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52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1

一、总体目标

年,完成全区35%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年,完成全区70%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年,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二)统一标准,全面提高。《办学条件标准》是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改造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凡布局调整后定点的中小学校,都要确保在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种类、数量、质量上达到标准。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乡镇(街道)要依据中小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科学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建设工程按计划、分步骤顺利实施。

(四)统筹安排,总体推进。各乡镇(街道)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与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教学仪器更新、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统领,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

三、任务要求

《办学条件标准》是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具体标准,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的执行标准和评估验收依据。新建、迁建学校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原有学校要做好规划,逐步完成达标任务。

(一)学校布局调整。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生源变化、交通、环境等因素,坚持方便学生就学和“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避免资源浪费”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长远,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乡镇(街道)要对当地办学条件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薄弱学校,明确整改完成时限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校址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上学半径大于规定要求、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对于原有超大规模、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要求。

(二)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组成,用地规模按《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学校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置。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布局调整中定点学校的确定及新建学校校址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学校占地面积和运动场地建设需要。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因客观原因限制,体育运动场地无法达标的学校,可因校制宜,充分挖潜,尽可能增设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要求。

(三)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要在保证校舍安全、符合消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与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相结合。教学用房标准化建设要着力解决大班额及功能教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普通教室数量应按照学校规模和标准班额确定,功能教室数量、种类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进行设置。学生生活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需求,解决宿舍拥挤、条件简陋、无餐厅等问题。要依据学校寄宿生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人均面积定额,合理确定学生宿舍、食堂餐厅面积。农村中小学需要建设教师周转用房的,一并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规划。

(四)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开展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创建工作,要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等建设为重点,与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同步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教师培训,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仪器上架管理,开展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等工作,促进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

1、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同时,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规定,配备高中教学仪器,完善城镇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对保留的农村教学点可依据满足所设年级教学需要,配备必需的教学仪器。

2、图书资料配备。加强中小学图书室管理,按照规定对现有图书进行全面清理,剔除可读性差及应报废的图书,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足配齐图书资料。

3、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及校园网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同时,加强教育区域网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重点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计算机室和校园网建设、专任教师用计算机配备、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配备。

4、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是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增的教学设施,应按《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要求配备。省级规范化初中和有条件的,可参照省初中探究实验室示范工程标准配备探究实验室。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备。#p#分页标题#e#

5、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等建设。配置体育、艺术与健康教学专用设备,本着规范、安全、耐用的原则合理配备,并及时补充。具体配置要求参照《办学条件标准》。

6、学校安全建设。按规定要求建设、完善校园警务室,配齐配全安保设备、器材,安装校园监控录像设施。

其他办公及生活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与更新。

(五)师资配备与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学校配备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年龄结构,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编制、人员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统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一分配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配备。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六)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使其按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四、保障措施

自年起,省、市、区将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结果将予以公布,并与教育督导成绩挂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里专门成立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工程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负责实施区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改部门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筹措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定点布局的规划指导;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用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学校的岗位设置,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审计部门要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税务部门应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并根据有关规定和相关政策,落实学校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安监部门要依法对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校舍安全工作的管理。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履行“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职责,负责实施辖区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在充分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摸清辖区内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掌握每一所学校与《办学条件标准》的差距,结合实际,按照标准要求,制定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项目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获取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

1 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1.1 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的问题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又好又快实施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1.2 通过总结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创新项目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水平。

1.3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在最大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可以搭建起项目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

1.4 通过在每个管理模块内制定相对固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标准、现场管理规范和过程控制要求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减少管理成本。

1.5 通过推行统一的作业标准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和安全死角,为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提供了保障。

1.6 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预前规划和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风险,避免重蹈覆辙。

1.7 通过建立标准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便于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绩效考量。

2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成因

2.1 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进行学习。

2.2 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2.3 进行动态优化 。针对实验、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始终保持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充分释放标准化管理的效能。

3 项目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幅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3.2 人员配备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3.3 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3.4 过程控制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是为了确保前3个标准落到实处。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主要采用PDCA循环原理来制定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并主要通过8个环节来构建控制流程:一是确定管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三是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四是明确工作标准;五是制定工作程序;六是制定工序责任制;七是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八是制订责任追究制度、奖罚措施和问题改进办法。工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程序。投资效益是对建设单位的提法,对我们而言,在抓好成本内控和开源创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

4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4.1 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4.2 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a)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b)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4.3 在现场管理标准化方面。a)抓好现场文化建设。重点对项目的临建设施、标示标牌、机械设备颜色和标示、全线管理和作业人员服装、迎检准备工作以及汇报材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b)打造样板工程。以建设精品放心工程为核心,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质量创优、安全创效。c)规范用工模式。取消“包工头”,组建“架子队”选用内部管理、技术人员为架子队队长,从具备相关资质的劳务企业中遴选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通过适当改造,采用“架子队”的用工模式。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高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为建设美丽、实力、文化、幸福新提供安全保障。

二、实施范围

全区工矿商贸、建筑施工、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领域。

三、工作目标

(一)全面实现安全达标。

1.年底前,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部实现达标。

2.年底前,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现达标。

3.年底前,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和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

(二)安全状况明显改善。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使企业一般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整治或监控,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三违”现象得到有效禁止,企业自身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防范事故能力明显加强。

(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不断下降,年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总死亡人数比年下降80%以上,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奠定基础。

四、组织领导

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五、责任分工

全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全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综合部署、督导、抽查验收等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全区危险化学品、商贸、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统一部署、督导、验收等;负责列为区级重点监管对象的上述行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审核。

区文教体新局负责全区教育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部署、督导、验收等;负责教育行业区直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验收。

区建设环保局负责全区建筑施工安装企业(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部署、督导、验收等;负责列为区辖管以上建筑施工安装企业(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验收。

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服务行业及景点的安全生产标准范化建设的部署、督导、验收等;负责区辖管以上旅游服务行业企业及景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验收。

区人防办负责全区人防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部署、督导、验收,并负责区辖管以上人防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验收。

六、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2月-年3月)。各有关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达标建设评审标准,选定建设达标对象单位,认真研究,层层部署,分步实施。

(二)达标创建阶段(年3月—年12月)。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全面铺开全区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督查指导、召开现场会、经验推广会等形式,督促和帮助企业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1.年3月—年12月: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实现达标;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标率不低于50%(其中,行业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化企业不低于20%);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和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达标率不低于10%。

2.年1月—年12月: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达标(其中,行业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化企业不低于40%);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和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达标率不低于30%。

3.年1月—年12月:全区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商贸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和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达标。

(三)复查整改阶段(年7月—年12月)。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本《实施意见》和建设考评标准,深入各达标建设单位,依据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发现的不达标因素,要督促相关企业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企业,要依照相关法定程序责令停产整顿,对停产整顿逾期仍未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四)验收授牌阶段。对达到验收标准的企业做到“达标一个,验收一个”,每年年底前,对当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颁发达标证书和牌匾,其中:申报一级标准化的企业由部级有关部门负责验收授牌;申报二级标准化的企业由省级有关部门负责验收授牌;申报三级标准化的企业由市级有关部门负责验收授牌。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促使企业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本质安全程度,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强基固本的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4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这是我国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科技质检已成为新时期质检事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纤检事业的发展也证明:科技纤检的“四大支点”正是新时期我国纤维质量监督事业发展的“血液”,也是专业纤检机构履行职能进而促进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础。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纤检系统各项技术性经费投入28298.7万元(含技术改造费),各类科技立项143项(其中国家立项47项、地方立项55项、自主立项41项),各类标准制修订立项367项(其中国家标准199项、行业标准28项、地方标准140项),累计完成科技研究89项,在国内外刊物486篇,荣获专利数目14项,获得国家、地方奖励项目25项,其中获得“科技兴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支点一:夯实人才基础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基础。”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对未来纤检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可以说只有做到人尽其才,把人才培养这个基础打扎实,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国际化等平台的建设。纤检系统人才机构通过不断的优化,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纤检系统在加速人才培养方面,引进和培养并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大胆尝试,归纳起来已有以下做法:

一、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蓝图,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如广州纤检院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他们以提高“塔基人才”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塔尖人才”步伐为着力点,采取整体推进、分层进行的方式推动院人才发展战略。针对“塔基人才”即普通检验人员,广纤院主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岗位职能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三是搭建在职再教育平台。针对“塔尖人才”即学科带头人培养,成立科技兴检领导小组,由院一把手亲自抓科研工作,并成立研发中心,配备固定的研发人员,专职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形成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负责的良好架构,把引进、培养“塔尖人才”即学科带头人作为人才发展战略的主抓手。这支精英团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二、重视体制机制建设,运用灵活的人事政策,吸引年轻科技精英、高素质人才加入纤检队伍。如福建纤检局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激活人才任用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岗位公开竞聘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双向选择的原则,让一大批工作责任心强、技术能力过硬的、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成为部门骨干,形成良好的动态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干部挂职锻炼机制。结合年轻员工较多的特点,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选拔一批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质监局、纺织服装工厂、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机关处室等单位挂职锻炼,让年轻干部在锻炼中了解行政运作,熟悉企业和市场,增长阅历,积累能力。

三、发挥资深专家引领作用,通过项目实践活动,以老带新,加速青年骨干的成长。如福建纤检局礼聘高级顾问,发挥院士专家高端引领作用,于2010年启动高级顾问聘任工作机制,并于2011年建立了福建省质监系统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各类高级纺织专业专家、学者来局指导、讲学创造条件。目前,福建纤检局已有在聘中国工程院周翔院士、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东华大学邱夷平和于伟东教授等多名知名纺织专家。他们在检测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

四、与国内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如广州纤检院和福建纤检局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联合开设纺织工程硕士班,提高检验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条件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五、注重青年骨干的培养,鼓励硕士员工在职深造取得博士学位,选派优秀人才出国深造等等。如福建纤检局对员工科学实施“四级”培训。一是局外送训;二是全局共训;三是部门内训;四是个人自训。

支点二:创新引领发展

科技创新是科技纤检的重要特征,科技创新孕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纤检系统科技创新在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下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建立“两个体系”。中国纤维检验局制定实施《纤维检测技术与标准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围绕建立新型纤维质检体制,服务纤维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纤维检测技术体系”和“纤维国家标准体系”(简称两个体系)中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逐步落实。

(二)贯彻“三位一体”。颁布实行《加强纤检技术工作的措施意见》,在系统中建立健全纤检系统科技工作体系,启动“研发、生产、使用”结合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考核评价工作,推动国家、地方、技术机构自身多渠道支持科技研究,系统科技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良好局面。

(三)强化“四大技术”。重点解决制约纤维质量监督四大关键技术:一是满足仪器化检验体制改革需要的纤维快速综合测试技术;二是满足农产品、消费品质量安全需要的纤维质量安全评价测试技术;三是满足新兴产业成长需要的新型纤维、高性能纤维及非纺用纤维检验技术;四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循环再利用纤维质量安全标准化技术,产生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提升“五种能力”。落实2010年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纤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发展“五种能力”,即多渠道立项能力,“研、产、用”联合攻关能力,成果推广能力,持续经费保障能力及人才孵化能力。2012年启动纤检系统科技创新平台试点工作,摸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途径,推广平台建设经验,整体提升专业纤检机构综合实力。经过数年努力,产生出在国际、国家、行业、地方不同层面有影响力的纤检科技创新中心。

在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措施支撑下,不断开创纤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引领纤检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如广州纤检院在科技创新平台工作中,他们按照科技项目立项“侧重应用、鼓励创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立足于市场,服务于检测,把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成果转换,构建多层次科技研发体系。一抓建章立制;二抓瞄准需求;三抓立足应用,分层推进科研工作;四抓成效延续。5年来共完成了16个科研项目研发,申请技术专利4项,102篇,参与了200多个标准的制修订,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支点三:强化服务作用

管理就是服务, 纤检系统发掘公共技术资源的潜能,走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之路,促进纤维产业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调整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布局,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是按照国家实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安排,规划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建设82个,支持东部发达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合共建公证检验实验室,发挥东部资源作用,缓解新疆业务量大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根据纤维产业布局的变化,规划建设桑蚕茧公检实验室18个,推广应用桑蚕茧自动缫丝检测新技术。

(二)加强地方专业纤检技术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技术能力。一是从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出发,支持地方发展新型纤维、非纺用纤维及循环再利用纤维检验业务,开拓纤维制品、服装检验业务。如浙江纤检局在保障消费者穿盖质量安全、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开展了再加工纤维和絮用纤维制品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对促进产业发展、保障消费者安全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二是推进专业纤检规范实验室管理,完善管理体系,通过“三合一”评审,同时组织纤纺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三是积极推动纤检机构国家中心建设。截至2012年,纤检系统累计建立纤维、纺织品及服装国家质检中心23个。四是推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地方把已有资源,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在产业聚集地区搭建各具特色的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新型纤维、产业用纤维及循环再利用纤维检验能力,服务国家、地方产业发展。

广州纤检院从支撑政府履行职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出发,积极拓展上游产品检测,搭建国内权威、国际接轨的集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纤检局面对新纤维、新面料以及新的加工工艺的不断出现,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周边,推进海西纺织服装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信息、设备和人才资源共享,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技术培训服务,进行产品开发和科技攻关等,支撑服务福建纺织服装业发展。

广西纤检所着力打造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广西茧丝质量综合检测平台,立足产业发展,服务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另外,连云港市纤维检验所通过走访调研论证,根据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等)产业发展需要,与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中心联合,向江苏省科技厅提出“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特色业务项目”,获得批准,静茹建设阶段,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国内最权威的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检测研究机构等。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活动转移。纤检机构拥有良好的实验室,先进齐全的纤维、制品及服装检测仪器,归口管理着各类纤维国家标准,有发展公共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形式有标准化服务、检测服务及信息服务等。具体做法:

一是立足纤检机构职能、资源,参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帮助示范区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生产、加工过程,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如中国纤维检验局与兵团联合实施100万亩棉花示范区、黑龙江亚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广西蚕桑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二是积极探索实践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延伸服务,如青海省积极扶持手工藏毯、西宁毛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等;陕西省探索公路、铁路工程非纺用纤维检验方法等。云南纤检所积极开展标准化调研活动,坚持“便民、高效、规范、透明、公正、廉洁”的原则,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对标准化服务工作的需求,探索推行服务标准化建设,明确服务标准和工作标准,做到标准服务目标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发挥检测机构资源作用,提供公共检测服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州等地纤检机构,因地制宜地开拓纤维制品检测服务,履行国家公证检验,接受社会委托检验,为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全面展示公共检测资源的服务功能,得到地方政府及社会的认可。

安徽省纤维检验局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建设目标,把国家功能纤维及纺织服装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成为功能纤维及纺织服装产品的检测基地、科研基地、服务基地、标准基地,从而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和方法的能力,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进行全项目检验。助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四川纤检局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引进、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质量把关等活动中,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合作平台。

山东纤检局始终坚持监督与服务并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寻出一条适合本省实际高校学生公寓床上用品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全省高校学生公寓床上用品质量明显提高,达到了社会、学校、学生三方满意的目的。

为社会、企业提供国内外技术、标准信息咨询服务,引导企业走规范化、标准化、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帮助企业规避化解贸易技术壁垒,满足产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支点四:搭建国际化桥梁

科技纤检离不开纤维标准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标准化事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日趋深入,科技纤检的发展亟须国际化这个支点为其构建一个发展的桥梁,为我国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获得稳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主要着力点在于:一是继续推进纤维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整体标准水平明显提升;二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部署,推进棉花检验方式、技术与国际接轨,实现感官检验向仪器化客观检验的转变;三是推进棉花、山羊绒、茧丝优势纤维资源标准国际化,落实国务院批准7部委 “加快《山羊绒》(GB 18267)国家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的进程”的任务,产生国际标准提案建议3项(其中2项已成为国际标准计划项目);四是努力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取得承担ISO/TC38/SC23秘书处,SC23的WG02、WG05、WG06召集人工作,并推荐专家参与WG02、WG05工作,提高了我国在纤维国际标准化中的影响;五是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间的检测技术交流合作,同美国农业部市场服务司签订《关于棉花检验与棉花市场合作备忘录》,同澳大利亚羊毛检测局签订《羊毛质量检验技术与管理合作备忘录》,邀请国外专家来华提供技术咨询,选派人员接受国外短期培训,定期参加国际棉花、羊毛比对试验等等;六是推进纤维标准国际化平台建设,推动多边、双边技术交流合作,化解国外贸易型壁垒措施,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纤维产业发展。

上海纤检所在纤维标准国际化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开展国家间实验室合作,提升机构国际知名度。该所在2008年与韩国三大知名检测技术机构之一的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对相关检测数据进行了结果互认,并在检测技术服务与联合科研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建合作3年多来,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方面进行了多次合作。2010年底该所承担WG02工作组召集人后,致力于搭建纤维标准国际化平台,提出制定《棉纤维-含糖试验方法-分光光度法》国际标准提案建议,获得了ISO标准化组织的立项,启动该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近年来,该所还加强了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的比对试验与能力验证活动,包括韩国纤维技术研究所、上海ITS、Institute for Interlaboratory Studies等机构。作为纤检系统内首家担任ISO标准化组织工作组召集人的单位,上海所将充分利用召集人工作平台,加强与系统内外相关单位的技术合作,发挥国内各方技术力量,实质性参与纤维标准国际化工作,共同推进纤维标准的国际化。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5

关键词: 园林建设 质量标准 质量验收

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监理制,是我国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暂时归林业及生态工程监理类别,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程监理类别存在———园林绿化工程列入监理资质管理范围。

1、概述

当前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举办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为了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水平,规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行为,建立起约束协调的市场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尽快建立园林绿化监理体制势在必行,也是广大园林工作者的迫切愿望。园林绿化工程不等同园林工程,就具体的单项园林工程而言,应统一用语,要么称园林工程,要么称绿化工程。“园林绿化”有时作为一个名词使用,即用行业中最高层次的和最基础的两个方面来描述整个行业,其意思与“园林”内涵相同。

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个术语使用,既涵盖了复杂的园林工程,又兼顾了简单的绿化工程,并无不妥。鉴于质量标准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实施的,故本文仍沿用园林绿化工程这一术语。园林建设工程是建设风景园林绿地的工程。泛指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它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和园林绿化工程两大部分。

2、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园林建设工程监理就是要通过园林监理工程师控制管理协调园林建设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进行工程建设合同及信息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力求在计划预定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内圆满完成园林建设项目。园林监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以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为依据,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是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活动中重复的事务、概念、质量和规程等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是工程建设的依据和实现工程质量的保证。实现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是监理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是承包单位施工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也是工程建设各方进行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的准则。园林建设监理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园林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前园林建设工程监理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的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因此,园林建设监理质量控制所依据的标准大多是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3、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依据标准存在的问题

3.1 现行的园林绿化标准

现行的园林绿化标准多为绿化工程标准,现行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是1999年建设部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内容除绿化工程施工外,还有少量绿化工程附属设施的内容。《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汇编》是由北京市园林局批准1999年10月下发执行的,其中主要是绿化工程,少量涉及园林古建、假山叠石、园林养护工程。这些标准多是绿化施工及验收规范,园林土建内容很少。目前,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独立完整的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标准。绿化工程质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园林工程质量标准。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以适应园林建设的需要。

3.2 园林建设工程监理缺乏法规依据

通常园林建设工程监理参考执行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没有法规依据,不具权威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和监督管理的活动。《条文》基本涵盖了工程建设各领域,包括城乡规划、城市建设、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等15个部分。其中并没有包括园林建设工程部分。园林建筑属于建筑工程,应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而园林工程是执行该条文,还是参考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鉴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颁布实行较早,内容全面系统,应用比较成熟,园林工程与建筑安装工程又有很多相近的部分,所以工程实践中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大多参考执行该《条文》。但参考执行到什么程度,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没有统一的规定,工程参建单位各行其是。并且现行涉及房屋建筑的国家标准多达750项,约15万条,参考的具体条文太多,不便于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

3.3 现行行业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

早在1979年由国务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中就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已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标准化法》规定,行政法规强制执行的是强制性标准。从这个角度理解,园林绿化工程行业标准全部是强制标准。但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的改革,工程建设实行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制,标准不再等同于技术法规。重要的质量标准必须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才能作为强制性标准执行。现行的园林绿化工程行业标准大多没有区分强制性条文与推荐性条文,因此,几乎全部是推荐性标准。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实施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000年4月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该《条例》的配套文件,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的依据。违反强制性条文是违法,要受到处罚。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标准没有区分强制性条文和推荐性条文,笼统地按照所有工程质量标准执行,处罚很难操作。工程建设领域的改革,园林建设工程的发展,迫切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讨论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

4、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框架

新编制《园林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它由《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园林(仿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园林绿化养护工程质量标准》3部分组成.园林工程按工程项目及专业工种又分为园林土建、绿化工程(种植工程)、园林供电照明、园林给排水、雕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其中园林土建工程中包括园林土方、园林理水、园林筑山、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小品、园路广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园林绿化养护工程质量标准可分为绿地养护质量验收规范和园林设施维护质量验收规范.新标准中应明确园林建筑工程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补充园林仿古建筑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结语

园林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质量控制,当前园林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依据的标准多为绿化标准。尽快制定能够反映园林建设工程量小、综合、艺术性强等特点的工程质量标准,是提高园林建设工程质量,促进园林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此标准应对质量验收项目统一划分,规定具体的质量指标,引入景观效果评价内容,并区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为与国际标准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CJJ/T91--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3.梁伊任主编.园林建设工程.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4. CJJ/T82--99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6

摘要: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 质量管理方式 工程质量管理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盆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7

关键词:地面工程 标准化 长庆经验 影响因素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核心是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建设,就是用一套符合油田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需求的标准化设计文件,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统一井站建设,使油气田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建设,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一、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概念和特点

标准化设计是指对油田地面建设中同类型场站、装置和设施,通过对以往设计成果及应用的总结改进,形成通用性强、可重复使用的系列化设计单元,实现建设标准、内容和模式相统一的系统工程。模块化建设是指以场站的标准化设计文件为基础,以功能区模块为生产单元,在工厂内完成模块预制,最后将预制模块、设备在建设现场进行组合装配的场站建设过程。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特点是,一是缩短设计周期。标准化设计可以固化设计经验和成果,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二是优化施工组织方式。通过施工平行作业,现场施工工程量和施工时间大幅压缩,施工工期提前15%-30%。三是实现标准化定额管理。不仅缩短采购周期,而且提高预结算编制准确率。通过规模采购、批量预制、现场组装,建设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二、油田地面工程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胜利油田大部分区块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及稠油、低渗透类型油藏增加,开发方式、工艺均有所变化,给地面工程系统标准化设计增加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标准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油藏的复杂多样性给标准化设计带来了难度。油品、污水性质日趋复杂,处理难度逐年加大。滚动勘探开发参数难以确定,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规划指导性不强;二是新技术、新装备的在标准化设计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部分新工艺由于与现行的规范化标准不匹配而难以及时应用。三是工程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对应一个特定的技术标准问题,往往有很多项标准可用,标准化程度低。

(二)制约模块化建设的问题

一是预制能力不足。油建的预制厂和海工基地设备老化、陈旧,尤其是缺少模块化装置的试验场所,难以测试模块的生产质量和使用效果,也不利于施工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二是缺少模块化建设施工工法。目前,油田施工单位大多仍沿用旧的施工管理办法,不能适应模块化建设要求。

此外,因建设材料采购环节较长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影响因素,导致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出现采购周期长、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水平提升。

三、长庆油田开发系统标准化管理经验做法和启示

就国内油田开发系统标准化管理来说,长庆油田最具有代表性。其地面标准化建设体系包括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预算和规模化采购四个主要环节。

(一)高度重视标准化设计工作

在工艺技术优化简化的基础上,优选工艺成型、技术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标准化、统一化、通用化。对同一类型的集气站,采用同一系列化的标准化图纸,直接从数据库选取,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二)开展规模化、模块化施工

设计科学合理的预制作业线,配置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作站,提升预制能力。在施工中大量地引入平行作业,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安装、电仪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从而缩短建造工期、提高施工质量。

(三)进行规模化采购和标准化造价

首先,建立标准化采购数据库。其次,通过统一技术要求,引导供应商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研发和生产,实行全部设备采购定型化。第三,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化造价体系。

(四)建立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针对油田不同的工艺流程,完成了公司《数字化建设标准设计图集》。建立了涵盖单井、注水站、联合站和作业区建设要求的数字化建设标准,推广数字化场站建设,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井场、站点监控和远程智能控制。

四、提升胜利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建议

(一)构建标准化设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一是合理划分油气田类型,形成标准化的工艺模式以及符合油田实际的通用技术规定。二是建立定型设备系列,形成数据库。对油气田常用设备的规格、品种统一技术参数和尺寸标准,建立标准化定型图。

(二)从预制厂改造和建立施工工法入手,提高模块化预制能力

一是加大预制厂房和基地的更新改造力度。建设模块化生产试验室,加快模块化生产技术的攻关研究。二是探索总结一套适合油田模块化建设的施工工法,在模块化施工中大量引入平行作业,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安装、电仪、调试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

(三)构建规模化采购体系,提高物资采购时效性

一是创新物资采购流程,将采购节点从油田下达季度计划后提前到总部批复可研报告后,即进行批量采购。二是按场站系列或模块类型建立标准化采购数据库,作为规模化采购的依据,并按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定期维护更新。三是依据标准化设计与现行国家、行业等计价规范,配套完善造价定额体系,建立和推行标准(模块)化设计概预算。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四化”搭建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通过地面工程源头数据采集体系,实现地面工程数据“集中管理、授权共享”。二是进一步简化地面工艺流程,油田生产组织从三级、两级半布站简化为一级半布站,促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五)建设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强示范和引领

以新开发油田为试点,开展“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试验。新区或新建项目,标准化设计工作尽可能一步到位;滚动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设计中的撬装式建设;老区改造项目适度推行,使标准化设计不断完善、逐步到位。

参考文献

[1]汤林,白晓东,孙铁民.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的实践与发展[J].石油规划设计,2009,(2):1-3.

[2]韩建成,杨拥军,张青士,杨永霞.长庆油田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技术综述-石油工程建设,2010(4)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8

近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编写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正式通过全国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和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组评审,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中视频系统特点和需求,主要规定了视频系统设计规划、系统配本文由收集整理置、设备检测和验收的要求和测试方法,适用于建设单位、检测单位和生产厂商,可作为视频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检验、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和评估的技术依据,真正做到了将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视频系统标准进行严格的量化,以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有迹可循,有章可依。

新世纪以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战略选择。为了规范教学环境建设,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国内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5月成立了技术标准委员会,致力于行业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9

日照市大规模的实验室建设与仪器配备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1993年实施的“两基”攻坚,东港区、五莲县、岚山于1995年实现“两基”,莒县于1996年实现“两基”。全市所有中小学建设了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实验室及配套房和附属用房;按照国家教委93年版《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二类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

其次是1998年开始的“山东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创建活动。同年4月,省教委决定在全省实施“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同时制定了《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基本条件》,对实验用房、实验设施、仪器配备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五莲县、东港区于2000年12月通过省政府“山东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日照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仪器配备在“两基”完成的基础上,加快了全市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的步伐,区县直属中小学达到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达二类标准,完小达三类标准。

第三是省市规范化学校的创建活动,使日照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仪器配备得到了有效补充和提高。

最后是2007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两项工程按照教育部2006年版《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三个标准,于2009年底完成教学仪器配备任务,投资1570余万元。全市中小学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配置标准,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

近几年来,全市实验室及附属用房已经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小学实验室从无到有,中学实验室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发生了根本变化。针对日照市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已经完成,所有教学仪器已经到位的实际,为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管理与使用,规范管理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日照市教育局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管理与使用的意见(试行)》(日教字[2009]63号),文件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仪器配备、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评估标准都做了具体规定,并编印了《日照市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手册》。

实验室和教学仪器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实验室“建、配、管”的目的是为了“用”,大批仪器设备配备到校,应用于教育教学。那么,应如何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发挥投资效益?应该说,日照市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总体发展是好的,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理科实验教学的几个因素。

1 认识不足,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验课开出率不高,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实验教学开课存在区县之间、学校之间不均衡的现象。理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是长期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某一个理科知识点,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做大量的习题。理科实验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手脑并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校长和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比我国学生强得多,技工技师的技艺也强得多,原因何在?在国际中学生奥赛中,出风头的总是中国而不是美国,然而中国只是竞赛奖大国,美国才是创造奖大国。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中主要的“器”。所以从实验室管理人员,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本着对学生、家庭、社会负责的态度,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2 投入不够,应加大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

各地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捉襟见肘,平时对实验器材、易耗品的补充不到位,甚至未列入计划,更没有专项资金支出,只有教学仪器招标等大型活动,才会有专项资金。学校要努力增加实验室装备投入,每年应在经费中按一定比例用于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购买。

3 实验室管理评价制度措施不到位,应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配备是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实验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日照市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实验用房、仪器设备、设施条件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不够规范,中小学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实验开出率低。当前的评价制度也亟待改进。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重视实验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到“建、配、管、用”并举。

4 队伍不健全,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素质

管理队伍薄弱,指导力不强。实验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小学科学教师更为突出。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按规定配齐、配足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关心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与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并享受应有的待遇。

另外,结合日照市理科实验教学发展的实际,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区县教育局要加强对学校实验室工作的领导,充实电教仪器站和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加强实验教师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特别要抓好小学科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2)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认真制订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新建或改造学校实验室及附属用房要执行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