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1 02:26:48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1

关 键 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 沉淀吸纳 实践创新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WWW.133229.COM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5]l.本奈沃洛.现代西方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发展;创新基点;三元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08-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景观设计规划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很老的课题,历经百年之久,只是,时至今日,它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从数万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公里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从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 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无论从时空范围,还是从项目内容和性质,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

那么,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到底存在什么区别呢?那就是现代景观具有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私以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 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 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即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 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 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 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 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 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结合国情,基于实践,作者坚持以景观与城 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 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

1.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部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 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 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综合作用于景观规划设。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 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 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3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与行为研究教学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事业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景观设计行业以及景观设计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这对于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要求。

然而,城市环境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急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近期盛行的“欧陆风”“草坪热”“广场热”等。这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地域性和对使用者的关怀。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策划;设计者与使用者缺乏有效沟通;缺乏相关项目使用后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关。行业实践的现状与多年来的专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因此,当今的景观规划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探讨对于传统景观设计建设的技术与方法,更要面对以集体大众为主体的公共性景观,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与私密性较强的个体人居而言,人类聚集体现了群体活动及其公共性,探讨人类的各种聚集活动以及由此对于城市景观提出的种种公共性要求,这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新重点。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教学上应能满足在设计实践出现的这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而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此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环境行为研究概述

1.环境行为研究的发展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决定因素归结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强调“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描述,把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研究。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环境行为研究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但重点研究对象是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中国的环境行为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则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引起专业人士的广泛兴趣与关注。目前,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应该了解的知识,也已列入建筑学等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把环境行为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2.环境行为研究方法

环境行为研究中调查方法大多以问卷、调查、观察、采访为主。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一书中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归为以下几类:观察实质痕迹;观察环境行为;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标准化问卷;文献资料法。

环境行为研究一般是综合使用上述方法来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者和设计者应该知道如何组合研究方式。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育实践及其发展

目前我国的景观学还未成体系,相关专业建设尚不规范。很多专业建设的思想仍然局限于“美化”“绿化”方面。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1995年以来,中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环境心理学的教学纳入专业评估范围之内,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对学生设计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一些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然而在景观设计、景观建筑专业,比较缺乏相应的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方面的课程,因此迫切需要此方面教学的研究和应用。

三、在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几个阶段学习,贯穿整个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这门专业核心课分为许多专题,其中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景观改造设计,这三个专题跟环境行为研究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教学的应用

场地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专题课程。目前业内分段式的工作方式,使得场地的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计划与考虑,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只注重形式语言的丰富,而忽略了场地整合性、场地地域性、使用者的各类需求。通过环境行为研究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场地设计的一些理论来进行授课,组织学生调研考察,可以令学生更具有宏观思维和理性思维。

(1)行为观察。在课程初始,在进行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内容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到各类公共空间进行行为观察,总结使用者的需求、行为规律,让理论结合实践。

(2)进行场地规划设计。根据行为观察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学生结合场所设计授课的其它内容,对特定的场所进行场地规划设计。

(3)设计后总结。进行了具体的场地规划设计后,组织学生到类似现场进行观察、感悟,通过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组织班级教师讲评、学生互评。

2.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教学的应用

在讲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建成环境分析主题时,可采用讲授、讨论和实例研究结合的形式,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经典案例的理解,更全方位的对于建成环境专业评价,对设计实践有更充分的准备。

(1)经典案例导读。在经典案例的讲授时,例如在开设的中国古典园林课程中,特别注重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习俗的讲解。

(2)建成环境评价。组织学生到本地已建成的景观,进行环境行为的实地调研,根据各种研究方法来对该环境进行评价。由于该门课是本科生课程,故注重实地观察和数据资料的累积。并可以采用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中人的关注。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各项绿地设计教学的应用

在设计课时,可设置实地改造设计练习。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实地考察,再进行设计工作。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换位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

(1)原场地行为研究。运用实地行为观察、拍摄照片、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原场地使用者需求和行为规律进行总结。

(2)提出不足与改进之处。在进行总结之后,分析该环境原有设计的不足,并结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所学的其他知识,提出改进方案。

(3)进行更新设计。根据前提的调研结果,进行更新设计,并将新旧方案进行对比,讨论出各项利弊。

四、教学实例运用

这是本科三年级的居住区设计课程作业,布置学生进行居住区绿地更新设计。该班级共19人,专业为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程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其作业中的创造性与真实性也有较好的结合。

1.实例概述。该场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由三个机关单位的宿舍和三栋商业、机关办公楼所包围的一块绿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已使用了十年。四周的住户主要是中青年为主,退休老干部居多。由于该绿地是十年前所设计建造,其道路和植物等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已渐渐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需要进行一个更新设计。

2.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实地的使用者行为观察、拍摄照片、描绘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

3.做分析报告。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学生在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行为规律,场地的光照、气候等方面进行该场地的全面分析,并进行汇报。以下是一些学生汇报的图片(图1)。

4.进行设计。学生根据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该地进行改造更新设计。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方案(见图2)。

五、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1)有助于更好理解经典作品。环境行为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令学生从社会学和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在教学中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经典案例,并进一步了解其设计成功的原因,从而获得对景观设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了这种全面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学生就可以科学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建成的景观环境,跳出简单的表现形式模仿,根据人文、自然、文化背景进行自己的设计思考,推动景观学向前发展。

(2)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调研工作。设计前调研工作一向都是设计实践中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目前国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项目都缩短了应由的调研时间,而学生在学习设计实践的课程的同时,更好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设计思维,对于未来的工作将会大大提高效率。

(3)有助于从使用者角度,从社会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都是注重物质环境设计,对于精神环境方面提及不多,更多的只是简单的从绿化、美化方面出手。而运用了环境行为研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则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设计,更好的拓展本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独立学术精神,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社会,促进行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切实改善,取得实践和景观教育的双赢。

2.局限性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是课程开展的时间限制,由于使用者的行为观察需要一个时间长度,若需要全面的考察,则需要四个不同季节、节假日和平时日等不同时段来考察,否则会以偏概全,但学生由于授课时间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段进行考察,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借鉴前人研究的内容来更全面的辅助学生思考。其次,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实践时如果过分依赖环境行为研究的内容,这会带来对其他方面问题的忽略或简化,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设计的方案以偏概全。

六、结语

在当今的景观设计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主题下,让学生掌握从使用者和社会学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全面认识景观并具有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开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形成适宜我国的景观评价体系,促进行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环境行为研究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就城市设计申历史又保护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阐进和探讨,广泛引用、惜鉴西方在此方面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井提出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和观点,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局面有所裨益:

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步人快速发展期,其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现代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遇到了大量新的矛盾和问题,体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还相当尖锐和紧迫。这其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对城市进行重构,既留住历史又开创未来。我国当前许多历史文化城市都遇到了景观环境特色危机,许多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氯围由于房地产业的盲目建设、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过大、速度过快而遭削弱甚至丧失,它们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消亡而不可能回复=古典的或中世纪的城市所显示的和谐、有序、整体的景观特征是现代城市缺乏的。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城市建设应如何同原有的城市景观环境结构相协调,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城市建设运作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又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正困扰着我们。

1“生活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社会性策略

京都大学教授西山卯三先生在《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为“历史文化城市做了定义:“所谓历史文化城市,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并且强调了“环境景观”对城市生活所发挥的独有作用:“文化城镇就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转换的.他们将它视为自己的故土故乡。正是这种环境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得出了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原理原则.即对历史文化城市景现环境的保护,决不能只着眼于市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而是同热爱保护地方文化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相结合,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同优秀传统相调和:

城市的变化寓于生活之中,其本质带有社会属性,推动历史景观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认识到这一事业的动力是当地居民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完善及行之有效的运转,是以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其对地方行政的推动为原点,井提供宏观杜会背景。当前在我国随着《北京宪章》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普遍认同,使人本价值观重新得以重视,“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的观点渗透到社会公众意识中去.社会开始关注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居民对当地历史环境保护的关心和自觉性的高涨真正成为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事业的原动力;另方面,国际上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感知的城市”——对历史文化城市景观构成的逻辑分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建筑理论家Amt Rapoprt从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得出人类的环境感知的社会模型,在其著作《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中提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人们根据意识作用于对象,亦即对象指示人们如何给社会组织和文化提供一套固定的线索,用以解释环境,从而帮助人们举止适度…并明确了环境的意义的概念.即事物的意义起源产生于社会的相互影响过程,认知人类学认为一个基本的人类需求是赋予世界以意义,办法是把世界分成适当的领域井给以命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人的思想心理发展上提出心理图式模型组织原则,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形成某种意象,图式的不断发展修正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另外人与环境的感知还包含着平衡和适应的原则

日本学者在对本国历史文化城市的认知研究中就选择了一种日本式的社会学模式和心理学图式——“町的概念,这是由于其作为日本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物质内核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天日本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摸式都是在町的基础上不断演化的结果。日本的“町”是从农业社会产生发展而来的,江户时代直到明治以后.一般指港口、驿站、城市等非农业的单一行业聚居地,在格局上与我国封建社会城市中的里坊、集市相似,但在社会结构和组织上有差别。通过对“町”的详尽考察,对其内在的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町的主要类型有港町(港口城市)、驿站町(交通性城l苻)、门前町(以寺院神社为中心)、市场町(以集市为中心)、城下町(以大名的居城为中心的多重城廓)、在乡町(乡村中的市街及各番领地城市)等。如此众多的城市类型代表着丰富多样的地区性生活文化,对这些城市环境景观构成要素的逻辑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的感知,只有获得历史文化城市系统完整的感知.才能达到对历史环境恰当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3系统研究的方法论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细致严谨,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分析的起始是城镇调查,不是表面肤浅地了解,而是深入到景观表象背后的状况。从主屋(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布局和领接方式到街道市坊直至共同的集合体、城市及周边地区等逐层次分析,同时也强调景观实测。景观实测这一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在整个景观环境保护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某一个城市、村落进行详细实测.此图作基础进行分析说明。源于欧洲古老的历史传统,日本的相关工作受其启发.亦由民居研究水平提高到了大规模精细广泛的设计实测层次上,其工作和方法是搜集实测地区的所有建筑的平立面图、屋顶俯视图、总体布置图、局部的断面和连续立面图.从这些图面内容的分析寻找出城市景观和构成的含义,同时要调查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有时还要进行民俗学、社会学的分析:通过考察,查明整个历史文化现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卫具备了什么价值和问题建立起历史文化城镇景观分析的基本体系。进一步的研究街道景观变化的规律胜、城市景观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景观深度、景观配置、道路形式等特件.最终得出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的形态和分类的结论。

4“意义设计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专业性策略

历史文化城市景现设计必须明确其景观整顿目标的思想原则,这是专业性策略的基础。第一,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使之变化以适应生活模式和内弈变化的需要。第二,并不仅从景观的视点上就可随心所欲地设计还顽表现出城镇的本质特征,而确定景观容许改变的范围和幅度总是关键而困难的。这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制度做保障。从景观整顿目标的角度对景观加以归类.主要是从注意观赏对象及其与其视点的关系,为观赏景观的优美性确定相应的观赏点和活动路线。

深圳大学教授吴家骅在《景观形态学》中写道;“任何景观设计的过程一定会包含下面三个基本方面:理性的思维——逻辑:感性的思维——情感;形象的思维——形式:”形式作为媒介将逻辑和情感从概念转变成实际景观,这说明景观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以形式来体现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保护方式同城市类型一样具有多样性,如冻结保护复原保护插^协调保护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相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形式表达的具体运用要从生活环境整顿为出发点其中.历史环境中的新设计是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方针的重要方面,日本逐步采取欧洲的“质朴协调形式”并在奈良、京都等的重要保护地段取得了成功。

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和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从整体上分析城市景观.发掘城市和自然背景的结构及人们对城市的意象感知。美国建筑学家KevinL,alch通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新泽西三个城市市民的一些体验做了深^探讨,建立了新的标准——形象性(Lnlageability),并阐述了对城市新建和改造的潜在价值,Lvneh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即道路、边沿、Ⅸ域、结点和标志.井指出五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了印象品质的差别.同时建立,环境的可识别的印象性结掏,在此基础上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将存保护价值或复兴意义的地区界定出来,并确定保护对策。另外要将与自然背景有机协调的理想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描述出来如高度分区、视觉走廊、绿地、公共空间等、并制定设计对策:另一个层面足完善城市管理控制机制。日前主要是功能控制、关注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后退红线、绿化率等在此柱制下仍存在多种形态布局的可能。而城市景观中的核心要素表现为审美的特征,是主观感性的概念。如何用量化指标和确切的解释用语予以定义比较困难。当前美国城市景观管理的新进展是用法律语言明确定义出设计要素,如设计延续性,视觉穿透性等,并提出一套管制新开发的图式。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语教学 课程建设

会计是国际的商业语言和资本运作的起点,其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增强。在会计国际化的洪流中,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也实现了国际趋同。会计环境的变迁要求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双语课程可以将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很好的结合应用,肩负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在新环境下,高校如何凭借双语教学,以英语为媒,培养国际通识人才,提升学生求职优势,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意义

( 一 )教育部对高校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于2001年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4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并且在同年提出的《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对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教育部、财政部陆续批准了一些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7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2门课程为2009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1门课程为2010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项目课程经费资助,并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 二 )会计准则国际战略的要求 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了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在上市公司实施,2008年在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2009年已经全面推开,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可以说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为我国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需的支撑环境和沟通桥梁,也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寻求会计国际等效认可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目标。因为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认可意味着我国企业境外筹资成本的下降、境内资本市场吸引力的提升,同时也是对出口企业正当利益的有力保护。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反倾销案中,因败诉损失惨重,缺少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师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会计从业者是国家会计文化的传承者、会计实务的执行者、会计创新的推动者”,会计准则国际化战略对其知识结构、职业实践和后续教育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由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不能及时把握国际主流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很难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三 )会计人才素质提升的要求 当今全球性的、突破了时空界限的大市场已经形成,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其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要求跨国企业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核算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也有责任向国际出资人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推动了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势头便不可逆转。因此,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更强调对学生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使其素质、知识、能力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美国是我们公认的会计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对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士,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该委员会也提出要求:会计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交流,重视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除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 competencies)、人格素质(personal competencies)外,还强调其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可见,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担负着核算、监督等技术服务职能,更应发展其管理顾问服务、绩效管理服务、财务规划服务以及国际化服务等职能。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促使会计教育的改革,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战略性重构,顺应会计国际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 一 )《会计学》(Accounting) 《会计学》的基础性、通用性较强。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中文)和《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之后开设,用英语讲授也比较容易理解。从该课程入门,学生会慢慢领悟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也会逐渐适应其教学方式和节奏。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会计专业术语的表达,加深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掌握会计循环的含义与原理;熟悉现金收支、商品购销、债权债务等交易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知晓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知识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免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吃力、丧失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中英文交叉渗透于教学内容,复杂内容、重点难点可以先用中文讲解,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使用比例。毕竟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而不是单纯针对语言的学习。由于是学生最初接触的专业双语课程,教师还要就一些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一是多与我国会计实务进行对照,如在凭证及账簿的设置和使用上,西方会计实务中没有记账凭证,其日记账(Journal)有我国的记账凭证的功能。二是强调对专业名词理解之上的记忆,如“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中“Balance”其意一语双关,既有“余额”又有“平衡”之意;如Stock一词多用:在商品交易的语境中有 “存货”之意,在金融资产交易中又有 “股票” 之意。三是提示学生注意原版教材行文的特点,如“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转折语境的词汇之后所列举的内容和观点,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有关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或假设,这种补充强调的语言表达与中文教材中“开门见山”的撰写风格大不相同。

( 二 )《比较国际会计》(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应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文)和《会计学》(双语)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较为详细地学习、了解发达国家的财务报告体系,比较研究与我国会计处理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进而理解会计环境的宏观影响、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等会计问题。由于本课程直接讲述的是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也比较容易选择原版教材,如Christopher Nobes 和Robert Parker 合著的“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比较国际会计)。该教材提供了关于现实国家与公司的详细信息以及主要议题跨国比较的支持数据,除对知识的讲述准确外,还具有较好的现实性与前瞻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比较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观点,有利于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完整地对一本权威原版教材进行学习和研读,使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提高其阅读英文会计文献专著的能力。课堂上的精讲精练还应加之课堂下的泛读博闻,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追踪会计学科前沿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借助英文版的报刊、网络等资料,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动态、思索其背后的原理和理念。

( 三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管理背景成就了其管理会计研究与发展的领先水平。与其相比,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较晚,其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也不够完善,致使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层次与应用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对管理会计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国内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处。这门双语课应在学习《管理会计》(中文)和《管理学》(中文)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技术与方法已经有所了解,避免课程专业性强给学生带来的隔膜感。教师在授课中一方面,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要有所阐述,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另一方面,对西方管理会计在经济环境变化后的新发展要进行分析、讨论,如作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的运用以及目标成本法、全生命周期成本法等。在不同章节要安排具体的情景材料展开分析,会使课程内容更加翔实生动。原版教材中图示、案例、习题等的设计更接近实际,同时将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很好地融入到了学习的内容,参与性强。如可以选用Kaplan和Atkinson所著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管理会计),该教材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整合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体系,给学生打开了一个认识管理会计的新视角。

( 四 )《国际审计》(International Audit) 目前作为会计服务委托人的跨国企业逐渐增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我国很多注册会计人才有着良好的从业经验,却因为英语运用能力有限,制约了其在更广阔领域里的事业发展。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一是中国及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储备;二是顺畅英语沟通与交流能力;三是良好的知识平台及可塑性。在人才选用标准对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门槛设定有很大的影响,从就业前景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因此,开设《国际审计》的双语课程,可以满足时展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国际审计》双语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教学目标设计应反映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趋势,涉及的知识面要宽,帮助学生熟悉审计国际化语言,通晓国际审计规则,培养其在具体审计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如选用Alvin A. Arens所著的“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审计职业、审计过程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其他保证和非保证服务等,不仅涉及外部审计(External Audit),对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政府审计(Government Audit)及舞弊审计(Forensic Audit)也有所介绍。通过《国际审计》双语课程让学生运用最新的审计理念去理解审计决策与证据收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能够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上学习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更好地把握审计学的实质和精髓。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策略

( 一 )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重视能力培养。情景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身处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判断和决策。这样的演练是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的锻炼。情景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他们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看问题。(2)启发式教育。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对某一实际情境进行客观描述,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场景,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师会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在多边的沟通和交流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3)以学生为本。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居于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会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仅对整个教学活动加以指导。学生则居于教学活动的主动地位,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他必须投入时间认真阅读情景材料,进而用心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时候,才能积极发言,并与他人进行辩论。

( 二 )情景教学法用于双语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对外语的掌握和应用一定不如母语来得自如,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一个恰当、有趣的情景素材能通俗易懂地解释复杂甚至晦涩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来自语言障碍和畏难情绪,唤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2)有助于改革传统方式的教学。情景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导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情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涉及到对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的变革。(3)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情景教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加上缺乏语言环境,为了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个人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学习的乐趣。(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记忆和思考专业课程知识的能力;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不仅扩大了交际范围,也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思辨能力。

( 三 )情景教学法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准备。首先,选用情景素材,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难易适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情景素材,其大小要适宜,问题的复杂程度应该比较恰当。其次,做好学习准备,教师要在课前提供情景线索和背景文献资料,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框架,让学生熟悉情景素材,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2)课中讨论。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战略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展开讨论的典型题材。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使其有机会充分、灵活应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每位同学机会,对学生适时鼓励,拓展学生思路,使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课堂上得到满足。(3)课后总结。在学生对情景化的会计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恰当、中肯的点评。解释讨论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及创新观点,同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四 )应用情景教学法还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师生角色要明确。一方面教师要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重点讲解思路和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在时间安排、知识运用和讨论方向上起到恰到好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要对学习双语课程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只有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要锻炼与教师讨论问题、与同学争论问题的胆量。(2)情景素材要合适。这是在双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非常适合的情景素材很不容易找到,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改编,难度不宜过高,但要贴近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教师依据情景素材因势利导,组织好课堂讨论。(3)两个关系要处理。其一,处理好情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提倡应用情景教学法,并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促进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其二,处理好情景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情景教学无法取代会计理论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会计理论教学是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根基,而情景教学有利于把理论内容变得更生活化、生动化。(4)考核评价要多元。作为对学生双语课程学习情况的量化评定,双语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外语课或专业课,更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情景教学的导向。可以把整个教学环节全过程的学习情况分项记分,情景讨论、口语表达等动态成绩与平时作业、期末笔试等静态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获得较大的学业进步。

参考文献:

[1]巫绪芬、魏朱宝:《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施建军、王丽娟:《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5期。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7

【关键词】原始性 基础性 拓展性 花园设计 社区设计 形态设计

一、现阶段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艺术特征)不明确

文章所论及的专业范畴均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2012年国家对艺术类学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更名,定为“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由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含有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专业,所以,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景观设计通常会受其主打学科的影响,如农林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农作物及植栽的习性分析为切入点;建筑规划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划分析为切入点;交通科学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路政景观设计及与道路衍生方向有关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等。那么,高校中艺术类景观设计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呢?

综合性高校,更多对“实用艺术”的修饰性形容词——“实用”的学科差异引起注意,较易忽视决定性的名词——“艺术”,即便在有特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需归纳出有倾向的、不同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艺术性教学表达。这类高校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其独特性:文理科的大环境、严谨的学风、对专业艺术的渴望超越了专业院校、有更多待激发的专业潜质、学习方法更趋于综合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艺术设计系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就应区别于园林学院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办出自身的艺术特色。目前的发展路径是:最早产生于森林工业学院的木工专业,而后顺理成章地衍伸为家具与室内专业,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方向与国际背景中的景观设计学科接轨。即便2012年国家将其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在林业学科这个大背景中,仍可以发展为偏向生态自然,但同样传承有较浓厚的生命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内核的专业,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这也是该校艺设景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向。

2.知识点较传统

国内有关艺术类景观设计的教材与教学,多半源于国外景观设计经验与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类理论课程的规律一般为:景观设计学科简介调查分析与图示分析设计构思形式构成空间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公共设施等);也可以体系化地表达为:景观设计的概念、内容、发展与作用职业规划与理论基础造型及构成要素艺术手法及程序推进图纸规范分项理论(路政空间、住区空间、开放类空间、大区域规划)。笔者认为,在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的分项内容中,应该以小尺度小规模的训练为主,偏重艺术构形的方法与环境人文的联系。①

各类高校艺术类的景观设计专业,有独自的发展特色,其教学内容均围绕着上文所述的路径开展,或许存有一些细节上的增补与舍弃,但其提纲框架基本没有太多的新突破,从2000年左右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修订。2000年后的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进入语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网络化与综合媒体交叉,在设计教学中应更多凸显新的时代特性,铺陈好传统知识点基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序性。

3.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在景观设计课堂上多为讲台上下的关系,尤其前期理论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与单一,这一直成为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侧重于制图及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却轻视了“合理的理论”带入学习的教学创新,应将专业介绍、理论基础和史论铺陈的导入性内容活化教学,将知识点较轻松地传递给尚未了解此专业的学生,从文理科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中拓展艺术类的景观方法。

在制图与实践过程中,互动的模式也略显模板化,多以竞赛或实际项目为目标设置课程作业,由于具体学生数量及讲台上下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的设计细节及程序,竞赛、实际项目与课程安排的时间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为很重要的激发学生方案创意的检验因素。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多组,尝试多种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课题。

二、“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

(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

(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

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

(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

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

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

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

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

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

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

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

(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

(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三、“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

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

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

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图3)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

“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车场),巧用景观形态、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4)。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梳理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的共同问题:专业性不明确、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

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立项项目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鲁安东.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J].建筑师,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兰德.相机眼:建筑中的投影机器[J].张烨,译.建筑师,2008,136,(12):78.

参考文献: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情景规划市场旅游规划设计商业战略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旅游学刊》,2004.1。/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范文9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误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一、园林景观设计概念性分析

在传统的园林理论的基础之上,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筹划大自然环境的过程,并进行有意识的改建的思维策备就是园林景观设计,我国的大陆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比较突出的贡献人员就是俞孔坚大师。他在一九九五年荣获了哈佛大学的设计学博士,一九九七年回到国家后就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的研究院,同时,还创办了北京大学两个硕士学位点,就是景观学硕士与风景园林职业硕士。出版了十五部著作,同时,还把很多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景观设计学科在我国的确立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分析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的主体是自然,减少或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形成的自然场所,是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非常严重的退化,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在西方社会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类在过去是自然界的主宰,而现在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在过去风景园林师把自然看作是原材料,如今,只是把自然当作设计中的一个主体。在以前传统的园林在人类的眼中是征服自然的炫耀,而城市中不断出现的一些荒地被看作是对自然征服能力的一种衰退的现象。在人们重新认识到,植物与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需要变化,自然也会通过各种方法把荒地变为各种变化,在风景园林的展示中荒地也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景观。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是生态,生态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中之一就是让人们对各种生物依存的方式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可以发现,所有的景观元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设计就像植物嫁接一样,如果方法不合适就不会成功。同样的道路,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随便把一些景观元素去掉,或者把各景观的元素间的联系方式进行破坏,就有可能在很多层面上对景观的格局造成影响。因此,对于非自然的环境来讲,设计手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自然环境是以生物为核心的话,这类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给自然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并且,设计本身也不会取得成功,如果强行的话就会受到原有景物的排斥,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的特征就是地域,地域性的景观是说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脉的总和,主要有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以及水文地质等一些自然的景观,还有一些遗产等。把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进行重现是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在某一个地区中,每个景观的元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与周边的自然人文进行了相应的结合,才构成了人们观看到的景观。景观设计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场地周边的自然景观,通过对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元素的充分利用,把与适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的景观营造出来。风景园林师都是完美主义者,也是扩张主义者,不会对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满意,追求的是本地域景观更加的完美。

三、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的三大误区分析

首先,概念误区,景观不是园林,园林一定是景观。而今是把景观和园林混为一谈,这是误区一。景观是“可引起良好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而园林是“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景域”。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园林归结为景观。现在景观设计师只要会画美术图画,特别是能用电脑软件绘制效果图就可以搞园林设计。这是误区二。项目设计主题、设计思想不是设计师所为之,而是出资建造者、建造方项目主“官”人员根据主观意识要求设计方如何如何设计,甚至于具体的材质、树木、树木规格、构筑物等都有明确规定。这是误区三。设计图纸大多是效果图、意向图、分析图等图片,还多半是网上下载园林元素图片 ,没有设计思想,没有景的描述,出图大多是不成比例的缩小文本。这是误区四。设计师只是建造方、或是境外设计师的画图匠而已,很少有独立设计的机会。这是误区五。很多设计师对园林植物的生长特性、树木的姿态、色、花、形、叶园林用途、植物和环境的配置不清楚、不熟悉,一味搞花俏、洋、大、高、密。这是误区六。

其次,图纸混乱,说是景观设计也好、园林设计也罢,可这工程设计图纸总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吧,可我们现在的设计图纸,五花八门,设计师自创一套,还说:“这么画图面好看”。1996年3月1日起已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1986年12月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对工程建设图纸有严格的国家标准。而目前的工程设计图纸各设计师自创一套,最起码的图线、图标、图纸幅面、图例、代号、符号、文字形式、文字大小等等不按规范绘制。总平面图是表明一个征用地区域范围的总体综合设计的内容,是表现工程总体布局的图样,为工程施工放线、土方工程及编制施工规划的依据。现在的总平面图多半是色彩美术图,没有坐标、没有基点、基准线和标高。特别是图例、图线、符号、代号不按规范标准画,自成一格谁也看不懂,必须有设计自己亲自解读。反映的是效果图,形象图纸是表示设计的意图,把施工完成后的基本的面貌真实的反映了出来。但是,现在的效果图与完工后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把效果夸大了,把视野扩大了,园林素材与设计不相符,与工程的山水等建筑小口也不符合。

最后,模仿太严重,目前,流行的是欧式的景观,日本枯山水、生态分离器林、热带风光以及湿地景观,又叫东方的夏威夷、绿洲千岛等。有什么样的设计会有欧美的感觉与风格,所以,就开始在网上下载图片,无论是不是这样的风格,只要是与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不一样就是欧美的了。每个国家与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形成,也就是自己的风格,异地的民族可以引进来使用,但是不是照搬过来。现在的很多建筑与园林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有欧美的风格就会有很多罗马柱建立,放多个艺术人像雕塑,再弄一些白砂粒或几块石头,石灯笼就成了日本的枯山水。在不到几百平方米的水面上放几块大卵石,再种上一些加拿利海枣,就成了热带的风光,东方的夏威夷了。在洼地上放一些石头,再种点水生的植物,就是湿地,把各种地被、乔木以及湿生树木混合着种植在一起就变成了生态园林。

四、园林景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发展的趋向就是中方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以及借鉴。通过一定程度的扩展或者改造,使我们国家的园林创造得到更大的进步,给我国的园林创造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更新的探索,在对民族文化延续保持的基础之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与突破。也是我们国家园林时代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经的道路,我们国家的园林设计一定要与国际的现代化设计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要与西方园林的文化进行融合,同时,不能把自身传统的民族特点丢弃,对园林设计的发展是建立在自身民族特点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园林文化保持本土文化,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与传承,传统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与灵魂,也是我们国家园林设计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于国外的一些文化只能采取借鉴的方式,取之精华,这样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民族的核心文化更加成熟与丰盈,与此同时,还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对于现代设计的语言不断的融会,具体有现代设计理论、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方法以及设计形式表达等。如果对于现代的艺术性以及民族特色性的关系进行正解的处理,就可以把代现的中国园林的精神引到人们都关注的意念上去,那么,我们国家现代园林的创作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世界行列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外人们的态度及与大自然的交流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优秀的文化交流,并且,能与先进的科技进行顺利的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具体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的解释,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相信通过努力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会有更大的发展舞台。

参考文献:

[1]陈小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06)

[2]孙子健.浅谈新时期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所在[J].园林设计,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