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混合式教学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5-15 16:31:47

混合式教学教案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1

摘要: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教学中采用情境学习项目、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技术等提升教学质量;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供应链管理;情景学习;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7-02

教学模式是教学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系统地传授知识,教学环境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课堂练习法为主,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把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转换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轨道上。

一、布鲁姆数字化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该理论主要分为:(1)认知领域,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2)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由心智活动控制的肌肉反应、活动和操作能力;(3)情感领域,包括情绪情感、兴趣、价值倾向的发展。在教学中,将记忆、理解等知识安排在学习活动的后续环节,课堂上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创造、评价、分析等高级思维上。这是基于大部分学生通常在短时间内难以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熟练的程度。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创造环境,在课前和课上利用丰富的课程Y源去尝试探索或创新活动,例如参与富有知识性和情感性的课堂情境游戏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特定的专题讨论。这些活动一般都能折射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存在的问题。在稍后的深度学习环节中,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和分析。由于课前有自主学习安排在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形成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可以帮助学生驾驭较为复杂而又系统的学科知识。

二、情境学习项目

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三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遵循了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回顾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程序,具体组织过程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要设计了两个情境学习项目:生产计划与控制课堂情境学习项目和“啤酒游戏”课堂情境学习项目。通过情境学习项目,学生充分认识了生产控制的特点、牛鞭效应的原理,并深刻体会其对供应链的影响,继而充分理解了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化思想。

三、案例教学法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首先,案例教学以真实企业案例为研究对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言并参与讨论,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局面,学生开小差的减少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增加了,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其次,通过企业经典案例的解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能够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开展讨论和交流,从而提升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高的效率。再者,选取真实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企业实践的分析、总结,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学生对所学多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对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

案例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精心选好案例师生共同理解案例学生分析案例组间交流,互相辩论师生点评案例。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原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与旧知识进行交融,实现认知体系的快速拓展。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黑板、粉笔和课本作为传输知识的媒介,课堂容易陷入沉闷、乏味的氛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人们的思维空间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依靠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载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找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中适合的衔接点,能够将教育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

五、教学效果评价

在授课结束后,对课堂上的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在选择混合教学方式还是传统教学方式中,71.43%的学生会选择混合式教学方式;92.86%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相比,混合式学习侧重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能够非常深入与全面和略有深入和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92.86%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同意《供应链管理》课程所采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团队合作、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通过小组合作对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课前小组任务,同学间能进行深入互动和交流,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89.29%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同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从不同的学习资源中取得很大收获,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兴趣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中,85.71%的学生认为提高个人语言表达能力,75%的学生认为提高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8.57%的学生认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67.86%的学生认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92.86%的学生非常或比较适应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愿意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89.29%的学生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或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以上结果为今后继续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传萍.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式: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J].教学与管理,2015,(08).

[2]吴秉健.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翻转学习模式研究[J].教与学,2013,(03).

[3]韦琦,林勋亮.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效果研究――以《物流学》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混凝土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学习苏联模式,采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普遍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提法,本文可以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程名称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

三、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讲述内容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应开设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混凝土检测岗位实践能力。

五、设计思路

根据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强调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

六、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并能独立进行试验操作;

2)能够正确掌握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并能为混凝土构件下结论性意见;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检测方案,能够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4)能够简单编制混凝土无损检测实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4)熟练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三)素质目标

1)应具备获取、分析、归纳、总结、交流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2)应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应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应具备计划组织能力。

七、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回弹法基本原理;2.回弹仪的使用方法; 3.回弹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的测量;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6.回弹值计算;7.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爱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钻芯取样机,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钻芯法的优缺点;2.钻芯法基本原理;3.钻芯法检测技术;4.芯样的一般要求;5.芯样试验及混凝土强度计算;6.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的确立。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声检测设备;3.超声检测技术;4.混凝土浅裂缝检测技术;5.混凝土深裂缝检测技术;6.混凝土不密实和空洞检测技术;7.混凝土结合面检测技术;8.混凝土匀质性检测。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和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2.单一检测方法和综合法优缺点;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5.超声回弹综合法计算混凝土强度。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综合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后拔出试件和拉拔仪,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试验试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试验装置;3.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方法;4.后拔出法试件装置做法;5.拔出件破坏形式。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回弹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6~20,实践学时4~6。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回弹值测量;3.碳化深度值测量;4.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碳化深度值测量;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钻芯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钻芯取样机、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2~14,实践学时2~4。

实践教学内容:1.钻芯机使用操作;2.芯样的钻取;3.芯样加工;4.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芯样钻取和加工;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钻芯取样机不宜学生操作;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0~12,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内部空洞检测;3.混凝土浅裂缝检测。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悉超声检测仪的操作及原理;2.能够完成超声检测方案设计;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仪器;2.超声法检测不好理解,需要启发式教学;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创新意识。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超声检测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8~10,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3.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后拔出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4~6

实践教学:无

注意问题:1.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2.有意识提高学生爱岗竞业精神。

(二)教学考核及评价建议

1)本课程知识应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

2)能力与技能标准应满足省级混凝土结构检测员上岗要求。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成绩应由平时表现10%,出勤10%,理论考核40%,实践操作应用40%组成,每个项目加权记入期末成绩。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相关辅助材料和实验指导手册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检测仪器、投影仪、试验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引入课程,利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参与实践性操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应注重适用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够用为主。

2)教材推荐选用《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新规范)》,邱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3

经济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之一,但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等问题,在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随时随地的线上教学、灵活设计翻转课堂增加参与互动、在实践中引入模拟法庭等,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经济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互动参与

在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经济法几乎都被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学习参与性低等问题,课程“鸡肋”性质凸显。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和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大学生是率先接受并积极应用的群体,针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更是亟待改变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元互动、自主学习、依托技术成为当前高教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其中“混合式教学”便代表了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混合式教学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斯密斯•J和艾勒特•马西埃提出,将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互动讨论形式,也有学生课前课后的网络自主学习和集体实践环节等,既有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网络资源的搜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最终能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泛在学习状态,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普适学习[2]。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不忽视传统教学的功能,又要构建新的课堂平台,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上都不同于法学专业,但至今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灌输说课”,虽然加入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仍然欠缺,经济法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等决定了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一)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学时紧张的普遍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中,经济法是唯一的法律课程,因此被赋予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法律教育都被寄托于此课程,经济法内容本就繁杂,涉及多个领域的部门法,而为了向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面向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都又加入本不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内容,诸如合同法、诉讼仲裁法、甚至民法总论的内容,教学章节“臃肿不堪”,教学时间却只有50左右课时甚至更少,面对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章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入混合式教学,则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进行,或者让学生提前预习,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或者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只需在线提交接受教师的网络评价检测,这种多重课堂的同时学习,可以缓解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量,同样学时下可以达到更多的教学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二)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法律课程尤其是经济法都会面对制度更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快速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内容(比如公司、证券、社会保障等方面)会更新较快,而教材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章节不能依赖教材、内容需要修正的现象,而开放在线学习则无须顾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法条、资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为教学所用,能有效减少教材内容的滞后单一,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和最新的知识视野,对学生来说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

(三)有助于解决法律课堂中案例教学事倍功半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传统教学中,案例及问题一般选自教材或参考书籍,课堂上对于案例的陈述和熟悉就要花去一定时间,且案例往往老旧。而加入互联网工具,则教师可以事先从经济法的案例数据库或直接网络搜索最新的热点案例,按章节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甚至无需事先准备,随机调取,或者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数据库中某案例,课堂时间直接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案例数据,可以将社会热点、最新典型案件纳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构建经济法教学中的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高教研究中的热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仍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启发性,避免过多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研究,针对目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等问题,引入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加教与学各种形式的互动。

1.利用网络工具,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并重。

混合式教学的亮点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教师在实施课堂传统授课的同时可以开拓另一阵地,利用手机APP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如今已有不少高校购买网络平台产品供教师登陆使用,教师把经济法中的热点案例、重要原理、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内容,用文字或微课的形式放在平台上,或者把教学内容分章节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要求学生课下点击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要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应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监控学生登陆时长、点击次数、提交作业等进行评测和排名,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APP应用的方式,打造互动平台,把所需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是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视频、法律动态、学术研究做成专题,推送到手机客户端,学生只要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并且可以和老师实时语音或文字沟通,便于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更为便利和频繁,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深层次的作用,可以模糊传统课堂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构建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即泛在学习理念。

2.实施翻转课堂,增加互动参与。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提出: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解答疑惑、汇报讨论的过程,即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3],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体现。经济法课程自学性较强,又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因此比较适合尝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把本次授课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各种形式制作,或者让学生自行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在线学习,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课件、录制的微课,也可以是网络开放搜索的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对于抽象枯燥的法律原理通过各种形式更加生动、通俗的传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必再重复理论,提出本课要解决的任务即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照理论尝试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案例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陈述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旁听者和节奏的掌控者,必要时给予启发或者发起辩论,在知识的反复陈述和观点的反复碰撞中,尽量由学生自行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最终教师回答疑问,强调教学的重点并布置下次翻转课堂的资料。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还是教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讨论中题目的设计、讨论模式的选择都应事先考虑,并预想整个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

3.在实践课堂中引入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在许多法学专业里普遍设置,但在非法学专业中应用较少,在此加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都是很好的途径,也能够间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实体与程序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生动方式。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模拟法庭需要注意面对几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法律原理知识,从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诉讼流程、法律适用、分组讨论、评析总结,都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师是模拟法庭活动背后的主导,把控好节奏和时间,在庭审中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卡壳等问题时,可就地分析纠正。其次,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从网络平台自行查找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可以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若有教师本人经历或者的案件则更合适,对于案例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应理解熟悉。第三,角色分配的问题。鉴于模拟法庭参与人员毕竟有限,在角色分配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一部分学生只能旁听的局面,可以设置调解程序、一审、二审程序,每段程序换不同的同学[4],增加第三人、证人、鉴定机构、律师助理等出庭人次。最后,教师应注意庭审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从程序操作、司法文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和纠错,并给学生打分评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四、结语即反思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与学和谐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可继续探索尝试,但是显然不管如何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和设计,也需要依靠互联网软件技术,这对于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教育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实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另外值得思考的是,针对于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混合”应该并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即便线下,实践中也可以拓展不同类型的课堂和手段;而对于互联网,不管何时网络资源和各种平台之于教学只是工具之一,依赖或是拒绝都不是明智之举。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备受推崇告诉我们,教学者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环节、培养目标、实践应用等各方面,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更加有利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一帆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汪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0.

〔2〕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32-134.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制药设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52-02

近几十年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逐渐成熟完善,其本身固有的弊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益突显出来,包括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成效的唯一判断标准。传统教育模式实质上主要培养了学生低层次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商业管理中真实情景和事件为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来领悟案例所涉及本领域内的重要思想、基本技能和内在理论,也成为举世闻名“哈佛模式”教育的一大特色[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思维习惯。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尤其在法学、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广泛运用,并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案例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本文以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制药设备”为应用背景,对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制药设备的课程特点和现状

制药设备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制剂设备外,还包括原辅料处理设备、包装容器处理设备及包装设备。不同剂型所涉及的设备千差万别,而同类设备又有很多种,如常见的混合设备就有:V型混合器、双圆锥桶型、三维混合机、自提升料斗混合机、槽型混合机等[3]。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而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各种制药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选型、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知识点的混杂也使学生很难辨清各种设备的应用情况。在作业中同学们经常出现对大输液选用隧道式烘箱灭菌或蒸汽灭菌等错误。有部分同学甚至不能将一些常用剂型的主要生产设备罗列出来,更谈不上选型。然而本课程又是后续的专业综合性设计实验和GMP制剂车间设计等体现专业应用性和凝聚学生创造性实践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今后从事本专业领域中药物制剂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甚至仿真动画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各种制剂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操作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4,5]。然而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本课程知识体系分散的特性,学生很难将各种制药设备与制剂工艺相联系并系统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在制药设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教学内容分类及典型案例的选取。为了使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容易掌握,首先将主要制药设备,根据主要剂型生产的需要分成原料药设备、口服固体制剂设备、注射剂生产设备及制水设备四个独立的模块。以口服固体制剂设备和注射剂生产设备两个模块为重点,又进一步分成原料处理或药液处理、包装容器处理、制剂设备和包装设备四个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首先在整体上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制药设备依据物剂型生产需要进行了简单系统分类。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程针对这两个模块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案例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选取了感冒通片、感冒胶囊、清开灵注射液、葡萄糖大输液和青霉素粉针等日常生活中常用药的生产作为教学案例。并就每个案例给出药物名称、药理药效、配方、规格、生产规模、详细的生产工艺等基本资料。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上是以工艺为主线引出相关设备。

2.案例教学法在制药设备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堂总结三个阶段。即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将典型案例材料交给学生,由学生在课下对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就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观点给予评价。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案例“整理”的阶段。不同于常规的案例教学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药物的生产工艺自己筛选出各个生产环节所涉及的具体设备,而不是提供案例材料。本阶段重点强调各个生产环节所涉及的设备是否齐全、功能是否匹配。例如感冒通片的原料处理设备除了有筛分设备、混合设备、制粒设备和干燥设备,还需要考虑整粒设备和总混设备。目的是让学生在总体上了解各种设备的具体用途和性能参数。第二阶段:具体案例内“分析”的阶段。即给定案例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有许多功能相同的设备可选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就各个工序所选的设备进行课堂讨论,重点分析各种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如感冒通片生产中用到的混合设备:V型混合器内物料时聚时散,设备内部死角相对较少,混合效果强于双圆锥桶型混合器;但由于容器内物料的运动形式单一,混合效率不如三维混合机;而自提升料斗混合机由于料斗可作为储料桶使用而减少了装卸料环节,从而有效地防止药物交叉污染和产尘,更符合GMP要求。可见,通过引导学生从混合容器结构、物料运动方式等影响混合效率的主要因素方面及符合GMP要求方面对各种混合设备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同类设备的认识,还能促进学生对设备发展方向进行思考。第三阶段:具体案例间“对比”的阶段。不同剂型药物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功能相同而结构和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设备,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分析这些设备的功能差异,可以加强学生对制剂工艺和设备结构的掌握。此外,大输液瓶壁相对较厚,为了防止玻璃瓶壁在灭菌时爆裂,需要一定时间的预热。大输液使用的水浴灭菌箱没有检漏功能。可见,比较不同剂型使用的同类设备功能差异并进行合理归因分析,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设备结构和应用情况的掌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体现应用性的考核阶段。通过设计性的大作业、不同剂型具体案例的挑错、分析等考核过程,建立学生对本课程掌握情况的评价机制。综观教学内容的四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从总体到个体,从功能、结构到规律,从认识、应用到评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讨论的方向和进度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这都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及理论背景。

目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制药设备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通过典型案例的筛选、具体教学内容的多层次实施,将设备与药物制剂相关联,不仅使知识更加系统、易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绍义,夏清,吴松海,等.工程案例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0,(3):78-81.

[2]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等研究,2005,24(6):66-67.

[3]朱宏吉,张明贤.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4]邓鹏飞,罗由萍.《化学制药工艺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9-220.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79-02

在大连交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源自大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优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生的就业数据表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为各中铁局,从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相关研究工作。例如,2010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84.6%,2011届学生从事混凝土行业的就业率达该专业总就业率的79%。由此可见,开展《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服务于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只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水平混凝土技术人才的需求。2010年大连市混凝土行业共完成混凝土销售量1600万立方米(包括建筑、交通、市政、港口用量),实际产值48亿多元人民币(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同年,大连市重点项目“地铁”工程全面开工,预计2013年底竣工。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发、检测人才的大量短缺,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课程建设,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从各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课程建设

《混凝土工程与技术》是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课,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凝土材料涉及面广,行业范围宽,通过《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建设,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熟悉业务,成为混凝土质检、研发或监理部门的工作技术骨干。在授课时系统阐述了混凝土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使学生全面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先进理念与标准。同时,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更新。作为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为“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因此,对《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主要介绍混凝土材料组成,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生产技术,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预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模板工程、混凝土的浇注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工艺及特殊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混凝土的检测与测试等内容。其中,在混凝土结构及基本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内容上加大理论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因此应当深入介绍公式的理论推导及例题计算演示。其他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大的,进行略讲或删减。在混凝土施工工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钢筋材料,当混凝土发生劣化时,钢筋锈蚀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2.课件制作。《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施工工具、混凝土制品与施工现场的内容,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及添加图片等方式尽可能把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课程内容,并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尽快熟悉业务,胜任相关工作。

3.网络教学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博客中发表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行业知识介绍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程,可大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督促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激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往往会使他们印象深刻而加深记忆。采取启发式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②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混凝土配合比章节涉及大量的计算,通过计算方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抗压强度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来黑板前做题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各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③采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剖析,加强学生对规范施工的重视。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部分内容时,通过对某楼发生的严重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分析,针对事故产生原因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质量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通过案例的陈述,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深刻理解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的重要意义,将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④鼓励学生自学。对于教材中单纯描述性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最新的动态。通过自学,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核,采用口试、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等综合考核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课程已形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混凝土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6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建筑装饰设计》是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资源的局限,这门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室内空间营造、设计要素搭配等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训练。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学习对象的需求,本课程尝试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并在课程中进行应用。

1 混合式“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是传统教学(Face to Face)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以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为起点,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完成课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独立探索,确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明确问题所在;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进而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既强调了课前学生的知识内化环节,也重视课堂上混合情景的创设,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试图通过“混合”而带来最优化的学习绩效和最佳的教学质量。

图1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

2 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进行了具体实现。

图2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1 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首先分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任务的制定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此,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

基于上述思想,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根据装饰工程项目不同,组织为两大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装饰内容不同,又划分成不同知识点,进行混合式“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每个模块由若干小的知识点构成,模块之间具有耦合性,各模块串联起来便构成完整系统。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构如表1所示。具体针对“住宅空间设计”模块中的“厨房设计”这一知识点展开:

表1 《建筑装饰设计》混合式“翻转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

模块一 知识点 模块二 知识点

住宅空间设计 客厅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商业空间设计

餐厅设计 餐饮空间设计

卧室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书房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

厨房设计 娱乐空间设计

卫生间设计

2.2 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资料的准备。针对“厨房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先制作教学视频,既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也可以用录制视频或微课的方式,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诠释出来。同时,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给出户型的原始结构图和设计要求。

(2)教学资料的。教师将制作好的关于“厨房设计”教学资源,如图3所示,到师生交流平台,如世界大学城,QQ群等,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学生即时查看,并反复观看视频或学习材料,并对将不能完全理解贯通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以备在上课时与其它同学和老师交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历届学生中优秀的设计方案置于交流平台中进行展览,供学生设计参考。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厨房实际情况,对厨房设计中橱柜设计形式,厨房设计类型和风格选择,厨房电气设备与智能设置,厨房设计中材质与施工表现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和分析,在整个教学中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并进行方案设计。

图3 “厨房设计”教学资源框架

2.3 课堂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轻松灵活的课堂环境,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如图4所示。先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展示各自厨房设计方案的表现形式。当所有小组辩论结束后,要选出小组代表进行阐述其厨房设计方案。阐述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阐述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给予解答。这时教师总结每小组出现问题与优缺点,引出本课题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师要给出合理化建议,讲出厨房的功能、设计要点及设计形式,基本设计原理的阐述,给出每组同学设计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心理定位分析,实际问题预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觉与正确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设计及思考,让同学进行比较。

图4 课堂活动教学设计

2.4 课后反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点评,并提出本节课的思考延伸。学生针对教师的讲解巩固知识,并通过课后讨论、网络查询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引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网络或课堂中交流的活跃度等作为评估准则,得到最终成绩。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作业抄袭、实验内容拷贝等现象,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准确。

3 结语

翻转课堂所承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通过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从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的“观众”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在教学任务的指引下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好的安排学习,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

[2] 吕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4).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Word教学 图文混排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0-02

Word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片、表格、数学公式、艺术字等多种对象的能力,生成图文并茂的文档形式,还提供了模版、邮件合并、宏、域等高级功能,可将文字组合后变成信件、单位公函、学术论文、书籍、报刊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使学生容易接受学习内容,案例教学法应用于Word教学中,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实际事物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智力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目前,作为现代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传播到世界各国。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具体实例的导入解剖,引起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周密编排,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借助典型案例,展现给学生特定的情境,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研究

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特点:首先,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次,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再次,案例教学法具有客观性;最后,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广泛适用于职业教育形式,适用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正确应用于Word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Word中的图文混排”教学实施

(一)根据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案例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以前学过文字的编辑,只不过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在平时的实践中也进行过在Word中进行图文混排的操作,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方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也有一种积极的竞争意识,但不太愿意发言,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引导案例――“卡片传情”,这一案例完成起来比较容易,能抓住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案例教学过程中设计案例二――“板报制作”,该案例难度有所加深,而且适用性较强,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竞争意识,通过所学知识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切实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确立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在图文混排一课教学中,主要以案例任务驱动为主线,先展示几个优秀的卡片,引导学生分析精美卡片的构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再给出一些具体操作案例,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层次关系以及组合。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精美的卡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次节的学习。在展示卡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组成,进而呈现学习任务制作一张卡片。

2.案例驱动,分组合作。这个环节是主要环节,教学中主要使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操作内容已确立――制作一张卡片,先让学生试着操作,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操作进行讲解,然后以之前展示的卡片为依托,讲解它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象的位置关系、层次关系、格式设置以及对象间的组合等)。完成卡片制作后进入知识点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图文混排案例二――“板报制作”,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自选主题,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对象的方法,教师只需提示案例操作要点,在其中贯穿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即可。整个课堂以案例驱动及讲练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卡片的制作及板报的制作来达到学习目的。

3.作品欣赏,教学评价。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创造,不要求学生完成同一题材的作品,只给定制作项目,学生可自己发挥个性进行操作。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完成案例的情况来衡量,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过程由教师给定评价标准,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基本要求和拓展部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四、“案例教学法”在word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

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联,要能够反应所讲授的知识点。例如:在进行“word中图文混排”的讲授中,选取制作贺卡、板报制作等,使学生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在word中运用图形、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问题处理的方法。

(二)案例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

在选取案例时应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尽量选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的选取要少而精

案例选取要精练,数量不宜过多,其内容要能反映实质问题。通常来说,一次课选用一、二个案例就可以,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选用相关联的综合案例。

(四)案例课堂的讲授过程中要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是真正成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得到理论和实践双丰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word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09).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5.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8

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概念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E-learning,也称为在线学习或者远程学习)的兴起以及关于“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辩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根据美国ASTD的数字学习网站(LearningCir-cuits)的解释,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它是对网络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凯伊•索恩(KayeThorne)认为:混和学习是从网络化学习(E-Learning)发展而来的,它是将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是学习过程中最合理和自然的进展,为构建个别化需求的学习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2]。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E-Learning进行反思后提出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4]。综上研究,本文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它借助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标。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呈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发展到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模式,又螺旋上升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二、面向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5]。

(一)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事前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事中的实施和控制,事后的考核评价几个部分。在这些环节中,事前的分析和设计环节尤为关键,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需求分析时,既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据此设计教学模式,以便因材施教。

(二)混合学习模式的构成。如前所述,混合学习模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在应用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以网络学习为主?如何在两者之间有效协调?本文认为,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下面探讨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仍然保留传统课堂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辅助于一定的网络教学活动,实现二者的高度配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的网络学习打下基础。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件或教学视频对课堂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增加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有必要设置实践操作模块,让学生在网上完成自主演练。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对一些观点的看法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解决,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解决。当然,要了解学习效果,还要有一定的考核环节,可以通过在线测试或者专题讨论等方式加以考核评价。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本科院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对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基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对会计学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习会计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大部分。基本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如会计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方法是指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几个环节。基本技能是指从事会计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拓展内容是在基本内容之外适当增加的内容,如“会计案例评论”、“会计报表分析”等模块,主要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

(三)选择教学策略。会计专业理论相对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个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坚持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但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往往无法到单位中进行实地演练。因此,一些操作视频、实务录像可以放到课程网站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会计实务的案例情境或实际问题,加入到课程网站,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对整个教学过程预期目标的考核,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对混合学习模式的认可程度、对网络课程中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课程测试、能力测试的形式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设计、内容准备等方面评价,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学生掌握的程度、作业答疑情况等。评价和分析教学效果,既是一个教学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学周期改进和修正的依据,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保障

混合学习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网络教学的开展需要搭建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既要有稳定的硬件设施,还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通过硬件、软件的合理配置,构建有效的教学平台;另外,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才能保证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适合的教学环境与平台。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环境支撑,对于混合学习模式而言,既要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要有先进的网络教学,并且要将二者有效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室和专业的实验室,教师通过板书、课件、演示操作等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通过听讲、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学习。网络教学环境需要借助硬件、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技术,一般由教学系统、资源库、交流与反馈系统等构成。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较强的业务功底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但是很多会计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不多,对网络教学无从适应。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提供高质量、有效的培训,并为其混合式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之间以课程组的形式形成合作团队,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共享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改进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学生在混合学习中的有效性。混合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对大量的资源、多种媒体进行选择,实现学习目标,有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采用混合学习的课程,应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内容的学习上,而不是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在教学设计时,应将教学过程适度结构化,如对每周学习进展进行事先安排,在课程开始时就告诉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多少次网络会议、面授时间多长、需要参加多少次测验、应该提交哪些作业等信息。学生不会自动变成科学探索者或者调查研究者。适度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似乎可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常规或习惯,容易维持教学活动。

混合式教学教案范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SPOC;教学改革

在内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既致力于改革传统业务,又在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以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是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这门课程所囊括的基本理论与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在商业银行课程面授课时量有限和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用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对操作性、实务性知识理解缺乏直观与感性认识,这与培养高能力、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宋晓玲,2011)。当前,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对商业银行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创新。一方面,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日渐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发展新趋势,这为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增强了学生对银行理论的直观认识和系统理解,促进其快速掌握并提高银行业务操作技能,这为实现商业银行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新途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当今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别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王奇等,2014)。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具、模型、幻灯、光学投影、电视等常规教学媒体融为一体,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媒体的融合;也可以是将各种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上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还可以是依托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课前导学、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环节的融合。而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模拟实验,实现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属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二)“混合教学”的涵义的发展

广义的“混合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混合,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习活动的引导、指导、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学媒体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的组合(杨昌红、韩伟爱,2008)。随着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概念的普及,在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福利的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比如在网络化学习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之下,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针对性的答疑和辅导,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得到倡导,并日益成为网络时代“混合教学”概念的主流界说。

(三)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2013至2014年,中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实践。在MOOC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反MOOC的呼声也逐渐响起。其中之一是,MOOC作为网络化学习方式之一,也存在如前所述网络化学习的不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比如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开展小组讨论等,在MOOC中都无法进行。后MOOC时代,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由于兼收并蓄了线上教学的多形式、高科技、可重复等优势和线下教学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定制化特点,势必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MOOC的三大特征(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和学习行为管理)相比,SPOC具有小规模、特定人群和在线开放的特点。有研究称,SPOC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但究其实质,其仍然是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至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这两个层面的概念由此也产生了更大的交集。

(四)本文对混合教学的界定

当前对混合教学的主流定义是基于在线课程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在线学习“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念,实现了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三维混合。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诉求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性。随着商业银行实务的日渐复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讲授清楚业务操作原理和操作细节,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国内部分高校在讲授财经类课程采用国外教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经典的国外教材之一是PeterS.Rose和SylviaC.Hudgins(2011)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该教材(以第8版为例)总共20章,如果要为学生构造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需要讲解12-14章的内容。同时,由于采用的是全英文教材,要与中国国情接轨,还需要补充大量的国内知识。此外,为契合课程应用性、实务性强的特点,需要讲解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并增加案例分析和课内外练习。最后,如果要切实提升教学效果,需要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进行一定的师生互动。达到这些要求,大概需要每周4课时的课时量。而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3学时。在面授课时量有限、没有模拟实验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情况下,就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以每周2课时为例,只能讲解十章左右的内容,而这难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框架体系,并且对于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无法深入讲解;其次,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视频音频短片播放,难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只能补充少量的国内商业银行知识,不利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国内外对比和结合;第四,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集中的习题讲解和答疑;最后,即使在课时充分的情况下,仅通过课堂面授的形式来讲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也无法达到模拟实验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操作和场景感受,业务实践部分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实地调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北京语言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周课时2课时,采用罗斯的《商业银行管理》(英文版)教材。作者对学生进行题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和收回了62份调查问卷。从提高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网络辅助教学、推行翻转课堂、开展分组讨论等多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商业银行课程的改革诉求。在对“当前商业银行课程最需要增加的实践教学内容”一项调查中,业务操作与处理、热点问题点评、案例分析、中国实践情况四项分别占比43.06%、23.61%、22.22%、11.11%。在对“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重要因素”一项调查中,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增加实务讲解”、“增加案例分析”、“开设模拟实验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三项因素,“增加实务讲解”分值最高(124分),其余依次为“增加案例教学”106分,开设模拟实验课程89.5分,增加课堂讨论20.75分,采取网络辅助教学9.25分。在面授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对实务内容的讲解是需要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你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吗?”一项调查中,91.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根据对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对商业银行提高业务操作性和实务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的需求比较强烈。

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

“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辅助教学平、模拟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三种教学模式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相互补充与映照,形成有机衔接,构建了“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一)课堂面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前期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课程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适度精简,利用每周2课时的时间讲解罗斯《商业银行课程》教材中12章的内容(见表1)。对于背景性资料可以放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节余的时间可以在课堂面授时适度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解析、热点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

(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1.平台选择

北京语言大学推出了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北语模课”在线学习系统。该平台由视频公开课、微课程、学习空间、资源中心四个模块构成,其中学习空间则是整个平台的核心,该部分支撑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的学习,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学习平台,并起到整合各类资源的功能。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开通了类似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平台支撑。

2.主要功能

(1)课程计划在学期初将课堂的面授内容、面授方式、面授活动安排等相关内容发放在网上辅助教学平台。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进度及计划安排等内容。

(2)在线集中答疑和非实时辅导针对每学期布置的课后习题,安排1-2次在线集中答疑;对于课堂学习中的遗留问题,学生可将其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教师进行非实时辅导。

(3)在线专题讨论问卷调查之问题“如果开展课堂分组讨论商业银行热点问题,你会____”,61.29%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4.19%的同学选择只听其他同学发言,14.52%的同学不希望有课堂讨论。学生对于课堂分组讨论的态度不一,使得开展集中的分组讨论有些困难。依托“北语模课”的“学习空间”,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案例分析、热点问题,组织在线专题讨论,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

(4)题库在线练习和成绩分析把商业银行课程题库放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练习,并根据练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

3.网络辅助

教学平台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8.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网络辅助教学,只有41.94%的同学赞成商业银行课程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推出网络辅助平台的试验期,可以更多发挥其辅助的角色,立足于提供一个交流沟通为主的平台。尽量不增加同学的课外负担,增加服务弹性,减少硬约束。随着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再逐步增加线上教学的比例。

(三)模拟实验课程

根据对当前高校使用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软件的调查了解,比较齐全的模拟银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包括:一是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主要有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各类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包括结售汇业务、外汇贷款业务等;四是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五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六是商业银行业务培训系统。在对各模块的需求测度调查中,要求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排名第6位赋值0.1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被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三个业务模块,这三个模块的分值分别是115.5分、82分、62分。其余模块需求情况依次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为41.5分,银行产品业务培训系统为35分,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为23.55分。在模拟实验课程建设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购置最重要的几个业务模块。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日益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新趋势。在商业银行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之下,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过以前,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相应提高操作性与应用性。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增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操作性、实践性的需求比较强烈。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构建“课堂面授+模拟实验+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以促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混合。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具有金融学科大多数课程的一般特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门课程在混合性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也对金融学科其他课程具有普遍示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玲.高校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王奇,李龙,谢秋菊.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方法探究[J].电子测试,2014(3).

[3]杨昌红,韩伟爱.“混合教学”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4]高晶.对翻转课堂中教学微视频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