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集锦9篇

时间:2022-11-26 11:55:23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云南中草药;命名理据;浅析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68-02

一、引言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多山、多森林、多深谷,不少地区的山上与河谷间呈现出寒、温、热三种气候――立体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云南物种丰富,素有“药物王国”之美称,仅药用植物就有60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品种总数的51%,长期以来,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医药资源。

中药名称具有理据性。对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特色及文化韵味进行研究,可以追寻云南各民族人民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命名事物的思维方法,发掘出云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理据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药名均来自《云南中草药》(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全书共收录云南常见、常用中草药757种。

二、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命名的理据分析

(一)理据的概念及其分类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处在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动态平衡中,理据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理据’,就是人为事物命名造词时想要实现名称亦即语词的特定功用而寻找到的理由与依据。”[1]语词的理据也即语词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是词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依据。

一般来说,词的理据从词的构成要素来看,可分为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词内理据即对词的内部形式的探求而形成的理据,涉及到词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而词外理据探求的是词语的语言形式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它存在于语言符号之外,须要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从理据的显隐程度来看,词内理据属于显理据,而潜理据多是文化上的词外理据,可再分为史实理据、传说典故理据及民俗理据等。

(二)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命名的理据类型

1.词内理据。

(1)形态理据。形态理据指以中药及中药的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形貌、状态等作为理据来为其命名。云南中草药的命名以形态理据为主,如:①一支箭:花葶直立,单一似箭,故名。(《云南中草药》)②七叶莲:通常有小叶7片,故称七叶莲。(《本草药名汇考》)③小玉竹:其叶光莹而像竹,其根多节,故名。(《本草药名汇考》)④三颗针:此类植物枝上多生有三分叉的针刺,故名。(《本草药名汇考》)

(2)颜色理据。颜色理据,顾名思义,指依据药物颜色为其命名的理据类型。如:①一点红:根茎丝线状,折断后红色汁液流出成珠滴状,故名。(《云南中草药》)②小黄花:因花黄色而得名。(《云南中草药》)③白果:因果皮骨质色白而得名。(《本草药名汇考》)④红花:因花红而得名。(《本草药名汇考》)

(3)气味理据。中药气味各异,有的香气扑鼻,有的臭而难闻;味则有辛、甘、苦、甜、酸等。因此不少药物以其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如:①九里香:花极芳香,远处即可闻及。“九里”,极言其香的程度。(《本草药名汇考》)②鸡屎藤:揉之有鸡屎臭味,故名。(《云南中草药》)③香茅草:因揉之有香气,故名。(《云南中草药》)④臭灵丹:俗称臭树。因有强烈臭味,故名。(《云南中草药》)

(4)味觉理据。《黄帝内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不少药物以其性味来命名。如:酸角、苦参、甘草、辣蓼分别以味酸、味苦、味甘和味辛命名。

(5)功效理据。指的是根据药材的药效而命名的理据。如:①九里光:因其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而得名。(《本草药名汇考》)②大接筋藤:因舒筋活络的功效而得名。(《云南中草药》)③大接骨丹:因主治骨折、跌打损伤而得名(《云南中草药》)④双肾参:补肺肾,故名。(《云南中草药》)

(6)时间理据。中草药具有一定的生长属性,包括生长时间、生长方式、生长空间等特征。其中时间理据主要是根据药物生长的时间或在具体时间内具有的某种特征而命名的理据。如:①八月瓜:因八月果熟开裂而得名。(《云南中草药》)②半夏:五月半夏生的植物,故名。(《中草药名汇考》)

(7)空间理据。即通过描述药材生长地的特征来作为该药材命名的理据,如:①车前草: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名。(《本草药名汇考》)②石菖蒲:多生于山涧、溪沟潮湿泉流附近水石间。(《云南中草药》)③阴地蕨:因多生丘陵草坡、灌丛阴湿地,故名。(《中草药名汇考》)

(8)特征理据。指依据药物的某方面的特性而命名的理据。如:①一点红:根茎丝线状,折断后红色汁液流出成珠滴状,故名。(《云南中草药》)②七里散:因有剧毒,每次7厘而得名。(《云南中草药》)③山皮条:茎皮纤维韧性强,故名。(《云南中草药》)④三分三:云南人认为此药用量不能超过三分三厘,否则会中毒,故名。(《本草药名汇考》)

2.词外理据。

(1)传说理据。土茯苓:又名禹余粮,传说“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量而弃其余,故名”。(《本草药名汇考》)

火把果:又名“救军粮”。传说曹操大军讨伐张角,将士们饥渴难耐,曹操用计“望梅止渴”后,将士们无粮可充,正好遇一片火棘林带,有饥饿士兵摘食后感觉不错,全军以其充腹,救了整个军队,所以称其为“救军粮”。

(2)典故理据。仙茅:此药为昔日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名。(《中草药名汇考》)

3.综合理据。《云南中草药》中许多药材的命名并是不单纯的理据元,而是两种或多种理据元组合而成的。如:①马齿苋:其叶比并如马齿,其性如苋。(《本草药名汇考》)②马蹄香:形如马蹄,而又有浓烈的气味,故名。(《云南中草药》)③升麻: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本草药名汇考》)④石筋草:生于山野潮湿处或山石间,主治舒筋活络。(《云南中草药》)⑤白牛膝:全株密被白色长绒毛,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名。(《云南中草药》)⑥白毛蛇:根状茎可达5米,密被灰白色鳞片,形似蛇,故名。(《云南中草药》)

三、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命名理据的特点

(一)命名以形态、颜色、气味等直观理据(显理据)为主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中提到:“人对外界的感知绝大部分来自视觉通道。”[2]刘兴均在(2002)谈到:“先民在为一些自然物命名时,先有一番仔细的观察,然后以‘目验’获得的印象为基础,用有声语言加以模拟,就形成了早期的关于自然的称谓……这说明,先民在对外部之物命名时有以目辨形的感知方式。”[3]这同时也说明,形态是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一种草药区别于另一种草药的特征往往就是它的外部形态,如茎,叶,花的形态、颜色等。在《云南中草药》收录的药名中,较多以形态、颜色、气味等直观理据来命名,而其中,形态理据又占了大多数。

(二)命名富有形象性,常用比喻等修辞手段进行命名

我们看到,在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命名中,有大量的比喻造词,如前文提到的“白牛膝、鸡冠花、鸡嗉子果”等,再如“燕尾草、猫胡子花、雪莲花、唢呐花、珠子参”等。这反映了中国人喜欢形象具体的民族思维特点。

申小龙指出:“中国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概念是一种思维的抽象,而运用汉语语词固定概念的形式时,中国人习惯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而有所。”[4-6]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中草药的命名上,突出地表现在形态理据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也体现了汉语的这一思维特点。

(三)口语或方言色彩强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云南中草药》中收录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药物名称,如“大苦溜溜、矮陀陀、屎咕咕、耗子耳朵树、猪殃殃、寡鸡蛋树、辣子草、铁丝蕨蕨、芪菜巴巴叶、白花岩陀”等。其中“溜溜、陀陀、殃殃、巴巴、咕咕”等为口语,“寡鸡蛋(孵不出雏的鸡蛋)、辣子(辣椒)、耗子(老鼠)”等为当地方言。这些中草药的名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四)词外理据特色鲜明

词语的理据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特点、民俗民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少药材名称来源于典故和民间传说,体现出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理据的研究,可以探寻云南各民族人民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命名事物的思维方法,发掘出云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

四、小结

名物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云南地方特色中草药的命名理据的研究,不仅能发掘出云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同时由于药名中保存了大量的语言学资料,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光庆.汉语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2]徐蓓.中草药名称理据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李婵婷.张仲景医籍药物名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余晓惠.中药命名理据探析[J].语文学刊,2011,(5).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电影美术;色彩设计;《英雄》

电影美术作为电影创作的主体之一,它的色彩造型设计和制作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的高低,决定着电影整体画面的优劣。电影美术是以人物造型、场景空间设计、影片总体造型设计来表达逻辑思维以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它对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英雄》以其独特的色彩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创作者在对色彩意蕴的理解、色彩与人物、景物、情节、画面等构成关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他们的创作思想源于何处?本文将从中国文化色彩的运用、道家思想与色彩的融汇、民族精神与色彩的糅合、故事情节与色彩的链接四个方面来探求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色彩设计,从电影色彩美学角度来探讨、分析创作者的创作理念。

一、中国文化色彩的运用

电影《英雄》因其强烈的、夺人眼球的色彩画面,被称为“视觉的盛宴”。《英雄》在美术色彩创作中,融汇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尤其进行了大量的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它在寻求自己的影像语言时,渗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情结。这些主要是从场景空间色彩、人物服装色彩中体现出来。

1.在人工搭建场景空间色彩的配置方面

秦宫是以黑为主,挂绿幔,棋馆以灰黑为主加黑白(“意念”搏杀部分),而书馆是红色,残剑居室红加绿,藏书阁以红、蓝、白组成。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画色彩的特点:浓墨重彩。

2.在自然环境空间的色彩配置方面

胡杨树林金黄大红、高山瀑布绿山白水、漠北沙地黄土蓝天、 翠色平湖蓝天青山、荒源土丘金土黄地蓝天、透明的雨水、飞溅的水珠等。

3.在人物服装色彩配置方面

残剑居室红色,残剑、如月服装暗红与大红,此时几乎看不到其他色彩,单纯的大色块的运用。

残剑、飞雪在瀑布中比武,二人均身着绿衣,画面只有绿、白组合,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山水。

从这些不同场景空间、不同人物服装的不同色彩配置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充分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色彩观念。

首先,凡室内场景空间(人工搭置景物)的色彩,多为纯主观的大写意色彩表现;其次,凡室外场景空间(实景空间景物)的色彩,多为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表现。黑白画面的运用则产生了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追求色彩造型风格的唯美统一,正合了中国画的平和境界。

影片中的场景空间色彩配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纯净的单色,一类是丰富的大自然原始色彩,例如沙漠中赭黄色土丘、土黄色沙地,天空为淡灰蓝;胡杨树林中树叶为金黄,树干为棕色,天空为青蓝色等。即使是在多色彩的原始自然的室外景观里,创作者也融入了大写意色彩,比如,如月死时胡杨树林被渲染成血红色,金黄色的树叶形成了黄色巨浪,席卷整个画面。

影片色调从总体构成上,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的有机融合,以中国画写意为主的色彩造型手法,为唯美的画面制作添加了重要一笔。中国文化色彩的运用,产生了极具东方韵味的色彩画面。

二、道家思想与色彩的融汇

电影中,黑、红、绿、白、蓝、黄等大量纯色的运用,与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有着密切关联。电影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大音希声”“无为之境”都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观点,五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代表的颜色分别是青、白、红、黑、黄。这些单一、浓烈的色彩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思想的单纯、率直与浪漫主义情怀。

例如,藏书阁在银幕处理上呈现灰蓝色,并透出青色意味,画面人物均穿深蓝衣装,光照处隐含青色成分。青色,被称为吉祥之色,在 “五行”说中,青色位于东方,神兽为“青龙”,隐含力量。青色,“还是永不改变的天空和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和永不变心”。在这里隐喻无名刺秦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在无名谋划刺秦一场时,又使用了白色藏书阁,一律白色配置。这时使用白色,很明显带有清纯、圣洁之意。“五行”色中,白色位于西方,神兽为“白虎”,意在隐喻人物的勇猛和对刺秦一事的无私忠诚。

此外,影片中还大量运用了“水”这个场景。园林艺术家沈从周曾说:“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这句话本身就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因而,水的运用将影片的意境推升至臻美境界,大大增强了影片浪漫主义气息。

例如,残剑与无名比武一段,蓝色的水、淡入淡出的人物面部特写处理;飞雪与残剑在绿色调的瀑布水面相识、相爱场景;被放大特写的晶莹剔透、清澈干净的水珠,在画面中起到了烘托故事情节、影射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水的空灵、纯净营造了充满诗意的温情画境,水的特质,表达出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

这些强烈而单纯的色彩对比诠释了道家精神,使道家思想与色彩进行了有机融合,并营造出神秘的色彩氛围。

三、民族精神与色彩的糅合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片中,创作者大量采用了丰富的民族化色彩,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表达,主要从人物服装色彩配置方面可以看出。

红色是最具中国民俗气息的色彩,张艺谋又擅用红色表达作品意蕴,因而在本片中,依然可以看到大画面的红色运用。

例如,残剑与如月在室内激情的画面,两人均是红色的长袍,穿梭于红色的幔帐中,被红色包裹,被红色隐没。这些灼人眼目的红,像鲜血,像烈火。

如月与飞雪在胡杨林中决斗,两人也均以大红服装出场,纠缠搏杀的身影如两团火焰,在漫天黄叶中飞舞。这些夸张的红色运用,虽然表现出赵国崇尚红色的民族风气,更是传达着他们为捍卫民族尊严大义凛然、爱恨分明的民族精神。

在“箭雨书馆”一场中,儒生们淡定地在箭雨中写字,红色的书馆与黑色的箭雨,立场分明地阐释了儒生们舍生取义、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

秦国崇尚黑色,影片中秦王自始至终身着单一的深重黑色,与秦王铁黑色的宫殿浑然一体,既表现出玄黑的王者地位,也体现出人物超强的自信。

另外,在影片中也存在大面积的黄色运用。在中华色彩文化的理念中,黄色是大地之色,它象征中国。黄色在“阴阳五行”中处于心脏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色彩,因而黄色的使用,也使得影片民族文化特征更加凸显。

红、黑、黄等颜色以“浓墨重彩”的形式构成了民族化色彩特征及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深入地揭示了民族文化及民族哲学的博大深邃,使民族文化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量。

四、故事情节与色彩的链接

对于影片总体色彩配置的策略与构成,张艺谋导演曾这样说:“三个故事,三种色彩……三个故事交错出现时,因为其颜色的不同,观众也一眼就能识别。”

用三种颜色来区分三个故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如此简单。而事实上,张艺谋的自述只是创作者们的概括性思考,在故事情节的色彩构成上,他们融入了多种构思与设计,就如前文所述,他的镜像语言是以多种思想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道家哲学、民族精神,各种创作思想并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而是多种思想的相互融合。

从电影的银幕色彩表现、故事情节的色彩配置来看,影片的色彩总体构成体系和色彩语言叙事系统是比较复杂的。

例如影片中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场景色彩组合。

1.影片开始,画面中充满黑色。秦军、战马、矛┒堋…如潮水般向前推进,场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凸显出秦国的强盛威严。

2.棋馆内,长空与无名对决枪剑。无名的黑衣和长空的灰赭红,使二人身份分明,也显示出二人的侠客风范。“意念”搏杀中,画面呈黑、白、灰色调。慢放的人物情态、古朴的琴音、透明飞溅的水珠,使观众在慢慢体味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华传统的棋文化的同时,还体味着道家“大音希声”的哲学思想、武学理念。

3.赵国红色书馆。赵国群儒潜心练书,突然遭受秦军黑色箭雨袭击,先生视死如归,奋笔疾书。文与武、红与黑,体现出秦军的残暴,赵民的柔弱,侠客坚定的刺秦志向,强烈的红黑色彩镜语将故事渲染得激情澎湃。

4.表达爱情故事时,画面进行了绿、白色彩的组合。残剑、飞雪身着绿衣四目相对,在美如仙境的飞瀑银珠中两心相悦。

5.残剑、飞雪杀入秦宫时,均身着绿衣。黑色的宫殿森严冷酷,绿、黑色彩相组合。残剑胸怀赵民仇恨,身负刺秦重任,却又感知秦王是天下真英雄,为求和平而剑下留情。

6.秦王听无名讲故事,并识破故事真假,画面是黑色调的。

7.无名在秦宫城门前死于乱箭中,无名死前的造型为全黑衣装。死后场景由红黑、全黑、黑白、红黄、全红、绿黑一系列色彩构成。

上面的戏段,对《英雄》这部影片的色彩语言进行了部分解读与分析。创作者对这部影片的电影美术色彩构成制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它的镜语表达是多重而复杂的,是以故事情节的色彩配置为总纲,融中国文化、道家哲学、民族文化等思想精髓于一体的多元色彩配置,是带给人视觉震撼的影片,它改变了以往我国大部分影片的色、光、调只服务于人物或景物表征的色彩观念。

在影像剧作中,色彩是以语言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暗示影片主题的,它以大容量的色彩语言元素,发挥着人物语言、空间物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能让观众感悟人物和故事的独特叙事策略。它的合理运用使观众不用仅凭人物的对话来理解电影情节,叙说电影发展,是可以用视觉感知的。

总之,电影美术越来越受到创作者重视,我们要明晰电影美术在电影中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剧本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将其与美术的艺术魅力相互交融,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艺术。

中国当代电影美术的形式和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数字化美术制作手段也更多地被应用到电影美术设计中,但无论采用何种制作技术,美术创作的思想与理念永远是创作的先导与基石。将民族艺术特色与全球多元化文化加以融汇,创新思想观念、更新艺术手段是中国电影艺术家突破中西文化界限,使中国电影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晨.本土纯粹电影色彩美学初探[J].大家, 2010(16).

[2] 石洁.色彩在当代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40).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3

株洲地区管辖炎陵县、茶陵县和醴陵市等五县和市五区,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是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早期在这里进行大量的革命实践活动,留下一大批红色文化资源,创造诸多“全国第一”。株洲市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红色文化资源有25个,部级红色旅游线路1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茶陵中国第一红色政权诞生―湘南起义―广州起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株洲市流芳园、杨得志故居和株洲电力机车陈列馆。毛泽东等党的老一代革命领导人在株洲地区就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农红军的建设、红色革命政权的探索、革命道路摸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红色株洲同时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孟雄、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等数十位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为新民主主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株洲红色文化的杰出元素,也是留给当代大学生的无穷精神财富。

一、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问题更突出,95后学生基础知识差,思政素养低,自我个性强,网络特色明显,形成“上面高度重视,下面强烈抵制,中间非常尴尬”的局面。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精选思政教育《概论》课的内容,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思政教育考核标准,增强教学的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一种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依靠教育者单纯通过理论说教就能完成的强制过程,需要受教者能动的参与,情感的融人,产生感情的共鸣。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

1994年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各地“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株洲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株洲地区的革命旧址、遗址、文献文物,标志性历史事件以及凝结其中的精神,它承载着株洲人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些鲜活的历史就发生在学生母校所在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情感上更易接受,思想上更易产生认同感,从而增强理论的信服力。正如加里林曾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二、运用利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路径

1.依托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概论》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

将株洲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概论》课教学,推动红色教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体系,使理论教学历史底蕴更为深厚,结合现实更为紧密,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基于个性发展的学生课堂自主选题实践,这必将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如《概论》课前半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章节中就可以将毛泽东同志在株洲地区进行的首创革命实践和株洲人民英勇的革命精神穿插进去。在讲授中国革命道路选择时,让学生了解到1927年1月毛泽东早期考察包括醴陵县农民运动,最后写就《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8月部署株洲参与秋收起义。1927年10月进行叶家祠连队建党,决策上井冈。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后,创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株洲在革命时期的首创精神和敢为人先革命勇气;谈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讲到1927年12月,毛泽东亲赴茶陵湖口平叛,挽救了中国革命。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炎陵十都万寿宫镇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开启朱毛红军时代。1928年6月攻打酃县县城,粉碎湘赣敌军的第一次“会剿”。1928年8月召开酃县三级会议,巩固革命根据地;讲到土地革命试点时,结合毛泽东1928年3月,在炎陵中村授课,插排分田等。将株洲人民的爱国主义事迹贯通其中,结合何孟雄左权、李立三等,“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进行讲授,部分学生正是英雄的家乡人,这些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历史材料,易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宣传了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株洲精神―火车头精神。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专题,“一五”时期,株洲被定为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将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为株洲成为新型工业城市打下坚实基础。1965年5月,毛泽东途径株洲,住宿茶陵县委大院,重上井冈山。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历史伟人参考书目和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如《井冈山》、《中国共产党株洲史记一人民革命史》、《抗日名将左权》、《李立三》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学习,增强体验感悟

思政教育《概论》课不仅进行理论灌输,更多是学生要体验教学与情景再现,特别是95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组织学生进行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醴陵烈士陵园、株洲市规划展览馆参观考察,并要求学生做“走进红色基地”的观后汇报,进一步提炼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株洲红色革命人物及后代的访谈,学生亲自采访,亲笔纪录,一段鲜活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在九零后出生的学生面前,多次进行思想上的洗礼;除了参观考察之外,还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医学宣誓、入党宣誓、演讲、讲历史故事,在学校协议的德育实践教学基地―株洲市流芳园,现场还原历史,从历史中追寻未来的足迹等等,可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爱国情感,帮助大学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自觉认同和遵守。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4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庆祝建党100周年,教育系统关工委决定

2020—2021学年在全国中小学校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XX小学隆重举行“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三、活动时间

2021年3月-7月

四、参会人员

全体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我向党旗敬个礼”活动

1.时间:2021年3月

2.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通过质朴庄严的仪式,帮助青少年了解党旗含义,学习党的历史,号召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做小小追梦人,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二)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

1.时间:2021年4月

2.要求:邀请“五老”辅导员为青少年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述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在鲜活故事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不断增进爱党之情。

(三)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青少年主题观影活动

1.时间:2021年5月

2.要求:通过观看影片,撰写观后感,让青少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明白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明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是为了什么。激励青少年好好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征文上报要求:

1.文件名命名:XX市+XX小学+年级+姓名+作品名称。

2.文体以记叙文或者散文的形式,杜绝抄袭。字数限制在1000字以内。

3.以word形式报送,标题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正文仿宋GB-2312,单倍行距。

4.截止时间4.20日下午,班主任将学生作品上传至央视网媒体,电子版交于少队部。

(四)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活动

1.时间:2021年6月

2.要求:结合“六一”文艺汇演,组织青少年唱响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的优秀歌曲,传唱红色经典,礼赞百年华诞,用激昂嘹亮的歌声,表达爱党爱国之情。举行以“唱支红歌给党听”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每个班级准备两首红歌。

(五)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绘画活动

1.时间:2021年7月

2.要求:为迎接庆祝建党100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全校组织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要求主题明确,版面设计独特,表现形式新颖,注重色彩的搭配,整体富有美感。每班上交至少六幅作品,在收集的大量学生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奖励。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 锻炼方法

我们所说的幼儿阶段,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3~6岁是儿童熟练把握口头言语的时期。掌握良好的言语训练方法能加快这一进程。有下列方法:

1.给孩子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

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班的杨文超小朋友,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每次他拿了材料以后,就选择在活动室的一角玩,而且都能较快地根据材料完成操作,有时他也会自己轻声地说说玩的过程。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我就经常有意地靠近他,鼓励他去讲一讲,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多给他们一个笑容、一个抚摸。都将成为让幼儿说话的一把金钥匙。因为非正式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力,几次下来,他慢慢地会主动地跟我说。于是,我又让他试着说给旁边的同伴听,几周下来,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只是一直以来不敢说。

2.运用具体手段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1以趣促达。兴趣是教育中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小孩最喜欢的是故事,老师在讲完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彼此之间的谈话机会增多、谈话的内容扩大,还可以直接将其内容扩展到幼儿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语言范围之外。我班的杨XX他是一位内向的小朋友,平时不爱说话所以表达能力很差,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使他和幼儿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慢慢地他的语言表达有所提高,语言模仿能力也强了。

2.2与幼儿做联旬及故事接龙等游戏,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水平。教师和孩子一人讲一句话,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编故事。与他们做故事接龙、续尾游戏。让他们多开口,想什么说什么,学会把内心感受、看法表达出来。带他们到户外游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看喷泉,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听”、“看”、“触”,认真聆听水声,观察识别喷泉的形状、颜色、大小,喷射的方向、速度及周围的景色,用手触碰飞溅的水花感受它的温度,最后让他们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这种口头说话训练,能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将来向小学过渡打下牢固的基础。

2.3幼儿到了5-6岁时,已基本上掌握语音、语调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能进行日常对话了。此时,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老师要进一步丰富扩充孩子的词汇,让孩子学说较长的句子和较难的句子,并帮助孩子组织语言描述事物和现象,扩大孩子语言覆盖面,可以让孩子说顺口溜、绕口令,背诵唐诗宋词,复述科普故事,揣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

2.4从动中表达。给幼儿创设语言环境,在活动中练习说话的能力,使幼儿无拘无束,有话讲出来,发展幼儿的语言创造能力,如:利用幼儿园组织的“故事”比赛,幼儿逐一上台表演故事,幼儿按得分高低依次挑选自己喜欢的小红花,孩子们争先恐后,兴致浓浓,接着最先得到小花的幼儿通过画面创编、续编故事,然后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创编、续编优秀的幼儿往上爬一格,看谁先爬到山顶夺到小红旗,组织“记者”活动,通过对小记者的采访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锻炼,然孩子们会想会问,经过几轮淘汰,选出优胜者。活动中,教师的延伸,满意的微笑,夸奖的话语,小小的奖品及伙伴们热烈的掌声,都是激发孩子表现欲望和兴趣的催化剂。能促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颖有趣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了语言的乐园。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喜欢与人交谈,能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见闻,能大胆为客人表演儿歌、故事比以前更活泼开朗了。

教师一定要做到相信孩子并及时给予幼儿指导,多给幼儿思考和讲述的时间。让幼儿有一个独特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用词、语句的连贯方面给予指导,起到一个调色的作用。

2.5尽量让孩子们多掌握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3-6岁是人一生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抓住了这个关键期丰富孩子的词汇。孩子的语言就会充实而生动。在孩子刚学说话时就抓紧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时机随时随地进行词汇教育。去动物园、参观博物馆,教他们学会述说各种动物、人物、事物。这样实地观察、直观形象使孩子能发准词音,记住词义,正确运用。孩子有时会出现词汇贫乏、用词不当的现象,老师要及时加以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到的词汇越来越多,既丰富了知识,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与会的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碑坝中学现任党支部副书记***。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并有机会向大家学习。首先,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向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诚如前面各位领导、专家、发言人所说,碑坝是一处革命圣地,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两千多年来,这块土地深受汉家文化的滋养,同时又兼收并蓄了巴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遥想当年,蜀国与魏国在这里鏖兵,留下了“米仓道”、“回军坝”等著名遗址。“汉中王”张鲁派手下得力干将宏氏入山济难,教化民众,至今在碑坝境内还留有 “宏济宫”遗址。明朝建文帝也曾出逃避难此间,“寥落西南四十秋”,最终梦断佛头山,留下了“挂榜崖”天书,留下了 “北御河”、“东御河”“复成”“马园”等地名,让后世无尽地咏叹和追想。一九三二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等率领下,由川入陕,转战大巴山、米仓山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为这片红土地播下了革命火种,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数千山乡子弟参加了红军队伍,无数群众为革命献出了财产和生命。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里又涌现出了各个时期、各条战线的杰出人物和先进代表,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山乡建设事业谱写了辉煌壮丽的不朽诗篇,并将永久成为碑坝人民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碑坝山区的教育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的一代又一代孩子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碑坝中学历届领导和老师,对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都非常珍视。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师生长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现择要向各位领导、嘉宾汇报如下:

1、在碑坝中学新建的教师宿办楼正面,醒目的悬挂着我们多年沿用的校训:传承红色遗志,弘扬时代新风。学校明确要求每一个就读碑中的学子,要坚持传承革命先烈矢志不渝、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奉献、特别讲团结、特别守纪律、特别重学习”的精神。我们在入学教育上对学生讲,在重大集会上对学生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是对学生这样要求,久而久之,这已潜移默化成为碑坝学生身上的一种特征。

2、在校内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双高双普期间,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碑坝红色文化的文章、故事、史料、图片,制作成宣传展板和墙面喷绘,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碑坝中学原校长田忠坤、原党支部书记刘玉泉、碑坝镇政府干部、南郑党史研究专家张青云等同志给广大师生做了《红四方面军在碑坝》、《碑坝的解放》、《川陕革命根据地上的红色交通线》等专题讲座,在广大师生尤其青少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4、开展“红色影视进校园”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在“影视教育周”集中观看了大量优秀红色影视作品,如《闪闪的红星》《风云1927》《大会师》《红巴山》《建国大业》《血战湘江》《太行山上》等。通过观看电影、撰写影评,让全体学生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体验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感悟先烈的革命情怀,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其刻苦上进、自强不息、改变家乡、造福社会的志向和热情。

5、组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赞英雄、颂党恩”系列文艺汇演活动,让学生在经典诵读、歌咏传唱、舞台表演中进一步感悟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在刚刚过去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中,我校的经典诵读《少年中国说》,大合唱《保卫黄河》《我和我的祖国》,舞台剧《林觉民》《红军过草地》获得了全体师生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6、开展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2019年10月,在江苏省如东县援建干部、原如东县教育局孙陈建副局长牵头下,碑坝全镇中小学校联合举办了“我骄傲,我是碑坝人”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和众多社会贤达都积极参与投稿。一年半后,由获奖作品集结而成的新书《大美碑坝》正式出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碑坝山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光物态、美食特产,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碑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碑坝,对碑坝片区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都起到了宣传和促进作用。

7、组织学校支部全体党员、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参观区域内外的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场馆。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党员、教师参观了南郑区红寺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四川通江县王坪的红四方面军总部、野战医院、将帅碑林遗址和纪念馆、利用中考前夕组织九年级学生瞻仰了何挺颖烈士故居,带领八年级学生参观了镇内的红江县苏维埃遗址。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和党史爱好者登临了西河崖、卡门、羊圈关、西河口、拦马山、石马寨等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点和红色交通线站点。通过参观遗址和纪念馆,让党员、教师和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革命事业的艰辛、先烈人格的伟大,让历史和文化在他们心中激活。

更多的时候,我们利用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融汇渗透在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在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里,体现在日常管理的具体要求上。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生根,在课堂发芽,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各位领导、嘉宾: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全党、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即使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碑坝镇也不例外。研学党史党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既是我们政治学习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天,您们不辞劳苦来到碑坝,为我们传经送宝,送来宝贵的精神食粮。我谨代表活动的受益者向您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新的百年征程已开启,乡村振兴的序幕已拉开。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红色文化是我们最珍贵的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诚恳的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议:在加强碑坝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开发、利用好我们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现有的红色遗址、历史资料为基础,建设一处甚至多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一系列高质量的红色文化景观。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铭记烈火与硝烟的往事,永远传承先烈的红色基因,永远保持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碑坝精神!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7

2018年9月5日至8日,我有幸来到著名的红色首府、将军故里新县参加现场教学。四天的时间里,先后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列宁小学、红田惨案旧址、许世友故里、郑维山故里,重走了志仁小道,聆听了信阳市委党校赵明教授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精彩讲座,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理想信念更为坚定、党性修养得的锤炼,真的是收获颇多,不虚此行。

一是心灵受到了震撼。“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处处埋忠骨”这是参观学习时,几乎每一位讲解员都说到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的心灵都受到强烈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到”的崇高荣誉。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在红田惨案旧址,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先后有3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遇难,染红了整片土地,我们肃穆默哀,聆听共产党员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也真切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句话最深刻的涵义。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陵园,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当我举起右手时,那一幕幕可歌可涕的英雄壮举展现在眼前,眼睛早已被激动的泪水浸湿了,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时,烈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得的了洗礼。

二是理想信念更坚定。革命理想大于天,大别山28年红旗不到,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这里就有了党的组织和活动,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这里留下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光辉足迹,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300多位开国将领,这里牺牲了100多万名英雄先烈,这些革命先烈牺牲时很多还不满30岁。我想支撑革命先烈勇于斗争、不怕流血牺牲,支撑大别山28年红旗不到的,无疑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动力保证。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力量,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三是党性修养得锤炼。新县红色之旅,也是锤炼党性修养之旅。“志仁小道”是新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牺牲的首位县委书记王志仁,当年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所走的山路,通过重走这段崎岖山路,我们亲身体验了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困苦和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参观革命遗迹,听革命先烈故事,与老区群众座谈交流,我们的心灵得的了洗礼,党性修养得的了锻炼,对党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和付出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锤炼好党性、历练好本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8

关键词:审美 技巧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团按照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在当地观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时至今日,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该剧共演出六场。

序: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要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卖掉的贫农女儿琼花挣脱束缚,夺门而逃。

一场:椰林。琼花被前来追捕的恶奴打得昏死过去,南霸天以为琼花已死,与奴仆仓皇而去。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二场:红色根据地广场。军民正在共同迎庆“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琼花赶到会场受到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军民怒火万丈。琼花人伍,连长授枪。

三场:南霸天的庭院。洪常青化装深人虎穴,约定午夜与娘子军里应外合,歼灭南匪。琼花悄悄进人匪巢同小庞联络,见到南霸天,忍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致使南霸天逃跑。洪常青沉着指挥,迎战友攻破了匪巢,群众一片欢腾。洪常青对琼花违反纪律进行语重心长的帮助。

四场:红军宿营地。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琼花豁然开朗。根据地的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来慰问红军。白匪进犯解放区,战士、民兵、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出征杀敌。

五场:山口阵地。洪常青率阻击排战士,坚守山口阻击敌人。任务完成后,洪常青掩护战友们撤离阵地,不幸身负重伤,昏迷被俘。

过场:我军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前进,追歼匪军。

六场:南霸天的后院。红军主力攻人南匪老巢。洪常青怒斥顽匪,英勇就义。红军解放了椰林寨,打死了南霸天。在火线上光荣人党的琼花接任了党代表职务。战斗的歌声响彻云霄。

在那个特殊政治影响的年代,西方的芭蕾舞传统剧目几乎停演,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被反映革命年代生活与斗争的题材代替。

60年代的“样板戏”应运而生火红色娘子军》便是其中之一。抛开《红色娘子军》的政治因素,它的出现其实还体现了中国芭蕾舞剧新的创作实践。中国的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难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红色娘子军》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民族化”的首开纪录,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当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与音乐先期的成功。电影曲折的故事性和音乐动人的感染力,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原作体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主题与时代精神更是激励了无数的观众。

芭蕾舞剧主要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一方面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另一方面注重刻画舞蹈的人物形象。于是世界芭蕾舞台上出现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娘子军”的女性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这无疑是发源于西方的芭蕾传人中国后的一个创举。

《红色娘子军》在舞蹈设计中吸收了多种元素以达到芭蕾的民族化。一是在舞蹈语汇上努力将芭蕾舞和军事动作加以融会,以创造符合剧中人物身份的舞蹈语汇。比如二场娘子军的“练兵舞”用立足尖来表现立正。其他像射击、投弹、刺杀的舞蹈完全来自生活,是军事动作与芭蕾舞足尖技巧的结合,比较生动地塑造出女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二是将中国民族舞蹈和芭蕾舞进行结合创造。比如琼花性格顽强泼辣,就用了“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独舞和双人舞中所采用的“倒踢紫金冠”、“乌龙纹柱”等强烈有力的动作来表现。洪常青性格坚毅刚强,他出场的舞蹈造型吸收了京剧“亮相”的手法,沉稳挺拔,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气魄。南霸天和老四等反面人物的造型设计则更多来自京剧的身段、戏剧表演和中国的拳术。

而《红色娘子军》中富有海南地方特色的舞蹈语言也给观众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快乐的女战士用我编斗笠送红军》等舞蹈中姑娘们挺胸提胯的感人动律,手中斗笠的戴、提、甩、转、遮等动作,均来自海南的黎族舞蹈。黎族舞蹈与芭蕾舞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展现了姑娘们的体态美和朝气蓬勃的欢乐气氛。

这部舞剧具有创造性的民族化的芭蕾舞蹈语汇、悲壮动人的革命故事、恢弘绚丽的时代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风情特色,它的创作成功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项莉 《电影评介》 2009 第4期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9

新田思源实验学校谭志雄

湖南是一方红色沃土,素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美誉。这里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等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无数湖湘革命先辈舍生忘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湖湘英烈故事丛书》按照人物成长历程为线索打造故事性人物小传,以时间为序展开故事,润物无声,形象生动,既有思想深度又通俗易懂地展现了18位(组)湘籍英烈感人的生平事迹,相对完整地展现了主人公的生平和事功,塑造了湖湘英烈的群像“家谱”。书中的传主有学生运动领袖、黄埔一期的高材生、位列“黄埔三杰”的蒋先云;毛泽东同窗挚友、自少年时代就一起“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的罗学瓒;致力于唤醒彼时沉睡中国,被毛泽东同志以诗词感怀“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柳直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一任主笔、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第一任负责人的周以栗;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样机的情况下,艰苦攻坚,成功研发图形发生器,填补了国家科技空白的“中国式保尔”“最美奋斗者”罗健夫等18位(组)湖湘英烈。

读了此书,既为英雄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而感叹,也有了个人的几点启发:

一是革命英烈的思想先进性启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革命英烈们思想境界高、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他们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和毕生奋斗的崇高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外在彰显。传播好英烈们的先进事迹,以英烈精神凝聚湖湘儿女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一定会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湖南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革命英烈的信仰坚定性启示。信仰,是对主义的信任和尊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决定着人生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营造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和浓厚氛围,就是要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三是革命英烈的精神赓续性启示。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多渠道、多介质地把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阐述好、宣传好,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能够使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四是革命英烈的广泛人民性启示。英烈的人民情怀,即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英烈的人民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英烈的人民幸福观,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英烈一切依靠人民的力量源泉。在湖湘革命英烈故事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感受他们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内化为砥砺前行、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激发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是革命英烈的顽强斗争性启示。斗争精神,是我们党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实践原则。过去,我们党秉持斗争精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在前进的新阶段将会遇到新的风险和挑战,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六是革命英烈的鲜明时代性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行进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境遇,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中国应该往哪里去,这些影响时展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亟待我们的回答。学会用客观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研究人物,从时代变化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才能找到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丛书从创作主题和作品内容上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贯彻落实了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铭记红色历史,凝聚红色力量,脚踏中国大地,用湖南人物、湖南故事、湖南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凝聚起建设富饶幸福美丽新湖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