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49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1

11月26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学理重要指示要求,总结2015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研究2016年总体工作思路,审议《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8个文件,部署下一步工作。

张高丽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之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张高丽强调,要强化规划引导,努力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相关省市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要坚持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要坚持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新优势,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要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长江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为中心,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合理有效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发挥对稳增长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抓紧建立沿江11省市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张高丽最后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协同联动,扎实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2

一、抓部署强化责任,构建“三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是引领“三风”建设开局起步的前提。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纪委协调、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建立责任分工、目标责任、综合考核、问责追究四个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制,高规格谋划“三风”建设工作,为推进“三风”建设提供前提保障。一是明确主体,建立责任分工体系。调整《肇源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了县委常委、副县长,科级党政一把手“三级”领导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具体责任,确定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解决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等四个方面24项责任分工,落实责任领导、协助领导、牵头单位、配合部门,形成了人人有责,分级负责的领导工作机制。二是细化指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下发《肇源县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肇源县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分梯次成立全县“三风”建设领导小组、“三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三风”建设专题推进组三个组织;分层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三风”动员会、专题推进会;分层面落实“三风”建设19个项目,明确34项具体工作任务,按动员部署、整体推进、整改提高、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依42个大项77个小项推进,形成了脉络清晰、任务明确、条块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三是立标定位,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制定《肇源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核方案》,突出“龙头”牵动,实施“综合”考核。形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构建惩防体系建设、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效能监察等七个方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核体系。考核范围包括全县21个党群机关、72个政府部门、14个事业单位、21个乡镇(场)、135个村党支部共263个单位和部门,实现“全覆盖、无盲点”。引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取部门阶段检查与年度集中验收相结合、组织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分考核前公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谈心谈话、走访调查和考核总评六步进行,各项得分按比例折合记入总分,做定量考核;稳定、案件、重大责任事故等作为“一票否决”项目,做定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综合运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考核机制。四是严格奖惩,建立问责追究体系。按照《肇源县关于对科级班子和科级干部违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肇源县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四个一”监督检查办法的规定》,层层问效,分级问责。对“三风”建设不部署、不落实和推进不力的,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违纪违法案件,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逐级追究,形成了有位有责、失责必究的问责机制。一年来,我们采取听、述、访、谈、看等方式对20家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在党风、政风和行风方面提出意见建议32条,对6名督查对象进行了诫勉谈话。县委常委公开作出廉洁自律“五项承诺”,全县科级班子正职153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责任书,明确了本人履行职责的具体措施,并对照责任内容进行自查自纠,形成《自查报告》和《整改材料》。

二、抓推进搭建平台,构建“三风”建设互动机制

创建载体、搭建平台是促进“三风”建设相互作用,齐头并进的关键。我们突出领导干部、党政机关、行业部门三个重点,通过建立廉政、效能、服务三个平台,高标准推进“三风”建设工作,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行风。一是“廉”字当头,搭建干部廉政教育平台。我们坚持推进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廉政培训教育,党纪条规知识竞赛,反腐倡廉理论调研,廉政文化活动周,编创格言警句,廉政文化书画展,廉政文化专场演出,加大对升学宴、婚丧大办、公车私用“三项专项治理”以及县创“廉洁机关”、乡创“廉洁乡镇”、村级创建“示范村”三级联创等系列活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明显增强。编印《肇源廉政文化作品集》和《肇源县廉政格言警句选编》共15 000册,征集理论文章93篇、调研文章62篇,下发“倡导廉政风尚、创建和谐之家”倡议书1 000份,签订《家庭廉洁承诺书》657份,创建“廉洁机关”10个、“廉洁乡镇”5个、“示范村”47个,就办升学宴、超标配车问题实施诫勉谈话6人(次)、通报批评2人(次)。二是“勤”字当先,搭建机关效能建设平台。我们坚持监察促效、检查问效、公开提效,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年、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十公开”以及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等系列活动,出台《肇源县效能告诫办法》、《肇源县加强监督全面推进公开工作实施意见》等保障措施,转变政风,打造效能机关。一年来,我们开展机关效能明察暗访活动6次,发现并告诫违反机关工作纪律18人(次);监督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28个,涉及金额6 600万元,全程参与国有资产清核及拍卖处置活动3次,对全县规模较大的15家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就3家企业没有做环评、污水处理设备没有验收和运转不畅以及县屠宰场存在污水排放等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建议和意见;建立公开网站13个、电子屏幕35个,组织公开工作专项检查4次,全面加强行政监察工作。三是“利”字为本,搭建行业为民服务平台。我们坚持纠建并举,重在建设,推进“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红盾护农”、“绿色通道月”、治理教育“乱收费”、“阳光行动”等系列活动,端正行风,纠正和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一年来,通过基层站所评议,查找出共性问题6个,个性问题23个,全部得到有效解决;组织14个行风重点参评单位在肇源电视台和《今日肇源》进行公开承诺,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检查农资和农药商店186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36种,价值10万元;协调减免农用车辆养路费、运输管理费、过路费20万元;受理查处乱收费、乱办班案件7件,对两名校长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两名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设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企业监测点4个,协调解决相关问题21个,对尚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专题报告。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核心增长极;南昌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77-03

一、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南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原因很多,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大,使得南昌市的工作重心有偏移,城乡一体化意识单薄、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合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战略中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在原来做好“两篇”文章的战略决策中,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位置。不知道发展经济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间是辩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的单向度投资取向问题。“站在省内看南昌、比照中部看南昌、放眼全国看南昌、走向世界看南昌”,南昌仍属于欠发达省会城市。尤其是近年来,南昌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南昌经济总量偏小,财力不足,农村民生工程投入更是少于城市,市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不够。三是旧体制瓶颈问题。核心是旧有的行政区划已经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问题: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自1955年设置以来已经长达近59年。各个县区或者太小,或者太散,或者孤立,或者被分裂,南昌市行政区划的混乱与错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少见。这种混乱错位的畸形区划,不但给南昌市以高效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形成了障碍,而且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四是发展规划滞后问题。城乡发展规划不全面、不深入。市一级规划只重视城区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县一级规划中的有关乡村规划又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五是农村增收难,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六是公共服务均衡问题严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相对匮乏滞后,统筹层次低,统筹范围小。七是缺乏长效机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和新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大计的迫切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基本态势。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具体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部署,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关系的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顶层设计,提到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样的高度进行部署。

(二)《规划》对江西南昌的重视和期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以省会城市南昌为核心,区域其他5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规划》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这无疑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极佳机会。

(三)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新的高要求

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对包括南昌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南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提出的主要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要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全力贯彻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作出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决定,确立把南昌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并召开“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动员大会,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要实现的目标。

三、南昌“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解放思想、树立理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把加快南昌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层面,提高到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应该成为南昌市干部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经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党中央已经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更是要求全国上下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根本指针。作为江西省会城市的南昌,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去做,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不能有片面认识,不能有选择地执行。其次,认识到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推进南昌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南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南昌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南昌的现代化;没有南昌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南昌市全面小康。第三,推进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南昌地区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增加内需,就是发展经济,也就是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南昌的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之中,置于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一并进行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南昌来说,发展经济打造核心增长极,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是同一个目标,把两项工作放在一起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推进,即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加以实施,既是南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也是国家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内需的最大动力、中国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潜力、推动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的今天,如果还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分开,经济发展本身、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将是一句空话。而实际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南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已经包含了要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和新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实际上都有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南昌必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顶层战略设计,置于“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做好“两篇”文章战略同等高度,同时同步加以推进,在打造核心增长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的过程中,完成南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跨越历史、面对现实、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全方位调整南昌地区行政区划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要求,南昌必须站在以高层次管理带来高速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推进的高度,以大气魄、大战略、大发展的视角,全方位调整南昌市全境行政区划,真正凸现两核双城,沿江发展,以城带乡,揽工哺农的现代新型城市区划。具体建议是,在取消现有全部行政县区设置基础上,彻底消灭“县”与“区”的区隔,把南昌市分为六大城市行政区(板块),即东北板块,包括现有东湖区全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境、青山湖区部分、南昌县的北部地区;东南板块,包括现有西湖区全境、青云谱区全境、南昌县的南部地区(向塘镇除外);西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开发区、桑海开发区、新建县的下新建部分、新建县长陵镇北部;西南板块,包括红谷滩地区会展路以南,红角洲地区、九龙湖地区、新建县的上新建部分;湾里和安义板块;进贤县板块。与此同时,重新选择最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地址,建设新的南昌市行政中心和各新成立的区行政中心,形成南昌的鲜明特色。

(四)以大开大合的开放思维,以顶层设计的规划取向,以全域南昌的崭新理念,按照国家城乡统筹、“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规划

南昌市应该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为目标,制定覆盖包括全部农村地区在内的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重新制定《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要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形成“城市规划——城区规划——镇规划——村规划”全覆盖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就是打造核心增长极,就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就是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南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最终实现南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这一基础上,确立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到南昌市实施聚焦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

二是在总体目标上确立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南昌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以城乡同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支撑南昌核心增长极的打造,全方位调整南昌区划,构建全域南昌,全力推动以“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三置换”为核心内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彻底取消城市市民和农村村民在土地、户籍、产权、社保、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

三是在推进步骤上确立目标责任和项目考核制度。必须形成科学合理、可行性操作性强、评价指标明晰、责任追究到位、评估合格转段的阶段性推进模式,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要建立考核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城乡一体化工作列入自己年度工作规划,统筹安排。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7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关于加快发展的认识和体会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对贵阳市加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推动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是要坚持能快则快,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要坚持投资带动,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增长。三是要坚持工业强市,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坚持“三轮驱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六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共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

顺应时代潮流 谋求遵义新跨越

今年,是遵义市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构建和谐遵义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培育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努力把遵义“建设成为与遵义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的城市”,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黔北崛起、遵义振兴。加快推进“三新一强”,是顺应时代潮流、谋求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今后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发展课题。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项目经济,始终把发展经济落到项目上。一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二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要在城市化建设上,将启动东南部新区和新浦科教园区的建设、启动新一轮城市修编规划,按照200万人口规划好城市建设,同时加大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推介力度。

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辛维光:

围绕“三个基本”构建和谐六盘水

六盘水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构建和谐六盘水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基本建成重要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文明和谐、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推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凉都”品牌。四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南下出海、北上入江、东进贵阳、西连云南的快速通道。五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六是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安顺市委书记陈海峰:

奋力提速发展 实现黔中崛起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安顺市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的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顺市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和谐安顺建设。

中共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

“五大产业、三大重点”

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6年,黔东南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开了个好头。2007年,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州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大力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电力、电冶、中药材、旅游等“五大产业”,着力抓好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大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黔南州委副书记、代州长李月成:

围绕大通道建设大基地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黔南州将以围绕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五大基地。2007年,将是我们下大力气发展快速交通的一年,我们要切实做好贵阳至广州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开工、黔桂铁路改造、贵新公路的复线工程、马场坪至遵义高速公路的建设,这5条高速通道的建设,意义非常巨大,将为黔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努力做好每一条大通道的各项服务工作,着力打造黔南州的大交通。在抓好交通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将结合黔南州的实际,把黔南打造成珠江三角洲的旅游休闲基地、生活基地、产业转移的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物流基地等五大基地。

中共黔西南州委书记陈敏:

着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

人和、业兴”美好家园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黔西南”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着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实现我州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我们将积极发挥政府公共职能作用,着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好家园。一是做大做强能源支柱产业;二是要突出抓好“三农”工作;三是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强市强县强镇建设;四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五是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把移民工作等难点、热点等问题做成亮点,使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岗、居者有其房,努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

中共毕节地委书记刘晓凯:

深化“三大主题”

开创毕节试验区发展新局面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毕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2007年,我们将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毕节”;深入推进干部理论学习,切实搞好干部培训工作,搞好换届选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谌贻琴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5

关键词:国家发a展战略;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01-03

国家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达成国家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最高的规划,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地方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每个区域发展而言,将会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也有部分区域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对地方区域规划能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区,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并包含山东、山西、湖北、安徽省等12个地市3个县区,经济区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全面推进的阶段。继续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更好地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加快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等有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文献综述

杨龙等(2012)从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会影响到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向地方以新的方式赋权,地方以新的方式影响中央的政策,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会得以拓展。任俊英(2010)认为,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符合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且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推动中原崛起,进而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田林元(2010)指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原经济区可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牛正兰(2007)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而选择的。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与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相关联的。倪鹏飞(2010)指出,要把建设中原经济区放到全球范围来看,充分利用全球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带动发挥本地区的各项优势,培育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刘荣增(2010)指出,强心固边应是中原经济区形成的基本保障,产业承接与聚集应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文化合力是中原经济区形成的纽带。王作成(2010)认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面临的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因此中原经济区需要有一个核心增长极作为发展引擎来引领区域发展,来强化经济区内的经济联系并完善经济区的功能。要加快推进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国内竞争力。赵夏爽(2011)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中原经济区争取在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综上,已有研究多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现有研究中原经济区的相关文献也多从中原经济区建设较单一的层面出发,研究如何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为视角的文章则比较罕见。本文则试图以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例子,系统地阐述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总结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分析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南省历来都是我国的第一农业大省,也是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河南的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之首,有着“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民以食为天,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2.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十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为中原经济区勾画出了一幅发展又好又快的蓝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的客观需要。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看,东部沿海的经济布局已基本完善,但中西部经济区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的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内的经济发展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强,内在联系紧密。推动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通过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促进国家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1.举全国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要加大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并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认真落实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各方面的政策。《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份标志着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件的出台,更是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行动纲领和清晰明确的指导框架。这些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支持性的政策,可以举全国之力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这些政策出台以来,中原经济区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进展顺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落地;以航空港为依托,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贸易服务试点已经获得了批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铁路也纳入了国家铁路网规划;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也在逐步推动。

2.眼球效应吸引外资和人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带来巨大的眼球效应。从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情况看,眼球效应已逐步显现,也已经给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投资、人才等发展机遇。富士康、联邦快递、俄罗斯空桥、菜鸟科技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进一步地产生了眼球效应,带动了一些其他配套企业的逐渐入驻。有了眼球效应以后,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会形成更为长期、有效的注意力经济效应,最终完成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

3.待遇平等化,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省份中,都有了自己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少数没有的如浙江省,也都在为此而努力。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前,是没有自己在国家层面的战略的,所以在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以后,有关领导和专家便为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努力,引起国家的重视,也为自身争取到与其他省份相平等的待遇,是以变制变,避免在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而且由于地处内陆,开放成本高,河南及周边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及瓶颈制约,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将逐步打破中原经济区在对外开放上的瓶颈制约。国务院已经批复了以航空港为依托的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贸易服务试点,这会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同时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也将成为重要的内陆对外开放门户。

四、抓住契机,更好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年多以来,虽借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已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之外,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来看,区域内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还都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较严重;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化”发展不协调;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较少;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未很好发挥;区域互动联动机制仍不完善。

1.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协调发展。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四化”协调发展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河南是我国的第一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地位尤其突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注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不牺牲粮食和生态的准则,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次,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也有助于转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放开省辖市的户口限制,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农民进城提供好各类社会保障,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建设特色产业。推进信息化进程,使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进程。

2.加强城市建设。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加强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提升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区域周边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群。从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郑州和洛阳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说明这两个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综合能力较强,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两个增长极,起到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但是两个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和影响能力依然有限,其影响长期以来不能涵盖省内周边的一些城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城市影响区的挤压。所以,必须要继续全面提高郑州的竞争力,促使郑州从经济、规模、城市建设与管理、空间布局等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同时,提高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使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3.发展软实力。一方面,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独特又显著的文化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也是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之一。但是,目前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层次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尚未把这些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力量。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层次的文化及旅游产业,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大力拓展文化品牌,真正使中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口优势。2010年7月,河南人口就突破了1亿,同时拥有3 00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曾经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在人口红利快要消失之际,河南的人口优势将大大发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全面提高区域内人口的综合素质,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从而把人口众多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4.加强与外省联动。中原经济区并不是只靠河南省的力量就能建设完成,也不能仅仅依靠区域内所包含的一些省份来进行建设。一方面,区域内部之间各省要有分工及合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市场准入及政府服务等主要方面和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使得每个省份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发展空间能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还要完善与区域外其他省份的合作机制,密切与长三角、山东半岛、江苏沿海、京津冀、关中―天水等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发挥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 任俊英.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 田林元.浅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4] 倪鹏飞.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

[5] 王作成.集中力量,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和区域竞争平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对策

1引言

宿迁市地处长三角地区,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互动的重要节点。建市以来,宿迁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富民,加快转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立足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2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2.1坚持生态优先,着力凝聚思想共识

生态优势是宿迁的最大优势,宿迁始终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宿迁发展指出的“建设生态大公园”大方向,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互利共赢。在规划引领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试行开展绿色发展评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独具特色的“1+1+N”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注重从根本上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在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中,宿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和政府重视程度评价值均位列全省第二。

2.2补齐生态短板,着力抓好环境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污水治理、洪水防范、涝水外排、供水安全、节水管理“五水共治”,控制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污染、防控土壤退化、治理地力透支、控制面源污染“五土整治”,燃煤烟气、车船尾气、工业废气、扬尘灰气、餐饮排气“五气治理”,坚决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不断提升宿迁生态环境质量。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江苏期间,累计交办宿迁市48件环境件,案件数量全省最少,占比不足2%,全部按时办结。在召开的督察情况反馈会上,宿迁市是2个未被点名通报的设区市之一。去年,按照“彻底禁、禁彻底”的要求,全面开展耿车片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全市6978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户全部整改到位,清理废旧物资60余万t,清运填埋垃圾14.4万t,用3个月时间,彻底解决了被国家环保部挂号、困扰城区30年、涵盖气水土多要素污染的历史顽疾,耿车片区的“耿车味”已经变成了“耿车蓝”,“垃圾镇”转型成了“淘宝镇”,整治成果被《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中国环境报专版进行报道。

2.3强化生态优势,着力提升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沿大运河、沿古黄河、环洪泽湖、环骆马湖和环中心城市等“五大生态走廊”建设,大力推进沿河、沿湖、沿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积极实施林相改造和树种更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林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1%,居全国平原城市前列。集中禁止洪泽湖和骆马湖采砂,整治716条非法采砂船,非法采砂得到全面控制。加大退渔还湿还湖和渔民上岸工程推进力度,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10万亩,湿地总面积达到256万亩。围绕林荫、彩色、花园、海绵“四个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景观、生态、休憩相融合的复合型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6%;大力整治镇村环境,创成部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优化生态红线,全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73%,位居全省第二,为发展生态经济留足了生态资产。

2.4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加快绿色转型

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新路,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双提升”。科学编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以生态为基因,把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与转变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推动生态与工业、农业、旅游、养生、文化等进行跨界融合,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持以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在扶贫重点片区选取8个乡镇进行试点,推动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生态环保创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快农民向股东转变、务农向务工转变、打工向创业转变。近期,正在推进沿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生态富民先行带建设,实施建设百万亩生态成片林、百万亩生态湿地、百万亩生态高效农业、百条生态河道、百个风情旅游景点、百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六百”工程。

3宿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宿迁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政策、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1个别地方落实责任不够主动

个别地方对环境污染问题仍采取遮遮掩掩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或有案不查、有罪不究,或降格处理、以罚代刑。重地方发展、轻环境保护,对待环保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现象,不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尤其是少数基层党委政府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力;相关职能部门对自己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认识不到位。

3.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

一是农业结构不够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养殖数量大,但产出效益低,且粪污收集、处理和利用设施缺乏有效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比如:产业链式集聚需要配套的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纺织印染服务中心等公共处理平台尚未建设到位,其他产业链式集聚需要的公共处理设施也较为缺乏。三是城市集中供热覆盖范围不大,城市集中供热尚未实现全覆盖,工业园区供热管网覆盖率为80%,整体供热能力不足,供热缺口较大。四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乡镇污水处理覆盖范围不足50%,村居不足2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密度仅达到8.7km/km2,与10km/km2的合理密度仍有一定差距。五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终端处理设施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乡镇中转站垃圾渗滤液未处理,餐厨垃圾处置场等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

3.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6年宿迁市PM2.5浓度减降率和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省级考核要求,但秋冬季节受不良气象条件和北方集中采暖燃煤影响,加之市区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燃煤较多、机动车增长较快、道路和工地扬尘管控难度大等因素,导致宿迁容易产生污染天气,持续减降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水环境质量提升空间较大。列入省考的26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虽好于省考要求,但没有Ⅱ类水体,且劣Ⅴ类水质比例高。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3.4经济发展绿色水平需要提升

目前,宿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未彻底转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集约节约化发展水平不高,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增大绿量压力很大。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下达的目标,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主要目标要求达到0.524t标准煤/万元,而宿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68t标准煤/万元。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较低,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品质也需要提升。

4加强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4.1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建市以来,宿迁一直秉持生态立市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宿迁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宿迁在江苏省率先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新路。利用3-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5个生态富民片区、8个生态经济示范乡镇、5个生态特色产业园,50个生态农业示范园、50个生态经济示范企业、50个生态养殖示范项目、5个生态旅游示范景区、5大生态走廊、25个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系列创建,全面治理大气、水、土壤和异味等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创新能力、生态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4.2推进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按时序进度推进尾水导流工程建设,做好马陵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扫尾工作、马陵河水生态系统构建、马陵河沿线智慧系统构建等。加快推进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可研编制、项目立项、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督促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退田还湖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开工。加快大运河、古黄河、环洪泽湖、环骆马湖和环中心城市“五大生态廊道”建设,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单项规划编制工作,依据规划细化方案,推进五大廊道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4.3提升“四大能力”水平

环境承载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宿迁来讲,必须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1)提升污染物收集能力。加强污水收集,加快城市雨污分流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推进镇村污水管网建设;加强污物收集,着眼垃圾分类和收运,构建城乡一体大环卫格局。(2)提升污染物处置能力。强化生活污染处置,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着眼污染物处置,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置终端和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危废焚烧处置项目等建设;强化生产污染处置,开展畜禽养殖场提标改造建设,从源头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3)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推行集中供热,加强供气设施建设,提高供气能力;严格使用合格煤、优质煤,全面提高煤质和燃用效率。(4)提升碳汇能力。全面构建生态保护林网,大力推进碳汇造林项目,切实提高碳汇水平。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进100万亩生态经济林、100万亩生态湿地建设。

4.4建设重点绿色生态屏障

重点围绕洪泽湖、骆马湖周边,古黄河、京杭大运河、新沂河等流域性河流两侧,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城乡道路两侧等“三沿”区域,以及沭阳县新河、庙头、颜集、扎下、潼阳等西南花木产业林片区,泗阳县卢集、高渡、裴圩、城厢等成子湖林果苗木片区,泗洪县峰山、天岗湖、双沟西南岗经济林果片区“三大”片区生态林建设目标,全面排查确认林木种类面积,掌握并确定好规划的任务数据,按计划推进秋冬绿化造林工作,为打造特色生态林区、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13(3).

[2]程杨.宿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6(35).

[3]张琥.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造福于民[N].宿迁日报,2015-12-22.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7

这次会议是我州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和全省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监管、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紧急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和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今天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顶效楼纳村庄整治示范点和市城市骨干路网建设。会前安排实地参观考察,目的是让大家理解我州实施的城镇化带动战略,既在城市,也在农村,是城乡协调、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民进城进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刚才,同志从部门工作的角度,总结回顾了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年城镇化推进的工作重点和措施,讲得都很好,我完全同意。会议还传达了《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州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州政府与各县(市)、顶效开发区签订了目标绩效考核责任状。请大家按照会议的部署,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我州城镇化工作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下面,我受鸣明州长的委托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针对实际,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而提出的两大战略。在今年月日召开的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深刻地指出“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是造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慢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已经成为我省加快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的一大焦点。……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慢’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最重要的载体和支撑。”年,我州的城镇化率为27.1%,低于全省2.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5百分点;今年我州城镇化率约为29%,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左右。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造成了城镇化严重滞后,反之,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抓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民主政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明程度。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不断增强城镇功能,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实现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矛盾,使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集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从我州的情况来看,我州城镇化率仍很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根本途径。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加快我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州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中央和省相继对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为我州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州城镇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我州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年,全国、全省和我州城乡收入比为3.2:1、4.4:1和4.5:1,到年,分别为3.3:1、4.3:1和5.1: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我州属喀斯特岩溶地区,不少农村群众还居住在深山区和石山区,地处边远,居住分散,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多的农民转移为城镇居民,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水平。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从我州的情况来看,尽管这几年城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加上经济社会发展较慢,基础薄弱,城镇化存在和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镇规模水平很低,城镇体系不完善。在全州1.6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县级市1座,县城7个,建制镇65个,城市和建制镇仅占乡镇总数的0.77%和58%,城镇密度仅为每万平方公里0.46个。中心城市规模小,对州域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能力有限。二是城镇的产业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我州城镇经济总量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期欠帐,难以承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三是城镇规划严重滞后和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规划覆盖率为68%,低于全省水平2个百分点,城市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不到50%。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简单粗放,方法落后,脏、乱、差,两违清理整治任务艰巨,农村村庄整治任务更艰巨。

我州城镇化发展与全国、全省、包括周边地区相比都存在相当差距,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城镇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严重不足。州委、州政府初步考虑,“十二五”时期,要坚持阶段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确保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18万人以上、力争达到12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力争达到40%;到2020年,全州城镇人口达到16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初步实现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适应。围绕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具有特色城镇体系建设。一是突出中心,加快市城市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市作为全州政治、经济、社会、商贸物流中心区位优势和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按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休闲旅游中心进行规划建设市。二是强化支撑,形成兴兴安贞城市经济圈,加快推进兴仁、安龙、贞丰“撤县建市”步伐,推动顶效开发区融入城市建设圈并作为全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三是统筹兼顾,推动晴普、册望两个片区组团发展,进一步做大四个县城建设,力争县城规模扩大至5万人以上。四是多点突破,积极促进中心乡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以马岭、威舍、万屯、龙广、德卧、者相、大厂、鲁布格、巧马等交通条件好、产业聚集力强的中心镇为重点,建成一批四级明星城镇,以乌沙、屯脚、雨樟、巴铃、楼下、巴结等小城镇为重点,发展一批五级重点小城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边缘区域”的各类小城镇。以城镇带、城镇群建设为突破点,逐步推进向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向迈进,着力沿汕昆、晴兴、惠兴、望安等的城镇带,推进顶效、马岭、郑屯、万屯、和德卧、龙广、新桥城镇群加快发展。

(二)抓好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州城乡规划工作的目标是:年底以前,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全覆盖,年底以前完成乡规划全覆盖,用一到两年时间实现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全覆盖,重大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全覆盖,近期规划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各项专业规划全覆盖,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将城乡规划调控和管治范围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拓展到整个城乡空间。基本建立从区域到城市、从农村到小城镇、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发展、乡村规划落后于乡村建设、城乡统筹规划落后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近期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要抓好三件事:一是抓紧完成、等重点城市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特别是随着外部交通、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形势的新变化,要着眼于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进一步优化调整城镇体系规划,对县市域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作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充分研究县(市)域经济发展战略、城镇发展定位、城镇等级规模、发展空间布局,引导人口、产业向各级城镇集聚,合理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公共设施,推进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对区域空间开发利用的管制和协调,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全面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旧城改造地区、城乡结合部、历史街区、近期建设地区、储备土地等要优先覆盖。各县市要认真执行《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州府发〔〕13号),在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供应上,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规划和建设部门出具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用地性质等关键技术指标管制的,不得上报审批供地。三是加快推进村级规划成果的利用。我州村级规划工作,经过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20多个月的艰苦努力,已于年12月基本完成了1068个村、51个社区的规划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州新农村建设绘就了蓝图。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村级规划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按照规划实施农村各项建设。要大力推动规划的实施,强力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农村所有建设都必须以规划为指导,按规划来办。要切实做到用地必有规划、建设必有规划,充分发挥村级规划对农村资源配置、产业培育、区域发展、生态建设、村庄建设等的引导、调控作用。

(三)抓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镇规模的盲目扩大,更不是简单的县变市、乡变镇。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模式的变化,所以城镇发展必然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努力实现以城促市、以业兴城的良性互动。二、三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城镇构建框架、扩张规模和完善功能的经济基础。因此,一是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抓好园区建设,抓好项目推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继续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要求的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镇就业、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开发基地。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教育、科技、信息、房地产等为重点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尽快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四)抓好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引导是前提、是基础,市场推动是根本。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路子,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目前制约我州城镇加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城镇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发挥好经营城镇的资金引导作用,使基本属于吃饭财政的各级政府负担沉重。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不断加快我州的城镇化进程。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把城镇的各种要素作为一种资源和商品,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制,逐步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县市政府要将财力主要投向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引导性资金上,以缓减财政压力;要依法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要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问题,加快推进撤县建市工作,有序推进撤乡建镇、县城所在地镇改街道和村改社区工作,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推进制度创新。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城镇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建资金筹措机制,采取灵活手段,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城市用气等公用设施建设。要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城镇建设。

(五)抓好城镇科学管理。城镇管理与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两翼。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规划、建设都不错,但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混乱,治安不好,到处脏乱差,这个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因此,推进城镇化,既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高效、协调、有序的城市管理,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多漏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积极吸收其它优秀城市管理的先进方法来管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使要素流动更顺畅,人民生活更方便。要增强服务功能,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意识,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城镇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突出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关心的问题抓起。要抓难点,继续做好城乡规划范围内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州政府已成立了州“两违”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州政府办公室设立成立了全州两违清理整治办公室,负责督促和指导“两违”清理工作,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项工作,要继续强化责任,形成依法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态度坚决,力度加大,措施加强,推进“两违”清理整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城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脏乱差的现象;要抓基层,加强以社区、居民区为基础的城镇管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抓关键,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规范城镇居民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州、县要及时成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城镇化工作的有关政策,督促检查政策落实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协调解决城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定期不定期听取关于城镇化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街道)也要尽快成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好相关工作人员,切实抓好城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力度,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定责任,扎实推进城镇化工作,做到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上个新台阶、五年实现大发展。

(二)加强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要抓紧编制各项规划。发改部门要把加快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会同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抓紧建立城镇化发展项目库。公安部门要认真制定落实户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做好实施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抓紧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财政部门每年要从公共财政预算和城镇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住建、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建立与城镇化相关的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将城镇化的相关指标逐年纳入年度统计报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新举措,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推进城镇化的浓厚氛围。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8

时年之交,贵阳之变

如果给贵阳的2009年寻找一个关键词的话,贵阳是这几个字:变、变、变。

首先,城市快捷交通体系雏形初显,市容市貌呈现大变化。

全长121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甲秀南路、北京西路、机场路、水东路、黔灵山路、西南环线、金朱东路、兴筑东路……这些路的修建,为贵阳实施“北拓南延东扩西连”拓展计划奠定了交通基础。除此之外,总投资235亿元的贵阳市域快速铁路已开工白云至龙里北联络线等5个项目;总投资124亿元的城市轻轨一号线已开工建设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

总而言之,2009年是贵阳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最大,开工竣工项目最多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对贵阳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赏。林树森省长在考察花溪二道后指出,“路网建设把贵阳市拉开了。城市变宽了,变大了。”

其次,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开工建设,清镇广铝80万吨氧化铝、首钢贵阳特殊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息烽循环经济磷煤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工业项目投资都超过200亿元,开阳醇铵项目、中航工业贵阳飞机发动机生产基地等项目投资均在50亿元以上……2009年开工的工业项目将形成1000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将是过去60年贵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华电清镇塘寨电厂2X60万千瓦机组项目顺利推进,赵斯变电站建成供电,总投资27.2亿、可年新增3000万立方米、日新增供水10万吨的鱼洞峡水库开工,日产气30万立方米的华能焦化四号焦炉、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新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以上诸要素为保障贵阳城市的正常有序运转,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谋定而后动。

2010将至,贵阳市将在以下两方面绘就新蓝图:

一是城市布局。贵阳通往全国7小时快铁交通圈形成后,贵阳与周边城市时间距离缩短。为此,贵阳市将一方面强力实施城市拓展计划,一方面加快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新的高新区、龙洞堡航空城、花溪高校聚集区、三马片区等在明年都要有大的建设动作,争取在产业聚集、人气提升上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将着眼于提升贵阳市在中国西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二是以协办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目标,2010年争取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争取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以“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面貌办好全国民运会。

遵义市市长王晓光:

做大城市、做强产业

遵义市政府将围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预期发展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三新一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民计民生为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加解放思想,更加转变作风,排难进取,奋勇争先,紧紧围绕扩大投资、农民增收、节能减排、创业平台、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民计民生、创建“平安遵义”和政府自身建设,做到“十个坚定不移”,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这次省工作会议的要求,特别是宗源书记讲话精神要求,遵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好,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的速度,更加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加快速度。围绕项目,围绕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按照黔北经济综合区的规划,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红色旅游和绿色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四个产业结构,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现在遵义农业农村,加大绿色食品结构调整,在工业上依托资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把更加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发展好,核心还是做大城市、做强产业。

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有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和“一建双创”的要求,打造六大环境,全力推进建设。遵义市经济总量预计720亿,增速13%,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增幅18.7%,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人民币,增幅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0元,增幅10%。

六盘水市市委书记刘一民:

“自加压力”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情

2009年,在内、外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六盘水市抢抓机遇谋发展,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生显著改善。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经济发展态势已经初现。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0年,六盘水必须辩证地看待明年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困难,决不可盲目乐观,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同时,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自加压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进一步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目前整个六盘水市的产业结构仍然较为单一,工业产品市场主要在外,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极大;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二元结构也较为突出。因此,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是2010年六盘水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重要任务之一。六盘水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抓实,通过扩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改善民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在“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方面,六盘水将继续推进和深化“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在实施重点突破的同时,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加强市县乡三级联动,力促“三农”新变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面对复杂的形势,六盘水关键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开拓市场、降低成本、调整结构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继续抓好各类重大项目建设,把保证重大项目的按时开工和顺利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任务抓牢抓实,按照“完工一批、在建一批、拟建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努力实现“以大项目促大发展”的愿景。

安顺市市委书记陈坚:

七措并举抢抓发展机遇

岁末年尾,盘点“瀑乡”安顺,11月底经济增长11%。

就安顺而言,基础弱,经济总量小,这是现实。如何实现年初8%的增长目标,实现安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安顺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大事。

2009年安顺紧紧围绕以抓项目、抓工业、抓旅游、抓生态、抓“三农”、抓民生等工作为载体,到11月底,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6.5%,地税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9.8%。

安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的两位数增长,地税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实在是来之不易。

金牛辞旧岁,瑞虎迎新春。

随着坝陵河大桥的通车,安顺的区位优势会逐渐凸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会为安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铺就一条便捷大通道。展望2010年安顺经济前景,安顺将围绕七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力争再上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继续坚持把工业作为安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安顺电厂三期项目的实施,争取上马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项目,夯实煤、电产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装备制造、民用航空、药品、食品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抓。三是快速推进城镇化。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抓好“引千入虹”、高速公路网等工程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化。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努力把安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旅游目的地。五是继续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六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力度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七是全面推进和谐安顺建设。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黔南州州委书记黄家培:

厚积薄发 乘势而上

2009年,黔南州在雪凝灾害、金融危机等的影响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靠前: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00亿元,增长13.3%;规模工业预计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59.3%;财政收入预计达到43.5亿元,同比净增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增长12.5%,同比净增390元;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一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户“两高”沿线,实现了“在稳定中加快发展、在困难中创一流速度”的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黔南州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初步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同比净增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低于350元。

为此,黔南州工作将以“六个抓手”为重点,积极打造“珠三角后花园”。一是抓紧抓好工业经济。积极抓好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并在下半年产生效益;制定“一厂一策”。二是抓紧抓好城市经济。工业企业适度的规模集聚发展,比分散发展好得多。重点培育剑江河流域的10多个经济亮点;注重研究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联性,做大黔南工业。三是抓紧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着重抓好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四是抓紧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没有项目落地,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黔南与其它地州市的差距在于基础设施落后,下步将不遗余力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免被边缘化。五是抓紧抓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三农”工作。2010年黔南州将依托“两高速”沿线和南部农业产业带,继续推进“185”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抓好“万元山”等富民工程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和空间,发展家庭经济、庭院经济等建设,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六是抓紧抓好民生大事。全面落实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件事”,切实民生保障。

黔南州将抓紧抓好干部执行力。按照“三实三创”要求,实现工作“过程上的好,效果上的优”;进一步抓好推进民情日记、民情台帐工作,抓好干部“进千村、走万户、促和谐”工作,与农民一道谋发展、思发展,以干部优质的服务和实绩来调整民众的心态,建立感恩之心和鱼水之情。只有干部真抓发展、真求和谐、真谋事业、真干事创业,没有办不好的事。同时,黔南州将进一步抓紧抓好稳定工作,要求全州干部,注意转变角色,在转变角色中思考问题,在转变角色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围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努力解决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下大气解决干部执行力问题,真正做到“干字落地”才能厚积薄发,乘势而上。

黔西南州州委书记陈敏:

践行“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2008年末袭来的金融危机使得从国家到地方的经济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时暴露出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诸多问题,2009年末的全国经济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此前,黔西南州委就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根据基本州情,确定了“一二三四”的科学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即一个目标:走科学发展之路,强力推进跨越,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二”即二个优先: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三”即三个优化:优化发展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优化勤政廉政环境;“四”即四个推进:推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推进市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的指导下,黔西南州州委书记陈敏指出,2010年黔西南州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是在“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百姓”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黄金等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就地就近转变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二是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耗工作,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对煤化工、重化工、冶金等企业的监控和管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进度,确保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三是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以全州所有县市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为契机,加快推进25度以上坡地过度开垦的治理工作,有效遏制石漠化的蔓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发展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并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黔东南州州长李飞跃:

生态文明 黔东南发展的战略选择

黔东南州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选择。

事实上,自2007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做出“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战略部署以来,两年时间里,黔东南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加力加速,经济社会逐渐走上了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子。2009年,黔东南州将69户高载能企业整合为七大电冶集团,994户森工企业整合为 106户,淘汰20户落后产能企业,淘汰37.3万吨落后产能。关停了凯里纸厂、凯里电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启动实施,生态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生态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舒适优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民族文化欣欣向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只有到了那时,黔东南才能真正称得上生态文明之州。

黔东南州把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前提,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把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巩固提高生态优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把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条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把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州作为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整个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布局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在新的起点上,真正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的建设,黔东南州将成为贵州最靠近粤港澳地区前沿,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抢抓“两高”快速通道建设机遇,走生态文明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思路。意图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生态进步、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按照“生态、高效”要求,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和综合现代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把黔东南州建成贵州新的强劲的生态经济增长区域。

铜仁地区行署专员李再勇:

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能快则快

如果说2009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保增长,那么2010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新信号。从中央到省,2010年的经济工作主题都体现出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效益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强调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要素的合理化配置,同时注重加快民生建设,把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铜仁地区来说,我们将按照中央和全省的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干部队伍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执行力,抢抓发展机遇,苦干实干,全面抓好铜仁地区2010年经济工作。

2010年铜仁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主题,做好六个统筹,抓住五个重点”。“一个主题”,是指在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能快则快;“六个统筹”,是指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统筹,把改善民生与加快发展相统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相统筹,把能快则快、提速发展与效益优先、提升质量相统筹,把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统筹,把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互为因果相统筹;“五个重点”是指:一要强基础,构建跨越平台,二要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三要提速度,抓机遇,能快则快,四要惠民生,健全体制机制,五要保稳定,建设桃源铜仁。

2010年铜仁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GDP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在此基础上,铜仁地区将继续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好,基础环境配套好。通过环境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毕节地区地委书记秦如培:

多措并举确保明年目标完成

回顾过去的一年,毕节实验区基础设施发展快、经济增长快、民生改善大。省委、省政府对明年经济工作规划的目标任务,体现了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态势,要确保明年经济工作的完成,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石宗源书记提出抓干部执行力这个主线,抓住了关键,我相信明年完成经济工作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毕节实验区201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4・14”会议精神,牢牢把握试验区“三大主题”,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紧紧抓住“抢机遇、抓投资、调结构、保增长、促和谐、求跨越”这一主题,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兴区”战略,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十一五”规划和明年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范文9

搞好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事关乡村的久远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的久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推进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推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市是欠发达市,发展后劲缺乏,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和很多问题。通过经济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关企业和项目入区,优化经济布局,积聚生产要素,培育形成经济集群,做大做强冶金机械、矿产开发、化工、物流、食品加工等主导经济,从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推进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具体体现。

通过经济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未利用地多的优势,进行技改扩模或建设新的项目,有效突破土地“瓶颈”制约。同时,可以利用财政、税收上的支持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一批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从而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调整工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肯定选择。通过经济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我市工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激进工业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济集聚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乡村化的现实需要。通过规划建设经济集聚区,扩城上山、工业外迁”各类工业经济和项目向经济集聚区集中,中心城区定位在居住、商务、餐饮、金融、文化、科技、教育方面,从而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功能布局,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乡村化进程发明条件。

二、需要掌握的原则

加快推进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应掌握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起步的原则。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经济集聚、经济循环”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经济集聚区规划。并依照经济布局、经济发展规划,由市里统一制订项目准入条件,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完善功能、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入驻项目顺利入驻、建设和发展。

二要坚持工业进区、集中发展的原则。今后,除经济集聚区以外,乡村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摆放新的工业项目;中心城区内所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放到经济集聚区内去建设,争取尽快把经济集聚区建成全市经济的增长极。

三要坚持平台共用、利益分享的原则。这次规划建设经济集聚区,突破了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限制,为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平台。今后,各县区、各有关单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它新上项目,凡符合统一准入条件的均可入驻,并依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利益分享。

四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区域性经营的原则。对规划建设的经济集聚区,由有关县依照重要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进行开发,由市有关部门解决水、电等设施及路网建设问题,由经济集聚区管理机构对外招商。三个经济集聚区的运营将依照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实施经营管理和服务。

五要坚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的原则。经济集聚区的规划是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和专家反复勘查论证后确定的规划总体思路和原则符合的实际。经济集聚区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

三、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

市经济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19平方公里,起步区一期工程面积75平方公里。分为经济集聚区、怀化经济集聚区、东山经济集聚区。

(一)经济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城区西边靠近中心区区域,未利用地,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75万亩)西部经济集聚区。这一经济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12平方公里(18万亩)东至桥西界,南至京包铁路路北,西至207国道,北至线两侧。其中一期工程4平方公里(6000亩)二期工程8平方公里(12万亩)由于这一区域位于我市腰占堡水源地准维护区边缘,属我市的上风区和上水区,区内主要发展机械装备加工、食品深加工、物流等低污染、低耗水的经济。

(二)经济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县的东北部和宣化县的西部,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3万亩)经济集聚区。这一经济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4平方公里(6000亩)东至宣化县村。

(三)东山经济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

四、规划建设时间布置

经济集聚区(起步区)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按以下时限要求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月底前,完成组建机构、起步区规划、土地详查等工作,完成起步区论证及定位。

(二)启动建设阶段。月上旬,开始经济集聚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1各县在征地、拆迁的同时,组织施工队伍入区进行土地平整,月底前完成经济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土地平整。

2市交通局在县里平整土地的同时,进行主干线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及经济集聚区内主路网的建设,年底前完成经济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主干线道路和主路网的建设。

3市供电公司进行经济集聚区的电力设施立项、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经济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电力设施建设。

4水务局开始集聚区水源点的确定,搞好水源点的设计和建设,年底前具备向经济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内供水的条件。

5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经济集聚区煤气、天然气气源的确定和管网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规划工作。

6市财政局负责启动资金及资金安排调度,确保市安排经济集聚区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7市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的报批,确保土地工作不出问题。

8市发改委、车务段负责铁路专用线的规划和报批,年底前完成。

(三)竣工验收阶段。今年年底前完成起步区一期工程的三通一平”通上水、通电、通路)具备企业入区建设条件,搞好管网的设计和预留。明年初开始起步区二期工程建设,明年九月底前完成起步区的全部建设工程,逐步达到七通一平”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规范,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各县对施工队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工程竣工后,市统一组织对三个经济集聚区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五、相关配套政策

为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项目和企业进区,促进经济集聚区发展,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经济集聚区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月日前,拿出初步意见,报市政府。

一是异地投资鼓励政策(市财政局负责)鼓励城区内的企业进入经济集聚区,企业进入经济集聚区后,地方税收基数局部仍由企业原所在区收取,超收局部由企业原所在区和经济集聚区所在县共同分成;鼓励县区引进项目入驻经济集聚区,地方税收由引进县区和经济集聚区所在县分成。

二是项目入区优惠政策(市发改委会同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负责)鼓励新上项目进入经济集聚区,新上项目进入经济集聚区后,税费收取、土地使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

三是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市商务局负责)主要是鼓励各单位及个人招商,招商项目入驻经济集聚区后,对引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是项目准入政策(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经济集聚区所在县负责)研究制定经济集聚区的项目准入政策,鼓励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入区,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占地多、低效率、污染重和不符合平安生产条件的企业和项目。

五是经济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经济集聚区所在县负责)根据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和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研究制定经济集聚区的管理体制。

六、推进措施

要切实落实各项保证措施,倾全市之力推动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开展。为加强对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市县都成立了组织机构。各机构人员要迅速到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工作。要倾全市之力推动这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发明性开展工作,全力支持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确保经济集聚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二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为落实责任,市政府已经层层明确了责任目标。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落实各级职责,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努力形成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层级清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单位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操作层面的各个具体环节,明确具体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切实做到时限明确、规范严格、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