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合作创业集锦9篇

时间:2022-12-03 14:06:46

合作创业

合作创业范文1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已经展开,成为国内教育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历经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之后,创业教育的组织性和整体性正在不断地加强,由最初“精英者的游戏”,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更促进了教育的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新的时展背景下的产物。这一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课堂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结合与联系,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通过实践发展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情况,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也是目前被大众所认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因其发端于高等教育,现在的高等院校也开始具备了更加成熟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发展路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条件都无法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没有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导致社会和一些学生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偏差,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要性,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交由某些专业课的教师,这样缺少了专业化的引领。而这些专业课教师自身还有教学任务,主要的教学精力还是集中在专业教育学科上,自身对于创业创新的教育认识不足,这样无法使这门课真正起到作用。而有些教师即使是专职从事创业创新教育,但是由于自身是“从学习的校门步入工作的校门”,一直身处学校,缺乏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工作经验,难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缺乏说服力,往往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教师谋求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同时学生也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丧失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与创业创新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即学生的专业课内容与创业创新工作的内容开展不相符,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极少涉及有关于创新创业的内容,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很少有结合专业课的案例教学。这样的脱节状况会导致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对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认识依旧缺乏,同时会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的案例丧失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将学生的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而目前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多是以口头讲述为主,或者是以一些案例作为分析,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缺乏了实战性,学生还是无法直接感受。即使学生学习到了这些创新创业知识,也无法真正的在实践中进行操作,这样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而对这门课程丧失兴趣。其实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内涵,如果没有实践工作的支撑,那么这门课程的本质意义也就丧失了。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认识程度也在加深,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竞争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将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大的发展方向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社会,需要两者的相互结合;另外一个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的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学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教育是培养知识性的学生,学生有了很好的成绩就是代表了好的出路。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突破,不管是教育任务还是目标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是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制定的。传统的教育限制性比较大,更加看重知识,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系统化比较强,忽视了对于学生科学思想的培养;一些学生只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了能力培养,在今后工作的过程中,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产学研合作的出现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就业,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突破传统,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了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作用。产学研的产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基础,而创新创业的学习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于新的技能和思想的学习,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社会效益,甚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技能,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挑战,迎合市场的需求。产学研合作就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目标,采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通过与公司企业的交互合作,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三、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必要性和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丰富性,不仅需要培养创业意识,还有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多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众多的能力培养中,创新精神与能力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建立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创新创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优秀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真正的接触到实际的创新实践内容,才会真的有启发作用,才可以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在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可以促进这一需求的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可操作性强,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个性化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是根据现实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的必要的延伸,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要求上不仅需要知识作为基础,还有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而产学研合作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其中模式化的创新则是产学研的中心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一致,即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资源互补。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产学研与创新创业的结合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效的解决。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进行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同样重要,不能一味的进行意识灌输,这样虽然短期可以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但是缺乏长远的行动能力。因此,引导者可以设定一定的创业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创业,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有助于科学创业意识的形成。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项目发展带入校园,有助于学生的创意意识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的操作中联系理论知识,强化意志培养,提升创业能力,养成良好的创业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企业家邀请进来,使他们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利用优秀的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四、建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探讨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教育发展质量的有力保障,通过对创新创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培养出社会人才。将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能够将教育环节实践内容缺失的问题进行完善,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提升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一)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室

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室。通过孵化室的建立,能够真正将企业的实际发展项目引入校园,学生可以有更多实战型的训练,并且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企业可以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化的了解企业发展的运作,引发学生思考,为毕业以后的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孵化室的建立是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互动平台的建设。在这个平台上最主要的就是分享与沟通,不仅是企业与教师之间进行相关项目的交流,还可以将学生纳入进来。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项目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类课程的开展,对于授课教师也有帮助,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将自己富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上报给学校,在经过学校认可之后,可以进入大学生孵化基地,这样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学生的创业想法可以实现,其创业热情就大大的提升了。学校对于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创业场地的供给。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贴合实际。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创新创业的沙龙活动,对于一些新的国家政策可以使学生尽快了解,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或者具有优秀创业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经历。这样的有效沟通机制的建设,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三)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引入课程,积极承接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开发、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建立起特色鲜明的“意识培养—兴趣培养—实战技能—实践孵化”四级递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五、结语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足。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包括一些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供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引领,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基地建设等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计划提供一个发展的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实际化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步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郑旭.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发展与模式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2,(02):46-48.

[2]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47-151.

[3]曾蔚,游达明,刘爱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C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63-70.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5]崔吉义,张健,吴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5,(23):3-4.

合作创业范文2

一、列宁《论合作社》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发展合作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

(二)发展合作社要采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法,通过引导让农民自愿参加。列宁认为,合作社是小生产者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这种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又进一步说,“同时应当检查农民参加的情况,检查参加的自觉性及其质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发展合作社必须制定促进其发展的各种优惠条件。列宁强调,“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惠,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组织居民的新原则应该给予的支持”。“在政策上要这样对待合作社,就是不仅使它能一般地、经常地享受一定的优待,而且要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如银行利息的高低等等)”。“应该善于找出我们对合作化的‘奖励’方式(和奖励条件),找出我们能用来充分帮助合作社的奖励方式,找出我们能用来培养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奖励方式”。

(四)发展合作社要有长期的思想。列宁充分认识到建立合作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

二、列宁的合作社思想对发展林业合作组织的现实意义

列宁《论合作社》是他对农村工作的心血总结,是对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和思想的指导,至今仍闪烁着一个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光辉。目前,我国林业合作组织正蓬勃发展,在实际运转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列宁的合作社思想,正确把握发展林业合作组织的原则,推动林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一)发展林业合作组织首先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宁所说的合作社是小生产者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这句话所包含的含义之一是要承认农民是“小生产者”的自主经营者,具有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林业合作组织,首先要确认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当前就要参照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体制,从明晰产权入手,重塑以林农家庭为单位的林业微观市场经营主体,放活山林经营权,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确保林地经营者的收益权,为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二)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按照列宁所说,发展农民合作社,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做到人人识字,充分教会农民读书看报”,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整整一个时代。中国的农情、村情也是一样,发展林业合作社的基础工作是把林农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但提高林农的文化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加强对林农的市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培训,走长期培训、循环培训、更新培训之路,把提高林农的文化素质贯穿于林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始终。

(三)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林农易于接受的形式。列宁关于合作社思想的中心内容是让农民感到简便宜行和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按市场规律引导林农发展合作组织;二是坚持林农自愿原则;三是林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主管理。目前我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20种类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科技、金融、产权流转、资源资产评估等多种领域。参加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怎么参加合作组织,应由林农自己选择。要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平等参与、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社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要加强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列宁所说的“检查参加的自觉性及其质量”,要求我们对林业合作组织要注意引导,保证其健康发展。既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水平、工作能力,进而正确引导林农积极参加适合他们自己的合作组织,提高林业合作组织的运行质量。也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发展目标,为林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技术、培训等优质服务,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列宁在《论合作社》中多次强调,要保证合作社的发展,就要给予经济、财政、银行等方面的种种优惠,这既是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组织居民的新原则”。相对而言,林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林农是弱势群体,本身需要财政、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合作组织是发展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作为生态公益事业也需要财政资金、金融政策等的支持,为林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保证。

(一)用好财政资金,搭建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将扶持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林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展信息交流、社员培训;开展林产品品牌建设、质量标准与认证;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等。要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科技、信息、法律、财务等各种服务,按照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做好林业合作组织的登记办照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林业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提高品牌化经营水平。

(二)落实税收优惠,做好金融服务。要依法执行支持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办理税务登记报送资料,优化办税程序。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开发适合林业合作组织特点的融资服务产品和贷款方式。结合林业建设的周期性长、风险性大的特点,给予贴息贷款、降低利率、延长期限等优惠待遇。进一步扩大政策性林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为林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增强林业合作组织的抗风险能力。

(三)扩展成员范围,拓宽出资方式。引导多种经济组织参与林业合作社建设,鼓励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林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林农种养大户等带头创办林业合作组织,扩大林业合作组织的成员范围。合作组织成员可以使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可以用林地承包权、林木所有权、林木、林地使用权的收益权作价出资;允许使用林业机械估价出资等,拓宽林业合作组织的出资方式。

合作创业范文3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师徒;创业团队

一、引言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描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中不仅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精髓,还蕴含了丰富的现代创业管理之道。如果把唐僧师徒四人看成一个创业团队,那么这个团队的创业目标就是去西天取经,如此一来,他们成功完成既定目标的经验之路,对于我们现代的创业团队来说,就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首先,通过南海观世音的巧妙组合,唐僧的队伍中成功纳入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位成员。在取经队伍中,领导者是师傅唐僧,另外三人则是团队中的普通成员,经历种种艰险之后,他们终于克服了各种磨难,到达西天取得了真经。

二、唐僧师徒成功的原因

在唐僧师徒的团队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么,为什么唐僧师徒能够成功呢?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呢?

首先,唐僧是一个执著于自身追求并且十分坚定自身目标的人,不管遇到多少的艰难困苦,他都永不言弃,对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唐僧作为这个团队里的领军人物,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定的信念,不仅是另外三人的榜样,还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能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其次,唐僧具有降服人才的能力,他的紧箍咒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让孙悟空妥协。

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不畏艰险、敢于反抗且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敢想、敢做、敢当且极具创造性,是一个团队中必不能缺少的人物。但是,这种人往往个性太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容易与其他成员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领导者从中调解,充当剂的作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此外,孙悟空还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贪图女色,但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总能在漫漫的西行之途中为大家带来欢乐。每当唐僧和孙悟空发生一些磨擦的时候,猪八戒是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了缓和成员关系的作用。他还能够知错就改,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取经途中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

最后,沙僧虽然在四人中看似可有可无,但少了他还真不行。沙僧的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以及善良忠心让他在团队中承担了后勤类的工作,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胜任这份工作。在一个团队中,沙僧这一类型的人应该是数量最多的,他们在团队里一直默默奉献,虽然没有领导和骨干风光,但是他们对与一个团队来说,最宝贵的价值就是能够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三、创业团队应具备的条件

结合唐僧师徒成功去西天取得真经的历程及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组建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首先要确定一个团队的目标,其次是要有一个能坚持不懈向着目标前进的领导者。同时,在这个团队里要具备各种人才并能充分发挥出团队成员的优势之处,并且适当的利用外部资源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一)具有坚定信念的领导者

坚定的信念可以征服任何一座高峰。一个创业团队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每个成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并认同团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团队目标。就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不管经历怎样的困难艰险,都一直坚持实现目标。其次,领导者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要能够始终坚定团队的目标。在团队成员开始偏离目标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独特的领袖魅力重新聚集大家的信念,来引领团队成员走向正确的方向,带领大家回到正确的轨道。

(二)具备不同特征的人才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如果能够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的话,那么无疑这个团队是优秀的。唐僧师徒四人正是由于性格各有不同,各自擅长的方面也不同,才实现了团队的职能最大化,获得了成功。创业团队也是这样,发起人在寻找团队成员时,应该先分析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寻找非常擅长自身劣势之处的人来弥补当前的不足。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出现有资源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差距,来选择其他成员加入团队。如此一来,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不仅能够加强团队合作,还能够集众家之长形成强大的团队能力。在共同的目标下,充分发挥每个人自身的优势,创业团队的先进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当然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创建好的,而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成员交替、不断磨合而来的。

(三)具有团队精神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雷锋也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商场之中,团队精神将是一个创业团队在商场上屹立不败之地的核心力量。只有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一起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团队精神并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相互尊重并相互理解。团队精神的核心是相互合作,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要时时刻刻地考虑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团队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领导者会使得团队成员产生归属感并对维护团队产生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创业想要成功,团队成员就必须具有协同合作的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团队精神。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保持稳定的发展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切忌心急,在创业团队组建好了之后,需要维持创业团队的稳定性。作为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初期一定要脚踏实地,保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心态。共同的价值观是团队所有成员的理想和追求,而实现它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所以这就需要大家紧密团结,认真踏实的走好每一步,使得整个团队保持稳定的发展。

(五)合理利用资源

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受到过许多外部力量的帮助,有的是欣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坚定信念,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有的则是靠孙悟空丰富的人脉关系所获得的。无论如何,如果失去了外部资源的支持,要想实现西天取经的伟大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同样,在创业团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尽可能的去争取更多的外部帮助,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比如尽量获得上级机关的支持,争取地方政府的帮助等,最大限度的使团队获得各种外部资源。

四、总结

从唐僧师徒成功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就必须要有坚定信念的领导者,同时还要具备不同特征的人才,团队成员要具有团队精神,并且能够保持团队的稳定发展以及获得必要的外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商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合作创业范文4

断桥村是合川市官渡镇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全村有9个组、1216户、4017人,现有耕地3000多亩。2003年,断桥村成立了重庆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官渡镇党委书记谢富友说,这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创了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河。

近年来,该村许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农用运输机、小水泵、粉碎机、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在使用过程中,村民们逐渐意识到农机为一家一户所有,使用率低,加上缺乏专业操作人员,大大影响了农机的使用寿命。于是农机手出身的村支书和村主任,萌生了把拥有农机的农户联合起来的想法。

这一想法得到了官渡镇领导的首肯。2003年3月,在合川市水利农机局和官渡镇的大力支持下,合川市官渡镇断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专业合作社的要求组建,制定了《章程》和《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工作规则》及《理事会主任、监事会主任、会计职责》等。在管理上,按合作制原则,以“一人一票制”为基础,重大事项做到民主、平等决策;在经营上,按照公司制运作,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由理事会直接经营;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入股方式。合作社入股金额56350元,由32份身份股构成。其中合川市农机水利局以2万元入股获得1份身份股,官渡镇政府所属的明月提灌站以提灌设施折资2.5万元入股获得1份身份股,其他30份身份股为断桥村村民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现金或以农业机具折资入股。如断桥村2组村民何述元以1台175型微型抽水机入股,断桥村5组蒋世勤以1台165型微型抽水机入股,断桥村8组村民刘德兵以1台165型微型抽水机入股等。这些农机具进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了使用率,更在于因其身份的改变而引起的属性的转变――这些农机具由单一的生产工具变成了能产生新价值的实物资本。到现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机具21台(套),包括耕作机4台,固定提灌站1座,提灌机械12台,加工房2处等。

合作社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运作。一方面注重对入股社员开展各项优惠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进一步增强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合作社还组织跨村、跨区作业,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

到目前,断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开创了全新的耕作模式。

合作创业范文5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从单个纬度着手,首先解决“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还未有能力解决“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要么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要么解决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精英班”、“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校企合作”这一“改良剂”。

2.1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2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2.3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纸上谈兵”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室”,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2.4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3.1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专业”。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3.2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思维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6个层次。这6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构建分层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给学生搭建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1)点拨启化层: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实现认知与理解目标,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学校通过面向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以及《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修课程的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模块可以由企业专家承担。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资源的情况,邀请知名企业家、企业界校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亦可进行视频录像和编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便于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即时学习。同时,在全校性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得到保证之外,各二级学院层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论坛”“学长讲堂”等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作为补充,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仿真强化层:以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实现分析与应用目标,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大二年级学生。这一层次主要依托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培养。创新训练项目包括国家、省、市、校甚至是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模拟大赛等。这些项目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推进。校企联合构建的项目体系可以使训练内容与未来岗位需要接轨,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一部分经费、训练环境等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项目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化前景优秀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和支持,鼓励支持开展创业。(3)实战孵化层:以工作室(园)实战为主,实现评价与综合目标,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大三年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实战基地。创新类实战,主要是借助学校的工程中心等机构,承接各类真实的企业创新或研发项目,以团队招标形式入驻创新工作室。创业类实战,主要是学生通过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后,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专家评估后入驻创业园。创新工作室以及创业园,一方面作为实战基地,可以通过大量真实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作为精英课堂,可以通过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在实战中再学习,迅速成长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3.3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

合作创业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合作 原因分析

中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合作技术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跨越自身边界、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得各主体间信息倾向于对称分布,确定性信息减少,提升成员间的信任关系。

一、中小企业通过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

1.通过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分工与协作,降低转换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社会分工的观点

当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合作进行分工协作以后,可以沿着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进行深度分工,其结果是每个企业都有可能获得单独技术创新无法获得的规模经济。企业还可以通过合作联合投资建立技术创新的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和设备,解决了单独投资时所面临的不经济问题。众多中小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地理位置上毗邻的企业合作,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援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针对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创造适宜于产业发展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新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合作更加必要

(1)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增强,一项技术创新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企业可以从不同的知识源获得技术的相同效应。企业合作创新往往可以避免区域研发项目选择的重复性,尽可能地避免技术外溢,提高创新效率和积极性。企业合作创新对合作双方及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增加,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决定合作创新与非合作创新相比的优势。(2)资源性质的改变。新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等非物质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信息与知识不会因为某人的消费而使其数量减少,因此不具有排他性,可以为许多人共享,加上网络外部性效应,使合作比竞争更有利。(3)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在新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必须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就迫使企业在竞争中必须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来加速产品的开发,提高企业创新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4)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在新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企业对创新时间、创新路径、创新结果的预测等难以把握。合作则将风险分散化,降低风险成本,使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投入成为可能。(5)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同时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原来不利于合作的一些障碍得以消除,这就为企业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二、中小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合作技术创新是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企业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竞争,也包括合作。企业之间到底市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合作关系,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博弈。

市场上行为具有相互依存性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众所周知的囚徒博弈十分相似。同一市场中各企业的策略和行为是关联和互动的,一个企业的决策和行动必然影响到另一个企业,形成博弈。现在假定市场中仅有两个企业A和B,彼此的市场力量相对均衡,因而相互高度依存。A和B都要做出相互合作与否的决策,可以设想在技术创新上,是相互合作还是独立的技术创新的情况。目前A和B每种策略组合的结果如表中的报酬矩阵所示,矩阵中每对数字按前后顺序分别表示A、B的利润。

如果A、B都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由于彼此不能够享受对方的创新成果,不能享受到合作利益,各自所获利润远不及相互合作的情形。因为两企业的合作降低了每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能够提高创新的成果,A、B可以通过分工协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利润。如果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即一方采取了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不按合作协定投入产出,则背约者获取了很高的利润,而认真履行承诺的企业则大受损失。竞合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哪种策略会给两个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如果A、B都是个体理性的且互不信任,那么博弈结果将是互不合作的上策均衡。但是,如果A、B都是集体理性的并相互信任,那么博弈的结果必然是相互合作。由于企业集体行动优于单独行动,实现了每个企业的利益优化,因此,合作技术创新是比较独立的技术创新有力的策略选择。

然而,以集体行动取代个体行动,从相互竞争转向相互合作是有条件的,关键是克服个体理性,接受集体理性并以其作为决策和行动的指南。事实上,上策均衡形成前,两个企业并非绝对没有合作的动机,问题是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合作机制。如果两个企业彼此信任,相互了解,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起强有力的合作保障机制,即违约者将受严惩,违背承诺会得不偿失,那么,二者必然协调一致,集体行动。

参考文献:

[1]杨 槐:2006,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2]钟映丽:2002,合作竞争的系统学原理.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1月第11期

[3]邓维康:网络经济下的合作竞争与超竞争情报战略研究.情报科学,2005年9月第9期

合作创业范文7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5日

一、传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弊端

大学生创业与工作、考研、出国等途径一样,都是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之一。很多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而针对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在传统大学中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有待加强。为了更好地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经济方面、政策方面等相关条件。同时,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展了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解决高校的就业问题。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相关的实践教育。所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认为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重点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从而无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如果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创业实践基地、相关的人才等等,这些都需要高等院校为大学生提供。对于高校来讲,经济、人力、物力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开展起来会较为困难。

(二)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学仍然需要深化。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创业进行相关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创业,并且能够解决一些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本文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学仍然需要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应该具有实时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每年国家和当地政府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所以,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学应该包含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必须要具有实时性的特点;第二,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自身的实践进行相关的教学,才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创业工作。

(三)大学生创业的教学制度应该进行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方向不同,其选择也不同,因此需要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课程作为x修课,可以供有需要的同学选择,不必强制所有同学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二,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的相关课程时,不能够仅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对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而是应该使得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从而能够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创业的了解,毕业时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创业的道路。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利用该模式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导师队伍,能够更好地通过导师自身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缺乏实践教学的不足;第二,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对企业自身的产品理念等进行相应的宣传,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招聘到具有创业型素质的人才,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其他相应的价值。

(二)能够更好地提高创业积极性。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将企业和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和企业的创业积极性: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所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中的竞争概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其次,对于很多企业来讲,进行相关的创业需要较多的资源,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可能会对创业望而却步,从而使得我国的创业企业逐渐变少。但是,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多的人才,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创业积极性。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展的传统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校企合作模式下,能够对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更好的指导。所以,需要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无论是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生创业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都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时,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第一,创业教育作为就业的重要方向,需要与就业教育在教学中进行结合,从而能够利用就业教育中的基础信息,更好地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第二,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向着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需要更好地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虽然说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高校和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第一,政府应该认识到自己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基础,帮助和扶持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第二,要积极与高校和企业进行交流:一方面政府应该将新出台的政策信息及时周知给各大高校,使得高校能够及时传达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及时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与企业加强相关的交流,能够更好地拉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依然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大学生创业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创新性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吸引企业投资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企业控股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促进大学生创业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需求;第二,促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业,需要对其创业思想进行初期的孵化,才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产生雏形。在进行孵化的过程中,需要高校和企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所以要求高校和企业能够不间断地投入相关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的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宋雨屏.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

合作创业范文8

关键词 :跨区域;校企合作;创业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进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而是真正发挥学校、创业型人才及对接企业各自的优势,开拓具有良好前景的经营项目,能够为各方带来切实经济利益的创意等。因此,校企合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与市场供求相匹配。区域间的差异存在大量的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及未开发资源,创业型人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到竞争相对较弱,起点较低的区域去实践或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更容易收获成功或成功的基础。因此,跨区域校企合作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一、区域间差异带来的校企合作的机遇

首先,区域间发展的差异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即区域内的居民对外界发展以及可能的商业机会了解很少。如发达地区的许多先进的思想和模式,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应用到某些落后区域,即使网络加快了信息流通,但也只是初级的模仿。并不能形成长久的经营模式。或者由于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区域间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巨大或生产销售格局不合理,在经过跨区域的流动后,才能充分认识到可以改进的机遇。

其次,区域间发展的差异,存在大量的资源流动,而在资源流动后必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消除不均衡,其中就蕴藏着许多机遇。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区域,投资起点较低,利于最原始的积累。来自高校的学生可以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的能力,发挥见识和信息优势,从小项目做起,相对风险较低,且容易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

最后,跨区域的校企合作能够获得地方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支持,容易获得优质资源的支撑。相对落后的区域继续技术的传播和市场发展经验的传导,高校不仅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还具有许多关联的政府单位、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地方发展提供源动力,地方在跨区域的校企合作中不仅看重企业的现实利益,更看重区域整体的未来发展。因此,跨区域校企合作对创业型人才进行培养,为多方都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跨区域校企合作的影响

校企合作模式发展至今,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除了技术的产品化外,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创业本身就是成功率很低的一项获得,另一方面,创业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如何解决投入和收益的问题,一直阻碍校企合作更好的发展。利用跨区域合作,能够相对降低以上制约因素的影响,而提高成功的机率。

跨区域校企合作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对口企业及区域的影响,对创业型学生的影响及对区域间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高校都处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跨区域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与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合作。对接口的企业或区域而言,高校的导师团队、技术能力及创新思想,在本区域内应用,能够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催化作用。合作区域内的企业,通过高校与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快商业互通。

高校内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学校所在地以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回到生源地后,有机会借助更好的平台施展才华。对于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来说,在学校、企业的支持下回到家乡创业,拥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对本地环境的熟悉以及家庭的存在,创业型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学生推向各个区域,让学生去发掘机遇,不仅能够提高创业学生培养的产出率,还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择业问题。创业型人才在跨区域的交流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广大普通学生提供了参考,从而对人才流动起到牵引作用。学生对于回生源地或去相对落后的地方发展,不再是被逼无奈,而是未来更大的人生理想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才带动其他经济要素的流动,最终将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尽管跨区域校企合作有许多潜在的益处,但同样也面对着许多阻碍,如投资收益率的控制、学生校内学习与创业实践的精力分配等等。这些都需要从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三、跨区域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机制

第一,对口区域或企业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校与不同类型的区域或企业的匹配,需要从双方的供需及合作的长久性来综合评估。一方面,高校要对目标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察,明确区域内各行业发展的状态,针对目标区域发展的需求来衡量自身是否有适合的技术、资源或人才可以为区域提供现实的帮助。另一方面,地方应考核高校输出的资源是否有效。只有两者达成较好的统一,才有长期合作的可能。

第二,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本性地转变教育理念。以目前的理论教育而言,创业人才的培养只能停留在社会实践的阶段。以自由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创业进行明确定义,只有具有一定经济社会价值的项目才能进入创业培养计划,而并不是小商小贩都能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在识别和培育具有潜在经济社会效应的项目及其个人后,实行以项目为导向,以问题解决和收益达成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管理体制。从课程设计,考核指标设置等方面进行定制,最大程度释放创业型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辅助平台的建设。跨区域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支持,平台的主导方必须是企业和高校。政府不应作为行政管理的角色出现在主导的位置,而是应大力给予各种资源的支持。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服务、获得组织与支持、信用管理及利益协调、资源整合及分配等。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合作企业和高校、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大量的创业指导,创业新闻案例,行业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等;跨区域校企合作需要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展会、研讨会、考察团等来加深彼此了解,共同探讨深化合作或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平台可以作为组织方,大力开展这些活动,以促进跨区域校企合作的日常化和例行化;跨区域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区域间资源和利益协调的问题,在提供服务和活动支持的同时,平台必须对各区域间的优劣势、供需进行分析,利用平台的信息及资源优势,协调资源的流通和分配,以促进最优均衡组合的形成。

概括而言,跨区域校企合作的根本是利用区域间的差异及不均衡,利用信息和资源互通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利用学生的生源地关系,建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的合作模式项目,更好地实现各方的长期共赢。

参考文献:

[1]罗向晗.基于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报,2013(6).

合作创业范文9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原则;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课题项目:2009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07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

合作社制度是指包括体现合作社性质、宗旨、目的、价值的合作社原则以及合作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规则体系。研究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应以研究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

(一)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合作社在各国的发展进程虽不尽相同,但就世界范围内,以合作社原则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

史前期:1844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前。该阶段的合作社从今天所研究的合作社制度内涵角度讲都不具有典型性,可称为史前期。

初创期:从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产生至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创建。该阶段合作社大量涌现,消费、生产、信用、农业合作社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各国有关合作社的最初立法基本完成。

发展期: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合作社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国政府也开始更为积极地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立法大多从综合性合作社法转向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法。

成熟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发展

(四)利益分配机制。(1)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按经过组织销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分配、按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不分配利润(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2)分配项目。盈余分配项目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能够提取公共积累的组织占一半稍多(各组织提取的比例不等)。二次返利的标准主要有按成员的交易量、交易额、股金等。二次返利的分配范围主要有:在所有与合作组织发生交易的会员和非会员中分配、在全体成员中分配、在持股成员中分配等。

上述运行状况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相比,一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在入社条件、资金来源、利益分配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组织发展。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任何组织的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适时的制度调整和创新不可避免。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原则。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反映,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原则,对于指导创新,实现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实问题原则。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差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2、发展趋势原则。从问题出发是立足当前,创新更要立足长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农业经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