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2-09-16 08:20:57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2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 校园 文化建设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培育国家人才的主要平台和基地,那大学校园文化则是培育平台的内在表现,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一、结合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1.导向与凝聚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的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每一所大学都会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所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它为广大师生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由于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内在表现,所以它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来源于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2.调适与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例如沁透了校园文化精神的学校校规校训、校风校貌、校内人际关系、道德风尚等,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形成一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有利于在全校成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出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已占据了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较为严重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 在校区建设中,一味地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而且,大多数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多地处郊区, 与外界相对隔绝, 校园文化易出现边缘化倾向。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使得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不明确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环境的无序性使传统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的生活方式。网络在为校园文化主体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荒废了专业学习,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时代以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彻底改变。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鱼龙混杂,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会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优化育人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团中央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和全新的内涵,它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

1.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精华来带动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突出特色性,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3.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1] 建立体现高校个性、富有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良好道德规范的大学文化体系是当今大学争创一流,享誉盛名的基础。

(二)特征

1.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它传播的是一种专业文化知识,是主层次文化的传衍。[2]这种知识就是要挖掘一个人的全部潜能,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就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因此,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

2.兼容并包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和而不同”,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智慧和创新的火花由此而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在大众化趋势下,传统精英文化的精英品质、新精英文化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大学校园里混生混长。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质表现出宽容性、平等性、对话性和竞争性的兼容并包的特征。

3.崇尚学术

和谐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教书和育人。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要形成一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争论的气氛,促进学术的创新和争鸣,师生可以平等交流,年轻人敢于冒尖,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和谐校园文化是基本条件。

4.求真务实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它可以使大学生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大学生生成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明晰的未来感;可以使大学生求真务实,慎思明辨,境界博大。

5.勇于创新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变被动地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丰富知识。大学离不开有创造潜力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创造力又推动了大学的发展,生生不息地创造性才能维持大学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倡导和谐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存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2.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4]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大学迅速发展,要树立明确正确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提高综合水平和实力。 3.实事求是,科学定位

学校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等所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对学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学校的定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个高校都在开始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也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

高校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校园知识环境不仅通过师资队伍以学术水平、学术空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体现出来,还体现在师生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中,学校活动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处处有知识。校园活动以学术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三)建构和谐的制度文化

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它对于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和谐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1.建立和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全社会广泛地了解大学的运作过程和运行效益。大学应当主动向社会报告它的招生波动状况、就业分布趋势、经费使用状况、教学计划变动、课程革新内容、科研计划执行、仪器设备更新、学校社会服务、学术国内国际影响、科研的社会效益等项内容,将自己运行中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向社会提交一个反映其实际运行状况的报告。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

2.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学校中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首先,大学教师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力量。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的利益作为制定校园工作的根本方针,关注个体的和谐发展,尊重每一个教师的专一长,合理化人员流动,使他们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聪明才智。

其次,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5]具体要做到:其一,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怀,健全济困助学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和困难补助工作,保证贫困生的顺利入学和正常学习。其三,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

(四)创建和谐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发展,教学质量首当其冲,高校要给教师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一个宜人的发展空间。首先,对于老式学校要推行校区改造,合理布局。具体做到校园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视建造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跟进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新、老校区风格的和谐统一。

2.强化图书馆建设

构建和谐的物质文化必须重视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师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但是知识的源泉,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辅助性机构。[6]因此,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重要的一环,它以静态形式的馆藏书籍体现着大学的精神。

三、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要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学术事务管理与行政事务管理,是高等学校内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双重性。行政权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归,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它与学术权力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不能简单的认为行政权力就是行政管理者行使的管理权力,学术权力就是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要避免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中立的倾向,努力保障学术权力,使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充分的自由,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提高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的关系,是衡量大学和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失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意义。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教育者应转变观念,重视人性,弘扬个性,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互相学习,质疑论辩,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做学生的朋友,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高校科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当中处于高点地位而确忽视了人文教育。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整合,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要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全方位结合,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7]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组成,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共同特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要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社会,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积极的文化养分熏陶和浇灌他们。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文化素质等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

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经过几任校长,数十年一贯的坚持,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学校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2010年选送的学生作品“山里孩子乐翻天”获得教育部嘉奖……现总结其部分经验,以资交流借鉴。

1.形式多样,主题鲜明

该校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读书文化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小学生阅读手册》,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弘扬国学文化,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该校决策者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在创设校园文化时,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提炼优化本校的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和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包含该校文化内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合理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3.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个性

该校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拥抱时代精神,提出个性化的文化理念,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了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该校以活动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先后开展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美好人生”等全校性的活动。另外,每个班、每个年级根据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每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该校师生不断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还有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传统文化――该校在运动场四周建了校园文化墙,学校每一扇墙壁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随处可见,供师生在运动之余和漫步校园之时阅读和感悟。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必要性;实现条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应该让每一个从校园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驻守回望,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即大学精神。本文分别从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的意蕴、必要性和实现条件三方面进行浅析。

一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的意蕴

(一)立德树人的意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而,“立德”与“树才”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没有超历史的纯粹抽象的“德”与“才”。“立德”最早见于战国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立于“三不朽”之首,可见我国古人将“德”置于人生追求的制高点。“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深刻体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着的教育本性迷失的强烈呼唤,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就当下而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品质的人,是高等教育所要追求的“树人”目标。

(二)校园文化的意蕴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Tylor,E.B.):“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高等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综观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主要是广狭义之分。狭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艺素养,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3]广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笔者在此倾向于从广义角度来界定校园文化。

二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异化是在主体活动中出现的与主体出发点相背离的现象。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可从内外两因素探析。1.外部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的渗透。文化的多样性和以异质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的瑰宝和遗产。在文化交往中本应像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共美,天下大同”,可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激烈的冲突。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等进入校园场域中,校园中充斥着“竞选热”、“经商热”、“社团热”、“从政热”等一系列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都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加以引导。2.内部的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感叹:现在的校园,有知识,无文化。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轻质”等现象,教师进行着“无教育的教学”,教师在德育中的“缺席”;学校变成获取专业知识的训练营地,教育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并未形关怀和立场。分数、证书、文凭、学历俨然成了校园的主旋律,“学校无文化”现象忘记了人是有德行的动物,学校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单向度的人。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5]可见,我们的教育要回归教育本性: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的。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

文化之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言就好似建筑物内的钢筋,文化将魂聚于学校,立德树人将教育立于人性。古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在于形成天赋的美好德行,在于对高明境界和理想社会的不断追求。党的十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必须落立德树人的主旨,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之效;通过校训、校风、校史等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精神育人之效;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之效等等。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一)“大学场”需要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气息

校园是师生长期置身的物理环境,通过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过程体现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息,为立德树人提供一种特殊的文本。“大学场”要体现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治性、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学校的建筑、植物、雕塑、草坪、假山、湖泊、长廊等要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美妙的设计,把文化意蕴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学生的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展示盐师人的“厚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

(二)“大学人”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大学人”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群体。笔者在此主要从教师视角阐释高校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旨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立德要先立师德。宋代学者曾说:“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做好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其一,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教师要热爱和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塑造“四有”新人,勤勤恳恳地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其二,爱护学生,以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师权威的主体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化为教学生活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树人要先为人师。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为人师必须:其一,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强调了教师的思想言行就像一本立体教科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感召力;其二,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当今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地创新学术理论,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师精神是盐城师院人的价值认同,涌现了以王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号召全体师生“向王强同志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牢记教育立德树人之本。

(三)“大学课”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运用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既要抓住课堂育人资源又要注重实践育人途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价值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的途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形成高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教育网络。其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难免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端正立场抵制错误思想;其二,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应自觉消除教书不育人、授业不传道的错误意识,树立有所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2.实践中立德树人。道德是生活化的故事,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没有丰富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其一,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立德树人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其二,构架实践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期与假期结合的大学生实践体系。通过学术型、科技型的社团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合作等途径协同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英)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01.

[3]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石峰岗,何海东.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01):97-98+104.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6

一、 理念先行、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观念的迁移,树立以“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文化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此来引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构建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为一体的特色化校园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一项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基础工程,坚持“让聋、盲学生背着一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特色为依托,以聋、盲学生有理论、技能强、能就业为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能发挥聋盲学生特长、有地域经济特色的职教专业,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大到校舍,小到桌椅,美化绿化等,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特殊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要以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既要追求美化,又要兼顾无障碍化。

三、 尊重生命,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二是规章制度的实施。特教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对每一个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全方位的尊重人、发展人和锻炼人,贯以“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的理念,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质量。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由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并实施,并能集中反映学校师生的的意志、意向。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制度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消极的制度是“不准做什么”,积极的制度是“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决不是凭主观意志随意决定,而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 注重养成,积极引导,培育爱满校园的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交流沟通合乎人们期盼的或规定的礼仪规范等,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特教教师不论作为一个个体或者是集体,重要的是展示其行为态度,在形象上体现亲和力、尊重他人和共商协助,它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风采,更体现了特教老师以爱为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爱满校园的育人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回报社会。

五、 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特教学校的精神文化力求“情景化”。俗话说“情由景生、触景生情”,要让文化理念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巧妙地渗透在各种情境中。因此,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各种情境,如精心组织一项典礼、一个仪式、一项活动、一次讲话,或使人感到庄严肃穆、触动灵魂,或是亲切温暖、感人至深,或是激动人心、产生动力,从而让学生整体、形象地感知学校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 加强研究、注重内涵,推进特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7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标语

1、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2、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3、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4、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5、知行一致,行胜于言;

6、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7、全面发展,提高素质;

8、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9、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

10、敬人容人,助人爱人;

1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12、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13、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14、敬业 修德 强能 健体。

15、实践新课程,创造新教育。

16、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17、道路的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18、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19、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

20、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

21、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22、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23、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24、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25、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26、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27、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28、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2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30、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31、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32、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33、绿色、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34、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35、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36、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

37、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38、 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

39、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40、付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份赞美。

41、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4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6、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一起走过。

47、爱心造就生命的新绿,新绿展示爱心的美丽(爱护花草)。

48、有一种恩情是手下留情,有一种爱心叫脚下留心(爱护花草)。

49、芳草有情君当怜,学海无涯我自勤。

51、一份爱,献给你;一份情,送给你;一片绿,留给你。

54、不要踩我,我是你们的绿化者。

55、我是小草,是你的朋友。

56、草坪为我们贡献绿色,请保护它。

57、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58、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校 学风建设

学风乃学习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学风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努力学习往往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和一个证书。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素质。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不关爱,对自我不自制,不讲诚信和公正,奉行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家赫钦斯呼吁:教育应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在这一重要任务的指引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隐性支撑,能够从宏观上引导学风建设,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人认为学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鲜明、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优良学风的形成。

近年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设立校训、校碑;进行校史建设,收集流失校外的档案资料完善校史馆;与社会机构联合,开展学术文化研究和优秀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开展校园文化景点建设;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艺术家、企业家,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邀请高雅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视野得以开拓;文化品位得以提升;学生爱校、护校的精神有所加强。校园文化增添了校园的活力。诚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精神文化因素,它反映每所高校本质上的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安大近年来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相对较快,但缺乏能够吸引学生,提升和陶冶学生情操的核心精神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力量整合

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一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校园文化的领导成员。但现实中教师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和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外,对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度不高,而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同样发挥不明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有些割裂,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3、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但没有“主线”

无法突出德、能、技等要求,课外活动繁多但缺少大量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心灵影响和提升的活动。

4、缺乏深入研究网络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校园文化在各个层面都打上网络的烙印,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1)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这冲淡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

(2)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在网络媒体上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政治见解在网上激烈交锋,一些消极信息和不良语言也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这些低俗的网络文化不断侵蚀着校园文化的肌体。我们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还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

5、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保障缺乏操作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它是校园文化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外在表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让高校各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量减少人为恶意干预,避免造成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笔者查阅了安徽大学近十年来的《学生手册》,“一般不得”“酌情”“视情节轻重”“原则上”等词句在每年都修订的手册上仍频频出现,虽然规则也包括基本原则,应具有一定高度的指导性,但规则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制度权威性的认同。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思想上重视、多方力量协同共管、设立专门预算,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各方力量积极整合,齐抓共管,共建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配备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党委可考虑成立党委宣传部,由书记或院长领导,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配备各方面(包括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骨干,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活动的实施,可考虑在师范院校的研究生中招聘骨干,建设一支具有活力、专业化、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院行政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资金预算,建立专项开支,高质量建好各种文化设施,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不可忽略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作用。思想品德、时事政策、法制教育属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范畴,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政治思想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和谐”二字

这里的“和谐”是三个层面的和谐:一是大学生和校园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自己内部的和谐。大学生和校园的和谐体现在大学生对待校园环境的爱护,对校园秩序的维护,校园的硬件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中应该倡导大学生提高融入集体的能力,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注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受压的能力。大学生自己内部的和谐应当注重以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身体素质的提高带动心理素质的提高。

3、加强舆论和行为引导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校园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熏陶性,这种精神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校园主体的一切活动。舆论和行为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通过校训、校歌、校史等物质建设和宣传手段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要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除了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加强教师的美育修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会对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通过举办讲座,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学生处理同校园和谐、同他人和谐、同自身和谐相处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讲座或开展励志读物的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明确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必须以此为目的,以德、能、技、艺为主线,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首先是舆论引导。学校要通过办好校报,建好广播站,办好文化长廊、抓好校园网建设等全面报道校园动态,弘扬校园正气,打击校园歪风邪气。通过校报、广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网站、影片等多种传媒渠道传播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舆论潮流,占领舆论阵地。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站,由专干负责,全面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全面宣传、监督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活动,如演讲、辨论、艺术节等。包括工厂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做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4、健全机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通过采取目标分解方式确保总体目标层层分解、步步落实。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不搞“一言堂”,凡是重大事项要通过校内媒体或召开教职工大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宣贯、征求意见,切实做到在重大事项上“公平、公开、公正”,尽量消除广大师生的疑虑,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总之,应多渠道构建我校校园文化:融办学理念、校训、已经获得的荣誉等为一体,借助于各种社团活动、网络等载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努力为培养更多的“四个新一代”青年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受校级课题:“基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角的学风建设研究”项目支持 项目代码:39030068】

参考文献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③余涌等:《中国应用伦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④韩东屏,《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浙江社会科学》,2002(2)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学校工会;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作用

1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则是当代文化在校园中的延伸和发展。我国的校园文化主要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以学生为主题,以校园为空间,为全校师生共同拥有、共同遵守的文化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全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国家对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再次成为文化领域中的热点。

2校园文化和工会之间的关系发展

我国学校工会是党与教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各个学校中重要的群众组织,在教育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界最重要的群众组织。我国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它是历届师生文化的精髓,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教育体系中,工会代表着教职工的权益,而学校文化承载的主体之一是教职工,由此可以看出教职工成为联系校园文化和学校工会的纽带。

3学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学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号召者

第一,工会是教职工之家,是凝聚教职工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校园建设工作的群众组织,其工作和职能有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有力的制度保障。校园文化作为当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出发点是维护学生和教职工的主人公地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第二,教职工是连接学校管理和学生意愿反馈的重要桥梁,校园文化是教职工和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它凝聚着教职工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精神理念。教职工是学校中接触学生最多的团体,他们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甚至精神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最是了解。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教职工充分发挥了一线作用。

3.2学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一,学校工会是学校中组织学校活动的主要部门,在提升学校教职工的素养,丰富教职工的生活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缓解教职工科研等工作巨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工会积极组织和开展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校的教学竞赛、主题演讲等文化活动,教职工篮球赛、排球赛等体育活动,以此来创造良好、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让教职工在比赛中得到放松和休息,大大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第二,发挥教育职能,开展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培育积极的校园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师德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体,它赋予了学校以生命、活力和精神,是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与老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等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学校师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因此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部门针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业务素养等方面开展培训活动,以提高教职工的职业素养。

3.3学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第一,学校工会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它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为他们营造了健康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满足了教职工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促进教职工全面健康发展,对提高教职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教职工可以展现自己的技能,大大满足了教职工的精神追求。第二,学校工会可以发掘教职工中的模范如教学标兵、劳动模范等,对其先进事迹和优秀品德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励和感召教职工,间接达到进行校园文化精神宣传的作用。“活动”是学校工会的活力所在,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教学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教职工建校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学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因此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尽其所能。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任务,对此学校各个部门都需要发挥其主要职能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工会一定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不能失了偏颇,乱了分寸,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

4结束语

学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无论在校园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工会都能兼顾学校和教职工的利益。在新形势下,工会应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机制,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瑶宁.浅析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理论实践-工会建设,2013,5(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