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闻写作技巧集锦9篇

时间:2022-02-26 02:54:44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1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技巧

1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主要特征

新闻文字稿件是新闻节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发展时期,经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信息传播方法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增强。这其中就包括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创新优化,编写文字稿件是为了将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搭配相应的视频和音频资料保证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让受众清晰地了解新闻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从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特征来看,编辑人员需要保证新闻文字语言的逻辑性、合理性、新鲜性、准确性,这对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的写作素养与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新闻文字稿件需要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和文学创作两个角度进行写作,通过文字语言表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2新闻文字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的异同

新闻文学稿件与传统文字创作之间是存在实质性区别的,新闻文字稿件虽然也涉及对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一些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进行报道。但是,新闻稿件的写作不能夸大其词,必须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的真相。新闻文字稿件属于通讯消息文学体裁,而传统文字创作大多都是散文、小说、报告等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体裁。新闻文字稿件在写作语言方面具有专业、客观、准确、真实等特点,而传统文字创作会采用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进行表述,内容创作的开放性更强。新闻稿件写作必须要保证内容真实性,不能有任何虚假的内容,这为新闻稿件写作设定了界限。但是,新闻文字写作与传统文字写作也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写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创作思维、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素养,这也是文字写作的基本要求。

3电视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技巧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对新闻节目质量及信息传播高效性有重要作用,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掌握对其写作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助益,下面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探究。

3.1必须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信息传播必须要保证内容是真实的,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内容,这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硬性要求。在新闻选题确定以后,编辑人员应当结合选题内容查找相关新闻信息,并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严禁将一些无法把握真假性的内容写入新闻稿件当中。这是做新闻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新闻写作时的观点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和观点添加进新闻文字稿件当中。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突出新闻事件重点,要将新闻事件的所有内容全部涵盖其中,不能有任何的信息遗漏与遮掩,将新闻事件完完全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电视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也是新闻文字稿件写作的基本原则。

3.2要把握文字的准确性

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任何一个词汇、语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需要保证正确,新闻稿件当中的言论具有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因而强化文字运用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新闻文字稿件当中经常会涉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专业文化、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很多专业的词汇,在写作期间需先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文字运用的精准性。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应当定期对新闻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写作能力。同时,编辑人员自身也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文字稿件写作的准确性。

3.3文字与图片、影像协调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除了要进行文字稿件的写作,还需要保证文字与新闻图片、影像一一对应,新闻节目通常都是以多个新闻事件串联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如果文字和影像无法对应将会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同时,由于新闻照片、影像资料大多都来源于新闻采访记者,因而在应用图片与影像时,写作人员需要与记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全面了解图片、影像的拍摄时间、地点、任务及涉及事件,保证新闻稿件文字与图片、影像正确对应。

3.4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传播需要保证工作的时效性,而电视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工作时同样需要保证时效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可以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多样。电视新闻在传播上有了时效性才能具有生命力,尤其是在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如果电视台能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将起到重大作用。为保证电视新闻写作工作的时效性,可以采取新闻采访与新闻文字稿件写作同步开展的策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在新闻采访的同时将资料发送给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写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根据新闻事件内容创作编辑适宜的文字,添加到新闻节目当中。此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通过后期制作来合理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提高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3.5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也要讲究一些技巧。运用口语化语言进行写作的关键在于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新闻节目面对的受众是全体社会群众,只有让群众能够轻松地理解新闻内容,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激发群众观看的兴趣。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期间,要避开应用深奥难懂的词汇,避免观众理解困难,影响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感受。

3.6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要突出主题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关注于如何提升节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能够抓住新闻事件的主题,学会在新闻写作中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主题,让观众通过文字能够准确抓住新闻重点,对新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新闻文字稿件要以受众理解需求为指导,强调新闻事件的重点,并应当保证新闻文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观众能够缕清新闻事件的过程,理解新闻表述重点。其次,文字语言的表述要精炼,在短时间内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需要准确把握新闻资料当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对写作人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要求。

3.7充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新闻要达到引起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多元化,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而新闻文字稿件写作人员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写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新闻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在新闻文字稿件写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对新闻事件深度挖掘剖析,呈现给观众。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时,应当增加新闻的深度,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从而获取观众对新闻节目的长期关注,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地位,促进新闻节目创作工作稳步发展。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2

弄清楚客户要什么

在开始写作之前,弄明白几个最基本问题将让工作事半功倍。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写,读者是谁,客户希望读者看完后有什么反应,等等。

有时候客户让我们写稿子是为了满足日常发稿需求,有时候是为了配合产品上市或者是营销活动,还有时候只是为了客户的老板高兴。

如果我们能够为稿件找到它真正的读者――有时是客户,有时是客户的消费者,有时是客户的大老板,我们就会对稿件在宏观上把握得当。总之,只要明确了客户希望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稿件的方向多半会自动浮现出来。

不要让客户站在岸上

卡耐基说,人最难反对的就是自己的主意。要让客户认可我们的稿件,不妨让他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主意。所以,撰稿时,把客户拖到同一条船上,而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往往能发挥神奇的作用。

在一开始就让客户坐到桌前,和我们共同讨论稿件的读者、目的和风格,效果比我们先提出草案,作为靶子让客户批判要好。原因在于,前者可以在“客户需求”方面达成共识,其意义第一节已作剖析。

在撰稿进度中,我们需要时常提及并感谢客户的宝贵智慧。比如用这句话作为一封邮件的开头:按照昨天下午你的建议,我们对草稿进行了三处修改……

把答案逼到墙角

如何弄清楚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坐到同一条船上?经验丰富的同事常常采用高明的提问技巧。对撰稿而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更容易明确稿件的风格、思路、框架乃至具体的表述方式,直接推动稿件的成功。

我们的建议是,提问的时候要勇敢,不怕被看做无知。会上不懂装懂,会后痛苦撰稿,交稿后不被认可。直率、真诚地当面提出问题,事情往往变得容易。

通过提问找出答案就像在河里网鱼,我们从大河中找到一段,大面积撒网,再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鱼拥挤在一块小小的水域,被网拎出水面。为了更快、更准确地网到鱼,我们交替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用开放式问题找到方向,用封闭式问题进行精确定位。

比如说:

――那么我们这次要提交的是什么呢?(开放式)

――传播策划案。

――这个传播策划案是不是这样写,第一屏背景分析,第二屏主要受众,第三……(封闭式)

――大体上是这样,最好还要加一个Roadmap。

提问可以层层筛选,最终将答案逼到墙角,束手擒来。退一步说,就算提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它也可以推动思考,明晰思路,从而更容易找到通往正解的道路。提问的方法并不复杂,重要的是提问的意识、胆量和用提问网住答案的智慧。

另外,当我们入行日久,俨然资深人士时,提问可能不仅要勇敢,还要聪明。比如,客户一口气喷了一卡车专业术语,我们摸不着头脑又不好意思挑明,可以说我知道您在这个领域非常资深,同时咱们的受众可能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假设我是一个对这个行业完全不懂的听众,您会怎样给我介绍呢?

一步到位

一个月以前,我们接到客户撰写营销案例的要求,需要拿出第一稿进行讨论,结果一位同事一口气谱写了2万余字的鸿篇巨制。

第一稿写2万字的风险很大,因为如果稿件被(经常发生),撰稿人和客户都会遭受巨大打击。

这好比50公里定向越野,我们一口气跑完全程,才发现方向错了,感觉多半不太美好。办法是分段来跑,跑5或10公里,就掏出GPS,对着地图核查一下,看有没有偏离,再进行调整。如此反复,就会少绕弯路到达终点。

撰写稿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定义出这种“核查点”――项目管理中称之为mile stone。比如说,提纲是第一个点,框架完整但未润色的初稿是第二个点,成稿则是第三个点。在就第一个点达成共识之前,不要贸然推进到第二个点。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3

 

实际上,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新闻写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客体属性,但是在写作技巧和社会职能方面则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精神共性,这一点由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此,无论是从新闻文学经典作品来看,还是新闻创作中的审美变化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分野与融合现象都较为明显,而且在融合空间中还有较大的拓展余地。以下将就两者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一、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融合文学的表现技巧

 

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真实客观为基础,而真实性更被视为新闻的命脉,同时也是新闻创作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两项内涵:第一,在新闻创作当中,必须以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或者人物作为协作基础,体现其客观真实性。第二,通过新闻报道,能够将生活中的真实进行还原与体现,使公众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新闻创作当中,创作者需要最大限度的剔除个人情绪,不能在写作当中融入过多的个人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事实说话”的特点。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则与此不同,在真实的生活素材之上,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价值判断等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体现出生活特质、情感价值、艺术感受等。与现实生活相较,文学作品对主观因素的反应较为鲜明,从而与客观认识合为一体。这其中既有作者的情感反应,同时也有作者的认知、评价在其中。

 

但是,在新闻文学这一事物面前,当公众利用上述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会看到在新闻创作当中,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同时,使其专业价值更为突出。新闻文学的创作颠覆了传统新闻写作的束缚,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充沛,而且在新闻创作当中适当的融入自身情感,从而使新闻具备了宝贵的情感价值,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公众能够在感性的阅读中发掘其中的真相,这一点尤其可贵。

 

二、突出典型,以此探寻生活内涵

 

一般来说,文学创作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性,而记者则需要在这一方面能力更突出。这是由于文学与新闻都是以生活为创造源泉的,在生活内涵的反映出,两者最终会出现殊途同归的效果。两者在创作当中都需要突出典型性,利用特点的事物或者人物体现生活变革。而新闻创作中的典型主要体现在人物选择的典型性上。一方面是在公众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人,一方面则是具有典型品质或者特殊经历的人。前者譬如政要、明星,或者如任长霞、孔繁森等。这些人物的品质、事迹等,往往能够体现出社会价值的选择。在事件的选择中则应当突出其重大性,在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发生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反响,或者会对公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意义内涵的发掘中,则需要体现其深刻性,新闻谭穗其中更是社会意义的本质探究,只有在深度探索当中才能发掘其更深的社会价值,从中发掘中具有影响力的普遍意义。

 

而文学对于任性、社会、审美的探索更趋于感性,在表达中更生动也更具体。新闻文学则融合了这一优势,在关注事件真实的同时,引发受众对于报道主体的关注,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进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益心。从这一层面来讲,新闻文学实现了两者的使命融合,利用崭新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实现了社会公正并维护了人性的尊严。

 

三、创新新闻写作结构,引入文学技巧重新布局

 

一直以来,新闻创作普遍采用倒金字塔模式,这一写作构架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简单明了,传播性更明显。但是在这一写作构架内,也存在着形式呆板、叙述机械等问题,造成阅读性下降,容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而新闻文学形式的出现,则站位较为特殊,是对现有写作模式一种创新,体现出作品结构与风格上的创新变化。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引下,文学与新闻的界限彻底被模糊,但是其主题却更为鲜明而深刻,在谋篇布局中浑然天成,情节更具吸引力。其中的经典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前者立意深刻,在结构上体现出完整性,而后者则在布局上疏密有度,对比鲜明,这些都体现出新闻借鉴文学技巧的成就,不但阐述了新闻事实,同时也是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得到升华。

 

四、实现文学与新闻语言技巧的融合

 

在表达方式上,新闻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生动、文字鲜活,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在写作中突出文学风格,并以此构成有意境、有艺术气息的新闻创作模式。融合了文学写作技巧的新闻创作,具备了传统新闻中一项缺乏的意境因素,利用构思技巧和叙述技巧,更加逼真、生动的表现出新闻背景和事物环境,进而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情境上形成高度融合,成为新闻报道当中的一个创新点。此处所指的细节描写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必须根据真实事件或者环境体现创作意图,从而利用优美文字产生做进感染力,使受众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完美的文字体验。

 

结语

 

总上所述,新闻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积极寻求问文学的相容性,在兼顾其分野特点的同时,需要凭借两者同宗同源的优势,主动借鉴文学创作技巧,从而使新闻作品更具创造力。归根结底,新闻需要发挥其社会功能,在客观真实的叙述中使受众对现实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创作永远保持活力,同时也能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文学审美需求,实现新闻文学的健康发展。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4

一、在生活和实践中培养提高新闻的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意指新闻记者“敏感的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力”,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有的业务素质,其决定了一名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直接影响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含金量,直接关乎新闻影响力。对于一名新闻记者,其新闻敏感性主要依靠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的勤奋,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敏感的判断到,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线索,哪些是值得挖掘的新闻。新闻敏感性的培养,这不是一时一刻通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的,而是一名记者长期有意培养的过程。首先要具有丰富的新闻学理论知识,比如对于哪些是新闻,哪些不是新闻,有深刻的领悟。同时,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透过时间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透过新闻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而很多时候,平平淡淡的事件本身后面,深埋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平时要多走访,多调查,多做研究,多提出疑问,多思考。生活之中处处皆新闻,我们记者要常怀“发现”之心,在一般之中寻找特殊,在表象之间寻找规律,在规律之上看到异常。这样我们对新闻的报道,就不会是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简单描述,而是在新闻报道中,挖掘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本质新闻。

二、在实践和写作中熟练运用采访技巧、采访艺术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收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次,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

2、在采访中抓“活鱼”。“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3、应注意运用提问的技巧。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

4、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三、在不断的实践和日积月累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不停笔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职业记者来说,最低的要求就是要很容易地将采集到的新闻和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著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情,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对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验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四、在实践和长期的写作中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

新闻记者不仅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世界观,还要通过刻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武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5

新一届新闻部成立面临的是新的挑战 , 面对各种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 , 开拓创新 ” 为原则 , 必将学生会新闻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将本部2011年工作计划列举如下:

1、新闻部制度

(1)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安排专门的干事做好每次例会的会议记录 , 在例会中安排干事每周的工作,工作要分工明确 , 责任分配到个人,在干事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醒和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 , 必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确保工作及时有效的完成。

(2)管理方法

对各成员的考察和评定,将统一按照拟定的标准实施,如每次例会的到会情况、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工作态度(如是否积极肯干,是否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富于创新精神等)及工作水平的情况,都将准确地记录在册,在年终评优时,递交到主席团作为参考。

2、 新闻部干事的培养计划

根据新闻部的职能特点的同时,将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进行培养和发展,主要想从采访沟通技巧﹑各类新闻稿写作技巧等贴合本部门职能需要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目前还在规划状态,将在一定时期的考察中,发现每个人擅长的方面并加以培养,务必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最优。

3、工作理念

新闻部是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部在学院学生处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服务于广大同学。本部开展的各种宣传工作,力求体现出我系和同学们作风严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和广大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我校人文风采。

4、2011年度工作计划

(1).与院学生会各部门保持联系,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部的活动动向,得到活动的信息后,提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相关事务,把任务责任到人。

(2)通过与各分院负责人的联系,在第一时间知道校内活动。全方位地采访、报道,及时投稿、整理、存档。在保证稿件数量的同时,所写新闻及时准确,经审核后向学校各个媒体投稿。

(3)对新闻稿完成后的仔细校对。校对工作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尽量消灭一切语法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予以解决。保证稿件质量。

(4)组织新闻部成员参加《齐鲁周刊》举办的“我的大学”征文比赛,以锻炼各成员文笔,同时达到发现各成员所擅长的文体,达到发现人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

(5)近期将举办干事培训会,由部长和副部长介绍工作经验,开展各类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培训,尽快使干事熟悉写作套路,熟悉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干事尝试写作各类新闻稿件,由各个部长进行批改,做到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培养。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6

【关键词】新闻评论写作;逻辑;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应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因为逻辑能够提供一些评价论证与构建论证的技巧,它的价值体现在新闻评论写作之中的多个环节,并且要求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有一定逻辑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评论写作。

一、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1.新闻评论的定义。(1)新闻评论属于作者或者媒体编辑部门对于有价值新闻事件或者具有普遍意义问题进行讲道理或发评论,是一种有很大指导性与针对性的新闻文体,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普遍所应用的评论、社论、短评、评论员文章以及论述的一个总称,归属论说文范围内。(2)作者个人或新闻媒体对房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或者思想倾斜以及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点与立场阐述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这在新闻的传播中有着重要意义。

2.逻辑写作与新闻评论的关系。从上面新闻评论的两点定义能够看出,所谓新闻评论就是对于新闻事实来发表议论或者讲道理,这表明新闻评论构成的因素主要由两个:第一是发表议论或者评论;第二是新闻事实,评论者通过这两点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的判断,并表明自身的意见与态度,也可以说成对新闻事实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论与分析,同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与逻辑上的论证与推理不可分割,所以在新闻评论写作进行的时候,有效发挥出逻辑推理的作用,就能更好的将问题分析透彻,评论写作做到有理有据,更好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二、逻辑素养对新闻评论工作者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闻评论者,最基本的素养有敏锐的发现判断能力与理论功底,没有这两种素养就很难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解决,而需要具备理论功底也就是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与判断。想要拥有更好的逻辑能力,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受到表面假象的蒙蔽,然而广义上的判断性思维同样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

三、立意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立意指的是新闻评论作者对于所阐述问题或者事物提出自身看法,并表示出自身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关键在于对所论述的题目进行细致的说理与分析。立意主要的任务是对所阐述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同时在分析之后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问题所属性质,并找到解决办法。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写作的思想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过程。思想属于一个整体,由论证、推理、判断以及概念所组成,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想要更好的完成写作阶段立意任务,就需要对所写论题进行综合与条分缕析,也就是对所写论题的逻辑进行一个有效的组合与分解。

四、论证环节逻辑写作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论证,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步骤,写作的前两个步骤主要是确定中心论点,而论证这个步骤是应用一些论据来阐明分析的论点,让其能够有理有据的一种逻辑论证的过程。美国逻辑学家帕特克里·赫尔利的《简明逻辑学导论》里指出,学习逻辑之中得到的直接益处,是构建自己评价他人与可靠论证论证的时候需要的重要技巧。在目标成就的过程之中,逻辑学有效培养在语言形式中的敏感要素,并且有效把握有意义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逻辑可以定义成评价论证的科学依据或者知识体系。一名新闻评论者如果想要自己所构建的论证有效,一定要掌握形式逻辑、归纳逻辑以及非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如类比推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复合命题的推理以及三段论等等。

一般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则的学科,然而写作与语言都属于人类思维的一种反应,要遵从人类基本的共同思维规则。在新闻学中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文体,不但需要逻辑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同时还要遵守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的巧妙运用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可以使作者保持清晰的思路,进行透彻有力的说理,所以逻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怡.新闻评论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归真堂上市时间”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语文.2010(10)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返观与阐释――新时期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1978-2008)”(09YJC860001)

作者简介:刘勇(1978―),男,安徽池州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

摘要:本文展示了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写作教材的变迁轨迹,并对其基本特质进行了“深描”。作者认为,新时期以来新闻写作教材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总汇”到“知识地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对新闻文体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新闻文体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1)06-0058-05

从历时性的维度看,新闻文体发展史实质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记者在原有文体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文体实践,并不断改进甚至突破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与受众需求的写作“陈规”,继而建构新的规范,重新投入实践。有鉴于此,新闻写作教材就是在总结记者文体实践的基础上为“后来者”提供文体规范和文本“范例”,实质也是记者的“实践指南”。然而,1978年以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却经历了从简单套用“政治经验”到汇聚记者“从业经验”,再到努力建构“知识地图”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最终才逐渐找寻到相对清晰的定位。

一、编撰思路:从突破“政治经验”到回归“新闻本位”

教材的编撰思路不仅是对新闻事业指导思想、文体实践的一种呼应,也直接体现了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宣传本位”,尤其是1978年以前,新闻传播的目的即是为了宣传,当时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源自“”、以摘引领袖只言片语等同于学术研究的“语录新闻学”――“这些东西,在当时很多新闻单位人手一册,不少大学的新闻系和中文系作为教材,传播很广。”[1](P40)以197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编印的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该书在“写在前面”的话中就明确指出:“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力求以阐明和宣传关于调查研究和无产阶级革命文风的论述为指导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上说明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介绍新闻业务知识、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而主要是为了引导读者去学习革命导师的有关教导,提高读者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新闻报道这一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为巩固无产阶级服务。”[2](P2)

编写教材的核心目的“不是传授新闻业务技能”,而主要是“引导读者去学习革命导师的有关教导”,进而帮助读者进行阶级斗争。听说上去很讽刺,却反映了当时新闻学研究的真实状况。基于这样的认知,教材中大量引用革命导师的语录,用政治性取代专业性,甚至以《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为“党八股”开列的“八条罪状”作为阐释新闻写作基本要求的理论框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不顾时间、空间、条件来生搬硬套领袖只言片语,动辄上纲上线,实质是用“政治经验”取代新闻文体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导致“新闻无学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11卷第6期刘勇:从“经验总汇”到“知识地图”――试论1978年以来新闻写作教材的嬗变

1983年9月10日,、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开篇就指出:“目前新闻学教材缺乏,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在职干部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抓紧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实为当务之急。”为此,教育部决定成立全国新闻学教材规划评审小组,“立即开始规划、评审和推荐教材的工作。”[3](P6)此后,新闻写作教材建设首先从突破这种用政治经验取代专业规范的叙述模式开始。尽管初期的很多教材还是处在“新闻即宣传”的话语框架内,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突出新闻写作的文体特点。比如叶春华的《新闻写作》、汤世英等的《新闻通讯写作》等。其中,四川大学新闻系张惠仁的《新闻写作学》则将新闻写作视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新闻写作学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重要学科,是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新闻写作方法论为主要对象的专门学科。”立足这样的逻辑起点,她建构的“新闻写作学”的范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新闻基本规律与新闻学基本原理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三、新闻体裁形成史;四、新闻体裁分类史;五、新闻记者的素质与新闻写作;六、新闻写作方法论(含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七、新闻派生学科的写作规律的探讨、研究,等等[4](P2)。

一边是一味强调政治服从的“宣传本位”,一边是凸显新闻文体独立性的“新闻本位”,两种编撰思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实在不为过。90年代之后的教材则更加注重新闻本位。2005年,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则明白无误地将“新闻本位”作为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特质:“新闻写作有三个重要特征使之与其他的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客观真实,二是广泛传播,三是具有新闻价值。”[5](P3)这里,新闻文体的独特性、新闻写作的独立性都已完全纳入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中。

二、体例框架:从强调个体经验的“讲座式”逐步转向凸显新闻特质的“体系化”

如果说,80年代初期的教材强调的是对“政治经验”的服从,那么,8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材则开始凸现记者、报人的“个体经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此时的新闻写作教材、专著常常冠以“讲座”、“漫谈”、“散论”、“浅谈”等标题,基本以记者、报人的经验总结、体会描述为主,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学理层面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1981)即为一例。该书目录如下:

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穆青);有关新闻写作二三事(田流);我爱新闻工作(萧乾);奔腾在火热的战斗生活里(阎吾);战斗在生活的激流里(纪希晨);谈谈记者的基本功(顾行);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一名战士(顾雷);记者工作漫谈(柏生);两篇通讯的采写经过(陆拂为);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黄钢);关于报告文学的写作问题(理由);新闻工作与文学修养(程光锐);语言美的探索(白夜);散文漫话(姜德明);谈谈国际随笔的写作(司马达)。

不难看出,这本由15篇讲话稿组成的教材,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体系,更多的则是新闻写作的个人经验与感悟。该书“写在前面”的话则明确指出:“这些文章多是1979、1980年这个专业聘请的一部分老新闻工作者、教授和作家为该系研究生讲课的记录,少数选自书刊杂志。这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经验和心得的汇集”[6]。应该看到,这种强调记者“个体经验”的“讲座式”体例已经比初期简单套用“政治经验”的教材要进步不少,但个体经验毕竟取代不了新闻专业的总体规范。

不可否认,当时新闻教育和研究力量的薄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十年,新闻事业被肆意蹂躏为政治的工具,新闻教育遭遇被撤并的境地,新闻学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业界与学界都开始了艰难的求索。相比而言,此时的学界力量更为薄弱,业界则部分充当了学界的角色。一批学者型记者开始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个人的新闻实践进行思考与总结。徐铸成、戴邦、穆青、安岗等老记者成为新时期最早一批的研究中坚。他们相继撰写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例如,徐铸成的《报海旧闻》(1981)、戴邦的《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1983)、穆青等的《新闻采写经验谈――新华社记者训练班专题报告集》(1983)都成为畅销一时的专业书籍。这就建构了当时新闻写作教材的基本特征:多以记者的业务自传、写作经验谈、体会谈等为主要内容,实质是对传统新闻工作中的报道经验、报道方法的总结与提炼。这些书虽然缺乏体系,但在教材匮乏的80年代初,却非常畅销,影响了一代新闻工作者。

此后,伴随学界的崛起,新闻写作教材也开始突破这种“讲座式”的体例框架,8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材则逐步循着“体系化”方向发展。这些教材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将新闻业务合而为一组成一个整体。譬如:叶春华等的《新闻采写编评》(1996)、刘海贵等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1997)、高宁远等的《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1998)、丁晓萍等的《新闻采访与写作》(2005);二是专门针对新闻写作方向。这是新时期绝大多数教材采用的方式。最为常见的体例是将新闻写作细化为总体写作规则阐释、新闻基本体裁分类和写作技法介绍等多个层面。刘明华等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2002)体例就很有代表性:

该书上编为“总论”,每章内容依次是: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角度、新闻跳笔、新闻语言;中编为“消息”,每章内容依次是: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导语(之一)、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主体与结尾(之二)、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背景(之三)、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下编为“通讯”,每章内容依次是:通讯的基本特征、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主题(之一)、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选材(之二)、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结构(之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和网络新闻写作[7]。

这样的体例,基本涵盖了新闻写作的理念与技巧、体裁与题材等方面,学科建构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此基础上,还派生出了一些新的体例。比如,方延明主编的《新闻写作教程》(2005)体例就比较独特。该书分为“理论篇”、“要素篇”、“体裁篇”和“题材篇”四个部分[5]。

这些教材的体例虽然有的尚存争议,有的也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但这种“体系化”的撰写风格对于确立新闻写作规范、厘定新闻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规范新闻业务教学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建构“知识地图”:由注重单纯文体技巧转向文体理念与技巧并重

任何学科、专业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教材则是对这一过程的见证。从写法上看,80年代以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就经历了由“术”到“学”的过程。前期绝大部分教材基本集中在技巧层面,主要是对消息、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写作方法的总结与提炼。应该看到,对新闻体裁、文体技法等知识性内容的介绍是新闻写作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为初学者提供一张清晰的“实践指南”,但如果绝大部分教材都选择这样的写法,不仅会造成教材内容上的同质化,还容易流于僵化,缺乏学理的观照――“众多新闻写作学教材、专著,也是着重于新闻文体知识及新闻写作技法、章法等表面层次的汇集、整理;而较少致力于新闻写作的系统分析,缺乏对新闻写作思维、心理、审美意识、语言机制、最优化处理等深层结构的探索和概括,同样缺少理论的深沉和郑重”[8](P58)。

于是,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寻求教材写法的突破。近年来比较通行的方法就是尝试将新闻写作上升到学理层面,将文体观念与文体技巧熔于一炉。例如,强月新、单波的《现代新闻写作》(1998)、张家恕的《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2002)、林晖的《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2005)、刘志宣的《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2005)、高钢的《新闻写作精要》(2005)等教材都体现了这种努力。尤其是陈作平的《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2000)一书,作者完全跳脱出传统教材的写法和体例,寻求把“对新闻报道的规律性探讨与实践操作紧密融为一体”,以新闻选题、新闻角度、新闻深度、新闻表现、新闻分寸、新闻思维和现代新闻观念为主线来架构全书,提出了建立新闻报道认识论的构想[9]。这些尝试表明,新闻写作教材既不能仅仅专注“工具层面”,流于肤浅,也不能一味“深化”,过度“诠释”。相反,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上建构新闻写作的“知识地图”。

公允地看,在新时期新闻写作“知识地图”的建构中,来自西方的经验大大拓宽了中国的新闻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对待“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新闻学术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抵制与批判阶段、引进与译介阶段、借鉴与创新阶段[10]。80年代开始,学术界大量引进、翻译了一批有影响的西方(基本都源自美国)新闻写作教材,其内容主要是记者和教授的讲稿。譬如,[美]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1980)、[美]麦尔文•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1981)、[美]威廉•梅茨的《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1981)、[美]杰克•卡彭的《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1988)等。不过,此时新闻界在引进这些书籍时依然是“小心翼翼”。1986年出版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的开篇,译者就在“一点说明”中提醒读者:“由于本书是为培养资产阶级报刊的新闻记者而编写的,它讲的当然是资产阶级新闻学,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这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必须注意的。”[11]

与中国的新闻写作教科书不同,美国的新闻教材更多地突出实用,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指向“怎么写”。因而,这些译著对当时乃至今天中国的新闻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新闻写作教材中开始尝试借鉴西方的经验,有意识地融入“国际化”。代表作包括:洪天国的《现代新闻写作技巧》(1986)、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1993)、芮必峰、姜红的《新闻报道方式论》(2001)、程道才的《西方新闻写作概论》(2004)、黎信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2009)等。

2011年,李希光等三位作者编著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则更加强调国际化视野。该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实际和个人经验。全书共32讲[12]。相比之下,该书的体例与内容都有别于国内同类教材:一是将采访、写作、评论视为一个整体,将以往分开的内容又整合到了一本教材中;二是添加了诸如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人权与战争报道、财经报道、健康与医学报道、灾难新闻报道、网络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新闻题材,这往往是传统教材所忽略的内容;三是强调了文献研究、数字的运用、新闻故事化的技巧等新闻采写方法,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也不多见。

如果我们将该书与西方的教材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其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与融合。例如,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由梅尔文•门彻撰写的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其体例、内容都与该书有相近之处。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27章,依次为:在岗位上;报道要素;何为新闻;职业工具;导语;报道结构;写作者的艺术;特稿、长篇报道和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挖掘信息;充分观察;建构与使用背景;发现、培养与使用消息来源;采访原则;采访实践;演说、会议和新闻会;预感、情感和刻板成见;事故与灾难;讣闻;警事新闻;法院新闻;体育新闻;商业报道;地方政府与教育;记者与法律;品位――为适合作界定;新闻职业道德[13]。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国家之间存在各种差异,但在全球化浪潮裹挟的今天,新闻写作教材的国际化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四、余论:新闻写作教材对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

教材是对某一学科理论与内容的总结与经典化。新闻学教材的作用在于:“教给我们如何制作标题,好的导语应该是什么样子,告诉我们对各种主题进行报道的首要原则;教科书还让我们知道了收集信息的基本原则,收集到的信息在何时、何处、源于何人、以何种方式编写入报道中。”[14](P99)因此,记者文体意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材的影响。概而言之,教材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追认传统文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新闻写作规律和方法,并运用专业术语将之总结、提炼为成文的文体规范。比如,所有教材都给予了消息写作以较大篇幅。陈力丹先生就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研究上,这对于现在大量涌入新闻业界门槛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研究消息基本的‘规定动作’,让这些‘动作’成为职业理念,然后才谈得上‘自选动作’,从必然走向自由。”[15](P3)可以说,新闻写作教材就是总结新闻写作中的“规定动作”,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专业层面的“常识”。

第二,对业界的文体创新予以“认同/反对”的回应。换言之,教材体现的就是一种专业层面的“合法化”建构。按照英尼斯的说法,“被编入教科书”是“特定观念与意识形态得以以结晶形态嵌入现有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准”[16](P172)。这一点,我们从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的变迁中就能体悟出来,很多教材都对新时期新闻业界的创新成果进行了讨论和评价。例如,周胜林的《高级新闻写作》就辟有专章对短新闻、大特写、深度报道、散文笔法写新闻、新闻与文学“合流”等问题做了分析[17]。胡欣也在《新闻写作学》中专门设置两章来探讨“现场短新闻和深度报道”以及“散文式新闻”的历史与现状[18]。

当然,新闻写作教材对新闻文体发展也包含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多数教材基本上滞后于新闻实践、教材编写的同质化现象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是众口一词地重复已有的一些原则和原理,在已知的领域和约定俗成的熟路上踯躅徘徊,对我们已取得的认识表现了过分的信任与眷恋,只讲合理性,不讲局限性,不介绍其由来与发展,不说明这种知识的本质,似乎新闻写作知识就到此为止。于是新闻写作的理性的风帆,就长期搁浅在我们自己固有的经验系统的沙滩上。”[19]这种情形之下,记者的文体意识就容易被教材所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写作教材的体例与写法都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践亦步亦趋,而是要做到有所前瞻、有所超越。惟其如此,才能对新闻文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感谢“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与培养计划”对本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绩伟,等.评“语录新闻学”[Z].中国新闻年鉴,1987.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7.

[3]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Z].中国新闻年鉴,1984.

[4] 张惠仁.新闻写作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 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

[7] 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0]刘勇.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学研究的特质与拓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11][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M].褚高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2]李希光,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5]陈力丹.把新闻写作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A].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美]伊莱休卡茨,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C].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8]胡欣.新闻写作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9]樊凡.拓展新闻写作研究的思维空间[J].新闻学刊,1987,(2).

From “Experience Center” to “Knowledge Map”

― Changes in News Writing Textbooks Since 1978

LIU Yong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8

作为党群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公司生产经营、促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他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他认为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要想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写多练、勤于笔耕是写好稿件多上稿件的制胜法宝,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好的新闻作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好的写作手法;日积月累下来,从中总结和摸索出一些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规律,在学习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自己、充实自己。

二、关注媒体,突出重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而严格新闻报道纪律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

作为通讯员,对形势的把握和对宣传重点的了解是其报道能否被采用的关键。在写作新闻当中,他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网站、《中国煤炭报》、《陕西工人报》等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根据集团公司、神南公司和张家峁公司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捕捉、采集、整理、报送相关新闻和资料。同时关注各媒体的最新动态和稿件需求,及时调整宣传计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准确的报道。

三、勤于实践,力求创新,加强宣传报道工作。

新闻宣传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如果缺少了创新将会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被动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后不断总结,巧妙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紧紧围绕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积极完成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

通过学习,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坚持新闻写作五要素以外,还大胆的开拓思路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应用技巧。在塑造标题中将 “亮剑”、“给力”、“点赞”等社会流行词恰当的挪用到了标题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讯写作方面,他紧紧抓住“五点”(思想是凝聚点、情节是支撑点、细节是成功点、感情是动情点、文采是增色点),不断迎合通讯类稿件的人性化写作要求。

四、深入基层,加强交流,善于挖掘新闻并及时报道。

新闻写作技巧范文9

新闻组配恰当,可以产生积极效果,组配不当,就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编排时通过确立头条新闻合理巧妙的搭配和次序排列,实现从整体效益上超过单条新闻效果之和。通常新闻先后次序的编排的基本原则是“前重后轻”和“先硬后软”。“前重后轻”即把重大新闻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排在后面。“先硬后软”即把“硬”新闻放在前面,把“软”新闻放在后面,如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总排在政治、经济等内容的后面。新闻之间的优化组合是阐述新闻联系的有效手段和编排技巧。新闻编排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越大,观众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常用的手段有:同题集中,对照编排,专题集纳,配言论资料等。同题集中就是把内容相同、相近及关联的新闻集中汇编,在同一题目下播出,这样可以使观众看到新闻事件变动的规模,以便了解情况,判断形势。同时通过新闻的巧妙组合,也使新闻间凝聚力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得到升华。任何一档好的新闻节目,都不应该是稿件的堆积,新闻的凑合,而是体现党的宣传方针,体现节目特色、思想、风格的有机集合体。因此,新闻编排必须要从宏观上考虑,从微观上入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编排思想,实现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以便帮助观众认识事物,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编辑只有做到编排思想明晰,不断强化编排手段,讲究编排艺术,才能使观众感到新闻节目意图明确、层次分明、内容完整。使他们从多而杂、快而不乱,多方位、多角度,大量信息的报道中把握到潜在的思想导向和流动的时代脉搏。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电视画面编辑的具体内容包括:镜头的取舍,镜头长度的确定,镜头的组接,字幕的叠加,以及画面与声音的组合等。编辑制作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需要记者善于捕捉拍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个性的镜头,而且也要求画面编辑不断提高编辑制作水平,把握好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一定的画面编辑技巧。电视画面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运用电视的语言,对直接拍摄的画面进行剪辑,进行新的组合。剪辑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则是镜头选择的总和。决定画面组接是否流畅连贯的主要因素,是看前后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组接镜头,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观众的思维规律来组接。使画面内容像事物变化发展那样变化发展。这是画面组接的基本规律。它是按照镜头逻辑或时间顺序组接起来,电视的这种叙述方法也是完全符合人的视觉规律和思维特征的。县级台的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动态新闻,其最大特点是时效要求高,除少数介绍全面情况的综合消息,一般都是一事一报,每条动态新闻都要求简洁明快,无需要过多的细节描写。一条动态新闻一般包括四种镜头:1)直接记录新闻事实的镜头;2)采访镜头,记者向新闻人物或新闻目击者提问题,后者作出回答;3)记者在新闻现场对着摄像机讲述新闻的镜头;4)间隔镜头,它拍的不是重要的新闻事实,对新闻的完整性关系不大,它被用于镜头的转换以免跳或延长画面以使解说有所依托。动态新闻的特殊性使画面编辑产生了一个特殊要求,那就是必须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分析汪振东东辽广播电视台,吉林东辽136600摘要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内容包括创作和技巧两个层次。在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过程中,编辑思想应贯穿于节目的编辑制作始终。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是对新近发生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根据党的宣传要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选择新闻素材;修改或删减稿件和图像;编写串联词和新闻提要;撰写言论,编排新闻次序,录制串联节目;配字幕、图表和资料、精编画面等。使解说与画面珠联璧合,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创作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视性强的精神食粮。本文着重对编辑手段创新化,画面编辑技巧进行探析。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3-0042-01座集合大家之作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堡垒。在创刊号封面的最下端特地辟出“撰稿人”专栏,将该刊78位撰稿者的名字罗列其中,同时还在首页的最顶端刊登“本期撰稿人”的姓名以及供职单位。这些撰稿人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如冯友兰、王芸生、费孝通、傅斯年、胡适、季羡林、钱钟书、潘光旦、等等在当时和以后都颇具影响力的精英。这些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常以《观察》为主要阵地进行了“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讨论。

3“文人办报”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