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29 03:23:55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1

居住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面积扩展及空间延伸的作用,是展现生活质量和精神层次的空间。因为居住区人员活动量较大,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会相互影响。为了使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区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活动区域。居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必须在设计的重点考虑范围之内。比如:一些居民区在酒吧、网吧等类似的环境下建设,这样不仅会使居民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目前的开发商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只考虑地皮的造价,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并不重视。另外,对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过于疏忽,很多开发商都没有设计系统的居住区安全防范设施。

2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建议

2.1按客户实际需求设计

在确定户型标准的情况下,在设计居民住宅区布局时应考虑到其配套的合理性。比如在设计卫生间、卧室、厨房时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居民需要的隐私空间与开放空间分离。根据客户的要求合理掌握空间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做到即实用方便又能有良好的造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利用室内可用面积,在设计想法上,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尽量满足居民在空间设计上的构思,在保证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居民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但维护了消费者的想法,还能有效提高设计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在空间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最大的效果。还应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作储存,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墙壁式的橱柜,并合理的将空间分层,尽量创造出更大的储存空间,间接性的增大室内面积。以这样的设计理念作为空间设计的标准,促使居民使用面积最大化。

2.2追求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

良好的室内通风环境是空气质量的保障,也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在建筑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采光及通风效果及其建筑原材料的选择,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设计。利用当地可用资源展开设计,做到利用可再生资源及绿色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作为设计的宗旨。在设计居住区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同时控制各种施工材料,如果设计中需要采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及时的替换或重新构思,保证从建筑前期就可以杜绝有害物质混淆在建设中。

2.3结合当地环境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室内设计的空间、造价、环保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但要根据他们居住的环境来判断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设计居住区建筑本就是以人为本的,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需求。一些地区的居民因为地区环境因素,常年都处于暴晒的状态,所以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物长时间接受阳光暴晒,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筑的朝向问题是一直影响消费者选择居住建筑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多层住宅区建筑的朝向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耗能量的多少。由于朝阳的居住建筑,接收阳光的面积大,有效改善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得到平衡,减少空调等家电的使用率,促进居民节约能源。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多层居民建筑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朝向适合当地居民生活状态朝向的居民建筑。

2.4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布局

一般情况下,居民建筑的布局设计布局主要以周边、行列及自由式为主;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下可能还会使用斜列式的布局方式。而这几种平面布局都有显著的特点,周边式的通风效果差,而行列及错列式之间的变化是最普及的平面布局形式;具有封闭性,他们普遍都受地形的影响。居住区的建筑对通风效果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布局时,应使用自由式的布局,因为自由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受光效果,更符合居民区建筑的要求。

2.5提高建筑设计师素养

在居民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水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建筑设计师经验不足是普遍出现的现象。因此建筑商在选择设计师时要做好岗前培训及实地考察,并对设计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些经验丰富或有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的设计师,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2.6建立居民区建筑安全体系在设计居民区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居住区的安全问题。为了给居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区的室外面积控制在监控范围内,并实行一人一卡的方式来控制外来人口入内,通行卡必须是由本人身份证办理,如有丢失必须本人拿着身份证进行注销,并从新办理。将每户居民住宅内都设计一个安全报警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并选择四周环境人文素质富有正能量的地点进行建设,避免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结语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2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三、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3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汇雅风尚住宅小区设计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设计中对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的思考,从总体环境到单体设计,提出了从面到点,从总体环境到单体的逐步论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到实际设计的具体应用,达到了舒适宜居的环境效果,解决了工程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2.2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楼前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场所。而中心绿地不仅可以设有小区雕塑的主题小品,还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设施。

2.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区警卫巡视,小区的出人口设有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区设计上也考虑了卫生环境的安全性,如设有集中收集处理存放的垃圾清运站,并设有独立出人口,与小区道路环境,住宅楼相对的分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设施及楼房空间的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险。小区还安装了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人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的监控管理。

3、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 1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有关空间的舒适度

居住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所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空间是有一种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适度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汇雅风尚住宅小区单体房间设计如图1所示。

住宅的舒适度要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设计中还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而设计要准确的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度。

住宅设备管井集中设置在公共走道内,便于设备的维修安装检查等,使设备管尽量减少在户内的穿人和维修检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户内的居住空间环境。

3.2生态环保设计

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小到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到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胶等。建筑的节能:墙体均采用挤塑板外墙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玻璃均为中空玻璃,人口做门斗等措施。建独立的垃圾清运站,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设计

单体建筑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住户报警及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等安全防范系统。

公共设施如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楼里不设垃圾井道等措施减少污染。

住宅单体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设计上注意户内的卫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3.4住宅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我们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人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人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车的回转距离。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车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层建筑;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安全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52-0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第7.4.2条规定:消防竖管的布置,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这是我们进行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时必须满足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但对于居住建筑,由于每层的公共面积有限,消防竖管往往布置在电梯和楼梯间的小厅处,此时设置两条消防竖管确有困难,故《高规》对于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消火栓设置条件给予放宽,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可设一根竖管,但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技术要求。《高规》对居住建筑室内消火栓系统放宽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代替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做法,其出发点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居住建筑公共面积限制所致,二是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可靠性能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欠妥当,而且有悖于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设计理念,其安全性也有待商榷。

1 高层建筑设一根竖管并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的设计无理论依据

《建规》对其第8.4.3条文解释中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任何初期建筑火灾条件下,均可使用室内消火栓进行灭火,当一个消火栓受到火灾威胁不能使用时,相邻消火栓仍能保护该消火栓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而《高规》对其第7.4.6.条文解释中则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设计目的是一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的控制率仅40%左右,而采用两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的控制率达65%左右。因此,扑救初期火灾使用水枪数量不应小于两支。《高规》还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也是为了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有两支水枪进行扑救,在其中一支水枪发生故障时,仍有一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从上面两部规范的条文解释中,不难看出,《建规》认为保证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目的是发生火灾后其中一支消火栓受到火灾威胁不能被取用,还可以使用另外一支消火栓进行灭火。《高规》认为保证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证灭火成功率,二是一支消火栓故障还有另外一支消火栓备用,《高规》这种设计理念和《建规》有明显差别,高层建筑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建筑物被保护范围内任何部位显然是极其不可靠的,也是不安全的。

2 高层居住建筑楼层内具备可以设置两根消防竖管的空间

根据《高规》第6.3.1条及第6.3.3条要求,塔式住宅、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均应设置消防电梯,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居住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于4.5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居住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6.00m2。综合上述各规范要求,在《高规》7.4.2范畴内的居住建筑均应设置电梯或消防电梯,也均应有候梯厅或前室等公共面积。根据《高规》第6.1.3 条规定,高层居住建筑的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而应通过走道与前室相连接。当确有困难给予放宽条件时,也只允许部分户门开向前室,其余的与前室之间应设置走道。因此,在《高规》7.4.2条范畴内的居住建筑除了应有前室或候梯厅外,至少还应有一处与前室相连接的公共走道。综上所述,在《高规》第7.4.2条范畴内的居住建筑只有十层及十层以上至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下的大部分居住建筑均应有两处公共面积―前室和公共走道,具备《高规》第7.4.2条消防竖管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要求。对于只有十层及十层以上至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下的少数单元式居住建筑,因为不设置消防电梯,没有公共走道,只有公共的候梯厅,笔者认为可以在楼梯间和候梯厅内分别设置竖管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要求。这类居住建筑根据《高规》第6.2.3条规定,大多数为敞开楼梯间,只有很少数量的采用封闭楼梯间,其楼梯间形式与《建规》范畴内的楼梯间形式相同。按照《建规》第8.4.3条规定,这类居住建筑内的消火栓可以设置在楼梯间的首层和各层楼层休息平台上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类居住建筑中完全可以采用《建规》做法,在楼梯间内设置一处消火栓,这样与候梯厅内设置的一处消火栓共同满足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要求。

3 对高层居住建筑内消火栓设置的几点建议

对于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在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时给予放宽的技术措施不应该采用《高规》所规定的设一根竖管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的技术手段。而应本着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理论进行设计,其采用的技术措施如下。1)对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采用前室内消火栓和走道内消火栓组成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前室内的消火栓计入楼层灭火消火栓数量内;2)对于未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采用候梯厅内设置的消火栓和楼梯间内设置的消火栓组成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3) 对于有实际困难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放宽的原则为:可以采用前室内一根竖管连接前室和走道内两个消火栓,因为前室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理论上不受火灾威胁。对于未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可以放宽条件采用楼梯间一根竖管连接楼梯间和候梯厅内两个消火栓。对于采用敞开楼梯间的居住建筑,当满足消火栓保护半径的要求时,可以探讨在楼梯间内隔层设置消火栓。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的观点是在居住建筑中设置消火栓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并非有很大困难,而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不可取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7

朱国平

(盐城市现代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在我国,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

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

对居住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居住地质量的要求,

更体现在人们对居住地房屋的美观上。所以,在我国许多的地区,

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建筑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影

响,本研究就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

【关键词】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建筑设计;相互影响

前言:居住地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其源头可

以延伸到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由于国情

的影响,我国的居住地产业还没有完全成型。而在建国之后,计划

经济体制的实施又导致了商品住宅的规模逐渐变小,发展也停滞不

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统一、低标准特点的单元式集合住宅或者工

人新村等。20 世纪的80 年代,改革开发推行之后,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使得我国居住地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进而加深了其对建筑

设计的影响。

1.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简介

1.1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发展历程

我国居住地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的时期可以大体上划分为5

个,即1840-1949 年的萌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

开放以前处于的休眠时期;1978 改革开放至1991 年的酝酿时期;

1992 至1997 年的起步时期;1998 年房改后至今的迅速发展时期。

这五个不同时期的居住地产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前后却也有着紧

密的联系。《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

知》是我国在1998 年颁布的房产政策。该政策的颁布正式提出了

终止实物住房分配的办法而改为私人购房,使得住房商品的市场化

改革得以实现。

1.2 我国内地居住地产的产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居住地产的规划建设模式还处于摸索中,大多是集团

购房模式延续,虽然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引入一些市场的概念,

还是不能在居住地产的规划上立刻成熟起来。该时期,最明显的一

个例子就是北京望京新城的建设,由于该居住地产在规划时没有考

虑到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影响,出现了停车位不够,环境差的结

果,最后又不得不对该居住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时期的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居住地产的规划、建筑的

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新的需求,主要利用的是经验借鉴的方式进

行建筑设计,例如,聘请境外居住地规划师、建筑设计师以及一些

园林设计公司的人员共同参与居住地产项目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居住地的绿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

注重了建筑景观的设计,并实现了大型地下停车场所的建立,同时

在居住地产项目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封闭式物业管理的模式,在居住

地产中设有多种会所。该阶段的规划缺点是:居住地产的规划仍比

较粗放,在项目策划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比如,很多营销策划

只是对产品的概念性炒作。

第三阶段的居住地产项目更加注重对客户和市场的细分。现代

居住地产项目的设计要从规划、景观、户型和配套设施等全方位满

足客户的居住需求。科学的策划理论知识已经用于居住地产实际的

策划中,这种策划多是营销策划,因此缺点是项目策划体系的整体

性认识还不够。其结果是居住地产项目在完成规划之后不容易实际

操作,因此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不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建设部的领导曾经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

省地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规划设计水平。

2. 目前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面临的社会环境

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们对居住地产业的需求,如今,我国居

住地产项目在规划中面临的主要社会环境是:人口激增后的居住需

求;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紧缺;逐年攀升的地价;巨量的综合社会投

入和惊人的浪费(产业性浪费、规划性浪费、商业性浪费、设计性

浪费);地产商的分化带来的要求。

3. 建筑设计概述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理念的诠释,习惯于依赖

建筑模型或者是建筑的平面设计图。所以自然而然的为了更好的诠

释建筑设计的要点,就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建筑模型和建筑平

面设计图的设计上。与建筑设计师相同,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师也习

惯于用模型和平面图来诠释规划的精髓。

平面图和模型虽然能够很好的展现建筑设计师对居住地建筑的

设计理念,但其缺点是只是居住地建筑二维空间的体现,即使这样,

建筑设计是也能根据这些条件,创造出立体的实物。

4.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不

能脱离的,居住地产项目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建筑设计

的要求又反过来影响着项目规划的内容。

4.1 居住地选择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的选择和确定是对居住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基础,也是居

住地产项目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对居住地场地的设计,

不仅要考虑到居住地的周边环境会对建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要

考虑到居住地的建筑设计究竟符合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如:要考虑

到居住地场地选择周边的建筑情况、周边的交通设施如何、周边的

绿化情况怎样。这些都对建筑设计造成着直接的影响。

4.2 明确居住地产项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在真正是建设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居住地的业主或

其他负责单位先确定该居住地产项目的主题,并由规划设计师在规

划中明确大致的建设用地面积。建筑设计师会通过规划书中的设计

要求对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当然,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建

筑设计师要听从业主或负责人的设计要求以及在相应的地基条件上

进行设计工作。这对建筑设计有着根本的影响。所以建筑设计师在

进行设计工作之前要进行具体的规划并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居住地建筑在初始的项目规划书中要做好许多的内容,会对建

筑设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以下几种,即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对用地

范围的控制、对用地强度的控制、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中

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以及建筑的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

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是指要时项目在规定的用地范围内实施建筑

施工;对用地范围的表示可以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通

过对建设场地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调查来完成该建

筑项目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比如可以依据周边环境其他居住地内容

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最小值来完成本项目的规划;在

基地允许的范围内建造建筑物的区域。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决定了未来居住地产的发展,所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会对居住地提出更高的设

计要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人们对居住地的要求会

越来越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撰写居住地产

项目规划书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并实际考察这一点。

结语:总而言之,房地产项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最基本

的设计标准,根据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以场地设计作为基础作业,充分结合居住地周边的环境条件,

最好把居住地产业项目的规划在设计中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即在

建筑设计中不单单注意居住地产业项目规划对建筑整体美的需求,

更要注意居住地产业本身应该具有的功能性特点。在满足以上两点

设计的基础上,再以创新的设计来突出建筑的风格造型,传承居住

地的历史文脉。

参考文献

[1] 叶啸,《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J],中

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年第10 期

[2] 王晶,《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流程研究》,天

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8 月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居住小区;绿色智能居住小区

1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发展背景

1.1 发展趋向

我国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率可由30%增至60%,每年增长率可达1%,即使按人均15平方米计,也需每年新建居房两亿平方米左右。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认真研究我国住房建设,使其不仅满足方便、舒适,同时也满足生态、环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是十分重要的。

1.2 “智能化”的背景

一方面,因为我国居住小区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但同时,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的要求,且要求较高的通信与物业服务、较高的娱乐和消费需要以及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倾向;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

1.3 “绿色文化”的要求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继之而来的绿色文化的兴起,则是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对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建筑体系正是国际建筑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筑师们对国际上“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

2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

首先要阐明的是:“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智能化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同时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应是符合绿色理念要求,是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住宅小区”。

2.1 智能化小区

合格的居住小区条件一般是:

1)小区住宅建筑物的质量,即其建筑规划功能和机构情况;

2)小区内部交通和小区与城市和外界交通网连接的便捷性;

3)小区内部和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内外绿化布局和人文环境的情况。

对于智能居住小区,则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上述居住条件的合格的居住小区。然后,并能在智能化功能方面满足以下的技术条件:

1)小区住户具备家庭布线;

2)小区有网管中心,通过此中心,物业部门可以对小区内的居民各户进行网上服务,建立小区局域网构架;

3)小区居民可方便地实现与外界的通讯;

4)对小区设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智能居住小区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得到小区住宅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并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充分集成、利用和协调起来。

2.2 绿色建筑

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群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目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应施加限制。

绿色建筑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绿色建筑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原则。同时,绿色建筑应走节俭、节能、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发展道路。

因此,评价绿色建筑应按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1)绿色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此外,在建筑物超过使用年限以后,其建筑材料应该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

3)绿色建筑应做无废无污或无废少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合理的立体绿化,有益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效益;

5)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运转耗和物耗,提高自养水平。

根据以上的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五项原则:

(1)节约能源,减少建筑耗能;

(2)设计结合气候,通过建筑形式和构件来改变室内外环境;

(3)能源、材料的循环;

(4)尊重用户,体现使用者的愿望;

(5)尊重基地环境,体现地方文化。

2.3 智能化小区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智能”与“绿化”是用科技手段实现的,它通过包括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技术来实现上述“绿色文化”的目的。“绿色文化”和“智能化”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的统一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的智能居住小区对“绿色建筑”已有所要求,但“绿色”与“智能”还只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而在这里,应强调的是:

1)无论是“绿色化”,还是“智能化”都应是面向功能的设计,即要做到功能的实现不应是设备的堆积;

2)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

3)“绿色”和“智能”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

3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

3.1 当前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

纵观当前大多数已建成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可以看到,现有的智能小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小区内部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

3.2 绿色智能住宅小区的系统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与一般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的不同点是:

1)强调了节省能耗问题;

2)强调了生态与环保问题;

3)强调建设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可全面地保留。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所有的案例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理念中都过分强调了“智能化”,而对“绿色化”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提出,也只是浅层次的“绿色化”,如绿化面积,公共灯具的管理等。而许多富有“绿色”理念的技术被所有人所忽视,其中不乏那些简单、低成本却卓有成效的设备,以及可以很好的和"智能化"理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这些在具体工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

1)智能化方向由设备集成商导向其直接后果是智能理解为设备的堆积;

2)规划设计者缺乏“绿色”理念、用户缺乏“绿色”要求。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如果小区的设计者还没有深层次的“绿色”的理念,仅仅把“绿色”理解为“绿化面积”和“小区景观”,那么“绿色”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程度。

4 结论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布局不仅应该考虑居住环境,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舒适的生活空间,还应该充分的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一、生态型居住区的含义

生态型居住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证居住区内部生态环境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并且其管理方法、建造手段以及设计理念都是在考虑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的,从而实现生态居住区充分的利用资源与能源,保证生态居住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结构、优美的环境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促使居住环境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

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

(1)生态居住区的理论分析。

生态居住区是建立在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坚持居住区的生态平衡为理念,考虑建筑内外空间中所有因素,进行居住环境的组织与设计,从而使建筑环境实现与生态的平衡、无污染、低能耗、高效率,促使居住内的能源与物质有秩序的循环,将建筑、自然、人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

(2)生态型居住区设计的理论要求。

其一,进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坚持设计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居住区的室内设计、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规划景观以及综合设计等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各专业的综合协作,综合、深入的分析居住区的所有因素,再通过运用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居住区的建设,从而保证整个居住区的生态节能体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其二,尽可能的设计节水型建筑,例如:节水型器具的应用,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等;其三,生态居住区内应该将内部产生的生活垃圾或者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实现节能,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四,生态居住区应该始终坚持避免浪费与污染,节约资源与能源;其五,生态居住区应该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充分的发挥立体空间的优势,实现建筑的多层次利用:其六,坚持选用对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建筑材料;其七,生态型居住区进行居住区的空间布局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体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三、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

(1)生态居住区的整体布局。

一方面,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应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社区规划为理念,实现居住环境内的所有公共利益与公共目标,其设计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该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宿感以及社区认同感,良好的社区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实现生态居住区的形象美与物质美,还能培育和增强居民对自身社区的自豪感,促使不同的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居住环境的植物、风、水文、降雨、阴影、光、热、太阳辐射等条件,除了与自然条件的结合,生态居住区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形因素,地形是建筑的载体,其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的形态与布局,因此,生态型居住区应该根据地貌地形进行居住区的形式布局,例如有吊脚楼、爬坡建筑等层层跌落、依坡就势的布局形式,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便利,将建筑融入自然,实现居住区与环境的自然过渡,保证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规划。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都包括两种基本交通系统: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道路是一个居住区的重要骨架结构,然而由于两种交通形式在本来就拥挤的交通状况下,势必会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居住区的交通规划设计应该坚持三种交通模式的规划设计:首先,人车部分分流设计,在居住区内部设计车行通道,这样在保证运动场地、绿地等休闲空间同行安全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公共建筑、住宅等出入口与其他主要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其次,人车共存设计,人车共存通过构建道路网,缩小各级道路的同行半径,减慢车行速度与降低交通量,方面居民的流动与出行,协调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再者,人车分流设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流系统,都应该建立在保证居住区的安全与安静,降低机动车对居民休闲环境造成的影响,实行人车分流设计,能够有效的阳氏居住环境中的汽车尾气与噪音,为生态型居住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3)生态型居住区绿化景观的设计。

一方面,绿化系统是生态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强调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的规划,坚持回归质朴、回归自然的绿化设计理念,为居民提供绿化、健康、放松的生活场所.好的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习性,既要考虑植物的个体美,例如树型的姿态、颜色、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等,又应该重视植物组合的群体美,充分的发挥各种植物之间的美学特性,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另一方面,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的考虑各种绿色植物的生态作用,这样不但能够改善居住区内的小气候,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气候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时,应该重视绿色植物的防噪音、防尘、防风、净化大气等方面的作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四、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必须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规划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必须与景观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适应,注意对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加以充分利用,尽量保持所在地域的环境及景观要素的完整,用最小的、最简单的投入和维护,实现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氛围有机地融合。

2.必须要体现自然性的特点。

追求自然、质朴、原始的景观氛围,应是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一方面要求。通过彰显自然的生态设计,创造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加和谐与轻松。同时,居民们通过欣赏利用绿地景观环境,能够更多地亲近、感知、发现自然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品质。

3. 必须要体现文化艺术性的特点。

居住区文化和居住区的建设发展是互动的,住区建设的存在形式和内容,是由住区文化决定的,反之住区建设的质量又可以使居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的理念很多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舶来品,热衷建设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规划欠缺深度思考,缺乏文化意识。因此,在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时,要对中国文化予以充分考虑,要充分解读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并进行转型创作,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利用世界多元的优秀文化艺术,构建居住区的文化价值。使居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在味觉的感官,把生理的感受升华到精神上的感悟,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住区绿地景观系统。

五、结语

生态型居住区既是居住区规划新理念的体现,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它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还需要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高,自觉充分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多层次、多方面营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从而开拓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