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居住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29 00:15:32

居住建筑论文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1

人类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了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但是群居也是会伴随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的大问题,每个时期出现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因而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不同。如今人口膨胀以后,居住建筑的形式开始改变,人类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在此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居住面积越来越紧张,于是楼房产生了,楼房可以用较小的面积解决较多人的居住问题,但是人口还是在稳步增加,连小楼房也解决不了人口的膨胀,于是高层楼房出现了,当高层也解决不了人口的问题时就开始占用耕地开发房地产,当居住建筑发展到这种地步,楼房的生态居住建筑意义就不存在了,需要一种新的居住建筑形式来解决问题。

生态居住建筑首先要解决了绿化问题,如何让居住建筑本身既是居住单位同时又是绿化单位,将绿化功能与居住建筑融为一体并可持续发展,现在居住建筑的设计都会有社区绿化,在未开发前的土地上的绿化面积与建成以后的绿化面积相比较,绿化面积是成倍减少的,如何恢复之前土地的绿化程度就需要在居住建筑本身找出路,居住建筑设计可以考虑以居住建筑的外立面为主体设置一系列的绿化装置,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让灌木类、爬藤类、草本类植物有生长的空间,让居住建筑本身内外都具有绿化功能。其次,生态居住建筑要解决能源问题,目前已知可以开发的可循环的能源都要运用到居住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地热等都要用来解决生态住宅的能源供应,

2生态居住建筑设计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

生态居住建筑有很多误区,感觉只要是在自然环境好的地方的居住建筑就是生态居住建筑,作为现代设计,首先就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舒适便利,很多居住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自然风光和气候都是一流的,但是水电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考虑如果医疗设施配备不完善,排污系统设计难度较大仍然会造成不便,所以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未来,就是让居住建筑本身是一个可循环系统,并且可持续循环。

要形成一个可循环系统,要求居住建筑及其辅助设施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要有生态农业配套设施,能够自主处理居住者的排泄物,并转化成肥料用以种植农业作物和绿化植被,让自然界的能量在小范围内循环。目前,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有专家形象地喻之为“制氧加工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如此便克服了常规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美结合的范例,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战略意义。让居住者即便是不依赖城市集中的能源和食品供应也能自主满足需求。绿化方面,可以就地选取当地植被,进行垂直绿化,包括建筑物的墙面、围墙、栅栏、立柱和花架等方面绿化,它与地面绿化相对应,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不仅可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等优点。经过绿色植物装饰起来的屋顶、墙面、阳台、立交桥等建筑物,不仅减缓了因建筑物占用的绿地,而且还在视觉上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同时,屋顶及墙面绿化的环保节能特性也很明显。屋顶绿化可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飘尘,优化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有建筑物墙面绿化的建筑,室内空气温度较无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低约3~5℃,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0%~20%。同一栋楼屋顶绿化过的房间相比没有进行屋顶绿化的房间节省约70%的空调能量。

3生态居住建筑设计应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纬度拥有不同的气候条件,植被和生物都各不相同,合理地利用资源就是节约资源,而且,现代设计浪潮下,随着网络的普及,世界依然是一个大的社区,设计理念传播很快,世界上的建筑也越来越雷同,设计风格越来越同一,这样人类文化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丰富性减弱。真正的生态居住建筑应该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运用当地的植物,饲养当地的动物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我国最具有智慧的生态建筑莫过于陕北窑洞,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古老的智慧需再借助现代可以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值得推广的生态建筑模式。这样一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每个建筑都能融入自然环境中,不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2

1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1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就是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物室内温度尽可能舒适,以减少采暖、制冷设备的负荷,最终实现能源的节约。我国围护结构节能存在的问题有[2]:①某些建筑体型系数过大。②窗墙面积比过大。③采用夹心复合保温外墙较多。④设计单位对某些技术参数的取值不统一,有的缺少依据。⑤一些设计单位的施工图内没有建筑节能设计热工计算表,不利于对节能建筑的质量检查。⑥一些保温墙体工艺技术出现质量问题。⑦设计单位对围护结构使用的某些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及窗户质量要求不明确,监理和施工单位控制不严格。⑧一些节能建筑配置的采暖散热器高于建筑节能标准确定的热负荷值应配置的数量。⑨大部分节能建筑只安装了采暖供热的开关控制阀门,没有考虑为将来安装计量热表、分室用热控制装置留出位置。⑩少数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

1.2供暖企业存在的问题

供暖企业肩负着我国城市中市民的供暖重任,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中居民的冷暖问题。近些年,市民对供暖企业的关注程度逐年提升。不仅是因为其供暖的质量方面,还有其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企业本身会每年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的话,对环境会造成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城市中供暖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供暖企业员工缺乏节能减排意识;②过度关注技术投入忽视管理减排;③供暖企业设备滞后。

1.3绿色照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型公共建筑高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国家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耗电量达到70-300kW•h,为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1.5-2倍。电气系统节能决定了建筑物智能、环保以及主要能耗,电能的消耗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这种比例在继续加大,所以要进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必须考虑建筑的电气节能。而在耗电量中,照明能耗一般占整个建筑电量能耗的25%-35%,占全国电力总消耗量的13%,因此实现照明系统节能的意义十分重大,经济效果明显[3]。

2建筑节能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围护结构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门窗。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采用提高门窗的气密性、窗框采用断热金属型材、增加玻璃层数等措施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另外有效的遮阳设施对降低能耗的影响非常有益。②屋面。建筑屋面节能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和应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并合理确定保温材料的厚度,可采用倒置式、屋面绿化、蓄水屋面、浅色坡屋面等措施。③加强监管机制。政府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设计单位、生产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监察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大力管理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2.2供暖企业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强化供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的职能。建立起一个节能减排专家工作组,要求这些专家来自不同的节能减排相关领域,比如生产调度、环保、财政、统计等部门。并且通过这些专家的评选审定,激励企业员工的节能减排工作。②建立热量自动控制系统。为了适应群众对功能的需求,企业应该建立起热量自动控制系统,根据用户的室内温度和设备的运作状况来调控热量的供应,根据用户的数量和供暖的面积确定设备的数量,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③加快对供暖企业老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老化的设备会增加能耗,必须加快对供暖企业老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锅炉的损害和能耗,减少废气的传播,进而保障环境的清洁。④在政策上支持供暖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供暖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建立起完整的法律法规,而保障企业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

2.3绿色照明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整个配电和电气系统中,末端的照明部分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节能灯具的应用一直是实现电气节能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保证有足够的照明数量及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节约照明用电,提高整个照明系统的效率,防止片面性。

3总结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字:住宅;建筑;机器;城市

自古以来,房屋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住”的问题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从使用钢筋混凝土以来,世界各地的建筑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建造了摩天大楼,甚至可以说钢筋混凝土建筑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目。四大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不西耶在他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理论,这一理论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理论呢?

一、勒・柯布西耶和“居住机器”理论

勒・柯布西耶曾先后在巴黎著名建筑师贝瑞和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处工作过。贝瑞因较早运用钢筋混凝土而著名,贝伦斯以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著名,他们对勒・柯布西耶后来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勒・柯布西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派建筑的教育,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当时建筑界和美术界的新思潮影响,这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走上新建筑的道路。

在《走向新建筑》这本书中他给住宅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说:“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如果从我们头脑中清除所有关于房屋的固有概念,而用批判的、客观的观点观察问题,我们就会得到:房屋机器――大规模生产房屋的概念。”

柯布西耶称之为“居住的机器”中“机器(machine),”这个单词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意是“技能(artilice)”和“装置(device)”“一个建造以用于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工具”。柯布西耶对“居住的机器”的提出揭示了“居住――怎么住?”这一“本质”的问题,他认为“给人类建构一个新的家园将无疑决定一个文明的特征”。“建筑是爱的行为,而不是场景和道具布置”。

在这里,柯布西耶将“住宅”和“机器”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词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可以理解为“住宅”或者说建筑就是人类制造出来供人类使用的一种工具(机器),它和汽车。手电筒一样,仅仅是一种工具。建筑可以使人类居住,遮风避雨,取暖,为家人生活和亲友团聚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其主要功能是要为人类服务。

二、“居住机器”理论应用

柯布西耶“居住机器”理论运用最经典的莫过于“马塞公寓大楼”。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的马赛公寓,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积的花园,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户,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3.66x4,80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8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屋顶上设有小游泳池、儿童游戏场地、一个200米长的跑道,健身房、日光浴室,还有一些服务设施――被勒・柯布西耶称为“室外家具”,如混凝土桌子、人造小山、花架、通风井、室外楼梯、开放的剧院和电影院,所有一切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把屋顶花园想象成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的甲板,供游人欣赏天际线下美丽的景色,并从户外游戏和活动中获得乐趣。

马赛公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在欧洲它立刻就被年轻的建筑师所仿效,对我国的建筑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部的“雕塑家园”,它由深圳雕塑院和一栋31层的高层公寓组成,总建筑面积40315平方米,住户共有380户,户型全部是全复式,分上复和下复两种,5.4米通高的落地窗,两种对称排列(南北向)70平米小户型户型单位互为上下,即一个单位是卧房在上,厨房在下,而对面一套单位则是厨房在上,卧室在下,这种厨房放在复式单位的上层在深圳市住宅中是个创举。发展商将这种开放式厨房理解为改变厨房在整个家庭功能布局中一直处于后台的传统定位,实现对家务劳动价值的重新确认,由此创造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当然,新的设计思想某些方面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着一些冲突,如进门就是像鞋柜一样排列在一侧的厨房,开放式厨房的适用性等等,这种家居生活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雕塑家园创造了一个开放住宅模式,以街区平台代替围墙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屋顶的公共运动场是雕塑家园住户之间的开放,没有一个个隔离起来的“小笼子”,大家共享一片蓝天,一池碧水,这多少与马赛公寓有着几分相似。

马赛公寓代表勒・柯布希埃对于住宅和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高潮点,结合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那里的居民都已经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就像一个小村庄,共同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没有任何个人的牺牲,因为每一公寓单元都是隔音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的环境保持直接的接触,拥有雕刻般的雄浑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寓的底层架空与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他还把住宅小区中的公共设施引进公寓内部,如:商业街、游休憩绿地、娱乐设施等,使公寓成为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会,这些都值得当代的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三、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住宅建筑

在我国,近些年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各大中城市的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在这些建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地少人多,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建筑用地已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如何在这种土地不多的城市中尽可能多的容纳更多的人而又不影响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马赛公寓和深圳雕塑家园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来做建筑,取长补短,将更适宜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通过上面我们关于国外大师的建筑理论的阐述,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更多的利用自然,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当代设计师和规划师的责任。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且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文平。因此,如何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是一个重要与迫切的问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多样化的途径

居住区是一个包括住宅、公共建筑、道路、绿化、工程设施以及环境小品等在内的综合体。因此,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多方面地综合考虑。

居住建筑多样化

居住建筑是居住区主要组成内容,因此,它的类型、层数、体型、色彩等对居住区面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样化的住宅是创造多样化居住区的重要前提。如用规格相同的构件设计成若干个不同单元,采用条形的、点式的、错接的和斜角的单元进行组合。多样化的单元组合、合理的平面布局、新颖的建筑造型,造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此外,住宅建筑的多样化还可通过其细部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来达到。

公共建筑的多样化

公共建筑对形成多样化的居住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由于公共建筑在居住区内的数量仅次于住宅,而且公共建筑的体型、层数、色彩等比住宅更能生动丰富,特别是一些公共中心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绿化和室外环境小品的多样化

俗话说,红花要用绿叶衬。对于居住区说绿化也同样重要。居住区绿化虽然大都为普通的城市环境绿化,但是在一些公共活动中心也可进行重点绿化,为居住区的多样化提供了又一重要方面。如日本大阪南港新村居住区内设置了一条宽30米的绿化带,分为“春”、“夏”、“秋”三段,按季节的主题布置绿化种植,使居住区内的景色随季节的更迭而变化。

居住环境小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的多种需要,而且也是将其它艺术综合到居住区设计中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造型优美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塑、尺度宜人的休息廊、舒适的座椅、别致的灯具灯柱、简洁通透的围墙和栅栏、以及充满动感的各种喷泉等,都可以给居住区多样化增添特色。

当然,居住区的多样化还应包括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群体组合等方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构思

现代居住区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法多种多样的,但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最重要的是应有总的规划设计构思。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的创作相类似,如剧作家用同样文学可写出气壮山河的悲剧或妙趣横生的喜剧;作曲家可用有限音符谱写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规划建筑则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居住区。现代化设计创作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等的创作一样,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构思,但这种设计构思受到使用功能、工程技术、经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清楚的经济概念,以及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乡土民居;空间模式;土性文化

前言

新疆吐鲁番地区乡土民居建筑类型,从民居特征来讲,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精髓,满足乡土民居住宅的发展要求。新疆当地民居建筑,强调传统建筑空间的重要作用,注重传统乡土建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新疆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吐鲁番亚尔果勒村为例。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探究吐鲁番亚尔果勒村空间模型整合方法,通过组织数据和图形分析,使其传统特质在时代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结合空间布局的特点,为吐鲁番民居的住宅改造提供可行性的创新设计。

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形成的背景

1.地理与气候环境的影响

吐鲁番其地质和地形状况使得日照所吸收的热量吸收快而释散慢。所以吐鲁番地区属于炎热地区的民居建筑,其民居便出现了充分适应这种天气的特殊形式。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是新疆乡土民居的优秀建筑样式。吐鲁番地区的民居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其外墙建筑材料依然是生土或生土制品,这样可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土拱住宅就是利用当地黏结性强且易于脱水成型的泥土资源、适应这种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新疆民居建筑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今天新疆的农村居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也并不是所有农民的全员普及。改造旧民居、老村落。建设新民居、新农村,我们应该分清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承认差别,不同对策。各地的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建设他们的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3.城市生活变化的影响

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对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的形成也有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的时间增多了。人们便向往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地纷纷都在整理、装饰、挖掘、加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这些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有这些文化积淀的基础,民居建筑也有一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貌。就是我们所描述的发扬传统、继承文化。

4.宗教文化的影响

新疆的原居民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逐渐取代了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和信仰,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新疆伊斯兰教建筑中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西亚宗教建筑形式进入新疆以后,通过本地化而成为富有西亚建筑文化形式,如尖桃拱、变形拱、拱门顶部和柱帽上叠涩构造、磨砖拼花、雕砖尖券、穹顶及植物的花茎、叶、蕾图案等。另一种是由回族文化的形成。又因为这些居民均属于信仰伊斯兰教者,与同的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有相同之处,所以他们比较多的向维吾尔族民居相似。

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基本要素

1.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演进与发展概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其民居建筑的形成遵循着在绿洲地区所形成的聚落,其中的居民也包括从其他地区自动迁来新疆而加入到原住民聚落中的住户。有些从外地迁来新疆或从新疆已开发的农耕区迁往其他未垦区从而扎根落户形成的聚落。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聚落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

2. 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布局构成

新疆民居的居民点都要修建清真寺,而这个地方往往就建造在水池旁最为有利的位置。久而久之,凡信奉伊斯兰教的农村民居点都形成了以清真寺和水池为中心的聚落。当居住的住户不断增加时,便由此中心向四周扩伸。民居街巷曲折拐弯是由于这些居民点大都为自发地形成的,各户在占据宅院地时往往左右相依,前后错落,故而这种民居点的街巷便成为指向中心的放射形街巷构架。新疆有不少城镇便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这便是原住村落的典型形态和组织形式。

3.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要素分类

人类最初的居住屋的平面布局图几乎全为一室户。这是居住建筑的起步阶段。随着日常生活的开展,居屋的安排逐渐由单室向多室户发展。新疆的民居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充分体现出这种进步的现象,从而产生“一”字型,曲尺型、“凹”字型和组团式等各种布局形式。新疆民居在用地局促的地区和人口稠密的城区及其附近则常有楼房修建,按其类型可分为重叠楼、爬坡楼、过街楼等。重叠楼:指上下层承重墙对齐,每层房间平面布局相似的楼房,一般以砖木结构砌筑,高者四层。也有以土木结构砌筑的,以两层为主,三层极少。爬坡楼:在用地局促且坡度较陡的基地上,当地居民往往以爬坡的形式修建住宅,住宅中的各房间底面标高不同,但能通过楼梯相互联系通达。但外形却似楼房一般。过街楼:即指平面几地面积不足,在建楼层时又没有条件达到三层以上,只能借占街巷上空,横跨与对邻搭接形成过街楼的形式。

4.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形态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其民居庭院布局呈内向型封闭或半封闭形式,建筑之间的空庭之上采取高架棚覆盖以造成大片的阴影,高架棚高出屋面50―150厘米左右,其高架以土块或砖砌柱架起,其高差所形成的的空隙或为敞开,或以花格墙围合,保证空气的自下而上的对流。这种高架棚多架在房前或两建筑之间,但也有架设在房侧或离房屋几米的空地上的。高架棚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起居室和第二卧室了。为保证安全和私密性。每户将其用地范围以墙围合。为克服围合以后的空间闭塞的不舒适现象,当地居民又在围墙砌体上设计了各种花格式透空的砌筑形式。为了开展一些不宜在室外进行的家务,一般都建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当地农民主要生产葡萄,当地居民会选择高爽地段或在自己的房屋顶上建起以四周均为花格墙的墙体、阳光不能直晒、通风又极好的葡萄晾房,其葡萄晾房有与众不同之处。

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整合与创新设计

1.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实例分析

(1)新疆传统乡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正在被新农村建设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土性文化建筑的构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下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而这些乡土建筑是新疆少数民族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下营造了属于自己的民居建筑风格。而这些是需要被广为流传下来的时代文化的产物。需要对这些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和深入研究。比如新疆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果勒村,本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意义。

(2)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是物质环境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为了能全面落实和更有效地对新疆乡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研究价值。因此,研究新疆乡土民居建筑分隔空间模式对亚尔果勒村有着重要的作用。

2.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特征

吐鲁番一带的东疆民居,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土拱住宅。对吐鲁番亚尔果勒村空间模式特征的研究,从物质形态要素到空间特征的分析,提出吐鲁番亚尔果勒村的整合与创新设计,对吐鲁番亚尔果勒村的保护与建设做出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在不断完善论文内容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亚尔果勒村空间模式特征研究能对旅游建设带来发展性的见解。

3.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主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先进的施工方法在民居建筑上逐步推广,新的建筑材料获得居民的青睐。不少家庭为求好同新,纷纷装修、改造或翻新。最常见的是大量采用外墙瓷砖贴面,用三合板、五合板锯出图案贴到檐口、墙上并涂以各色油漆等。也有采用大玻璃窗、大面积镜面墙的,在建筑的质感和色泽上出现了变化。例如随着欧式风潮的袭来,新疆民居上的大铁皮屋顶上便一个个冒了出来,柱头的装饰也搬来了不少巴洛克和科林斯的样子。

在对外来文化不甚了解,只图新、只图怪、只图奇、只图洋,同时又被挤进改革开放的“成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模糊了,文化和科技混淆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建筑被贬低了,优秀的民居建筑全成为了落后的了。学术界对于传统民居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和对新民居的探索,但是在付之实践和取得社会各界的认知过程中收效不大。对此我们的民居建筑进行着蜕变。

4.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在城镇附近的比较密集的村镇中,面对家庭人口的繁衍、小家庭的分蘖,只能在已定的宅基地上、已建的住宅旁逐渐加建或加层,于是居民点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跨街跨巷建过街楼的现象。在改革开放后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自然就成为眼前必需。于是拆掉老房子、建设新房子。农民对自己的居家庭院和居民的改造增加。从而使农村的面貌产生了极大的改观。在民居保护和更新过程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应该加强,对于既有的和外来的建筑文化要分清精粹和糟粕让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延续下去。

5.新疆乡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重新整合与创新设计

新疆地大物博,各地民居在不同地区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之下,当地居民通过不懈的努力,依据自己的思维观念、伦理道德、文化认知、审美价值、风俗习惯和生活需求,孜孜不倦地探求获得的,在今后的建设中如何保持其优秀的传统、继承文脉、发扬建筑文化的精髓、改进存在的问题以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是理所当然的。

结束语

新疆传统乡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正在被新农村建设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土性文化建筑的构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下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而这些乡土建筑是新疆少数民族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下营造了属于自己的民居建筑风格。而这些是需要被广为流传下来的时代文化的产物。需要对这些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和深入研究。新疆乡土民居建筑是物质环境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为了能全面落实和更有效地对新疆乡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研究价值。因此,研究新疆乡土民居建筑分隔空间模式对亚尔果勒村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群《新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的调研与思考》[J] 美术观察 2011.04

[2] 陈震东《新疆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2

[3] 叶禾《少数民居民居》[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09

[4] 白云翔《民居建筑史语》[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07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6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高层建筑;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安全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52-0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第7.4.2条规定:消防竖管的布置,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这是我们进行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时必须满足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但对于居住建筑,由于每层的公共面积有限,消防竖管往往布置在电梯和楼梯间的小厅处,此时设置两条消防竖管确有困难,故《高规》对于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消火栓设置条件给予放宽,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可设一根竖管,但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技术要求。《高规》对居住建筑室内消火栓系统放宽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代替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做法,其出发点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居住建筑公共面积限制所致,二是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可靠性能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欠妥当,而且有悖于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设计理念,其安全性也有待商榷。

1 高层建筑设一根竖管并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的设计无理论依据

《建规》对其第8.4.3条文解释中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任何初期建筑火灾条件下,均可使用室内消火栓进行灭火,当一个消火栓受到火灾威胁不能使用时,相邻消火栓仍能保护该消火栓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而《高规》对其第7.4.6.条文解释中则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设计目的是一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的控制率仅40%左右,而采用两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的控制率达65%左右。因此,扑救初期火灾使用水枪数量不应小于两支。《高规》还认为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也是为了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有两支水枪进行扑救,在其中一支水枪发生故障时,仍有一支水枪扑救初期火灾。从上面两部规范的条文解释中,不难看出,《建规》认为保证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目的是发生火灾后其中一支消火栓受到火灾威胁不能被取用,还可以使用另外一支消火栓进行灭火。《高规》认为保证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证灭火成功率,二是一支消火栓故障还有另外一支消火栓备用,《高规》这种设计理念和《建规》有明显差别,高层建筑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建筑物被保护范围内任何部位显然是极其不可靠的,也是不安全的。

2 高层居住建筑楼层内具备可以设置两根消防竖管的空间

根据《高规》第6.3.1条及第6.3.3条要求,塔式住宅、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均应设置消防电梯,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居住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于4.5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居住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6.00m2。综合上述各规范要求,在《高规》7.4.2范畴内的居住建筑均应设置电梯或消防电梯,也均应有候梯厅或前室等公共面积。根据《高规》第6.1.3 条规定,高层居住建筑的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而应通过走道与前室相连接。当确有困难给予放宽条件时,也只允许部分户门开向前室,其余的与前室之间应设置走道。因此,在《高规》7.4.2条范畴内的居住建筑除了应有前室或候梯厅外,至少还应有一处与前室相连接的公共走道。综上所述,在《高规》第7.4.2条范畴内的居住建筑只有十层及十层以上至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下的大部分居住建筑均应有两处公共面积―前室和公共走道,具备《高规》第7.4.2条消防竖管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要求。对于只有十层及十层以上至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下的少数单元式居住建筑,因为不设置消防电梯,没有公共走道,只有公共的候梯厅,笔者认为可以在楼梯间和候梯厅内分别设置竖管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要求。这类居住建筑根据《高规》第6.2.3条规定,大多数为敞开楼梯间,只有很少数量的采用封闭楼梯间,其楼梯间形式与《建规》范畴内的楼梯间形式相同。按照《建规》第8.4.3条规定,这类居住建筑内的消火栓可以设置在楼梯间的首层和各层楼层休息平台上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类居住建筑中完全可以采用《建规》做法,在楼梯间内设置一处消火栓,这样与候梯厅内设置的一处消火栓共同满足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的要求。

3 对高层居住建筑内消火栓设置的几点建议

对于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在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时给予放宽的技术措施不应该采用《高规》所规定的设一根竖管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的技术手段。而应本着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理论进行设计,其采用的技术措施如下。1)对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采用前室内消火栓和走道内消火栓组成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前室内的消火栓计入楼层灭火消火栓数量内;2)对于未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采用候梯厅内设置的消火栓和楼梯间内设置的消火栓组成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3) 对于有实际困难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放宽的原则为:可以采用前室内一根竖管连接前室和走道内两个消火栓,因为前室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理论上不受火灾威胁。对于未设置消防电梯的居住建筑可以放宽条件采用楼梯间一根竖管连接楼梯间和候梯厅内两个消火栓。对于采用敞开楼梯间的居住建筑,当满足消火栓保护半径的要求时,可以探讨在楼梯间内隔层设置消火栓。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的观点是在居住建筑中设置消火栓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并非有很大困难,而采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不可取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8

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 

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因此古代中国人对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重视。 

1.门窗中的体现 

住宅的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脸,代表这一个建筑的精气神。这种观念不但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当代中国人也很重视住宅大门的设计。从风水学上讲,住宅大门是住宅“集气”的重要通径。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门不能正对邻家屋脊,否则财气和福气的通径会被阻挡无法“集气”。另外中国古代的大户人家大门口都会摆放两只石狮子,石狮子的摆放在风水学上也有着讲究。通常来说,石狮子中的雄师要放在左侧、雌狮子应放在右侧。石狮子都会踩球或口含宝珠,有驱邪避凶之意。之所以要将石头雕刻成为狮子,是因为狮子是凶猛野兽,而且形体巨大、气势威猛,人们认为石狮子能够将噩运阻挡在门外,保护家人,并将狮子视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户具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无论是从风水学,还是当今的建筑学、家居设计学角度来看,窗户都应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户的设计会影响居住者的心情,在传统园林中,窗户不但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还是园林观景的重要视窗,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2.镇宅辟邪构件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石雕或砖雕,这些雕刻最开始设立的目的与大门石狮子的功能类似,多是用于辟邪镇宅。特别是在房屋奠基期间,一些房屋的墙壁会有“泰山石敢当”的雕刻,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其可以保证房屋安全,为家人驱除厄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镇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渐淘汰,石雕和砖雕的美观性在现当代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居住者审美情趣的家居装饰品。 

风水与家住装饰的关系 

中国风水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另一种体现。中国风水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风水在中国古代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建筑装饰也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对我国建筑理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风水思想中也有着消极方面。风水思想中有阴阳观念,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当今的人们对于风水思想也应该秉持两面性的观念来看待,要以扬弃的思想来对待风水思想,继承发扬其精华思想理论[3]。风水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传统建筑装饰体现了风水思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些建筑装饰的功用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建筑需求的建筑装饰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更多的建筑装饰和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如石雕、木雕、盆栽等多种装饰都在当今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装饰都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也是风水思想在当今时代中的传承,可以说,传统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一样,都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 

居住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创作 文化表达 居住建筑 长沙

“城市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沉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温总理在第三次市长协会上讲话。

一、引言

自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新建筑运动以来,现代主义建筑一直引领着建筑创作的潮流。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使得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灌输,影响并左右着建筑师的建筑创作。针对这种情形,一批学者提出了“地方主义”、“地域性建筑”等概念,其实质是强调地方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表达。本为以长沙市居住建筑为例,论述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两者的博弈关系,探讨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相互渗透融合的发展之道。

二、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

1.建筑创作的现代性

建筑创作的现代性,即时代性。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过程,受时展和需求背景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技术状况。从勒柯布西耶引导的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到未来主义建筑,建筑的表达方式是伴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表达手段不断更新。建筑创作的现代性表达是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创新,在深入剖析当今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征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提出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建筑创作原则与手段。

2.建筑的文化表达

建筑处于具体的地理区位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建筑创作实践中,这种深层次的联系也对设计者的创作思路产生了约束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贯穿于整个建筑创作过程。要求建筑创作遵循场所文化特征,以恰当的、与地域及时代相一致的建筑形式,实现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特征。建筑创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在建筑创作中整合文化的因子,并予以表达,不加以文化表达、缺乏内涵的建筑,不能与所处的地域环境形成整体,形不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更不可能被城市文化所包容和接纳。

3.两者的关系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思想的入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受到较大冲击。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地域建筑风格逐渐消失,地方文化在建筑创作中难以生存。但仍有部分学者如彭一刚、张锦秋等主张地域文化的表达,并不断在创作中提倡地域文化,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是辨证的矛盾关系,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增添文化的表达,不失为最好的表达方式,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又阐述了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地方主义建筑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复旧,地方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构造上都遵循现代的标准和需求,仅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商业化和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在快速而无序的建设状态下保持城市原有肌理的延续性,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关键所在。

三、长沙市居住建筑分析

选择居住建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1)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居住区开发所占比重最大。(2)居住区与城市居民联系最为密切,最易受市民关注。(3)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22%-32%的比例,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

1.长沙市居住建筑概况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居住小区开发规模大,速度快,档次高。近年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房产公司、建筑设计公司进行建筑创作实践,城市空间中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异质化。通过对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资料的搜集、统计、分析(见表一)。

表一: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类型统计

注:1、数据根据长沙市房产信息网公布楼盘整理计算得出,2、组合风格即为本文提及的建筑现代性与文化结合表达风格。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占整个市区的84.4%;其次依次是组合风格、欧陆风格、古典风格,分别占11.7%、3.3%、0.6%。长沙市居住建筑更多的是注重现代性,其次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下面选择长沙为数不多的历史古典建筑实例探讨居住小区的建筑风格。

2.案例分析:星语林汀湘十里

项目概况:星语林汀湘十里是一个集居住、 旅游、商业、休闲、度假、酒店为一体的复合型地产项目,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的青瓦白墙为基调,深褐色、灰绿色等深色板岩砖,外墙以暖色调小规格面砖贴面,青瓦白墙的底层联排别墅间,渗透着古香古气的韵律,建筑创作中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精髓,并结合现代居住理念加以创新,传统与现代高度和谐统一;总体布局上以湖湘文化为基础,巧妙地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工程,创建环水的千岛湖特色景观。项目注重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大都市的长沙塑造一个完全的古典作品,营造出独具一格的场景,与周边环境形成一定的冲突。

星语林汀湘十里建筑立面

评论结论:建筑设计应充分认识到历史古典建筑关注风格的创造,在着眼于模仿既有的风格上,应透过历史上的建筑式样,发挥自己的创作思路,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历史感的风格样式。同时,历史古典建筑关注时代精神的创造,其语言是通过历史式建筑加以创作者自己时代的精神内核话语的表达,因而需体现一种时代的和文化的意志。

四、长沙市居住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1.长沙居住建筑创作的影响因子

(1)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长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区内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众多,近年来对一些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进行了整体保护和控制,对部分独立的、质量较好的历史性建筑进行了保护。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内高密度快速的开发建设使得新建筑失去传统历史的风貌特色,与传统建筑缺少对话,街道景观日益趋同,冲击着当地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生存环境进行及时保护,实施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新建建筑应与城市整体风貌取得协调,在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创作,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文化内涵。

(2)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来探索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降低建筑能耗,探索生态低碳建筑,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探究一套建筑低能耗、零排放的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居住建筑占建筑的比重较大,居住建筑的节能减排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

(3)长沙城市国际化发展

根据长沙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城市的定位高度已趋向国际城市网络,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将与国际网络联系互动,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国际多元文化席卷而来,多种文化的交织将对长沙地方文化有所冲击。②随着城市的国际化开放,更多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将涌向长沙进行建筑创作实践,各种创思思潮将不断涌现。③长沙的建筑创作思想也将更大领域的走出国门,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创作设计理念,建筑创作的思想也更趋于国际化。

2.长沙居住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长沙的居住建筑创作将整体表现出建筑的历史传统化、两型化、国际化,在多种因子的叠加复合作用下,长沙的建筑风格更多的是建筑现代性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形成建筑创作与时代及传统的呼应。可以展望,长沙市居住建筑更多的是注重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建筑风格将更多的走向组合风格,辅以开发商根据开发成本的现代简约风格与市场需求的欧陆风格、古典风格。 转贴于

五、结语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作为主流建筑创作理念在全球信息化的引领下对各地的建筑创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第一,建筑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身处城市之中,应更多的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第二,建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根源,建筑创作应当寻找与文化传统的关联点,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遗产。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建筑创作的利与弊,使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建筑现代性与文化的结合表达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5(2):5-7.

[2]吴良镛.建筑的文化品位[J].建筑与文化,2005(12):8-9.

[3]卢峰,李骏.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的整体解读[J].城市建筑,200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