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科技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4:58:37

大学科技论文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1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2

1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学生自主报名、独立选题、自发创建团队并进行活动。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并不十分感兴趣。即使是报名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原因很多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即希望自己的毕业简历更为丰富,能在后期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而不是对创新理念或者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还有些学生更愿意将心思放在考研深造的科目学习上,或者去社会上参加一些培训,考取相应认证。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活动课题与课堂教学缺乏关联性。虽然对于教师来说,其中的联系很密切,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所学专业课程大多停留在学一门是一门的阶段,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认知,很难以创新课题为切入点自行融会贯通。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对于科技创新和课堂授课的理解产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业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用处不大。这两种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待提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成为项目的主导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有完成某些技术性任务的能力之外,还要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而很多大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对此感到力不从心[2]。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一个畸形的局面:指导教师对活动课题进行规划,布置每一阶段的相关任务,学生则被动的完成任务,思考的重心多放在技术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

二、机器人平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机器人平台是一项新兴事物,它在诞生的初期就收到了工程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行业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高精尖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学机器人逐渐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一项有力工具。

1将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带动创新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综合度的实验平台,它对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等课程均有应用。这就使得在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引入机器人教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说,很多后续课程中会用到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机器人教育引进课堂,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以机器人作为实际教学案例贯穿多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以机器人为切入点,展开联想记忆和发散记忆,令所学的课程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所凭依,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此时再开展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一来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将创新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二来学生已经对机器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思考,同时也可以借此尝试将在课堂学习之余针对机器人平台的一些想法、创意付诸实践。除此之外,机器人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有一个隐性的心理优势,目前各种影视、小说等娱乐文学作品中,机器人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个在此大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在娱乐活动中对机器人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习、研究的兴趣。

2以机器人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拟选题基础平台简单、设计开发灵活、可扩充性强是机器人平台的普遍特点。基于机器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某型机器人进行自主选题,首先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论证选题是否合理、难易程度是否适宜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上的创新意识。由于有了确定的实物平台约束,又避免了学生自拟选题中思维过于发散,选题难以把握的问题。

3以机器人创新为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虽然都是学生为主体完成,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属于指导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而学生作为项目组成员的模式。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性特点突出,以此为契机,将学生放在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上,教师则跳出项目团队,从旁引导学生分析课题、规划任务并最终完成创新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大处着眼的统筹规划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教学类机器人来说,通常其基础平台不具备特定的机器人功能,需要学生根据创新课题确定的任务目标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单片机等元件进行开发设计,即使采用相同的机器人平台,针对同一个任务目标,根据所选择元件以及策略的不同,所开发出的机器人成品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机器人的创新范围非常广,需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选优汰劣,以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同时,机器人创新涉及到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两个方面,这就更需要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协作。

三、结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3

(一)科技园区管理机构设置

为加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成立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负责行使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事务和对科技园的管理职能,落实管委会的决策,主要负责对建园工作、总体方案及园区运作的管理发挥领导决策作用。在管理办公室的监管与领导下,成立企业化运行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下设行政事业部、财务部、项目管理开发部、教育培训部等部门。负责园区入园企业服务管理、后勤保障、教育培训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工作。

(二)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科技园采取“以大学城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科技园设立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是管理科技园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解读国家对科技园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园区的规划,落实政府与学校给园区的优惠政策,制订科技园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园区公司及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拟定大学科技园入园条件,负责入园项目的审批、考核、种子资金发放等各项管理工作。管委会下设的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管委会的具体事务工作。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在管委会的指导下,负责科技园的具体管理和运营等业务,主要承担园区建设、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招商引资、技术转让等项职能,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贵州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配套政策设计

(一)资助类政策

一是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该项资金由省政府、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大学城科技园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作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开发。二是设立大学技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以及重点产业联盟专项等方面。三是实施大学城开放实验室工程,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这里,开放实验室工程是指,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以行业应用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对大学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为科技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有效服务。而对大学城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的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四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科技园区一般创新项目支持资金、重点创新项目支持资金和股权投资项目支持资金。五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园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财政配套资金和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二)投融资类政策

一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每年在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可以申请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企业担保贷款补贴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可以申请小企业扶持资金、留学人员扶持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并按照年度预算进行安排。科技园区企业的信用贷款服务业务,应当由与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合作的银行和在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共同实施。三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内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支行、信贷中心等信贷服务专营机构,通过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各专营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科技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扶持科技园区企业担保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在大学城的设立和发展。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各商业银行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给予信贷专营机构一定的购(租)房补贴和业务风险补贴。合作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票据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等统一纳入政策支持的范围。五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建立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综合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三)人才类政策

一是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为加快大学城人才特区的建设,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人才培养、资助(如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住房与配偶安置。采取建设“人才公寓”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赁住房。二是支持高端领军人才聚集的政策。为实现大学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持续培育和发展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需聚集和培育一大批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未来之星、风险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三是建立科技园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绿色通道。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在园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对园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按照特殊岗位招聘办法,实行专项招聘或聘任。

(四)创新类政策

一是支持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于纳入统计范围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一定增长比例的,通过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平台建设、技术改造、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专利标准创制、品牌管理、投融资等试点工作,对完成试点任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二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政策。为帮扶园区企业开拓市场,支持科技园区内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重大建设工程,帮助企业解决在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面临的突出困难。鼓励银行根据企业签订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加快放款时间,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按照基准利率给予贷款企业一定的利息补贴支持;给予银行一定的风险补贴。对于在贵州地区实施、全部或部分由贵州省、地州市政府资金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园区企业技术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三是支持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政策。对政府投资项目所需的产品或设备,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采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环保、交通、能源评估,加快审批,优先安排财政预算,确保资金额度;对科技园区企业研发的重大创新药物等,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或纳入政府储备;政府有关部门在预算中要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对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科技园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优先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三、结束语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数据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目前在大学中,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已经相对普遍,但课程设置一般将专业词汇,语法,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并重,这样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课时或者更少,相对得到较少的重视,单独开设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对毕业论文及期刊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意义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

英文的科技论文写作是以科技词汇,语法,熟练阅读方法为基础的,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中高级的内容,所以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必须是在整个英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技论文写作的专项内容之前,基本的英语能力应该首先打扎实。

(一)科技论文写作的概要

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课,科学研究工作中,沟通主要是靠科技论文,所以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论文的发表情况。科技论文不能不得到重视,科技论文不像其它文章的写作,不需要过多修饰,只需要严谨和清晰,要简洁无累述。

从古时起,人类便通过各种文字符号作为沟通的主要手段,这便成为科学与文明的主要传载者,也是科技论文发展的前身。当今,科技论文写作即是以规范的形式,通过规范的审核及流程,正规发表在期刊上的过程。所谓正规发表即是,有可以被评估的原始资料,可以被重复的实验过程,可以被评估的推导过程。

科技论文的目的是沟通,所以科技论文必须是让读者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无论从表达方法还是组织方式上,都必须是标准清晰的。

(二)科技论文各项内容的写作要点

科技论文写作应该分为: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讨论和参考文献几大部分。

科技论文的标题位于第一行正中,不用加标点,常用动名词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如有要加副标题,用冒号隔开。作者的姓名和地址写在标题的正下方,中国人的姓名和地名均按照汉语排序用汉语拼写书写即可。

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概括,使读者可以通过它迅速了解全文。摘要一般要包括论文的主要论点,要说明论文的资料来源或者研究方法和过程,要陈述研究的结论以及意义。摘要所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或者一般过去时,在陈述一般规律和给予的建议时用一般现在时,在陈述过去所做的研究和实验时,用一般过去时(这在整个论文写作中都是时态使用的原则)。

引言是引出研究内容的陈述。引言一般从本论文论点的研究历史开始叙述,讲述本文所属学术领域的研究背景,研究的近况,从而引出本研究分支和本论文的研究点。引言的内容由广泛到具体,逐步引导,让读者不必再参考相关文献就可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的来龙去脉。

引言之后就是正文,正文要详细的写出本文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原始资料以及研究的方法。正文要充分详细的给出所有使用的原始资料及数据,正规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叙述,要可以使得读者通过你的描述还原推导过程,重复实验。正文要足够详细和具体,是整个论文篇幅最大的部分。

结论是整个文章的核心部分。结论必须是由正文所给出的原始资料和数据,用正文所描述的研究方法进行推导和实验引出的。所以结论部分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要描述得出此结论的直接推导方法或者最终的成熟的实验方法,第二要将得出结论用到的所有数据表达清楚,如果使用的数据不多,可以直接列举在文章中,如果需要大量数据,则需要使用图表的方法进行表达。

结论之后应该是讨论部分,讨论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从你的原始数据资料和推导方法中,仔细分析它们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指出所有疑点。包括缺失的数据以及不确定的方法等。

第三,指出所有不一致的地方。

第四,指出你研究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第五,给出以上四点的一个总结。

文章的最后部分是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的写法应该包括标号,引自的文献,作者,出版或者发表日期等,具体格式一般如下,但是也要根据期刊的要求有所调整。如:

[1] Geem Z.W., Kim J.H., Loganathan G.V.. A new 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rmony search. Simulation, 2001,76(2): 60-68.

(三)科技论文中的图表表示方法

科技论文中的图表分为,表格,图和照片。表格主要用于表示大量精确的数据,不是所有数据都要以表格的形式表述出来,如果数据量较少,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都可以写在文章中。图是图形化的表格,图和表格一样,都是用于表达数据的,但是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出数据的变化,如果所表达的数据变化可以提供较好的效果,就可以选择用图来表达,如果仅仅是大量数据,选择表格比较合适。照片是真实的实验现象或者原始资料的呈现,能给予有力的证据。但是选择照片要注意,要选用同类型中最典型的,最能反映效果的,还要注意印刷出来照片的效果是不是满意。

无论图,表格还是照片,都需要有标号和名称,还必须在正文中对此加以一定的解释。

(四)科技论文的发表事宜

科技论文只有在发表之后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所以科技论文在按照以上内容撰写完成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发表。在国际杂志上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较高水平,更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国际专业性刊物主要分为期刊(Journal),学报(Actta),公报(Bulletin),快报(Rapid Communications),评论性刊物(Review),论文集(Proceedings)等。

在投稿之前,要选择合适的刊物,如果选错刊物,可能会影响的层次甚至被拒稿。选择刊物时,要反复了解刊物的相关信息,包括刊物的名称,种类,刊物的性质,水平,出版周期,通讯地址等等。只有充分了解了相关领域的刊物,才能正确投稿。获取刊物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可以通过专门提供各个刊物简明信息的相关书籍进行查阅,也可以直接通过刊物本身获得,在互联网发展甚是普及的今天,在网上查询也是很好的方法。

选定刊物之后,就可以投寄论文,在收到刊物的收稿涵后,经过相关专家及编辑人员审稿之后,就可以确定是否可以发表。但是,通常还要根据每个刊物的具体要求进行修改才能正式发表。在投稿过程中,投稿信也十分重要,一封礼貌得体的投稿信可以帮助你的,所以在投稿信中,一定要注意英文信件的格式和礼貌用语。

三、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方法

以上所述是英文科技论文各个部分相关内容的撰写以及注意事项,其实科技论文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信息越发国际化的当今,科技论文的各部分内容也相对规范和标准了,所以,以上内容对于用中文或其它语言撰写的科技论文,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学生来讲,除了要了解以上内容外,要想撰写出专业高水平的英文科技论文,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相关学习,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方法,希望对于相关教师有帮助。

(一)化整为零教学

如果想针对性的对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进行教学,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即把科技论文的各个部分拆开分别进行教学并且练习。比如,在摘要部分的教学,可以先讲解摘要的内容,摘要的长度,摘要的分类,然后讲解摘要的时态,总结各种表达常用的相关句式。然后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摘要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自己撰写一定数量的摘要进行巩固。如果对于科技论文的各项内容都扎实的掌握,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会更加标准,进步也会更快。

(二)用写作集成英语能力

很多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都了解,但是仍然无法写出满意的文章,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英文基础不够扎实,其实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离不开英语的学习,英语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掌握起来更得心应手,所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在各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练习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词汇,语法,长句的阅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的更快,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调学生对写作的重视

因为科技论文写作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所以对于写作往往比较欠缺,甚至有的同学不够重视。这使得学生对于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首先以身作则,说明科技论文写作和其他种类写作不同。首先,写作目的不同:文学性写作的目的是感染读者,陶冶情操,而科技论文写作是用于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写作方法不同。文学写作属于艺术创作,需要作者的文学天赋及修养,而科技论文只需要准确,清晰,简洁的表达出相关研究的内容即可,文章的组织和内容都是规范化的,无需任何修饰。

四、科技论文写作学习的意义

科技论文写作无关生死,但是却比生死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科技论文写作对于科学研究者的重要性。古代哲人说过这样的谚语:无人见到的森林里飘落的树叶,它是否真的落下?这句话形象的描述出那些只会埋头做研究,而不注重撰写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他们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而我们的高校学生,是以后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科学研究起步阶段就充分了解到科技论文的重要性,更有责任让他们掌握专业的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根据以前所学的“作文”的写法来撰写专业论文,或者仅仅模仿自己的老师来撰写。

参考文献: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人文环境

 

1. 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界定

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也同样不能忽视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科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2)民族文化传统小论文。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像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3)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小论文。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2. 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1)人文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美国文化的积极方向是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二战”后至今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由此观之,文化环境起着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科技工作者培养创新思想需要文化环境的创新小论文。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与自身的科学素质有关外,文化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4)文化环境创新为科技的发展获得了人道方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显现。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它们加以引导和制约。文化环境便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文化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

3. 如何改善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1)培植适宜于科学生根和发育的价值观念

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必须社会文化环境与它融合。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唯真时尚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小论文。

(2)强化人文涵养对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科学工作者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文学识等对其科学创造活动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科学工作者的意志、毅力、兴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诚实、无私、公正、宽容、协作等品质是科学创造的必要前提。

(3)发挥正确自然观的导向作用

为了持久而广泛地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减少和避免科学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必须纠正各种有碍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一是要用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的应用促进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二是要从对功利与非功利和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引导科学的合理应用,既避免近代以来功利主义一味追求科学的物质功效的片面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又克服当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

4. 对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

(1)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培育风险意识。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穴” 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风险意识,应该宣传成功个人的创新事例。

(2)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必须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业化以来人类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失衡,是工业文明的病根之所在小论文。对此,人们提出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以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统一:一是用人文文化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另一条途径是借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使科学从根本上人文化。

(3)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建立新型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不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

(4)构建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获得知识和成果,但作为科技政策的基点,更要突出原创性科研活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强化原始创新。我们既反对非理性的民族狂热性,也应摒弃低迷沉沦的民族自卑心理。一个国家或科技经济实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探求原始性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小论文。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谈科技创新时,容易出现重技术轻制度、重专业轻管理的倾向。相对于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制度变革的变量更多、作用更大。

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的充分发挥,也不排斥个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研活动和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时代欢迎创新方面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宽容态度,呼唤带领团队创新成功的帅才、将才和领导人才。

总之,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化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主题,我们全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对此,我们都应自觉地担负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傅正华.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

【2】朱耀垠.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统一的基本途径[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1)

【3】朱晓刚.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J]. 科学决策,2005(5)

【4】李承宗,邓频声.创新文化环境促进科技发展[J]. 湖湘论坛,2002(3)

【5】陈士俊.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 科技管理,2005(2)

【6】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

【7】阎树田.创新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J].开发与创新,2003(4)

【8】茹春亚.创新的基点和文化环境――兼议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三者关系[J]. 理论与改革,2003(2)

【9】吴海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作用[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10】王玲.论科技创新的文化推动力环境[J]. 理论与实践,2002(11)

【11】刘译.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J]. 社会科学,2003(2)

【1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印本开放存取

〔分类号〕G250

A Study on the Barriers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Liu Jie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s and reas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barriers in implementing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line exchanges from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traditional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ng mechanism, legal right and technique aspect, an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various researcher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magazine publishers, so as to provide the work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online exchanges.

〔Key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preprintopen access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球信息的高效传播与使用,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及手段,并对学术交流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着传统的学术交流体系的深刻变革,即传统的基于纸质印刷资源的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向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资源在线交流模式转变。科技论文作为科学交流的最基本单元,它的流通自由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于是,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模式呼之欲出。我们不难想象,未来的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埋头于二维的文本纸张,而是身处于可游弋的三维信息世界。国内外科技论文在线运行实践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研究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指导我国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从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的原因及意义

1.1推进我国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的需要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取得实效的关键,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全局。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必须大力加强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在整个科学界的充分共享。

1.2顺应科学交流开放存取发展趋势的需要

学术信息的流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生命线,但随着学术出版商业化的愈演愈烈,基于订阅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对科研信息的流通自由造成了巨大的学术交流障碍。为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科学交流开放存取运动出现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1]。

为尽快顺应互联网上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趋势,我国相关机构正积极地探索与努力。如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的签署;国内一些OA仓储的出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arXiv中国镜像等。相关会议的召开,如中国科学院主持的“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此外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实现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并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3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预期效益的关键

理想的信息交流系统应是基于网络的、成本效益好、传播更及时、同时并不损及同行评审、能够保护学者和研究机构利益的系统。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要实现其预期效益,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否则,科技论文在线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铺平了“道路”的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或推动则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

2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资源推动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我国的科技论文资源丰富,但是数量庞大的科技论文绝大多数掌握在作者、有关部门(包括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学会团体、学术会议主办者等手中,无法为公众所获取和利用。从目前科技论文在线的总体运行实践来看,其收录的信息资源量还比较少,资源类型较单一,学科覆盖面狭窄,产生的社会效益不明显。具体来说,目前科技论文在线主要收录的是预印本资源,而Internet上的预印本服务器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较大的预印本数据库还比较少。除arXiv的文献量较大,文献增长速度较快,在专业领域中影响比较大以外,其他的预印本服务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献量少,影响力有限。预印本的文献来源于专业人员通过上传文献投稿到服务器,不需要经过审核。预印本服务器上文献量的多少是由上传稿件的多少决定的,专业人员既然从数据库中获取有用信息,也有义务上传自己的研究信息。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信息的上传也就没有信息的下载,可以说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存档是目前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就必须对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者障碍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估,而这也是采取相应资源推动对策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跟踪国外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发展动态,并结合国情,立足我国科研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来分析国内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运行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制约我国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的因素或障碍。

2.1传统观念和文化上的障碍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观念和文化问题,其对传统科学交流观念与体制的冲击是剧烈的。比如在除物理、计算机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其他学科领域内,还没有形成一种预印本文化,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没有兴趣或者不知道开放存取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必须克服来自传统科研交流观念和体制的障碍。传统观念是资源由单位或个人所有,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大家都希望获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但缺乏主动提供信息资源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相互封锁而造成的科学数据“壁垒”已给我国的科研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资源浪费极大。

2.1.1从科研人员的态度看科研人员作为科学交流和科研创新的主体,他们对科研信息的需求是科技论文在线产生的根本动因。所以调查分析科研人员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对实现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重要意义。

国外科研人员的态度,RoMEO项目[2]:该项目完成于2003年7月,是FAIR项目中专门处理权利问题的特殊项目,即解决在OA仓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 RoMEO对机构仓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科研人员、期刊出版商、OAI数据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比如它对来自全世界57个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524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60%的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在将其稿件提交给OA仓储后仍享有版权,并很乐意被他人显示、打印、保存、摘引、存取,前提是不侵犯其作品完整性和署名权。这说明科研人员乐意将其成果与其他人员交流,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因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获取和阅读大量的期刊论文,了解同行的研究情况与学科的发展动态,所以在科学界推行开放存取有其生存及发展的土壤。

在中国,开放存取还是新生事物,目前也只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几个OA仓储,影响力都较小,尚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国内学者亦大多持观望态度。根据初景利教授在“科学信息开放存取政策与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的态度”的报告[3]可以看出:通过对中国科学院16个研究所223名科研人员的调查,只有8%的科研人员了解开放存取,有48%的科研人员略知一二,43%的科研人员从未听说过。不过,有59.2%的答复者愿意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兴趣最高,占76.6%。愿意将预印本或发表过的文章存放在OA仓储中的分别占30.9%和76.6%。调查表明,中国科研工作者越来越了解开放存取,多数科研工作者对开放存取抱有积极而热情的态度。但同时科研人员也表示了相应的顾虑:38.1%的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先在互联网上公开预印本,将没有正规期刊愿意接受投稿,也将违反与出版商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30.9%的认为将会导致抄袭现象;21.1%的认为可能会被用于商业目的;12.1%的认为可能会损害文章的完整性;25.6%的从未考虑过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互联网上。由此看出,在我国要推动科学交流的开放存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2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交流政策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各自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学术交流模式转向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里,预印本已经成为研究人员新成果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预印本服务器在高能理论物理领域出现后,一年之内就成为该领域信息的标准程序。可以说,这些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使用预印本进行科学交流的习惯,但是在其他学科领域却没有形成,所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资源推动存在障碍。

2.1.3科学协会的不同态度科学协会是应科学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科学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协会本身就是重要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它们在对待“在OA仓储里张贴文献”的问题上,不同的学科团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可从它们各自的出版政策上反映出来。比如美国心理学协会(APA)1996年针对因特网上科学信息的交流制订了以下政策:作者不能将任何阶段的稿件在因特网上张贴;主编将网上论文作为已不再受理;而且在论文出版后,出版者拥有版权;并不允许作者将APA已经出版的论文再在因特网上全文发表。美国化学协会也有类似的政策:在任何媒介上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本刊将不再考虑发表。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则正好相反,同意作者提交论文要求发表时可以同时将其论文在网络公共服务器上张贴;粒子物理学协会也持相似的政策。由此可见,不同的科学协会有不同的出版政策,这也是进行资源推动的障碍之一。

2.1.4 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态度 由于科技论文在线在其建设和运行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和出版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必须弄清楚期刊出版商对科学交流开放存取的态度以及相应出版政策,否则科技论文在线的运行会有极大的版权侵权风险。为此,RoMEO项目对期刊出版商的版权授权合同和条款进行了细致调查与周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出版商要求版权,6%的要求独占性权利,4%的要求非独占性许可权利;75%的作者在投稿前被要求声明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发表过。此外,RoMEO还就期刊出版商对自存档运动的态度做了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22%的期刊支持作者将预印本预先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69%的期刊只支持作者将后印本即文章在期刊发表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将其张贴在机构或学科仓储。而在对103位出版商的调查中,60%的出版商仅支持后印本的张贴,支持预印本的仅占6%,而且规定了严格的许可条件,而另外34%的出版商不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张贴。由此可见,要实现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推动,来自传统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主要还是个利益冲突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论文在线如何妥善处理好其与在先权利人(作者、期刊杂志、出版社、网络)的版权关系是避免版权侵权的关键,寻找真正的权利人,处理好授权问题是科技论文在线运行的成本投入和必由之路。

2.2传统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障碍

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所以科学共同体对科学成果的同行评价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科学自身已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价与检测科研成果质量的系统。从成果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成果确认方式主要是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这是成果能被公认的最有效形式,也是学者不能忽视的一种学术声誉。只要学术期刊还被评审委员会视为惟一正当有效的园地,它就将继续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是更好的选择。当然从著作权的法律状态看,著作权是自动获得的,无须经过出版社审核,但习惯上成果被确认一般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为依据。就目前形势而言,谁的论文能够发表,是由出版社及相关的评审小圈子来决定的。而对电子版知识产权的确认有待形成统一的标准,学术机构是否能够自动承认网上发表的论文可以作为教师资格、业务评定、申请基金以及其他各种学术评估的有效依据还有待研究,而这也是有些学者不愿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OA仓储公布的主要原因[4]。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网络学术交流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事关科技论文在线发展的前景,是当前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2.3法律障碍:版权风险、授权标准和机制

国内外网络资源建设实践、司法判例和相关研究均充分证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科技论文在线健康发展的瓶颈。科技论文在线交流能否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其本身是不会产生信息资源的,它必须通过转载、链接、联合建设、取得授权等方式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所以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会存在很多版权问题和风险。此外,随着版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在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网络传输,开展信息服务的时候,会受到极大的法律限制和版权风险。

具体来说,开放存取模式只限于作者愿意免费提供使用的作品,它充分尊重作者的个人意愿。如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简称BOAI)明确指出:它提供的免费信息不包括作者未授权的作品,而只限于作者同意免费使用的作品;并不提倡突破现有的版权法,而只是在现有版权法的体系下最大程度地实施开放存取[5]。所以说对于作者享有版权,自己或者授权他人将其论文上载至OA仓储是不存在版权风险的。但一旦上载的作品没有经过授权或许可,通过科技论文在线进行传播会存在很大的版权风险。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科学协会、期刊杂志出版商对开放存取的态度和政策,所以这就导致科技论文在线进行资源采集时会面临复杂的版权问题和风险,比如要分析:科技论文在线收集的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版权状态与归属以寻找真正的版权人?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使用授权机制和付酬机制?对这些不同信息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存在哪些版权风险,等等。可以说版权问题伴随科技论文在线资源推动过程的始终,因为在资源推动的背后是一种版权利益的动态流转和使用,涉及到复杂的版权法律关系与利益关系,若不能妥善解决科技论文在线与相关版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科技论文在线就无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4技术障碍:资源采集的标准规范有待建立、统一

科技论文在线交流的资源推动有赖于相关资源采集、、共享、检索技术和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情报等科技文献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由于缺少有效的平台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对上述资源进行汇总与共享,缺少权威的平台、窗口对外信息和提供服务,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引用与开发,导致创新效率低下。虽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技术支持系统和技术标准: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DSpace系统,实现了大学科研期刊的分享与存档管理,用一种分布式的方法让任何获得授权的机构都能够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论文资源;一项开放期刊和档案的技术标准Open Archive Initiative(OAI),也在全球协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标准化的全球科研资源的交换和检索[5]。但是,这些技术工具、标准和规范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值得大力推广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Ba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6-10-15]省略/openaccess.

[2]Publisher copyright policies & self-archivng.[2006-10-18].sherpa.ac.uk/romeo.php.

[3]初景利.中国科研工作者对开放获取的态度.[2006-10-20].159.226.100.146/会议课件/Chu-JingLi-OA6-3.pdf.

[4]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5]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动手、实践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1-2],能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学研”结合[3-5],但理科专业在“产学研”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本文针对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所在教研室通常会拟定选题范围及题目名称供学生参考,这样的选题经常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差,通常会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现象,致使学生所接触的内容限于课本知识和简单应用,与社会实际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就业带来障碍。

(二)缺乏实践能力训练

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一般是先查阅文献。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6-7]。然后需要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整个环节过程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理科类本科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要差一些。没有实践操作,不能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经常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的科学性。

(三)内容缺乏技术研究

论文内容方面问题较多,主要为:(1)内容空泛,缺乏技术研究。理科本科论文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简单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内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动手实践,对于具体技术论述不够深入,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叙述清楚。(2)论文结构层次较差,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看不出论文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和结论。

二、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中国进入海洋世纪的智力支撑[8]。天津科技大学的海洋类理科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下面以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论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是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隶属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遥感与信息处理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海洋研究和图像、遥感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方案中一直坚持采用厚基础、宽专业和多模块选择的人才培养,是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学科的综合。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外文资料翻译,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对毕业论文实施方案的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渐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机地融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9]。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本科生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于实际企业工作和科研课题,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或课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毕业论文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指导教师联系遥感图像及数据处理、海洋观测仪器开发和使用、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的企业,结合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合毕业论文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对口企业的认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

2.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近年来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市局级项目,学生依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和其他相关条件与指导教师一起商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题目依据实际科研问题命题,教师可根据科研实际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还有多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科技活动开放类和实验项目研究类三种,这是依托学校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实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开展的。

3.部分考研学生进入研究院所,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考研情况较好,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录取的学生,毕业论文与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实验的进度、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较严格要求;学生也把完成好论文看作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模式的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论文及相关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论文手册,对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给出具体的要求,对每一个要求上交的文档给出模板。毕业论文上交装订的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论文册,包括任务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资料;另一部分管理档案册,包括选题申请表、实习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计划进度表、毕业答辩记录和成绩表。各种文件的扉页格式、正文格式及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查询和修改。

2.研究进程的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之后,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征得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开题,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在校内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需要随时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在企业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随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3.通过论文培育推出优秀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在企业、课题和研究项目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优秀论文的培育。一般会有多名学生申报,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推荐,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培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课题性质做出合理搭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培育可以推出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展板形式展出,为下一届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对理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平台,达到“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刘峥,李建平.产学研互动,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

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晓丽,周文红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改革[J].广东化工,2011,(4).

[6]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跃珍,李炜.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文献检索课教

学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2,(1).

[8]申天恩,邓长辉,韩延波等.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世界一流;内容品质;差异化;科研诚信;公众监督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科技期刊总量虽已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其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以及国际影响力依旧不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2019年7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途径和措施。高校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简称“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的群体之一。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途径和措施也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科技期刊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是高校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期刊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坚守内容品质,履行期刊职责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最主要的是能发表一流的科研成果。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大量的优质稿源流向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同时,高校科技期刊同质化问题导致同类期刊竞争激烈,失去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争取优质稿源、提高学术质量,是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1强化政策引导,改变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指挥棒作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SCI概念自19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已成为科研成果评价、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以SCI收录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尤其在近年来各高校力争优势学科进入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全球前1%的目标要求下,高校科研工作者追求SCI论文数量的风气愈演愈烈。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大量优质稿源外流给期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要从制度改革出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科研工作者将在优秀的高校科技期刊上:一是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作者不宜一概给予高额奖励,应衡量其对我国产业升级、科技进度带来的贡献,在充分考虑科研创新质量和影响力的基础上给予奖励;二是对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鼓励其继续投稿;三是制定政策要求基金项目结题、职称评定以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要在高校科技期刊上以第一作者。

1.2拓展选题策划的视野

选题策划是期刊的中心和灵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拓展选题策划视野,围绕当前学术热点、焦点和难点,在筛选论证所在学科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技术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提升刊物的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挖掘高校的学术资源,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走访学科、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了解重点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热点,在选题策划上充分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另外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作者(学者)的互动与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例如Nature,Cell和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网站开设“开放创新”平台、在线研讨会平台以及“前沿问题”专栏,为学者提供了参与创新课题研发、讨论前沿和广泛受到关注的热点话题的机会,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从单纯报道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变到组织、引导一流的学术交流上,真正起到了学术示范和学术导向作用。

1.3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

要孵化出世界一流、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须尝试科学家主抓学术质量、期刊社经营出版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刊之路[1]。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挖掘高校的人才优势,打破校域界限,聘请能够调动学术资源的主编和编委,采取学者办刊的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先进陶瓷(英文)》(《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纳米研究》(《NanoResearch》)和《摩擦》(《Friction》)为了适应新的办刊方向,聘请清华大学院士以及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期刊主编、副主编,邀请全球学术顶尖专家共同办刊,并发动全球校友进行组稿约稿,使得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浙江大学出版社通过校学术委员会与出版社合作的形式,由专业学科带头人牵头或者担任主编,出版单位负责期刊编辑出版;此外由主编统筹组建和管理编委会,切实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由编委会完成选题、组稿、约稿等工作,编辑部负责后续出版工作,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实行差异化建设,提高期刊竞争力

《意见》指出要“优化科技期刊和出版结构布局,分类施策”,要“推动差异化特色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定位不清晰、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差异化发展是指期刊集中各种资源,获得最适合自身生存发展又避免和其他期刊同质化的比较优势,在与同类期刊相互依存和制约过程中协同发展[2]。高校科技期刊应找准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期刊发展的方向,形成自身刊物特色,实行差异化办刊。

2.1依托学科优势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其主办的刊物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而高校科技期刊也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这类高水平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应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做精做深,并借助主办单位的平台和品牌效应,增加对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3]。比如,清华大学依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国内首个摩擦学领域的国际期刊《摩擦》(《Friction》);同济大学以土木学院为核心创办《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FrontiersofStru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浙江大学借助高水平优势学科创办《食品品质与安全研究》(《FoodQualityandSafety》)以及《生物设计与制造》(《Bio-designandManufacturing》)等刊物。

2.2依托地域优势

普通地方性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科技期刊在稿源质量和办刊资源上无法与高水平大学期刊相比。这类高校的科技期刊要考虑地域特色、应用型特色等因素,偏重于学术理论普及、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通过设立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比如《莆田学院学报》的“生物技术”栏目,对当地经济支柱之一枇杷从品种引进、改良、果园管理、品质分析、果实保鲜盒深加工等进行一系列跟踪报导[4],在形成莆田市枇杷完整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所属高校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建筑技术”特色栏目,促进产学研融合,成为校企合作的展示平台[5]。

2.3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倡导问题导向,鼓励学科交叉的新阶段。《意见》提出科技期刊要“引领发展、创新突破”“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遇”“突出前瞻引领布局新兴交叉领域”。高校拥有众多的学科门类,具有发展交叉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服务问题导向的研究,依托高校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栏目,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交流,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6-7],以拓展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在同类期刊中的竞争优势。比如《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依托生物医学、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优势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独特优势,成立《学科交叉》栏目,展示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跨学科交流。

3关注科研诚信,建立期刊信誉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期刊出版是科研诚信全方位建设的重要环节。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前提是要有纯净的学术环境,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自身信誉度。

3.1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教育是加强科研诚信不可或缺的一环,袁子晗等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关注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对教师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诚信教育重视不足[8]。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销的来自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中,来自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教师、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建议科研诚信的施教对象要从研究生扩大至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以开设公共课、选修课、讲座、报告会、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慕课等多元方式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同时要拓宽诚信教育的思路,通过征文比赛等形式宣传科研诚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了营造风清气正、致真唯实的学术科研环境,举办“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案例分析征文大赛。高校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中去,通过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开设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及时转发国家制定的政策,关于科研诚信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加强学术诚信案例宣传,使广大师生能够持续接受科研诚信教育,时刻绷紧科研诚信这根弦。

3.2制定学术伦理规范政策

科技期刊在出版伦理防控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0年开始,制定专门的学术伦理规范政策已成为国际一流期刊的趋势,高校科技期刊应借鉴一流期刊的做法,尽快制订刊物的出版伦理规范政策,细化和落实可操作性流程。作为国内首家被SCI收录的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诚信规范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根据办刊以来应对论文投稿和发表中剽窃问题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自2008年以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出台的一系列伦理政策和反剽窃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刊物特色,于2015年自身的《防剽窃政策》(Anti-plagiarismpolicy),主要界定了九种剽窃现象及相应的防剽窃规范指南,并制定了投稿期和发表前利用Crosscheck进行二次查重的流程和分析标准,为编辑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提供对策。这些举措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和出版同行的关注和赞许,也为刊物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信誉度。

4完善审稿机制,重视公众监督

编辑的初审以及同行专家的外审是保障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编辑应严格筛选符合期刊定位的稿件,并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剔除存在重复性研究或学术不端的稿件;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重视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库,精准遴选小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建立审稿披露和回避机制,明确评审细节等。完善后的公众监督机制,以促进科研环境的良性发展。

4.1加强编辑部的初审把关

初审是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第一道关。一是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考虑到从收稿到录用,一般的期刊均有数月的出版时滞,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前的再次检测,避免在退修过程中再次发生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因检测数据库更新带来的数据缺失。二是要特别留意稿件中存在的隐性学术不端问题,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主动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熟悉一般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对文章的观点、论证等有全面的了解。此外针对图片和公式较多而检测系统存在检测局限的文章,要加强信息检索,花精力查找比对相应文献。三是对论文作者署名进行把关。署名不当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之一,很多科技期刊编辑部会碰到论文署名纠纷,比如署名太多、署名次序混乱、随意增删作者等。编辑部应把好论文署名关,通过投稿指南明确规定署名的条件和形式,投稿时就要求每个作者签名已示知情权,并且不允许随意更改。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要求每位作者提供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并提供作者具体贡献列表,以保护作者权益并且作为作者问责的保障。四是保留论文的原始数据。数据造假比较隐蔽,一般很难被发现,很多SCI期刊为了防止论文数据造假,要求投稿人提供原始数据甚至数据处理过程,同时会找相应的专家对数据进行核实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可靠。未来高校可以考虑建立联合的数据保存分享平台,鼓励作者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方案上传至公开数据库中,供编辑和审稿专家审核稿件时核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减少学术不端对期刊的影响,同时还可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

4.2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与编辑初审相比,同行专家可从更专业细致的角度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9],建立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首先要健全审稿专家的遴选制度,尤其是针对部分综合性的高校科技期刊,根据稿件的学科分布,强化“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建立利益回避机制,设置披露和回避程序,编辑应要求审稿人回应审稿邀请或者提交审稿意见时,披露任何存在的利益冲突。再次是以核对清单的方式为审稿人提供明确的指导,因为相比期刊编辑,外审专家对论文学术不端审查的意识要薄弱[10],因此在要求评审专家审查文章学术质量的同时,在审稿意见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目,最大限度地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审查范围;第四是注意同行评议中信息的保密性,除了允许被期刊公开的内容之外,评审专家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或之后不得披露关于稿件的任何细节。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9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 科技政策 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者。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政策的设计,具体表现为科技方针、政策和措施,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其深层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龚育之同志认为:“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论这门学问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这门学问则是我们党的科学技术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普遍真理,但是把它应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民科学”思想的话,那么,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

本文提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并提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和具体的实践,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一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际,并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博大精深,江泽民 、温家宝 、李瑞环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论述,龚育之 、李万忍 、何亚平 、张锡龄 、崔禄春 、段瑞春 等许多学者做过阐述和概括。

我认为,邓小平科技思想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之上的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下面简要阐述。

1 核心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领导科技工作整顿的时候。邓小平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当时这个观点据说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但是,当邓小平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这个文件时,毛主席说他不记得自己讲过这样的话。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被认为是“伪造”毛主席指示,“篡改”马克思原文,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第二阶段是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实践,精辟地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该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的学说,而且实现了思维模式从阶级分析向生产力分析 的转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阶级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大搞阶级斗争。邓小平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如何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呢?在邓小平看来,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抓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然而,我国的科技生产力长期以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束缚:一是科技人员的阶级属性问题,二是科技体制的问题。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

2 知识分子——人才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左”的思想泛滥,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严重制约了科技人员发挥生产力开拓者的作用。1975年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为理论根据,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力图纠正当时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说“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但是,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邓小平所做的努力就被迫终止了。

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以此立论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进而申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真正得到了“脱帽加冕”——脱了资产阶级的“帽”,加了工人阶级的“冕”,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解放。

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之后,邓小平又以此立论,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为什么要“提到第一”呢?邓小平解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是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包括: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树立对科技人员正确的评价标准;为杰出的青年人才开一条道路等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观,而且还有大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实际例子。比如邓小平亲自关心数学家陈景润,他后来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亲自关心北京大学的一位老科学家,提出来把他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给他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 。此人就是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昆教授。

邓小平的知识分子——人才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并落实为“人才强国”战略。

3 体制改革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说就是科技体制必须与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然而,我国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型的科技体制,严重束缚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制约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必须改革科技体制。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且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次上来认识。龚育之同志提出从五个层次来认识。第一,科技工作层次;第二,经济发展层次;第三,社会和政治发展层次;第四,社会主义发展层次;第五,世界发展、时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层次。 我认为,从这五个层次来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可以完整地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体系,深刻理解其现时代意义。然而,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在第一个层次即科技工作层次上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

科技政策是由若干政策层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元政策是科学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政策是在元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其他政策有指导作用的政策,在中国科技政策中则表现为科技方针,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简称“依靠、面向”。以基本政策为基础而制定的各种暂行规定、条例、措施、科技计划等,则属于具体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方针和政策,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中反映出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主要有两个,分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前者提出了“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后者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元政策是什么?换言之,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思想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

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及其在此指导下推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思想在逻辑上的展开,在实践上的展开。

从逻辑上看,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中国,实际情况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与理论出现了矛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终于导致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提“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想造成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拉引。为什么要提“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引导科技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拉引”和“推动”双管齐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科技与生产力脱节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由此可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到“面向、依靠”科技方针的提出,这个逻辑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实践

从实践上,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也是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要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新时期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进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制订并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体制。1992年十四大正式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科技体制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

我国的科技体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跟经济体制一样,实行中央计划管理。中国科技活动由“五个方面军”构成,即中国科学院、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活动、国防科研系统,前三者可以统称为公共研究机构。以中央计划管理为特征的中国科技体制,在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的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尤其在核武器、空间技术和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中表现不凡,为世界各国瞩目。该体制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课题,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如60年代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此,人们是充分肯定的,甚至连海外学者都评论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体制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中国拥有一支达到了国际科学水准的核心科技人才队伍;而且中国拥有强大的制度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科技人才和物质资源,为高度优先的国家安全目标服务。”

然而,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科技体制的结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技与生产分离。我国公共研究机构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它们与生产单位是隔离开来的。

第二,工业研发力量薄弱。

第三,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

第四,科技与教育脱节。

第五,条块分割,缺乏协调。

这些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科技政策文件多次指出当时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科委提出《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该文件提出科技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1982年国家正式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基本方针,1985年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当时的国务院负责人也指出:“这种体制的一个极大的弊端是科技和生产脱节。”

紧接着,中共中央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说:“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科学技术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式的需要。”《决定》为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了目标、原则和方向,成为科技政策体系中的基本政策。

《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此后,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文件。比如,国家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的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在“面向、依靠”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以此指导新型科技体制的构建。

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在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得到明确的表述。该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该文件还指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后来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

结 语

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在近2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的思想,我们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新世纪,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技观,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开拓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序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温家宝:“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报》,1997年5约19日。又载: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x-xi。

李瑞环:“谈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经济日报》,1991年8月22日。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载《邓小平与中国科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pp.204-214.

李万忍:《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亚平:《现代科技革命与邓小平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崔禄春著:《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

段瑞春:“关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初探”,《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3期。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p.202-204.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85-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p.274-276.

何祚庥:学会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科学时报》,2002年12月17日。何祚庥: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3期。何祚庥先生认为“十六大”报告中渗透着生产力分析方法,我们认为,生产力分析方法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理论那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产力分析方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转引自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p.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75。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40-41.

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pp.76-8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 32-3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