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系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11 18:48:32

金融系统论文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分支行系统架构多实体银行角色管理单证中心总分支架构

1引言

在当前银行机构及业务大扩张下,实现银行业务跨区域流水化作业处理,使业务处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不断满足银行各项业务发展需要,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达到实现银行经营综合效益最大化目的。而这些均需要先进的银行系统支持,而这种集中化跨区域的银行系统,首先面对的就是多实体、多分支机构的系统布局。

2银行系统架构案例分析

2.1多实体的基本布局

多实体的概念于系统中的实现,就是针对银行中的层次细分(数据、机构、岗位与用户)进行结构化与逻辑化的关联,而在系统中提供了相应的参数来达成层次关联的实现,这些参数包含:Unit、Role与User。

Unit:

Unit是实现系统多实体化的重要参数,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设定每个运行实体的所能存取的数据表,与各个数据表的存放位置(数据库与主机),系统中可以定义任意多个Unit,而每个Unit可以同时存取一个到多个数据库,同样的一个数据库可以同时被多个Unit存取,借此系统就可以完成多实体运行环境中的数据分布/布置。

Role:

另一个实现多实体运行的参数就是Role,通过Role来定义各个岗位的职责(授权),岗位职责的变动、岗位的调动、变动均通过参数Role来实现。

User:

有了Unit(机构)与Role(岗位)的设置,也必须要有人(即用户)去那个他所属的机构报到与任职,而User这个参数除了用来设定用户基本信息、密码与安全策略外,就是巧妙的连串起Unit与Role,而形成了Unit、Role、User的三角关系。

所以可利用这三个参数的巧妙关系,根据行内的实际需要搭建起数据、机构、岗位与用户的多实体分布状态关系,以完成多实体运行机制的目标,并可运用在日后可能的进程的合并或分割的调整。而此类的运用在大银行中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银行合并的过程,就牵涉太多太多机构的调整:有合并的、有分离的、有升格成外汇指定中心的(即单证中心,根据地区大小辖下有数量不同的分支机构),甚至也存在分离后降格成一般分支机构的,除了多实体运行的分布外,尚存在许许多多的资料重整。

2.2多实体机制的应用

单证中心的定位,组织架构的定位

单证中心是中心、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在系统建设初始就需要定位,不同的定位对需求的导向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是中心性质,单证中心就不存在任何账务;如果是成本中心性质,单证中心有自己的账务行,同时也负责表外记帐;如果是利润中心性质,就需要考虑中心与经办行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

业务框架的灵活调整

在单证中心的定位与组织架构确认后,就会对相关业务框架进行可能的调整,图1是以信用证开证为例来说明可能的改变:

2.3多实体、多分支机构的模式转换

一个支持多实体(Unit)、多分行(Branch)运行的系统,透过系统所提供的参数,在多实体、多分行的环境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安排集中、分散或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的运行环境,且由于透过参数的方式,系统也可进行分散向集中的靠近,或是集中向分散的分离。在公司的现有用户中上述情况也都有发生过。

银行组织结构中一般包括了机构、岗位、岗位职责、员工等基本要素,系统通过参数实现了这些要素的建立及变更,以实现组织结构的建立与变动。关系如图2所示:

系统通过Unit参数来建立运行机构的实体如:总行、单证中心及各级分支行,并可设置每个运行机构的承做行代号、记账行代号与该所属运行机构下每个数据表所存放的数据库(同时多数据库支持),可通过Unit参数的设置与调整来实现分支机构的合并、升级、新增、撤销。利用岗位职责参数来定义每个岗位(Role)的授权功能,而再以Role参数来设定每个机构(Unit)的职能(即操作功能)。

通过Role参数来定义各个岗位,并将已经建立好的FUNC(岗位职责)授权给各岗位。岗位职责的变动、岗位的调动、变动均通过参数Role来实现。

通过User参数来确定银行的职员,并将相应的Role(岗位)及职员所在的Unit授权给相应银行职员。银行职员的岗位调动、新进职员、职员离职、职员在总分支行间的调动均可通过User参数来实现,并可设定用户基本信息、密码与安全策略。

经由参数的调整来实现运行模式转换,系统可支持银行所要求:从总分行式的运营模式到集中化处理运营模式(单证中心)的转换,其中包括业务授权与岗位的转换,也可透过Unit参数中对数据存放的设置来完成数据的转换。

账务核算机制的建立

在上述的单证中心定位明确后,与相应的架构调整完毕,接着就是账务核算规则的订立,与新核算规则下所引发的业务口账务调整。在系统的设计上,仅需要对公共流程中的账务模块进行调整。

3结语

本篇主要设计一种多实体、多机构的系统架构模式来说明集中模式下的银行系统作业。由于篇幅的原因未对具体架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徐权.利用综合前置机实现跨系统的金融交易[J].中国金融电脑,2000,(04).

[2]层次化.模块化并存[J].微电脑世界,2000,(40).

[3]刘广云.银行转制的钥匙──《走向商业银行》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1998,(08).

[4]梁科.中心机房前置机群的优化整合[J].中国金融电脑,2004,(08).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2

(一)影子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1、影子银行是传统金融业务的有益补充

首先,影子银行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那些筹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业务可以暂时缓解其资金短缺的局面,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这在宏观上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职能空缺。此外,商业银行为了扭转存款量下滑的局面,纷纷推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中间业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具备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型金融企业转型的能力。

2、影子银行有助于推动金融业务创新

影子银行的出现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活跃与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的体现,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必经之路。影子银行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多元化融资结构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业正在从功能结构单一的传统商业银行向以“需求”为导向的,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等一揽子业务在内的新型金融机构转型。

(二)影子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利影响。首先,影子银行业务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管理二0一四•八财经论坛经营和交易的主要对象是货币资金,它从事着传统或创新的银行信贷业务,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原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和功能。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是源于短期的货币金融市场,一旦市场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风险。长期资产一旦不能及时变现,就会加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第二,影子银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下滑,降低了商业银行可自由运用的资金比例。由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利息率远低于民间融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放到影子银行机构中,导致脱媒资金(指绕开银行等传统金融媒介而获得的存款或贷款)流向直接融资市场,增加了社会的直接融资规模。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则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第三,大量影子银行业务依附于传统商业银行,蕴含传导风险。由于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有限,其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多数来自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因为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和渠道快速发展形成了塔式融资链条,但因其不享有最后贷款人保护,容易因资金链出现断裂而破产,破产造成的损失将由私人金融机构买单,而其中的风险也会迅速传递、渗透到银行。

2、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其控制和影响的资金总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仅统计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已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资金供需情况。影子银行的发展,还大大改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传统结构。由于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游离在金融监管之外,不受货币政策的调控,影子银行的真实融资规模和资金投向并不明确,因此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影子银行系统的活跃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对央行的基础货币调控和货币供应调控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由于社会融资的严重“脱媒”,导致货币政策对于信贷规模控制的效力减弱。加之影子银行为了追逐暴利,通过创新规避了监管,监管的缺乏从客观上削弱了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

3、影子银行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

我国大量存在的民间借贷以及大型企业的委托贷款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资本的虚拟化,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影子银行受到外部冲击时,就会把风险通过链条传导给整个金融体系。此外,影子银行还导致了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影响了我国的金融稳定,主要表现在:首先,对正规金融机构资金融通功能和渠道形成了冲击和挤压,影响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其次,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经济利益。迅速发展起来的银信理财业务由表内转向表外,从而脱离了机构的监管,潜在的风险会威胁到居民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从根本上来讲,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能够有效解决影子银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当前很多影子银行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私募基金等做的业务事实上就是高利贷。高利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制约乃至传销式的放贷行为,更可怕的是任何机构和个人为追本逐利,通过各种手段获得银行资金后发放贷款,形成人人放贷的恶性循环。我们相信二元化的利率体制一旦破除,让资金能够“随行就市”,高利贷的市场生存空间将会大大降低,当前中国的这种影子银行模式也将很快失去生存的土壤。

(二)正确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

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壮大证明了其具有客观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正规金融渠道的有益补充。因此如果一味的禁止会造成金融系统的效率地下,并会导致更多的资金被迫转入地下;如果放任其发展,又会对我国金融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实体经济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将民间金融引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以影子银行业务为契机,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水平,有针对性的退出自己的创新产品,活跃金融市场氛围,引导其在阳光下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比如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金融传销等行为,要坚决加以遏制。尽快建立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体制,加强风险预警,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立有效隔绝风险的“防火墙”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3

1.1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

目前,对于金融生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但这一创造性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渊源。(1)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根基。1966年1月,帕特里克(T.Patrick)发表了《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提出了金融发展的原因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最初论述。其后,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作为对金融发展理论最初论述的补充。但之前理论侧重于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状态,对发展中国家涉足不多。1973年,麦金农(RonaldI.Mckinnon)和肖(Shaw.E)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金融发展提出了精辟见解,他们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完善的同时,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和阿瑟·威斯(ArthurWiess)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对象、不完全信息为基础,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较好地结合了内生增长理论等主流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效能作了技术性的探讨和诠释。(2)生态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研究方法。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其后,便陆续出现了一批生态经济学的著作,包括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英国学者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法国研究者朱利安·西蒙的《最后的资源》以及莱斯特·R·布朗的《生态经济》等等,都深入地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鼓励经济学与生态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倡导用新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3)自组织系统理论为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研究范式。哈耶克(Hayek)认为,“自组织”、“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Systems)或者“自我生成系统”(Self-generatingSystem)之类的概念来自于控制论,意谓系统内部力量的互动创造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Order),或译“自发秩序”。这种自发秩序仅出现在复杂程度很高的系统中,这种系统包含大量元素,且各元素之间具有非刚性的随机特性关系,自组织是靠变革系统元素间旧的联系,建立系统元素间新的联系来实现的。可以说,金融生态系统就是这样一种自发秩序,依靠变革内生性因素(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间旧的联系并建立新的联系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来实现自身的不断改善。

1.2金融生态系统的观点分类

对于金融生态的理解,目前国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融生态环境观,一类是金融生态系统观。(1)金融生态环境观从群体生态学角度,强调“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或“非生物成分”。代表性学者有:白钦先、周小川、唐旭、曾康霖等。他们认为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白钦先认为,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经济扩大资源基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成,而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和效率状态则构成一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环境。曾康霖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金融环境,且金融生态不能等同于金融管理。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动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其中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徐诺金虽然是金融生态系统观的代表性学者,但也曾专门撰文探讨过金融生态环境,并且与周小川一样,认为建设一个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法律制度才是解决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缺陷的关键。唐旭也将金融生态中的法律问题作为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当然,金融生态环境并非特指金融法律制度。具体构成要素将在后面详细描述。(2)金融生态系统观侧重“生物群落”或“生物成分”,从而构成具有相对独立秩序结构和要素逻辑条理等特性的、互动式动态平衡金融生态系统。代表性学者有徐诺金、林永军、李扬、位、谢太峰等。他们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将金融生态系统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张志元等将城市金融生态系统定义为由金融体系模块和生态环境模块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动态平衡系统;曾建等探究频频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一系列金融风险的本质原因,得出所有的金融风险产生原因都可以归结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也就是由金融交易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另一些学者为金融生态加入了金融生态调节这一构成要素。如徐诺金就认为金融生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金融生态主体(金融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即金融监管)。

2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

由于研究视角、理解深度与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对于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的范畴界定有所差异。

2.1金融生态主体

同为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角度,学者们对金融生态主体的范畴界定也不同。一部分并且是较大一部分学者将金融生态主体局限于金融机构。徐诺金在论文中直接使用金融组织代替金融生态主体;林永军虽没有直接说明,但从其字里行间辨析,对金融主体的阐述也基本上以金融机构为立足点;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对金融生态主体有过定义式的描述,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是指具有自身生存动机和利益追求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和根据自身需要去作用环境的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如银行、证券、保险、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和组织。另外一些学者则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范围进行了扩充。如李扬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既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买卖双方的角度,位认为金融主体意谓金融活动者,绝非仅限金融机构,而指金融产品交易的买卖双方。因为尽管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是金融活动的专业主体,在金融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如果没有众多的金融活动兼职主体,金融活动专业主体的“独脚戏”也拉不开序幕。易宪容等[10]除认为金融主体应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应该包括保证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三方,不仅涵盖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也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金融咨询评估机构等。

2.2金融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所作的演讲中,第一次将影响我国银行业80%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外部原因统称为金融生态环境,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外部环境;徐诺金认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制度和行政体制等方面;苏宁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五部分: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这些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描述,另一些则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其中比较全面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调查报告《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该报告以城市为基本分析对象,选取9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法制环境、经济基础、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该报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状况(由测评指标测度生成)为产出,以城市金融生态的9个构成维度(由分析性指标体系生成)为投入,构建了一个刻画“金融生态环境边界”的超曲面,进而得出了描述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行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及金融信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建设),并运用这些指标对中国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分和排名,与周小川、徐诺金和苏宁不同的是,李扬界定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范围除了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外,还包括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另辟蹊径,以山东省3个城市为例,建立了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他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包含经济资本回报率、银行部门贷款平均收益率、加权风险度和法律信用环境等变量,即徐小林所探讨的金融生态环境其实仅限于银行生态。

2.3文献述评

对于金融生态主体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应该突出重点与核心,立足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这一专业主体,消费者、监管者等众多金融活动的兼职主体都处于与专业主体互动的外部范畴,可一并归入金融生态环境之中。此外,一方面金融市场亦履行着直接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从指标选取的角度,作为金融机构的活动平台,金融市场的规模是反映金融生态主体状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于金融生态主体内涵与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金融生态主体是指具有自身生存动机和利益追求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和根据自身需要去作用环境的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部分。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范畴的界定,本文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即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除了学者们广泛探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还包括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决策和监管部门,它们是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专属。

3结论性评价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金融系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20-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04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系统能否高效、有序运行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走向和波动性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各种金融异象、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及重大金融风险事件,严重动摇了经典金融学的根基[1]。

传统的金融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和一般均衡假设,把金融系统视为一个“简单系统”进行建模,并开展规律探索,即认为金融系统要素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但真实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演化系统,系统中的金融主体不是传统金融理论所假定的理性人,他们是具有适应演化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这些金融主体之间通过进行强非线互行为,使金融系统涌现出一系列复杂的演化特征。复杂金融系统相对于单一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特征:体系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风险在这些金融主体之间转移、涌现、演化;多个不同类金融子系统之间具有价格联动、信息传递与风险扩散效应;信息化交易对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等。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很多金融异象和金融危机难以用某一市场或局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来解释,它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而涌现的整体结果。

经典金融理论由于理性人假设的不合理及数理解析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难以刻画金融系统中个体复杂交互行为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而复杂性金融理论是探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在复杂系统的子系统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下,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的科学。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而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因此,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金融系统中的问题,对现有的金融理论起到扩展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全球经济系统表现出系统脆弱性、系统间失衡、系统目标偏离、系统适应性以及系统改进等方面的系统问题[4],传统金融理论尚不能较为有效地应对当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因而需要进行金融理论创新。因此,刘超(2012)指出金融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并且日益显示复杂性,现代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理论然后再到系统金融理论,其演化发展有路可循,与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相吻合[5]。金融系统的演化路径揭示系统金融理论会成为未来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并提供了认识金融系统规律的全新思维模式,其理论、技术与方法会更精确地揭示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并实现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和控制。综上所述,研究复杂性金融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复杂性科学应用于金融研究的文献梳理

复杂性科学是探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在构成复杂系统众多组分或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6]。国内外学者已经运用复杂性科学进行了20余年的探索研究,涉及领域众多,其中,复杂性科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报告会,霍兰第一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较为完整理论。1995年,霍兰出版了专著《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系统阐述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7]。在经济金融领域,该系统从主体灵活性角度出发,揭示了改变经济主体行为会对市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简化了运用公式、符号解决问题的运算过程,对研究传统经济学问题起了重要作用[8]。在对金融系统整体复杂性研究方面,沈军(2006)在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和产生原因做初步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金融效率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原则[9]。而刘湘云,杜金岷(2011)从演化博弈和复杂性科学角度对金融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与金融系统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10]。

20世纪70年代,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都是探究开放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丹麦科学家Per Pak,Tang Chao与Kurt Wisenfeld(1987)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自组织临界性:1/f噪声的一种解释”,首先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SOC)的思想。金融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即开放性、非线性、正反馈、远离平衡态、涨落导致有序和自组织现象。金融系统中供求力量对比形成的市场价格只是短期的相对均衡,而非绝对平衡,因为交易双方受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供求力量不断变化,打破了相对均衡态,所以经济系统一直处于不对称的非平衡态。

复杂网络是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之一。学术界公认欧拉开创的图论学科是将网络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始。该理论方法的核心是将实际网络以抽象图表示,就是用抽象的点表示实际网络中的个体,并用图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两个个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正是由于它有这样的优越性,因此将其应用于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脆性以及金融网络构建等。Quesnay(1958)提出了金融网络的概念——经济系统的资金循环[11]。Thore(1969)首次运用网络与数学方法探究了金融系统的关联[12]。Thore、Storoy、Boyer(1975) 和Martel(1988) 对资本市场进行了网络描述,解析了如何运用分解理论计算金融网络的均衡[13-14]。

20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来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15]。综合集成方法建模思想是对人类经验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体系三个层次知识的综合集成和应用。杨乃定和姜继娇(2005)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构建了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揭示了随机模糊情景下,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16]。李红权和马超群(2006)指出,金融市场是一类表现为虚拟金融规模巨大的复杂系统,是一种不断和国内外经济系统交换信息与能量、内部层次多的动态变化的开放型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含有人类决策行为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17]。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较晚,将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对金融系统研究中的成果相对较少,部分理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复杂性科学运用到对金融领域研究中的成果主要涉及到对金融系统的演化发展、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复杂性研究在金融领域的初探,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究金融系统问题主要是对金融时序分布规律与市场异象的集中描述,对金融系统变化尤其是异常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够,缺乏统一的模型概括金融工具价格波动与金融市场演进的内部作用机制,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系统性都不够强,金融监管与决策方面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三、复杂性科学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金融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线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构成部分具有非线性的特性。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正是由于金融系统中的个体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构成的。非线性表明金融市场上的某些现象不是单个金融Agent行为表现的简单加总,仅仅通过观察和研究金融Agent的表现,不能从总体上认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必须作基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研究,寻找整体性的规律。

2.多样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整体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这种特征是由于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各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因素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导致了复杂金融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复杂金融系统性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金融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3.多层性: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层级结构。复杂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叠加原理,每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层次,就会涌现出新的性质。越是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就越多,因此,多层次性或多尺度性是刻画复杂金融系统复杂程度的一个基本特性。

4.涌现性:金融系统整体具有涌现性,但是金融系统整体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系统科学将涌现性定义为部分不具有而整体具有的特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5.自适应性:复杂金融系统的进化特征是指金融系统内部的结构、组分、功能或者规模逐渐自我调整、自主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变化的。金融系统就在这样自我适应的过程中变得复杂起来。

6.自组织临界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方式并不是平缓渐进的,而是在原理平衡的临界态上,以阵发、混沌、类似雪崩式的方式演化。金融系统中的金融工具、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具有的不同属性,使得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这些个体能够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金融子系统),这样就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多样化。这种个体和(或)聚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值”,就导致金融系统的演化过程越加复杂多变,系统的微小动荡可能会以几何级数倍数放大,引发金融危机。

7.开放性:金融系统自身不停的同周边经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交换。金融系统由于其开放性使自身子系统间以及同经济环境间进行相互作用,不断完善自己,逐渐向着适应经济环境的方向发展。

8.动态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自调整的某种动力导致其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使复杂金融系统能够将秩序和混沌融入平衡。

(二)复杂金融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1.金融系统的涌现过程

金融系统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但是涌现性是其特性之一。所谓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特性,这是系统科学对其的定义。而从层次结构来看,复杂金融系统通常具有但是简单系统不具有的特征、属性为涌现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动态的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不同规模和层次。从低层次来说,复杂金融系统是由很多“简单”的金融系统所组成并表现出简单的行为,这些“简单”的系统相互联合,变成更高级的系统单元,进而聚集成更大的单元,并逐渐形成更高级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

金融系统接收信息,对输入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并最终产生输出的行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出现很多个输入和输出。许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网络。由于约束条件存在于任何金融系统的运行中,所以网络的生成和消亡被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所制约。金融系统主体一旦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会遇到一些可能性的集合,这种集合是由那些有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的主体所产生。金融系统主体产生的受限生成过程会产生更加复杂的过程,系统的层次性由此涌现出来。

在进行适应学习后,金融系统的非线性涌现出层次。当形成一个层次的涌现后,由于“趋同效应”,在非线性作用下,不同涌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致使更高层次的涌现出现,从而形成复杂的涌现现象。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复杂金融系统中的涌现特点

(1)涌现现象是在系统中生成的。一些种类少、规律简单的元素组成系统。货币系统中包括货币、准货币以及具有货币性质的金融工具等基本元素。

(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指简单金融系统不存在但是复杂系统具有的属性和功能。一个复杂金融市场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但一个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低层次的金融工具则不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

(3)金融系统的涌现体现在微观上(组分)的动态性和宏观上(功能、规模)的相对稳定性。构成金融系统中的各个金融主体不停地进行各种交互行为,而金融系统的整体功能、规模是基本不变的。

(4)涌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决定的。金融系统的结构和环境决定金融系统的功能。因此,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5)随着稳定模式的增加,模式间相互作用带来的约束和检验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也在增强。在单一主体的银行系统中,若主体发生坏账行为,那么单一主体银行系统就会破灭。而在复杂的多主体银行系统中,单一主体发生坏账行为,多主体银行系统会迅速进行交互处理,并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相互作用者的数量增长,可能的相互作用的数量以及可能引起反应的复杂程度也迅速地增长。

(6)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产生涌现现象规律的典型的结果。金融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在多种相互作用下涌现出多种金融子系统。

(7)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可以由稳定性的强化而产生。当具有强化稳定性的模式满足宏观经济规律时,新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就会取代原来的生成过程。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被强化的稳定性极度放大,最终完全“代替”了简单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金融系统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进行金融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环境。

(三)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

复杂金融系统的不断变化大多借助三种途径进行:(1)金融系统的自组织。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使金融市场适应经济环境,自组织改变其内部结构并且通过金融系统中的主体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内部结构优化。(2)金融系统的耗散性。通过内部扰动和外部力量驱动,金融系统的同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各层次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进入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3)自组织临界。作为金融系统自组织的一种形式,自组织临界能够使其在经济环境不停变化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但是,内部结构调整过快又会导致系统不适应。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金融系统又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机制去适应。

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1)金融元素的改变。货币是金融复杂系统基本组成元素之一,货币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货币从形态上经历了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可兑换信用货币到不可兑换的纸币,最后是电子货币的演化,这种演化是对复杂金融系统由简到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的记录。(2)金融组织的演化。金融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内部包含了大量的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组合。从金融元素萌芽到金融组织的创生,从单一银行,到多层次、分支网络遍布广阔地理空间的现代大银行,金融组织包含的元素、承载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大,协调的金融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金融组织的规模和层次越来越多,这是金融组织复杂性的体现。(3)金融系统的发展。就是金融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元素状态到组织状态,到最终演化成复杂巨适应开放系统。这种演进记录了金融发展的具体过程,现代金融是开放复杂巨适应系统。

(四)复杂金融系统的形成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金融子系统组成,它们之间动态地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和规模,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实现金融系统的功能。在最低层次上,金融系统有许许多多简单“金融Agent”,它们会有简单的非线;金融Agent相互关联形成高一层次的金融聚集体,这些金融聚集体再通过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子系统,进而形成更高的层次。金融系统的涌现性在更高层次上并不能用简单层次上的“金融Agent”行为判断。该涌现的形成过程如图2。

四、复杂性金融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其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并结合金融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众多金融Agent或金融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并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对金融系统进行建模仿真,来揭示金融系统宏观动态特性及其成因的控制变量,实现对金融系统(演化、价格、风险等)的运行预测,从而达到对金融系统的全面认识、优化与控制。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的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1.深入认知相干经济环境,相干性激发自组织。相干的经济环境是激发自组织和涌现过程的相关因素。金融系统产生自组织有三个条件:第一,金融系统必须是开放金融系统,即与经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次,金融系统是动态和远离平衡的;第三,金融系统中存在反馈,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的过程实现迅速的进步。为了使第三个条件存在和发生,必须发展金融系统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金融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相干性,从而可以产生一个相干经济环境。

2.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共同进化。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金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激发了金融组分之间的共同进化。一方面要同时考虑上层的金融整体和下级的金融部分的共同进化,也包括较高级的和较低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各个金融层级;另一方面要对金融整体和金融部分用垂直集成的方法进行考察和决策。

3.把握整体。金融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而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把握整体的思想不是一种将复杂金融系统分解成简单线性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复杂性方法。

(三)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

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如图3所示:

从复杂金融系统的能量、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构建了复杂自适应临界金融理论和复杂网络金融理论,从秩序和规则演化、进化的角度构建了复杂适应系统金融理论,从系统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角度,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角度构建了综合集成金融理论。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四个基本理论的研究角度、核心思想、模型应用、应用范畴各有不同,如表1所示,有各自的研究优势和研究方向。

在研究复杂金融系统性质和行为方面,复杂适应系统主要强调主体的应变能力和复杂结构,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可由其理论有效的揭示,深入研究系统主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其平衡和演进机理,优化金融系统的各机制,才能够使金融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复杂网络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边)组成的复杂金融网络结构。复杂金融网络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一种抽象和描述方式和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形态,它突出强调了金融系统结构的拓扑特征。现实的金融系统往往存在着巨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然而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却假设经济系统具有完全或者星形连接的简单网络结构,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网络的结构被忽略了,造成经典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常常缺乏解释能力。复杂网络金融理论恰好刻画了金融系统中微观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商品或证券交易、投资关系、信用关系或者隶属控制关系等等。

复杂自组织临界性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许多短程作用的组员组成的,并且这些组员自发的进化为临界状态。一些小事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会对大量组员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大规模事件的发生。根据复杂自组织临界金融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发生突变的结果。

综合集成金融理论指的是将综合集成思想运用到金融领域的问题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同时运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金融系统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实现对金融系统问题的定量描述。综合集成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经济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构成的,对复杂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的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包括经济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知识体系、Internet和Intranet。由于金融研讨厅的复杂性,不仅仅采用了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建模,还采用语义句法的描述方法,建立了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研讨厅模型,为定量分析和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工具,该模型同时可用于研讨过程的可视化。

五、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与研究方法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研究复杂性及其运用机制的理论,其中研究方面包括非线性、流、聚集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沙堆模型、MAS建模仿真和网络建模仿真等手段,利用Swarm等软件平台研究交互行为,内容主要包括:

1.从聚集性、多样性、流、内部模型、积木等机制方面对金融系统进行研究。例如,研究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金融系统整体功能的涌现,探寻金融系统发展和创新的内在规律;分析金融系统内部风险的集聚效应,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金融危机,引导金融系统稳定持续发展。对金融系统的层次性进行分析,对系统的主体Agent进行识别,深入认知系统的复杂特性。

2.对金融系统多Agent仿真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投资、消费、监管、金融等主体的Agent属性集、Agent货币政策交互事件表和规则库;应用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控制,对各Agent主体交互规则进行调整。通过建立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揭示金融系统内复杂行为突现的现象和规律,解决金融系统时变优化问题,探寻金融系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生存、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3.金融系统多目标控制环路研究,使其能够协调运作。金融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的双重特性,会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反过来又会对金融系统多目标的协调运作产生影响,因此,应当运用复杂性金融理论构建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协调控制复杂性理论的策略,优化控制环路,使金融系统的各个目标能够协调运作。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性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成思危(1999)提出的复杂科学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如图4,结合金融系统的特点,研究方法为[18]:

1.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首先,基于金融系统及子系统的划分,通过定性判断来建立概念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概念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和定性归纳,由此得出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2.结合局部和整体的描述。局部构成整体,整体统领局部;整体是由局部支撑起来的,而局部的行为又会受到整体的支配。所以,应该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在金融系统的整体把握下描述局部的金融结构,并把这些局部描述综合恰里,形成关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的描述。

3.结合微观和宏观分析。利用微观分析对系统内部的组织单元和层次结构进行研究,而对金融系统的功能等宏观方面的把握还需要进行宏观综合分析。

4.结合还原论和整体论。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不仅能够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映射出宏观性质,而且能够通过系统内部组分间的联系决定宏观现象。在没有深刻了解微观结构的条件下无法对金融经济的宏观现象进行具体把握。因此,金融主体要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金融经济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进行深刻的了解,进而对金融经济宏观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

5.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由于系统存在模糊性、随机性、歧义性等不确定特征,科学逐步分成两种并行的分析体系。一种是确定性分析,由牛顿代表;另一种是概率论分析,这种分析是由同级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演化而来。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应努力有意识地将确定论框架体系和概率论框架体系结合起来,从这两种分析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进行金融创新。

6.结合科学推理和哲学思辩。金融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概念系统,并且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当描述金融系统时,经济学家通常使之符号化和形式化,但是总会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理由哲学的思想进行思辨,从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15]张维.计算实验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3]Farmer D J,Fliey D.The economy needs agent-based

modeling[J]Nature,2009(460):685-686.

[4]陈光亚,于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经济系统运行架构初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1):18-21.

[5]刘超,孟涛,刘丽.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与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3):2-3.

[6]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76-177.

[7]J.H. Holl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M].Reading:

Addison Wesley,1995:21-25.

[8]张永安,李晨光.复杂适应系统应用领域研究展望[J].管理评论,2010(5):121-128.

[9]沈军.金融系统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65-68.

[10]刘湘云,杜金岷.全球化下金融系统复杂性、行为非理性与危机演化[J].经济学动态,20011(7):61-68.

[11]Quesnay F.Tableau Economique.Reproduced in Facsimil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M].Higgs by the British Economic Society.1958:155-160.

[12]Thore S.Credit networks[J].Economics.1969,36(1).

[13]Storoy S,Thore S,Boyer M.Equilibrium in Linear capital market network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5,304.

[14]Martel JM,Khoury N T,Bergeron M.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portfolio Comparis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1988(6):617-628.

[16]姜继娇,杨乃定,王良.基于HWME的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建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30-31.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57-02

0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金融的存在无疑成为了城市中一种金融资源,而且它的划分是以区域性来定的,以它的存在为核心的城市,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金融资源,包括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也影响着当地的和谐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 持续发展的内涵 从资源绝对稀缺论(马尔萨斯)、资源相对稀缺论(李嘉图)、“稳态经济”概念(穆勒)中,可以对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追溯。

可持续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狭义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是比较有侧重性的,比如说:环境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等等一些,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是针对某一个领域来特定考虑和研究的。另一种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广义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层面上所显现出来的。比如说:水资源的可持续,人口资源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等等一些,这种可持续都是建立在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后面一种层面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都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2 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般认为,金融发展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度提出。在短短的四十年内,该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是在1973年以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第二阶段为该理论的发展阶段即金融约束论,形成于90年代;第三阶段是90年代末,金融发展被国内外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观察及研究视角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在经典名著《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戈德·史密斯首先提出,一国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其做了定量描述,金融发展的事实被从实证角度作出考察。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复杂化、多样化的过程,这是由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所决定的。

金融活动和理论的发展是金融发展具体的两个方面,而金融活动的发展,以及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理论需求,是金融发展理论得到不断演进的基础。

2 金融可持续发展

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1998年由白钦先教授(辽宁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提出的,他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赋予了金融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概念,即要在遵循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兼顾,使金融体制得到完善和健全,金融效率得到提高,金融资源的实现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质性金融与量性金融能够良性协调发展,有利于保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目前并没有得到统一。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企业的运作是完全依靠自身客观规律进行,有健全的完善的金融体制,有所提高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以及良性协调发展的金融量性和质性扩张,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可持续,这样的概念是由陈慈州等提出的。而何五星认为,它的基本含义该应是指能够满足当前以及今后的金融发展的需要,具有可持久永续性的金融发展。邵亚良则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效率观,它是在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有效性,金融体制能够得到完善及发展,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以持续、协调、高效地运行经济和金融。

本文提出的金融资源是指包括货币资源和货币制度、金融产业、金融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金融意识等在内的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文中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将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并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金融发展。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从字面意义来看,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再生或延续,金融发展的最高层次便是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到了理想的发展模式。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种改进和创新的最终目的便是达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单单是金融工具,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单纯变革,而是两种发展的有机结合。

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涵义: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延伸和自然发展。②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中包括了金融的发展,而且金融发展的最终模式和最高境界便是达到了金融的可持续的发展。③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金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④金融发展到了一定的层面,要质和量的整体提升和扩张才可以达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⑤金融发展要想达到真正的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金融结构,金融制度,金融工具上都得到创新和发展。

3 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

3.1 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实现转化的必然要求,它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施青军(2002)在通过市政府对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促进区域开发的条件与途径进行了论述;刘仁伍(2003)所进行的实证研究时针对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和发展,并对建立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途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观点是,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含义是指,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内部综合经济范围内,对于具有独立性的金融资源,在依照金融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需要的基础上,整个开发利用的过程要既能够满足当代金融和经济长期有效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又不会危害到将来代际金融和经济的长期运行和发展。

3.2 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城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分析就实体转化为对城市金融生态系统的分析,以其作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的具体实现形式。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领域引入生态概念,提出创设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金融生态”这个名词,自此成为了经济界的热门话题,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以供我们进行对城市金融环境极其长久发展的研究。

金融生态学概念的提出是源自于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G.Tansley,1935)的生态系统,金融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秩序结构”,由金融特系特有的内在逻辑安排、遵循的发展规律等群体生态学特征所展现。作为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供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由它的完整且科学的分析结构可以知道:金融体系的运行还涉及到它赖以活动的区域内的种种基本环境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甚至包括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变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而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而并非一个独立地创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

在我国,较早刻画金融生态环境的是白钦先教授,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对经济活动产生约束性影响的能力是因为它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周小川2004年强调要想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可以通过完善法制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进行;2005年形成的对于金融生态的明确定义是来自徐诺金,他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是各种金融组织为生存发展在长期的合作与相互促进过程中所形成的。

本文认为,对城市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实质,有效的提高城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实现分配最优使其核心。以城市为依托的城市金融生态系统,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如融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配置效率状态以及生存的内外环境等,从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它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是区域金融体系与金融生态环境一种缜密的内在逻辑安排。能否提高当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最优分配以及构建城市生态规划体系都取决于能否实现城市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城市金融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重要性,它为金融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众多学者围绕城市金融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城市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础。城市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石,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展开。研究城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对城市金融、金融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城市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Paul Hilbers, Russell Krueger, Marina Moretti. In:New Tools for Assessing Financial System Soundness[J].Finance Development,2000,(37).

[2]白钦先等.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5):29.

[3]白钦先.再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1998,(7):19.

[4]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经济学50人论坛上的讲话,2004.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6

    对金融不稳定性而言,其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各异。早期学者认为金融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Minsky(1982)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来自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本性。Diamond and Dybvig(1983)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行体系不稳定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随着信息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强调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并形成了金融机构内在不稳定性理论。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研究集中到诸如对外借款、不良贷款、金融自由化、汇率制度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不稳定性。

    虽然这些文献对研究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主要着眼于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单方面因素,没有综合考虑金融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非线性和动态性,比如对这次次贷危机的分析,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不稳定性存在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作为普遍科学方法论并被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的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就尝试从熵理论出发来分析金融体系不稳定性问题,并试图给出减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二、熵理论简述

    克劳修斯(1864)提出熵的概念,指在能量释放转化过程中不能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用来反映系统中无规则运动的微观混乱程度。系统中可做功的那部分能称作系统的可用能(),不可用能记作,系统总能记作,则:。熵的定义及度量就由下式给出:

    (1)

    其中C为任意正值常数,这就意味着熵与系统的不可用能成比例。

    孤立系统和外界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对其而言,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同时按照能量的降级原理,必然是负值,所以对于孤立系统,必然有(熵增原理表达式):。因为任何一个系统连同其外界一起就构成孤立系统,所以我们将其写成:

    (2)

    可以看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这一结论意味着孤立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只能朝着熵增的方向进行。同时也意味着孤立系统只有当其熵最大时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孤立系统的平衡条件是:。在封闭系统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时,其行为状态总是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发展,经过一定时期后形成静止的平衡状态,它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与外界发生联系,整个系统呈现出均匀、单一的特性。这是一种僵死、混乱、无序的状态。在系统分析中,熵值越小,表明系统越有序;反之,系统越无序。当系统平衡时,熵值最大,系统最混乱、最无序。

    针对孤立系统的熵增问题,普里高津提出了开放热力学系统熵变公式:

    (3)

    耗散结构理论利用上式指出,提高系统有序性就要控制系统熵增,其必要条件是,系统向外界排出熵或从外界吸收负熵,即,且满足。开放系统能与外界交换能量,也能交换物质,使其在不断地耗散能量(产生熵)的同时,又从外界更大的环境中得到能量(产生负熵)。正是这种非平衡态势的热力学运动使系统不断优化。

    三、金融熵的引入

    熵理论已经从单纯描述微观世界的热力学物理概念,演变为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动态开放的概念。这一理论也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范畴。爱丁顿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将熵增定律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爱因斯坦则称之为“一切科学的根本法则”。

    尽管熵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若直接把它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必然会产生不少问题。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不加限制的推广是不可取的。本文把熵分为热力学熵和非热力学熵两大体系,后者主要指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熵,并对非热力学熵变规律界定为:在同一层次上,系统内的正熵和负熵具有共轭性(既共存又相反的性质),总熵变等于正熵、负熵的累加之和,其结果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形;对于理想情形,总熵变等于零。虽然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运动体系,存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金融体系中却存在着与热力学体系中产生熵的相似条件。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运动体系实质上都是传递能量的运动系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试图把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进行模拟,把金融资源的运动和热运动结合起来,提出金融熵的概念。

    金融体系是一个金融能量持续运动并不断转化的系统,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一切金融资源的运动都是不可逆的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正是系统产生熵的条件,因此,金融体系的不可逆性的运动形式必然会产生金融熵。本文将金融资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可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的金融资产。将金融体系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总和称为金融资源的总供给,把单位金融资源所能实现的GDP产出称为金融资源的产出能力,把金融资源的总供给与单位金融资源产出能力之积定义为金融能量。同时将金融系统中所贮存的金融能量的无效耗散部分称为金融熵,以这一概念表示金融系统的混乱程度。

    四、用金融熵对金融不稳定性的阐释

    着名的货币金融学家弗里得里克·S·米什金(Fredric S.Mishkin)在《全球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现象和问题》一文中对金融不稳定做了这样的定义:“当金融体系所受的某些冲击已经明显干扰了信息传递,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再能有效地将资金传输给生产性投资机会时,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事实上,如果金融不稳定的程度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它就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功能的丧失,即引起人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Mishkin,1999)。简言之,金融不稳定是指在各种内部冲击之下,大部分或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超常变动,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到实质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在这种失衡达到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将表现为金融危机,换言之,金融危机是金融不稳定的集中表现。

    本文将金融不稳定性界定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自身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其实质是金融体系内部的运动状态的混乱和无序的直观外在表现。而其内部的混乱和无序状态是因金融资源在传递与转化金融能量的过程中,出现无效金融能量耗损而致使金融熵增并累积所致。所以,本文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是因金融系统中的熵增而产生并存在的。

    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强调脆弱是金融业的本性,是高负债经营行业的特点所决定,这是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有时称为“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机构负债过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即广义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五、从熵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危机(以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了我们很多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办法,但九十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却给予这些理论以“证伪”,尤其是1997年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次贷危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说明GNP、通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等传统衡量经济状态的指标不再完全适用,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相比较,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远远滞后了。所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去重新认识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潜藏着的不稳定根源。事实上,现代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是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内在根源。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引起了金融系统的熵增,而熵增又诱发金融不稳定性,当不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即,内部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尤其是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缺陷性因素的积累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当与低效率:

    ①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②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

    ③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过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

    ④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

    ⑤汇率制度僵化。

    ⑥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从外部原因看,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引发了金融危机。由于东南亚各国过早地实行了本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于是,国际炒家从当地银行贷出大量该国货币投向外汇市场,该国货币贬值后,再以较低价格购回,除了归还银行贷款和利息外,还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国际炒家的投机对东南亚各国实施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的稳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总之是当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过度投资和过度吸引国外短期资本(热钱),都是投向股市、房地产等而没有投向实体经济(制造业),致使经济中产生了大量的泡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空心化或去生产性)加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给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1-03

Database System’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Wang Yanling, Lin Xiao

Abstract For the High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database system required the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database system. First,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and database system was analyzed; second, the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reform of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outsourc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22

“如今,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为主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机构前台经营分离,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和实现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业内专家通过对信息科技在金融业深入应用趋势的分析,得出上述论断[1-2]。正如专家所言,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中国试水多年的金融服务外包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行业变革发展最集中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外包业必将大有所为。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急需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数据库系统课程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在金融外包服务专业中所开设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为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突出其为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急需根据金融行业中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来对数据库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更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本文先讨论金融外包服务的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后讨论数据库系统课程目前的实验体系,最后针对金融外包专业对数据库知识的要求重新进行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金融服务外包

1.1 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特点

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书面和电子形式,而且通常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其数量巨大,覆盖范围宽,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

1)除了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一般知识外,还需要网络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处理(采集、备份、恢复等)、视频处理、系统开发和维护、IT项目管理等。

2)与金融和保险相关的知识,包括货币银行、保险、基金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金融业务外包发展趋势

从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但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领域,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金融灾难恢复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金融外包业务。

2 数据库系统课程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8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和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的两种表现方式,是金融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在金融系统文化建设中是起主导作用的。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下促进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有效地推进金融系统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金融系统文化 金融系统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金融系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从过去单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到目前开始重视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的两种表现方式,同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金融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促进金融系统整体实力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态势和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积极开展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金融系统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特点有:一是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阶级性。它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群众为实现党的革命目标奋斗。二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坚持一切为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异同点

1.目的相同,所属范畴有别

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都是“以人为本”,以尊重、理解、关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增强革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的,推进金融系统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金融系统的贯彻执行,教育和引导员工改造世界观,明确思想观点和树立政治立场,属于政治范畴。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运用文化特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内容,以文化培养为基本方法,以提高金融系统四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模式,属于管理范畴。

2.目标相同,表现方式有别

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构建金融系统和谐。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为以宣传、教育和贯彻为手段,通过组织学习、促膝谈心、协调统一等,把宣传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员工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行动落实到工作中。

3.形式相同,适用范围有别

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都是以先进的、科学的理念,用宣传、引导、感染等形式提高人们的政治修养和文化素质,提升金融系统形象。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与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协同作用,共同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激励员工树立远大理想,强化奉献精神,建设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明的精神意识。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为创建文明活动、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发展,开展文化生活等。金融系统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把握。从内容上看,金融系统文化建设不仅要顺应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主题。从层次上看,金融系统文化建设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和开发人的智能;而思想政治工作在以人为中心的同时,直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启迪人、武装人、升华人的思想认识。

四、金融系统发展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加强金融系统文化建设

在金融系统发展中社会先进文化的介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和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策略。我们加强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因为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发展的越好,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越显活力,更加巩固。

1.坚持正确导向,提升金融系统文化

金融系统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抓住员工内在精神动力的根本点和兴奋点,逐步把员工的需求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引导,从而凝聚员工的文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形成集体的合作力量,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维护最大的集体利益,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提升金融系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金融系统发展的根本保证。

2.强化系统工作,规范金融系统文化

金融系统的决策者首先应将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其次,是健全组织机构,党政携手,社团同力,齐抓共管。再则,是措施到位,将设计和规划付诸于行动,落到实处,保证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规范金融系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金融系统发展的基本保障。

3.体现时代精神,建设金融系统文化

社会文化是金融系统文化的大环境和摇篮,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时,金融系统文化也要随之发展。只有充分体现社会文化的时代精神,才能建设良好的金融系统文化。建设金融系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动力,也是金融系统发展的基础工作。

在金融系统发展中,如果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金融系统文化建设,犹如有骨无肉的机体,失去其完整性和完美性。如果只重视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犹如有肉无骨的机体,失去其支撑力和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们保持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金融系统文化建设是一门新兴的金融系统管理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活力,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跟上时代文化前进的步伐,满足时代文化增长的需要,有效地推进金融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化鲁.金融系统规范化管理-如何构建强势金融系统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金融系统论文范文9

1 引 言

2008年起,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为导火索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揭示出当前金融业存在众多的问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再次成为各国政策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美国、英国、欧盟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巴塞尔委员会也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了修改,总体趋势是将宏观审慎监管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银行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结合起来,共同全面防范由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虽然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程度较轻,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银行业必然将面临着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而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这将为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预防与防范提供基础。

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理论界尚存争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金融危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风险溢出与传染理论。

1.1 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

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海曼・明斯基。他认为:金融机构的内在特性将使得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从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和萧条[1]。

从银行危机的经济周期角度来看,银行的经营状况会随经济周期变化而变化,即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外部冲击或政策错误而造成的,而是由经济和银行系统的周期性内生的。在经济波动中,由于投资高潮和低谷的交替出现,银行正常的信贷资金流动必然受阻,故当实际部门正常的资金循环被打断后,就会发生违约和破产事件,而实际部门资金循环的紊乱最终要影响到金融体系,即实际部门的倒闭破产困境将不可避免地扩展到整个银行系统。

从金融市场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看,银行系统性风险或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金德尔伯格认为,大部分金融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理性的,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或多或少地像“经济人”那样行事,但金融市场偶尔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2]。

金融危机理论是由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的。该理论注重于对金融体系内部的研究。弗里德曼认为:一些突发事件可能使公众对银行将存款兑换为通货的能力丧失信心,银行业的高负债特性易引起银行业的恐慌。施瓦茨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区分了所谓“真实金融危机”和“虚假金融危机”。他认为:只要公众相信货币当局会提供他们需要的通货,银行业恐慌就可以避免。1866 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由于英格兰银行正式承担了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英国没有发生过真实的金融危机。而“虚假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中特定部门财富的减少,不足以导致挤兑和银行业恐慌。施瓦茨认为,中央银行对“虚假金融危机”不必采取拯救行动,如拯救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派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单个储户的理性行为是趁着银行还有支付能力时抢先提款,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银行挤兑具有爆发性发生的可能性,而银行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市场信心崩溃时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同样,存款人、银行经营者、借款人、银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银行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

1.4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4]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由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投机行为导致的资本市场波动使金融资产的风险全面上升,而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又使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具有了便捷的通道。因此,当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将使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体系或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普遍的不良预期,从而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在风险的交叉传染下,一国乃至数国的银行体系都会受到十分巨大的影响,进而产生系统性危机。

2 系统性风险的模型设定

2.1 单指数模型[5]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本文以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13家上市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3.2 样本期间

3.3 数据来源

由于样本期间较长,若采用日收盘价则会导致数据过多,故选取各个上市银行每周收盘价作为原始采集数据。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了五方面的数据:经过复权处理的各上市银行周收盘价、上证A股指数的周收盘价、沪市金融板块指数的周收盘价、深圳成分股指数的周收盘价以及深市金融板块指数的周收盘价。本文所用的经过复权处理的各样本银行的周收盘、大盘周收盘价、金融指数的周收盘价均来源于钱龙证券分析系统。

3.4 统计分析过程

3.4.1 单指数模型分析

经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类银行都是资产规模较大的上市银行,他们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危机的推移逐步下降,且系统性风险系数都小于1,说明这5家上市银行属于防守型公司,其收益率的变化小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变化,大盘上升时其收益有限,大盘下跌时,其抗跌性较强;第二类银行相对于第一类银行而言,资产规模较小,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而逐步上升,且这一类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大多大于1,说明这4家银行属于进取型公司,其收益率的变化大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变化,大盘上升时获利较大,大盘下跌时损失也较大;第三类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系数较为稳定且都在1之间徘徊,说明这四家银行其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相同。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下面将引入GARCH(1,1)模型来说明在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银行股票收益率具有波动集聚效应。

3.4.2 GARCH(1, 1)模型分析

将数据导入EViews6.0后,生成一组收益率序列,通过观察收益率序列的图形,可知,存在波动集聚效应。以深市金融板块指数为例,如图1。

再对模型的残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得到结果见表5。

由上述结果可知:残差不存在ARCH效应。

再对其他数据进行上述步骤,可以发现13家上市银行的收益率序列都存在着波动集聚效应。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