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3-06 15:56:36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摘要: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对新时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增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有必要对其改革因素进一步分析,深化改革的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其阻碍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探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有益于改革的积极因素,为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正能量。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因素;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①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李克强在履新后多次表达了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既要先易后难,又要敢于攻坚克难。”“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②

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被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高度,列为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诚然,为使改革释放红利最大化,通过梳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挖掘其改革潜力,这对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搬除改革路障,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丰厚的理论条件

改革作为中国一场新的革命,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之初,走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经济改革先行推动其它领域改革的协同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理论也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江泽民正确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继而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③胡锦涛则把改革创新凝炼为时代精神,认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④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断,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⑤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首次提出完整的改革理论,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由此可见,我国改革的理论随着新情况新变化的出现而发展,这种原有的改革理论基石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城市相继推行了承包制、股份制。在先富带动后富以至共富的政策指引下,东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1994年党的十四大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快速发展,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讲话,提出在打破干部终身制、推行公务员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进行选举制度调整、实行城乡居民等比例选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文化领域,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改革进程中注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此外,还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包括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下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些改革实践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全面深化改革具备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已经在高层那里形成共识,被党中央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同时,改革给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成就,促使各届领导人积极推动改革。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就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⑥、要“杀出一条血路”的振聋发聩之言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强调,“在深化改革中,要坚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句话去做,胆子要大,步子要稳。”⑦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以来,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总之,改革具备了高层智慧和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具备了系统性、可行性。

四、全面深化改革具备牢固统一的群众基础

就人民群众来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国家的主人。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到如今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邓小平曾指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改革亦如此,评判改革成败得失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因此,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是否具备牢固统一的群众基础。诚然,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原有的顽瘴痼疾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使得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强烈呼声。但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民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从目前来看,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具备了相当大的群众基础。首先,、李克强履新以来,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坚持改革就是创新”、“中国改革大势不可逆转”等改革论断,释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其次,对人民群众要求进一步改革不合理现状的呼声,受到高层的重视,给予“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的答复,凝聚了社会共识。再次,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高调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得民心;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上“接地气”、下“接天线”,得到人民群众积极拥护;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约法三章,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诸如此类的高层动态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群众力量作出重大贡献。最后,执政以来,十余次离京考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足迹遍及国内三分之一的省份,其朴实亲民的形象赢得国内外一致认可。身为总理的李克强同样频繁出入基层谈改革察民生,务实亲民睿智幽默的形象透漏“大国总理风范”。这种躬身实践、身体力行的精神凝聚了社会共识,增强了改革信心。总之,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起着关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执政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需要迫切解决的大局问题,已被党中央提升到政治和历史的高度,列为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增强改革信心,激发改革活力,有必要探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国内积极因素。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所具备的若干积极因素,要正确理性对待,做到不骄傲、不自满,在原有存量改革理论、实践经验、顶层设计和群众基础上进行增量创新,以更有利的态势推进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2-11-18 01.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人民日报,2013-11-13 01.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2006:365.

④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全文)_ 网易新闻中心news.163.com/08/1218/12/4TEQAICU0001124J.html.

⑤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高层动态- 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1/c_114223419.htm.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1993:370.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昨日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已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火热开播。这本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的权威性、全景式报道。通过收看首集专题片《时代之问》,已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时代之问》以大量体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再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轨迹。回顾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从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尤其是,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他还说,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高屋建瓴的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今天的中国,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觉醒和根本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循前人伟业继往开来。这是当今时代最为嘹亮的主旋律,这是当今时代最具意义的新长征。只有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历史任务和治国方略。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要认识三个阶段:全面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全面推进阶段(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面深化阶段(始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关于“全面”的时代内涵,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过去讲全面改革,其“全面”其“全面”强调各领域都进行改革,重点在“都”;而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我们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更深刻、更精准地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关于“深化”的时代内涵,首先,“深化”是针对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强调的是新阶段改革呈现出新特征,推进改革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的改革,面对的是“好吃的肉”和“难啃的硬骨头”并存的局面,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大力气把它“啃”下来。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标尺的。过去讲深化,主要是相对于之前的状况而言。现在讲深化,不仅是针对之前的状况,更是针对总目标,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时代之问》回放了2016年“七一”讲话的历史场景。就是在那次讲话中,十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对“初心”做了明确地阐释。他告诫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

做好印台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立足实际,不忘初心,保持改革定力和韧劲,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重在实践,贵在落实,竭尽全力完成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把印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绘美丽,“将改革进行到底”。(作者系区委农工部部长刘海学)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特别是改革开放包括即将展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与党的领导紧密相联,客观上要求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

改革开放是在我们党领导下启动和推进的。35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再次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继续奋力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新形势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如果偏离了这些方向,那么改革就会南辕北辙,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所有这些重大原则问题,都需要党来把关定向,要求党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选择地确定改革内容,有领导有步骤地推动改革进程。

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科学的理论,作出正确的总体设计和宏观指导;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更加科学完善,不能落后于形势发展。

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说到底,就是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的意志主张贯注和体现在改革的所有内容和每个环节之中,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政治要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和科学指导。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目的就是要使改革的总体设计更加科学,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搞好统筹谋划和科学指导,前提是要统一思想认识。只有率先在党内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万众一心、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央关于改革的决策部署。

切实履行各级党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级党委担负着重要领导责任,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潜心思考研究改革,高标准地抓好改革。为此,要深入研究推进本系统本单位改革方案,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选准用好干部和人才。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是通过各级党员干部实现的。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和强调的一系列先进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方略,都是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规律的科学反映,必将引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创人才建设新局面,赢得人才竞争新优势。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归纳的改革开放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至关重要的,就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各项改革都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问题,都要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围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很多,其中最关键、最紧要的是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和反腐败体制机制。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上下功夫,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积极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使改革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能够符合实际,不出偏差。

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党的十明确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任务。这次全会用“强化”代替“健全”,对这一任务进行了进一步强调和深入阐发,其核心要义就是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三种权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三中全会在这方面有一系列重大突破。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从源头上刹住和防止“”。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以来,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上率下改作风、正风气,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次三中全会审时度势,把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形成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作为重要任务,摆上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日程,不仅适应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现实需要,而且也符合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的 重点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必须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自我革新,跳出条条框框,大胆试大胆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子。

成立 全面深化改革 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深化改革 六个 领域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更有质量。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规范权力运行,发展人民民主,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正确认识三种关系。夯实改革思想基础

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性是党的根本属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党的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党的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为党和人民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指明发展方向,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正确认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是“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的关键。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法治”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我们党要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方面再进一步,也更加明确我们党不仅仅把法治作为改革的内容之一,更把法治作为经济、文化等深层次改革的坚强保障。因此,要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法治的力量。

正确认识反腐败与建设廉洁政治的关系。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所谓廉洁政治,就是不谋私利的政治,它与腐败政治是根本对立的。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建设廉洁政治,就是要实现干部清正,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就是要实现政府清廉,促使公共权力规范运行:就是要实现政治清明,促进政治文明充分发展。注重把握四个方面。切实保障改革发展

把牢方向。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一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无原则的改革是最危险的改革。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方向发生偏差,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乃至最终失败。二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边界底线。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向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的全面改革。但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有其严格的边界和明确的底线。三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收入分配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改革,使改革的各项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凝聚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已经吹响中国走向未来的“集结号”,凝聚起中国人民为美好未来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一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确保各项改革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强调:“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深厚的政治定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当先。

统筹协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一是坚持做到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自主探索结合起来,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问题,由中央通盘统筹推进,对具体的事项各地可以灵活探索。二是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协调好各项工作和各方面的利益,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把握时机,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地进行,选择若干重点领域进行改革,以增强改革的信心。在贵州贵阳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强化省会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狠抓产业发展升级、城市建设管理升级、生态保护升级、民生改善升级。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始终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相继爆发,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紧迫,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全面深化改革也面临较多的历史的、时代的制约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等改革约束,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坚持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一是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一些人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一些人害怕改革改到自己头上,触动自己的利益;一些人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只知模仿,而无创新。而实践早已经证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经济发展就慢,社会活力就差;勇于进取,善作善成,经济发展就快,社会活力就会迸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全面深化改革,观念创新是总开关。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转折,首先发生的都是观念的创新。在当今时代,社会变化迅速,价值观念多元碰撞,尤其是我们正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就更需要推动观念创新,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要有更加强烈的进取意识,以更大的决心、勇气、毅力,破除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要有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紧时机推动改革;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观念创新带动理论、机制、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创新,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二是要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体制的创新。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不仅需要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需要着力破除发展体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都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弊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健全和完善科学化体制机制体系,补齐短板;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精心进行顶层设计,谨慎推行试点工作,不断解决新问题,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够同步适应、有机互动;坚持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简政放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举措。继河北、广东、北京等地试行权力事项公开后,中央政府也开始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从2014年2月13日起,财政部、文化部率先公开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到2月20日,中央政府75个部门中,有47个公开了1031项保留事项。权力清单的公布既彰显了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改造升级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否则就会在科技创新的大赛上落伍,难以取得竞争性优势。然而,就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现状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弱。因此,必须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到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总量、科技创新成果均大幅增长。2013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9万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增长4.1倍。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1万亿元,年均同比增长10%以上,凸显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推进方法创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方法问题再一次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改革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与新时期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布局,辩证思考,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系统思维,用系统方法谋划改革,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改革的效果。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7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高度评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从整个民族发展面临的挑战出发,不回避危机,理性务实地设计了未来5~8年的改革,在多方面达到社会预期,对凝聚改革共识、提振改革信心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措施落地、改革实际执行层面还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尽快形成改革的体制机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明确新任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要弄清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然后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第一,人们的需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了发展型新阶段。

在生存型阶段,主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发展阶段变化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城乡居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这些年,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不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而在于发展型需求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商业上的最大发展机遇,不在于传统的衣食行业,而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领域。

第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等。

这些挑战,各方面均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转型滞后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制度性根源难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二是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矛盾与风险加大,利益失衡、等制度性根源难以消除,社会矛盾与风险持续增压;三是治理转型滞后使得腐败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腐败呈现体制机制性的特征,治理面临质量下降的严重挑战。

第三,新阶段的改革呈现三大突出特点。一是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社会、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发展依赖于转型,转型依赖于改革。二是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没有均衡的利益格局,就没有赢家。三是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

各方面尽管对改革有不同主张,但共同的主张是:急需对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做出大的改革;尤其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大的制度格局调整上取得重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跑赢风险、跑赢挑战。

满足改革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的问题决定了当代的工作重点。客观地看,社会主体对现实的不满现状,成了全社会改革的共识。能否在加大改革供给中满足改革需求,是三中全会前各方的期待。应当说,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总体上超出了社会预期,改革的供给明显加大。

第一,转变了发展理念。相对于现行的以经济总量为导向的发展,把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标准,无疑是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意味着,任何不利于改善公平正义、不利于提高人民福祉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措施,都是改革对象。

第二,回应了改革诉求。当前,人们要求有更自由的市场、更自由的表达、更有保障的社会网、更好的社会福祉、更好的生态环境;要求约束既得利益的手、约束政府的手;要求财政公开、食品安全等。这些改革需求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所以,《决定》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有效地将改革拓展到了五位一体。甚至过去从来不提的军队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也有重点改革任务。

第三,不回避政府权力干预、寻租腐败等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政府改革等方面都明确地提出问题,深化改革的目标,且有相应改革措施。应当说,只要这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释放出来的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将形成公平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顶层推进更需强化组织保障

过去十余年我国改革的一个深刻教训是,很多改革出发点很好,设计也很好,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地。究其原因,改革在推进过程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制,在固有利益格局下,好的改革方案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这次《决定》明确提出成立中央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借鉴了中国改革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加大改革的组织保障。

第一,中央层面成立改革协调机制,表明改革的决心。这一举措,确实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不少专家会前预期,能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就很不容易,而明确提出在中央层面成立,也反映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第二,中央层面的改革协调机制,担负着改革突破的重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与上世纪80年代体改委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国家体改委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领导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改革。二是层次不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体改委属国务院系列职能重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中央层面的,定位为统筹“五位一体”改革,层次更高、协调面更广。

第三,尽快打几场改革的攻坚战,以增强改革信心。全会决定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定位,是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协调、顶层推动、督办落实。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小组在最重要的工作上尽快突破,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一是尽快形成全面改革的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规划以及各领域专项改革规划。例如收入分配改革,需要进一步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反垄断改革,则需要尽快启动研讨,加快改革方案制定。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则要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与实施方案,以适应2020年的目标等。二是营造改革氛围,形成全社会支持发展的大环境。对未形成方案的改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改革讨论,听取赞成或反对意见,在“兼听”中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有改革协调机制资源,形成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加强对涉及多方面主体改革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改革的统筹协调。四是打破利益藩篱,强化改革措施的督促落实,强化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改革的统筹、协调、指导、督办,打破部门、地方和行业等既得利益藩篱。

自我增强的机制如何形成

改革开放35年,我们总在担心改革能否突破,担心改革的动力是否强劲。事实上,我们可能更需要考虑改革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形成这样一种机制:一旦出现问题,改革的机制就自动启动――研判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付诸实施、监督反馈。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改革的自我增强机制还未形成,需要加快破题。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8

1 认清改革之急需

改革开放35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十分突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对此,各方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2 认清改革之艰难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不改革没出路,事非经过不知难。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其具体的难点或亮点简单归结如下:

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四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五是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六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七是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

3 认清改革之思路

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一要有全面的眼光。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问题、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等。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进。

二要有深化的谋略。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能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需要深化的谋略,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要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绝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要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把握,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绝不能走过场或等要靠。

三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改革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法宝。但是,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尤其需要有攻坚克难、排除一切干扰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拆解“硬骨头”,要树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部署,提出的改革“路线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应该说,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风气。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既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五要有清正的环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没有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不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出台“八项规定”、坚决反对“”、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然在全党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还存在着侥幸心理以及顶风违纪行为。越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越不能放松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营造。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进“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改革不止步,中国再出发!

发言提纲:

坚决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坚决拥护和投身改革

主要从四方面阐述改革:一是改革就是前进;二是改革目标要明;三是改革要有勇气;四是改革必须稳妥。

总体感觉是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有力到位,很解渴。

他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列举大量实例说明改革就是前进的道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以及党的建设几方面详细阐述改革的目标,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决定》的内容;如何进行改革?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以及稳步推进的步伐。

在讲述中大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辨逻辑阐发道理,引人深思,给人启发与力量。听后获益匪浅,还应不断理解把握,认真思考与探究其中的道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报告》从四方面讲解:一是形成过程;二是时代背景;三是改革特点;四是改革亮点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创新发展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前35年1.0版本的改革,还是今天2.0版本的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都必须从客观形势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法。

一、邓小平和的改革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结束后,面对社会主义初步探索中的教训,邓小平力排众议,实行改革开放。他围绕“改革”提出了许多论断,形成了系统化的改革思想。他的改革方法从思想层面上看,包括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方法、“实践第一”的方法;从实践层面上看,包括“摸着石头过河”与“三步走”战略相结合的方法、“中心论”与“两手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价值层面上看,包括“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规范、“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充分证明,邓小平的改革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民思想得到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当今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在思想上实现解放,同时也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改革的总体部署,需要坚持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使改革具有针对性,更需要将思想付诸于实践,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转化为现实。

(二)改革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近年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方法主要包括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方法、“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结合的方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方法、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底线思维的方法、重在落实的方法等。

近年来,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优势,既有利于从全局的高度做好制度安排,又有利于总结基层实践经验,使顶层设计符合客观实际。坚持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有利于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推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底线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改革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最大限度地谋求长远利益。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把改革引入正确航道。

二、邓小平和改革方法的共性

(一)辩证性

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辩证思维的改革方法,既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指导改革开放事业朝着成功不断迈进。他的辩证性改革方法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三步走”战略的统一、“中心论”与“两手抓”的统一,“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2]

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非常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这一方法深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见,也高度重视改革辩证法思想,在继承邓小平成功经验的同时,尤其重视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p110)“共同富裕”一直都是邓小平改革方法的价值观导向。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必须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人,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在改革实践中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同时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三)自觉性

30多年前,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邓小平开始逐步形成改革思想、制定改革计划、落实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法的自觉性。他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方向,围绕不同领域,结合我国国情,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论,并自觉地以此来指导各方面的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新时期改革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维度思考改革方法问题,真正形成了改革方法论自觉。这一自觉来自于执政主体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来自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来自于对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教训的深刻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

(四)实干性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p372)不搞争论,鼓励大胆试验和首创精神,最后“拿事实来说话”,这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实践中解决疑难杂症,消除人们的思想分歧,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邓小平的实干性思想。

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集体活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思想,并以邓小平当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话勉励同志们。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认为,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强调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彰显了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三、对邓小平改革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一)基于时代背景的创新与发展

批判十年“”的错误是邓小平改革的逻辑起点,拨乱反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的着力点。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工业东亚的经济奇迹,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基于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判断,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解决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社会迈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与以前大不相同,世界形势也更加复杂。如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公平正义缺失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党内腐败问题、国防与军队改革问题、国际环境改善问题等等。关于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正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系统思维、重在落实、问题导向、人民主体等改革方法,均与当今时代背景相关。正是因为实践发展了,时代不同了,改革方法论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在诸多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改革方法。

(二)基于改革复杂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碍在思想观念领域。“左”倾思想的长期存在,人们的思想封建僵化,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同时,“恐资症”长期蔓延,使人们缩手缩脚,停滞不前。因此,实行改革开放,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提倡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经济体系改革,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后推广,使改革取得实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然而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问题也逐渐衍生,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种种考验。要解决问题唯有进行深化改革。目前,改革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如果忽视改革,社会公平正义就得不到维护,人民利益得不到重视,就会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存在一些的特殊利益群体,一旦改革,他们将不再享受特权,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一大标签,也是中国改革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一方面高度肯定这一方法,同时又结合新的改革形势和改革任务,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并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对前35年改革方法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三)基于人民需求变化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计划经济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连人民基本的温饱需求也无法解决。邓小平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3](p11)“”期间邓小平在普通群众中生活多年,亲身体会到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他明白,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邓小平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然而,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部分官员的腐败、特权问题日益加重,公平正义正在远离我们。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生存环境、民利、精神生活等的要求远远高于过去,且比过去更迫切。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人民的利益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人民也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应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使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逐一得到实现。为此,改革方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注重环境保护,真正使改革成为人民群众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桂泉.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14(4).

[2]丁兆海.邓小平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分析[J].理论月刊,2006(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