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5:27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专业;就业压力;社会适应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已完成了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有限性,给毕业生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成了各高校今后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就业调查中显示,有50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而45的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于是,就产生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这样一个供需结构不对称的现象。所以,引导就业和帮扶就业已成为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这一切问题要想顺利地解决,都必须从根本抓起,即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毕业时能顺利地就业和创业。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统计

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研究也是我国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2009年2月28日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就业的问题时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应该把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发展的一个标准,我省也不例外。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仅可以反映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河南省高校的发展状况及专业结构的是否合理性。11年河南省毕业生达44万人,到11年的9月1日统计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56,1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达39.1万,截至毕业生全部离校之前的统计,就业率达80.67,高于全国水平。[2]虽然每年教育部和各高校都会向社会公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进行就业率的统计,还以就业率来衡量各高校的发展质量,但这些客观的数字背后存在着很多的不一致问题,比如:统计标准的差异性、统计的真实性、学生工作的转换以及学生档案的跟踪落实调查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数据信息,不仅有利于学校规模的有序有度发展,而且对社会的稳定性有重要的杠杆调节作用。近三年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2013年达到最高峰。

下面就针对近三年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11年、12年、13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状况。[说明:11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以2012年的最新统计为准;12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以2012年毕业时的就业统计为准;13年毕业生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10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继续深造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面对就业大军的来临,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高峰期,2011年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总人数248人,其中本科生25人,有2人考上研究生,专科生223人,专升本46人,继续深造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35;2012年美术学院毕业生共249人(都是专科生),专升本人数48人,占毕业总人数的19.27,2013年美术学院毕业生共226人,专升本的人数是5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1。[说明:以下几部分的人数统计不包括专升本的学生]

2、进入中小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数较少

面临就业,除了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外,真正找到自己如意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2011年毕业生就业人数46人,占就业人数的23;2012年毕业生就业人数66人,占就业人数的32.83;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45,占就业人数的25.4%。

3、进入专业对口的私人企业、三资企业的学生较少

2011年毕业生进入私人企业或三资企业并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是31人,占就业人数的15.5;2012年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是31人,占就业人数的15.4;2013年签约到三资企业的就业人数是33人,占就业人数的18.6。[在这里工作的员工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国定假期和社会保障。]

4、临时性工作且专业不对口

2011年毕业生临时性就业的人数是1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4.5;2012年毕业生临时性就业的人数是9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4.77;2013年进入临时性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是7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42.6。这些就业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按单位的需求随时加班、不能同等享受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

5、其他途径或自主创业

2011年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人数为0,参军1人;2012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人,参军1人。2013年的毕业生到目前为止进行自主创业的有3人。

6、待业人数

2011年毕业生待业人数1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5;2012年毕业生待业人数12人,占就业人数的6;2013年的毕业生待业人数20人,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1.3%。

大学生就业率只能从一个层面反应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考核,不仅要考核就业的工作地点、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而且还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个人的发展是否有提升的空间。就业质量的提高,无论对学生个人、就业单位,还是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由以上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美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意识不强,思想上准备不足

从总体的就业情况来看,选择临时性就业,而且不考虑所学专业是否一致的学生占到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50左右,这些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就业,认为工作不工作都能过得下去,要么家庭经济较好不指望孩子挣钱,要么家庭经济苦难,在择业和就业的问题上不加考虑,饥不择食,随便找一个工作,可谓是“骑着驴找马”,当问及“毕业时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时,你打怎么办?”时,有45的学生回答“先找份临时的工作干着,瞅机会再继续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就业意识不强。

2、在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美术学院学生学习的费用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学习的费用,专业特点比较突出,学生自认为毕业后可以开自己的公司,办自己的培训学校,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更好的工作,得到更高的报酬,这种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出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对就业形势作出的判断不符合社会客观情况,要么“有极大的信心就业”,要么“没有信心就业”,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忽视或无视自身的弱点或者缺点,自卑和自负是就业心里上的两大极端,形成两极分化,在就业环境认知方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估计过高,造成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3]对大的就业环境没有给与充分的认识和考察,导致就业迷茫的一种心理状态。

3、就业能力不足

目前,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因素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敬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敬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耐性及能力。[4]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问题的处理上,常以个人意见为主,不善于听取同仁的意见或他人的劝告。另外,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技能比较专一,导致专业素质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

4、缺乏创业精神

在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有一部分学生处于积极等待之中,边干临时工边找机会跳巢,对国家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不愿意作深入地了解,有很多后顾之忧,担心资金的筹集、担心家长的反对和不理解、担心干不好会亏本、怕别人的冷嘲热风等等。缺乏积极主动地创业精神。

三、造成就业难局面的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首先,课程结构不太合理,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结构不太合理,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够重视实习的机会,对经验的积累欠缺。

再次,学校对就业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过于单一,时间较短,内容较浅,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到就业课开设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较少,对就业课程的认识不够。

最后,学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家庭因素的影响占了很大一部分,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工作能力较高,在经济上不需要孩子过早的承担家庭开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了就等于解脱了,并不急于找工作,先给自己放松放松的心态较多,这一点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的从众心理较严重,整个社会的职业划分存在所谓的“好工作”和“差工作”的区别,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了大学生的自我迷失,忽视自身的特点和创造性。[3]

四、总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适应性:身体上的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知识结构的不适应,造成这种不适应性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就业心理落差而导致长时间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5]

通过对近三年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分析,在以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依据课程特色,加大课程技能的指导,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在回答网友关于就业时的谈话[R],2009年2月28日

[2]王艳玲,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汇报[R]2013,2,26,中国教育报

[3]李德福,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9月,第5期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3

莫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知名就业问题专家,近年来主持从事多项有关就业问题的研究课题,有多部专著出版,在报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2003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因为大部分1999年首次扩招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创记录的212万人,分别比2001年、2002年增加117万人和67万人。然而,不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增加的迹象,而且非典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已经产生了显著影响。据部分高校反映,2003年社会需求与2002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部分省份也反映社会需求相应不足,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这一形势,并采取积极措施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

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情况。

在发展中国家,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本身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有限,从而产生了就业总量的矛盾。二是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部分高校生毕业后,因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不能马上就业。结构不平衡现象在大学生身上较为突出。

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低,而教育事业较发达,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主要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够马上就业。根据日本劳动省1996年《劳动白皮书》,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1991年的80.9%开始逐年递减,在1995年为67.1%,1996年为65.9%,此后一直都徘徊在60%~70%之间。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就业中,同样存在下降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都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有其特定的转轨背景,这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高校毕业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毕业即意味着就业。造成了供方一大学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学,在专业设置以及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使得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我国近年来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产生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1150万人,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人,农村大约还有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事业单位要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等,这些都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我国已经出现青年人就业困难的现象。与其他国家一样,受职业技能、求职经验和磨擦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失业率较高。据劳动保障部2002年四季度对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6%,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1%。青年求职者已经变为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的情况有明显的变化。

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就连朝阳产业的信息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下降了5个百分点,就业率为88.5%。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上海市,2003年高校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门类,而上海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如生物医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更为突出。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二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

破除高校毕业生分配派遣中的障碍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仍然有进入和户口指标的限制。2002年,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就业的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9.3%,其中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上呈“三分天下”的格局,分

别为37,6%、31.5%和26.2%。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但目前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国有单位的用人自受到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从200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的政策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一些省份仍然在政策上限制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

三是派遣制度的时间限制问题。虽然国家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毕业2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据我们了解,一些学校规定毕业当年年底以后,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没有被统计进来。

因此,要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迫切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由学校自身负责,学校大多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的方式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信息渠道比较窄,就业信息服务效率比较低,这无疑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和就业。

毕业前实习本来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信息和彼此考察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以及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与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脱节,致使实习对就业的作用发挥得不太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薄弱。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这要求学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技能,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就业指导不力,形式单一。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仅限于搞几次讲座。二是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三是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必然影响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而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学校的“前沿阵地”,对非毕业班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具有一定特殊性,抓好毕业班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毕业班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师生累,时间短。因此,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全力以赴 。根据我乡实情,现将2011年毕业班 工作思路及实施对策拟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总结经验,落实措施,提高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让全体学生完成学业,为全体学生顺利进入初中打下基础 。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六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毕业班工作管理,努力提高优生率、合格率、巩固率。

三、毕业班现状

1、 学生情况。我乡现有毕业班14个,共有学生451人。大部分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科情况。从上期统测成绩来看,双优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偏科严重,后进生、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将加强管理,不断引导,争取突破这些难点。

四、工作思路及对策

(一) 成立毕业班工作领导组

组 长: 罗星和(中心校校长)

副组长: 刘星元(中心校副校长)

黄顺鋆(中心校教导主任)

成 员: 安订全(中心校办公室主任)

杨星猛(后勤主任)

宋昭莲(办公室人员)

各村校长、教科室全体成员及毕业班教师

领导组全面指导毕业班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定期加强毕业班工作的检查、督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建立联系制度。具体如下:罗星和联系中心校;刘兴元联系荆坪村、干溪村;黄顺鋆联系响水村、花园村、中心校;安订全联系大寨村、箐林村;杨星猛、宋昭莲联系柏林村、富民村、金竹村。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罗星和(校长)任主任,黄顺鋆、任副主任,成员由孙光荣、杨传丽、宋昭琴、车成安、潘杰宁、黄维金、李仁武组成。其职责:负责全面领导抓好毕业班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毕业班工作的督查,经常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了解有关情况,又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要协调好与毕业班工作有关的各方面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想办法,定措施,确保毕业班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

(二)针对我乡实际,建立健全毕业班ji励机制

1、优生奖(绩效工资方案中执行)。

对学年末参加全县组织的毕业考试中在所任班级优生(成绩均分80分以上,含80分)累计计算。

3、响水村完小(3人):达标每人奖200元,超一人2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4、荆坪村完小(3人):达标每人奖200元,超一人2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5、箐林村完小、越百里希望小学(各3人):达标每人奖250元,超一人30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8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6、金竹三思苗圃希望小学、大寨村完小、柏林村完小(各2人):达标每人奖300元,超一人350元,累计计算。差1人扣60元。(金额分配、扣发:总金额÷总分数×个人得分)。

2、全科合格率奖

上升一个百分点奖3元,低于一个百分点扣3元。

3、ji励奖

凡是培养一个全县前50名的,每个奖500元,累计计算。所任班级教师每人发奖状一张,在年度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中享受加分。

4、其他人员奖励

1、村校长在当年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中,奖本村优生所获奖金的30%,不达标的扣20%。

2、校点负责人奖该校所获总金额的20%,不达标的扣10%。

3、挂钩村办公室人员奖村总金额的10%,不达标的扣5%。

5、《墨翰乡中心校2011年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相关考核条款以及名次奖同样执行。

6、所有成绩、业绩将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相应栏中仍然享受加分、扣分。

(三)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管理

在毕业班工作的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勤于了解、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动态,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倡导团队精神,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齐心协力地使每个班级都保持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是毕业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毕业文化感恩情结

The AHalv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GI.aduatio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0f Thanksgiving Conplex

Abstract:Existing in the active campus cuhure,graduation culture plays its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It’s belonged to both China and the maj 0r-ity of Western countries.Under such tw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graduation cultures havetheir own featm-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ce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raduatio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aspects,including graduates,teachers and universities,aiming to reveal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distinct graduation cultures,lead graduates to leave universities civilizedly with rational ways,and bring hom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the nature of graduation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in orderto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culture together.

Key words:Campus Culture;Graduation Culture;Thanksgiving Complex

1.校园文化与毕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毕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是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毕业文化以毕业班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前,有许多不成文的“约定”:离校之前,同学们会聚在一起吃顿饭,俗称“散伙饭”。又如大家要拍毕业照,统一购买毕业衬衫,更有人准备谢师宴感谢恩师。其实,这种被有关专家称为“毕业综合症”的现象在大学校园流行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也不仅仅只是在哪一个或几个高校才有。几乎所有的大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毕业文化”。更有甚者把毕业文化演绎得登峰造极,诸如酗酒撒泼、裸奔、“毕业喊”、“毕业扔”等疯狂行为也频频上演。对于这种酷似行为艺术的“毕业献礼”,人们看法不一:赞同者叹其个性释放,呼吁社会眼光宽容以待;反之则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皱眉者亦不在少数。

面对种种声音,我们也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毕业生是否应该采用疯狂的毕业仪式?毕业季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缅怀和总结?什么样的毕业文化才能体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没有理性而有内涵的毕业文化?从毕业生那些毁誉参半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些疯狂而又极富创意的举动背后,有难忘的记忆,也有些许对未来的焦虑。

因此,毕业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毕业文化建设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毕业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以及素质培养的作用,最终实现保持校园和谐与稳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从感恩情结的角度分析中西毕业文化的不同

2.1毕业生方面

每逢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即将告别校园生活的学子。他们身着毕业衫,和共度了许多美好时光的老师同学合影留念。悬挂在公寓楼,教学楼,食堂各处的醒目的标语提醒着每一个毕业学子,他们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他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这种离别的氛围是中西方共有的。而感恩情结在中国毕业学生中更加明显。那些欢送毕业生离校的条幅标语都体现着对母校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一朝师生情终生缅于怀,学子闯天下母校候佳音”,“春华秋实、饮水思源、母校情深”。在离校之季,有的同学们还自发地组织起了捐赠活动,向母校捐赠其认为有意义的书籍、自己制作的物品或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物品。礼轻情意重,为了母校,虽然能做的不多,可也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学们为老师们献上鲜花,共唱一首歌曲,送给老师最美好的祝福。西方国家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的感恩表现就要少很多,在毕业典礼上他们很随意,家长一同参加,庆祝自己的孩子顺利地完成了人生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他们的喜悦来自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离愁别恨、感谢恩师母校的情绪减少了很多。

2.2教师方面

教师们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有着殷切的希望。他们给予了许多鼓励并提供了宝贵的就业建议。在告别大会上教师们引用古语,表达对同学们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指导员在毕业前通常会召开班会,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提供空间,帮助同学们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老师还会亲手制作卡片,附上些许祝愿。这些一道构成了毕业生们在毕业季的美好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那些卡片,想起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都会热泪盈眶。教师们之所以如此不辞辛劳,都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深深根植着一颗感恩的心,要知道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也同样经历过他们学生正经历的事情,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对自己恩师的感激之情不会变,这就使他们甘愿为同学们付出。并不求回报。

国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邀请名人做毕业演讲是一项传统。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等都曾是美国各大高校的座上宾。给毕业生的演讲内容广泛,不过通常会包含着一些期望与祝福,当然也不乏幽默与睿智,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例如,“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消除不平等。”(微软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2007年于哈佛大学的演讲);“什么才能称得上你们这一代的伟

大之处?我认为是使用你们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找到与计算机连接的方式,而且找到与人的连接方式;不仅仅是使用数字和公式创造,更是使用语言去引领。在这个过程中,填补愚蠢与智慧间的差距。”(前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于2004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从这些常常被人们引用的经典语录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西方人理智的一面,而感恩情结少之又少。

2.3学校方面

中外高等学校都设有类似校友处、就业指导处及心理咨询部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每逢重要事件,比如校庆或毕业典礼,学校都会邀请老校友参加。这些早已步入社会并积累了充足经验的前辈能够给予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许多建议和帮助,对加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未来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老校友时时关注母校,有时也会搞一些捐助活动略表自己的心意。此外。就业指导处也会适时开展招聘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给同学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心理咨询部帮助解决学生们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心理和对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忧虑心理的问题。总之,各个部门同心协力,为同学们顺利毕业、就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针对毕业季学生有时因为太过情绪化而犯错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管理宽松但不放纵”的政策,做好引导和教育的工作。

与中国相似的是,国外高校一般也设有这些部门,履行着相关职能。但校友处所扮演的角色稍有不同,国外学生与已毕业校友的联系更直接。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通常有这样的经历,在经济管理或其他的课程进行期间,教授直接电话连线某位已毕业的有成就的校友,当场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将老校友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珍贵的学习资源,及时地为同学们提供帮助,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实现了校友这个平台的作用,更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也对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而国内高校学生与老校友的联系相对较少,一般只是在学校举办庆典时,老校友才应邀返校,由于校友对母校的感恩情结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学校更注重的是精神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还缺少真正的实际行动。

3.中国毕业文化中感恩情结的来源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思想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种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形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世界文化之林的一朵奇葩。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赋予了炎黄子孙无尽的财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孔子孟子庄子处继承,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延续至今,比如感恩、孝敬、尊敬等,其中感恩情结是不可忽视的浓重一笔。在这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国家,关于感恩情结的表述数不胜数,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记载的“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如,明朝《增广贤文》一书中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以及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遇之恩,这种感恩情结不单单对父母、挚友,对待老师亦皆如此。“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流传至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为人们引用;我们将老师比喻成园丁、绿叶、火种、石级……;形容老师的成语更是不计其数。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我们不能说国外尊重老师不够,只是他们的尊重方式和我们不同,他们感激的程度没有我们那么深。西方人是崇尚个人主义的,这是其不变的道德原则,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拥有一种意识,一种追求自我被尊重、被认可的愿望,这是他们的信仰。在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的此种感情的无尽韵味。

4.关于建设文明高校毕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对于高校毕业生,毕业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应充分利用这段美好的时光,为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不是一味地宣泄情绪。毕业生可以拍个DV短片记录下最后相聚的日子,把学校的各个角落记录下来,留作纪念;毕业生经历了高考或考研的辛苦以及找工作的艰辛,一定对大学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面临着分别的不舍,不妨和学弟学妹们坐在一起聊聊天或开个茶话会,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切身指导,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活动,做好毕业生情绪疏导的工作,更不能忽视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同学的行为表现以及成长具有的影响。要借鉴西方高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性等方面的方法,让毕业生更能适应新的挑战,勇于创造和改变。

总之,建设优秀的毕业文化,不但可以促进毕业年级学生进一步全面成长成才,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和层次,同时也对低年级同学形成较强的教育作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加强毕业文化建设。并把毕业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22-03

毕业生质量调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反馈的有效手段,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1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导向,以问卷形式对海南医学院2012、2013、2014届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2012―2014年参加海南医学院校园招聘会并录用2012―2014届海南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96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各级医院59家(61.5%),其中三甲医院11家(11.5%)、二甲医院34家(35.4%)、社区医院14家(14.6%);急救中心8家(8.3%);医药相关单位29家(30.2%)。海南地区用人单位66家(68.7%),非海南地区用人单位30家(31.3%),涉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贵州等地区。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访谈,根据《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教育结果对医学毕业生需达到的能力制定调查问卷。教育结果包括三个方面:1)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

力;2)态度及临床技能;3)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问卷对每个方面能力对应设计相应项目。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的评价,第二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进行的对比评价。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数据结果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对海医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26.04%选择“很满意”,61.45%选择“满意”,总体满意率达87.49%,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见表1)。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经卡方检验,p

用人单位对反映学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的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82.29%,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86.46%,善待患者(顾客)为89.59%,尊重医学伦理为80.21%。

在反映毕业生态度及临床技能的10项指标中,总体满意度很高的有三项,分别是遵纪守法为93.50%,胜任日常工作为98.96%,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为93.75%;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分别是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为85.42%,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为85.42%,(临床)技能操作能力82.29%,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为80.21%;三项指标总体满意度偏低,分别是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为70.83%,具备(临床)医学思维为71.81%,领导力为80.21%。

反映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六项指标总体满意度为:钻研业务78.13%,自我学习、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为84.38%,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为66.67%,参加业务考试成绩为76.04%,英语应用能力为60.42%,计算机应用能力为62.50%。反映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指标、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4.64%、83.56%、71.36%。

所有评价指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很满意度较高的数量少,20项评价指标15项很满意率在25%以下。其中对毕业生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评价不满意率为10.42%。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总体满意度也较低只有60.42%和62.50%。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中,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为18.18%,二甲医院很满意率为23.5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医院单位很满意率为25%,医药相关单位为31.0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评价详见表2。在与外校毕业生的比较评价设计中,所设计内容与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对应。由统计表看出,用人单位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除英语应用能力弱、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外,其他方面与外校毕业生基本相当。

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参加业务考试成绩弱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8.75%、15.63%;有2.0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沟通能力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与外校毕业生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34.38%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强。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强于外校毕业生比例较高的项目是工作态度、对患者(顾客)态度、(临床)技能操作能力、胜任日常工作,分别占48.96%、36.46%、34.38%、31.25%。

3 讨论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总体较好,尤其是善待患者(顾客)、遵纪守法、胜任日常工作、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等指标总体满意度在90%左右。用人单位对反映毕业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平均满意度较高,说明毕业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医疗实践能力、临床技能教育效果良好。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海南医学院进行全员应急救护培训,在应急救护教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探索,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毕业生质量存在短板 数据结果也显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存在一定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仅为71.36%,特别是创新思维、英语能力及计算机能力满意度较低,数据与学校原有用人单位调研基本一致无提高。这提示海南医学院需加强创新教育,加大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教学。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培育学生自我学习,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以保障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

用人单位对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满意度仅为70.83%,

不满意度达10.42%,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辞职率较高。部门基层单位表示,留人用人十分困难,这提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低于二甲医院很满意率,并且三甲医院很满意个数明显少于二甲医院,这提示如果想要毕业生在较高水准医院中求职,必须加强各方面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海南医学院把岗位胜任力、领导力和个性发展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虽然对毕业生胜任日常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对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具备(临床)医学思维、参加业务考试成绩评价偏低。这些指标与岗位胜任力紧密相关,对应数据值得教育者反思。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领导力满意度为80.21%,围绕学生领导力培养,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满意度较高,在与外校毕业生比较中,认为沟通能力强于或差不多的占85.42%,说明毕业生协作沟通能力较好。但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评价满意度较低,仅为66.67%,今后应注重创新教育。在今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4 结束

毕业生质量调查有利于学校了解社会对当前教育质量的评价,改进、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参照体系,对医学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能为医学教育拓宽世界眼光,明确质量保证的方向。本次调研获取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和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比较评价数据,说明学校输送到社会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相当。随着国内医疗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医学人才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强学生对医学认识,提高医疗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源

一、引言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目前关于压力的定义有很多种,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重对压力的过程进行研究(转自周红萍等,2008)。而就业压力就是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也就是说就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带来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采用张丽锦等人编制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

A:《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2007)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B:《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成 媛等,2009), 问卷由2 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 —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 —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2、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因子NMean±Std. Deviation

就业情绪体验16232.7±8.72

主观心理体验16222.83±7.38

生理反应1627.98±2.79

行为表现1628.0±2.45

就业压力总分16271.53±17.62

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项目类别Mean±Std. Deviation

性别男71.42±1.66

女71.85±2.43

生源地城市17.61±1.53

农村18.17±3.43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表2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事后比较

就业压力总分1942.542971.273.22.0431>2

48023.86159302.03

49966.40161

备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3、162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 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转贴于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 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 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表3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题号内容分值

13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113

8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供过于求109

17用人单位愿意用有工作经验的人108

5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104

7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98

18想找个待遇好或有前途的工作95

2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94

1学习成绩欠佳,怕吃闭门89

21同专业毕业生太多88

15家人和亲戚不能为就业提供帮助81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四、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2007)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戴可等, 2009;邱桂平等,2009),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量太小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2008)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 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

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

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

1、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的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3、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媛,张丽锦,邱桂平,马翠萍,赵郝锐.民族高校在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9(2),133-135.

[2]戴可,李丹丹.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63-65.

[3]刘芳芳,白丽英,谢叶鑫,叶晓云,吴传赛,陈辉.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857-859.

[4]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6-8.

[5]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8

关键词:施工企业 高校毕业生 培养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24-02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一观念已经广泛深入人心,为企业各级管理者所接受。一般来说,企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途径。近几年,国内的各大施工企业,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接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每年9月中旬开始的各工科类院校火爆的招聘场面,便可见一斑。但这些高校毕业生接收进企业后,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便是施工企业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解决、而且还要解决好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必要性

1、从企业层面来讲,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施工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全国现有建筑施工企业约11万家,从业人员达3800万人左右。由于施工企业具有经济效益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特点,造成其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保证。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关键,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只有培养好企业每年接收进来的高校毕业生,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其次,是施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铁路投资总额达2.2万亿元,“十二五”已经开始,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依然坚挺,铁路投资总额将达到3.5万亿元。对众多的施工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新一轮战略机遇期来临了。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十一五”期间,即2006年-2010年五个年度的产值分别达到了70亿元、88亿元、129亿元、195亿元、205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248亿元,而公司的员工总数却由2006年的15400多人下降到了2010年底的15200多人。笔者所在的公司,只是国内众多施工企业的一个缩影,施工任务量不断翻番,而员工总数却没有增加。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力度。

第三,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已将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然而国内的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现状却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高级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匮乏,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人才密度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这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施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才可能实现。通过后续学历教育、引进高学历人才等办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学历水平,而施工企业急缺的高职称人才,则需要通过职称评审来解决。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职称评审对参评人员学历、资历、业绩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在任职年限上,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到晋升高级职称最快需要10年;全日制大专毕业生,从毕业到晋升高级职称最快需要12年,中专学历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是解决施工企业高级职称人才短缺、调整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办法之一。

第四,是施工企业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要。对于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引进,主要是通过人校招聘这一途径来解决。近年来,随着施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人力资源的缺口也不断加大,这促使施工企业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力度。但是,在接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同样的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招聘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招聘效果好的单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经笔者在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调查发现,在校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是向已经进入施工企业的师兄、师姐们了解企业状况的,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可见,要想接收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就必须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加盟企业。

2、从高校毕业生层面来讲,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工作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可见,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的最高需求。高校毕业生更看重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求。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有激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如果施工企业能为他们搭建好的成长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他们便会为企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二、施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培养资金投入不足,可以说除了高校毕业生的入职培训外,很少有专项资金是用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二是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时间投入不足,特别是施工一线的高校毕业生,好不容易有一个培训机会,项目部领导却以项目部工作忙等原因而不批准,使得高校毕业生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培训机会。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确实是由于项目部施工生产任务重,关键技术人员离不开,但主要还是由于部分施工一线的管理者认识高度不够,不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甚至错误的认为: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已经非常扎实了,没有必须再浪费资金和时间去参加培训。

2、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制度完善、机制合理,才能真正培养好高校毕业生。以笔者所在的施工企业为例,在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前重后轻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有一整套的培养制度,而对见习期满后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期的培养制度,却很少见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使用机制等机制尚未建立,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就是企业制定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被打了折扣,不能落实到位。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作为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仍然是传统的人事、劳资、培训等工作,而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提高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和人才管理的高度;二是由于与高校毕业生培养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如考核机制,未将高校

毕业生的培养纳入到各级领导的考核体系中。

三、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施工企业,为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从入职到逐渐接受企业文化并完全融入企业,需要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施工企业要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班、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行业及企业政策、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践行于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宣传和灌输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企业文化认同,实现精神上的最终归属并融入企业大家庭。

2、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毕业生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更新培训观念。施工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站在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培养人才,深刻认识到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力克服工学矛盾,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参加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培训。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不仅要详细了解行业、专业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情况,还要站在高校毕业生的角度,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短板,并结合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高校毕业生的培训计划。第三,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以往的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上老师念教材、学员记笔记为主,枯燥乏味,学员们学习积极性低,培训效果差。因此,对于求知欲高、学习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培训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形式多样。如在入职培训中安排拓展训练、军事训练等内容,不仅可以加强培训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纪律性;而在业务知识培训方而,则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的形式等等。

3、加强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施工企业要切实抓好毕业生见习期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据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原则,人力资源部门、见习单位、见习指导老师相互配合,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见习计划。其次,要继续落实好“导师带徒制”。要在见习期的不同阶段为他们配备见习指导老师,并签订师徒合同。高校毕业生要在见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见习计划分阶段认真进行学习,在每一阶段见习计划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第三,要做好见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抽查、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毕业生的见习计划落实情况、“导师带徒制”落实情况、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通过定职考试或考核等形式,对见习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按时为他们转正定职。第四,要通过开展“优秀见习生”、“优秀见习指导老师”评选表彰活动,对见习期间表现突出的见习生和见习指导老师进行奖励。

4、要注重岗位实践锻炼。施工企业要敢于放手让高校毕业生开展工作,在岗位上压任务、压担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特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培养计划,在计划中明确需要在哪些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锻炼多长时间,锻炼期间要完成哪些任务、学会哪些业务知识等内容,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轮岗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跟踪考核。通过在不同岗位问的轮换。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逐步将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施工企业的核心人才、栋梁之才。

5、完善激励培养机制。施工企业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渴望成才、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特点,采取薪酬、职位、荣誉等激励方式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助推高校毕业生获取成功的内在动力。

(1)薪酬激励。针对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可适当将薪酬水平向施工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对高校毕业生渴望成才、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特点,对积极上进、踏实肯干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给予特殊奖励,倡导“真干活、真拿钱”。对成绩突出的青年骨干特别是专家型人才,实行“特殊津贴”或“专项奖励”。结合项目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薪酬激励方案,如内部承包、奖包并举、目标考核等措施。

(2)职位激励。对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不论资排辈、厚此薄彼。对一些表现平庸、群众不满意的经营管理人员要大胆拿下,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让高校毕业生看到公司前景和自己的前途,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荣誉激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评比、竞技类活动,在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物质奖励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6、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每个人职业理想的形成,都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高校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在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不断地修改着。因此,施工企业要在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根据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性格特点等,结合其兴趣、价值观、资质以及行为取向,通过环境分析(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等),与高校毕业生本人一起,制定适应其成长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对高校毕业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计划培养。

7、纳入后备人才管理。要统筹兼顾,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提高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培养潜力的高校毕业生要加以关注,并制定培养计划,可把他们纳入到后备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建立“苗子档案”,定期跟踪,重点培养,并在合适的时机,优先使用他们,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步伐。

四、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应建立的保障机制

1、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建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组,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纳入对领导考核的范围。由领导组研究并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培养的重大政策措施。

2、加强系统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系统要注重加强基础性研究,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结构,完善培养、选拔条件和程序性规定,确保把学有专长、有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培养和开发计划。探索建立对高校毕业生的业绩考核体系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同行业其他单位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完善本单位高校毕业生培养体系。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大高校毕业生培养和开发投入的同时,在年度培训经费中划出专门比例,用于高校毕业生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真正投入到高校毕业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4、营造良好培养氛围。要积极宣传加快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宣传各类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加大对重点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为高校毕业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企业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才能充分调动每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施工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勇,车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学校毕业个人总结范文9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西安某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各250名。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250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250份。对问卷严格筛选,选出独立院校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率98.0%;普通高校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96.8%。

2.研究工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定式型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国内段建华1996年对该量表进行修订)。主观幸福感量表共有33项,其中1,3,6,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为6个因子,分别是对健康的关注(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松弛或紧张度(RT)。段建华修订后的量表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56~O.88,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研究方法。测试前向被试说明测试的目的与注意事项,主试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程序对被试进行团体测量,要求被试无记名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卷。测验完成后,对问卷严格筛选,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将有效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将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的方法有t检验。

二、研究结果

1.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情况。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情况。结果表明,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班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也低于全国成人。

2.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项目情况。对独立院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

三、结果讨论

从研究的结果看,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整体主观幸福感较低。访谈显示,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感到大学四年自己求学费用远远高于普通院校毕业班学生,与同培养方向院校相比,求学费用几乎是对方的一倍。如此高的求学费用,使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与其期望往往有较大差距。访谈中开放问题“你认为影响你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中,98.4%的独立院校学生都谈到就业压力直接影响到主观幸福感。此外,86.5%的学生谈到独立院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大学生业余生活相对单调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这个结果显示出独立院校大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控制与调节能力,但对生活的兴趣与满足不及普通大学生,总体感觉愉快程度较低,紧张度较高。有研究显示,处在从学校到社会转变期间的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且当就业率较低时,毕业生与失业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应激和焦虑水平。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压力,还是自我体验的压力感都十分突出。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乃头等大事,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的就业机会以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都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心理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而作为还没有全面接触过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社会压力又是与其相对比较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相符的。巨大的压力,又缺乏合理的宣泄与解决途径,是导致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原因。

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