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6-24 00:10:52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改

1.引言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信息技术面临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成为重点。在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始状态的形势下,如何利用教学手段从教师和学生方面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2.1利用积极生动的课堂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上册第4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一缺点,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饼形或柱形统计图进行编辑、排序,把家里的月开支利用展示方法进行统计图的数据展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又不令学生感到乏味。

这样,教师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并在课堂教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教科书《信息技术》下册作为教学案例,“万事起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中不但要以兴趣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学习的出发点,同时还可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通过创造性实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课。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开始前,老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和问题,同时在课堂需要的地方适当加入一些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素养已是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其学习成绩,同时还要从学生角度发现和挖掘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信息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机构,如电视、报纸、互联网、书籍等渠道发现、收集信息培养信息获取能力。(2)将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3)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不同类别的信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并用简明的语言整理和组织出来的信息加工能力。(4)利用信息技术或媒体机构发现、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4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和明确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操作性极强,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任务的明确性。如对于Photoshop中一色彩、滤镜等软件的使用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里对一张老照片利用学到的蒙版、过滤等工具进行修复,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在规定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没有完成任务、对技能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在课堂任务明确和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完成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2.5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衔接,做好课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1)课堂总结对课堂知识起到巩固及系统性总结作用,既可以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又可以是学生经过讨论后的结果,更可以是师生在课堂上经过交流得出的知识概括。(2)课堂总结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可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还可以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取得很好的衔接效果。例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七年级苏教版《信息技术》下册的第8单元中FLASH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运用图画工具制作小球图像,并运用课堂上教授的动画循环播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对所学的FLASH知识进行总结,又能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完成运动小球的动画制作,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堂总结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3.结语

信息技术一门新的初中课程,起步比其他学科都要晚,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摸索出教学经验。而且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自主性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合作策略[J].成才之路,2013(29).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在2013版《江苏省义务教育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提升教研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因此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赛课、与教师交流,发现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组织教学,并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南京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六合区多名教师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整体薄弱,体现在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还较淡薄。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并上升为理论是教师教研能力基本体现,而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撰写论文能力、热情都不高,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整体较弱,到目前为止只有5位信息技术教师有自己的市、区级个人课题,而省、市、区规划课题没有。是什么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呢?

2 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没办法才去写论文、做课题。

教育理论知识不够 教科研不同于技术,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撰写论文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不缺乏想法,但由于缺少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储备,不懂得进行教科研的方法,有想法不知如何入手去分析研究,缺乏深入思考。

缺乏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学生上课玩游戏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而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六合区多数学校只有1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机会与人合作,长此以往造成合作意识淡薄。

研究时间不足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校领导重视不够,随意减少或挤占课时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相当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身兼多职,网管员、资产管理员、学籍管理员、机器维护等,而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则未能摆上主要位置。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有信息技术教师因学校有事请假等。总之,工作繁忙,角色众多,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无暇顾及教学研究。

3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发现问题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一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如《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如《如何撰写教学论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他们一起疏理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分析研讨,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并长期跟踪指导。鼓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开展活动,增强交流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人单势孤”,无法进行校本教研的问题,我们除了加大区级教研活动频率,还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教研片,每片由两名区级中心组成员负责,要求每片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互听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活动结束后要有反馈总结,包括上课教师说课及反思、教师评课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优势,搭建了信息技术学科QQ群、博客群、学科主题研究网站,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及时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在教学中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及时反思,那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反思课堂教学,总结精彩成功之处、思考失败之处,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课时也要反思。课前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后要批判性地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反思不仅从自己的角度,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专家引领的角度、从同行的评议中、从与家长的沟通中,甚至“超越自我”进行反思。反思后要写5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失败之处、自己的心得、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机智闪现、学生反馈意见、同行与专家的点评等,学习和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学反思每月整理一次,及时上传到博客群、学科研究网站上,与全区教师交流研讨。每学期还要撰写两篇教学案例,对自己或他人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

引导教师善于总结 很多教师都是经验型的教师,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没有考虑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时间一长,这些经验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研活动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如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促使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专题论文。这样既可以促使教师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点滴体会、反思之后产生的新想法与感受及时进行总结,又可以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i教学行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10-04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无到有,信息化硬件支撑起采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进步巨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网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广泛;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在各地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因为受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学科特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领域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本文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行为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性,借此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筛选出近年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的54个获奖课堂实录案例作为观察研究的样本,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课堂中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收集数据,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分析内容说明

为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信息,本文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行为分析类目表》。表格中教师行为被划分成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播放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动画、其他等7种信息化行为和语言讲授、板书、问答、组织讨论、实物演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评价反馈、其他等9种非信息化行为。同时将45分钟的课堂按照每3分钟为一个频段,划分成1-3、4-6、7-9……共15个相等的时间单元,分别统计每个时间单元内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目的分为辅助讲解、创设情境、指导活动、提问/布置任务、评价反馈和其他等六种,记录时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来替代表示;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分为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和其他四种,记录时用英文字母A、B、C、D、来表示。

另外,表格还详细记录了每位教师授课的学科、学段、年级、教师年龄(分青年、中年、老年)和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参加的比赛的名称、获奖等级、参赛时同、授课选题、授课环境、多媒体设备等辅助信息。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对16种行为在每一时间单元出现的频次、累计持续时间、信息化行为应用的目的和方式等信息分别进行记录,最终汇总统计出每种行为在一堂课中出现总次数和总时间。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规律性。

2.样本情况

本文从互联网上选取了来自19个省、直辖市的54个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当。54个现场教学课堂实录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授课环境没有明显差异。

54个课堂实录样本中,小学学段的样本共25个,占样本总数的47%;初中学段的样本共12个,占样本总数的22%;高中学段的样本17个,占样本总数的31%。文科课堂实录共33个,占样本总数的61%;理科课堂实录共21个,占样本总数的39%。

授课教师中,男教师22个,占总数的41%;女教师共32个,占总数的59%。青年教师38个,占总数的70%;中年教师16个,占总数的30%。

54个样本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其中,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样本29个,占样本总数的54%;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25个,占样本总数的46%。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分析,我们对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总体情况、不同学段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地区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差异。

1.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54个样本中,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4.1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了17.3分钟,而非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55.0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37.8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行为显示出了较高的频度,累计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38%左右,这表明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然而与非信息化行为相比,后者出现的频度明显要高,累计持续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84%左右,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语言讲授等非信息化行为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7种信息化行为中,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动画投影出现频次较多。

注1:信息化行为应用目的:A.辅助讲解B.创设情境C.指导活动D.提问/布置任务E.评价反馈F.其他

注2:信息化行为应用方式:A.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B.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C.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D.其他

如图1所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多以辅助讲解、提问/布置任务为目的,较少用于创设情境、指导活动和评价反馈,而在方式上则多选择演示型,少量使用交流型和检测型。

2.不同学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就信息化行为而言,中学教师在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视频播放等信息化行为中显示出了更高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小学教师则更多地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就非信息化行为来说,中学教师相对小学教师进行了更多次和更长时间的语言讲授和板书,而小学教师则更倾向于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反馈,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次的对话和交互,课堂氛围更活泼,课堂组织相对更具机动性。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3.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存在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频度更高,时间更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较文科教师高。由于理科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客观精准、逻辑性强的信息,所以,他们需要更多次地更长时地使用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多种媒体来辅助语言讲授、板书等非信息化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而文科教师仍然较多地借助书本进行教学,且文科知识带有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的特点,使得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进行高频度的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等活动,这表明,文科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4.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形式,选择的信息载体更多样更协调,而中年教师则以文字投影为主。在非信息化行为中,青年教师进行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和评价反馈的频次和时间都要高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则在语言讲授和板书上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教师。这表明,相对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并主要选择文字这一单一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只在必要时辅以其他载体形式。而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环节出现的频次和时间的分配相较中年教师来说更均匀,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更多样,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更依赖于教学媒体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中年教师因其稳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较强,因此,课堂中由教师来掌握的时间较多,依赖学生完成的时间较少。

5.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

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要高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但在行为种类的选择上,欠发达地区教师也注意到了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说明在多媒体授课环境相等的条件下,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

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频次和较长时间的信息化行为,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非信息化行为,用以达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化行为表现受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影响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较多地借助动画等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而中学生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则更多使用文字、图表等抽象的载体形式。同时,文理科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文科老师更多地播放音频用以朗读,而理科老师需要用动画模拟实验操作。

3.中青年教师在信息化行为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

中年教师倾向于使用文字投影辅助语言讲授,其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青年教师则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六、问题与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局限于“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是不用信息技术就带不来的”等等关注不够,当前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一种浅层次整合,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作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没有触动到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它,应该深入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25-02

1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大部分高中学校普遍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契机,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的严重置后,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积极性。

湖州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历经数年,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但是目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有些地方还是空白,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制度的建设。如学校以信息教研组为核心,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包括VB编程精典实例、电子商务、动态网页制作等,但是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课程内容完成以后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教得怎么样,都是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来体现的,没有科学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就不知道“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2 信息技术x修课程的评价内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信息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信息课程。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中,要重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学校的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要贴近学校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如根据对学生的系统分析,对学校区域办学功能定位的广泛探讨,对学校办学过程的科学分析,学校确立了办学定位。其中“市内领先、省内一流”为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文底蕴深厚、科学精神见长”为学校的特色定位。目标定位基于学校当下的办学基础和现状,特色定位基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成效。在湖州市第二中学,学校校长本身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树颇深,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作为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被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教师对选修课程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和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三个部分。

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师对于自身已有的课程理论与假定的质疑与批判。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可以实现教师对选修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完善。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反思性评价表,对自己的教学形为进行总结性反思,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其实早在他们对选修课程进行选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对于自己感到不满意的课程,有权做出放弃的选择,这应该是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最为直观有效的评价方式。

最后,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开展,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现场听课、评课,对选修课程提出改进意见。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者和开设者,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多个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等等。因此,校方应该对教师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可以采用建立教师档案袋的评价制度。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之前,要求教师编写完整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纲要;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每次上完课之后必须上传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等;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所有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教师撰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总结报告;在学生学完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对教师的评价这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教研组同事对开设教师的评价表、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表等。这些评价表通过网页的形式收集评价数据,评价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给予反馈。另外,学校要求每位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每一学期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进行日常教研活动。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受教者的评价 学生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受教者,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既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也要注意总结性评价。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参与态度,包括参与积极性,做到不旷课,听课认真,作业完成及时等;另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成果展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特点,学生成果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操作示范、竞赛、评比等方式展开。

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对学生的评价就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分值为60分,其中包括出勤30分,课堂评价30分(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比如积极发言、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等);总结性评价分值为40分,包括平时的作业成绩与最后提交的作品成绩。

3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识。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选修课程可以由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通过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特色要处处体现选修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

如湖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特色是卓越教育,所以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要体现这一办学特色。笔者所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关注了这一方面,在给学生的作品打分上设置了一个卓越奖,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获得卓越奖,获得卓越奖的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可获得10分的附加分。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可操作性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简单可行、操作性,最好是制定各种量化表格,进行量化打分。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选修课程的评价上就制定了各种量化评分表,包括教师考核评分表(由学生填写)、学生考核评分表(由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随机调查评分表(由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作抽样调查)等。各种量化评分表在总的课程评价中所占的比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种激励性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内容,提升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推荐参加各种省市的比赛,鼓励学生学好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每年都有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在省市获奖,一些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获得省市精品课程。

4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在大部分高中学校全面展开,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始终。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有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才能体现学校的发展特色,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每个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方面的交流,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制度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与策略[J].校外阅读,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

0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便逐渐产生了“互联网+”。在“互联网+”发展形势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维护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互联网+”时代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粉笔与黑板进行课程传授,如今,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便是使用PPT教学也较难激发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其次,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分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追求的目标,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因此,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会被主课程取代,课时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再次,课程更新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落后,并且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教材指导性文件,教材审定工作尚未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妨碍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就硬件方面而言,更多的信息技术被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以及各种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便能了解到有用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在加速建设网络平台。原有的微机室已经改造为网络教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保障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1]。就软件方面而言,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具专业性,更能有效的搜集有用的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等。就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看,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种比较实用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习得这项技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方面具有交互性。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完全实现“人机对话”。学生将从教师那里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计算机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计算机会及时响应,最终得出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

2“互联网+”时代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探索

2.1借助互联网建立在线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学校要改变分数第一的观念,减少急功近利的做法。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逐步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首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网站,运用微信圈、QQ圈以及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学校还要开发在线测试系统,在完成每章学习内容后,学生可以通过登陆在线测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同时,系统会立刻输出学生的测试结果,学生以结果为向导,不断地弥补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通道,保持线上与线下交流的便捷性,做好及时反馈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工作。借助互联网,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率。

2.2以互联网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借助新进设备,总结教学经验,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到实处[2]。首先,教师要善于总结先进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在原有的教学资源上进行整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课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W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教导,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地交还于学生。

2.3促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确保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正常教学。此外,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定期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与好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3]。在学习交流中,促进教师间的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在线课程教学;不断地充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在线精品课程,并提高课程的开放程度,以供学生随时学习,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增长。

2.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的几点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普及,上网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更多的人通过电脑进行网络聊天。但是网上聊天具有特殊性,人们互相隐秘自己的身份,其行为可能与其日常表现不同,网上聊天的虚拟成分比较多,网络成为更多人发泄情绪的地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类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也给予重视[4],教授学生辨别是非的方法,善于分辨真伪。最终促使学生能充分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之处,减少不良信息的冲击。其次,学生面对着网络游戏的巨大诱惑,很多学生陷身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因此,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游戏,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学习重点。同时,对于一些非常热爱游戏的学生,教师应教育学生尝试自己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并鼓励其参加相应的游戏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很大的便利条件,但有利有弊,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之处,借助互联网开发新的教育平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教师要警惕重视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的路程较长,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海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56(02):69―73.

[2]梁以芹.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平台[J].信息技术教育,2015,15(08):69―76.

[3]王晖.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教育,2014,05(01):33―42.

[4]李志民.互联网与教育的未来[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5,1(07):88―93.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在高中数学中,有许多比较复杂繁多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处理,教师虽然会很用心地去准备课件,但如果缺少信息技术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将所要表现的含义体现出来,而且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导,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改变参数,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讲“统计案例”时,由于统计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不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很难将本章节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信息技术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如,在全班进行身高和性别的统计,通过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再输入相关公式,并结合扇形图分析,就能得到全班数据。这样对男女比例、身高特性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再进一步计算则能分析出将来分布比的情况。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来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简化学习过程,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现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课堂教学也日益需要多媒体的介入,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初步运算能解释现在的状况,而深度的思考和计算能够去预知未来,这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的介导已经迫在眉睫。

二、善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所涵盖的知识点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需要更多的拓展知识面。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国内外比较优秀的资源进行共享,教师可以引用平台上适宜的解题思路和经典例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式学习,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丰富自己的课后学习。善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触外界数学发展的状况,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教师首先将函数图象展现出来,然后更改其中的数值,由学生观察图象的变化,并总结出数值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提高课堂气氛。最后总结出函数的基本公式为f(x)=ax的指数方程和f(x)=logax的对数方程。大部分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可以拓展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或自己接触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可以稍讲微积分和线性方程的相关例题,以供学生参考和探究其解题思路。

三、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信息技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示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47-04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电子书包的应用,上海虹口区的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计划、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智能课堂等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特尔、联想、戴尔等信息技术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电子书包应用的实践和探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电子书包探索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电子书包推进的关键之一就是电子课本的建设,如果各学科的电子课本没有建设好,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无法常态化,所谓的电子书包推进只能作为一种探索与试验,无法真正意义上全面推进。因此,电子课本的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也在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的应用,本文围绕该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展开论述。

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

电子书包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基于这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其中“学习内容”指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具体包括电子课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作业等。其中电子课本最为重要,它是电子书包顺利推进的关键。

黎加厚教授指出,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要看的书变成“电子书”。但目前已有的电子课本多是“纸质课本的翻版”,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电子课本呢?电子课本应该是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电子课本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子课本的设计应该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最终以视、音、图、文等形式电子化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即电子课本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是体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

1.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等。其中,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首要教学原理强调“面向完整任务、聚焦解决问题”,与这一关键能力十分吻合,因此,我们选择首要教学原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首先提出的,具体包括五项基本原则。

(1)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且学生介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2)当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相关经验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3)当教学展示论证了要学习的东西,而非仅仅告知学生相关的信息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4)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5)当教学中学生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电子课本设计应该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在讲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面向任务,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使用电子课本进行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构建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图以及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已有信息技术相关经验来激活原有认知;通过展示作品样例的制作过程以及提供系列相关“帮助”来展示论证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练习以及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尝试应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作品交流与展示以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质疑、辨析,来促进新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

2.电子课本的技术特性

电子课本一般以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平板电脑强大的多媒体呈现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电子课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纸质课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多个教学内容的关联。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强课本的阅读性。

多媒体性。电子课本不应该只是传统课本的数字化翻版,而是应该突破纸质课本只有静态文字或图片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呈现手段,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动态呈现学习内容,加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交互性。交互性是电子课本最突出的特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课本的某些知识用人机互动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电子课本目前主要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平板电脑的多点触控屏幕技术革新了传统电脑的操作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操作体验,用户的手指在屏幕上跳跃、滑动,便完成了对电脑的操作。平板电脑还可以通过声音输入或者视频输入实现人机交互。因此,电子课本应该充分设计交互功能,让学生通过交互更好地体验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关联性。传统课本的知识和信息基本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而电子课本可以全面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超链接,因此,各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设计学习目标、过程、评价及资源等链接,按照网状结构组织学习内容。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适合目前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与开发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项目式主题活动的形式编写,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线,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隐含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这种体例设计虽然能让学生在任务中应用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难以提炼信息技术知识点,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

电子课本呈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即电子课本不仅应该完成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作为课程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不仅应该包含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嵌入其中;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虑帮助学生提炼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电子课本一方面应该根据各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阐述,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将知识与技能融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完整任务中。从体例上来说,设计电子课本可以将信息技术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阐述,第二部分是主题活动的设计。

1.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应尽量设计交互软件、序列图、动画、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系统呈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使用动画来呈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原理。信息技术的某些知识和原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难以用比较简短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但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了解。我们可借鉴国外电子书“Ourchoice”中以交互动画形式呈现风能发电原理的方法,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或交互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通过视频来演示信息技术相关操作。信息技术学科涉及许多技能的操作,在撰写课本时相关技能的表述是比较烦琐的。纸质课本一般通过操作界面截图加上文字标注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来表达,占据课本比较大的篇幅,学生看起来也比较困难。在电子课本中如果使用视频,操作步骤会更加清晰,操作过程会更加详细。

设计游戏来巩固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除了特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外,一款较好的教学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允许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体验、开展实验等,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学完新知识之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再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操练所学的技能,在锻炼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提示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适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主题活动

按照首要教学原理的理论,主题活动可分成“活动情境和任务”、“活动和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总结与点拨”四个组成部分来设计。

活动情境和任务。德国一位学者对情境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主题活动应该设计与活动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明确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需要完成的任务。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创设“虚拟化场景”,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呈现“现实情境”,甚至利用“增强性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虚实结合的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快地理解任务。

活动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对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体现在教材中,对任务或者问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而这往往是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欠缺的,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时也往往忽略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

在电子课本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电子课本移动终端载体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能直接在电子课本中对有关任务进行书面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分析应该主要围绕完成活动任务的思路来设计,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同时通过“流程图”来呈现完成活动的思路。此外,还要分析活动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以设计活动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结构图,新的知识与技能、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分别表示。另外,如果活动的任务是需要制作作品的,那么在电子课本中可以呈现作品的样张,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活动的成果(样张)进行交互,具体表现为手指触摸到样张的内容,会突出显示或通过其他效果显示,并罗列出完成该内容需用到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步骤。方法与步骤环节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主要步骤,即样张制作过程的展示。以主要几块内容的完成过程演示,不涉及具体细节的操作,通过“声音+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屏)+文字显示”的形式,其中文字主要采取粗线条形式,提纲挈领地表示完成完整样张需要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二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互动演示,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活动成果(样张)的制作过程,如手指触摸点击各块内容,可弹出视频或其他交互内容,介绍样张的操作过程,即类似提供系列相关的“帮助”(提供具体细节技能的操作帮助)。

总结与点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总结与点拨也是电子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通过点拨,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在电子课本中,总结与点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任务完成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尤其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点拨。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简单图示的形式进行,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与点拨。用简单的文字、图片或动画对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原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用文字或图片序列的形式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点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三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应用和拓展性学习的点拨。即除了解决本活动中所涉及的任务外,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学生还可以在课外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也成为电子书包进课堂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及体例,即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如首要教学原理),按照课程标准(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游戏技术、视频技术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学习活动)。关于电子课本中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的选择、主题活动的设计、技术实现形式以及课堂应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肖焕之.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7-88.

吴永和,祝智庭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顾小清,傅伟等.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8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审计环境 审计费用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作者简介: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9

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从图2的数据中可以得出,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提高课堂效率的占到总数的65%,但是占到总数29%的是没有效果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生均经费投入比悬殊,平均值是59.85元,投入最大的766.67元,最小的是0元,差距是比较大的.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调查结果的思考

(1)经费投入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2)教育观念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3)教师配置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