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势政治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8:11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1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是新时期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包含“形势”和“政策”两个部分,“形势”即国内外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理解社会问题,同时要求青年人牢记光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社会的构建者,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可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我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在高校的贯彻落实,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

二、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挑战

目前,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要解决以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等问题,还要紧紧跟随风云变幻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和动荡的国际格局,还要正确理解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社会问题,还要最大程度的削弱网络带给大学生们的消极影响。这些无疑给《形势与政策》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格局动荡,社会问题不断

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但全球经济仍未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大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多领域合作加深,利益汇合点在扩大和拓宽,但是,根据各自的核心利益,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新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此外,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化,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综合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增强。中国奉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外交,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显露出勃勃生机,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社会腐败现象,食品安全问题等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往往会夸大它们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从而得出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二)自我意识较强,政治意识薄弱

高校“两课”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看法或观点。

“90后”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的呵护,甚至溺爱,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自我意识较强,注重“个性”发展,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多样化,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错误的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对社会政治生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和拒绝,对国情、世情的复杂性缺少深刻的感受。《形势与政策》在高校教学大纲中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对考研、工作没有明显帮助,大学生通常缺乏兴趣,在上课过程中不能认真听讲,做其他作业、玩手机者不乏其人,教学实效性存在很大问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学校重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只是把该课程作为一门普通的理论课。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涉及党委宣传、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个部门,教学过程需要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统筹安排,使课程建设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发挥该门课程的最大教育作用。从任课教师的构成来看,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任教师。而大多数的兼职教师,来自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他们从时间和精力上都不能保证对课程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会出现备课不认真,授课缺乏激情,专业知识有所欠缺,育人效果不理想。总之,很多高校存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各种问题,缺乏长远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缺乏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缺乏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缺乏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监督机制。

(四)网络无处不在,冲击思想信念

“90后”大学生是同电视、电脑、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体一起成长、成熟起来的,尤其是现在手机与网络的结合,大大加深网络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对于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使他们沉溺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不能自拔。我国对于网路媒体的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同时,新闻娱乐化和网络庸俗化的氛围十分严重。据媒体称,目前美国对华展开文化冷战,组织职业专门针对我国编纂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例如:《美国为什么没有腐败?》、《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被训斥》、《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中国不敢公开的大数据》等等,这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精神毒品,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腐朽没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会导致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严重影响“9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 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针对新时期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高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形势与政策》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区别,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形势变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征;另一方面,授课老师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方针和政策为依据。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对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关注的主体大部分集中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对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影响。因此,任课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政治,跟踪社会发展变化,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紧密结合形势,及时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灵活有效的教育,充分满足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在课程中增加时事评述内容,结合社会形势或者国家政策加以评述,契合《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求,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社会局势。

(三)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都停留在“一言堂”、“满堂灌”等形式上,这种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改变把大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探索出形象、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90后”大学生富有个性,自我参与的意识较强,他们愿意在朋辈中尽情展示自我能力。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问题”,在课堂上开展问题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资源丰富的高校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影象这样的特点,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中想办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完善师资培训,建立监督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从主体到客体、内容与形式各方面全面发展,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由于课程包括国际局势和国家政策,所以涉及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等多领域的知识,任课老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信仰,还要对其他知识了然于胸,才能清晰、透彻的讲授给学生;同时,对任课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需要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可以采取集中备课,商讨、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安排集中学习,聘请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授解读国家最新政策、领导人讲话;举办讲课比赛,激发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真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听课、评教、教学资料检查都是监督环节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新世纪新[dylW.net专业提供毕业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阶段,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除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视野,让大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家大事,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更要引导大学生培养民族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真正成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社教政2004,13号文件.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社教政2005,5号文件.

[4]臧小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2

当前形势下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必须重视教学话语创新。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面临课程话语权不高、形式创新弱化话语创新、教师缺乏话语创新能力、教学话语体系脱离学生核心关切等多重困境。克服上述困境,不但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课程话语权,而且应不断提高教师的话语转换能力,重视对网络话语的整合与引导,还应使教学话语贴近学生的核心关切,从而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话语创新;形式创新;话语权

DOI:10.15938/ki.iper.2016.05.0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66-03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形势政策解释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不再明显,[1]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时事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渐失。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2]如何整合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将党和国家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的文件话语转换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的话语体系,就成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一、话语创新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话语是人们交流、传播知识或思想的载体。但话语又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媒介,还常常参与知识和思想的重构。话语总是随着社会历史、话语实践场景、话语参与主体等的变迁而不断转化更新。因此,话语创新在具体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话语创新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以话语为媒介,使学生在与教师的话语交流中正确判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话语创新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转换、整合、提升和对接四个层面。转换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文件话语转换为有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课堂教学话语。整合则是指要将网络化、碎片化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性话语,经过解析和建构,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正面话语。提升则是指要将学生不成熟或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话语体系提升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层次话语。对接是指把经过转换、整合、提升后形成的话语,以合适、恰当的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关注点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结合,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但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理论厚度和能力水平上。然而,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要真正做到以上四个层面的话语创新,还有不少现实困难需要克服。

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面临的困境

1.课程本身的话语权缺乏机制和体制上的保障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必修课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要重点加强该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对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组织的建立,学时的保障,学分的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一些高校还未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而是用大型讲座形式来替代有计划的小型课堂教学;有些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有所体现,但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这使课程缺乏应有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学的效果很难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

虽然不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已意识到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多都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视听资源,课堂教学语言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很多。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增,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陷入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疲劳中,对教师的努力视若无睹。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未能有效整合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深入有效的话语互动,学生汲取不到各类信息背后深层的理论养分,使课堂教学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难免觉得课堂教学苍白、乏味。[3]说到底,这种教学革新只是形式上的革新,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学生仍旧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

3.教师的理论分析和思想引导能力不足,缺乏话语创新意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政治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引导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他们普遍缺乏话语创新意识。首先,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阐释重大政治时事的能力。政治理论素养,是教师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洞察力,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前提。目前不少学校由辅导员、团学等管理部门教师兼职上课,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政治理论培训和学习,在应对重大政治时事上还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其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应对复杂的课程内容。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现实与历史问题兼有,宏观与微观问题并重,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性,这对任课教师的话语转换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4.传统教学话语体系无法积极应对大学生的核心关切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成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课堂教学传达多于解答,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热点问题的人文意识和现实关怀解读不够,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人文和现实关怀,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需要。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的话语进行有效对接,教学话语刻板、僵硬,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态度也会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和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性是教师应予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单一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使不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1.完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制,增强课程话语权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向学校主管领导和课程管理部门反映情况,积极协同相关部门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邀请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参与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使学校领导协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话语权。同时,每个高校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长期负责课程建设和各种专题报告的协调工作,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学科化发展。

2.增强教师的话语创新意识,提高话语转换能力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宏观的理论视野、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努力增强话语创新意识,善于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的事实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来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理解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转换和创新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如果教师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便很难做到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政策、文件等教学内容,讲课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也就不可能使教学话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4]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能够使“要点”语言、政策语言转换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出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切中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3.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话语整合与提升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话语兼具解构既有话语体系和建构新话语体系的双重功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重视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控。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话语权。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平台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能够与他们共享网络平台、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对话交流,便很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应围绕某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变化,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意见表达的多变性、随意性与无导性特征,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与行为实践的指导,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能够立足于正确的政治立场,采取理性的应对态度,保持独立思考的认知原则,客观公正地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5]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围绕教学专题,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背离实事、偏离方向的网络话语进行客观深入的剖析、解构和整合,使学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话、网络平台交流、小组讨论沟通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话语水平,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符合教育目的。

4.积极回应学生的核心关切,提升话语对接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开展对话性教学,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还应及时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利益需求,关注他们的核心关切,有针对性的帮他们解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三,教师要有参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了解学生在校园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学会运用学生常用或认同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断探索理论话语、“要点”话语、政策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两种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00-111.

[2]邱柏生,等.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3]李铁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因素的激发[A].上海市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作组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与创新[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25.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模式 探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0-02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响应、教育部号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近五年来,不断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探索,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逐步构建了特有的模式。

1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是与学生工作和党委宣传工作等捆绑在一起,未作清晰的工作分工,有的直接归口学生处或者是党委宣传部;在教学形式上,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未纳入学校课程的管理系统,教学一般停留于大报告及讲座形式上,没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相对稳定、统一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制度。由于课程游离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外,所以没有专职甚至固定的兼职教师,也没有相关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种非制度化、非课程化、非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由此也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1.1 从制度层面确保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运行

2008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正式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隶属于社科部。社科部是在校党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分工是:在党委主管书记直接领导下,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持制定和监督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负责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日常组织活动;教务处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全校教学系统对其进行课时、考试、学分等教学管理;各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并且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团委、学生处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团委学生实践表彰活动与思政课课外实践成果展示形成联动机制。(如图1)

1.2 从教学资源的保障上规范教学管理

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超过16学时,1个学分。为了规范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统一排课,小班授课,以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育部春秋两季颁布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制定,并且根据时事热点和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确定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参考教材是指定,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教辅资料有时事报告杂志出版的音像资料和PPT课件。教研室根据《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相关的理论内容,统一制定教学日历,统一制作课件,以便于统一考核标准。针对不同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实现教师资源整合,每位教师负责1个模块教学,在大一新生小规模班级滚动教学。同时,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的一至两个专题要做出详细教案和PPT课件,作为共享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另外,在这8周16学时的教学计划里,有2学时是机动学时,用于学生课内实践,比如:课堂讨论、新闻播报、信息等等。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时效性和热点问题及时的特点,必须保证多媒体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新生所在的东校区,每个课堂是保证网络畅通的,比如:每天关注两会以及重大事件的新闻会,课堂上可以随时打开网络播放并展开讨论。

2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比较少,在保证满学时教学的前提下,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学计划是,一周两个学时、共八周的教学周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是通过期末提交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试来完成的。第一周老师即布置期末考试题目,考核方式为写调研报告,对学生提出调研和撰写报告要求。第二周起,每一堂课的课前10~15分钟,由学生组成小组播报一周新闻,制作PPT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言,小组同学回答,组长点评。老师现场打分,最后总结。还有2个学时的机动课,由老师自行掌握,可以让分好工的调研小组汇报调研题目,陈述调研思路,老师在学生调研、动笔前给予指导;也可以播放时事热点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还可以请专家做形势政策报告等。

教学内容设计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由老师讲授专题,专题内容由《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的“形势与政策”理论专栏和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前热点问题自行设计专题两部分组成。课堂授课的必要性在于,由于学生在信息筛选和认知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尤其是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缺少甄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有些良莠混杂,低俗、不健康、甚至政治上有悖党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信息被学生吸收并传播。理论授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从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学会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形势,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对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国家重大决策的领悟能力。教师讲课内容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会议精神、经济形势、社会热点、政治改革和政党建设、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等等方面。

实践教学部分包括课前准备新闻播报(信息)和课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由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时比较少,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有限,从开学起就布置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题目紧跟形势,比如:第二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值“两会”期间,题目拟定为“我给‘两会’提议案―― 关于XX问题的调查研究”,同学们针对就业、教育资源共享、医保医疗、网络信息安全、交通拥堵等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真正做到了关心国家大事和国计民生问题。

3 调整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型“4×4”新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准备着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4×4”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整合,按专业背景分类,组合搭配成以教学班为单位的专题小组。该门课教师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由社科部老师组成,兼职教师由团委、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院办等老师和各系辅导员组成。

其次,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4学时。分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及其政治理论、社会热点问题解析、时事报告四部分。

3.1 国际形势(4个学时)

(1)国际经济与政治。

(2)国际军事与国际关系。

3.2 国内形势专题(4个学时)

(1)国内经济。

(2)国内政治。

(3)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3.3 社会热点专题(4个学时)

(1)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

(2)国际国内科技文化热点问题。

3.4 时事报告及讲座(4个学时)

(1)观看形势教育音像资料,组织讨论。

(2)专家报告、讲座。

再次,以上四个模块分别有四个专题小组的老师来承担,每位承担一个模块的老师将负责4~8个班的滚动式教学。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上好该门课程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解决当前课程教学的困境。一是院校领导思想要统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章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二是任课教师思想要统一,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三是学生思想要统一,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形势,增强认识社会、判断形势的基本能力。

二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高职(专科)计1个学分。据此,高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可列入课表,也可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采取专题学习、讨论或讲座的形式集中或分散安排教学,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要把考试考查纳入学籍管理,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任课教师要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三 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教学方式方面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采取模块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专题式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3.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要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地对教和学进行评价,应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考试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综合表现等情况结合起来予以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4.教学资料方面

要根据中央、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等资料,加大教学资料的收集力度,拓宽信息渠道。采用形势与政策系列教材或编写活页资料,在内容上抓住国际国内最新的大事、要事以及社会热点,对其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评述。

四 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坚力量,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兼职教师,高校领导也是形势与政策课不可或缺的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素养、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观察形势问题的视角有独到之处。二是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专家、专家学者担任特约报告人,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由于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又有最翔实、最新鲜的资料,他们的讲座、报告在学生中肯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 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视对该课程的建设和管理,重视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培训、外出交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开阔教师视野,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六 增强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可以表现为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制性。自主性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主要是指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高度选择的特性;创造性主要是指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受制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有条件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作风,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正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高职大学生必须主动认清形势,正视自己,把握时机,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明确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也具有同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此,结合课程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特点

(一)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尤以变动性更突出。

(二)广泛性与综合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生态、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以教育部的《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67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复杂动向、南海问题、英国脱欧、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热点问题的影响、世界经济调整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等四个方面。

该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专题的讲解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强调学生对形势的认知、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一方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的基础和特点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人文素养及底蕴较浅,虽然了解一些政治理论方面的知R,但是片面、肤浅;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认识,但朴素、层次较低;获得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稳定的政治立场和对形势发展和社会现象的理性客观判断;学习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注重自我,追求个性化发展,喜欢实践教学,爱动手,爱体验。

因此,甄选、梳理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首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建“一主三体”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将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相融合,构建“一主三体”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体系:

1.以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线

按照、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依托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指导,以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国内和国际热点问题、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等。

2.以地区发展、高职院校发展和大学生个体发展为三体

坚持以服务高职,服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为立足点。将“一主”教学主题与地区发展、高职院校发展、学生相联系,基本内容与省情教育、市情教育、校情教育相结合,按照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设计教学单元,力图使课程有趣、有用。

(二)明确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体系要求选择相关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时事背景为切入,以学生活动体验为线索、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重实施教学。

1.问题提出、案例选取、活动过设计、课后任务训练等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坚持服务高职,服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

2.针对高职院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但一方面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感性知识的实际,降低课程理论难度,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注重理论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选择当年影响巨大、关注度高的主题以体现课程的时效性、新鲜度;选择与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主题,在二者的交集中选择主题,进行合理的设计。

4.与专业紧密结合。注重选取与学生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发展前沿,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明确认识自身发展实际和方向,成为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合格大学生。

5.与学校建设、系部活动相融合。融入学校、系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配合学校团委、系部进行相关主题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实现教育目的。

6.按照嵌入式理论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与专业课程,就业、创业课程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关系,重在工匠精神等现代职业思想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服务其它课程。

(三)序化教学单元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师队伍 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策观、形势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探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人格修养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对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状况,我们对教师状况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0份,有效问卷194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召开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会,获取相关资料。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

1.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581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30%,有1008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2%,有251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讲课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3%,还有97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评价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的满意情况,有454人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25%,有1019人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6%,有255人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4%,95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选择对教师教学内容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同学的主要原因是(此题为多项选择),有17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143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有13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刻;此外,还有117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观点不够鲜明。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够深刻、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表示不满意,《形势与政策》课仅仅把形势讲清楚是什么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信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用知识与智慧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3.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的分析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收获与帮助是积极的(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有1340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内外形势;有1045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使他们对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大帮助;有814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有729人认为提高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622人认为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在调查中有近18%~19%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备课不够认真表示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并希望能够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形势政策分析与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缺乏革新,教师教学态度还不够认真、教学备课投入时间较短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水平,从而也就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学生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与师资队伍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的分析

1.教师队伍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很少,数量有限,而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结构失调不利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师骨干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数量少对于深入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关课题的研究极为不利,难以找到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与发展。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兼职居多,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专职教师较少,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处于一种“少、散、杂”的状态。这种较为松散的师资队伍结构会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研究的欠缺,容易出现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局面,对于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功能、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缺乏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缺少学科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本身有着繁忙复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安心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系统研究与学习。加之“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教师理解、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高需求,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水平和理论功底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积累教学素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这种现状很难使他们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准备教材,安心备课,难免会造成上课准备不足,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呆板,综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了教学内容。

3.教师队伍综合地位不高,教师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对该课程思想上不重视,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上流于形式,课程开设不能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课程管理较为松散,上课时间、地点与上课形式随意性较大;课程专业方向缺少明确性和稳定性,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学生选课与对教师的评教考核等没有纳入到学校教务系统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深了对“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误区,不仅在大学生眼中看来,“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公共课、专业课,就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人员也会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规范、“完整意义”上的课程。这些势必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整体地位,并使其在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及个人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精品课程等方面缺乏优势,影响整个队伍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关系着能否培养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拥有较高教学业务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发展,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要强化制度建设,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学生工作部组织模式,即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管,通过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来授课,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党委宣传部组织模式,即以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为主管负责单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聘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考核;三是学院组织模式,即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负责,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各学院辅导员都纳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中来,成为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师群体。不论那种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并配备专业背景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健全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要帮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历深造、课题申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上课教师的积极性。辅导员实行双重晋升机制,学校应专门成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使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辅导员上课要建立授课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网评制度、严格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

2.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健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优势与特点,不同年龄结构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梯队,实现教师之间信息资源优势共享,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是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与综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教学内容设计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单靠专职教师很难完全胜任这项复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校外资深学者、教授的力量,不断充实兼职教师的队伍,集中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包括国家各大部委的科研机构,军事院校及著名高校等有关单位从事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以及国际问题等专家学者及充分发挥校内各级领导的作用,并建立校院二级领导的讲课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互补性强的特点,形成优势。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作用,建立《资料库》。《资料库》包括:和“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有关的中央文件,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争论;学生网络的重点互动的问题;各种不同版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以及专家学者的讲话稿和光盘等。从而做到了课程资料丰富、时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性强;通过课前研究与集体备课环节增强了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

第三,充分抓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同的特点,建立《专题库》。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经济论坛,时事热点,“三农”问题,,教学改革,国际问题等等。针对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讲授,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开课量大,时效性强,集中度高,内容丰富,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学问渊博,见识深远,对各类时政熟练掌握的教师才能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相比之下,课程的要求与教师素质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为此,要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与学术交流工作,积极输送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如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讨会,学校搭建平台,通过申报课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研究;资历较深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开展业务交流。高校每年要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经验,校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要帮助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与时俱进,敢于面对现实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敢于面对学生关注的自身发展问题,有知难而上的勇气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不断修养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个人魅力与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师生学习与教育的合力。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下发以来,河南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研讨课程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使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真正做到了“内养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政治观。

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主题性、强调一元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在主题旋律上必须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和政策性,在逻辑结构上必须体现理论性、形势性与时事性,强调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使它具有“主心骨”。

1.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在于其思想性,只有将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才能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本身要具有思想性,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譬如,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将“科学发展观解读”“和谐社会构建”等有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列入教学内容,既涉及现实问题,又关注历史问题;既反映社会变革,又体现经济发展;既谈论国际风云,又辨析国内形势。

2.政策性与政治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课程,对政策的理解和讲授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和闪失,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在政治上的迷失和错误。形势与政策课既要谈政策,晓以利害,也要讲政治,明以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安排有“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成就”“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冷静分析、理性面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

3.时事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时事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显著特点与活力所在。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当前形势,关注时事动态,才能抓住和贴近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激发大学生上好这门课的热情。但仅仅追求新鲜和猎奇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将时事性与理论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行。为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们选取了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新华社音像新闻编辑部制作的《时事报告》(音像版)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以保证时事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规范性、强调体系化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计针对性和时效性强,所以教学资料应定期编写、常编常新。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狠抓课程体系化建设,为确保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它更具“说服力”。

1.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课程的稳定性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它就很难作为一门课程存在。形势与政策课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体系建设上。形势与政策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时事热点三大部分,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教育重点,这部分内容在一段时间甚至更长时间里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时事热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变数很大。比如,当遇到国家召开重要会议、发生重大事件时,我们会根据时事热点及时进行调整,满足广大学生的思想需要。

2.专题化与模块化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是专题教学,每位授课教师讲授一个专题,这样有利于把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讲授透彻。同时,在每个专题中,我们又尝试进行模块化教学,使同一专题的授课内容衔接互补、各有侧重、相得益彰。比如,上学期开设有形势观与政策观、政治形势与政策、文化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外交形势与政策等六大专题,内容涵盖党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反宣传教育、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国际重大热点问题、中国外交政策等。

3.实践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多是大学生感兴趣、愿思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要重视师生互动与双向交流,多设计和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到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上,我们强调学生的实践环节,倡导“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采用书面考试、撰写论文、品行表现相结合的全面考核方式,既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又体现考核方式的人性化与灵活性。

三、在授课模式上突出多样性、强调立体化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除了使课堂教学具有思想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必须了解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精心选择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它更具“感染力”。

1.灌输模式与互动模式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思想是十分重要的。“灌输”是一种教育原则,“灌输”的本质是教育观念,是本质而非形式的观念,这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并行不悖。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过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概念、论证基本原理、强化基本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师生应该在“教”与“学”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的选择、社会实践方式的设计等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灌输模式与互动模式相结合,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2.多元模式与立体模式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们提倡授课主体多元化与教学模式立体化。授课主体多元化体现在讲授人可能是专业教师,也可能是有关领导、专家,甚至是学生。同时,我们坚持课堂讲授与报告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完成规定课时的基础上,每学期都要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辅导讲座。例如:邀请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场形势报告,组织学生举办形势与政策学习论坛,利用党校、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立体化主要体现为全面的授课模式、教育主体和教学空间。例如:在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研究式、实践式、网络式教学模式;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校内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阵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8

关键词: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57-02 自2006年新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实施以来,我国13所少数民族高校在总结多年来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要求,着眼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高校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究竟体现在哪里?如何把党中央、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统一起来,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结合起来,在形成民族特色上有所作为?本文试图站在提高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视角上,就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着眼于民族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新形势下深化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这里提出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说到底就是为了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从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其中,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又有多少变成了他们的行动,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标准。但如何提高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当然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做许多工作,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的根本立足点

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不是人们随意的主观想象,也不是人们人为主观赋予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少数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本身在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观念都显示出全新的历史特点,如何充分研究和认真发现总结这些新特点,采取相应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这是我们在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僻、族群特征明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入学后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比如,在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新疆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平时学生们通常选择在清真餐厅进餐,而藏区学生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来装饰自己的寝室。在人际交往方面,藏族、新疆等族群特征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有自己特定的交往群体,他们大部分时间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学习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普遍跟不上,特别是政治理论课,许多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在课堂上经常听不懂,也听不进去,有些甚至失去信心,经常逃课。所以,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这是我们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把党中央、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及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起来,努力研究新情况,形成新特色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的顶层规划上,要坚定不移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其中有20多个民族与境外10多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间有着广泛的往来,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借助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渗透,企图挑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情绪,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坚定不移地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不动摇,坚决防止种族偏见与歧视,防止出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感情和引发民族矛盾的情况。

第二,在教学指导原则的确立上,要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统领整个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在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上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把五门课统领贯穿起来,侧重从民族的高度来梳理、阐释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民族政策上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在民族问题方面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敏感的问题上,哪些内容当讲,哪些不当讲,讲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基本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所有的教学设计、安排、内容选择都要以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准绳,确保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看作是由五门课组成的一个塔形立体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位于最底层,起着“地基”的作用,侧重从哲学层面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信仰等重大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位于第二层,也属于打基础的课程,侧重从人生层面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位于第三层,侧重从历史层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过程,以解决历史观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位于第四层,侧重从政治的层面,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以解决政治观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则位于第五层,也是“宝塔”的最顶层,它直面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直面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侧重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问题。尽管五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尊重及适应教育对象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首先熟悉掌握这些特点,一切从这些特点出发来安排教学。目前,各少数民族高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还不够成型,下一步改革还需要在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新途径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第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政治分析能力训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崇尚科学,提倡无神论是我们的引导方向,如何处理宣传、倡导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维护自由这对矛盾,是一个十分突出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个矛盾在一般普通高校是个别人的问题,但在少数民族高校却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迎难而进,不回避矛盾,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问题从教育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政治理论基础弱,知识面窄,特别是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分析能力比照一般院校大学生的总体水平要低一些,虽然他们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感,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但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的政治敏锐性、对某些复杂问题的政治鉴别能力要差一些。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能力训练,把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作为政治能力训练的一个中心环节突出出来,加大培训的分量。

第五,在教学环节的统筹上,要把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与课外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几门政治理论课,而是一个由多个“课堂”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通常由以下四个课堂构成:

“第一课堂”,是教学计划内课堂,这个课堂也是主课堂,由学校统一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从目前情况看,各少数民族高校对这个课堂的投入较大,因此,这个课堂总体上比较成型。

“第二课堂”,是网络课堂,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现实表明,第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化、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教育势在必行。目前,13所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发展不平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比照其他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的建设层次差距很大,因此,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高校特点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

“第三课堂”,是校园文化课堂,它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橱窗、党课、班会、团日以及其他各种社团活动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少数民族高校的校园是各民族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是各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语言、风俗习惯、交汇在一起,为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第三课堂”。目前,各少数民族院校的这个课堂虽然总体上比较活跃,但与政治理论教育缺乏有机的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机制。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保障机制 教育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在目前新形势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形势与政策》应有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要提高其教育实效。必须落实相关保障机制,这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定位,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的思想保障。

教育部于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自觉服务于祖国和人民。另外,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多个文件中可看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虽然各高校按照要求普遍开设这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课程的发展程度存在重大差距。大多数高校能够明确课程定位,落实教育目标和要求,保证体制、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但是,也存在一些高校没有从学科建设和规划的高度来对待,欠缺对课程的长远规划。甚至个别高校为了应付,勉强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必修课,但在教学安排、教育要求、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问题上并没有和其他必修课程同等对待,《形势与政策》课实际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门课程如果连学校都不重视,如何要求学生重视,更谈不上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只有明确课程定位,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的精神上来,才能确保其它保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二、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的制度保障。

1 高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为主、各部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定期召集会议,齐抓共管,组织协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特殊课程,其教学管理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首先,《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务部门应按有关文件规定具体落实课程的学时、学分,统一安排考核工作;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多个部门统筹安排;再次,作为教学的具体实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另外,生均20元的教学经费的划拨、教学设备的配置、师资的培训、学科建设的加强还涉及财务、设备、人事、科研等部门。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单靠一两个部门就可以的,高校只有成立领导小组并建立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

2 设置负责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机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确保《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员制度和学生联络员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以及学生联络员的情况反馈,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管理。第二,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机制。教师之间应相互听课学习,并做听课笔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实施考核制度,考核成绩作为调整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的人才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要相应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编制;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准入门槛,让真正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三是要做好师德建设和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教学带头人的工作力度;五是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课酬计算、工作考评等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主要由各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等政工干部兼任。部分政工干部在教学能力、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水平参差,并且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兼课的政工干部无法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用以编写教案,同时在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方面比不上专任教师,有其不足之处。但相对于专任教师来说,政工干部也有其自身优势,表现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对此应给予充分重视。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为授课教师订购和编发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收看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告或主题讲座、强化教师在职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培养教学和学术带头人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以“两课”教师为主,政工干部为辅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负责的高度讲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的其它保障。

1 优化教育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品格的重要元素,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它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涉及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见习、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相关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适应新形势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要求,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内容,需要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其中,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亟待加强。

形势与政策的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暂时没有材。虽然教育部在每学期都印发教学要点,但是教学内容总是处于不断改变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编排上要认真思考,并进行优化,选择近期对社会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恩主义理论中有关观察分析形势,制定执行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理解、坚信、拥护、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课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应加强《形势与政策》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结合,建立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校也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师生思想实际,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结合当前当地实际,各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鲜经验和做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已颁布实施,广东推动《纲要》实施,如何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如何勇于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先行先试,紧紧依靠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体现广东特色、广东气派。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规范优化。

2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