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混合运算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1-09 11:30:48

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这一顺序进行正确计算。

2.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渗透类比、推理、转化等的数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和题目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出算式?

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1:我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片),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当学生列出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时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分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与整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相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先算这两盒药可以吃几次:(次),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两种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即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师:非常正确,这种算式还可以这样计算:

将算式转化成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观察的两种计算方法,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算式转化为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并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以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本题包括多种混合运算形式,有利于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

老爷爷每天慢跑要用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当于过去的“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可以先求出6圈里有多少个半圈,也可以先求出跑1圈用的时间。

3.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1.

带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2

基于Moodle的混合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混合教学策略理论和Moodle教学平台的特点,为了使混合学习策略切实可行,在混合学习的建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先进性。要充分体现Moodle教学平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无论在线学习还是课堂学习,我们要以学生是否真正地学习为要点。

2.系统性。混合学习的策略是基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的改革,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知、情、意、行”,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充分考虑几种学习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势互补。

3.操作性。方案是否可行是能否落实到实践教学中的关键。要从学校的硬件情况、学生的素质考虑设计混合学习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确保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可实行。

混合策略实施方案的设计框架

围绕上述原则和目标,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笔者构建了如下的混合学习策略框架(如图1)。混合教学整合方案由三个互相作用的模块组成,落脚点是学习目标的实现。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交互框架的基础,交互的目标是优势互补,体现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方案的设计是围绕提高基于学习目标的学习绩效展开的。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应该把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作为当前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互动和互补,以提高学习绩效。

“在线学习”是由各类数字化学习活动、在线合作交流、学习叙事、知识管理等组成,如Moodle平台。“课堂学习”是指发生在传统的课堂内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如建构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混合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

目前的以文本方式呈现学习材料、以接受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班级授课制现状,不利于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实施,所以,我们提出了Moodle学习平台混合的四大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交互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在线学习策略(如图2)。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以Moodle教学平台为基础,以在线学习策略为统领指导三种学习策略,力求实现混合目标。

教学案例:如何选购计算机

为了更好地阐述Moodle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何与课堂的教学有机地整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其情感、态度因素,我们引入了以下教学案例:如何选购计算机。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难点〕略

〔设计思想〕贯彻启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1.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建构学习的有机结合。

2.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互动。

3.情境引导探究,知识维系应用。

4.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预习任务设计〕上网搜寻有关计算机性能参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求意义

[引入]:先提问家中有电脑的同学,他们家中的电脑主要用于做什么,再调查其他同学。

[讨论]:如果现在有钱给你配置自己的电脑,你想购置电脑做什么,想购置什么样的机器,台式机还是笔记本?请学生充分讨论,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分类。

〔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资源(如图3)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课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浏览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了互联网检索,并且将找到的各类相关资料,发表在Blog日志中,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

3.教师引导

(1)教师利用Moodle提供的资源演示自己配置计算机的一个流程:

A.先了解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包括:字长、主频、内存容量、存取周期、运算速度等。

B.分析自己的硬件、软件的需求和自己所能承受的价格。

C.去市场选购,选购时还要注意性价比。

D.最后选定。

(2)自主研究。利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网站资源:天极站点省略、小熊在线 省略、艾特森中关村导购省略、中关村报价省略,完成对CPU、主板、硬盘、内存、显卡、声卡的性能参数及价格的调查。

〔交互学习策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建构策略:动手体验为概念建构提供经验。〕

(3)各小组讨论完成下表。(师生当面讨论或在论坛里发表意见)

(4)结论:要强调各个部件之间性能相匹配,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化。

〔交互策略:此处通过班级网络社区,很快就能了解其他同学的探索情况,并进行评论和交流。在线学习策略:在网络探究学习之后进行适当的反馈训练。〕

4.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育机构需要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资源和业务流程。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它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教育服务,改变IT资源的利用和消费模式,将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文章构建一种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探讨实现该学习环境面临的挑战,从而提高应用程序及服务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削减教育机构软硬件资源的开销,减少软件更新和数据中心维护的费用。

关键词:云计算;混合云;虚拟学习环境

0 引言

目前,E-Learning系统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层的可扩展性又较差。当为特定的任务部署和分配资源而进行高负荷访问时,系统需要添加和配置相同类型的新资源,使得资源成本和管理费用骤然增加。这其中还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如教育机构机房PC和服务器通常在夜晚和假期的利用率较低,而临近学期末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又很高。满足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各种需求,也是极大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网络学习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环境有效结合面对面学习和E-learning系统。虚拟学习环境是一组集成的交互式在线服务,能够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信息、工具和资料,以支持和加强教育资源的和管理。这些在线服务的应用程序包括网页、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文本和视频会议、在线社区以及评估、管理和跟踪工具,通过集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内容,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

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可以为虚拟学习环境提供IT基础设施、资源和业务流程。在云计算环境中,教育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按需访问教育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等)。云计算的显著特点是虚拟化资源、快速的服务配置、动态可扩展性、弹性和成本分配模型等,使得云服务能够有效地配置,以适应互联网教育用户的各种需求。

1 云计算的定义

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于2009年4月提出的云计算标准定义最清晰、最全面,也普遍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所接受。该定义中给出了云计算的5个关键特征、3种服务模型和4类部署模型,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云计算的5个关键特征包括:(1)按需自助服务(on-demand self-service);(2)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存取(broadnetworkaccess);(3)共享资源池(resource pooling);(4)快速重新部署灵活度(rapid elasticity);(5)被计价服务(measured service)。这5个特征适用于互联网中所有的云。

从不同的抽象层次看,云计算可以为用户提供3种服务模型:(1)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主要包括计算和存储资源,该资源池是动态、可扩展的,可以添加新的物理主机增强云服务的计算能力;(2)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在IaaS之上的PaaS可以认为是整个云计算系统的核心层,主要为云计算环境下的开发者设计,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及维护所需要的一切平台资源;(3)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提供简单的应用程序服务和用户交互接口,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PC和PAD等访问应用程序,而不能控制或访问运行该应用程序的底层基础设施和平台。

云服务有4类部署模型:(1)公有云,由第三方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服务,公有云供应商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等。(2)私有云,在专用网络上提供云计算服务,由教育机构内IT部门或第三方设计和管理,消除了网络带宽限制或数据安全风险,以及使用公有云服务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3)社区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结合社区内的用户需求共性,由云供应商统一提供计算资源、网络资源、软件和服务。(4)混合云,是一个公有云、私有云和/或社区云的组合,这些云保有其独立性,通过“集中云”架构实现不同云之间的负载均衡,在这种模式下,用户通常将非关键业务信息外包给公有云处理,同时将关键业务服务和数据保留在私有云中。

2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构建

2.1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用户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涉及5类用户:学生、教师、管理者、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在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中,云供应商通过SaaS云和IaaS云,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提供软件(如电子邮件、应用程序、账户管理等)和硬件(如网络、存储、内存等)。对于学生和教师,SaaS云和IaaS云提供所需的软硬件以运行实验,这些实验可能涉及大量的计算。

由于不受硬件限制,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或教师高度互动,通过使用SaaS层提供的视频会议,更加方便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访问服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需关注课程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学习内容,以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不受资源缺乏、软硬件维护和网络连接等问题的困扰。

教师通过简单的集成工具创建教学内容,无需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就可以轻松构建多种难度级别的任务,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因为教师无需考虑网络、软硬件安装、维护等与课程材料不相关的问题,所以不会影响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置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而非内部部署的模拟环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将复杂课程轻松地展示给学生,以最佳方式处理这种复杂性;另一方面,教师利用SaaS云和IaaS云创建实验室时准备时间较长,这是因为基于云的技术是一项新技术,需要时间学习,但当再次执行相同的任务时,由于虚拟机镜像已上传到简单存储服务中,就无需做任何准备。由此可见,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不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对于管理员,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一组工具,能够有效管理课程内容和教学相关信息。通过将策略、监控和性能规则应用到混合云中,管理在何处及如何使用云资源,以轻松管理成本、IT资源和监管需求。对于研究者和开发者,他们可以使用PaaS云实现具体的功能和接口,以支持和定制教育机构的学习环境并构建、开发和部署PaaS层的应用程序。

2.2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既要保证教育机构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又要保证该虚拟学习环境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构建如图2所示。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跨越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应用程序、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使得公有云和私有云能够协调工作,以满足学生、教师和管理员对虚拟学习环境处理数据提出的更高要求。首先,敏感数据驻留在私有云中,保证教育机构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其次,在无需购买额外硬件的情况下,将应用程序和Web服务器以及负载平衡器驻留在公有云中,充分利用公有云完成数据处理需求,实现该体系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构建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具体构建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通过身份认证系统验证各类用户身份的有效性,对于合法用户可以通过云管理系统确定各类用户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该系统由存储服务规划器、负载平衡器和监控器等组成。第二步,管理员应着眼于改造现有的IT应用程序和系统,将业务关键型的应用程序(如财务信息和学生个人信息)驻留在私有云中,以提供更好的控制、安全和隐私保护。例如,管理员在现有IT基础设施上构建一个小规模的探索云,可以先进行试点测试,通过使用内部的用户账户数据库,尝试对IT应用程序和系统进行认证访问并检查可能出现的集成问题(如数据共享和存取控制)。一旦管理员具备云计算开发和集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就可以为整个虚拟学习环境进一步构建内部私有云。第三步,教育机构可能缺乏专门的内部服务器和/或管理员,由于期末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的操作需求剧增,因此需要采用公有云支持虚拟学习环境,即将非核心的IT应用程序(如学习管理系统、教学支持系统)尽可能地外包到公有云中,以降低成本、减少安装和维护费用。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集成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点,安全、无缝地将教育机构现有的IT基础设施和公有云连接在一起。首先,它是公有的,可以使用互联网中丰富的计算资源;其次,它又是私有的,通过虚拟专用网将虚拟IT教育资源和Intemet连接起来,以保证私有云的安全性。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使教育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公有云的可扩展性及其提供的成本效益,而又不会将业务关键型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暴露给第三方。

3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带来的好处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的目标是当面临突发性需求并且耗尽私有云的处理能力时,可以快速从公有云获得所需资源,保证业务正常运行。基于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私有云与公有云之间的一种平衡。某些应用程序在运行的关键时刻会将应用程序移向私有云;当对计算要求不高或不再使用时,又可将所获资源释放回公有云中。基于混合云的解决方案就是在不影响安全和不打断服务的前提下,将虚拟化资源从私有云移入公有云,从而提供公有云的成本效益,同时也提供私有云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带来的好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成本。该学习环境将基础设施的需求外包给公有云供应商,而不用投资软硬件和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从而提供一个灵活、可扩展、具有成本效益的模式。

(2)业务敏捷性。使用公有云可以应对额外计算资源的突发性需求,如学期初和学期末教育机构的各类用户都需要使用大量计算资源,通过公有云提供的基础设施处理网络流量,可以快速适应教育机构环境的变化,极大地改进整个教育机构的敏捷性。

(3)高可用性。通过整合大规模存储和高性能计算能力,该系统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能够实现相关的监控和管理工具,自动检测节点故障并将其排除,确保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

(4)高安全性。在基于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中,数据是密集存储的并依托在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管理者管理统一的数据,分配资源、平衡负载、部署软件、控制安全并做可靠的实时监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混合云相对私有云和公有云特点的比较见表1。

4 实现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挑战

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挑战在于提供跨平台、跨云计算应用程序,保持接口和跨管理软件的无缝操作。教育用户希望使用数据中心工具管理混合云环境,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能够快速创建应用程序或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现有的应用程序,而无需做出任何关键性的修改,如网络设置、安全策略、业务流程或管理/监控工具。由于互操作性、移动性等问题以及不同API、工具、策略和流程等原因,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云计算开展各式各样的数据保护措施,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安全、带宽、连接可用性以及数据恢复等问题。

(1)了解IT架构和应用程序的需要。教育机构不仅要确定哪些应用程序适合部署在公有云或私有云中,而且需要考虑需求变化性、高可用性、响应时间、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因素,还要研究如何设计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以确定应用程序能否在基于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中被有效地部署。

(2)身份验证和访问管理。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考虑如何将教育机构中现有的身份验证和访问管理扩展到公有云中,但这可能会影响教育机构的安全性。

(3)安全策略。教育机构难以对授权范围之外的数据和资源进行控制和维护,但不管是在物理控制范围之内还是之外,都要保证数据和资源的安全性,考虑提供统一的安全标准。与安全策略相关的风险跨越混合云环境,相比私有云,公有云更需考虑如何管理加密密钥。

(4)数据迁移。基于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使得数据从私有云迁移到公有云更加容易,然而,由于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隐私控制显著不同,可能会失去对数据的控制,云中数据被有意或无意地泄露或篡改,因此数据迁移相关的问题包括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

(5)管理工具。能否通过单一、统一的管理界面,提供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简单、安全的监控和管理环境,着眼于基于混合云的虚拟学习环境的资源配置、性能和可扩展性,而不必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进行切换管理,以确保整个教育机构的高效工作和负载管理,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

(6)支持动态配置。在出现突发性需求时,如何启用“集中云”,将私有云中工作负载动态迁移到公有云中。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4

一、教学案例

第一次教学:

出示例1:每个小中国结用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要求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18+×18。

生:(+)×18。

师:这两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着计算,计算后交流。

生:计算×18+×18时,我是分别先算×18和×18,再相加,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米。

生:计算(+)×18时,我是先算+,再用两个数的和乘18。也就是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米。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

学生们说一说。

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

教后反思:第一次直接使用例1进行开门见山式教学。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还行,但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却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建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完分数四则运算后直接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由于没有做题的直接经验,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一般。有了第一次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在另外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

出示例1改编题:每个小中国结用4分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吗?

学生们很快口答出两种算式(师板书:4×18+6×18;(4+6)×18)。

师:你们会计算这两道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发言。

生:计算4×18+6×18时,先算两个乘法,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根据它们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要先求出两种中国结各用彩绳多少分米,再相加。

生:(4+6)×18,先算括号中的4+6的和,再用和去乘18。因为这道算式中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4+6,求出两种中国结各做一个要用彩绳多少分米。

师:如果将题目中所有的分米单位改写成米作单位,你还会做吗?

生说,师直接在题目上改写。

生:4分米等于0.4米或等于米,6分米等于0.6米或等于米。

接着出示:每个小中国结用0.4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0.6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我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计算这两道综合算式,为什么?(师板书0.4×18+0.6×18;(0.4+0.6)×18)。

最后出示例1:每个小中国结用米彩绳,每个大中国结用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学生们很快地列出两道不同的综合算式:×18+×18;(+)×18。

师:黑板上这两道算式分别含有两种不同的运算,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运算叫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我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交流。

生:把算式中的转化成0.4,转化成0.6,应用以前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这位同学想法好,当我们遇到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应用转化思想,把新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生:如果一个分数算式中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两道算式中的米和米就相当于前面的0.4米和0.6米,4分米和6分米,数据的表达形式在变,其实大小是相等的,所以我认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前面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我让学生说一说两道分数综合算式先算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接着动笔算一算。

师:你认为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

我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

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

教后反思:本次教学先将例1中的米和米分别转化成4分米和6分米进行,让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接着将4分米和6分米分别转化成0.4米和0.6米进行,让学生回忆小数四则运算运算顺序,最后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说水到渠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们联系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这种呈现方式看起来花时间,其实它整合了新老教材的优势,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

二、总体思考

本节课经过两次不同的教学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同样一节课,因为教师设计不同,学生们获得的知识或者说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第一次教学,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分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联系,而第二次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分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联系。以上教学效果的差异,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数学课堂是不是少数学生参与就行了?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不肯回答问题,常常将数学问题抛给举手的几个学生回答,认为他们回答对了,其他学生听听就懂了。用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就没有了,他们变成了学习的容器,老师教什么,他们就记什么。第二次教学,我首先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复习已有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架好脚手架,实践证明,本节课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思考二:数学课堂应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渗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比如常用的转化、对应等。第二次教学,我根据4分米=0.4米=米、6分米=0.6米=米,运用转化思想,巧妙地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

思考三:数学课堂学生讨论问题应注意什么?

两次教学,我都安排学生讨论:“你认为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什么联系。”实践结果,第一次教学,参与的学生很少,而第二次教学,学生参与面很广。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讨论类似问题,应注意尽量做到让全体学生有话可说。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相关题目,再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堂才真实有效。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5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课堂教学 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TU37;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02-0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主要研究典型构件梁、板和柱等的一些力学性能、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和破坏特征等,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然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多、符号多,加上规范的约束性,公式的经验性和问题的多解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

1 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从材料的力学性能入手,然后研究基本构件的承载特性和破坏特征。由于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和水搅拌经凝结硬化而形成,因此,混凝土材料的离散性大,力学性能较为复杂,相应的材料参数具有不确定性。为了获得混凝土材料及其构件的强度设计值,需要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的数学知识,理解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分析构件基本受力过程中,虽然混凝土材料不是均质且非各向同性材料,但仍采用了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与力学基础。

(2)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一门由理论向工程实践转化的学科,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论与工程实践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什么不是唯一的困惑。因此,需要让学生明白,影响一个实际工程的参数很多。在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前提条件下,很多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因此,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

(3)涉及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

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特性、构件的承载性能、理论分析、构件设计计算等四个部分。在材料特性中,不仅要掌握混凝土的力学特性,也要掌握其非力学特性,如收缩与徐变。构件的承载性能中,由于混凝土的离散性及脆性特征、钢筋与混凝土2种材料的配比,以及荷载的加载方式,都会影响着构件的承载性能。通过分析构件的承载性能,建立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并考虑工程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最终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因此,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涉及内容多,体系庞杂。

2 课堂教学探讨

(1)采用案例法,梳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内容。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对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它方法的关键。其特点有: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2)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培养工程素养。

在刚开始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时,学生的概念里仍然是任何问题都只有唯一的精确理论解,学生只会解答严格给出条件的问题,但条件设定不完全时,学生往往会无法下手。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学生总会设法找到设计结果的唯一性与精确性。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回答正确的设计观念。设计是从未知到已知,包括收集资料,方案比较,计算分析,结果评价,反复修改。在收集资料过程,使用材料的属性只能估算;结构方案分析时,只能进行结构的近似分析;建筑结构物上承受的外荷载并不能准确得知。因此,设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工作,设计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它是一个寻求最佳解的过程。由于材料属性的离散性和外荷载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结果答案不唯一,但有好坏之分。通过对设计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设计一个工程与做一道数学题的区别,从而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

(3)系统介绍研究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性结果的科学性。

与材料力学课程比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试验数据曲线拟合的基础上,构件的设计计算内容是建立在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故存在很多经验系数和经验公式。这可能使得学生怀疑这门学科的科学性,难以让学生找到学习这门课的方法。因此,需要老师系统地介绍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设计理论方法。针对一个未知的领域,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找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建立合理的数学力学计算模型;③以相关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④将理论结果与对实验经果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寻找结果差异的原因;⑤以工程实际需求为目标,对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修正。然后以某一构件(如抗扭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例,来讲解其设计方法。这就使得学生易于理解规范中的相关构造要求,以及设计参数的上下限值(如最小和最大配筋率)。

(4)注重归纳总结,加强教学的逻辑性

符号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一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混淆符号。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给学生讲解符号的规律。符号的下标一般是英文单词的开始字母。如:εe、εp、εsh、εcr依次为弹性应变,塑性应变,收缩应变和徐变。为了便于学生能很好记住这些符号,在课件中给出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另外,课本中构造部分规定性东西多,内容比较零散,缺少逻辑性,有时,一个规定,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

3 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概念,又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以工程实际需求为目标,系统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的逻辑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列平.混凝土结构(上册)[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6

关键词 Logistic映射;排列图;软件水印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062-02

1 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方案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期,Thomborson与Collberg主张在程序运行阶段,以某个输入序列激发程序取代水印代码,并生成水印图,即CT算法。在此时的图像水印领域,混沌理论的应用较普遍,但基于混沌序列的软件水印研究却不成熟。2006年和2007年,刘粉林教授相继提出了把混沌理论应用到软件水印领域和基于混沌理论的软件水印算法框架。2012年,房鼎益等人主张基于混沌加密和混沌替换就动态水印做改进和优化处理,并基于PPCT编码推进水印框架的实现,即基于混沌理论优化的软件水印算法。

2 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方案

为了适应软件水印领域混沌理论的高效性、易用性和排列编码的抗攻击性,一种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算法(LBPW算法)应运而生。此算法基于传统水印的生成原理,以Logistic映射完成混沌序列的计算,再把混沌序列以水印信息的形式嵌入运行程序内。图1为数字水印信息的嵌入程序图。

2.1 数字水印信息的生成和嵌入

2.2 数字水印信息的提取和版权的验证

数字水印信息的提取是验证版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其往往受制于攻击者的破坏行为和软件的稳健性,其具体表现为:程序的拓扑图指针被恶意增添、移除或篡改,进而导致版权因拓扑图的不完整提取而难以被有效验证。基于此,待排列图被提取后,应基于拓扑图指针的位置和数量就拓扑图的实时状态予以判断,再就软件水印的实时情况和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方案对版权的验证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1 数字水印拓扑图的有效提取

基于传统方法完成排列图的提取和数字水印信息X的还原,此时版权所有者提供此软件合法用户预存的水印信息X,如果版权所有者提供的水印信息X与合法用户预存的水印信息相同,则版权可被验证。若待验证软件属拷贝分发文件,数字水印信息可由原始版权信息获取,则利用数字水印信息可查明盗版的来源。

2.2.2 数字水印攻击分析

如果数字水印拓扑图受到攻击或破坏,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算法仍有能力出具验证版权可信性和可行性的依据。源于混沌系统的初始条件和参数的变化皆受制于混沌序列,基于混沌序列的唯一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混沌序列的再生必然会被有效遏制,则各数字水印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差异。待排列长度生成后,各数字水印的排列图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差异。

3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Logistic映射的排列图软件水印方案。由前文可知,基于混沌序列的排列图软件水印算法可有效提高排列图的抗攻击能力,并可实现排列图编码鲁棒性的提升,进而实现该拓扑图编码数据率和水印隐藏量的最大化增加,其也为软件水印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多线程的动态图软件水印技术研究,课题编号:Q2012125

参考文献

[1]贾科进,梁杰,杜太行,等.运输远程监控中基于Logistic映射的混沌加密算法[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2,39(12):1632-1636.

[2]杨吉云,廖晓峰,肖迪,等.对一种基于logistic映射的分组加密机制的分析和改进[J].通信学报,2008,29(12):86-90,95.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7

关键词:比较法 认知概念 思维素质 化繁为简 案例对比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以来,在会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采取了很多方法,而比较常用的就是“比较教学法”。因此,笔者就所授课的两门学科――《财务会计》和《统计学原理》,谈谈个人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心得体会。

一、运用比较法认知概念

例如,在《统计学原理》这一学科中需要学生掌握与运用的概念很多,而这些概念最容易混淆,因此在授课中常用列表比较法这一形式对概念、事物的特点等归纳出相同、不同点或共同的规律,以便于学生归纳比较、灵活记忆。历届学生都总将统计学中的两个概念――时期总量与时点总量相混淆,所以在授课时笔者就采用列表比较法,让学生从概念与特点上分清两者

二、运用比较法将知识前后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经常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财务会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理论性、实用性、技术性很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常将相互联系的两个项目对应讲授。如将第三章中的“应收账款”与第九章中的“应付账款”相对应;第三章中的“预付账款”与第九章中的“预收账款”相对应;“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对应。这些都是同一经济业务的两个不同丰体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通过对比讲授学习,能突破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对比讲授中,笔者还注意板书设计。将同一经济业务的两个不同主体方面的账务处理通过合理安排板书,在视觉上直观地产生明显的着对比效果,如第三章中的“应收账款”与第九章中的“应付账款”对应讲授时,笔者将黑板“一分为二”,一边是销售方的“应收账款”的账务处理,另一边是购货方的“应付账款”的账务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更易掌握与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并能提高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比较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在《财务会计》中的第二章介绍了银行结算方式,对于每种结算方式都有各自的流程、适用地域、结算起点、期限、种类、账务处理等,课本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但篇幅长、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采用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化繁为简,学生便容易记忆与理解。又如《统计基础知识》中的第三章讲述了六个相对指标的含义、特点、公式与运用,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计算公式。对此,也采用比较法作如下小结,那么学生在理解及运用上就得心应手,化难为易了。

四、进行案例对比,课程内容思路清晰

案例分析法,是很多老师都使用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也常用案例比较法。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的讲授中,对于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账务处理,往往均有其相同和区别之处,学生常常容易混淆,以案例对比的方式则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维,避免账务处理中的混乱现象。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8

关键词:H.323协议;音频混合;设计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IP网络实现多媒体通信提供了基础条件,IPTV、视频会议、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宽带网络应用成为热点。而视频会议在实用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功能也己由原先单纯的电视会议功能发展成远程教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多方面的综合业务。

1、多点控制单元(MCU)

H.323协议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四个组成实体:终端(Terminal)、网关(Gateway)、网守(Gat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

多点控制单元用于支持三个以上端点设备的会议。在H.323系统中,一个多点控制单元由一个多点控制器(MC)和几个多点处理器(MP)组成,但也可以不包含MP。多点控制器处理终端间的H.245控制信息,从而决定它对视频和音频通常的处理能力。在必要情况下,多点控制器还可以判断哪些视频流和音频流需要多播,以控制会议系统使用的资源。

视频会议中,在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多个与会者同时发言。为了使每个与会者能同时听到其他所有发言者的声音,采用了音频混合技术。音频混合单元从各个终端取得音频信号,经过混合编码后再发送到各终端。该技术的引入使得各终端在接收多个发言人的音频信号时,在带宽占用和信号处理方面,与接收单一发言人的音频信号相比,不会增加任何额外负担。

为了实现音频信号混合功能,系统必须具备语音信号编解码和音频码流转换功能。H.323要求所有终端必须支持G.711语音标准,而对G.722,G.728,G.723.1和G.729标准则是可选择的。对于能够提供高速带宽环境的网络,为了保证语音的高质量,可以采用速率较高的编码方式,如G.711, G.722;对于远程接入系统,由于带宽昂贵,则可以采用码率较低的编码方式,如G.723.1。相应地,MCU必须支持以上各种语音编码标准。

音频混合单元要求输入的各路语音信息属于同一种编码,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个终端选用的编码器可能不同,因而发往MCU的音频码流也可能不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在混音之前先进行码流转换,将不同的码流转换成同一种编码,再送入音频混合处理单元。

2、音频混合方案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与会人数只有两人,则只要保证通信是全双工的,就可以正常地进行会议,而无须进行混音。如果与会人数超过3人,则需要采用混音或者转发机制。

转发机制有两种策略:其一,将其他端点的数据都转发给一个端点;其二,按照约定的某种规则选出一路进行转发,也就是常见的“话筒传递”模式。这两种模式虽然可以满足一定层面的需求,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前者会增加网络的传输负担和端点的处理负担,后者在多人会议的讨论中有明显的反应慢效果差的缺陷。如果与会者希望能够进行比较频繁的切换发言或者讨论,则会出现明显的断续和切换失效等情况。

而实时混音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应用中,一般的混音方案都会采用时域叠加作为基本的处理手段。但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数字音频信号存在量化上限和下限的问题,则因叠加运算肯定会造成结果溢出。通常的处理手段是进行溢出检测,然后再进行饱和运算,即超过上限的结果被置为上限值,超过下限的值置为下限值。这种运算本身破坏了语音信号原有的时域特征,从而引入了噪声。这就是在某些系统中会出现爆破声和语音不连续现象的原因。同时,随着参与混音的人数增加,出现溢出的频率也不断上升,所以这类方法存在一个上限,而且这个上限值很低,实验证明,一般在4个终端参与混音时其结果就有很多噪音和断续,无法分辨语流了。

3、音频混合方案的改进设计

直接将各路音频流算术相加得到音频混合信号,其优点是简单且易于实现。经测试,在输入语音流少于4路时,能清晰地分辨各路语音信号。但系统仍存在问题。

在前述方法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可得到另一类混音设计方法,即将各路音频码流解码后,先对解码语音信号作一定程度的衰减,再进行算术相加。一般是在各路语音上乘以一个衰减因子1/n,其中n为进入混音器的语音流数目。这种方法能绝对保证相加后的语音信号不会溢出,而且对原算法的修改极少,极易实现。但是它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当进入混音器的语音流数较多时,各路语音信号的衰减程度都比较大,混音的结果是所有信号都比较弱,无法突出重点,严重时可能所有声音都听不清楚。

实现这一改进策略时,仍然是在每个语音通道上绑定一个解码器,负责该路语音的解码,但无需再绑定编码器。系统中最多同时存在m+l个编码器,其中m个分配给m路被选中的语音通道,另一个分配给音频混合信号S,对S编码后的码流发送到所有未被选中的终端和广播终端。由于解码器的运算复杂度远小于编码器,因此系统的计算负荷大大降低。改进后的混音器只选取音量最大的m路进行混音,其余信号被衰减,合理选择m的值,不仅使会议发言重点得以突出,与会者能获得最重要的发言信息,而且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发生溢出情况。这一改进措施同时解决了前述两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某个编码器在由一个语音通道转而分配给另一个语音通道时,必须先进行初始化(G.711a/u除外)。必须注意,要尽量减少编码器和语音通道之间对应关系的改变。

4、结束

本文在研究了H.323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MCU的音频混合模型,并详细阐述了音频混合方案,为了过滤混合时的嘈音和增加临场感,提出了音频混合方案的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9

关键词:混合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学

        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理论复杂、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生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成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较低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成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开放型、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企业培训[1]。企业培训的对象均是在职人员,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因此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当中,对指导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基于对传统的面对面教学(Face-to-Face)和远程在线学习(E-learning)深刻反思后形成的,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2]。它通过整合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技术、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达到适应学习者需求,促进学习的目的。采用混合式学习,在教学观念上,可以有效避免只以教师或以学生为中心的片面思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优势互补,能够获得单纯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3]

        二、混合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而成教学生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自信等特点,更加大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基于对混合学习理论的分析与认识,着重从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讲授式与类比式、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对于“网络分层”、“数据交换”等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用“邮政系统分发邮件” 、“电话局接线员”等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务作类比,就达到了降低难度、加深印象的目的。由于成年人性格独立、希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并得到认可与尊重,而且普遍具有职业背景。因此,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在成人教育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局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应用技术等内容时,以学生所在单位的网络和因特网作为剖析对象,从拓扑结构、网络组建技术、协议的运用到网络管理、安全问题等等一一与学生进行探讨。这些身边的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主动探求的欲望,认识到学习内容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案例陈述、设问、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PPT、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混合运用,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拟人化,把生涩的书本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理解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营造了形式活泼的学习空间,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成教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成人教育的一大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成教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时间上的灵活性、空间上的方便性、方法上的自主性,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

但由于成教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简单地要求学生利用因特网进行在线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可见,网络环境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模式应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行为体系[4]。因此,我们建立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学习支持、学习交流和学习跟踪模块。学习支持模块不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允许学习者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上传作业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

学习交流模块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沟通提供了渠道,为网上协作学习的开展搭建了平台。学生间通过论坛、QQ、MSN、E-mail等形式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握讨论的方向,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回答、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跟踪模块为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它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作业提交情况等进行记录,实时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为教师适时调整学习任务、进行在线学习评价和教学反馈提供依据。网上学习系统的应用使原来松懈、效率低、效果差的自学形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监督下的系统化学习行为,对帮助成教学生进行学习规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协作学习精神,改善学习效果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三结合”原则的实验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经过对成教实验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三结合”原则。所谓“三结合”是指实验内容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实验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单元实验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1. 实验内容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由于多数成教学生有工作经验,且有通过实验指导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尽量选择应用性、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的实验题目。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做实验感兴趣,乐于动手完成。

        2. 实验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用于成教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紧张、学生普遍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安排实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成教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甚至有些专业因此而取消了实验课。将网络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工具构造虚拟实验环境,充分扩展了实验室的内涵与外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节约了场地和设备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做实验的时间。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通过虚拟工具(如NS2)对网络协议、拓扑结构、网络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网络协议的行为,了解各种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原理具体化。[5]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网络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单元实验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有些实验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贯穿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从整体的角度体会和感知网络技术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达到教学目标,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的难度应适中,要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践能力和业余时间等因素设置题目的难度。(2)精心组织安排实施过程。在课程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布置设计题目,按照工作量大小以自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伴随着教学和单元实验进度,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课程设计。(3)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主动寻找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在单元实验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综合的运用,而且有效结合了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知识,使成教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协作精神,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发展成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杨丽,赵冬生.基于Model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出版社),2010,31(1):6-9

[3]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