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红色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51:11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红色文化;基本特征;先进文化;政治性;先进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083—04

红色文化是伴随着我们党的成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新文化,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之中,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那么,红色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这是我们在时代高起点上实现红色文化科学发展所要面对和解答的现实课题。有鉴于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研究和思考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以来,文化总是属于一定阶级、一定政治路线的,不存在超越阶级、脱离政治的所谓“纯粹的文化”。鲜明的政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性。与此同时,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以往的文化只是“为少数人”的文化,由我们党领导建设的红色文化开启了“为大多数人”的文化发展新时代,广泛的人民性成为红色文化的标志性特征。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实现了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90多年来,红色文化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保持了根本方向的清醒和基本原则的坚定。

政治性是红色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服从服务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红色文化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这一“文化生力军”,使之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反动派的白色文化、帝国主义洋奴文化和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靠“手里拿笔的军队”有力配合了“手里拿枪的军队”,最终把革命引向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的人民共和国;并通过红色文化推动了思想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新生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强大思想政治基础。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有力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其它各种错误思潮带来的精神污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鲜明的政治性是确保红色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点,也是红色文化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

人民性或大众性是红色文化的又一突出特征。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红色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原则立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把红色文化建设同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接起来,使深受剥削奴役的广大民众获得了思想文化上的新觉醒,成为了文化建设的主人,推动了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为人的政治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传承红色文化指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人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是新形势下红色文化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标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综合国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单薄,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进行文化扩张、侵略和渗透,不遗余力地对我推行和平演变,使我国文化安全遭到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彰显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过,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而文化的先进性源于文化的人民性,即鲜明的人民本位、广泛的人民代表性和高度的人民认同度。因此,我们要高扬人本为先的科学理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创建与传承上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努力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充分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而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53-02

文章以河北的红色文化素材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探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和国家培养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邓小平早已指出,我们国家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高校是这一思想的实践重地,社会发展离不开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素质青年学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实际上提供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合理使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不仅着有党和国家长期的、坚定的政策支持,而且符合社会转型加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还是大课堂教学,少则一百人,多则两百人齐聚一堂。看似热闹,实则为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扰。学生们因为专业、兴趣、关注度等的限制,往往没有真正认同思政课的重要性,有的认为是讲空洞的大道理,有的感觉是中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有的还沉迷于电视、网络一些演义的情节中,思政课课堂很容易演变成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各行其是的尴尬局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地方红色文化的应用可有效地改变这一困境。如在讲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虽然通过视频、图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巨变,但能不能找到更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呢?笔者请河北11个地市的学生都出一位代表,以各地的方言讲述自己的成长、家庭的变化和家乡的发展。讲台上的学生忘记了紧张侃侃而谈,讲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不时笑声大作,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的成效和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一旦对讲课内容产生了兴趣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兴奋点,灵活地运用学生熟悉、亲近的地方红色文化素材显然是改进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地方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支持

河北的红色文化内容丰富,这里分几个类别加以简单介绍。第一类: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如蜗皇宫、逐鹿黄帝城、赵州桥、山海关老龙头、承德避暑山庄等,集中体现了燕赵大地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第二类:代表着中国革命历程的,如昌黎五峰山革命活动旧址、丰润潘家峪惨案遗址、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集中体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第三类:代表着河北优秀儿女的,如郭守敬、、马本斋、、宋洛曙、董振堂、李少春等。集中体现了燕赵人的聪明才智和慷慨激昂的奉献精神;第四类:代表着国际交流的,如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河间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等,集中体现了国际人士对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深情厚意;第五类,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如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唐山抗震纪念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集中体现了河北人不屈不挠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据统计,河北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65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就有18处,其他蕴涵红色文化的素材更俯首皆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诸多选择。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坚持明确的目的性

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素材,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必然要谈到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取得的伟大民族胜利。怎么把各民族爱国抗日这一点表述清楚,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呢?笔者选择了沧州的马本斋将军,选择了活跃于冀中平原上的回民支队。当幻灯片出现一脸刚毅的马本斋,讲到大义凛然不屈的马妈妈,听到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英勇事迹时,我看到每个学生目光中流露出的愤怒、悲伤、自豪与自强的神情。毋庸置疑,“选择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而学生又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理化的运用”,这种有的放矢地使用红色文化素材,因其明确的目的性显然有益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把握合理的适度原则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文化体现了社会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素养,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实力。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列为五个重点任务之一,并强调“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传承着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拓展时代意义,丰富革命内涵,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推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革命纪念馆是文化建设的载体

1、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支撑的。要发挥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就是要从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增强普通百姓对革命历史、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把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普通生活,让红色文化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红色文化代表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文化,引领导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曾经说过,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以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主体,是有益的主流文化,能够为社会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能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她所包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增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能力,从而引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3、众多革命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基础

革命性纪念馆所展示的陈列内容和每一件革命文物都饱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是发展文化建设的优质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性纪念馆的天然使命。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革命性纪念馆有责任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把爱国主义情感凝聚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开发好、利用好革命场馆的红色资源,挖掘其精神内涵,广泛传播弘扬精神价值,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

二、挖掘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的创新意义更能体现出时展的要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高尚心灵的渴望,需要健康积极的红色文化支撑起经济发展的脊梁。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保护、科学整合、统筹规划。文物的保护传承,需要政府重视和政策指导,同时也需要公众的认可和积极配合。推进红色文化传承,要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不仅要保护革命遗迹和文物,更要意识到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革命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和社会价,引导大众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去。

2、挖掘革命纪念馆的工作内涵,打造红色文化陈列精品

纪念馆是保存历史实物、资料、音像和视频的重要场所。纪念馆的功能是,在为参观者提供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象征和社会价值标杆。纪念馆的研究和陈列人员应从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解读纪念馆工作,思考如何做出更好的陈列,让记忆和创造力相结合,提炼出更具思想性的、对社会主流价值和公众道德修养具有指导性的“作品”,让纪念馆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价值。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精品。如何使当代人尤其是90后、2000后的年轻人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革命先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进行提炼后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形式进行创新,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认知需求的红色文化产品。

3、红色文化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让文化建设焕发时代特点

历史的车轮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深度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红色文化的存在代表着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展示手段与时展的要求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以互联网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传统革命纪念馆应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向社会展示和宣传红色文化,展示馆藏珍贵革命文物。例如,数字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文物图像、文字说明、声音等进行整合加工,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参观者从传统的实物观看形式进入到网上虚拟体验状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上互动内容也不断增加,观者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空间自由穿梭、参与互动,仿佛置身于场馆中展品体现出的历史环境中,增强体验感,获得知识积累和精神愉悦。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与观者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双向多元化信息互通。这类互动交流不但延展了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功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观者自觉学习革命史,提升道德修养的诉求。

4、加强革命纪念馆人才建设,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

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人才的竞争。只有在文化人才建设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发展上具有竞争力。在纪念馆的日常工作安排中,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还有待研究和完善。纪念馆应从业务工作内容和人员特点出发,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业务培训,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特别是针对本馆业务知识的研究是纪念馆保持长效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能力的高低是纪念馆提升陈列展示水平的关键。因此,发展文化事业,首先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革命纪念馆而言,建立一支以德为先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显得重要,培养造就大批具有较高素质、思想过硬、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是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李盼,武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12(7).

[2] 李静.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 肖双.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2013(5).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6

(一)传统课程弘扬红色文化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基本载体。而传播学专业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仍是保留传统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评价,在培养模式上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硬背”与“灌输”,依然还是教师单向进行知识输出的教学场域,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育关系不平衡等情况。这些问题长久以来,不利于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接收红色文化的熏陶。因此,对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应当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吸收红色文化,培育出能够弘扬红色文化的新闻专业人才,才不会令红色文化的光辉在专业教学的课堂上黯淡失色。

(二)专业教育运用红色资源不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只有将专业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顺应时展潮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才能坚定落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和教育散见于党史学会、文化旅游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图谱”。

高校在开展教学实施的计划较为随意和零散,并未形成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的综合培养方案。上述情况直接导致高校在试图运用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陷入效率低、进程慢、解决难的尴尬处境。

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也面临相似情况,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为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率不高,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地点主要集中在课堂,然而红色旧址遗迹、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英雄故居等,都是蕴藏着丰富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地方。可是高校在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未能更用心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只是“走马观花”,缺乏在红色教育基地中深入实践和亲身体验,也将会影响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效果。“文化这东西,它不是词藻华丽的修饰,更不是要炫耀你的学问,而是一种丰富灵魂的方式,得来实在不易。”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来之不易,对人的影响不滞于一朝一夕。所以要不断加强高校整合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在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把红色文化作为推进各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

(三)红色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高校都在积极地尝试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而新闻教育永恒不变的价值体现在,要培养怀有人文之爱、追求真理和正义之心,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阐释变动之意义、助益社会良好沟通的人才。红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红色文化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意识等着色,符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立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红色文化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必然只是成为单纯“道德教科书”的搬运机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良美德、奋斗精神等等,也将在人们无法更贴近和全面地了解下逐步失去学习兴趣。

二、红色文化融入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国家巩固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新闻教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都应明确学生是参与意义建构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动者。现有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在现行高等教育中,大部分课程的教育方法为依赖教师、形式单一、强制性的外部灌输方法,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地位,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以观念说教、行为约束、思想灌输为特征的单向教育模式”。

传播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助推教学方法的革新,红色育人将要求课堂构建互动性强、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坚定新时代大学生要牢记使命和担当,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只有如此才能符合国家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

(二)传统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迅猛奔涌而来,中国传播学界一些人士曾寄希望于对西方理论的援用、消化、摄取,这容易造成西方理论“东西相异”的橘枳效应。将源自西方的传播理论知识移植至中国,跨语境的理论旅行虽然使中国传播理论资源快速繁殖,但去语境化的移植过程导致理论缺乏“在场”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学科背景下,中西文化理论思潮交汇频繁。大学生不免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难免会不易于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形成,不利于国家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必须牢记“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嘱托。新闻传播学思政课有必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想依托,培养学生能够保持客观、理性的认知。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思政课,跳脱封闭且狭隘的理论牢笼,去涵养和着力引导学生面对专业问题转向立足于中国本土化背景的逻辑思考。红色文化不仅仅传递一种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

(一)整合红色资源,增强高校实践育人能力

大学作为育人的摇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大学”的词条所示高校应具备的基本职能:“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需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知识,以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和创造能力,激励他们蜕变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的人。”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德智兼备的人才。这是高校始终都需坚持的人才培育目标。而红色文化留存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具有传承红色文化的优秀人才,应是每一个高校对于学生基本的素养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在课程实践中,整合且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在地特色的红色文化的学习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教学形式的创新方面立足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且举办红色文化影片集体观影评鉴或是作品展览、竞赛等大型红色文化活动,可聘请从事新闻采写及撰述红色文化相关著作的教授学者来当选评委并举行小型的学术沙龙。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高校,浓郁学校红色文化氛围。也可将刻板的教学课堂变更为校外红色文化基地、烈士纪念堂等等,可以通过布置采访红色文化基地和纪念堂的工作人员或要求记录和拍摄当日的见闻所感。组织宣传相关社会活动,以此加强学生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实现学习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活泼且富有新鲜感。这些创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引发学生中在实践环节加入对中国历史、革命史的讨论,也同样唤醒学生们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的传承,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骨骼血脉。有助于在认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加深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历程的记忆,促使学生贴近红色文化,体会其中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积极力量。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整合红色资源引入高校课程教学,加快了对在地红色文化进行有效整合的全过程,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成可供利用的教育素材发展在地文化产业。扶持了栽培“传承红色基因”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同时为未来在地红色文化产业的人才需要做好储备。

(二)结合传播学科特色,打造特色教育实践平台

中国红色故事刻画了中国革命血与火的历程,记载了中国发展从落后到强盛的辉煌留存了中国人的宝贵品德。将中国故事传遍祖国大地,登上国际的舞台,是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学生,紧紧跟随“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和最终目标。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培育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切实担负起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所以当前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融入红色文化贯穿课程实践,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媒体内容创作生产的依据和标准。

课程教学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以“新媒体(媒介)-内容(信息)-传播”为逻辑,将红色文化融于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是解决“融入路径”的方法,即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探寻红色文化植入“应用场景”。既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既注重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以科普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为实践指向,以短视频、公众号、电商直播等策划、制作、运营为实践实体。在课程内容上要求运用新媒体进行互动直播,将红色文化主动融入学科内容建设,指导学生讲好红色精神故事,吸引大众主动领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在课程空间上探究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迁进校园,成立工作坊或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负责,将新闻传播学科所学的技术和红色文化做深度融合。共建具备学科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创新教学互动手段,实现了课堂时间、空间和内容多立体、多维度的扩展,培养学生稳固红色文化知识的同时为红色文化的普及奉献力量。由此打造融媒体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教学的经典案例,建立打造新闻传播学学科优势基础上的红色文化教学传播平台,红色文化的融入促使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共建新闻传播领域教育合作新生态。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和英国的‘资格证书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以改进、提出和实践。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根据这一精神,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强化实践性教学。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2】这些年来,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政治论文,但是总体上讲,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薄弱。自1999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师资不足已成为困扰许多高校的普遍问题。由于学生人数特别多,师资比例严重失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学工作量特别大。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时间和精力所限,一个老师要负责上百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相当困难,再加上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第二,专项经费不足。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否则师生都很难走出课堂。各高校一般虽然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较少,人均十余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高校甚至根本不予提供经费,或挪用经费。因此,经费严重不足是高校影响实践性教学开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第三,时空限制。一般来说,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重大纪念性、教育性、学习性的地点进行参观、调研和实践,例如:革命老区、英烈纪念馆、模范小区等等。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路途遥远,这就造成了许多地区的文化资源浪费、不能共享,例如,新疆地区的高校师生若要到湖北参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就目前的交通条件,通常乘坐火车需要近40个小时,因此,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重大障碍。

总之,由于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间不长,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上述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政治论文,往往造成实践教学走过场、敷衍了事,效果差。

二、“红色文化”对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红色革命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湖北红色文化具有数量多、品质高、多样性三大特色。从革命的过程看,它贯穿整个中国红色革命的全过程,即从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28年红色革命的各个阶段。从革命发生和涉及的地域来看,几乎覆盖湖北全省。因此,发挥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量大、质优、多样的湖北“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媒介,构建包含现场教学录像、实践教学专题片、教学课件等形式的“红色文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体系,对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形象地“还原历史”、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下简称“纲要”课),“纲要”课,应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化对三个选择的认识。由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湖北,例如:“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黄麻起义”等,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位置,组织和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中,为重现“武昌首义”的革命历程,让学生充分领会“首义精神”的真谛,我们认真组织了学生在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内进行了现场教学,并在现场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参观了首义园、三烈士墓、拜将台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而外地、外省的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实践性教学,由于受时空、经费、师资力量等限制几乎是难以开展,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费用庞大政治论文,怎么办?这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等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解决实践性教学因受师资、经费、时空等限制,造成难以开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方法能够使各地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红色湖北”,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地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教育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等,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构建“仿真”实践环境,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通俗易懂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可以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服务,为《党的基本知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问答》、《四个分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服务,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必将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优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第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大量重复投入和劳动。

在利用现有校内外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基础之上,发挥群体优势,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出最新、最具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资料,减少重复投入;建立共享资源库,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的远距离、开放性和现代化,减轻师生负担,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课程形态,它需要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对各个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没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那么如何确保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延伸性?

为此,必须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吃透教材政治论文,把握重、难点;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其次,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吃透吃准教材。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基本依据,能否吃透吃准教材,是能否提高质量地构建科学合理专题教学模式的关键,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再次,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不断加强调研,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动态,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通过科学、美观、和谐、清晰的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具体而言,应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仿真实践教学环境的建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

(二)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

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主要包括共享软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素材库,可以有组织地安排人力制作难度较大的媒体素材,有计划地存放、维护和更新素材,用于教师借鉴学习政治论文,开阔思路,不断提高备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高素材的利用率。

(三)“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立、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主要环节有学习情景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师指导、管理与帮助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重点是运用现代教育、传播、语言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沉浸式、参与式、专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方法。

(四)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实践目的一经设定,下一步就是设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实现实践目的的设计、设想、打算、规划。实施方案是为实现实践目的服务的。”【5】具体而言:

第一,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主线和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教育部主编的通用教材,以“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陈潭秋故居”、“将军县—红安”、“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东湖新农村建设”、“神龙”、“光谷”等为典型,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围绕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的大是大非等主线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内容,确立相关专题。实践性教学中,教学专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吃透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使每个专题要有所侧重。初步考虑,我们拟设立的专题有:

(1)武昌首义(含武汉红楼“辛亥革命纪念馆”、“三烈士”墓等子专题)

(2)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含 “八七”会址、“施洋烈士陵园”等子专题)

(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含中共五大会址、湖北黄麻革命纪念馆、将军县—红安等子专题)

(4)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含武船扬帆“驶向”国际,神龙在湖北耕耘18年,托起“中国车都”、武汉光谷构建激光产业群等子专题)

(5)和谐社会的贯彻与落实(含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等子专题)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东湖新农村建设等子专题)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含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等子专题)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8(06).

[2]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3]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光明日报,20068.

[4]张宝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42.052

红色文化是中央苏区最具优势的特色文化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形成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的路径依赖,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以策略带动和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创意开发,与同志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相吻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产业门类,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主要包括演艺娱乐、数字动漫、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旅游休闲、工艺美术、商务会展等行业和领域。[2]结合当下的技术、经济和政策背景,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在创新、项目和政策驱动方面予以借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1 以创新为产业增速

传承是红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其注入不竭的动力。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 “红色文化+科技”为驱动,以红色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为核心,在文化产品的创意创新上不止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做好红色文化和科技的结合

中共十报告指出: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3]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品也应利用当下信息技术优化红色产品的内容与表现力,在文化业态创新上有所作为。瑞金策划的“共和国摇篮”实景演出,基于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成功地“外化”。

当下尤其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红色手游、红色动漫、红色数字出版等。从对红色文化低附加值的传统开发模式,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江西赣州建立的红色动漫城,也正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线,以“创意”为核心,开发出红色动漫图书、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其中,推出的《漫画红都》作品,系我国第一部表现“红都――瑞金”1929年至1934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漫画,成功入选了2015年文化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4]

1.2 做好红色文化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随着时代变迁和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普通消费者在文化产品上的审美旨趣、评价标准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也要做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加法。准确地发掘优秀革命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要让红色文化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质的同时,与21世纪的当代文化相融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近年推出的歌舞剧《八子参军》,在传统赣南采茶戏的基础上,又成功融入歌、舞、光、电等现代表现形式,该舞剧在全国总共进行了上百场演出。

在做好时代性的结合上,还可以创新编排红色芭蕾舞剧,拍摄红色历史微电影等,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创意创新的空间。以江西卫视举办的《红歌会》为例,随着节目的热播,红歌唱响江西,也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产业链条的开发上,正是充分利用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中融入了时代元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可以夯实项目抓手,以项目发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升级的效用。尤其要遵循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品牌为重点,促进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赣州精心打造中国(瑞金)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红色文化艺术村等30多个项目,红色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瑞金在成立红色影视基地之余,开发“共和国摇篮雕塑园”等文化产业项目130多个。[5]

在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推介上,更应注重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相对于中小项目,重点项目投资额度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也可以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功效。政府可以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产业项目,并在后期做好跟踪管理并提供动态服务。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是美国福雷斯科技公司与赣州市共同运作的红色动漫及服务外包项目。现园区已集聚近15家企业,并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有效带动赣州经济结构调整。

3 以政策做好产业驱动

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红色文化产品的特色鲜明,其公共产品属性尤为突出。政府适当的干预和政策保障,可以以较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因此,相应的政策设计和政策驱动,可以体现对中央苏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培育的导向,并且在政策红利上促进红色创意产业的加速发展。

当下,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业仍尚处产业导入期,因此建立系统的政策驱动机制,涵盖土地供给、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财税优惠等层面,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015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赣府厅发〔2015〕24号),就江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专项规划。在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划中,也应有意识就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的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动漫产业、数字出版,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形态等做出部署。

文化创意产业在江西省被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2013 年 12 月 30 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条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甚至鼓励境外投资者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政策方面,还可以专门设立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通过直接的贴息贷款等有利政策,扶持其发展。同时完善配套专项的财税减免政策,降低开发机构的投资成本和风险,也可以进一步引导投资资金的流向。

另外,还可创设红色文化产业协会,通过政策性规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专项和针对。

参考文献:

[1]史育祥.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信念之魂[N].人民日报,2016-05-25(2).

[2]杨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千万投资[N].北京商报,2008-12-29(3).

[3]王国平,刘凌云.新型文化业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J].求索,2013(7).

[4]漫画红都编委会.漫画红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周建云.传承创新:铸就红色文化发展脊梁[N].赣州晚报,2015-07-02(4).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9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已成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的提出,分析了目前我国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和创新红色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教育则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继承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和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它充分吸收、重组、融合了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继承创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是具有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积极向上。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红色文化既是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先进文化。它不仅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新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例如在和平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红色文化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人自身的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注重的是大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程度较小。高校缺乏有关红色文化内容的课程设置,校园“红色广播”少。据了解,极少数大学生会去看那些极富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书籍,如此,“红色文化”在他们的学习文化中只是轻描淡写。

2.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认识程度较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主流是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未能认识到红色文化重要的德育功能,红色文化建设意识比较薄弱,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比较缺乏红色文化认识。尤其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更不能深刻了解认识珍贵的红色文化。

3.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影响程度较弱。“红色文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情况,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原因分析

1.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将社会实际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致使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部分大学生一提到“红色文化”往往认为是过去革命年代的产物与应用,与当今时代,与个人本身关联性不强。同时,还有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已成为过去,理应退出历史的舞台。由于对“红色文化”这些错误的认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局限性;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淡化,这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对时代和社会发展极为不利的。

2.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贫乏。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几个方面,高校红色文化应该渗透于这些文化之中而又自成体系。但是,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建设内容匮乏,极少把红色资源引进校园文化之中,更谈不上红色文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显得比较单薄,不能针对当前影响社会思潮的一些重大问题,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各大高校必须从理论的高度上科学的、正确的与实际国情相联系,丰富并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3.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一般会组织学生亲身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实地参观游览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对红色资源的表面感知,单一的实地参观使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且花费的时间长,财力、人力较大,综合成本较高。另一种形式是观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则往往娱乐性偏浓,多限于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层面,不能更进一步结合影片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思想内涵等进行讲解、探讨和写出心得体会,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没有深入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内容,更没有形成整合全部红色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的途径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凝练出的思想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不但可以净化心灵、鼓舞斗志、激发热情,还能启发大学生积极进取、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起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导向价值所在。要通过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性、认识性和影响性,深入分析、挖掘红色文化,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寻找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性,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的氛围

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还取决于文化是如何进行传播,采用什么传播媒介手段进行传播。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有效传播,我们必须整合媒介资源,建设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来,弥补现有文化传播体系的不足,也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红色文化,进行学习探讨,传播红色文化。在高校可以通过政治课堂、专题研讨、主题班会、广播、报纸、网络、实践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大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舆论氛围。以保证红色文化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并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在继承革命前辈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先进的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唱响时代主旋律,利用校园氛围深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想,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责任。

(二)提高红色文化认识性,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系统整合并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把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进校园,融入校园红色文化体系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应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红色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传统展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更有效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性,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

结合校园实际,积极扩大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才能更深入地将传统红色文化倾注和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红色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构建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破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时代进程相融合,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把“红色文化”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注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开发、利用多种教辅材料,可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二是建立红色文化网站,占领网络阵地。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抵制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分辨防御能力。高校应推进红色网站的规划的建设策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红色网站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网站管理和建设人才等;使红色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三是组织各种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以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建立定期的红色教育实习基地;邀请红色研究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红色教育研讨及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等。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比如,可以利用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熏陶红色思想、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汤红兵.论红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5(9).

[3]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