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劳动力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2-12-24 23:09:02

劳动力培训

劳动力培训范文1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岗培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如何强化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并且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基本国情的制约下,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劳动产出,不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办法。况且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广大农民依靠第一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劳务输出,积极稳妥地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岗,让农民在耕地以外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岗技能普遍缺乏。这些情况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岗层次的提高。特别是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是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

二、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拥有比较多的培训资源,这些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这些培训资源在农民转岗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譬如,目前绝大多数培训学校设在县城和设区市,远离农村。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专业设施不全,影响培训效果。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农民学习费用偏高等。在政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缺乏必要的投入,培训质量难保证。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较混乱。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机制不活,针对性不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与就业脱节,供需失衡等。

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工作方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法规和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农民转岗技能培训的地位、目标、任务、运作机制等。这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的基础。同时,政府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积极出台政策降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以舆论为先导,构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县电视台、“农村专线”栏目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挖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通过转岗培训后就业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意识。各地各部门在利用各类会议进行宣传外,还要以定期培训信息、上门宣传教育等形式和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

第三,摸清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要以乡镇为基础,在摸清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可分为学历教育、准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如,对45岁以上的“老农民”,他们经过数十年的劳作和传统农艺的学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农业部门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再辅以特种、特养方面的技术培训,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这部分人大多没有种田技术,外出打工缺少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就必须为他们外出务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第四,要整合培训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要有必备的实验实习基地设施。同时注重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健全师资队伍,拓宽培训工种。培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创建品牌。使农村劳动力在培训基地接受转岗培训后,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让农村劳动力能够学得好、用得上、输得出。要按培训劳务人员业务技能不同,主攻1个~2个优势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注意加强培训人员综合素质,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以及“合格一个、输送一个”的原则,切实把好培训人员的政治关、技术关、文化关。

劳动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升级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0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2.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77%。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原劳动和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调查,企业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 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当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职业培训的特殊性,职业培训对实习、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而实习实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据调查,培训1个农民工,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费用约1000元;职业学校培训1个学生2年~3年,花费近10000元。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各省示范性培训任务,平均每期每人按100元的标准补助。”尽管从2004年开展阳光工作以来,中央和地方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巨大,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农民培训的人均补贴标准与实际之间有较大差距。经费短缺制约了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的改善,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3.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过长,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职业技能培养,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忽视引导性培训,教学中很少涉及到对于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有的培训机构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后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设置专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更有少数培训机构以培训为晃子,坑蒙拐骗,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外出可以带回先进的思想观念、信息、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订并落实相应的职业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建立职业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之中。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机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收入整体水平较低,而农民的转移培训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声誉好、质量高、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以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它社会力量,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培训经费发放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培训经费与用人单位分摊机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别、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成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的培训费用比例,经培训合格并实现就业的,按事先确定的比例支付培训费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国家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3.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需要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国家财力、教学资源等又极其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要树立全局观念,对农民培训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要用系统的观点整合转移培训的财务资源、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形成1+12的效果。政府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借助培训评估结果以及各培训机构的具体情况,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项目进行统一布暑。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另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

4.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时间分散的实际。在培训的形式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变书本教学为实用操作、技能传授,尽量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变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直接传授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规范,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章程。其办学形式既可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培训机构在信息、教学条件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采取东西结合的方式,实行中西部培训机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联姻。又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根据企业所需的人才质量标准,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的农民直接到企业就业,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相联系的培训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培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培训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坚决摒弃传统的升学导向、文凭导向。二要注重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并重,既要传授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更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使农民既学到实用技能,顺利就业,又拥有现代思想,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学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主要以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为主,确保培训质量。

5.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仪器设备地投入,让农民在培训时能够接触到当今主流的仪器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为就业打下基础。关心教师生活,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培训机构应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合。

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要根据师资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当地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重点,狠抓培训质量,创建特色,努力创建示范性培训基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竺鹏: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7,(8)

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006年就业情况和企业2007年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分析[EB/OL].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7~03/08/content_167919.htm

劳动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收稿日期:2006―12― 28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科学)国家一般课题《中部 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课题批号为:BKA05003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成 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从战略全局看,中部崛起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是 解 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 , 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了解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 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

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

长期以来,国家以汲取农民和农业剩余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中国“三农"领域累积问题很 多 、矛盾很深、化解难度很大。中部地区则是我国“三农"问题和矛盾的“集结"地,是解决中 国“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所在。

一是中部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中部地区目前绝大多数仍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生产总值 中仍占较大份额,农民在全部劳动力中占一半以上。2003年,中部六省农业占GDP比重达1 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1%;2 004年,第二产业比重山西为595%,安徽为451%,江西为456%,河南为512%,湖北为47 5%,湖南为395%,除山西外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9%。2004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的比例为1727∶4807∶346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高207个百分点,第二产 业低483个百分点。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中部地区反映得最为突出。

二是农民收入低,富余劳动力多。2003年,中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 3%。中部六省农村劳动力17 69182万人,剩余劳动力约占40%,达707193万人,其中,安 徽、河南、湖南均超过千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了中部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和解 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瓶颈。

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文盲率偏高。中部地区由于经济、自然、生活质量、医疗服务设施 等诸因素的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存在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下,劳动力文盲率偏高、职业技能水 平偏低的现状。按7~11岁、12~14岁、15~17岁特殊年龄段计算的学龄人口入学率,中部 地区 大都在90%左右浮动,而全国同期指标为98%;另外,高中年龄段入学水平也不超过50%。200 1年中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只有530%,低于东部地区572%的水平,而其15岁 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了84%,不仅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传统的中部地区,说明 其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据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中部地区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 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虽然中部地区人口呈现出随年龄下降,文盲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劳动 力人口文盲率偏高的现象却不容忽视。如35~44岁男女年龄段文盲率分别是2081%和5154% 。

四是教育经费较低,教育投入不足。2004年中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的26 1%和268%,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51%和559%,但同期的教育经费只及全国的192%、东部 地区的339%,充分说明其在教育上的投入明显不足。

五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随着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长期人 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区人才“洼地”现象正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说,在市场经 济中人才可以也应该自由流动,但中部地区人才流失过多则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万 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为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远远落后东部 的3701%。

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都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部地区尤其如此。

(一) 各级政府重视是关键,增加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

安徽省扶贫系统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2003年全省19个国家重点县投 入财政扶贫资金756万元,委托107家培训单位,培训19万贫困人口,其中通过培训转移11万 人,2004年工作和投入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

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河南省大力推广信阳市“先培训、后转移"的经验,把劳动力 转 移培训提高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高度进行精心部署。 在扶贫培训资金方面,河南省加大了中 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2004年,省扶贫办拿出366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培训基地 建设和贫困学员学费补助;2005年,河南省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投入将达到45 00万元,接近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的10%。

湖南省将由财政出资每年培训45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 0%以上。培训由经市州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向部级和省 级贫困县、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十大劳务品牌打造基地等3个重点倾斜。

为了推动全民创业的开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江西省财政下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计27 25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7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对17万农民开 展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加快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有关部 门也通力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2004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2004~2010 年全省农民工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两 个文件,对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列为 给全省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

(二) 健全运行体系是重要基础, 加强培训监管是重要措施

山西省建立健全了包括资源管理、培训输出和跟踪服务在内的统一运行体系。在资源管理方 面,山西省的11个市和115个县区都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组和办公室;在培训输出方 面,山西各市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劳动、教育等培训阵地和民办培训机构,建立了省、市、 县、乡四级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在跟踪服 务方面,山西劳务输出重点市、县都在外出务工集中的珠江、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北京 、天津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基本建立了农民工输出服务体系。

为了强化培训效果,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重新筛选确定了30所省级培训基地,各省辖市 、扶贫开发重点县分级建立的培训基地达到164所,年培训能力达到20万人以上。全省初步 形成了遍布全省、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培训、输出网络。

湖北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 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 农 民主动参训、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维权保障有力 "的运行体系。

湖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从全省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院校和民办培 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择优确认,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以订单、定向式培训为主, 实施分类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及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实施劳动 预备制培训,时间为3个月以上;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培训,时 间为2个月以上;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时间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自 行确定。

安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包括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等,不少培训单位已经积累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形成了培训与介绍就业相结合的 灵活机制,多数培训单位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有的单位培训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近年来山西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加强培训项目监管的“十项制度”,即管培分离制、 行政领导责任制、培训基地认定制、项目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培训和转 移台账制、月报和季报制、检查验收制、资金直补和报账制,保证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三)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是重要方法

山西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就近就业、有序输出、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部 分县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近年来山西各地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开展订单培训,实行“校企 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省农 村 劳动力外出务工也由无序流动向有序输出、劳动力型向技能型以及季节型向稳定型的转变。湖北农广校从改革办学模式入手,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网络优势,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 就业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和用工信 息库、组建农村劳动力教育就业网,成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农村人才 交流网站,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点,举办农民工现场招聘会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培 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

根据《江西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 龄在16~45岁,思想素质较高,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均可参加培训 ,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阳光工程培训结业证书",培训机构将为学员提供 “ 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及时安排受训学员转移就业,力争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45 万名,确保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为搞好培训工作,河南各省辖市对贫困乡、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通过建 立台帐的办法,将适合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需培训何种技术 等情况登记造册。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制定规划和开展培训转移提供了可靠依据,打下了坚 实基础。

安徽省依托农业院校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 教育率先挺进大别山,在金寨县首创“农业大专班”。在此基础上,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致 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宏伟事业,发展、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办学特色, 在 省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单独招生,并决定在长丰县先行试点“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培 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三、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是教育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教育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 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规模和质量。由于中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他们不可能将教 育培训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很多人认为农村教育培训除扫盲之外,就是教农民认识几个 字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地区的领导产生了把农民的教育培训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耗 费人力财力的短视行为。特别是到2000年,全国初步完成扫盲任务之后,有些地方教育机构 的调整,首先把农村成人教育改掉了,成人教育专职干部、专职教师没有编制,乡镇成人教 育中心这块上承县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下连村厂办学的重要培训基地垮了,教师被调离,学 校被关闭,农村教育培训的地位明显地被削弱了。

(二)农村职成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不够充分

农村教育培训的功能是多方位的,但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关心教育培训的经济功能和文化 科技功能。可以用“以教育培训之渠,引科技之水,浇农田之母,收丰收之果”来描述农民 对农村教育培训的希望和要求。公办农村职成学校无疑应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发挥重 要作用,这是由农村职成学校的本质所决定的。职成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和经济 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这就要求其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市场紧密 结合。然而,中部地区许多农村职成学校的教育培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实践的状况 ,仅仅给农民传授一些基本的、普及性的、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合的内容,学校定位出现偏差 、教育培训内容落后单一,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政府对职成学校也不够重视,无论是在师资、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充 足的准备。

(三)引导性培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引导性培训即对拟向 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由劳务输出地政府组织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 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 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这种培训单靠一个村庄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凭 借地方政府的支持,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而中部许多地区未能充 分认识引导性培训的意义,对技能培训和引导培训两类项目没做明显界定区分,不能科学地 认识和对待,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各培训点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忽视引导性培训, 或没有做出有效宣传和讲解,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引导性培训 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中部地区农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01年国家投入成人 小学的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00147%,成人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 投入的00689%。另一方面是中部六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不力、地方财政收入水 平也在不断下滑。中部六省自1987年以来,其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中的比重就处于持续的下 滑状态中,从最高年份1987年的981%持续下跌到2004年的794%,落差达187个百分点。再 加上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无偿服务、免费培训,资金积累严重不足 。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中部地区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由于农村成人学校阵地建设、教 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的薄弱,根本满足不了培训农民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

当前,中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一段时期的进一步转移,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 各方面的有利资源,针对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培训。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

如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培训机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逐步建立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主阵地、以县为补充的培训 体系。如健全政府买单的投入机制,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作为公共财政的 必要支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再如加强管 理服务工作,加强信息指导和服务,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信息平台,这些都是必不 可少的基础工作,必须有长期坚持的精神和物质投入。

(二)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并重

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两大内容,彻底实现转移有待于培养和造 就一代新型农民,而这一代新型农民并不是仅仅拥有现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现代的思 想和思维方式。由于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还要开展引导性培训。

(三)“就地转移"培训应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异地转移外,还有本地转移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工业化和城镇 化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目前中部地区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农 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应积极在农村创造条件,就地吸收农业剩 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向现有非农产业转移;二是通过小城 镇建设,向小城镇转移;三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转移。例如山西省就根据自身 条件,制定出“就近就业、有序输出、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部分县市根据自 身 发展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就地转移"培训成 为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

(四)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素质,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中部地区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尤其要加强16~40岁 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工作,同时要依托农业院校,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并且在中部农村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4.

〔2〕 周绍森等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陈宣庆,张可云等.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 版社,2007.

〔4〕 李益梅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J〕科技广场,2005,(5)

劳动力培训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促进就业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形成市场配置、政府促进、管理规范、流动有序、素质准入的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成立“东方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符海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从市人社局分管股室抽调,具体负责转移就业培训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各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并向领导小组负责,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思路及任务分解

(一)工作思路。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两个不变,提高一个标准”,即培训目标不变、基本做法不变、注重提高培训标准。实施“政府推动、部门主抓、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

(二)任务分解。根据年省下达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为5100人,全年将组织劳动力培训26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00人。各乡镇年培训、转移任务和工作安排详见附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使用相关资金

我市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为此,职业技能培训以政府相关培训资金扶持为主,用人单位和个人分担为辅的投入机制,为满足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除充分利用就业再就业扶持资金外,整合“阳光工程”等其他单位的短期涉农培训资金,扶贫资金等,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五、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发动组织其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学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订单、定向培训等新型方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加快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后备技能人才。

(二)劳务输出培训。组织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劳务输出培训,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牢固树立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引导培训、维权稳定就业的思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工”培训,在确保培训合格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培训后的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技能提升培训。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特点,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的现状,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能水平,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局、科技局、民宗委、农综办、科协、扶贫办等部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聘请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就业创业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它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去组织实施,努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程,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工作。

(二)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总体要求,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建立村、乡镇、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各乡镇要以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力度,开展专门调查或借助市里针对农村的各项调查活动,深入社区、农村逐户调查登记,了解本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包括人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培训意向、就业需求、就业区域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依据,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

(三)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通过电视、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形式营造转移就业致富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农民离乡离土转移就业。各乡镇要加大对农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走村入户做深入细致、简明易懂的宣传发动工作,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各种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宣传一批务工致富典型,采取“现身说教”等宣传形式,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帮助农民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拓宽思路。通过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劳动力培训范文5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对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刚才,三个县(市)和市农业局等5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大会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根据市政府研究的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在就业,推动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高度重视,十分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总记书记在考察河南"三农"问题时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就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总理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创新一种推动身份变革,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产业由农业转向以工业为主,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使一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转变成市民。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工业聚集,经济文化活动以城镇为中心展开,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必然带来城乡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有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

综观全国上下,当前农民劳务经济呈现迅猛发展势头。从全国情况看,*3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9820万人,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96元,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9%,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7.1%;全国第二产业从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河南省情况看,我省已成为全国第一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大省,农村劳力已经转移1300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27.9%,外出务工825万人,占全国外出务工人数的8.4%,*3年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达63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4%;*5年--*3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47%,*2年外出务工农民寄回的现金达309亿元,相当于同期全省农民出售粮、棉、油产品的现金总收入。全省已涌现出务工农民100万以上的省辖市4个,收入20亿元以上的省辖市6个,务工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县(市)16个,超10亿元的县有2个。特别是信阳市,*3年外出劳动力1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外出务工收入64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信阳市新县长年在国外务工人员稳定在2600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出国务工收入15万元以上。我市的农民劳务经济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1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1155.7元,占51.4%,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71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9%。我市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和省、市电视台都曾作过报道,也涌现出不少转移和培训安置的先进典型。可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撑当地经济建设,还为促进城市繁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深入分析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农民安于现状,满足于"老婆孩子热坑头"的传统生活习惯。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据市农调队调查统计,农村劳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57.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2.2%,而且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无一技之长,外出就业非常困难。三是信息闭塞,不知道到那里去打工,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不知道学什么手艺好谋业。四是就业环境不够宽松,一方面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协调、培训服务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领域将越来越窄,难度会越来越大,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已经成为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是当前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着重实效"的原则,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坚持以实施"阳光工程"为依托,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主管,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主要目标任务是:今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力1万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到2010年,全市培训农民工7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35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岗位培训21万人次。为了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和《*4年--2010年三门峡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区别对象,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分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三大类。一是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对那些希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就业的农民,可先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知识等方面的基础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特别要注意引导农民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等传统思想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具体形式可采取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多层次、多途径灵活开展。要强调的是引导性培训是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培训,时间短、成本低、方式灵活,不得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要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要,对拟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农民要开展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一般是15-90天左右,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具体的培训工作由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近期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馆、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由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政府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补贴。三是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对已到非农产业或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要积极协调用人单位定期开展岗位新技术、生产安全等知识的培训。培训经费由用人单位支付,纳入用人单位的成本核算。

(二)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转移培训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不能再建设新的培训机构。要统筹农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扶贫等部门的培训力量,把多头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统一协调,集中使用。各级农广校、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要加强师资配备,努力成为农民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关键是要面向社会,坚持市场化运作,实行招标择优选择。要通过市场机制,把培训机构的认定、招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有组织地转移等各个独立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机构只要符合条件,不管是公办的、民办的、部门办的、社会团体办的,还是企业办的,只要达到公开招标要求,都可以承担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培训项目。

(三)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开展定向培训。能否实现转岗就业,增加收入,既关系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涉及受训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我们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把培训和就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定培训机构时,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培训资质、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培训设施等一般性条件,还要把是否拥有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的订单和较强的职业介绍能力作为首选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就不能认定。在进行培训单位招标时,也要把培训机构的介绍就业能力作为中标的首选条件,有多少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多少培训任务。在对培训项目的检查验收时,要重点检查受训农民的就业安置情况,对达不到就业要求的,第二年要取消其承担培训项目的资格。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校企联合等形式,开展定向培训,确保培训转移就业率。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政府既要起主导作用,但又不能包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涉及诸多工作环节,既有宏观层面策划问题,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问题,既有工作运转问题,又有工作监管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转移培训工作不能"大包大揽",而要利用市场机制,依靠社会资源,实行管理培训分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和政策,作好宣传发动,优化工作环境,认证培训机构,确定培训单位,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兑现落实有关政策。要把培训转移的具体工作交给培训机构,对培训机构要实行"五自主",即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组织就业、自主跟踪服务。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根据订单要求,设置培训课程,编制培训方案,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实现稳定转移。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充分尊重其自由选择权,让其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

(五)实施阳光作业,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据上级领导同志介绍,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定名为阳光工程,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农民身上;另一层是项目实施过程要公开透明,在阳光下操作。因此转移培训项目实施过程要实行全程公开。一是公开认定培训机构。要以公告的形式,公告认定时间、认定条件、认定程序、报送材料和受理机构,组织专家公开、公平、公正评审,评审结果向社会公布。二是公开进行项目招标。要面向经认定的各类培训机构,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并向社会公布承担培训项目单位名称、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就业去向和工资待遇等。三是公开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获得财政补贴资金的补助对象及补助标准,要登记造册,并张榜公布。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要切实加强培训项目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对项目实施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补助资金,培训和转移就业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要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要严肃查处。

(六)搞好优质服务,优化农村劳力转移环境。农民是弱势群体,在转岗务工、进城就业过程中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向广大农民工伸出关爱之手,提供便捷有效的公益服务。一是要搞好信息服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力转移资源信息体系,收集并定期向社会用工信息,减少外出就业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成本。二是要搭建转移平台,坚决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务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期组织培训机构、职介机构到农民工需求量大的城市和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用工洽谈会,努力开拓市外就业市场。三是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3]1号)的有关规定,切实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帮助落实务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资发放,协调解决劳务纠纷,坚决制止和纠正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使其享受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待遇。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国劳动法》,实行农民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改善农民工生产和生活条件。要强化收费管理,坚决取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对规定的收费项目也要降低收费标准,劳动部门要降低针对农民工技能鉴定收费标准。

三、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作,当作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制定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并成立相应办事机构。要把转移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实行严格的年度考核。要切实加大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投入,市里今年专项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100万元,县(市)区要至少安排10万元,用于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作。

(二)实行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管理体制。为方便农民接受培训,降低培训成本,减轻参加培训农民的经济负担,按照省政府要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实行责权下移,实行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对培训机构的认定,无论市属、县(市)区属,都要按属地化原则由县(市)区组织认定。培训任务主要由县来承担。分配给各县的培训任务,由县负责招标,培训项目验收原则上由县组织验收,培训机构原则也由县进行监管。市里主要进行协调和监督检查。县(市)区在做好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本级培训机制的监管工作。乡级政府不承担培训任务,不负责监管培训机构,但要负责参训农民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劳动力培训范文6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认真做好转移培训工作

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每年虽在百万人以上,但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初中文化程度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门技能,从事的大多是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从事管理和技术的人员较少,月薪在千元以上的不足转移总数的5%,月薪在300-800元之间者,占转移输出人员总数的9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市委、市政府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运用了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书记、县(市)区长及农业、劳动、建设、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会议。二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xxx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目前,我市6县2区1市均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均设在县(市)区农业局。三是出台了与培训相关文件。市政府出台了《xxx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商政〔2004〕54号),制定了《2004—2010年xx市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规划要求,2004年—2005年,全市对2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40万人开展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同时,对其中的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4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随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增加,培训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拟向农产业转移的110万农民工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1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00万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规划。

(二)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机构。为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并对全市137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民办),进行逐一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对其中的120所具有的独立法人资格,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认定为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属10所,县(市)区属110所;办公71所,民办49所,在公办学校中,农业部门10所,劳动部门5所,教育部门36所,建设部门10所,其它部门和组织10所。

(三)分解培训任务,规范培训管理。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给我市的培训任务,及时将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自我加压把引导性培训任务由3.4万人提高到10万人。同时,年初召开专门的项目培训会,并与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把阳光工程培训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为体现阳光操作,圆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我们对全市120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了公开招标,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的54所培训学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二、以阳光工程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抓住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的有利时机,整合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单位、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1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引导性培训8.4万人,经过培训的农民90%实现了转移就业。培训共涉及20余个专业,其中建筑、电脑、工厂作业、餐饮、裁缝、家政等6个工程的受训人数占总受训人数的65%。据报统计,我市36所培训基地已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7万人,转移就业1.68万人,占总任务的95%。由于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带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达150万人,其中各级政府部门引导性转移输出16万人次,民间组织转移输出77.4万人次,自发外出56.6万人次。

劳动力培训范文7

在当今中国农村,存在着数量巨大、素质较低和迫切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加速对其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问题研究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点思考 加强职业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3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刘永泉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项目,2007

[11] 农业部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2004

[12] 农业部重大课题调研组.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5

[13] 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4]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5.5%,2005

[15]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2004

[16]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平均月收入966元.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六版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中国的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4

[18] 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劳动力培训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县委县府“两创”工作要求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把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育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新型农民,不断提高我县现代精品农业发展水平,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阳光工程培训主要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围绕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将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的要求,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1500人,培训后获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不低于80%。阳光工程培训起止时间为2013年6月1日至12月31日。

三、培训内容

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开展、突出重点、分类培训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如动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沼气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服务人才的培养等领域组织开展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作物植保员、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营销经纪人、乡村旅游服务员、花卉和蔬菜园艺工、农民信箱操作管理员等适合现代精品农业发展的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和支撑我县经济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培训基地要积极引导受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阳光工程学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

四、组织实施

(一)严格培训对象和培训课时。愿意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年龄在16周岁以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农民。主要是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等从业人员。阳光工程培训要制定教学计划,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的内容、时间、天数、指导教师等,培训时间原则上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自主确定,但一般不少于7天。

(二)明确培训专业。阳光工程培训重点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二三产业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开设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农业技术指导、农作物植保、沼气生产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服务、花卉和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农民信箱操作应用等为农服务10个方面的专业。

(三)推行“第一节课”制度。各培训基地在每期培训班开课前,要主动和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县农培办派员到班,开班时要认真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实施有关要求,县农培办和财政等部门要共同(至少2人以上)检查招生简章,核实学员身份,向受训农民讲明政府补助金额。

(四)建立培训台帐。培训基地必须建立培训台帐,培训台帐说明受训农民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天数)、家庭住址、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并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

五、有关要求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项目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拟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牵头搞好培训基地的认定,监督检查培训基地的培训实施情况,开展学员就业情况抽查和培训效果的评估验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监管系统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培训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监督检查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参与对培训工作的督查。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各镇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确保落实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和取得转移效果。全县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日常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就业台帐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各相关部门和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民信箱等媒体,向广大农民、培训基地、用人单位宣传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有关政策,宣传开展培训的先进单位,鼓励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转移培训,吸引更多的培训基地和农民参与阳光工程的实施。

(三)开展检查验收。阳光办要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项目监管,提高培训质量。要督促培训基地制定教学计划,规范建立培训台帐(附表2),并将其作为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要做好“第一节课”、平时检查、电话抽查、学员信息审核环节的监管工作。学员培训结束后,县阳光办要进行电话抽查回访受训学员。阳光办确定12月份为各镇自查阶段,12月底以前将自查报告交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底组织开展全县性的检查。

劳动力培训范文9

__市现有人口520万,女性约为249万,15-64岁的人口约占71%,全市184个行政村,农村妇女劳动力多。随着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项目,每年帮助1600余名农村妇女劳动力参与培训,其中76%实现转移就业,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妇联和农村妇女的支持和好评。

__妇联自2012年以来,每年承接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48万元,培训1600人次,总计144万元和4800人次,项目实际完成培训人数4557人次,培训后就业人数为3460人次,实际补助标准600元/人,获证人数1375人,获证奖补资金为200—600元/人不等,平均月320元/人,地方补助资金为44.1万元,培训转移就业率76%。省财政每年拨付的48万元资金,其中40万元按照每县10万元额度直接到__县、__县(现区划调整为__区)、__县、__县财政财政专户,8万元由市财政局转拨区财政局。部主资金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确保效益、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使用原则,由各县区妇联摸底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委托省级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主要培训项目有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操作工、保洁员、食用菌培育技术、电脑刺绣、创业培训等内容。

一是针对妇女需求,慎重选择培训项目。根据文件精神,面对各承接项目县区妇联认真对农村妇女的不同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各县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__县农村妇女倾向于在家口就业,一是县域的企业较多,二是方便照顾家庭,__县农村妇女更喜欢做家政、月嫂,学成之后都喜欢到苏州、上海等地打工就业,海州区妇女更希望依托白虎山批发市场开始创业,包括电子商务创业。妇联和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需求和培训时间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重点举办符合大量用工需求的工种,如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工、生产线操作工等。

二是认真筛选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就业率。县区妇联通过与当地人社局联动,从办学资质、办学场所、师资力量、 推荐就业等相关方面进行考量,严格按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优美、授课能力卓越”的要求选择合作单位,市妇联逐一对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检查,查看机构的培训资质、师资配备、授课经历、学员反馈等内容,各县区选择的黄川镇劳动所、卓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惠民就业培训中心等资质全、信誉好、教学棒的机构培训实施项目。

三是积极服务对接,开展点单培训。近年来,__市妇联敏锐地发现当前招聘就业市场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现象,尤其需要女工较多的企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原来企业希望招聘进厂就能上手工作的熟练工,而农村妇女劳动力有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妇联系统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积极走访企业,结合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订单式”培训,帮助企业培训妇女,考核合格直接进厂工作,如__区永盛玩具厂,已为其输送200余名女工,2015年正在新建厂房扩大生产,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是监督培训支出费用,促进资金使用到位。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给农村妇女带来很大的收益,__市妇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各承担培训单位提前一周报送培训计划,包括开班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课时安排、师资安排、班期联系人等,市妇联组织不定期抽查,所有培训实施结束后,按照要求提交台账到财政部门申领补贴资金,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坚决不予支付。在2014年省妇联《关于印发<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下发以来,市妇联及时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妇联和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要求建立严格的培训实施方案、健全的培训台账资料、规范的资金申报流程,宣传费用控制在5%以内,严禁发送工作人员的加班费、交通费和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或培训条件改善等,确保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资金用好用实。

农村妇女劳动力专业补助资金的实施,切实帮助了转移就业农村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在过去的培训实施中,主要围绕技能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不够全面,不够立体。

1、农村劳动力培训获证难。农村妇女普遍呈现学历低、文化程度低的情况,特别是3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展16.7%,又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读书、写字的氛围,参加培训学习操作技能通过率达到99%,希望通过职业鉴定,难度较大,尤其是笔试成绩很难及格。

2、技能培训需求在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正一步步走向智能化,用工需求固然会逐步递减。近年来,小微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长,更多妇女把目光投向了小资本投入的创业项目。妇女不再需要承担大额创业的风险,小项目启动,用小雪球敲开致富大门。在走访海州区

60名农村妇女中有42名希望能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培训项目选择时,将更多考虑创业培训课程的融入,把单一课程立体化,增加自主选择性。3、法律法规知识需求大。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要求新型女性具备相应的法律常识。《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分析要在参加培训妇女中得大广泛学习与传播,让新型女性学法懂法用法。

4、现代技术应用受青睐。在培训课中,很多学员,提出要了解更多电脑、手机的应用培训,现代生活、娱乐都不开电脑、手机,因此融入接地气的信息培训课程也必将得到参培女性的青睐。开设信息培训课程,不仅能提升参培妇女的自信心,紧跟时代潮流,还能让她们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