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商贸行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39:48

商贸行业论文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贸易商的资金需求与资金流动规律,并结合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满足贸易商资金需求的各种服务的总和。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类型包括:减免保证金进口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信托收据、进口代收垫款,出口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托收融资、国际保理、福费廷业务融资、进出口保函等。但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的加深和贸易融资业务的扩大,融资风险也逐渐显露。文章在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防范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证业务及其他融资业务时,未对其操作实行严格的管理,或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出现许多制度不严、监察不力、管理不够等操作失当现象,从而造成资金损失,形成操作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贷款审查不严,二是缺乏信贷监控系统。三是缺乏贷款自身保障机制。

(二)金融诈骗风险

出口方及时收汇的前提是在出运货物后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票据提示或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而犯罪分子却常常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利用假票据、假银行信用证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金融诈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假信用证欺诈;(2)利用假票据欺诈;(3)利用软条款信用证欺诈。

(三)内部管理失控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并协调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及各分行之间的协同配合。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没有各项业务比较明细的统计资料,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具体来说:首先是对客户和市场了解程度不深,风险预警不及时,风险控制能力差。其次是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进出口业务比例严重失衡,融资业务缺乏风险补偿保障。某些行开证和收汇保障不足;同时,部分开证保证金收取比例过低,甚至对一般素质客户免收保证金开证,有的行打包放款额度占信用证金额比例不断提高,个别的甚至高达100,并且缺乏有效担保,仅凭一纸信用证就放款,加剧了融资业务的风险。第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考核有失偏颇,基层银行面临的国际结算业务量年末考核压力过大,而对国际贸易融资资产质量监控不严。

(四)进出口企业资信风险

我国进出口企业总体效益不佳,普遍多头开户、结算、贷款和融资押汇,其资信状况不甚理想。但是,迫于资金需求,常常铤而走险,利用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国际贸易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后或挪作他用,或将出口单证提交其他外汇指定银行议付,致使贷款资金体外循环,银行贸易融资虽然在名义上保留有追索权,但实际上与银行信贷部门实行依法收息一样难度很大,收效甚微。

三、防范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及时采取减少或降低融资风险程度的对策,在积极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不断提高识别融资风险能力和防范风险的管理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贸易融资业务顺利进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载体。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部门和重要岗位职责,真正做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约束。

第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管理的现实情况,要想构建上述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打破“行中行”的管理体制,实现本外币业务的共同发展,应从横向、纵向两个层次进行。其次完善统一授权授信制度是建立科学管理体制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统一对客户授信。寻找设立符合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标准的客户群体,并且要建立各级授信审批审查委员会,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服务中心,最后要建立高度集中的信用证业务经营模式。:

(二)审查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状况

首先要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应深入调查借款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落实信用证项下贸易的真实性,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其次,要严格审查客户的资信,主要应审查:一是客户在银行的授信及业务记录和信用标准。二是客户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及发展前景。三是审查客户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管理水平,道德品质及业务素质;审查主要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首先,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其次,加强贷时审查和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制度。

(四)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严把进人关,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要抓好岗位培训,必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三是开办新的贸易结算融资业务品种前,应本着稳健经营、管理在先的原则。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对高风险的国际结算项下融资持谨慎态度,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2

1.从商贸英语的特点谈商贸汉英翻译 

2.支架式商贸英语语块教学的探索

3.文化差异角度的商贸英语翻译探究 

4.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

5.商贸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

6.论文化差异与商贸英语翻译 

7.关联理论在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8.再议经济全球化下复合型商贸英语人才的培养 

9.浅析国际商贸英语的语言特点

10.商贸英语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11.商贸英语中定语及句的汉译理解与技巧 

12.国际商贸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之我见 

13.商贸英语翻译专业办学思考

14.优化商贸英语教学 培养商贸英语人才

15.商贸英语翻译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及其培养 

16.浅析纺织商贸英语翻译问题及翻译策略 

17.UCP600商贸英语翻译研究 

18.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商贸英语辅修专业的实践研究报告

19.“信息保真”维度下商贸英语译语模式研究

20.商贸英语基础阶段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21.商贸英语长句的分类、理解与翻译

22.表音密码对商贸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处理能力的影响 

23.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商贸英语翻译研究 

24.高校商贸英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25.商贸英语写作的语言特征简要比较 

26.交际法在商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7.关联理论在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8.关于地方外语院校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29.商贸英语教材的评估与建议——以《外经贸英语函电(英语读本)》为例

30.浅析对外商贸英语中的委婉表达法

31.论高职商贸英语教学和企业人才的培养 

32.商贸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优势探讨

33.用任务型教学提炼高等职业院校商贸英语课 

34.中职学校商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

35.改进“商贸英语”教学的思考

36.科技商贸英语的翻译方法浅析 

37.英语语言多元化和商贸英语听力技能探讨 

38.商贸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39.商贸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40.提高商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4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引入ESP理念的改革与实践——以《药品商贸英语》为例

42.商贸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43.发制品商贸英语模块化教学策略研究 

44.“高职”教育商贸英语办学思路

45.论商贸英语的限定修饰成分 

46.在实践中把握商贸英语教学特点 

47.关于商贸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48.中专商贸英语教学规律探索 

49.交际法在我校商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50.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蒙古族班商贸英语课程设计  

51.商贸英语的学习现状与对策 

52.略谈商贸英语教学  

53.浅谈商贸英语中的分词  

54.商贸英语及其研究和教学 

55.RICH商贸英语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优化研究 

56.商贸英语的语用语篇分析 

57.商贸英语中颜色词的结构初探 

58.商贸英语信函行文规范刍议 

59.中英课堂教学模式差异探析——以商贸英语专业为例

60.商贸英语阅读中的猜词策略浅析

61.商贸英语翻译中常见错误解析

62.国际商贸英语询盘函的体裁分析 

63.网络环境下模拟体验式教学在商贸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

64.商贸英语研究的新方向 

65.浅谈商贸英语中英语商标的翻译方法 

66.从“商贸英语”看理工科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 

67.WTO与高校商贸英语人才培养

68.保函在国际承包工程中的运作方式——商贸英语教学中应介绍的一课 

69.浅谈商贸英语翻译教学  

70.浅析专业商贸英译与普通英译的差异 

71.关键词递进法在商贸英语口语练习中的使用 

72.英语语言多元化与商贸英语听力技能研究

73.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之管见

74.论如何培养企业实用型商贸英语人才

75.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以机电商贸英语为例

76.商贸类英语教材编写构想 

77.论辽宁商贸职业学院英语教师走ESP之路 

78.职业院校商贸英语教学初探 

79.区域商贸发展与属地高校商贸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 

80.关于商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思考 

81.“任务型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活动

82.商贸英语教材与其教学模式探析

83.培养商贸英语人才 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84.浅析国际商贸信函中的商务英语运用(英文)

85.商贸英语听力口语培训

86.涉外商贸英语知识简介(二)

87.职场英语融入高职商贸类公共英语教学的构想

88.大学商贸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89.透过考试观《商贸英语口语》教学 

90.《商贸英语学习词典》评介

91.国际商务中称谓的文化差异——以汉语尊称谦称为例

92.试论导学式英语教学

93.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我校商贸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94.浅议商贸活动中商务英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95.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启示——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

96.专门用途商务教材评估——以《商贸法规英语》为例

97.基于语用因素分析的商贸汉英翻译的研究

98.基于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商贸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99.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非商贸类高职院校为例

100.商贸类专门用途英语与大学英语结合的关联性  

101.浅论DV拍摄情景教学法在商贸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02.论商贸及财经英语中的隐喻现象

10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 

104.浅谈北部湾经济区“英语+商贸”复合型人才之培养 

105.英语商贸信函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06.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分析

107.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毕业设计改革尝试——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08.分析商贸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109.论高职专院校英语试题题库的建设——以辽宁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110.高职商贸类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111.商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表达沟通策略

112.商务英语词汇在商贸环境中的应用浅谈

113.廊坊市商贸企业英语培训调查报告

114.英语专业(商贸方向)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浅析——以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为例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3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胡平、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4

摘要:江西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利用最新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尽管能够相互促进,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词: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证;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表面上直观地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着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因果关系?本文将利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微观上两者有分工又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宏观上二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陈阳和王延明,2007)。国内外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而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独立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出现了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与交叉(张天桂,200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但真正尝试建立一种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迄今为止,理论上已经形成了Mundell(1957)的替代论、K.Kojima(1977)的互补论、Patrie(1994)的不确定论三种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不同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检验。除早期的实证研究和部分行业研究证明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以外(Adler and Stevens,1974;Gopinath eta1.,1999),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R.E.Lipsey and M.Y.Weiss(1981)、G.C.Hufbauer(1994)、Gramham(1996)等学者分别对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Gokdberg and Klein(1998)、Eaton and Tamura(1994)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都证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进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Blomstrom、Brenton、Narula and Wakelin等分别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FDI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高度相关。Nakamura等和Maryamiti等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对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也均认为两者呈互补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相关关系,FDI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及结构优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江小涓(2002)首次对FDI与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认为,FDI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陈继勇和秦臻(2006)对1992年至2011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均存在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如Goldberg and Klein于1998年的另一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减少了双边贸易额,两者呈替代关系;史小农(2004)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认为长期内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对贸易与投资关系进行研究,而就我国各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 入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能给学者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直接效应。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还较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带动江西的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1)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将直接带动江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近些年来,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2007年,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49.7亿美元,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为30%;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较快,从2002年到2007年6年时间增加了4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2.5%。第二,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上升。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1.9%增加到2007年的52.6%,13年增加了40.7个百分点。从1999年开始,这一比重大多维持在1/5以上,1999-2007年年均比重为25.5%。因此,江西不断增长的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回归分析显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直接作用,本文利用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进出口总额(TR)、出口额(EX)、进口额(IM)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对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从1987-2007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出口、进口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边际贸易倾向、边际出口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分别为0.34、0.28和0.51,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0.34%、0.28%和0.51%。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对外贸易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通过分别对1987-2007和1987-1999两个不同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回归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单独就出口和进口而言,1987-2007年的边际倾向都要大于1987-1999年的边际倾向。198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边际进出口倾向、出口倾向和进口倾向分别为0.25、0.24和0.30,都明显小于1987-2007的边际倾向,说明近几年(2000-2007)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作用有所加强。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间接效应。为了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间接效应即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I)、初级产品进口额(IM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I)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1)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工业制成品出口(EXI)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江西工业品出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为0.2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工业品出口约增加0.29%;而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初级产品出口(EXP)之间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江西外商直接直接投资还不能促进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明显大于对初级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2)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初级产品进口(IMP)、工业制成品进口(IMI)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初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分别为0.41和0.4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分别增加0.41%和0.49%, 两者相差不大,说明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二)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本文同样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外贸总额(TR)、出口(EX)、进口(IM)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回归结果的R2值、F检验值和T检验值都比较显著,说明回归效果较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江西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是不是就意味着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呢?本节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根据Granger因果分析的假设前提,所分析的数据要求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 (2)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7年至2007年,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国家商务年鉴定》(1988-2008)。由于4个变量大体上都具有指数特征,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始序列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以后的ADF值均小于5%、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序列经过差分后达到平稳,因此,可用其一阶差分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4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与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单独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都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由于江西的对外贸易与外 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毕竟相对还较小,并不能构成彼此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回归分析显示,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加强;同时,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出口贸易结构,但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江西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减弱。 第二,尽管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检验告诉我们,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太小,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出口额占江西进出口额的比例也较小,其对江西对外贸易的直接作用并不是很大;同时由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不高,其外溢效应也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江西的对外贸易发展也相对落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考虑更多的是江西的软硬环境、优惠政策、市场规模等等,而不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对外贸易也不是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要动力,不能构成其Granger原因。 第三,要努力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江西外贸外资共同发展。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 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施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时不可仅仅偏爱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两者并举。要努力克服外贸与外资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使其同步发展,逐渐实现一体化。因此,江西在制定经贸政策时,就必须要使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政策的合力,才能实现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高度结合。目前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来提高江西外贸的规模。第二,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要大于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而且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因此可以通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来提高江西加工贸易的比重,改善贸易方式结构。第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将会提升江西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第四,逐渐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可以扩大江西的外贸渠道,有利于推动江西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4年29个省份商贸流通业数据,将商贸流通业的碳排放量作为投入指标,运用超效率DEA测度我国省际商贸流通业效率,并分析了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的效率较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对效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能源结构、政府干预对效率有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约束 超效率DEA 商贸流通效率 影响因素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成效顯著,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进入“十三五”时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商贸流通业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低碳发展正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主题,绿色环保、低碳制造等观念逐渐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而商贸流通业则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专业化水平低、能源消耗大、运作效率低等问题仍然阻碍着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扩大,商贸流通业亟须转变成健康高效的发展模式,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国内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商贸流通业效率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但并未将商贸流通业碳排放纳入其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较少考虑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商贸流通业的经济产出和对环境的污染,对我国各省份商贸流通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以准确评估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对提升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选择 

目前关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及改进DEA方法。如孙金秀(2014)基于GRA-DEA混合模型评价我国30个省份的现代流通业效率;周科(2015)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国内不同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研究;陈宇峰、章武滨(2015)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商贸流通业效率,并分析其演进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房伟标(2016)基于DEA模型测算湖南、湖北地区商贸流通业各子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刘玉玲(2016)采用DEA方法测算我国商贸流通效率,并借助面板数据研究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此外,一些学者采用其它方法,主要有俞彤晖(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广东省1998-2002年流通效率演进趋势及2012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流通效率;张小龙(2015)运用面板回归测算我国商贸流通上市企业投融资效率。 

上述商贸流通业效率研究只关注了资金、人员和收益等经济指标,但均忽视了环境指标。目前,我国产业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仅次于制造业,不考虑碳排放问题则会高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水平。进一步探讨发现,现有研究较少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引入超效率DEA模型中,对我国各省区商贸流通业效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找出提升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的主要途径。 

(二)指标选取 

借鉴相关研究中对于商贸流通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结合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从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考虑,选取商贸流通业的职工人数和行业资本存量两个重要指标,同时考虑流通业的特点,将公路运输线路长度作为投入指标。在商贸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与期望产出同增同减,与传统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相似,社会希望污染物的排放量越少越好,因此将商贸流通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同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则选取公路货物周转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商贸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4年我国29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数据作为统计样本,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各地区的零售总额通过相应的零售价格指数来折算,商贸流通资本存量采取永续盘存法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根据商贸流通业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得到最终的商贸流通业的碳排放量,商贸流通的细分行业主要有两大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二)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得到全国29个省份2007-2014年的商贸流通业效率,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效率均值从2007年的0.736提升至2014年的0.841,年均增长1.8%,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平均投入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省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升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大部分省区商贸流通业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幅度较大,其中浙江、山东、安徽、北京上升明显,增幅分别为37.3%、36.1%、34.2%、28.9%,个别省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有所下降,其中山西、河北、河南、广西、西藏的降幅比例都达到10%以上,还有一些省市效率变化不显著。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6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lwkoo.cn 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利率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比过去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否更加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如何拓展表外业务及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等问题,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贸易融资发展文献综述

首先是贸易融资的境外发展历程:境外主要致力于国际贸易方式、银行贸易融资服务和风险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境外的专家学者便己开始关注贸易融资研究。1974年,GerhardWschneide较早地论述了贸易融资问题,从国际收支平衡和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为进出口贸易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力争采取有利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以规避风险;通过对贸易融资流程展开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并认为在即时的交易中,融资体制需因承担外汇风险的当事人不同而异。J.R.

Hicks&J.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S.Davies&R.Sylla(1992)的金融创新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主的金融创新理论成为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理论源泉。DavidBlake(1996)则在汇票融资方面颇具独到见解,他通过研究汇票结算方式下融资的特点,充分阐述了汇票结算方式下所进行之贸易融资的优越性。Gerhardw.sehaeide、Hansen先后从银行角度出发,并从资本约束、制度约束、自偿性贸易融资链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 创新的方法和策略等。2007年,Riehard Baroviek联系资金、技术、以及更多中间商等因素对贸易融资供应链进行的研究。2008年,K.N.Huang针对银行在贸易信贷融资项目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的方法研究。其次是贸易融资的国内发展历程: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研究时间尚短,从1994年第一届贸易融资研讨会的召开后,贸易融资才真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研究主要围绕在 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贸易融资方式、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有所提高,并对现实的操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兴起初期,国内银行和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较为陌生,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推广国际贸易融资、引进和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贸易融资体系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二是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及其结算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内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如姜学军(2003)网强调创新对银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

二、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建议

首先,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其次,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最后,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晶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做法,我们的银行对此要加以重视,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对 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与新的融资方式融合起来,这样,既能树立银行的品牌,又可占得市场先机。

参 考 文 献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随着网络聊天、游戏、购物等新经济形势的不断涌现,一个新的经济平台逐渐产生,从前的工业经济正在悄然地开始向网络经济转移,全球的经济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时期。而在这个新的经济平台上,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形式,尤其是近几年淘宝网、卓越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飞速发展,使很多的电商争相恐后的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虚拟的网络市场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很多年轻人消费的主渠道,这一消费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逐步加强,本文将主要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中,对外贸易的主体即对外贸易企业主要扮演的是销售商与生产商的中间商角色,由于时空的距离, 使国内外的生产商与销售商不能够获得实时的足够的产品需求资源,对外贸易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丰富的需求资源赚取中间差价,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开拓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这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距离,使得对原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依赖逐步减少。更重要的是,一批提品与服务的“虚拟”企业纷纷出现,这些虚拟企业无论是效率还是收益都超过原来的对外贸易企业,将综合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放到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上,可以使世界所有公司、企业通过互联网直观的了解到产品或服务的详细情况,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托,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务流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这使得原有的对外贸易主体发生了改变:原来以中介商为主的贸易公司被逐步淘汰,或者适应形势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做企业联合体的代言人。他们更能适应不同的对外贸易竞争环境,更能响应买方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外贸易企业之间的协作、互助和利益共享。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手段的影响

1.沟通方式的变化。原来落后的信件传递文件、合同等贸易信息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了,电话沟通的方式虽然快捷,却无法形成正式的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文件,而且国际电话的费用较高,这无疑增加了信息沟通的成本。电子商务实现后,可以将电子文本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送,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有效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2.付款方式的变化。虽然原来的由专门人员现场支付现金的方式已经很少采用了,但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存在付款时间长、付款数额核对困难等问题,现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在网络上通过电子付款的支付方式就可以完成付款,大大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准确度,降低了交易风险。

3.交付方式的变化。原来的货物从运输到交付的时间较长,电子商务兴起之后,快递、物流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现在所有的货物都可以通过运单查询实时的快递、物流信息,跟踪货物的运送情况,不仅提高的效率也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而且由于运输由第三方快递、物流公司完成,降低了货物运输中的风险。

三、对我国外贸企业成本的影响

作为企业,经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主要是因为对成本的控制有非常大的助益,这一成本控制的优势,使得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地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外贸企业降低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成本的降低。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货源信息、需求信息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从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获取商品需求信息和商品供货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去现场考察和审核,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成本非常大,也有一定的利益空间,这也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存在的原因。电子商务的普及却有效的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信息成本。对商品的需求方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信息进行自己采购商品的初步筛选,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自己需求的商品信息;对于商品的生产方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求购直接与商品需求方取得沟通和联系,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自己生产的商品的详细信息。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无疑为商品的需求方和生产方都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成本。

2.洽谈成本的降低。商品的供需双方达成供需合同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洽谈,需要就产品的详细信息,即:需求数量及标准要求、供货方式、付款方式、违约条款等进行详细的讨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对外贸易洽谈的成本主要在差旅费、会议费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电子商务平台下的视频会议解决了这一问题,前期的洽谈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而且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需求商都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和几个需求商或供应商洽谈,进行比较,既节约了供需双方的时间也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洽谈成本。

3.运输成本的降低。在商品的供需双方订立合同后,商品需要通过现实的渠道进行交付。传统的对外贸易的商品交付,主要是通过物流进行,或者是供货商自行解决,这样不仅需要增加运输工具、人员等的开支,运输成本也非常高。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下,有些商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虚拟的商品形式,如电子音像制品、软件、图片、虚拟账号、虚拟服务等,这大大降低了商品的运输成本。

4.销售、宣传成本的降低。销售、宣传成本在传统的对外贸易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由于传统的对外贸易中,营销链比较长,相应的销售、宣传需要的人员、店面费用也就较高,这也成为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站进行营销与宣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员,降低人员成本,同时电子商务的售后服务平台可以更及时的处理一些服务需求,对可以解释、解决的予以解决,需要上门服务的再另派人员服务,这也降低了售后服务的人员成本和外出维修成本。

当然电子商务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成本的增加。

1.增加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成本。电子商务的构建需要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的支持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软件的支撑,同时,无论是计算机、网络等硬件都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另外,电子商务平台需要购置或者自行开发,这也需要一部分资金的保证,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维护、美工、服务等都需要人员的支持,这些都增加了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1]

2.增加安全成本及法律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性和网络上存在的黑客等不安全因素,使得无论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网络交易还是进行洽谈、签订合约,都比传统的现实交易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另外,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必然会产生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如网上专利的保护、网上版权的保护等问题,这也给对外贸易企业增加了成本。把实现专利申请、审批文件电子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2]

四、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其他影响

1.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增强。与传统的对外贸易企业相比,实施了电子商务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降低了信息成本、洽谈成本、运输成本、销售及宣传成本等成本,利润空间不变的话,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产品供货商的商品就更有价格竞争优势,也就更有利于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2.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传统的对外贸易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商品的供应商和需求商的视野都相对较短,只能较了解一个区域的需求情况,对全球的商品需求没有全面、巨像的把握,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平台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时空的限制,商品的供应商和需求商的洽谈、签约、交换、分配、服务等各种行为即高效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原来松散的企业个体成为一个更大的商品供需的联盟,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资源的共享更加高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小的对外贸易企业在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下所面临的区位竞争劣势:建立传统的对外贸易企业的产业链需要较长的时间设立办事机构、人员及确定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对外贸易企业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营销产业链,加强同国外先进的同类企业的技术交流、贸易合作,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的知名度和世界认可度,从而开拓更加广阔的国外市场,获得更大的企业发展和成长空间,这对在技术、资金等与大企业相比相对较弱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利好,以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实力,不可能与大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贸易资源的竞争,电子商务平台为他们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冲破新的贸易壁垒。由于很多国外企业要求必须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 EDI,它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专用的数据信息网络,在国际贸易各个参与方电脑之间进行交换和加工处理,是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供货。不仅如此,很多国家的保险、金融、海关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都要求采用EDI。一些发达国家想通过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优势,建立新的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发展中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差距,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维持自身的经济贸易地位,进而巩固自己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这不仅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不断扩大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一平台,更好的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冲破发达国家制造的新的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商贸行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培养方案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 差异性比较

2.1 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 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 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 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 英语听说、 英语语音、 阅读指导、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 传意学导(英)、 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 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 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 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 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 、 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 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部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 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 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 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 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 教师复合化

在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双精通”型教师。针对对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