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学素养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16 19:18:34

数学素养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1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如果他的大脑思维离开了敏捷、灵活、深刻、创造、批判,而是迟钝、呆板、肤浅、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谈他已具备了能经受世纪风雨洗礼,能为“四化”再创辉煌的优良素质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提法:

1、张奠宙教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中的一个界定:即从数学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朱成杰教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指出数学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四个方面。

2、就“大众数学”的教育目标来说,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等四个方面,这是着重从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

3、我国传统提法: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人建议应增加一项“建立数学模型能力”。

4、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具有以下五点数学素质:①懂得数学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二、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是三角形符号,而在代数中则是指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强化数学语言的教学,注意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互译训练,它利于

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几何中“Aa”、“直线a经过点A”与“点A在直线a上,记为A∈a”是三种语言的互化。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近年中考高考频繁出现语言互译、阅读理解、学科内小综合问题,学生失分率很高。由此可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5、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如高考从1993年至今从未间断,到1999年达25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数学的巨大威力。

6、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己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据此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决不可忽视心理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中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怎样去培养、去获得,有何目的、计划和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都在监控和调节之中,这种监控和调节往往比智力更重要,有些聪明学生学习水平低下,就是自己不能对自己监控调节。在情感意志过程中,主要是在认知过程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有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并发展能力和性格。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近几年我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成立了德育研究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政教处、团委定期开展班级管理研讨会、家长会,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大学院校心理学教授来校举行心理讲座,教务处开设选修、辅修课、课外兴趣活动,学校召开运动会、科技周、艺术节等形式构建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建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切切实实减轻了学生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使他们能愉快学习,茁壮成长并不断发展。

7、加强中学数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

办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为更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造就一批具有高数学素质的新型中学教师;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从教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提倡自我教育,立志岗位成才,使从教教师有能力进行数学素质教育。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是因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地教师在观念层次上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育人评价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时刻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知识层次上要不断地学习和牢固掌握现代数学知识,领悟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并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在方法层次上要认真研究教法、学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审美、创造,最终实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应该说,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及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再好的教学目标也要落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由于原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与现代科学、现代数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现有两省一市试行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试验本)让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简易逻辑进入,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大作用;全国各地现行使用的八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是教材建设的一些有益尝试。课程在选取内容时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快速变化与课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特点,把重要的基本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2

现就数学素质的培养分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关于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素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小学数学教育使学生掌握数学里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代数和几何里的基础知识,同时使学生尽量多地学习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劳动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掌握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一目标,中学数学教育所选讲的知识从量上讲,应以“最低限度”为当;从质上讲,应在两个方面向上努力:一是“横”向上的延伸,即扩大知识面,二是注重“纵”向的哲学升华,即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根本原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原理、方法对客观存在的“覆盖”范围或应用范围

2 关于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育关于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问题,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特别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数学教育关于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技能智能”间进行,而数学能力则主要是一种比较高级和处于核心地位的智能 综合一些文献的论述,可以将数学能力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另外,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数学自学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

3 关于数学交流素养的培养

数学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科学语言 学会数学交流是当今国际数学教育共同关注的内容,数学交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思想的表达 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的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2)数学思想的接受 以听、读、看、摸等方式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3)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把数学思想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把一个概念用图形或符号表示出来;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符号或语言等。

4 关于数学品质的培养

数学品质素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今后从事研究或工作所应具备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它体现了人格的力量,是数学与品质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数学品质素养的培养比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有着更远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数学品质素养的培养更艰难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调数学的严谨求实精神;(2)激励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3)显示数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精神;(4)体现谋求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精神;(5)贯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精神 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并养成精确、严密地处理问题的习惯,以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事物的科学精神

5 关于数学观念的培养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3

一、以典型事例引导,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非智力因索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台日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小毛病,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于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等现象,教师要适时的教育他们,使他们努力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的故事。讲矩形时,可以通过演示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如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会怎样变化?角和边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矩形?与其他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

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1.预习指导

主要通过编写自学指南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南要按照教材要求、目标,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编写。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要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要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练习,符合知识本身逻辑和学生认识规律。由浅人深最终达到学生自学。好的自学指导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完成任务。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日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4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继续强调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树人要树什么样的人?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做题,拿高分的书呆子。素质教育已经持续了多年,专业素养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关键,数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数学素养的培养显然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主要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各项活动都有着普遍关联性,独立学院的学生要能够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现状,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活动,更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知识的整合,只有具有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站在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数学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恰恰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和一流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落差,而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有益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数学中推理、演绎和抽象概括等思想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数学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模式,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更好地感受知识间的相辅相成,增厚文化底蕴;数学史中新思想新观念诞生和发展的曲折过程和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直勇敢、沉着冷静和乐观向上的正面心态;数学美的体验让学生领略到另一种理性、严谨、简约的美,在更丰富的层次上感受着美,增强审美能力;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数学精神感动和鼓舞着学生,并伴随着其成长发展的一生;数学价值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独立学院数学素养教育面临的困难

数学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学素养问题的重要性,数学课程的改革也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但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具体实施起来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

2.1独立学院的自身发展困境

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定位于和普通高等院校的错位发展,高等教育的产业结构优化上,强调办学特色和实用的专业设置,以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当下正面临着办学转型的压力和动荡,缺乏有利的政策引导,运行机制不畅,缺乏办学资金,师资力量薄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学校很难再有精力关注到见效缓慢、非功利性的素养教育,尤其是作为没有显著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的数学素养教育。

2.2数学课程的教材局限

当前的高等数学教材多如牛毛,独立学院的配套教材也在逐步地完善,但是一般的教材多是纯粹数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会附加一些应用案例,对于知识点的产生背景、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形成过程和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因此缺乏一整套系统的、兼顾数学素养培养的教材大纲与课程计划安排。

2.3数学课程的课时限制

目前的独立学院,高等数学一般开设两个学年,包含了三门数学课程:“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有些工科专业还开设“数理方程”“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离散数学”等课程。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安排下,教师首先要保证基本数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基本数学技能的传授和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很多知识点根本无法完全引申展开来讲,更无暇顾及概念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数学完善体系的发展过程,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当然无从谈起。

2.4教师自身的条件所限

现在的数学老师大多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数学素养还没有被重视甚至提及,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十分欠缺,自然无法胜任对学生进行素养培养的工作。其次,独立学院的数学老师大多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就必然导致了教师队伍在专业素养上广度和深度的欠缺。另外,独立学院的师资较为紧张,所以教师的课时量都很大,每周完成额定的工作量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除了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无法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水平,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教育。

2.5学生心理上不重视

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对专业的实践应用性,数学通识课往往被单纯地认为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只关注数学理论的学习,认为掌握了定理方法,在专业学习时会计算会应用就可以了。然而当代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想要和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竞争,要想适应时代的挑战,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和技术更新的变化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注重“广”而不是“精”,只有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是唯一的出路,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数学素养是其他一切专业素养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意识和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向思维,全面提升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实施路径,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抓手和渠道。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B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与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数学学习与应用。

第二,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核心素养,打造现代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要依托数学教学文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从学科本身来看,小学数学与语文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同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情感角度充分挖掘教材,打造现代高效课堂,提升课堂交流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开放式课堂。

第三,通过加强人文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在小学教学阶段,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在核心要素培养理念指引下,重点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认识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字意识,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拆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空间形象,并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逐渐摆脱辅助道具,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大幅提升。另外,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相似原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启发学生类推出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素养。在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强化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学实践工作教师与理论研究者深入探索,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6(25):103-104

[2]江.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八个新动向(下)――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视角[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5):4-6

[3]李海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矛盾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14):223-223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政治理论素养;合作市;基层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84-03

近年来,学者们对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理论素养这一研究领域开始关注,并进行有益的研究探索。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能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取得当地民族群众的信任,能走进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理论学习。一名合格的干部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些都意味着必须要有很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即必须精通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具体的法律法规。并能够灵活运用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就难以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对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系统学习和训练,理论根基和功底都不那么牢固的年轻干部来说,就很难担当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他们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党和国家与民族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是民族地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也是少数民族群众从事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消除民族群体中消极因素的必备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理论素养是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威胁民族团结稳定的一系列事件。由此,我们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的课题迫在眉睫。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只有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中国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开创民族团结的新局面就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基层200多名干部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总共设计了30道题目,内容涉及个人基本资料,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人民群众认知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推广,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访谈提纲。

一、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一)调查区域

合作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1956年成立合作镇,属夏河县管辖。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合作市,1997年筹建,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运作。全市现辖6乡4个街道、39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249个村民小组。全市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0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97万人,占总人口的55.04%;城镇人口6万人,占总人口的61.9%;农牧村人口3.44万人,占总人口的38.10%。

(二)调查范围及程序

此次调查以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对合作市辖6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即佐盖多玛乡、佐盖曼玛乡、卡加道乡、卡加曼乡、勒秀乡、那吾乡、通钦街道、当周街道、坚木克尔街道、伊合昂街道,有38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委员会、249个村(居)民小组。合作市6乡4办的基层干部(指乡政府、街道机关,不算临时工、工人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合作市基层干部男女比例不协调,总体呈现女多男少。学历方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数量很少、本科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是大专及高职。党员人数在干部中所占比例适中。

经过实地调研所得数据,通过统计得到所占比重来体现调研数据的基本情况。用以反应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为最终的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二、合作市基层干部政治理论素养的现状

此次,我们深入最基层接触了部分干部,首先以抽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通过访谈方式,对每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水平做了统计分析,经过对185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学习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度较低

部分干部错误地认为,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只要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即可,其中不乏有人认为,只有GDP这些数字才能说明事实,至于其他的理论考核。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问卷中还有人认为从电视或者网络上随便听听就不会耽误干“正经事”类似这种观点在基层干部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掌握程度不够深

在设计的问卷中部分题目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凡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目,答案基本如出一辙。要么没听说过,要么不了解。下面举出三个例子:(1)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道题目有64人回答是没听说过。(2)您阅读过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吗?这道题目有78人回答没有读过,有54人回答没读过,不想读。(3)您对我国的宪法有所了解吗?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了解,还有一部分说只是看过一点。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部分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其人其理论很生疏,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程度不够扎实。

(三)干部对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策认识比较肤浅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应该对该地区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他们当中有一大部分干部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热情度并不高,对该地区政策、发展漠不关心,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如对“您看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吗?”这一问题大多数回答都是了解一点甚至没有看过。由此得出相当一部分干部对民族地区政策认识肤浅不够深入。

三、对合作市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造成上述三方面的原因是由于:首先,当地政府对基层干部理论知识的培训力度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宣传不够广泛不够深入。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出现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水平较低。缺乏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没有双语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职人才,缺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

从干部自身方面来说,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引起重视,个人思想认识不端正,存在片面看法和理解,以致个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他们认为理论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事,有人甚至认为理论知识只有大领导才能用得上,基层工作圈子小,琐事多。理论素养的高低无关紧要。还有人以为看几本理论知识书籍,政治理论素养就提高了。

再加上文化程度的差异,及文化水平层次不高等原因,导致整体理论素养水平低。

最后,藏汉文化差异及语言沟通障碍,并且基层干部观念上存在偏差,这是由于基层外部环境不够有利,影响和部分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过度强调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对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工作没有良好的氛围和工作进行的不够深入和扎实。

四、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文化修养、理论基础、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在短时间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对这项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将这项工作摆在第一位,常抓不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措施:

(一)要强调基层干部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只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并付诸实践。充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思维能力与工作水平相统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相统一,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是基层干部必需的理论素质,在同志《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文中,讲到“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就是政治成熟的基础”。文中这句话强调了理论素养的重要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更要认识到这一点。

(二)营造学习氛围,建立长效机制。“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善于用正确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干部不能发挥带头作用,更不能为人民群众做好服务”。要想提高基层干部理论素养确保学习理论的成效和质量,就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基层干部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定期对基层干部分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训和讲座,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解决双语教材出版发行。做好舆论引导,逐步在基层干部中达成共识。让基层干部形成主动学习理论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争取在一定时期取得成效。

(三)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双语培训制度。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初步了解到合作市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匀称、文化水平层次低。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专职理论人才,建立完善的双语培训制度,定期对干部进行双语讲座和培训。加大宣传马克思其人其理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全面开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努力奋斗,为甘南州的经济发展、改革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

[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调研课题组.关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2).

[3]赵晓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J].理论学习,2006(2).

[4]朱前星.民族地区干部道德的理论解析[J].才智(人事人才),2005(7).

[5]金志峰.我国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4).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7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媒介素养 影响因素 Tobit回归模型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其中,年龄处于20至29岁的网民占30.7%,在全部年龄段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数的20.6%(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媒介素养,通常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媒介信息提升个人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批判的能力,据此,大学生媒介素养即可理解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①。媒介素养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经常使用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但其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现阶段大学生大多将媒介作为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较少利用媒介丰富的信息和海量资源来发展与提升,研究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如何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其正确认知、甄别和使用媒介,身心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探究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理清影响机制,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③。随后,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展开了充分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上,如盐城师范学院陆作人副教授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④;南昌大学研究生张鲁萍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认为不同维度的媒介接触存在差异,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等维度剖析了这一差异,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⑤。

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批判教育、行动教育⑥。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李晓韵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模式及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等三个方面完善媒介素养教育⑦。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上,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法进一步讨论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缺乏,且尚未发现运用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各种显著因素,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二、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等。

1.媒介使用情况。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接触的媒介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电脑、手机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主要载体。因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频繁接触媒介进行观摩创作。不同形式的媒介使用条件不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效率不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且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存在差异,个体的差异又会导致其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差异。

2.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艺术类学生是媒介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经常承担自媒体功能。拥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能够甄别不同媒介的虚假信息,对于暴力、炫富、炒作等不良信息能够自觉抵制,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和解读能力,能够从媒介中获取有益信息,摒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⑧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进而影响其媒介素养水平。

3.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高校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使其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对媒介信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误导和暗示,从而尽可能避免出现价值判断和言行的偏颇。⑨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了获取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评价、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大学生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

调查选取福建省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16份,经筛选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86.11%。在全部有效问卷中,男、女大学生分别为91名、95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分别为55名、53名、47名、31名,所选样本较为合理。

(三)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评分标准设置在0-5分之间,即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取值受限,称之为受限因变量。受限因变量的回归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的Tobit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及说明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了媒介使用目的(X1)、媒介使用形式(X2)、媒介使用时间(X3)、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5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是否滥用媒介信息(X7)、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对低俗信息的看法(X9)4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选择学校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X10)、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4个指标反映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及资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以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选取的13个衡量指标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运用Stata 12.0软件回归,得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LR chi2(13)值为468.44,对数似然比为-107.7509,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伪判决系数为0.6849,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形式(X2)、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影响。除媒介使用形式和是否参与媒介互动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自变量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因素,结合调查数据和实证结果,从艺术类专业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自身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应主动培养媒介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动接受形式多样的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若艺术类大学生限制每日上网时间,参与媒介互动前对信息进行考证,且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能力越强,则媒介素养水平较高。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多样,使用和参与媒介的频率也不同,经常利用媒介社交娱乐、参与各种形式媒介互动的学生,相较于利用媒介查阅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避免沉溺于网络社交娱乐,并且理性地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有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最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因此,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实证结果发现,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讲座或论坛、课外活动或其他实践,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媒介专家及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等,使艺术类大学生在与媒介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形成对媒介的理解判断能力。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校电视台的拍摄、节目制作、稿件撰写,校园网页制作、管理和维护等,使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媒介信息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张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新探索――以电影媒介素养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②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③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④陆作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60-63

⑤张鲁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⑥龙黎飞.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116-119.

⑦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沈阳:辽宁大学,2013.

⑧黄小苇.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人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13-01

自然学科本身是一种严谨而理性的学科,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并培养一种逻辑思维,但是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数学也如此,并非绝对的理性,因此教师在过程中,也要从其他角度,让数学这一学科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1.中学数学人文要素的表现

1.1 严谨理智的态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基本的表现就是严谨理性,这也是数学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性。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培养严谨、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这在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细致的态度、严谨理性的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学科中,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严密的验证得出来,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结果,数学中的一切定律、法则都有其自身的规范性,所有的相关问题都要依据这个固定的规则,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这种数学思想的人文因素在于向学生传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尊重客观规律,体现在生活中即为遵守法则,社会的有序运行实在一个大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去牺牲一些权力,以保证权力的自由。

1.2 事实求是的品格。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结论的确定性。数学的语言表述无一例外是准确绝对的,而人文学科对于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着重在于学术观点的讨论。因此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论证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符合三段论的逻辑。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正是人类从唯心到唯物的艰辛历程。追求真理需付出巨大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知难而进的品格。

1.3 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创新,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于是否具有创新的精神。数学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结论和定律,都是数学家们打破常规、摆脱思想禁锢而得出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与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

2.中学数学教学中人文要素的价值

科学文化体系主要的核心就是研究活动中的行为与价值观,其中,构成人类学术思想中最基本的人文要素包括批判、创新、理性、严谨等,这是人类发展中所拥有的最基本也的精神要素。对于像数学这样的自然学科,其中的核心精神就在于严谨与理性,而数学要在学术上容纳各种观点,保持一种先进性,又离不开观点的相互协调与自由竞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数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数学家的开拓创新,推陈出新,用发展的眼光来正视这门学科。数学中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并以哲学观作为基础,揭示了学科之间的固有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这种联系,并将数学理念中的人文因素作用于学生人格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能健全人的心智,满足精神层次的发展需求,在人格塑造与可续探究中寻求一种平衡状态。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理性下的众多精神品格,有益于培养全面人才,是时展需要的精神,也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

3.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要素

3.1 教学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基于数学自身严谨性的学科特点,数学中的诸多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进行枯燥的学科理论内容传授,某种程度来说削弱了数学本身具有的多重功能。因此,数学教学要形成理论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树立一种人文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树立历史观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史学的教学观念,适当介绍数学的历史,尤其是数学家不断探索真理的奋斗经历,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的大背景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介绍我国数学的发展史,展现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纵观历史,分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以此鼓励学生奋发图强。

3.3 引导欣赏数学中的美学。任何学科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鉴赏,数学也如此。引导启发学生欣赏数学的美感,提高审美素养,也是人文主义的要素之一。数学中的美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数理中解脱出来,以一种优雅的艺术思维角度去理解学习,在应用计算技巧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在视觉上已经形式上的艺术美感。

中学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美学原理,图形的对称性体现的美感,函数曲线的线条美感,以及一些奇妙算式在结构上呈现的规律性。例如781250乘以128等于100000000,11的平方为121,111的平方为12321,1111的平方为1234321。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启发学生利用美学的一些规律,事半功倍地掌握学习内容。

结束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从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实现素质的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胜光.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2] 徐彬.人文精神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育[J].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方法论.2010(12)

[3] 孙玉华.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2)

[4] 赵发忠.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数学教育;高职生;素质教育

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理工类、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结合数学的特点与本质,阐述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

数学的特点与本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第一,数学抽象舍弃了现实对象的所有具体性质而只保留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第二,数学抽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是逐级提高的。第三,不仅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思辨的,而且数学方法也是抽象的、思辨的。

数学的精确性表现为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数学推理的逻辑严谨性与结论的确定性,这是数学从产生起就独有的特点。正如前苏联数学教育家А.Д.亚历山大洛夫所说:“数学推理的进行具有这样的精密性,这种推理对于每个只要懂得它的人来说,都是无可争辩和确定无疑的。”在现代数学中,这种严密性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也是数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生产、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地几乎每时每刻地运用着最普通的数学概念和结论。第二,全部现代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几乎任何一点技术的改进,都离不开或多或少复杂的计算”。第三,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部门都在实质性地利用着数学,“不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在发展自己的现论时广泛地运用着数学工具”。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数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科学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

数学的本质主要涉及“数学的对象、方法、意义和发展的一般概念”。多数人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宣告了公理化逻辑演绎系统中存在的缺憾,使人们又想到了数学是经验科学的观点。冯·诺伊曼认为,数学兼有演绎科学与经验科学两种特性。这些认识主要是从数学研究的结果来看数学的本质特征。显然,结果并不能反映数学的全貌。组成数学整体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数学研究的过程,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实验过程”,是数学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逻辑演绎体系则是这个过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波利亚所说:“数学有两个侧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但也是别的什么东西。由欧几里德方法提出来的数学看来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随着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有人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数学是一种语言”。也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一种精神和观念”。菲茨拜因认为,数学本质上是人类活动,数学活动是社会性的,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数学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数学课程和数学教育的核心,对数学教学及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学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人们很难理解数学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各种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人们常常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数学其实没有什么用”、“用不上”而忽视数学的学习,这在一部分高职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事实上,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一方面,数学注重抽象思维,可以培养人的思维方法,调整人们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数学注重逻辑,通常考虑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能力有的人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但是接受过数学训练的人,思路会更加清晰。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数学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一旦计算机被广泛应用,数学将成为一种通用技术,人人都必须掌握。因此,数学素质将成为21世纪合格公民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占据一种特殊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单纯是学科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文化的教育。

数学教育在高职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培养数学学术人才,也不仅仅在于作为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数学素质。近年来,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实用型人才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等数学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数学具有推理严密和结论明确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一个个数学结论不可动摇。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培养了数学家,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数学不仅使人们获得真理性的知识,掌握贯穿于事物当中的因果规律,了解知识的求真过程,而且可以培养人们探求真理的信念和能力,使人们坚持真理。通过数学教育与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使其形成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逻辑化、条理化的思想品质,养成言之有据的良好习惯。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固藏曾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进入社会没有机会应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德育功能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是隐性的和潜在的。首先,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变革等等,无不体现着发展、运动与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了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等,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和深刻性。在数学教育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绝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数学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学情趣,许多数学对象都表现出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普遍性与奇异性等美的形式,从而构成数学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不同于艺术美,数学美是通过抽象和深思给予人们理性的满足和神往。数学美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方法论的价值。数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规范整洁地书写作业,认真准确地作图,严谨科学地推理论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观点和方法等等,会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获得数学美的感受。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公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通过对数学公式、数学语言的直接感知,可以领会数学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美感。对学生数学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的审美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的基础性与广泛的应用性,不仅使数学成为学习其他科学的基础,而且也使数学成为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极好的载体。现代社会许多方面的数学化,说明我们需要数学式的思维。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即能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自然是高素质的人。因此,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素质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加强高职生数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劳动者的数学素质与能力

在大力倡导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实训的呼声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被大大地削减了。从发展的角度看,作为基础理论课的数学课教学,应该保证必要的学时和内容,必须纠正轻视数学教育的错误观点和倾向。

应努力改革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过去数学教育内容陈旧、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单纯顾及专业课需要的不良倾向,使数学内容的设置既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专业课发展的需要。要改革过去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做法,逐步做到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独立学习的能力,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前苏联)А.Д.亚历山大洛夫,等.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