与假、善于恶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些社会现象、社会实例的同时,也能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对自己的行为的好坏有所鉴别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在小学生初次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错误认识,这也是正常的,但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引导靠什么呢?就是靠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其中。

二、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坚持与社会实践现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社会里,要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思想觉悟,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设计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法制宣传等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味真、善、美,引导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四、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法规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

五、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品德与社会范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对帮助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认识,光靠考试是看不出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说、如何做。作为一名小学思品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充分把握这门课的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做人的道理,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与大家探讨如何进行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品德与社会》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形式的一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班级实施了,有些班级没有实施,对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的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是这种教学形式打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偏理论的教学形式,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似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国际著名教育专家斯普朗格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的知识或者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的经验。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开启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挖掘感召人们的生命感、潜藏的创造力、自我价值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如此。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正确理解应为“模拟生活情景的课堂”。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教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课堂上创设了与课题的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得到启迪。二是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师生对话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情感沟通和谐流畅。这样的课堂大大改变了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学生心目中呆板的教学形式,这种丰富活跃的生活化课堂。

二、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1. 大量搜集生活案例。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为生动形象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了基础准备。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备课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集大量案例,把最真实、最鲜活、最及时的案例搜集起来,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筛去不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感官和负面影响的案例,再结合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特性,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献给学生。

2. 做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同时,教师也要做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想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在和学生的交谈接触中,时时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学生也会很快学会。在教学生爱护公物、不浪费资源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粉笔不能用一点就换一根”“不拿粉笔乱丢学生”“黑板擦要轻拿轻放,不敲击破坏”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在课间追逐打闹时不学老师的样子拿粉笔或黑板擦丢同学。

3.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是爱的教育,是用心教学,是用情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意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这种行为无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发掘德育资源,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小公民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孩子们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小公民。

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品德与社会教材里的图片、事例、资料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在传授社会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节点,紧密联系实际,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用一些发生在家乡、学校等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觉得真实可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品德与社会范文4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四)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学生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三)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生品社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课前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有趣导入的品德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品德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图片、资料、音像及音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认真设计教案,真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活,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标 演绎高效课堂――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07):59.

[2]董泉凤. 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36.

品德与社会范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情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培养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它们的道德情感是直接的,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使之进入情境化教学,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会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与学生的情感相联系,教师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激发道德情感,深化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在培养良好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判断,加以讨论,激感,坚定信念。在现实的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美好的意境带领大家走进情感世界,从内心产生情感体验。因此,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六年级《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一课中,教师教育学生要从不同角度认识勤俭节约的丰富含义,我便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与浪费的现象,让学生从中判断哪些是节俭的行为,哪些是浪费的行为,并展开讨论:节俭行为有什么好处?浪费行为有什么坏处?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应该怎样做?怎样看待对丢了东西不愿认领和吃剩的饭菜打包等现象?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没面子、丢脸,有的认为是小气。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节俭与浪费有正确的认识,从认识到情感到行动,实现道德情感的自身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现象让他们知道浪费是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在任何情况下节俭都是光荣的,不要担心别人的议论,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你周围的人。

品德与社会范文6

课堂教学是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认识了解社会和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渠道。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只要用心对待,精心设计,就能让学生喜爱《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以下是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将《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大多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表面上是在聚精会神地听,其实听得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和学生都有点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它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是不能颓废。所以要想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就能改变以往学生不愿动嘴、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的习惯,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变成一池活水。据了解,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同一个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表现和在语文课上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就决定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语文学科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融通性,把《品德与社会》课当作语文课来上,将《品德与社会》课的每一个环节像语文课一样精心设计,把语文课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方法运用其中。学生不愿阅读教材,老师指名读或分角色读,并且还设计思考题用幻灯打出,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一改平日品德课只有老师一人读讲的现状。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阅读教材,就可以避免以往的敷衍塞责。另外,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文字内容就很贴近生活,读到与我们联系密切的内容,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教育效果初步就达到了。教材中有生动的画面,学生还能边读边欣赏。形成习惯后,学生就愿意读书,兴趣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任务,不会再等待老师一人去“引导”。对于设计出的问题,老师也让学生像在语文课堂上一样分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同时也会提醒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之后也可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除此以外老师还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像语文课那样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比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老师在结束语时问大家:“祖国地大物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热土,你身为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纷纷表达出心中骄傲自豪之情。于是,老师又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感受多多,其中有一位同学还联系了2008年的奥运会,表达了中国人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了解同学们感受后,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的课前预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参与,我快乐。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她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教师可以用音乐这一特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用《歌唱祖国》来导入《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用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欲望,产生无限的遐想;用《爱我中华》来导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课堂气氛顿时被带动起来,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不用教师导入语言,学生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课堂实践证明,用音乐来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备加喜欢,课堂效果好。

二、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敞开

《品德与社会》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开放性的,所以教师就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成性的课堂,学生也乐于走进这样的课堂。怎样能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敞开呢?首先要丰富教材的内容。因为教材中的每一课语言文字是有限的,仅靠短短的几段话,学生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所以在平时,老师就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一主题时,老师就带着学生到电教室上网查了很多关于民族风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知道每个民族之间虽然在历史传统、文化信仰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从学生发出一次次惊讶声中,我们感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通过这样的学习,教材中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了,生动了,学生的印象深刻了。视野开阔了,认识提高了。其次,要拓展课堂上的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获取知识。在教学四年级《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时,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编排教学课题。比如:“家里的钱从哪来?”“钱用到哪里去了?”“买不到合适的东西怎么办?”“钱该怎样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回家或到学校周围小超市去调查。布置这些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课本上,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教室这样的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真正懂得花钱的学问,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最后,让课堂敞开还需老师创设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老师也要主动参与。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会更加积极,活动开展得会更有意义。同时,通过活动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这种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课堂,这种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就是和谐课堂中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吗?

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放到生活中去体验

现在的学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呵护中舒适幸福地生活着,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和失败。所以,如何教育学生面临苦难和挫折是《品德和社会》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可是仅凭读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于是,老师就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实践。在教学《尝尝苦滋味》一课时,老师让他们回家寻找苦滋味,一定是自己在做事中体会到的。经过几天的苦心寻找,学生回到教室想说的话太多,都来和老师“诉苦”。多数学生都讲到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尝到的“苦头”,还说出了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小困难的。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是老师的引导让他们尝到了苦滋味,虽然体验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五年级的孩子们生活阅历虽不算丰富,但也有一些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直观的、肤浅的、停留在表面的,需要老师通过课内外活动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认识挫折对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获得人生的丰富体验。所以课本上的知识要经常拿到生活中体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生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范文7

关键词:情境创设 人格 习惯 提高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运而生,随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资源方面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学习策略上强调情境创设,进行协作学习,在学习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小学生涉世未深,对于社会上的很多现象,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们就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具有新鲜感的教学手法,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模拟创设社会生活场景,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够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运用教学知识,就此实现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体验情境

培养真实情感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和社会接触的还不是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孩子无法用正确的道德观去评判,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目的。学生由于学习时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学习效率也就会产生差异。为此,教学时我注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创设日常生活场景和组织学生到社会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既有趣又有用。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在《让我先说对不起》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同桌的故事,讲述自己与同学的矛盾故事。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集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一块开心地成长。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创设“角色换位,引发共鸣”的情境,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教师先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请两个学生表演了两个“朋友”的不愉快,然后引发学生思考:“该怎办?为什么?”让其他同学亲身感受当事人的感受,并给予理解。唤醒学生承认错误,先说对不起的意识,这样,课堂上氛围趣味盎然、生动活跃,效率提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景的创设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喜欢五彩斑斓、活动频繁的动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课件时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突出特点,制作的课件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突出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客观实在性情境来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在讲《我的家乡真美丽》这节课时,设计到家乡的美,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来让学生看到、体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把学生旅游的一些留念照片通过展示台,让大家共同欣赏景物的美丽,提高学生欣赏美,感觉美的效率。

四、以辩论的方式创设情境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课堂辩论,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如在教学《让我先说对不起这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道辨论题:如果给同学或朋友发生了矛盾,应不应该给对方先说对不起?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非常激烈……“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引导学生自己分清对与错,是与非,给学生正确的道德指引。

五、走近社会、注重践行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六、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品德与社会范文8

《品德与社会》课生成预设一、背景概述

在2014年的山东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上,我执教了鲁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文化采风――礼仪中的文化》一课。这是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三课的一个色块内容。教材通过见面礼仪、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的图片、文字资料给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引领,启示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国家的礼仪及反映出来的礼仪文化。本课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注重学生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拥有多元文化观,认识文化习俗的差异,从而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成“懂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持宽容、尊重、入乡随俗的态度。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观”这一目标,课堂的预设是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文化之后的现场模拟来实现的,这既符合了品德与社会中“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又符合了“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精彩呈现

通过分析自己的资料,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知道了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并了解了礼仪背后的文化,出示世界地图。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了解的世界各国的见面礼仪,那我们就去世界各国转转吧!

生:好

师:我们先去泰国吧,sa wad dee ka撒哇低咔(双手合十礼鞠躬)。

生:sa wad dee ka

师:孩子们,我是站着的啊!

生起立:sa wad dee ka(双手合十礼鞠躬)

师:去韩国看看吧!(安宁哈塞哟)(师鞠躬行礼)。

生:安宁哈塞哟(生鞠躬回礼)。

师:啊!到了新西兰,见到了毛利人――行碰鼻礼,

一女生接受老师的碰鼻礼。走向一男生。

师:咦?怎么不和我碰鼻呢?

男生1:不好意思!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很难接受这样的见面礼仪,那我就是要和你行碰鼻礼,怎么办?

男生1:老师还是算了吧!

师:中国的小朋友,我代表毛利人欢迎你,来吧!孩子!

男生1捂住鼻子:不,不了吧!

师:哎呀,同学们我该怎么办?

男生2:老师,我给他捂上眼睛吧!

生大笑。

师:啊!这样不好吧!怎么办呢?孩子们!

男生1抱头求饶:老师,我求求你,还是饶了我吧!

男生3:老师,我来给他做个榜样吧!

师:好,我喜欢这个中国朋友(师与男生3行碰鼻礼)。

师:谢谢你尊重了我的见面礼仪!你很有国际友人的风范(转生面向男生1)!

男生1:好吧!老师,我尊重你!

师与男生1行碰鼻礼。

师:多好的一位国际友人啊!

你非常尊重我,当我们面对难以接受的见面礼仪时,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见面礼仪,并你努力试着去接受他的见面礼仪。

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之后,基本上能够接受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但是在面对毛利人近距离接触的的碰鼻礼时,比较含蓄的五年级孩子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课堂的预设是可能会不好意思,但经过学习之后,学生应该会很大方的接受不同的见面礼仪。但是实际情况是孩子很不愿意,老师几经周折孩子才勉强同意,课堂在这里用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这样的课堂生成能让孩子从内心里真正了解礼仪及其文化习俗的特点。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观,懂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持宽容、尊重、入乡随俗的态度。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课堂教学也成了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学生在老师的预设中,通过体验这样的方式触动孩子心底经过了思想斗争的,最敏感、最细致、最柔软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灵动、活泼的孩子,看到了有情有趣有仪的品德课堂。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地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品德教材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而课堂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学活动的预设去进行。因而,我们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生成,灵活应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1.把握教材,了解学情

预设的重点是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师在预设时,必须认真钻研大纲,把握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及尺度,区分重、难点;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结构特征。而学生的生活状况,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都是教师在备课是必须把握并预设的。还要对课堂上很多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有预先的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2.和谐情境,灵动生成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

预设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成为品德课堂上活泼、灵动的孩子们。

3.弹性预设,多种生成

品德与社会范文9

教学质量评价题

评价等级: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请你填一填。(共24分,每空1分)

1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世界上还有---------------文明及西方文明之源------------------和--------------------。这些文明为推进世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巴勒斯坦是--------、----------、---------三洲的交界  。

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等大型水利工程,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4.国际竹藤组织是由------------------政府和--------------政府共同发起的。

5每年五月五日是---------------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有些地方还要举行-------------------------比赛。

6.---------------------是南美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和-------------------------的河流,全长----------千米。

7、善待------------------就是善待自己。

8.目前世界上有-----------亿人口与安全洁净水无缘,有---------------亿人口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大部分的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主要是水污染引起的。仅腹泻病例每年就有---------亿,每天至少有-----------万人因此死亡,其中大部分是--------------。

二、请你来判断。(共20分,每题2分)

1.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                    (    )

2.现在,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越来越少了。  (    )

3.我们的生活同人造卫星密不可分 。                       (    )

4.中国只能生产载重汽车,不能生产轿车。       (    )

5.我们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    )

6国家有强有弱,强国地位高,弱国地位低。              (    )

7.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      (    )

8.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    )

9.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    )

10.我国是世界上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    )

三、精挑细选。(共20分,每题2分)

1.第一个成功“飞天”的中国宇航员是(    )。

A.杨利伟   B.费俊龙   C佳佳龙  D聂海胜

2.(    )年,我国自己制造了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

A.1965       B.1976        C.1986      D.1956

3.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     )。

A.李四光       B.钱学森      C.邓稼先     D.陈嘉庚

4.在尼罗河流域形成的古代文明是(    )。

A.埃及文明   B.印第安文明  C.中华文明  D.印度文明

5.被历代帝王尊为“至圣先师”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孙子

6.著有《理想国》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7.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8.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

A.长城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埃及狮身人面像 D.敦煌莫高

9.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    )

A.抵御外来入侵     B.供自己游历观赏

C.供士兵住宿      D.炫耀皇帝的威风

10.世界环境日是(     )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四、看一看,连一连。(共12分)

张骞                     A   七下西洋

郑和                         B  西游天竺

玄奘                         C   东渡日本

鉴真                         D  两次通西域

五、快乐回答。(共24分,每题8分)

1.你认为家庭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承担哪些义务?

 

 

2.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发展关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