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面质量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3:05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1

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产品设计

*加速生产流程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减少经营亏损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减少责任事故

范围: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其主要活动范围可以使用如下示意图描述:

TQM的基础:

*系统工程与管理(系统工程)

*完善的技术方法(控制工程)

*有效的人际关系(行为工程)

TQM的演变:

TQM的演变过程

TQM的工作内容:

*新设计的控制

*进厂材料的控制

*产品的控制

*专题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概述:

1.在“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5.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6.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首先是向用户发送产品,并且进行安装和现场维修服务。

7.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必须在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加以控制。这些控制就叫质量管理工作(Jobofqualitycontrol),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类:a.新设计控制;b.进厂材料控制;c.产品控制;d.专题研究。

8.建立质量体系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9.质量成本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

10.在组织方面,全面质量管理是上层管理部门的工具,用来委派产品质量方面的职权和职责,以达到既可免除上层管理部门的琐事,又可保留上层管理部门确保质量成果令人满意的手段的目的。

11.原则上,总经理应当成为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同时,他和公司其他主要职能部门还应促进公司在效率、现代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挥。

12.从人际关系的观点来看,质量管理组织包括两个方面:a.为有关的全体人员和部门提品的质量信息和沟通渠道;b.为有关的雇员和部门参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手段。

13.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有上层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如果上层管理部门的支持不够热情,那么,向公司内其他人宣传得再多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14.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处都会用到数理统计方法,但是,数理统计方法只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内容,它不等于全面质量管理。

15.应该认真地在公司的范围内逐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两个质量课题加以解决并取得成功,然后按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实施质量管理计划。

16.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根源处控制质量。例如,通过由操作者自己衡量成绩来促进和树立他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和关心,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成果。

来源:网络转载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

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QualityControl)已有20多年。从20多年的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TQM正日益受到各国领导人和广大企业家所重视的一门科学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行各业都针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入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质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质量工作采取了企业、政府、社会齐抓共管,企业自律、市场竞争、政府监督“三管齐下”,明确地方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责任、“以法治国”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根据最近对“各类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的比例”的统计(如图1),我们很容易看出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一、全面质量管理相关概念简述

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的定义。国家标准对质量下的定义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目前更流行、更通俗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1.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发展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质量的主体,主要包括:(1)产品和/或服务的质量;(2)工作的质量;(3)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而后两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但这是“大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论,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它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田口博士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5)8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2.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在西欧与日本逐渐得到推广与发展。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类似于日本式的全面质量控制(TQC)。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其次,TQC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要管理采购、设计直至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我们要形成一种这样的意识,好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并且要以数据为客观依据,要视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在实现方法上,要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1)为什么要进行TQM?

TQM为什么能够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与其自身所实现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TQM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益处:

缩短总运转周期

降低质量所需的成本

缩短库存周转时间

提高生产率

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

使顾客完全满意

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2)TQM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Quality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ISO8402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具体来说,TQM蕴涵着如下含义:

强烈地关注顾客。从现在和未来的角度来看,顾客已成为企业的衣食父母。“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逐渐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价值,其主导思想就是“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即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且要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让顾客放心满意。

坚持不断地改进。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TQM采用广义的质量定义。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有关系。

精确地度量。TQM采用统计度量组织作业中人的每一个关键变量,然后与标准和基准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追踪问题的根源,从而达到消除问题、提高品质的目的。

向员工授权。TQM吸收生产线上的工人加入改进过程,广泛地采用团队形式作为授权的载体,依靠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

(3)TQM与竞争优势

TQM能够为企业带来那些竞争优势呢?下图我们将简要分析TQM能够给企业结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所带来的变革;企业通过这些相关的变革来获得竞争优势。(如图2)

图2:TQM推动企业变革

3.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1)PDCA

PDCA循环亦称戴明循环(如图3),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

图3:PDCA循环图

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搞清楚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通常还可以把PDCA循环四阶段进一步细化为8个步骤。

(2)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图4: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

上图4是美国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其思想与日本的TQC有许多类似之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TQM活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大网络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美国的质量管理目标正在发生转移,正逐步从“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向“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转移。

(3)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思考

下图5描述了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TotalCustomerSatisfaction)之间的系统关联性。有关顾客完全满意的内容,我们下面将详细叙述。

图5全面质量管理与顾客完全满意

4.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TQM具有很多特点,以下我们将主要分析TQM的显著特点:

拓宽管理跨度,增进组织纵向交流;

减少劳动分工,促进跨职能团队合作;

实行防检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企业活动的可测度和可审核性;

最大限度地向下委派权利和职责,确保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持续的反应;

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追求质量效益,实施名牌战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焦点从技术手段转向组织管理,强调职责的重要性;

不断对员工实施培训,营造持续质改进的文化,塑造不断学习、改进与提高的文化氛围。

5.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的对比

(1)ISO9000与TQM的相同点。首先两者的管理理论和统计理论基础一致。两者均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全过程,都要求质量体系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在实现方法上,两者都使用了PDCA质量环运行模式。其次,两者都要求对质量实施系统化的管理,都强调“一把手”对质量的管理。再次,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要,都强调任何一个过程都是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

(2)ISO9000与TQM的不同点。首先,期间目标不一致。TQM质量计划管理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现状。其作业只限于一次,目标实现后,管理活动也就结束了,下一次计划管理活动,虽然是在上一次计划管理活动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绝不是重复与上次相同的作业。而ISO9000质量管理活动的目标是维持标准现状。其目标值为定值。其管理活动是重复相同的方法和作业,使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量尽量减少。其次,工作中心不同。TQM是以人为中心,ISO9000是以标准为中心。再次,两者执行标准及检查方式不同。实施TQM企业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其检查方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检查方法是考核和评价(方针目标讲评,QC小组成果等)。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是供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准则。贯彻该标准强调的是由公正的第三方对质量体系进行认证,并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TQM是一个企业“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TQM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直接引入TQM有一定的难度。而ISO9000则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它只要求企业稳定组织结构,确定质量体系的要素和模式就可以贯彻实施。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和推行TQM之间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深化发展的方向。

企业开展TQM,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认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应该说,“认证”是企业实施标准的自然结果。而先行请人“捉刀”,认证后再逐步实施,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并且,企业在贯彻ISO9000标准、取得质量认证证书后,一定不要忽视甚至丢弃TQM。

6.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

统计技术是ISO9000中的4.20要素,包含了五大统计技术: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实验设计(试验设计)、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控制图、统计抽样。这仅是统计技术中的中等统计技术方法,它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只有60多年历史,经历了二个阶段: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起源于美国: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休哈特博士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质量控制图,其主要的思想是在生产过程中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变事后检验为事前预防,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1929年,该公司的道奇与罗米格又提出了改变传统的全数检验的做法,目的在于解决当产品不能或不需要全数检查时,如何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使检验费减少。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认为,企业要能够生产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是很不够的,提出质量控制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直到产品到达用户手中,使用户满意为止,它包括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制造、检验、包装、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因此,统计技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工具。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现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质量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质量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同时它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薄弱环节。企业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呢?这离不开有效质量体系的建设。

有效质量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离开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为实现其所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就需要分解其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所有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质量体系。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的建设,企业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其步骤通常包括:分析质量环、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形成文件、全员培训、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复审等几个步骤。其次,企业要抓住质量体系的特征,保证质量体系设立的合理性,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的发挥作用。最后,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的战略计划

我们在推行TQM时,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然不同的企业规模和类型会有不同的计划。我们举其中一种战略计划的例子,如下:

培养全组织的质量观念

建立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依据的产品设计质量标准

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

建立规范化的测量指标

确立质量达标的成本

在部署和实施质量管理战略计划时,需要各层管理者担任起不同的责任。首先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阐明企业存在的价值,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组织内外的沟通渠道,以及在质量控制与顾客对质量的要求和顾客期望值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和起桥梁作用。其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应当推动企业在各方面的改进和发展,应当肩负重任,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柱石,并承担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负责跨职能部门的交流,以及确保企业内部的工作质量符合或超过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这里所指设计过程,包括着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制造过程,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辅助过程,是指为保证制造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物资技术条件的过程。它包括物资采购供应,动力生产,设备维修,工具制造,仓库保管,运输服务等。它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使用过程是考验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不断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它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步骤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

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采取切实行动,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

制订企业人、事、物及环境的各种标准,这样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衡量资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并且确保企业在推行TQM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管理。

做好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检测等,是保证计量的量值准确和统一,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做好质量信息工作。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建立质量责任制,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要求企业员工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从一把手开始,逐步向下实施;TQM的推行必须要获得企业一把手的支持与领导,否则难以长期推行。

三、质量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在介绍顾客完全满意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顾客。顾客有两种界定标准,一种是“具有消费能力或消费潜力的人”,另一种是“任何接受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的人”。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

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竞争优势获取策略,来分析企业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的长期优越性。不同的竞争优势获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商品策略——假定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基本相同;靠高生产率低成本竞争;

技术导向——在技术上超过竞争者,建立技术上的暂时性垄断地位;

质量导向——重视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购买;

服务导向——通过提供服务,给产品增加额外的价值;

顾客导向——把消费者的意见带进企业内部,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策略、设计产品。

其中,“顾客导向”的竞争策略,要求企业全面提高质量意识,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获得的将是一种长期的效果:永远留住顾客。

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下图:

四、专家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展望

以下是世界上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就21世纪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展望: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指出: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而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全民的事业,与人有关、人人有责。必须全民参与质量活动,全社会监督质量活动。必须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革命性变革,以追求世界级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所要做的一切事情。

菲根堡姆博士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即要认识到现代经济中质量的广泛性,树立“大质量”概念。要求未来市场竞争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支撑,它们是质量成为全面强调整个公司向顾客提供服务的竞争纪律的一种方式——所谓顾客是指最终使用者,或你旁边桌子和工作台的员工。他们使质量成为同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人力资源和低成本的公司的行为方式。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勒特指出:产品质量分为绩效质量与吻合质量。绩效质量是产品的绝对工作质量,它是单纯以产品中所包含的工程技术水平来衡量的质量,而不考虑质量的市场定位;吻合质量是指由市场定位决定的,与目标市场的需要相一致的质量。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新的经营哲学。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他对全面质量管理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是:(1)全面质量管理是改善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增加效益的目的;(2)全面质量管理关键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督促,而这件事最后只有一把手有权去做。TQC是“大QC”;(3)管理的历史就是从管人到尊重人。

我们坚信,全面质量管理(TQM)必将成为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连云港: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2.王卉,江传富.全面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创新的焦点.北京:电子标准化与质量,2001.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2

一、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密切配合。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有序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全方位科学管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检验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65-02

一、 前言

对于产品而言,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构成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前身,换言之就是质量管理是由质量检验发展而来的。在企业目前的发展中,比较重视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在陨石的过程中可以被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设计,制造,辅助以及使用,经过这四个部分,企业就能够实现产品的质量管理,进而企业中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二、质量检测概述

质量检验就是由专业人员通过专门的检验工具以及设备对产品进行检验,对其质量以及使用性能都能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其质量合格与使用性能的合理。虽然我国的产品质量检测方式越来越多,但是产品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是具有多变性的,质量检验过程中,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检测的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能够掌握进行质量检测的方法与根本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质量检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通过产品检测使得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判断,对其合格性进行检验。其次,通过检测可以对产品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给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提示,从而实现质量水平的提高。然后通过产品检验的结果也可以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人的工作情况与工艺水平进行检验,从而对出现问题的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以及督促。最后通过产品检验也可以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对质量检验的考核水平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也能督促产品质量检验的水平出现提高。综上所述,质量检验对于生产企业以及检验机构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质量过程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企业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的过程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全面管理在内容上通常被分为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制造过程的全面管理,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在这四个内容中,每个内容都有其独特的规则以及管理的方法,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依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从而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最大的满足用户的要求。

首先对企业中产品进行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来说,对于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而言,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管理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这个步骤的时候应当要做的不仅仅包括对当前的经济市场的调查,同时还包括市场中对这种产品使用的反响以及使用这种产品的用户所提出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将这些经过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就能够将企业中生产产品的在质量上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确定。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的方案以及设计的方案如果不同,那么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人力和物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说产品的设计方案能够直接的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选择一个适合产品生产的设计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另外,在对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产品质量能够进行评定主要是因为在对产品进行制造的过程中是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产品的制造过程在企业中产品的生产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中所生产的合格的产品以及优质的产品建立一个生产的系统,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对涉及到的产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从而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生产过程进行重点的注意,在这个期间,保持企业中所生产的产品是处于一个被管理的状态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格外的注意。

另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辅助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产品的辅助过程主要指的是为了使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顺利的进行,相关的管理人员为此提供的一些生产过,中需要的物力以及人力还有一些生产的技术,这些内容通常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中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因此在对产品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格外的注意。在产品的辅助过程中主要做的工作是对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物资进行管理,所谓的对物资进行管理就是指要使产品的原材料在采购的过程中与实际的需求相符合,不能使用一些假冒伪劣甚至是质量特别差的原材料进行产品的生产,同时对这些材料应该按时按量的送到企业中,以保证在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生产产品所用的设备是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尽量避免由于生产设备带来的产品质量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中生产的产品已经经过检验投入使用了,因此在这个阶段,相关的单位主要要做的工作是提高所销售的产品的服务质量,从而使产品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为人们所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不断的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技术的更新以及质量的改进,同时还要不断地开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的服务工作,对产品销售以后的质量调查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企业中生产的产品完全的与用户的需求相契合,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2、 减少质量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

质量损失通常是生产者所需要承担的,人们通常把质量损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无形的质量损失,还有一个是有形的质量损失,每一种损失都能够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就要提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同时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将损失减少在最低。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强产品在各个阶段的控制,通过对产品的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能够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产品进行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将产品的不合格率降到最低,进而使用此种方式降低产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质量检验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质量特性的波动性要求产品通过质量检验进行质量控制

对于产品的质量的评定,主要的依据是产品经过检验得到的质量的特性,企业中生产的产品不同,因此各个产品之间所存在的产品的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生产的同一种产品,也会出现一定的质量的波动。在进行产品的质量的坚定地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征值进行测量,进而将经过测试获得的产品质量的参数与产品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在产品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要保证质量的检验以及质量的试验结果是符合实际的情况的,因为这是一项能够影响到产品的检验结果的重要的数据。但是事实上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通常会由于一些比较客观的问题影响到质量检验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产品的检验结果出现波动。所以我们说在实际的质量检验过程中应当使用相应的误差理论对所获得的检验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2、质量检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说,质量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质量检验对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个评价的作用。在产品的检验过程中,检验的相关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产品进行检测,并且将检验所得到结果与标准的结果进行比对,进而判断所检验的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另外质量检验还具有把关的作用,在对产品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相关的检验人员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筛选出来,避免了这些不合格产品的外泄,也是对企业信誉的一种保护。另外,质量检验还具有信息的反馈作用,通过对产品进行检验,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的进行运转。

五、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水平的措施

产品质量检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检验过程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下面就对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水平的措施进行总结。

1、 提高准确度。产品质量检验的结果对于该产品的生产与发展都是有着重要关系的,不仅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起到关键作用,也将影响着生产厂家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质量检验结果是准确无误的,就要求检验过程中应该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 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提高产品检验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做到就是保证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达到一定标准的,要求检验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对各种检验方法都能完全的了解,并能准确无误的进行操作,同时对各种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也是能够完全掌握,并且还可以做到对设备的定期检修。最后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负责的工作态度,能够对检验过程中的每个行为进行负责。

3、 正确填写检查结果。质量检验报告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结果,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完全体现在了检验结果中,因此要保证该内容的准确无误,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如实的填写,并且提高准确性。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企业当中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进行控制,同时起到保障作用的就是产品质量的检验。因此企业中对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一个内容,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关注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的保证,只有企业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晓芬 . 走进 WTO 后的质量管理 [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2] 肖诗唐, 王毓芳, 郝 凤 . 质量检验试验与统计技术 [M].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3] 韩福荣 . 现代质量管理学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4] 戴克商, 雷金溪 .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务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4

一、关于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最先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实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并且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尤其是用统计技术来分析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以预防为主,在管理中强调人对质量的作用,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质量的根本保证,提倡持续的改进和系统的管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中核心的两个观念。教育界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潮最近才比较活跃,1980年以前少有文献可供参考。率先采用全面质量管埋的是少数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一些英国的进修学院。全面质量管理的倡议,在美国比英国早,但是从1990年起,两国都兴趣大增。许多跟质量管理有关的想法,目前在高教领域也已得到完善和发展,质量管理的观念在学校中也逐渐被研究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教育领域,意味着必须视教育为一种服务,意味着要把学校的目标定位在保证和改进对学生及其他消费者的服务上。

二、高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意蕴

教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几乎和教学有关的工作都可以纳入教务管理的范畴。教务管理可划分为教学行为过程管理及常规行为事务管理两个方面。教学行为过程管理主要指教学计划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考试管理、教学行政事务管理;常规行为事务管理主要指学籍管理、招生管理、教材和教学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让复杂的教务管理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对创设新的教务管理平台、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有很大价值。

(一)革新教务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教务管理都是学校管理中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大到教学过程的管理,小到教学文件的管理,都被囊括进教务管理的范畴。教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机械性的管理在教务管理中是常见的,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运作效率的提高,规范管理在近几年的教务管理中呼声不断,但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找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理论来改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让茫然的学校管理有了新的支撑点,消费者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观念让管理步入了科学化和人性化轨道。正如《全面质量教育》一书所提到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能变革机械的管理,并制定策略以应对新的外在压力。

(二)提升管理育人指数

教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学生和教师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在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中,不论是投入和产出都和人息息相关,管理始终和育人分不开,教务管理实质上也是关于育人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组织中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管理的程序和不断改进的态度等等都会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可以实现育人于管理中,从而达到引导人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催生新组织文化

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文化和组织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组织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组织文化随管理理论而生,又在管理的不断完善中成熟。具有生命力的学校组织文化,是一种适宜人发展的“生态系统”和开放的人文环境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从文化侧面看,实质也是对组织文化的一种改变,虽然这个改变是缓慢的,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学校教务管理文化乃至学校文化都会受到影响,更具有人性和活力的新的组织文化将会应运而生。

(四)形成学校管理特色

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特色往往被看作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鲜明的标志,寻求特色化办学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已深得人心,虽已有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领域的可行性做了分析,但在我国高校管理中,特别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并不多见。因此。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务管理将成为学校管理创新的途径,也可借此成为学校管理的特色。

三、高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以消费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进入教务领域,意味着教务管理是一种服务。在教务管理中,要树立消费者中心观念。消费者在教务管理中不单单包括教师和学生,而且包括教务管理人员,即每个在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对别人来说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消费者。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要求教务管理机构要全面看到消费者的需求,处理好各个顾客间的关系。

(二)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指教务管理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员,都应该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并积极贡献自己关于改革的新观点新策略。以达到组织的持续改进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可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务实的,它是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它不再注重人的短期利益,而是注重长期的质量,强调创新和循环的改进。全面质量教务管理强调管理人员要相信教师和学生,适当地把决策的权力交给教师和学生,并让他们都明确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并为之努力。

(四)教务管理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借用管理大师戴明的观点,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PDCA的循环过程,P代表策划,D代表执行,C代表检查,A代表行动。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了在教务管理中各个环节都被监控,避免了教务管理实施中的很多漏洞,让教务管理的全程都在掌控中,不但让持续改进成为可能,而且也让全员参与更有信心。

四、高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举措

(一)观念层面

首先,管理革新必须是全体教务人员的需求,全体人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务管理中的缺陷,并有改进的愿望,特别是领导更要学会倾听与学习,从小事情中看到质量的重要性,并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其次,全体人员要掌握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面”,就是指组织中一切的人与物都包含在持续改进的事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中的“管理”,也指的是所有的人。因为机构中的每个人,不管地位、职位、角色如何,都是他们自己职责的管理者。全体人员都要掌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并有愿望去努力实现;再次,一种新观念的引入不是一帆刚顺的,在革新过程中挫折在所难免,所有员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上下团结,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敢于革新的勇气。

(二)行动层面

1 保障体系的建立。保障体系至少包括两部分:第一是要有一个实施教务全面质量管理革新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关于实施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期筹划工作;第二是要有实施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人力和资金支持。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领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没有一定的技术、人力和资金支持是不可能进行的,但是在教务管理这个复杂的管理领域内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其产出又是远远大于投入的。

2 ISO9000族的引入。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名字的缩写,是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的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其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颁布的ISO9000―1SO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实质是一种管理思想模式和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包括4项核心标准,分别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0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9011:200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管理;效能

一、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它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并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管生产质的结果变为管生产中的因素。它注重抓住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的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共同研究改进;强调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数据进行管理;强调一切为用户服务,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控制的状态下,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1]。全面质量管理,吸取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把相关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全局、全程来抓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抓住各个局部、各个环节工作者的人的管理全局性、全程性、全员性,就是现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二、学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教育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有以下特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即把涉及教育质量的一切因素都管起来。首先,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管理所要求的质量,是育人的质量。也就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体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之所在,是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为了实现育人的质量目标,必须把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全部工作管理好。从育人机构的学校来说,要有能统率学校全面工作的战略思想,即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正确的方向,便于形成合力,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还要使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卫工作、总务工作等,实现全面优化,消除薄弱环节[2]。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功能,还要以教学为中心,协调好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工具学科为基础,全面抓好各门学科的质量,以全面完成教学计划。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育人环境。

2、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创造出来的。没有工作的高质量,也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工作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总要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的。不仅教育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管理工作也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教育全过程都要保证高质量,不能有丝毫疏忽。比如,就小学管理来说;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升入初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政策,把好招生关;入学后有几个年段,一段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各段特点,因材施教,并使各段紧密衔接,搞好年段把关;毕业后,还要追踪调查,看学生升学后的实际表现,以此检验教育质量。另外,从管理工作过程来看,无论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都要抓好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几个环节,一环也不能放松。就一项具体教育工作来说,也有其完整的过程和环节。

3、全员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是由相关的人员的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只有每个工作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保证了自身工作的高质量,才可能有高的教育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就要在一个共同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之下,把全体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以至学生,都纳入质量管理中来,使他们都参加质量管理。除尽力搞好本职工作、保证自身工作的高质量外,还要关心其它部门的工作,关心整个教育工作的全局,意识到自己工作与整体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意识到所有人员的努力,对质量保证的作用,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3]。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应用

1、工作控制

这是一种预先控制(或超前控制)。即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定工作规范,拟出实施细则。将一些常规的或重大的工作步骤或手续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使各个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前,明确规范、照章办事,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保证工作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

2、程序控制

为了实现质量标准,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显示为一系列的活动。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教育管理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程序控制,就是对教育管理工作活动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教育管理活动有不同的层次,其活动的程序和对这些程序的控制,也要分出层次来[4]。

(1)教育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控制

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或学校管理工作,其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这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或处理)。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把这称为“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基本方法,是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所不可少的。在教育管理中,一个地区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或一个学校的工作,也都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这四个程序来进行。每个程序都要按要求做好,并按这四个程序的顺序来进行,不可缺漏,最后一个程序——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总结出经验教训,用以改进工作,才能使质量不断上升。这四个程序构成一个循环。最后的总结程序,将是下一循环计划的基础。四个阶段,如此不断循环下去,质量也就不断提高。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严格按此程序进行。

(2)教育管理日常工作的程序控制

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一所学校,为了质量上得去,有许多日常工作需要办理。这些日常工作,也有一定的常规可循,可以按其程序加以控制。如教育行政机关会计年度初,抓发展规划,物资调配,经费划拨;学年开始前抓学校的招生,班子调整,人事调配;开学时抓学校工作部署和计划安排,以后抓检查、督导;学年结束时抓统考、升学考试等。就学校来说,开学前抓招生、计划制定、人事安排;开学时抓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常规管理的巩固;开学后抓各项活动的开展,期中抓工作检查,期末抓总结、表彰、考试、学生操行评定等。要根据日常工作的内容,规划出一定程序。将一年或一学期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排成工作历,使全体人员明白,以便主动配合。使日常工作按序进行,有条不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差错,保证质量[5]。

3、环节控制

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进程中,都包含有各个环节。把各个环节控制好,就可以保证各项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的招生工作,就有报名、审核、命题、制卷、考程、考试工作安排(含监考、考试规则、考场布置、试卷装订等)、考卷保管、阅卷、复查、统分、录取、通知、考试工作总结等环节的工作。要把这些环节都控制好,才能保证整个考试工作“万无一失”。又如,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布置、批改、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小结等环节。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达到各个环节的要求,就可以保证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目前,有“最优教法”、“最优学法”等的提出,其内容就是如何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优化,是教和学实施环节控制的好方法。

四、结论

我们不是唯条件论者。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设法优化这些因素,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当然,对这些因素也不能同等看待。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比较来看,要以内部因素为主;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比较来看,应以人的因素为主。

参考文献

[1]苏丹,李洁.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9-11.

[2]邸杰.高校教务管理的涵义及价值——基于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27-28.

[3]李彬,阮冬生,李敬芬.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62-64.

[4]华坚.根据高校发展阶段特点实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江苏高教,2012,01:92-93.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

正文: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质量,以保障企业每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作为企业生产、检验过程中的计量仪器仪表是保障产品生产稳定的关键。加快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障企业计量器具精准度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计量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加强计量管理,控制计量误差,引入新的计量检测设备来淘汰高能耗、误差率高的计量检测设备,是目前企业对于计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计量的要求。

1.计量重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领导对于计量的认识还不够,不能直接看到计量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者只看到了计量校验的花费,而看不到计量检验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其实准确的计量提供准确的量化数据,使大生产的精确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计量校验中有这样一件能够说明计量检验重要性的经典案例,某化肥厂,厂里有一批定量包装机,以前一直不检,因为领导认为花钱,但是后来通过我们做工作,他们检定了,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50公斤每袋的化肥,每袋要多给一公斤,全厂算下来,一年的损失在150万元,而原凶就是定量包装机误差超差。从那以后,他们单位是到期就检,有时只要发现有一点问题,就要求去检测。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很多企业中需要计量人员的努力,才能使企业重视。计量人员不但要完成检定工作,而且需要不断地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计量的重要性,让企业的管理层看到计量工作产生的效果。

2.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计量工作是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大部分工业企业中把计量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必须有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如果没有计量的测试,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加强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保障计量校验仪器仪表的准确,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2.1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鲍姆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其有效的运用到计量机构需要管理者通过对计量管理工作的贯通,有效的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解,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通过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结构,加强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作出诊断,对已查出的不合格及时纠正,对潜在的不合格有效预防,才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好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改进机制。内部审核和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制定内部审核的考核标准,开展质量体系的自查自改活动等等,从而有效推动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改进。

2.2加快计量机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的实施,促进全员质量管理的实施

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加快人员对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全员的参与。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3加强检验工作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质量工作的实施

计量校验与管理的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技能的成长,有效保障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要通过技术人员的经济效益与计量检验质量紧密挂钩的措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质量终身制原则,落实检验报告互检制度,严格履行审查制。通过加大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作用,组织技术交流会,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对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和论文交流活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促进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3.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加快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更好的实施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中心,对机构的质量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必须保证质量体系建立过程的完善。一个完整的建立程序是建立有效质量体的基本保证,质量体系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没有严格的制订程序作为保障是很难产生这样的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在实践中质量体系的建立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质量环。质量环就是指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它是质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职能,为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确立目标,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

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采用的具体措施、设备的配备以及人员的安置。这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应用地程度和实施效果。

形成文件。质量体系必须是一个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全员培训。最高管理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的教育及培训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时非常重要的,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这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质量体系审核。没有严格的审核,就没有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监督审核是判断质量体系文件被贯彻执行好坏的有效途径,是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质量体系复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复审、反馈信息,以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更好的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结论:

全面质量管理通过的实施,还需要计量机构对本身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来进行加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强各个部门间的有效联系,提高质量管理中心的监控效率。通过多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促进计量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分析[M].海南工业机械出版社,2007,3.

[2]赵怀柔.计量的重要性[M].工业技术出版社,2006,12.

[3]王晓明.计量机构校验质量对于企业经济的影响[M].内蒙古出版社,2007,5.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7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法制建设、执法监管、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管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农业部配套的部门规章及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相应颁布实施,都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标准依据。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各省及所属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门机构相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以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共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累计达到4500多项,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启动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已创建500多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一大批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

2010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1.2万多个,全国“三品一标”总数达到8万个,认定产地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以上,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投资建设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和专业性检验检测中心36个、部级区域性检测中心13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30个和县级质检站936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贯通部省地县的工作机构基本建立,体系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法正式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安全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假冒伪劣食品禁而不绝、食品包装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儿童食品和保健品质量不合格、配方不科学,餐饮企业经营不规范、操作不安全等陆续暴露的问题,给农产品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企业安全责任的不落实,一些食品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不讲诚信,甚至明知故犯、违法违规、逃避监管,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政府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理念不强,重效益、轻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衔接不够,全程监管、综合监管、协同执法能力较弱。食品安全制度仍有漏洞,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为农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监管,不断提升水平,着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

风险管理模式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来说,是公认的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确立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既是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实需要。

2011年农业部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办法规范,积极构建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主产区风险评估定位监测站点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和实施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大力推进应急处置科学化。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围绕污染物毒理学评价技术、剂量反应评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公共模型软件设计等风险评估共性技术开展研发,针对农产品中潜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其他外来的危害因素,加强其危害途径、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交流合作,跟踪国际风险评估技术前沿,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普宣传,主动答疑解惑,营造一个政府、企业、消费者、科研教学人员等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都了解、认识、接受和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氛围。

农业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入手,标本兼治”,强化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五大能力,推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计量检测装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 SDCA

1、计量检测装备管理现状

本文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寿命整个过程的管理,即是装备论证、设计、研制、交付、存储、使用到报废全寿命过程的管理。 总结计量检测装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计量检测装备管理重视不够

随着技术进步,新研制的计量检测装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系统庞大,但由于人才、技术、存放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对装备只用不管、维修难、计量难、重购轻管、重用轻检等现象普遍存在,规范化管理意识和技术保障手段与装备质量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装备管理重形式,轻内容,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造成装备管理实效差。装备操管人员对装备保养只是开关机检查,不注重装备的内在技术状态检查。装备检查只注重实验室卫生、装备表面整洁情况、装备资料统计情况,轻视装备保养的内在维护和保养检查,这样就造成了装备检查时装备完好无缺,技术状态良好,随机资料和登统计齐全,而到装备需要真正使用时,部分装备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装备的性能,也大大影响了装备的计量检测能力。

1.2 对计量检测装备质量控制认识不够

计量检测装备质量控制应该贯穿于设备论证、设计、研制、交付、存储、使用到报废全寿命过程,但有些单位和个人片面地认为质量控制只是机关和质量部门的事,专业研究所只要会使用就够了,有些装备的直接使用者质量管理意识薄弱,认为质量控制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认为质量管理就是添麻烦,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装备能“正常”工作就行。针对具体装备,深入到维护、保养、使用等具体技术操作层面的规定少,这样就造成了装备管理规范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实际上,计量检测装备的论证、设计、研制、生产、使用到报废等全过程都需要领导、机关及相关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所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装备的质量有保证,装备的使用效能才能稳步提升。

1.3 部分计量检测装备论证不够充分

目前有些计量检测装备论证不够充分,过分追求装备的先进性,要求功能全、指标高,在研制过程中,由于指标的提高,造成了系统庞大和可靠性降低,而这些功能和指标除了在计量检测装备验收过程中加以验证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复杂功能。

2、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计量检测装备的管理

TQM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TQM的特点可归纳为“三全”的管理思想,即全面的质量概念、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2.1注重全过程质量控制,实行计量检测装备全寿命管理

TQM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从技术上尽量改善装备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使用TQM的方法进行装备管理是确保高密度任务形式下高质量完成试验任务的重要途径。装备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装备论证、设计、研制、交付、存储、使用到报废全寿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个环节,都要设置质量监控点,收集分析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和共享。

装备性能及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装备论证阶段及方案设计阶段,也就是说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后期管理出来的,因此必须将装备论证阶段及方案设计阶段纳入到装备管理中,在论证和方案设计阶段就将试验装用装备的维修性、保障性、可靠性等要求详细论证,因为这些指标直接影响计量检测装备的使用保障和寿命周期,一旦设计完成后就难以改变。为了避免计量检测装备“先天不足”,必须在研制任务书中明确使用性及维修性、保障性和可靠性等要求,在设计阶段,研制单位应将维修性、保障性和可靠性要求一起设计,并与设计方案一并通过审查后再开展后续研制工作。

2.2建立科学的计量检测装备管理监督和检查机制

在计量检测装备全寿命管理过程中,应建立一种长期协调合作的“交互”模式管理机制。它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专业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全体参与。TQM就是一种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方式,全员参与不仅包括装备使用单位人员的参与,当然也包括各级领导的参与。

这种“交互”管理模式就是把机关的装备管理与专业研究所对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机关和专业研究所之间建立起交互联通、长期稳定、有效运行的管理网络,机关在进行装备检查时,要指定专人跟踪,不仅要关注装备存放的环境,还应向装备各岗位负责人了解装备的技术状态和指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进行了哪些维修,装备的性能是否下降,对装备的革新改造有什么建议等。同时管理部门还要了解装备负责人对岗位的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使管理部门随时了解装备的状态,为改进和提高装备质量性能提供现实依据,提高解决技术、保障、管理难题的能力。

机关与专业研究所建立长期协调合作的“交互”模式管理应制度化,定期让装备管理人员与机关人员联系,协调装备管理方面的信息,当装备运行出现问题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装备完好运行时可以交流装备技术的知识,或装备改造、发展问题。实现“交互”的管理模式,使装备管理更加科学化。

2.3一线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

实现计量检测装备的全寿命管理离不开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只有树立了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执行,才能延长计量检测装备的使用寿命。

装备管理人员应建立标准的工作流程,要求操管人员在装备论证、设计、研制、交付、存储、使用到报废全寿命过程中,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执行。

3、用PDCA和SDCA相结合的方法管理计量检测装备

在质量管理体系PDCA方法基础上对计量检测工作人员提出了SDCA方法。PDCA表示改进,其目的是提高流程的标准,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重在改善,而SDCA方法则表示维持,其目的就是标准化和稳定现有的流程。SDCA循环表示标准化维持,即“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调整)” 模式,包括所有和改进过程相关的流程的更新(标准化),并使其平稳运行,然后检查过程,以确保其精确性,最后做出合理分析和调整,使得过程能够满足愿望和要求。

SDCA和PDCA的应用实践和领域不同,它们对应维持与改善两方面,通过SDCA循环对该改进过程进行标准化和巩固。应用SDCA和PDCA相结合的方法管理计量检测装备,可使计量检测装备质量得到持续的巩固和提高。

使用PDCA和SDCA相结合的方法对计量检测装备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完成计量检测任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珍.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探索[M].数字技术与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范文9

关键词:市政工程;测量;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测量是工程建设的必须环节,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最为准确的测量数据,支持市政工程。市政工程测量的系统性比较强,重点规划工程测量中的关键点,用于稳固市政工程的数据基础,约束市政工程的全过程。测量在市政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推进市政工程的建设,优化市政工程的测量,做好市政工程的测量工作。

一、市政工程测量的意义

(一)市政工程的设计基础

在市政工程施工之前,则需要对工程进行设计,但无论是在初步设计联合体不是方案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阶段都需要以测量的数据作为设计的依据,所以可以说市政工程测量是市政工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测量相关的数据,则无法对市政工程进行设计。

(二)市政工程施工的保障

在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有中心线恢复、测设路基边桩与施工控制桩、测设竖曲线等。这就需要先将中心线控制桩定出来,使其在施工进行时有所参照。而中心线的测设则可利用解析法,即以定线条件为依据,将各曲线折点与主点推算出来,并按施工图的要求将里程桩实地放出,同时进行高程测设,一般里程桩的间距范围在30至100米内,各中心桩至少应与一个相邻中心桩通视。另外应加定桩于起点、交点、终点、重要方向,再在中线桩基础上进行细部点与轴线的放样。由此可见,测量工作是市政工程的有效保障。

(三)市政工程验收的手段

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也要进行进行测量工作,这阶段的测量则主要是对工程主要点位的高程和平面位置进行测定,以确保其与设计时的要求相符,为市政工程的正式交付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在这个阶段的测量工作中可以利用全野外数据测绘方式来进行,不仅能够获得高程和坐标,而且不需要再进行人工教育处就可以形成图形文件,具有较高的成图精度,测量工作量降低。

二、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几个关键点

(一)高程控制测量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一般要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设置高程控制点。相邻高程控制点还要设置水准路线,之后由各条水准路线构成网形就是高程控制网。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高程测量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起完整的高程控制网。在设计高程控制网的时候,一般要运用等外闭合水准路线控制的方法来进行设置。所谓采用等外闭合水准路线控制方法主要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后前前后的原则来对每一站进行观测。在工程测量中一般要用自动安平水准仪顺时针观测,然后再利用微倾水准仪逆时针观测。

2.进行计算。在这个阶段是要计算视距和高差。在计算视距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公式来进行计算。在计算高差的时候要高度重视误差,严格限制两次高差计算结果的误差。针对两次高差误差大于5mm的情形,必须要认真找出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要求。

3.要进行检核。在测量过程中还需要水准检核。在水准检核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闭合差。当闭合差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其中原因。在工程测量过程中闭合差不超过容许值的时候,误差产生的机会将会是均等的。

(二)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的关键环节,在工程测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工程建设中所有资料的准确性都与平面控制测量有很大关系。平面控制测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针对平面控制测量一般是采用交会法定点、导线测量以及三角测量等手段来进行测量。

针对平面控制测量主要是通过在测量区域内构建出一系列的如四边形、三角形、中点多边形以及折线形等平面控制网来进行测量。在这几种图形之中三角形应用最为普遍。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对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进行精确控制。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坚持分级布网、逐级控制、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来进行测量。只有坚持这三个原则才能真正科学高效的控制。

(三)桩线测量与维护

桩线在市政工程中能够构成主要的测量框架,稳定工程测量的基础项目。测量人员针对桩线,实行测量与维护,管控市政工程的整体测量,为市政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数据保证。针对桩线的测量与维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按照测量方案,提前推断测量标高,然后将数据进行实际的核算,以免出现错误,例如:某市政桥梁工程,因为测量人员在测量之前已经推断出高程,从而使得该工程实现最大化的施工效率,施工并没有因为高程推算问题,影响测量工程的时效,只需核算一遍标高,保障该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二,明确测量桩线,桩线是市政工程测量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测量人员准确放线,控制桩线的距离,随时检查桩线的完整性,避免被破坏。

(四)水准点

水准点设置在工程测量以前,水准点是市政工程的一部分,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水准点离工期测量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容易受到破坏,如:沉陷、冲撞等,水准点需在严格控制下,才可发挥准确性。针对水准点的设计与控制,提出三点要求。

1.核对水准点的设计,各项数据要控制在偏差允许的范围内,审核不符合测量实际的点;

2.市政工程项目标段较多时,需要增设水准点,控制水准点的闭合程序,用于满足测量标段的需求;

3.稳定水准点,选择固定性比较强的位置点,如果工程测量周期不到,测量人员需指定审核周期,确保水准点的位置。

(五)工程横纵断面的测量

横纵断面用于辅助工程测量中的土方量核算。例如:测量后与原本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计算两者之间的误差,如果误差在波动范围以内,表示测量方案可以直接执行,按照测量方案设计的内容即可,不需以横纵断面的测量为标准,如果两者数值之间出现较大误差时,测量人员呈报监理部门,重新规划横断面的测量。工程横断面测量中,监理部门主要是核对测量方案中的失误数据、信息,规避市政工程的测量误差,做好监理与核实的工作。

三、市政工程测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对施工过程中控制网的质量进行分析

工程测量要遵照具体的流程进行,如上述的前期勘察、器材准备、布点工作等依次有序进行,之后即是控制网的布设,然后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工程项目的主轴线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工作。施工控制网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工程测量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但客观上会存在控制网的测量误差,主要是因为现场环境和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要将测量的时间和次数尽量增加,减小误差。但对于工期紧,施工复杂的情况,适当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计算。

(二)对施工放样质量的分析

在测量施工放样时会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偏离中心、测量角度的选取、施工环境的客观因素、测量仪器的操作不当或精度误差和经纬仪对中误差等因素,都会给施工放样精度的测量带来影响,其中仪器误差和地形因素是系统误差,测量角度与测量偏离中心属于偶然误差,在测量中要注意测量方式方法的选取,尽量避免偶然误差,一般用极坐标法来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其效果好、操作简单,在日常的测量中应用非常广泛。

结束语

测量与测绘在市政工程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政工程的发展,工程测量中同样发展出诸多新技术,便于定位市政工程的各项环节,以免出现测量问题,影响市政工程的安全建设。准确的测量数据能够促进市政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强化测量技术的运用,提升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保障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平红. GPS高程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