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9:15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3-03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0.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48.

[3]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1.

[4]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39―43.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形势政策课 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以相关的政治原理为基础,以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现实的、综合的教育与培养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于宣传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以及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为契机,以贯彻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4】13号及中共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05]9号)文件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被评为云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单位,对形势政策课的满意度较高。我院在形势政策课改革方面的探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看到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的同步与自选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是以研究形势和政策为主要对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易变性的特点。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我院坚决执行该教学要点,将其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足课时给予保证,确保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不走样。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大学问。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小城市办学,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为了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形势与政策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从2007年起便与共青团楚雄州委联合在学校打造每月一讲的彝州青年政论性文化精品论坛――楚雄青年论坛。利用这一平台,如2008年青年论坛的“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美国与伊朗之恩怨”、“云南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思考”、“解放思想话改革――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等专题,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地解读当前形势与政策。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一年中必须至少听“楚雄青年论坛”讲座一次,并当场将笔记交主持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的确保,自选动作的增设,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本校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2.教学准备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和地方本科院校两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的教学准备更加重要。我院历来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指导下的教师个人备课。每学期,由资深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做教学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做讲课指导和中心发言,相关教师作评议和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坚持了教学的个性,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当前,作为不可取代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普遍在5000―10000名左右,这样的学生规模利于专题讲座的开设,我院的形势政策课均排在100―200人的教室,而如此规模的专题讲座开设与动辄千人的礼堂大课比较,我院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教学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为使教师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院优先确保形势政策课使用多媒体阶梯教室,充分保证该课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效果。再加上我院担任该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教师也有充分的能力运用这些条件,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参与到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我院教师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辨和讨论来解惑受益。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参与性、针对性。

4.教学过程的课内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我院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是形势政策课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5.教学运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老牌、名牌院校学生相比较,普遍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为促进形势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我院每学期均组织“形势与政策”征文比赛,对学生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给予表彰。同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形势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与结合

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改革和方法的运用,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然而,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办学,其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理应体现地方性,如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热点介绍,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素材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拉近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距离;在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和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特邀地方党政领导、社会人士作为形势政策课的特聘教师,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一些社会教育,使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减少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带来的社会教育的反差。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分开,孤立地进行所谓“纯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他渠道,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的作用。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将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充分发挥其他渠道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形势政策课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相当大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校园文化一般传统和积淀较少,在办学过程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大学精神,是地方本科院校向真正一流大学学习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需关注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

[3]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4]黄桂兴.形势与政策可的缺失与反思[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6,(4).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途径,上好该门课程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解决当前课程教学的困境。一是院校领导思想要统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制度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章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二是任课教师思想要统一,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三是学生思想要统一,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通过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形势,增强认识社会、判断形势的基本能力。

二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高职(专科)计1个学分。据此,高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可列入课表,也可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采取专题学习、讨论或讲座的形式集中或分散安排教学,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要把考试考查纳入学籍管理,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任课教师要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三 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教学方式方面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采取模块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专题式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3.考核评价方法方面

要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地对教和学进行评价,应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考试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综合表现等情况结合起来予以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4.教学资料方面

要根据中央、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VCD等资料,加大教学资料的收集力度,拓宽信息渠道。采用形势与政策系列教材或编写活页资料,在内容上抓住国际国内最新的大事、要事以及社会热点,对其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评述。

四 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坚力量,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兼职教师,高校领导也是形势与政策课不可或缺的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理论素养、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政策的理解以及观察形势问题的视角有独到之处。二是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专家、专家学者担任特约报告人,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由于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又有最翔实、最新鲜的资料,他们的讲座、报告在学生中肯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 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保障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视对该课程的建设和管理,重视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培训、外出交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开阔教师视野,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六 增强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可以表现为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制性。自主性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主要是指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高度选择的特性;创造性主要是指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受制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有条件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作风,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正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5

【关键词】辩证看 务实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意义;难点;途径

一、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意义

(一)是回应社会形势与政策发展的需要

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往往会在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下发生较大变革,这些变革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即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最吸引大学生的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所以重视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质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热点问题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形势与政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教学中使用的社会热点话题要具备时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热点问题讲出水平和深度,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的。当前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社会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不断的变革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作出深入解答则是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对社会形势与政策发展作出回应的重要要求,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能够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从《辩证看 务实办》的内容来看,目的是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为编著的通俗读物。尤其是这本读物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做出了论述,即坚持用辩证的眼光认识问题,用科学务实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通过在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对《辩证看 务实办》进行利用,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对社会形势与政策发展作出回应的要求,同时对于提升大学生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满足大学生理论需求的需要

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主要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及相对稳定的内容和与时俱进的内容。其中相对稳定的内容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最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如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与时俱进的内容则包括随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而重新调整制定的方针政策等。在传统的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对相对稳定内容的教育作得相对完善,但是受到课堂的局限性,与时俱进的内容方面的教育仍旧有待强化。面对现实的发展以及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大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困惑与疑问,并期待这些困惑与疑问可以在科学和权威的回答中得到解决。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群众了解理论,让理论走进百姓是我们党在理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理论工作者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而《辩证看 务实办》这本读物的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实现理论大众化、更好的宣传与普及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方针政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许多人对同样的问题都抱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对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保持的理性以及科学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肯定的是,理论局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八个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采用了一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的复杂性做出全面阐述。在阐述过程中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语言对于满足大学生理论需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对基本国情有所了解,并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三)是让形势政策教育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活动的开展需要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历史、形势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演变,所以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不仅需要将理论教育作为基础,同时也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对形势作出判断、对政策作出理解。从《辩证看 务实办》来看,这本读物的创作建立在社会调研与网络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梳理与分析,确定了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这八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邀请了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中央主管部门以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反复的研讨与修改,所以说这本读物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另外这八个问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被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群体广泛关注。通过利用理论来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研究与解答,可以有效的解除大学生在这些问题方面存在的困惑与疑问,而在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重视对《辩证看 务实办》的利用,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需求。

二、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难点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思潮和观念,同时具有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张扬的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并且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总体来看,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并渴望体现自身价值,但是好高骛远、盲目自信的缺点也客观存在。他们渴望能够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却缺乏自主生活和生存的技能。从普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来看,在这些大学生中政治观念存在较多的困惑和矛盾、价值观方面则具有明显的功利导向性、在自我意识方面具有着强烈的自主性、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则呈现出情绪化色彩,并且逆反心理与心理障碍现象也相对明显。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年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但是事实上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出现也的确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中对《辩证看 务实办》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打大学生群体对待社会问题存在偏激的见解,对时事政治具有的兴趣程度呈现出两个极端,而对于政治理论问题则更是缺乏兴趣。

三、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途径

高校是教育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核心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针对当代大大学生特点以及教育难点,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对《辩证看 实务办》的利用路径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强化课堂教学

在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第一课堂的建设,即对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进行强化,将其当做重要载体并进行充分利用,大力推进“辩证看 务实办”进课堂、进头脑,促进青年大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思考。在此方面形势政策教育中对《辩证看 实务办》内容的传输要避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式,而应当重视授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了解《辩证看 实务办》中的内容,推动大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辩证看 实务办》,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课堂答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等形势来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深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并对其产生正确的见解。

(二)重视社会实践

在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样重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倍加珍惜机会,更加自觉的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大学生对《辩证看 实务办》中的基本内容作出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讲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紧密结合,并在精心的组织与策划下带领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革命圣地、社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都可以当做学生的实践场所,另外,高校和教师有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这对于深化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体会、认识社会建设与改革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见证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体制机制

在利用“辩证看 务实办”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以及教师要重视对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探索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新路径,开发利用网站平台、QQ群、微博等新型媒体,广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其开放性、交互式、及时性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在利用网络工具对《辩证看 实务办》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作出宣传的基础上,高校以及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具有的两面性,重视通过教育网站的建立来引导网络坚持正确的舆论取向,其内容可以包括形势解读、热点简介、专家点评、群聊社区等,从而更好的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形势政策作出正确认识、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总之,高校以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为导向,同时利用好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出版的理论读物,切实做好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工作,是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目的,更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何军峰.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7(11).

[2] 唐耀华. 和大学生谈形势、政策与个人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切入点的探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3] 王杰康. 论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性[J].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6).

[4] 陈启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初探――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

[5] 龚志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度弱化成因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5).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通过新的传播途径(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数字终端(如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和传播手段(如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虚拟社区、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途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就“形势与政策”教学而言,课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选取、讲授重点转换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措施。

1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通过解读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形势,解读中央的大政方针,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以来,教师以自己的理论优势、所占有的大量知识信息和丰富历史人文积淀,通过个人教学魅力展示,把握时政动态,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占有知识信息优势的格局被改变,突出表现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充斥于新媒介,各种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能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知识,而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发表各种看法,介入对一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评价和辩论之中,对教师通过阐释所掌握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各种分析评论被新媒体平台广泛散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引导难度加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议题设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编写的两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各省市高校结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参考资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库。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学要点和参考资料为各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任何一个资源库都无法比及的。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实和虚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图片资料及信息,在第一时间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阅。同时,作为一项教学活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教学安排到组织实施,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给高校“形势与政策”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提出了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围绕相关主题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坚持舆论引导,确保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热点问题的多元评论,大学生不仅能从网络上迅速获取所关注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新媒体的虚拟社区、BBS、博客、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各种媒介热议的国际国内问题,散播和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一些看法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不尽一致,甚至充斥着发泄对现状和政策不满的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动性言论,这些非主流的、错误的观点往往能先入为主地影响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应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媒体上的各种舆论和观点,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议,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那种对新媒体上的各种观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讲授上自说自话,无视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达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难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2.2 调整讲授重心,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

海量知识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的迅速传播,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和重心必须有相应转变,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多样化需求。换言之,高校学生对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大多已通过新媒体获得,教师占有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兴趣点转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关注。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从叙述和解读文本信息转向对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背景、产生原因、政策考虑的分析和对各种非主流观点的述评和引导上来。教学既要叙述文本知识信息又要解释重大热点问题的相关背景;既要解析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既要传播主流声音又要批驳各种错误认识。通过不断增加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满足大学生寻求了解对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联系的愿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能力,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2.3 强调政治性和政策性,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课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资讯和观点的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媒体空间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新媒体空间交流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容易摆脱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导致一些非理性和极端的观点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就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政热点发生在当下,各种评论和观点充斥在新媒体中,要求教师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解读、分析和引导,既重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分析和批驳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以确保分析解读的准确性,提高对新媒体空间各种舆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热点问题议题广泛,领域各异,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议题,也牵涉国际国内局势走向,热点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学科领域和驾驭能力之外,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对相关领域不熟必然导致分析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误读,削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新媒体在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提升应变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1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平台和虚拟互动网络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形势报告会、专题教学等涉及的议题有限,覆盖面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配合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应适时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即从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细化管理规定;从利益分配、任务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引导教师关心网络平台的建设;从考试改革、学分设置、成绩评定等方面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构建虚拟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关键是丰富网站的资料信息和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来源渠道可靠和丰富充实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生关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权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的误导;而网络实时互动平台既能满足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势与政策”形势报告会和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大,缺少互动交流的缺失。

3.2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主要是兼职的政工干部、临时外聘的专家学者或政府负责人,也有部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动态性强,备课任务重,难度较大,兼职政工干部各有主业,教学热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将新近毕业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教学主力,临时性和随意性的教师队伍既导致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缺失,也难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对新媒体舆论走向关注不多,教学的引导性不足,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各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状况,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一方面培训教师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对中央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特别是对涉及热点时政问题舆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以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和正面教育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让媒体和网络舆论对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这种引导既要重视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重视线上的教育引导。高校因应鼓励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时传播关于重大热点时政问题的评论,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批驳新媒体上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同时,要通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设置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实时教学交流工具,通过理论灌输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7

[关键词]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效果 调查思考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当年开始在各高校正式开设。广西大学也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要求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9个学时,学生修满四个学期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2个学分。为了解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以利于形式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8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涵盖了农、林、动、文、管、经、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问卷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多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力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是该门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以广西大学为例,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值得肯定之处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超过88.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9.52%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1.5%的同学认为没必要。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是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并且他们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而不是考虑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收获”这一问题,有超过85.27%的学生认为可以得到“收获”。可以看出,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此外,根据调查发现,有近63%的学生是重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他们认为通过上这门课,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有近2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有近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但可以说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不是很了解,对每个学期开设多少课时也不太清楚。其次,还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觉得离自己太远,可有可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是被要求来听课”的,提不起课程兴趣。表明目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过程出现了问题。另外,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较陈旧,教师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枯燥无味。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学工干部及辅导员这样的兼任教师。部分学生反映,有些老师上课时没有认真备课,连PPT也是别人做好然后自己照着读;有些老师所讲内容与形势与政策课无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也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拓展教育渠道、教学主题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总结起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弱化了其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使该课程陷于被“边缘化”的生存处境。[2]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只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机构以及教务部门则较少参与。因此,导致了目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此外,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评优评奖、就业等无挂钩,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使得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了,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对照《通知》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欠缺,以致该课程的实效性不强。首先,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形势与政策课从属思想政治课范畴,涉及到学校的党委、教务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归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学工部管理,有的则由上述几个部门共同管理。[3]因此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致有的学校不把这门课列入教学计划,不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课时缩减、教学考核不重视等问题突出;其次课程管理难以制度化: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大班上课,多则几百人一个班,加之教学设备跟不上,缺乏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科研,导致形式与政策课多只是流于形式;此外,有的高校在面临学生不认真听课、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不及时总结、反馈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以致教学效果屡屡跟不上。

(三)师资队伍不强,专业化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队伍,他们主要由辅导员、高校机关党政干部以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少、兼职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兼职教师一般由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从事学校宣传或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由于他们受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之形式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广、跨度大,以致一些教师对当今复杂形式变化不了解,内容领悟不深,上课生搬硬套,讲解与课程无关的知识,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形成应付式教学,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4]另外,形式与政策课要求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素养,但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的培训,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最后,由于高校对形式与政策课程不够重视,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在机构设置、聘请优秀教师、科研经费、教师激励机制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积极性受挫,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

笔者从走访的部分学生中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单向灌输,互动性比较差。一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就时事论时事,理论性和知识性不足,空话、大话、套话多,关注的只是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时事背后的背景、原因以及规律性,致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没有从课堂中真正学会理性地、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没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事的来龙去脉,没有培养好政治分析能力。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仅限于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没有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影视资料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新、变化快,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结合最新要求进行选题备课,如果选题不准,学生对选题兴趣淡漠,或者教师对所选题准备不充分,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根据前文的论述,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要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认识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它能使大学生认清国家面临的时代特征、外部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了解、理解并认同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它能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思政课不愿听”的错误思想。

(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对形势政策课的管理,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化考核评价,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效能。广西大学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为成员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实现统一研究、统一选题、统一备课、统一管理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齐抓共管、横向联系、纵向分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课程的管理上,首先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多方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少量专题讲座的大班上课,多数小班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最终考核主要以开卷考试为主、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期末成绩则由上述二者不同的权重计算而成。这样,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课程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施和价值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

(三)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落实《通知》相关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应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及内容,依托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高水平人才资源集中的特点,组建教师班子,并通过“传、帮、带”培养后续年轻教师,从而保证该课程优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如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考察等等。鼓励教师申报相关科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以科学研究带动理论水平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建立奖评与激励制度,如提高课酬补贴、多样化的年度考核方法,明确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等等,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教学,也有利于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时事、分析时事事件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为今后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成熟处事。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应该以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中体现政治理论的稳定与发展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增加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比如:选题可尽量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精选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式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着时效性和灵活性特点,因此,单一、静止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载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教育平台。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融入网络新媒体的教学手段,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需求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欢迎、满意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方式,将互动式、实践式、研究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6.

[3]莫军成,许有旁.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11):28-29.

[4]罗学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2(14):139-140.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8

【关键词】正能量 传导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方式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成因探析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非常重视此门课程在高校的建设问题。从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正式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伊始,至2005 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设置形势与政策课为“两课”必修课,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教学实践,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趋于成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形式单一,创新度不够首当其冲。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学校不够重视,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两种观念的矛盾。教学方式的选择,最终由教学观念决定。其中包括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材、第二课堂等方式的选择。

(三)教师侧重对课程本身政治性、文化性教学,忽视“人本思想”。授课也是一种互动活动,一堂课的好坏最终由学生做出评价。

二、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积极推进“正能量”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教学特点。

(一)教学内容时效性强。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随时事的变化随时调整,保持“最新”。

(二)教学内容知识面宽广。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从宏观到微观不一而足。

(三)教学目的的针对性。

针对性之一: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针对性之二: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处理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和知识面宽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灵活性。《吕氏春秋》称:“世事时移,变法宜也”,说的就是要根据当前的形势来变革法制,这和高校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情况如出一辙――无论是国内外形势还是政策都是风云变幻,需要随时调整和完善,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灵活性的特点。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领域的、有目的地及时搜集有关“正能量”的素材,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传导给学生,以达到切实推进正能量教育的目的。

三、以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

本文所说的正能量传导,是指把那些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事物、思想、观念和理论等等通过某些教授方式予以向下传递的过程。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方式是关键,有效是目的。实际上,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也正是对正能量的传导过程。那么,探究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方式实质上就是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改良的思考。

(一)倡导课堂“头脑风暴”,释放正能量情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势必产生多元化的文化及价值观。西方文化,东方文明孰优孰劣?追求拜金、享乐还是追求精神、奉献?先个人还是先集体?等等不同意识形态下诞生的价值观冲击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防线。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倡导学生们开展“头脑风暴”,明辨是非,坚定立场,释放正能量情愫。

1.精选素材,动“情”晓“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此类似。社会生活中每天、每时甚至于每分的新闻事件都层出不穷,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职业嗅觉以及专业素养,从这些纷繁芜杂的事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提炼出有益于本堂课教学的素材,并结合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对这些素材进行在理地分析,做到授课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导给学生正能量。

2.用心设计,教之以“法”

在目前应试教育依旧盛行的大环境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理论课教学大抵不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填鸭式”教学方式依旧大行其道。教师们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就事论事”式的讲解、模凌两可的回答、“吃老本”式的备课态度等等,再加之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就政治性、政策性较重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暴涨,很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屏蔽心理;第二,“讲演式”教学方式逐渐兴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出现在70后、80后的新生代教师身上,集中体现为激情洋溢式的讲授、旁征博引式的讲解、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网”“书”齐用的备课方式等等。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等等。正是由于第二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竭力践行“生本位”思想,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更加注重教师的授课方法,因此极好地推动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激发了学生们的正能量情愫释放。

(二)追求理论教学联系学生实际,正确、有效传导正能量。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需要切实遵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接触、多倾听、多沟通,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从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中寻找契合点,因势利导,传导正能量。

1.结合学生专业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中所接收的高考生依然是文理分科生,以此造成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的专业化教育中,学生偏科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于有的学生高中学文科,大学选择了偏理科的专业,高中学理科,大学却选择了偏文的专业,这种仅仅依照兴趣而完全忽视高中学习背景的做法,必然导致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情绪高、正考挂科率高、就业满意度低的“两高一低”现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也正是如此,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面、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异。文科学生比较感性,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理科学生相对理性,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局面对我们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得考虑到授课方式的正确性、所授内容的有效接受度等问题。鉴于此,我们在力争讲懂、讲透的基础上,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所授内容的广度,横向联系;针对理科专业学生,可以伺机挖掘所授内容的深度,纵深发展。同时,针对具体专业行政班,我们也可以个体备课,提前做好教学设计,临场调整,多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留出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2.结合学生就业

《就业形势分析》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讲专题。除此之外,由于受当前我国教育水平所限,“上大学=好就业”的观念方兴未艾,因此几乎全部的形势与政策授课内容都会朝“就业”靠拢。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奉行的“今年高就业率=明年高招生率”的观念也直接导致了就业话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分量。那么,如果形势与政策课能和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帮助学生厘清就业思维,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辅助学生设计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具体现实性的问题,从而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3.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除了契合专业,结合就业以外,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稳速增长,物质文化空前充盈的大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必须面对当今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比如创业、考研、出国等等。教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以外,课外的“思想辅导”对于满足需求、坚定信念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开通网络课堂、微信、微博、飞信和QQ 等线上联系进行正能量的积极传导,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有条件地尽量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畅所欲言,彼此启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总之,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从正能量有效传导的角度来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否“知行合一”是关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所进行的“正能量有效传导”与“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本身”互为因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两手抓――“线下传导”和“线上传导”――两手都要硬”的正确传导思路,在课堂、课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才能消除传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阂感,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从而真正地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实现其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舍娜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传导路径探析是责任担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范彬.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范文9

第一,该书从学科的层面和高度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理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重要的学科价值。

该书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中,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仅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获得了学科支撑,明确了学科归属,而且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即有的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多以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等经验性研究为指向,较为缺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学科归属较为模糊,学科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从而使得其学科特色、学科特质难以彰显。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策科学和教育科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学科支撑,从基本理论、实践运用特别是学科建设的层面,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历史沿革、目标任务、内容结构、方法途径、测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全景式、多方位、跨学科的学理研究,既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理论的厚重感,更突显出鲜明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特色。作者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党史党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学养,尤其是对政治观教育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学理积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基点,博采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进行融会贯通,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熔铸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明确的学科支撑。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既是作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理论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升华和学科深化。这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学科化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该书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并建构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创新性。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内在规律等问题进行探究,构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而此前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系统和深入的,这也是制约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的理论短板。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该书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核心概念进行了准确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进行了系统阐发,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理论概括。在基础理论研究中,该书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论断。比如,该书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际上是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而具体现实的政治教育。这是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发前人之所未发,富有启发意义。该书不仅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了理论解析,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综合和上升,提出了四层次结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构成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要求、内容体系和效果检验的四个层次框架,从结构模型的顶端到底层依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或总路线总任务总政策教育,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形势与党和政府的各项具体政策教育。这四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整体,不仅展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结构,而且揭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运行规律。四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在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体系、运行过程的科学把握基础上,既是对前人理论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创新,为深化人们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认知,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开展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该书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实践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