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势与政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03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之争和中日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的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扞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2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张多来(195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征难(1964-),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ZH015)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70-02

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研究。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地位决定高校要加强对它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从这一门课的特殊性来看它的重要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高校本、专科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开设这门课,既要承担着向大学生及时介绍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任务,又要使这门课教学实施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搞好这门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门课程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不同于政治学的纯理论课;既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专业课。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政治性。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时疏导,解疑释惑,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其次是思想性。这门课程的思想性是十分明显的,专题讲授过程中要有对涉及问题的来龙去脉的清晰阐述,要有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要有对相应政策的深入浅出的论证,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钻研知识与学问,又要让学生掌握德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再次是动态性。由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调整,每个学期、不同专题,教学内容都是变化的。由于这门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动态性的特点,决定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研究。

2.高校要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从课程性质说,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2]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从课程内容说,“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改革措施等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等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世情,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融入社会,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对形势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乏教研的支撑就不能全面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任务,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的。

3.高校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运用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踏入社会就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难题。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合作共事?首先是学会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认真研读有关文件精神,吃透政策精神,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懂得策略方法的灵活性,既不违背上级文件精神又能灵活变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其次是顺应形势与政策,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定准方位,发展自我,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再次是利用学校学过的有关知识,自觉运用,提高科学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理解力,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机遇与挑战,坚定理想与信念,不断创新,为民服务,报效祖国,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

二、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以教学带动教研

在教学方式上,将这门课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四年不断线,前两年釆取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与实践相结合;在大三期间,以大学生专业的社会需求形势、大学专业学科发展前程和基本走向的形势为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如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四期间,以学生实习、就业、创业、考研为主,开展相关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样做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不断线,常学常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通过教学带动教学研究。

2.高校要以教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教研,相互贯通。通过教学发现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加深理解,形成论文,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教研促进教学。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学—教研—再教学的过程。这几年,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参观考察的学校不断增多,既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外校来我校参观考察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和责任。

3.高校要以专题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湖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对“形势与政策”课十分重视,制订政策,下发文件。如省高校工委、省哲学规划办联合发文,提高研究级别和档次。近几年我校又获得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专项课题项目支持,教育部还把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列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作为该课程观察点学校之一。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12@ZH015)又把我校列为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这门课有校级、省部级、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通过专题研究既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时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高校要加强这门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基本理论主要是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是分析各类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的主要依据。要开展对不同时期形势与政策的研究,对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得深一点,讲起来就有力度,就有针对性,就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如的《论持久战》、《目前的形势与我们任务》,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高度,从而正确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又如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巡谈话》,为我们党拨乱反正,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航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明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不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不符合实际或偏离实际,就会出现“右”的或“左”的错误路线,导致事业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经验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政策问题研究

基本政策主要是国内和国际规定、规则等,国内方面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方面包括联合国、多边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有关规定和规则。形势问题,从宏观上讲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从内容上讲,有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农业形势、农村形势、工业形势等。每一项大的内容中都有基本政策问题,如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产政策、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这些基本政策要好好研究,研究清楚了,讲起课来就有说服力,就有理论深度,有分析高度,有说服力度,就能打动学生,启发学生,就会有人“愿意听、喜欢听、还想听”。

3.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问题研究

这门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实事求是原则,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首要原则和方法;矛盾分析法,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贴近”,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还有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实践方法等等。

4.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回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就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课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机构,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一定形式的教材。因为这门课教材编写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所以编写教材难度大,也就是说,教材编好了,部分专题内容又变了,特别是具体数字又变化了,跟不上形势变化。我校每年每学期都安排5个专题,坚持“短、平、快”,集体备课,教授牵头,专题组长负责,统一讲稿和课件。经过努力,我校“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这门课程又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往省里推荐评奖。同时,学校又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责任教授岗位课程。应加倍努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认真总结,好好研究,弄清优势与不足。既往优势和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不足之处要加以弥补。

总之,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教育教学研究。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深化教学,才能把它办成校园“焦点访谈”课、特色鲜明的课,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在十精神鼓舞下,以实现教育梦想托起“中国梦”,因为教育是托起“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辛勤耕耘。高校教师只有都来“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关注梦想,才能使青年大学生茁壮成长,才能托起真正的“中国梦”,只有通过实现更多“个人梦”,才能早日实现全国人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5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形势观、政策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课程观的视角,结合课程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以课程的视角认识这门课的特点,构建起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观。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观;政策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39—03

项目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多样性教学实践探索性研究(SZJ13109)”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彭海(1972— ),男,江西赣州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 号文)(以下简称《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这些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高校也积极响应。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各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课程的定位和具体实施,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从课程的视角,借鉴课程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进行分析,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构建起正确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

所谓课程目标,就是通过课程实施要达到的目标。《通知》中规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要“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这目标的核心是:在认识形势、分析政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可以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这三个维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标作进一步分析:

一是知识传授维度。要形成一定的形势观、政策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认知基础之上。这个知识包括: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我国目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这里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将涉及到的知识点一一梳理清楚,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这些知识。

二是能力培养维度。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其意义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能力的培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重点要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首先,是学习的能力,这是课程应有的基础含义,即学习相关知识,包括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形势、政策的能力;其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伪存真”,过滤出正确的信息,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现象中准确把握事情的实质,把握形势的变化和规律,这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旨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全面理解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形势和全面理解政策的能力”;[1]再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让学生在知道“大势”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解决自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顺势而为。

三是价值引领维度。作为大学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目的是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基础的形势观、政策观的形成。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是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核心目标。形势观是人们应用一定的思想方法,对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出一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简单地说,形势观就是关于分析形势的思想观点的总称。政策观是一种理论思想,是政策活动的理论依据。不同的政策主体为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总会对政策问题及政策活动作科学性归纳和价值性认识。[2]形势观、政策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灵魂和核心,无论是讲形势,还是讲政策,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依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引领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观,推动课程实施的前提。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是一种递进式的相互结合关系。知识传授是基础性目标,能力培养是生成性目标,价值引领是旨归性目标,它们统一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实施中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价值引领为旨归,并且把价值引领渗透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二、课程实施: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的统一

课程实施是实践形态的课程,即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课程实施取向,即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课程价值观。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是课程学者归纳出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3]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强调课程计划的严密性和不可侵犯性,即按照课程专家制定的计划严格执行。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规划者和课程实施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相互适应,因此,课程的计划和具体实施之间要围绕课程效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它强调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从课程实施的演进历史上看,三种课程实施取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应该说它们各有优缺点,都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借助课程研究领域的这一理论,结合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这三种实施取向的统一体。

首先,是该课程实施中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强调课程计划的重要性,“形式与政策”课课程的忠实取向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由这门课的根本性质即思想性所决定的。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必须忠实地履行其职责,即完成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完成党的政策、路线的宣传教育,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这是这门课程的主线。因此,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布的教育教学要点展开,“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突出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使大学生知“事”(事情、事件)更知“实”(实质、本质),识“时”(时代特点)更识“势”(历史趋势),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独立生存的根本价值所在。[4]

其次,是该课程实施中的相互适应取向。这是由“形式与政策”课的另一个基本性质即时效性所决定的,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时政热点,研判的是“当前的形势”,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内容必须随时态的发展而变,所涉及的一些政策、方针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一取向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规划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围绕课程的具体实施效果之间的相互适应。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实施者即具体的实施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规划者即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用时代化、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地更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课程规划者也要根据教师实施课程的具体情况,依据大学生形势观、政策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再次,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生取向。研究者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种把课程研究界定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研究取向来源于课程的教育属性,这是任何一种课程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形势与政策”课实施的根本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或者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作为主导性因素,在正确理解“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把理论语言转换为课堂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课程创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体性不断被激发和强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生”的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不断地接受知识,改变体验,形成思考,最终形成正确的理念,从而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预期目标。

三、课程资源:校内、校外、网络的统一

所谓德育课程资源,是指德育课程和教学信息的来源。它是开展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既指形成德育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也包括一切可供组织、开发和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的条件性资源。[5]借鉴课程研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场域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化课程资源三类,每类又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一是校内场域的课程资源。即“形势与政策”课的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硬件设施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内的素材性资源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的各种讲义、资料、教科书,还包括校内的各种形势与政策讲座、报告,它们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直接的素材,是“形势与政策”课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内的条件性资源,即校园空间内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性资源。人、财、物、场地无疑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硬件条件,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需要一定的场地,同时最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参与,这些都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施的重要硬件条件。

二是校外场域的课程资源。即“形势与政策”课的校外课程资源,校外的各种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课程实施者和教育者,要积极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利用参观、实践等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中去,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引导他们用所见、所听、所思,来验证课堂中理论的正确性,学会分析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热点难点,增强他们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

三是网络场域的课程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网络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学习方式,也成为影响社会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领域也成为高校“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资源。首先,网络世界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更为海量的素材性资源,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网络丰富、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克服了传统意义上课程时空的限制,使得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也为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再次,网络化的交流方式,也使得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快捷化、多样化,为大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目标的实现;最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面对海量的网络资讯如何选择,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言论如何分析,在网络化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成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实施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德芝,焦琪.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定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

[2]刘湧,李斌雄.试论中国共产党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点[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张立昌.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6

关键词:“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 功能定位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1-02

“问题意识”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1]。“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分析形势和解读政策,需要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他们求知欲望强,渴望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解疑释惑,“登高望远”,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即“13号文件”)颁发以来,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创新教学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从开课状况看,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只是开设相关讲座,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兴趣,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设疑导思”,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采用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形式,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生动具象,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即刻登陆互联网,播放时事热点视频,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分析前因后果。第三,互动引导,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的内涵。第四,延伸平台,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解答问题,表达感受,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通常要谈中国,比外国。同时,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 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扣问,询问” [5],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2009,(12).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师范专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学效果

高校师范生职业规划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类学生群体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合格的专门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是“两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它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在各个阶段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作出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重要批示。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下简称为《通知》。《意见》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要经常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1]。”《通知》中也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各高等院校按照《意见》、《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定了实施办法,我校在2006年相继出台了《宝鸡文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宝文理院党字[2006]34号)、《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实施办法》(宝文理院党字[2006]19号)、《宝鸡文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宝文理院党字[2006]35号)等文件,努力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努力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坚定了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1.定期编发形势与政策宣讲材料,不断丰富和共享形势与政策课件

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根据《通知》要求,我校坚持每月编发形势与政策宣讲材料,及时将月内发生的、广受群众关注的新形势新政策,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分析,并给予指导,依照宣讲材料,及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件,构建了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

2.拥有一支精干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我校根据工作实际,组成了以系部党政干部、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的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这支队伍的一线工作特点,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及时宣讲一个阶段内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形势与政策教育正朝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世界观、人生观系统讲授,通过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举办“我身边的青春榜样”报

会等形式,实践“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院党委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工作机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酌情增加省情、校情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针对性

针对某一阶段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需要指出的是,适当增加省情教育和校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本省、本校的基本情况、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本省、本校建设的热情,对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省情教育一方面指详实的基本省情信息,如区位、产业、文化、资源优势及改革、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热点、亮点、难点等;另一方面指省内的方针政策信息[3]。校情教育主要包括学校建设的成就、当前的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措施[4]。

2.进一步提高思想、统一认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聘期专家学者就每阶段形势与政策涉及内容,向形势与政策教师进行专题解读,丰富教师的相关知识,深化教师的理解,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保证课堂教育效果提供前提条件。

3.建立网络答疑、讨论平台,将课堂教育引向深入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实名注册制度,要求学生针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发言机会,便于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聘请专家学者在线答疑、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想向成熟健康方向发展。

4.拉近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部分为各系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保证学工干部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十分重要。本系学工干部进行本系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教师及时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施教,有利于教师走出课堂在一线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教育,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课堂理论与日常行为教育相关联。

此外,拉近师生关系还要求合理配置师生比例,适当的师生比例将会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5.丰富学习效果考查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熟发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写心得体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考查形式,开展心得、论文、调查报告评比活动,弘扬主导旋律,扩大影响范围,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熟发展,加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力度和广度。

6.统筹安排,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开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时间稳定,在教学安排中应与其他课程进行统筹,明确每学期教学的时间、地点,避免教师自行安排时出现课程时间冲突、地点冲突等问题,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0966f4f85245

8fb770b5641.html.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262f43c20c22590102029d34.html.

[3]潘立勇,薛会生.略论省情教育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6,(5):155-157.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9-01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人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量和规范的课程表,这就造成了教学时的随意性,并且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的连资料都没有,学校对待课程的不重视直接给学生造成了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多是大课堂,人数较多,无法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内容不系统

形势与政策作为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能及时的与国内外重大的时势发展相结合,并及时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这都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这些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缺乏动性和参与性,无法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一些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虚、空、脱离实际,这样简单枯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高时效性以及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加上师资建设不足,引起教师阵容不整。有的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老师对课程并没有深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枯燥,这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及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

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系统化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无法确切达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满足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讲课内容要采用固定书本和灵活新鲜的教材相结合。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要服从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这就要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考虑到三个基本点:教学要求目的,马、毛、邓三课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并使得三者密切有机的结合,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针对性。

在新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更要致力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感情,增强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管该课在现实教学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重视,明确定位,加快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那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这些都将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可以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入生观,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黑龙江教育,2009(9).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贴近生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2013年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纪念建党90周年、喜迎十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金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