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开发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47:28

开发管理论文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1

一、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利.哈默(Gary—Hamet)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概念。从本质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的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通过这些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形成其他企业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服务。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积累沉积过程中,逐步升华优化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从管理学理论角度来看,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外以沃纳菲尔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巴顿为代表的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摹仿;等等。国内以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为代表的学者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张瑞敏也有类似的观点,其认为“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等等。纵观国内外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与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的角度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的确还处在一种较为模糊的状态。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和延展性。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上,不少研究者也存在许多分歧。以王秉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类竞争力组成;以等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以周卉萍为代表的认为,核心竞争力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等等。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与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素质高低是影响这些构成要素的决定因素,为企业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获得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国家、地区、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各异。区域性微观调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中求发展,同样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及时在内部管理对策上作出调整,解决好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落后环节上的主要问题。

(一)建立健全与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中国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戴尔?卡耐基说过:世界上惟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给他所要的东西,而且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它,这就是激励。作为企业主,建立正确的、明确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激励手段的具体实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是领导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其功能主要是有利于挖掘员工的潜力,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组织形成凝聚力。所谓激励就是指个人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激励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三种类型。民营企业目前的激励主要是政府奖励和企业的结构工资制,表现为政策激励、物质激励、正激励和内激励。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未重视精神激励、负激励和外激励的功能作用。因此,确保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完善科学管理制度,发扬企业核心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来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完善培训体系,造就知识技能型员工队伍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具备有效的参与经济运行所必备的体力、智能、技能、正确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劳动态度、人员激励和人员培训等。培训是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员工个人竞争力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包括有形的培训和无形的培训两种形式。有形的培训是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讲师的培训。无形的培训则是指主管、骨干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一般干部、员工的指导、培养。这种指导、培养的方式可以是开会,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当面交流,甚至可以是批评劝导。在实际工作中,无形培训对提高绩效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成本也更低(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无形培训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开放的、愿意交流、愿意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在实际工作当中,员工的成长和进步70%是通过无形培训完成的。因此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有形的培训体系,更要建立和完善无形的培训体系。在培训项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先业务部门,后职能部门;先管理层,后员工的顺序,重点放在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身上,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保证容易获得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建立培训制度体系、人员组织体系、培训信息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全体员工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劳动技能。

[next]湖北八峰药化(现为三江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氨基酸国产化、产业化基地,成为恩施州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其氨基酸原料药和氨基酸口服液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6%和80%左右。这与公司重视知识产权投入、重视智力资本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公司成立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中科院院士、武大博导、清华大学和上海医科大专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结合市场需要自主投资加快成果转化,承担的湖北省“九五”重大攻关计划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组氨酸和甘氨酸课题列入2004年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公司每年投资达50万元以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发人力资源。一是就地培训:对500余名工人有计划地安排在“八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一般工人到技术人才的转变。二是外送进修: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送入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取得大学、研究生学历、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三是请进教师讲课:先后在深圳大学、四川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聘请专家教授对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培训六期,受训面达800人次以上,使在册的800余名员工中540余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四是委托办班:与恩施职院签订合同联合培养制药技术、市场营销、机电工程、工业自动化专业200余人,为明天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科学设计薪酬结构,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在企业内部,薪酬结构的设计和确定必须根据各个职类的劳动过程特征,设计相应的薪酬结构。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角色,因为其对能力要求和工作过程的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职类: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销售业务类、办公文员类、现场操作类和辅助服务类。每一个职类都必须对应其能力条件要求和工作过程特点,确定其薪酬结构。以湖北长友现代农业公司为例,其现行的薪资结构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年均工资比季节性工人年工资多出15200元,比一般管理人员多出12000元,比中层管理人员多出7000元。长友现代农业公司现有稳定的常年员工130人,因生产任务具有季节性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富裕人员再就业2000余人,虽然这支季节工队伍与公司并不一定建立了长期的劳动合同关系,但他们的薪资状况却不容忽视。岗位员工都是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所以,在心理要求、责任要求、知识要求三个方面都不高。但对技能要求比较高,必须对自己所承担的业务工作能够熟练地操作。对体能要求最高,一般都有相当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也比较差,他们只能整天呆在操作现场,现场任何形式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都无法逃避。他们的工作过程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不仅工作场地稳定,而且工作业绩与他们的身体行为密切相关。长友现代农业公司应参照“现场操作类”薪酬结构的选择确定方法,重新设计“基础+奖励工资”的薪酬结构。

(四)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开发人才资源就是创造性地发掘人的潜能和提升人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发展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人力资源开发要不断地自我革新。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造力的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人力资源部门要成为组织经营的战略规划合作伙伴。三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从业人员应具备适应创新时代的能力。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系列立足创新的多元开发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培训开发、配置开发、使用开发、和激励开发。教育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开发,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要注重培训需求的诱发、引导、注重培训内容层次化、谋划员工的终身教育。优化智能资源的配置是发挥人才力资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要求做到资源配置要市场化、岗位配置要合理化。用好人是一门管理艺术。人尽其才、人适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要知人善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使人人机会均等,创造条件留住人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智勇.WTO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2,(6).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2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政策来探讨研究开发费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税务处理;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也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新的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此项规定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因研究开发支出大而造成企业当期账面利润波动的影响,也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规定了四项税收优惠:一是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二是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三是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四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等。

2008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即国税发[2008]116号(以下简称“116号文”)。该文件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执行,为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提供了政策指引,对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进行了明确和统一。

本文就企业在新准则和新税法条件下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如何应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范围

“116号文”对于研发费用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列举了企业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的八类费用;

(一)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二)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三)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四)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五)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六)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七)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八)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116号文”同时取消了“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的开放性规定,将研发费用的范围严格限定在列举的八类费用中。而且,从有关部门和母公司取得的研究开发费专项拨款需从总研发费用中扣除。

二、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活动。研究活动更加侧重于在理论上的探索,其性质是不具备足够的确定性。而开发活动则更侧重于在实践上的应用,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性质决定了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支出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八、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处理政策

新税法第三十条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方法规定如下: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一)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来源于/

四、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账务处理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并分别“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由于税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新会计准则规定区分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必然造成其在会计与税务处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下面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某上市公司甲公司从2008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初,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型技术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一项专利权。该公司在当年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成本339万元、直接参与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561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的其他费用100万元,共计1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18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22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600万元。2008年底,该项新型技术已经用于产品生产而达到预定用途,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净残值为0,采用直线法摊销其价值。2008年度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假定2009年度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仍为1000万元,除研发费用外,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一)发生研究开发支出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0000

贷:原材料3390000

应付职工薪酬5610000

银行存款1000000

(二)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时

借:管理费用4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

(三)同时满足无形资产的各项条件确认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6000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0000

(四)2008年度当期应交所得税

1.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利润总额-当期列入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50%=10000000-4000000×50%

=8000000元

2.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所得税率

=8000000×25%=2000000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0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0000

(五)2009年度摊销确认的无形资产价值

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专利权摊销600000

贷:累计摊销600000

(六)2009年度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1.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当期利润总额-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50%=10000000-600000×50%=9700000元

2.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所得税率

=9700000×25%=2425000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4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425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2-15.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3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企业管理中房屋的主题。目前,许多施工企业都在深度项目开发,深度多元化发展,对项目开发单位而言,工程成本的控制需要从建设期的决策阶段、设计、施工阶段全过程来进行控制,此文仅就施工阶段开发单位工程成本的控制作一阐述。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内容参考。 项目开发中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1 制定严密的合同条款 随着我国加入WTO,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是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在国际惯例中,业主常常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编制严密的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对承包商的制约条款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防止施工单位上场后以工期紧、场地狭小、品牌型号不明确等为借口,进行各种各样的索赔。如施工单位常常会在工程的后期以工期紧为理由,要求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合同中预告了合同报价充分考虑了工期因素,不论采取何种赶工措施均不再调整报价的条款,就能有效地杜绝费用的增长;于内墙如设备安装预算,不同的品牌型号价格出入很大,如果办公室模糊很容易千万施工过程中“偷梁换柱”,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损害开发商的信誉,造成不良后果。利用好“严密合同条款”这一条,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提前的预计,在这一点上需要多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及合同条款。 2 结合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控制工程成本管理 做为开发单位的预算合同人员应做到“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思考”。“多看”,就要多看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流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施工中常见的基坑全断面锚喷支护,由于受周围建筑物基础情况及治水、地质等开挖实际情况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难免有些地方需要加强锚护,同时有些地方也要减少锚筋,甚至在距离坑底一定调试内或毗邻建筑物的局部地方不用锚喷,对于加强锚护部分施工单位自然会提出补偿,但对于减少锚筋及不用锚喷的部分就需要建设单位的细心观察和监督,以便以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榔头工程量。“多问”就是对于预算中不常遇到的较边缘的工程问题,或是对自己经验不充分的问题不匆忙作定论,要向现场的工程师进行咨询。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政工程,由于行业的垄断,大多数的造价人员很少遇到这类预算,因此这类问题就更需要多问。如在一次室外消防管道的预算中,就曾遇到了防滑卡箍使用数量问题,如果按定额常规用量参考值(0.338个/m)去测算,全小区2000m管张,共需用676个防滑卡箍,而实际上只在变径、变高、管线拐弯处使用,全小区共使用16个,两项相差560个,以每个228元计算,仅防滑卡箍一项避免的直接费损失就高达10多万元。“多思考”,不可不论定额仍是目前建设市场确定造价的主要依据,但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定额不可能囊括市场,由于新工艺、新材料地不断涌现,工程现场的特殊情况都使得子目组价、项目组价仍为目前造价中不可避免的工作。如在外电源工程中,施工单位往往习惯以地下人孔检查井每座多少元报价、防水硅胶以每平方米多少元报价,究竟每座实际有多少土方量,有多少砌筑量,有多少混凝土量,能不能组价到施工单位的报价水平,防水硅胶具体用量及操作工艺是什么,能不能组价到每平方米报价,都需要造价人员去推敲、思考。 3 做好市场材料及市场工艺价格的,建立寻价体系 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圬工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头戏。项目开发过程中,建设单位为控制成本及确保材料质量,对某些材料均会采用甲方指定或限价方式。首先,企业应系统关注机构公布的价格,与社会咨询机构保持联系。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区及不同规格的材料、半成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地调用及监督,做到资源共享。需强调一点,政府公布的价格是市场的平均价,详细的价格管理远不能简单停留在这一深度,要进一步利用长期与商家建立起的经济往来关系和社会公开渠道,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控制材料的采购单价,企业还应把握大势,在系统价格的基础上,定期绘制主要材料时间——价格曲线图。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联合开发房地产概念特征组织方式有效性

对于房地产开发业,土地和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缺了任何一个,开发无从谈起。即使是神通广大的房地产商,也经常面临拥有土地使用权但缺乏资金或资金充足但没有土地的窘境。于是联合开发应运而生。联合开发作为纽带,促成了资金和土地的结合,盘活了诸多房地产项目,对房地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联合开发引发的纠纷也不在少数,且纠纷一旦发生,往往标的数额巨大,案情错综复杂(例如,每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中,此类案件都占很大比例)。因此,如何界定联合开发的性质,如何确保联合开发行为的合法有效,如何从法律角度预防纠纷的发生等问题,就成了房地产业内人事和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律师们的重大课题。笔者也尝试着对这些问题做了点思考,现呈现给各位方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联合开发房地产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特征:

所谓联合开发房地产,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另外一方提供资金、技术、劳务等,合作开发土地,建筑房产等项目,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房地产开发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的一方,我们称之为供地方;另一方则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我们称之为建筑方。这种意义上的联合开发房地产是狭义的。从广义上讲,任何由两方合作进行房地产项都可以纳合开发房地产的范畴,不限于一方出地一方出资,也可以双方共同出资;不限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也可以是建房自用;不限于双方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自然人或自然人之间合作;不限于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也可以是在集体土地上联合建房。

从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联合开发房地产属于《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联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主体特定性。体现在联合开发双方中必须有一方以上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对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限定了较高条件: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1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二)有4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职技术人员,2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注册资本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条件作出高于前款的规定。以确保进入该领域的公司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

(二)贯彻责、权、利统一的原则。

实践中,有很多联合开发行为就是因为违反了联营个这一基本原则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比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定的联合开发协议中约定:甲公司仅负责提供建设用地,不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不论项目是否赢利,乙公司均应向甲公司支付若干收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此类条款属于联营合同的“保底条款”,应认定为无效。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责权利统一,是从整个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角度而言的,是指从宏观上看,双方权利和义务向统一,并非指在开发的任何环节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均等的付出和收益。比如说,在项目的建设工程中,不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公司往不参与具体管理工作(或者仅派人监督),而是由房地产公司全权负责,这并不意味着违反了该原则。

(三)法律关系复杂。

联合开发房地产涉及多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首先是合作双方的关系,如上文所说应属联营关系,而联营又分为法人型联营和松散型联营,组织形式和权利义务分配都需要仔细约定(文将详细分析);其次是联合体与政府主观部门的关系,开发房地产的各个环节,立项、到规划、开工、预售、验收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督,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要申请办理若干个许可证或批准文件。而联合开发更需要向政府部门做好审批工作,办理证件或批文都应以合作双方的名义办理,只要这样联合开发行为才能获得法律的认可。由于没有做好联合开发的审批工作而导致某一方的权利受到损害或合作合同被法院认定无效的案例俯首皆是,教训非常惨痛。再次是联合体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关系,包括与建筑承包商、拆迁安置人员、购房业主、贷款和按揭合作银行等。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是顺利进行联合开发的组织保障。

根据《民法通则》中关于联营的规定,联合开发房地产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组建新的法人。即双方出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价入股,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该条对以土地使用权出资提供了法律保障。)成立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的名义进行开发,双方按照出资比例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以项目公司方式开发的优点是责任明确、相对而言可以减少纠纷发生的概率。同时其不足之处也很多:比如组建项目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成立规范的管理机构,费用较高且容易错过商机;再比如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转移手续,而当土地使用权是划拨取得时这一手续就无法办成;更重要的是项目公司的利润只能在交纳所得税以后上交联合开发各方,对合作者来讲这当然是不合算的。

(二)、组建联合管理机构。即合作双方各自派遣若干人员组成联合管理机构,实践中有的叫“联建办公室”,有的称“联合管理委员会”不一而足,其职责是协调双方的关系,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具体运作开发项目。联合管理机构与项目公司的最高区别在于它仅作为内部机构,并非独立民事主体,不具有缔结合同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对立承担民事责任。实践中,曾出现过某建筑施工企业将某项目的“联建办公室”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工程款的案例,显然是列错了被告人。而另外一则案例就不那么简单了:某项目联合开发双方组建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不但行使内部只能,而且堂而煌之地挂起排子,刻制印章并签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最终后因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将联合开发双方都告上法庭。为了不出现这种情况,联合开发双方必须对联合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注意避免对外使用联合管理机构的名义。

(三)、不成立联合机构,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独立履行义务。这种方式主要使用于相对简单的项目。

上述第2、3种方式(统称非法人型联营)中,除了合作双方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外(下文将详细论述),实践中争议较大的还有一个问题:即联合开发双方是否对因项目产生的一切责任(不论以合作任何一方的名义直接产生)都承担连带责任?有一种观点对此持肯定态度,理由是联合开发的项目最终由双方共同收益,本着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双方应对任何一方因该项目的产生的对债务负连带责任,至于双方在联合开发协议中对各自责任做的划分不能产生对外效力,只能作为内部追偿的依据。还是以上述建筑工程款纠纷为例,按照这种观点,法院只要能认定该欠款是因联和开发项目产生,就可以判令联合开发双方承担连带责任,而不必考虑该合同是哪一方签定的,也不受联合开发合同中关于各自责任的划分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做具体分析。如果联合开发合同明确约定了双方互负连带责任,自然应以该约定为准。如果联合开发合同没有约定双方互负连带责任,则要正确界定联合开发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和合同性质。联合开发房地产合同是一种无名合同,当事人人约定的内容不同,合同的性质就会不同。如果合同重在双方约定出资,即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出资金,双方在项目完成后,共同出售,共同出售,共同分享利益,则此类合同就是合伙合同,双方对联合开发项目产生的债务应当互负连带责任;如果合同重在建筑方为供地方完成一定的建设工作,且进行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的交换,则此类合同为加工承揽与互易的混合合同,双方对各自的行为独立承担责任。

二、签定完备的联合开发合同是避免纠纷的关键。

联合开发房地产合同内容复杂,标的巨大,履行期限长,双方利益针锋相对,极易引发纠纷;而一旦产生纠纷,由于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规定尚不具体,实践中对其法律性质认识不一,诉讼周期一般都很长,后果难以预测。因此,签订联合开发合同一定要谨慎。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应当重视:

(一)、要明确划分双方的责任。对每一项义务的履行方式、时间、地点做详细的约定,杜绝“争取做到”“大约在某年某月”等模糊用语。建议使用附件、附图等方式作出具体描述。供地方应提供土地使用权的位置、面积、使用年限、使用权性质、批准文件或证书等准确信息并对此承担责任,建筑方主要应对资金支付事宜作出明确承诺。

(二)对双方分得房产的面积、位置作出明确约定。联合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一般以分配房产的方式体现。到了这一阶段双方的利益冲突表现的最为尖锐,因此也是矛盾多发的环节。房产的价值与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虽然在同一项目中,位置的差异往往导致价值不同。有些联合开发合同仅仅简单地约定了分配比例,而对具置只字不提,在分配时出现纠纷就不难理解了。另外,由于规划变更等原因也往往出现联合开发合同约定的面积与世纪竣工面积的差异,如何处理,也应事先作出约定。

(三)、重视约定违约责任。房地产项目的周期一般都较长,过程复杂。详细具体的违约责任不当能够起到督促当事人人善意履行义务,而且也能够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比如,如果供地方没有按约定时间提供符合“三通一平”条件的土地,而合同又缺乏响应的违约条款,不但会造成供地方没有压力,而且容易引发建筑方对其履约能力和诚意的严重质疑,进而矛盾激化,合作破裂。而如果约定了明确违约责任,比如迟延一天,相应减少若干平方米的房产分配,迟延超过若干天,对方可以杰出合同,并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四)、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确实表达合作的意图,而不能借联合开发房地产项目之明,而行借贷之实。例如某联合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出资方仅负责提供资金,不承担其他义务,由对方在项目完工后返还(当然要高于原出资数额)。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法规,禁止企业间互相借贷收取利息,因此上述合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对此,双方当事人在签定合同时,要倍加注意。

(五)、联合开放房地产合同由于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往往效力待定,合作合同应当具体约定合同被确认无效或不生效时的具体处理方式。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5

一、工资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原大化仪表公司是一家省属大型企业分支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公司下在发生着日益的变化,职工流动速度在加快,工资增减幅度在加大,员工,职称,绩效评定等信息也随之越来越多 ,作为工资管理和发放单靠传统的手工处理已显得力不从心,手工发放需要反复进行抄写,计算,不仅浪费时间,还常因抄写不慎出现张冠李戴,或者由于计算疏忽,出现工资发放错误的现象.同时工资的发放具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正是这种重复性,规律性,时间性,使得工资管理的计算机化成为可能.

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发放,不仅能够保障工资核算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工资数据库对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上级财务部门的核算与账务处理.从而提高工资管理发放的效率,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二、计所达到的要求,技术指标,预计的技术关键,技术方案和主要实验研究情况

1、预计达到的要求:

此系统要求做到设计合理,便于使用,易于操作;界面友好,容错性高,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查找出所需的职工工资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2、技术指标

(1)开发环境:visual foxpro6.0

(2)运行环境:windows9x/windowsxx

3、技术关键:

采用foxpro编程思想,利用其强大而完整的功能开发这样一套职工工资管理软件,其主要技术有:foxpro数据库技术,新类的设计与应用,系统容错性的处理,组合查询技术的实现等.

4、技术方案和主要实验研究情况:

(1)开发职工工资管理系统

(2)职工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3)职工工资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三、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9月28号:毕业设计选题

10月10号:开题报告撰写

10月19号:对开题报告进行改进

10月29号:对系统整体设计

11月15号:中期报告

12月21号:论文撰写

12月28号:系统检查

1月4号: 论文答辩

四、现有在条件,人员(姓名,职称)及主要设备情况

已有软件: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winxx平台

设计人员:樊利清

主要设备:计算机(intel pentium 4)一台,激光打印机 一台

五、参考文献

(1)开发使用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数据库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个人电脑实用基础教程 宁杭出版社

(4)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5)数据结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6)操作系统工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6

摘要: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依赖于房地产开发成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管理实现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对房地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以上五类成本的控制能力及控制效果,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介绍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可控成本的方法。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

随着世界金融风暴对我国影响的深入,社会公众对房价下调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广大需求者继续持币观望,购买行为也继续向后推迟,这使得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依赖于房地产开发成本,加强管理实现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对房地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构成

1.1土地成本

房地产开发离不开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国家一直严格控制土地出让一级市场。前几年出台的土地储备、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面的政策的实施使地价不断上涨;近几年又因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影响,各地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市场不断出现流拍的情况。开发企业应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掌握市场数据,争取以客观合理的价格取得土地。具体在竞买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土地管理部门招标挂牌拍卖文件及出让合同文本,做好土地可能成交价的分析工作,应特别注意土地在形成熟地之前的拆迁成本。同时为防范风险,根据预控的原则,在竞拍前要为自己确定一个包括拆迁成本在内的可承受的心理价位。分析土地可能成交价与可承受的心理价位时宜采用房地产估价中的土地估价方法。

1.2建筑与安装费用

建筑与安装成本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建设的所有建筑物的土建、安装、装饰、设备购置费用之和。建筑与安装成本的控制可分招投标合同价管理、建设中造价管理及项目结算管理三个阶段。招投标合同价管理是建筑与安装成本控制的重点,这也体现了预控的重要性。首先应根据工程定额及工程类别等确定项目预算;然后在招投标过程中根据建筑市场、建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在预算的基础上调整为招投标底价;最后根据投标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竞争情况确定中标者,并确定合同造价。建造中造价管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控制建筑与安装成本支出的过程。因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规定有变更条款及工期、质量等方面的奖罚条款,所以合同造价并不就是建筑与安装成本。

1.3政府规制费

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工作对象除购房者外就是政府各有关部门。政府规制费也是开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界所谓“靠政策吃饭”所讲的也就是政府规制费的管理。政府规制费主要包括项目立项、规划、消防、环保、施工等手续办理过程中应向政府各有关部门交纳的费用。各项费用的交纳都有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在这一阶段工作过程中,正处于项目前期,开发企业尚未取得预售资格、很难取得银行贷款,资金压力很大。这时能够利用各项政府优惠政策,免交、缓交各项费用,不仅能减轻资金压力,还节省了贷款利息等财务费用。

1.4配套设施开发成本

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能有偿转让的大配套设施及不能有偿转让、不能直接计入开发产品成本的公共配套设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即在开发小区内发生,可计入土地、房屋开发成本的不能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费用,如钢炉房、居委会、派出所、幼儿托、消防、自行车棚、公厕等设施支出。

1.5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及开发现场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现场管理机构人员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建设资金贷款利息等。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以上五类成本的控制能力及控制效果,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2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措施

2.1努力做好房地产投资决策

房地产开发决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化或知识密集性,决策工作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因为决策阶段产生的决策结果是对开发项目的使用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要素投入做出总体策划。决策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建立成本控制目标。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事前控制,由于决策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程度最高,因此在决策阶段就应对项目投资成本进行预测,建立成本控制目标体系,确定投资控制目标。对于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就是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是决定决策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投资估算是拟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2.2做好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控制建设工程成本,首先应从设计开始,因为设计是工程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0%—90%。设计阶段工作水平的标低,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施工阶段投资的多少,而且也影响到项目建成投产以后经济效益的高低。规划设计的考虑,要围绕商品住宅销售的市场和利润的大小来研究,如高层、多层的比例要合理,容积率高,设计平面组合好,将会使产品销售好,从而经济效益也高。因而要保证设计的质量,尽量减少施工期间的洽商变更,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成本管理。其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设计阶段的经济论证;实行限额设计;实行工程造价和设计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工作。

2.3在企业内部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承发包上实行招投标,是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把竞争机制引入全过程投资控制,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招标承包,择优挑选工程承包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实践证明: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工程招投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是实现优胜劣汰,选择理想的建筑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杜绝承发包领域的腐败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设计招投标优选设计方案,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同样,施工招投标,可以选择报价合理,施工方案先进,技术力量强,工期短的施工企业,为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公平竞争,可达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使人员、机械和材料的安排更加合理;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缩短了工期,促进了销售,加快了建设资金的回笼,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溥才,郭镇宁.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方案优化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8-181.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具备一定的高级技能人才基础,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面前,高级技能人才却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龙江制造”在我国的份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探索和研究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建设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熟练掌握了当代较高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将大量富余劳动力转变成高素质人力的资源,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动员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创新活动,并能充分运用创新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高级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知识创新成果和高端产品如果没有高级技能人才的参与操作,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无法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需要

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装备、石化和能源等六大基地,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基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现状

基本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目前黑龙江省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统计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职工总数431万人,技术工人178.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484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7%;技师5.6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7%;高级工20.7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1.6%;中级工43.15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4.13%;初级工37.4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92%;无证人员71.3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91%。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15:24:61。依据一般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超过35%计算,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尚缺35.7万人,而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工。

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五个城市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看,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25:32:43。虽然高级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但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高级技能人才仍缺4020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级技能人才“量”和“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近年,黑龙江高技能人才队伍虽有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衡,不能适应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国有企业的多,民营企业的少。

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长期以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被看作是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却被排在人才队伍之外。这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在生产岗位工作,造成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高级技能人才“断档”,高级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5%左右。

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省企业整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不能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工资和待遇,造成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外流,从而加剧了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

存在问题的成因

社会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存在模糊认识,把高级技能人员排除在人才之外。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缺少激励机制在政策法规上没有对高级技能人才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人为将企业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并依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由此产生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员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降低。

新旧管理体系转换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现在正处于改制中,原有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和管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一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忽视职工培训教育,再加之政府缺乏宏观指导和财政投入,使得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未能和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策略

制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战略规划

政府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本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战略规划,全力组织实施。政府应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宏观监控指导。各级政府应把高级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省的重要支柱,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全省人才规划发展之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企业是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将其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国家和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学技术成才有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性的职业选择。

建立适合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私人、外商)投资办学,制定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格局,为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各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级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各种社会资源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市场优化配置人才的功能,推动其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过渡,使高级技能人才在流动中显现价值,确定自身的定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如采取“订单培养”和“培训成果买断”等措施。

职业教育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必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结构中,要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员提供多种升学、培训、专业和提高的继续教育机会。在终身教育制度下,劳动者在接受了入门培训后,还应经常受到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应大力拓展职业进修教育,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

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基础平台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实习基地,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如在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转业增加技能培养与训练、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加快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尤其是在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关行业组建培训基地;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培养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技能加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8

1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地下水含水层的特点

1.1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两部分。不参与现代水循环、不可再生和恢复的储存量称为储存资源;参与现代水循环、可再生和恢复的补给量称为补给资源。

储存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累积形成的地下水资源量,是含水系统中不可再生和恢复、因而不能持续利用的水量。取用含水系统的储存资源,将导致这部分资源的永久耗失。有些地区具有大厚度的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动带以下的地下水静储量非常巨大。因此,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黄淮海平原地下存在着一个地下海,90年代初在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也有人提出发现了地下海,认为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地下水储存量虽然是一种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但它和矿产资源一样,一旦消耗,难以恢复,因而是不可持续利用的。只有在利用过程中可以不断恢复和补偿的地下水补给量才是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补给资源是指一个含水系统在单位时间里、可以持续获得补充的水质、水温合乎一定标准的水量。原则上在一个含水系统中提取的地下水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时,水源便有持续供应的保证。地下水的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山前侧向补给和垂向补给)和转化补给(地表水体补给、地表水灌溉渠系和田间灌溉水补给,含水层之间的越流补给,以及地下水灌溉回归补给等,但地下水灌溉回归转化补给只作为地下水的补给量,一般不能算作地下水资源)。由于地下水补给的一部分将消耗于不可避免的潜水蒸发、天然生态耗水、地下水的排泄,而不能全部被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可开采利用量仅是补给量的一部分。这部分可以开采利用又不致引起难以承受的环境损害(如城区和滨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干旱地区的土地沙化等)的水量称为可持续开采量或可采资源。有些地区将地下水的全部补给量作为地下水的可采量而进行开发利用,将造成地下水的超采。

不同的地下水含水层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不同,必须根据含水层的特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

1.2地下水含水层水资源的特点

平原地区松散岩层中的主要含水层为浅层水和深层承压水。浅层地下水指地表以下的潜水和潜水-微承压水,可以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深层承压水指埋藏在深部弱透水层间含水层中的承压水。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根据传统的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地下水含水层的部分特点,认为深层承压水具有以下优点:1)地下水承压水位高,开采初期有的地区水位高出地面,水井可以自流;2)含水砂层厚、导水性强、水井出水量大;3)水质好、不易受到污染;4)承压水位不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等。而对浅层水则认为:1)缺乏良好含水砂层或砂层厚度小、水井出水量小;2)含水层导水性差,侧向补给相对较小;3)浅层水水质差、易受地表水体污染等。在这种认识下,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农村和城市大量开采深层承压地下水,特别是某些地方的政策导向也是鼓励开采深层水,打深井国家给予补助,而打浅井则不予补助。由于深层水的大量开采,造成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大面积的承压水位降落漏斗。近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上述对地下水含水层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实践使人们对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含水层和资源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1.2.1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浅层潜水-承压水)开采量的组成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1)地区内部的垂向补给和消耗:降雨补给、河流和渠道渗漏补给、田间灌溉水补给、越层补给;潜水蒸发、越层消耗。(2)来自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排出区外的地下水排泄。(3)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而动用的地下水储存量(这部分不能作为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在含水层的给水度为μ,单位面积上(m2)由于水位下降S(m)而释放的水量W(m3)为W=μS

浅层地下水的优点是:1)可以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和地下径流的垂直和侧向补给,开采利用后可以不断得到恢复和补偿,因而是可以持续利用的。2)含水层埋藏浅,可用浅井开采,工程造价低。3)浅层地下水的给水度远大于深层承压水含水层,相同开采水量条件下水位下降小,运行费用低于深层承压水。

在补给量和水质有保证的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和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后备或辅助水源。

1.2.2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组成深层承压水的补给和消耗:1)来自山前的天然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排出区外的地下水排泄。在开采区远离补给边界的情况下,侧向补给量是十分有限的。2)地区内部的垂向补给和消耗:承压含水层上下均有弱透水层或隔水层阻隔,不能直接承受降雨、河渠渗漏和灌溉水补给,在开采过程中只有来自或进入相邻含水层的越层补给。3)开发利用中由于承压水头的下降,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弹性(或弹塑性)压密而释放的水量(对粘性土主要是塑性压密,即使回灌也难以恢复)。这部分水量是不可补偿的,主要是动用的含水层中原有的地下水储存量,不能作为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在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为μe,单位面积上(m2)由于承压水位下降Sc(m),承压含水层和弱透水层释放的水量Wc(m3)为

Wc=μeSc(1)

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为

μe=γmβs+nγmβ=γm(βs+nβ)

μe=μ1m

μ1=γ(βs+nβ)

式中γ为水的容重,βs为含水层的压缩系数,n为含水层的空隙度,βw为水的压缩系数,μ1为单位厚度的含水层,单位承压水头下降所释放出来的弹性释水量(1/m)。在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中,由于单位水头的下降,自含水层上下的弱透水层释放的水量计算方法与含水层相同,只是其厚度m、压缩系数ßs和空隙度n不同。

如上所述,开采深层地下水得到的水量主要来自由于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含水层和弱透水土层压密、水体膨胀引起的弹性释放、侧向补给和越层补给,来自土层压密和弹性释放的水量均是动用储存量。在承压含水层以上有咸水覆盖的地区开采的越层补给的淡水量也是动用储存量,只有在无咸水覆盖的地区部分越层补给的水量来自潜水或浅层地下。这部分水量虽然是可以持续利用的,但它来自浅层水的越层消耗量,并已计算在潜水(或浅层水)资源量中,属于浅层水和深层水资源的重复量。在远离山前的地区侧向补给十分微弱,由于地下水的开采水位下降而引起的侧向补给实际上也是动用邻区的地下水储存量。根据以上情况自深层承压水开采的水量,除山前地区有一定的侧向补给和在无咸水覆盖区有少量越层补给的水量外,几乎全部是动用储存量,而开采储存量是不可持续的。

1.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资源)

如前所述,地下水的储存量是不可持续利用的的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可以恢复、补偿的地下水量才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主要是估算可持续开采利用的符合水质要求,且不会引起不可承受的生态环境损害的地下水量,即可采资源量。由于地下水补给的一部分将消耗于耕地农作物的腾发和不可避免的潜水蒸发、天然生态耗水、地下水的排泄,而不能全部被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仅是补给量的一部分。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可采量需要通过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分析和地下水的模拟才能确定,但为简便计,生产实践中一般常将地下水补给量乘以一个小于一的经验可开采系数求得地下水可开采量。半湿润地区一方面有河渠渗漏和田间灌溉水的补给,另一方面又有降水入渗,地下水的可开采系数较高(有时可达0.7~0.9)。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地下水的补给大部来自地表水的转化,且有相当一部分消耗于农田和非耕地天然植被的腾发,地下水的可开采系数远小于半湿润地区。由于地下水的可开采系数是一个经验系数,一些干旱地区借用半湿润的华北地区的经验数值,估算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将显著偏高。深层地下水在开采时获得的补给量中除有限的侧向补给和越层补给(且与潜水补给有重复计算)外,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的储存量,而储存量是不能作为地下水可采量而持续开采利用的。

在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中需要有一系列的补给参数,在利用补给量计算可采量时又需要有一个经验的可采系数,计算的过程复杂,系数的选择又有很大的任意性。由于降水量和地表引水量是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生态需水也主要决定于降水蒸发等气象条件,地区内地下水的可开采量除决定于土地利用系数和水文地质条件外,主要决定于降水量和地表引水量。因此,可以近似地根据降水量不同的典型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表水引水量的经验比值,近似地估算地下水的可采量。

2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开采现状

近期南水北调受水区主要为海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的部分地区。根据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及典型区环境地质效应分析》资料,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可采量和现状条件下实际年开采量如表1所示。.年平均总超采量为44.6亿m3/a,其中浅层地下水超采量为23.6亿m3/a,深层地下水超采量为21.0亿m3/a.自1958年以来海河流域平原区累计超采量为895.8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超采471.2亿m3,深层地下水超采424.6亿m3,见表1。根据表1,现状年海滦河流域平原内有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超采,总超采量为23.63亿m3。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尚有盈余,总计盈余29.19亿m3。根据表1,深层地下水年可采量为13.07亿m3,是由侧向补给和越流补给两项组成的。海河东部平原约有50%的面积存在上覆浅层咸水,由于在这种地区不能接受降雨入渗补给的淡水,所开采的越层补给的水量动用的仍然是地下水的储存量,这种水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不能作为可可持续开采资源。在越层补给的水量来自无咸水覆盖的地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自浅层水的越层排泄,这部分水量应自浅层水的可采量中扣除,才能作为可采资源,因此海河流域浅层水和深层水的可采量总和应为表1中的浅层水的可采量与深层水侧向补给量之和。对于河北平原深层水的补给量问题曾有多个文献进行探讨,例如,郭永海等认为沧州地区深层水的侧向补给仅有总开采量的3~4%左右[8];根据陈宁生等对黑龙港地区地下水开采状况的分析资料[2],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中有10.57%来自山区的侧向补给,各种文献给出的数字差别很大。若采用最大的10.57%来估算深层水的侧向补给量,在开采量为33.8亿m3的情况下最多不超过3.6亿m3。浅层和深层的总超采量可能在53.8亿m3以上,大于表1中给出的44.64亿m3。

地下水的超采对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1)地下水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部分地区含水层被疏干;2)海水入侵与水质恶化;3)超采区发生地面沉降、裂缝和塌陷;4)提水费用增加、含水层枯竭、机井报废;5)天然植被衰退,生态环境恶化;6)由于超采区地下水位低于临近地区,不仅灌区地表水带来的盐分无法外排,邻区地下水中的盐分也向超采区聚集,造成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土壤盐渍化加剧等一系列生产和环境问题。

3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用水应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入渗,地区内的垂直补给占整个补给量的85%~90%以上[2],见表2。城市地区地表多为不透水的道路房屋所覆盖,少量绿地降雨入渗和输水管道渗漏补给的水量很少,除靠近山前的城市有一定的侧向补给可以利用外,城市本身地下水可采资源有限。由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基本上是均匀分布于整个地区,地下水资源也应采取就地补给就地开采的方式用于农业,不宜在城市集中开采地下水,用来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

目前在一些水资源规划中,将由于地表水灌溉和降水补给的地下水量的大部分分配给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实际上是挤占农业用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与地表水不同,是不能任意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转移的,分散补给的地下水集中用于城市开采,势必造成超采,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资料,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下水位剖面图,见图1、图2,可以看到每个城市地面以下均有一个漏斗中心。降水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一般充其量不超过200mm/a,但集中开采的城市水源地开采强度常在4000mm/a以上,不仅远超过城市本身的补给量,而且也动用了农业地区的补给量和储存量。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关键是对城区和深层地下水开采区地下水可采资源的认识问题,许多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都是与市区附近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一起进行,而不是单独估算城市本身的地下水补给量和可采量。同时市区的可采量往往是根据地下水位满足在一定的开采方案(总开采量和开采布局)条件下,在一定的期间内不超过一定地下水位或承压水位埋深的要求确定的。如果不超过要求的深度,则把这个开采量作为地下水的可采资源。过去30年来城市地下水位在持续下降的事实,已经表明地下水严重超采,在南水北调地下水开采规划中,应采取坚决的措施减少和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短期超采是可以允许的,但在今后30年内仍然把目前的开采量作为可供水量,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地区水资源规划中应吸取过去30年的教训,城镇工业生活用水应主要改用地表水供水,而将挤占的地下水还给农业。

山前平原的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新乡、焦作、鹤壁、濮阳等城市,目前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水源。这些城市开采的地下水,除少部分来自山前的侧向补给外,大部分是超采农业区补给的地下水或动用地下水的储存量。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这些城市些城市必须封闭大部分水井,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以深层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如沧州、衡水和廊坊等,更是超采地下水,已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应根据我国水法第36条规定,全面采取禁止开采措施,对所有机井进行封闭,但应封而不废,以备出现南水北调供水不足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急之用。

根据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编制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中有关受水区城市供水结构资料,现状条件下地表水供水量为41.9亿m3,占总供水量的28.8%;地下水供水量为86.3亿m3,占总供水量的59.47%;2010年地表水供水量为35.4亿m3,占总供水量的28.8%,地下水供水量为54.7亿m3,占总供水量的43.9%;2030年地表水供水量为37.0亿m3,占总供水量的37.0%,地下水供水量为56.0亿m3,占总供水量的41.6%。地下水的供水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其数量远大于城市本身地下水的补给量。表明城市地下水仍在继续超采和挪用农业区的地下水补给量或动用储存量。为了严格控制城市地下水超采,应在详细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本身的地下水可采资源确定地下水的可供水量,而将挤占城市所属郊县的农业用水量还给农业。

4严格控制受水区农业用水继续超采地下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近期供水目标,主要是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解决农业缺水主要依靠发展节水灌溉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根据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现状年农业用水的缺水量为55亿m3,在继续超采地下水的条件下,2010年将达到48亿m3,2030年达到25亿m3。如考虑年超采地下水量33亿m3在内,则现状年缺水量88亿m3,2010年缺水量为81亿m3,2030年为58亿m3。根据《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资料,2010年受水区农业节水量将达到18.3亿m3,在继续超采地下水33亿m3的情况下,农业缺水量将减少为62.7亿m3,2030年农业节水量将达到41.1亿m3,地下水超采量可以减少为16.7亿m3。规划中提出分配给农业的处理后的污水量2010年为16.72亿m3,2030年为28.37亿m3,实际上目前(1999年)受水区污水排放量为63.54亿m3,除少量经处理后用于城市外,大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已用于农业,其数量可能不小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提供的处理后的污水量,这部分水量只能改善农业用水的质量,而不能显著增加水量。根据以上情况,自今至2020年以前仍将以每年33亿m3超采地下水,2021年至2030年之间地下水超采量将由33亿m3减少为16.7亿m3,平均约为25亿m3。在这种情况下,至2030年受水区的地下水累计超采量将再增加800~900亿m3,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

根据河北省资料[3],目前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疏干面积已达1.05万km2以上,在维持目前的地下水超采水平的情况下,供水区内浅层、深层地下水位都将继续下降。山前平原区第二含水组2010年前石家庄地区、邢台市区、元氏县、宁柏隆漏斗区、永年和磁县等地将被疏干,石家庄以南的疏干区将连成一片。作为山前平原唯一后备水源的第三含水组会很快成为主要开采层。由于该含水组富水性差,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将明显加快,继续超采将难以为继。深层承压水本应作为应急用水或后备水源,继续用于农业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和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一样,根据国家水法严格控制农业用水超采浅层水,禁止开采深层水。为了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应通过调整农业结构、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单方水生产效率等,进一步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和适当增加分配给农业的处理后污水回用量。海河南系等地区资源性缺水,地表水缺乏,浅层地下水有咸水覆盖,深层又已严重超采,这些地区农业缺水量应当由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解决。解决农业缺水和地下水超采问题具有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投资应由国家负担。

5充分利用受水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形成的地下库容,调蓄当地地表径流和引江水的来水量,增加枯水期和年份对对城乡的供水量和改善恢复生态环境

5.1利用当地地表径流回补地下水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资料,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河南、河北段地下水埋深如

图1、图2所示,由于地下水的超采,水位下降,受水区已形成巨大的地下库容[4][5]。南水北调中、东线受水区降水量在500~600mm以上,充分利用降水和地表径流进行灌溉和回灌地下水是解决地下水超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河北省1994-1999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虽然地下水持续超采,见表3[6],地下水的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74%,但地表水用水量仅占总供水量的26%,实际利用的地表水量为56.15亿m3,仅占总径流量131.98亿m3的42.5%,尚有57.5%的地表水资源无效流失,表明通过田间拦蓄降雨和利用沟渠、坑塘、湖泊调蓄地表径流,进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仍有一定潜力。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大田间降雨和地表径流的入渗,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拦蓄和调节地表径流,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地下水的超采。

5.2利用腾空的含水层调蓄引江水和处理后的污水回补地下水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料,丹江口水库1956-1985年逐年可调水量差别很大,变化于63.5亿m3和217.7亿m3之间,平均为144.6亿m3。中线和东线工程年内不同季节可调水流量也有显著差异。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连通了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四个流域,由于各流域属于不同雨区,来水丰枯差别较大,除流域之间存在以丰补歉的可能外,还可以在汉江和长江的丰水季节和年份增加调水量,利用受水区巨大的地下库容进行调蓄,既可以回补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增加枯水时期向受水区的供水量。

根据华北平原的实践经验,引地表水回灌地下水含水层的最好方式是结合农田灌溉进行。由于灌溉渠系和田间灌水分布面广,补给强度大,不仅投资少、回灌效果显著,还可以发挥灌溉增产的效益。为了充分发挥地表水灌溉补给地下水的作用,田间灌溉渠系不宜进行防渗,丰水季节并应适当加大灌水定额。

5.3关于改善深层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粗略估计在425亿m3深层承压水的超采量中,约有200亿m3来自弱透水层和含水层的压密固结、形成地面沉降而释放的水量,约150亿m3来自越层补给,除来自浅层淡水的少部分越层补给水量是可以恢复补偿的水量外,其他都是动用的储存量,难以补偿和恢复。承压含水层深埋地下,人工补给只有通过水井注水,由于水井注水单位时间内可以回灌的流量,仅有抽水流量的1/3~1/2,造价高,收效小,且易阻塞,一般水井回灌仅适用于城市工业储热和储冷的空调用水。

海河中东部平原的大部地区,深层承压含水层上部有咸水覆盖,越层补给的咸水难以利用,依靠浅层淡水区的天然降水入渗越层补给,为量有限,难以恢复。因此,应十分珍惜保存现有宝贵的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储存量,以备南水北调供水不足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急之用。

6渠水灌区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

6.1井渠结合灌溉的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原则是先节水后调水,开源节流是灌溉节水的重要措施。半湿润地区采用井渠结合可以充分利用降雨入渗和地表水灌溉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的目的。井渠结合灌溉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对作物需水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井灌与渠灌的灌水量和灌水时间,达到既利用地下水又防止土壤盐碱化的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为了淋洗积累的盐分和保证春播前土壤墒情,常在生长期末的秋季进行大定额的秋浇,通过井渠结合控制地下水位,则可以减少秋浇定额,达到节水的目的。

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陕西泾惠区灌区采取井渠结合,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发挥了节水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地下水位,控制了土壤盐渍化,对农业增产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也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中必须保持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

6.2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量的适宜比值

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必须采用适当的比例,除保证耕地农作物用水要求外,也需要使周边非耕地保持适当的地下水埋深,以维持天然植被的存活。为了灌区的持续发展,还需要满足地下水采补平衡,盐分排补平衡的要求,既要避免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又要防止地下水位过高,造成灌区土壤积盐。我国北方地区,气象、土地利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很大差异,特别是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条件差别很大。各地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适宜的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引水量的比例也应是不同的,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参考典型地区的经验确定。

(1)半湿润地区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农田灌溉研究所和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科研中心资料)和陕西泾惠渠灌区经验[7]:在降雨量多年平均540mm~600mm和将地下水位控制在2.5~4m的条件下,除区外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利用地下水灌溉与地表水灌溉用水量的适宜比值为0.4~0.6。

(2)干旱地区灌区经验: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天然植被主要靠地下水补给的水量而存活。为了保持灌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灌区采用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用水比例除满足耕地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外,还必须满足生态需水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位的要求。根据新疆三工河流域灌区和叶尔羌河灌区等地经验(根据新疆水利厅和新疆农业大学资料),在降水量为150~250mm的情况下,除区外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灌区内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与地表水引水量的适宜比值为0.15~0.25,在降水量为50mm以下时,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表水引水量的适宜比值为0.10~0.15以下。

6.3南水北调受水区渠灌区实行井渠结合灌溉的节水潜力

根据表1海河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和实际开采量资料,虽然大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超采,部分地区尚有盈余的地下水补给量。黄河流域的宁蒙灌区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1)黄河中下游河南和山东引黄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

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包括河南和山东引黄灌区等,现状灌溉面积和灌溉用水量,以及井渠结合灌溉后井灌可用水量如表4所示。

2)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井渠结合节水潜力

黄河上中游大型灌区,包括宁蒙灌区和汾渭平原灌区等,现状灌溉面积和灌溉用水量,以及井渠结合灌溉后井灌可用水量如表5所示。

7开发利用地下咸水和改造海河平原东部咸水层

海河平原矿化度为2~3g/L的地下微咸水面积2.15万km2,补给资源量约22亿m3以上,3~5g/L的半咸水约10亿m3左右,而目前微咸水利用量仅有6.6亿m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利用微咸水和半咸水尚有很大潜力。咸水区应相机调引淡水,采取咸淡轮灌、咸淡混灌等方式,进行微咸水的开发利用与改造。我国河北南皮利用4~6g/L和2~4g/L的微咸水灌溉连作的小麦玉米,创造了比不灌溉的旱作增产1.2~1.6倍的成功经验[7]。半湿润地区由于有集中的降雨或淡水灌溉淋洗,可以排出因咸水灌溉而增加的盐分,保持土壤盐分平衡。开发浅层微咸水,可以减少深层和浅层地下的超采量和地表水的引水量。

黑龙港和运东平原区大部有咸水覆盖,在开发利用前,地下水位高,降雨和灌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全部消耗于潜水蒸发,不能利用。开发利用潜层咸水可以腾出地下库容,调蓄降雨和引江水的入渗水量,淋洗表层土壤中原有的和由于灌溉而带来的盐分,结合排水使土壤逐步脱盐。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根本解决地区的缺水问题,应向地区农业提供必要的引江水与抽取的微咸水咸水搀混后进行灌溉,结合地表水和雨水淋洗,降低浅层咸水-微咸水的矿化度,逐步将咸水层改造为可利用的淡水层,增加地区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8受水区引水渠两侧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土壤盐碱化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黄河以北主要通过原有河道和新开挖的渠道输水,大部渠道不进行衬砌,输水线路长、流量大,位山至南运河段流量200~150m3/s,南运河至北大港为150~100m3/s。根据北方许多灌区经验,引水渠道的渗漏将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招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1958年人民胜利渠灌区共产主义渠引水后仅50多天,渠道两侧水位上升范围已达到1500m以上。废黄河以北地区,海河南系河北省东部地区地下水水质差,土壤含盐量高,在引水渠长期输水的情况下,存在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威胁,在临近渠道的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不仅可以防止土壤盐碱化,还可以起到逐步改造咸水层的作用。

9结语

1)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为了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应严格控制地下水继续超采。

2)在洪水期和丰水年应多引长江水,利用地下水超采形成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巨大库容,对当地地表径流和引江水进行调蓄,使之发挥更大的供水能力,并逐步回补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3)在目前规划的城市地下水供水中仍有相当部分是挤占农业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应归还给农业。

4)在农业供水缺水量中尚未包括每年至少33亿m3的地下水超采量,如继续超采,后果将不堪设想,应严格控制超采。海河南系资源性缺水,地表水缺乏,浅层地下水有咸水覆盖,深层又已严重超采,这一地区采取节水措施后的农业缺水量应由调水解决。解决农业缺水和地下水超采问题具有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投资应由国家负担。

5)在地下水有潜力的渠灌区实行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以减少地表水灌溉引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

6)地下水咸水区结合调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以逐步改造咸水、开辟新的水源。

7)废黄河以北引江水渠道附近地区,开采地下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8)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南水北调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在工程的具体规划设计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妥善安排。

参考文献:

[1]陈宁生,赵秀兰等.黑龙港地区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J].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管理[C].1995,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李雪静.泾惠灌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分析研究[J].地下水,2000,22(4).

[3]张风林.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状况堪忧南水北调势在必行[J].河北水利水电科技,2001,1.

[4]余强,赵云章,苗晋祥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下水库的基本特征与调控管理[J].水科学进展,2003,14(2).

[5]刘昌明.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恢复华北平原地下水[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1):17-19.

[6]英若智,赵玲.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其对策[J].水利规划,1998,增刊.

开发管理论文范文9

湖南省河流密布,大小河流5341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干支流的理论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已查明可开发量达1299万千瓦,其中10万千瓦以下的中小水电可开发量达683万千瓦。按地区分布,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主要分布在湘南、湘西,其中怀化市345万千瓦,湘西自治州187万千瓦、郴州市153万千瓦、永州市133万千瓦、邵阳市98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水电装机623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8%。到2002年底止,全省已建成小水电站5000处左右,装机300多万千瓦。

近几年来,随着小水电开发社会化,融资方式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小水电发展资金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小水电开发,在湖南省部分地区掀起了水电开发高潮。尤其是湖南省的郴州、永州等地小水电开发势头强劲。目前,郴州市小水电装机达到了57万千瓦,在建电站90多处,装机20多万千瓦。汝城县截至2002年底,全县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了9万多千瓦,目前在建电站18处装机达6万多千瓦,总投资达3.8亿元。永州市的江华、江永和蓝山三县目前在建电站装机容量达17万千瓦,总投资7亿多元。邵阳市在建电站73处,装机14万千瓦。但是,湖南省各市(州)在小水电开发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湘南发展较快,湘西发展较慢,有的地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小水电开发的社会化日益成熟。从小水电本身的效益来看,投资小水电具有经济效益好,回报稳定,风险小的特点。因此,在当前湖南省小水电开发市场上,资金来源多样化,既有国家的、集体的,也有个人的。这样一种多形式、多渠道筹资体系保证了小水电开发的资金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在建水电站中,外地投资商独资或合股开发电站约占在建总规模的20%,国有合资的占20%,私人集资入股办电的占52%,其它方式投资的约占8%。

二、小水电开发的经验

近年来,湖南省小水电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归功于有好思路、好政策,日益成熟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把其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股份制开发”。

第一,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为小水电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是促进小水电发展的源动力。发展小水电首选要有好的思路。好思路是小水电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好的思路,就不会有积极的行动。正是因为有了好思路,看到发展小水电的好处,一些县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将发展小水电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探索加快小水电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寻找合理的政策支持。正如怀化市的领导同志所说,怀化市“过去靠水电起家,现在靠水电当家,将来要靠水电发家”。郴州市提出“以林兼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富县”的水电开发发展思路。

其次要有好的政策。好的政策可以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大量吸引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电开发的资金问题。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解决资金问题,是加快小水电开发的关键。最有效而且切实可行办法就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水电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投资。湖南省有二十多个市、县地方政府出台了加快水电开发的优惠政策。如郴州的汝城县、宜章县、临武县、永兴县、桂东县、资兴市,永州的江华县、江永县、蓝山县、道县,株洲的炎陵县,怀化的溆浦县等。郴州市委、市政府对水电资源开发非常重视,以文件的形式把机关干部职工入股办电站与不允许机关干部职工经商办企业严格区分开来,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头参股办电站。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主要从水电建设项目的审批立项、办电形式、上网电量电价、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最关键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惠的税赋政策。有许多市县对新建小水电站实行6%的增值税政策,在县级政府权限内减免一些收费项目,降低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成本;

二是优惠合理的上网电价和电量。从湖南省几个水电开发较快的县来看,在保证新建小水电站电量上网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上网电价。据我们了解,上网综合电价一般在0.2元/千瓦时左右,较高的达到了0.25元千瓦时左右;

三是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搞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促进水电开发另一重要环节。地方政府着眼于水电事业的长远发展,既不越权干预水电企业的内部事务,又认真履行政府的自身职能,搞好服务,大力整治和规范水电开发的外部环境,为水电开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溆浦县在新办水电企业的审批上,水电、计划等部门采取“一个窗口报到、一并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办事制度。并规定各有关部门未经县政府批准,不得随意到水电企业检查、收费或摊派。对阻挠、破坏水电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的行为,各级政法部门可依法从速从严给予查处。汝城县狠抓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积极推行水电项目“投资前、建设中、投产后”的三段式服务体系,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指导工作。随时掌握电站进度,及时解决电站存在的困难,为电站建设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确保投资者投资放心,建设舒心。有些市县政府还把所有经过可行性论证的电站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布,实行公开竞争。

第二,市场运作,股份制开发是解决小水电开发资金问题的关键。随着小水电开发社会化程度不断扩大,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革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投资体制和经营机制。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照精简效能,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推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引导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水电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小水电开发的资金问题。如桂东县利用股份制这一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通过机关干部带头参股,鼓励职工参股,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促进小水电开发的效果十分明显。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1年,桂东县国家投入小水电建设资金只有370万元,但通过市场途径融资达2.6亿元。

第三,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是促进水电有序开发手段。为保证水能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综合效益,必须严格执行流域规划,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原则制订小水电发展规划,防止水能资源浪费。

三、教训和问题

1、有些地区在小水电开发问题上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有些地区在小水电开发上,还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希望国家或政府投资开发小水电,不会利用市场这一广大的融资渠道,因而小水电开发迟迟启动不起来,开发的面推不开。

2、过去,小水电开发完全靠政府包办,由于资金没有完全到位,匆忙开工,造成一些半拉子工程,既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又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小水电开发过程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3、信贷渠道不畅,导致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了农村小水电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4、小水电上网电价不合理,电力销售市场发育缓慢,上网电量得不到保证,阻碍了小水电发展。

5、部分地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待加强,资源开发未严格按照流域规划进行,审批程序不严,无序开发等现象时有发生。

6、由于一些项目业主盲目追求节省投资,将工程项目交给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和施工,给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带来诸多技术和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