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艺术赏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41

艺术赏析论文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1

注重执笔姿势

米芾的书法崇尚自然天真,也注重书法基础。米芾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非常注重选择优秀的范本,提倡学习作品真迹,反对学习石刻。米芾说过“石刻不可学”。他认为即使书法大师亲自写在石头上,由刻工雕凿后,也会使点画原本的神韵受到损害,并且在石刻过程中,刻工的艺术风格会或多或少的掺入进去,石刻后就改变了书法的原本神韵。人们应该学习真迹,这样才能感受到书法大师的精髓,并得到乐趣。

米芾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米芾的执笔姿势有关。米芾通常采用“五指保管法”的执笔方式,把毛笔顶端放在手心,五指环捏笔管,好象撮东西的姿势。一般人在执笔写大字时,往往用力握笔,使得字没有神气,失去了自然飘逸的那种感觉。米芾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执笔很轻。这样可以不受束缚,自由流畅。

米芾说:“笔轻,手心虚,自然出于意外。”米芾强调外在的点画肥瘦,只有在行笔创作中掌握好运笔速度、运笔力道,才能使书法作品达到较高的水平。米芾认为书写需要对各种技法进行综合运用,不能偏执于一种。米芾评点各家的作品,也是在书写技法上着眼。写字结体要排均匀,适当配合使用涩笔、快笔、重笔、轻笔,不能只偏重一面,防止出现毛病。

品评书法,语言明白平直

米芾的个性独特,书法作品特点鲜明。米芾评论别人的书法作品,推崇平直明白的评论语言,反对过分渲染的语言,反对品评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米芾不提倡学习古人论书言辞的隐晦、不甚清晰的表达态度。书法这门艺术在表达书法大师的感情时是朦胧的、隐性的,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书法品评需要借助于具象的事物。米芾提出书法作品要意义明确、能够使人了然。米芾在《书评》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书评》里有很多人和事的比喻,和读者生活很近;语言方面的形象性很强,平直明了。例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观贤人论书,比况奇巧,征引迂远,‘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崇尚自然天真的特性

米芾生性率真,在言行举止上也不同于常人,人们送给他一个称号“米颠”。米芾的书法作品崇尚书写真性情,反对矫揉造作。米芾在《答绍彭书》中提到:“何必识字难,放笔一戏空”。米芾对书法作品的观点,延续了苏轼等人崇尚“意”的书风。米芾虽然有时行为怪诞,但对书法作品的喜爱却深入骨髓,不具有半分的夸张和矫饰成分。通过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米芾对书法深深的喜爱之情,不是美色、功名所能够代替的。米芾把自己同书法相互融合,然后进行书法创作,流露出真正的性情。书法对于米芾没有半丝的功利性,而是纯粹的主体审美体验。

米芾的执笔姿势也能使其自然性情流露出来,最自然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米芾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自真性情,他对流俗深恶痛绝。对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书的行为,他不屑一顾。媚上的流俗、学书晋身的做法,米芾大为反感。米芾的作品不学权贵、不蹈流俗,真切地反映真性情。

米芾于《答绍彭书》诗中写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者,用字或不通。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可见,米芾对书法的观点延续了尚“意”的书风。

强调笔法的变化与和谐

米芾晚年的书法艺术,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米芾自言的“跋尾书”,如书赞王羲之的《王略帖》;第二种是大字类型,像《吴江舟中帖》《虹县诗帖》《多景楼诗帖》等;第三种是模仿晋人书法书风的行草书帖,像《草书九帖》;第四种是行书帖,像《紫金研帖》《复官贴》。这些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体格。他的“跋尾书”,笔画或粗或细,体势紧劲,有些展拓之状,具有很俏丽的书姿;行书大字有弩张之态,笔势也比较放纵,有“刷字”的特色;草书九帖模仿晋人草书,同王羲之的《十七帖》路径相同。米芾晚年的书法作品笔画更加遒劲,在结构上也更加展拓。他的《向太后挽词》属于很少见的小楷书,楷中有行,同唐代的楷书不可同日语。米芾曾经说,行书十行不能抵楷书的一行。他对楷法的理解同唐代书法家不同,主张字的大小相称,要随字态而变化,不能盲目追求整齐划一。他反对“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做法,主张小字要同大字一样,笔画方面也要做到有锋有势。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赏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涵盖了智力、心理教育、德育、美育等内容。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这些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融会贯通,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结合良好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训练,把健康和生存、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赏析作品的分类与角度

1.赏析作品的分类

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赏析作品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赏析,对作品内容、材料、绘画形式等进行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中的作品赏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内外名作赏析,如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这类作品以美术史为主,作品风格各异,是赏析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类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赏析,一些作品制作精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建筑、雕塑、剪纸、编织、拼贴等。

2.赏析的角度

(1)画面的直观形象画面的直观形象就是画面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如,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当耶稣在和门徒进餐过程中说出有人出卖了他时,门徒们惊异的神情就给人们留下了直观的视觉印象;我国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的画面给人直观的视觉印象。(2)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赏析涵盖了作品画面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等。徐悲鸿的《八骏图》采用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疾徐等技法将骏马的气势和形体张力展现得栩栩如生;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阿尔的吊桥》,采用有力的笔触和鲜艳浓烈的色彩,充满了活力,给人们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3)对作品思想内容深入挖掘徐悲鸿的《八骏图》讴歌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凡•高的《星月夜》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的旋转宇宙,大小不同的星辰围绕月亮翻滚着,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对作品思想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对提高知识水平具有关键作用。

二、赏析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1.专题赏析课

专题赏析课是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时间里组织学生对特定作品进行赏析。以室内设计的赏析内容为例,赏析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让学生在赏析多组传统建筑图片过程中对建筑艺术形成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区别,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建筑文化。在专题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发地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

2.现场赏析

现场赏析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赏析教学。如,在展示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直观的视觉印象学习展示设计知识。

三、教师在赏析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提高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在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理解选用的赏析作品,对赏析方法、教学用具、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刻思考教学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传授相关的知识。

2.赏析时要有重点

在赏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对绘画作品的核心思想加以领会,在赏析作品、教材选择上也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赏析的重点放在具有代表性和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3.赏析方法要多元化教师要注重赏析方法的多元化,以营造灵活、生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提问、讨论、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法,利用幻灯、挂图、录像等教学工具,增强赏析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初步了解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通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敏成,徐嘉嘉,陈青阳.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正德学院学报,2004(1).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鉴赏课程;作品分析;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作品分析与鉴赏教学的总的思路

音乐发展史的全过程所揭示的音乐美的本质和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所有的音乐作品从美学理论上来看,其产生发展基本源于音乐模仿说,音乐情感说、音乐愉悦说、音乐形式说产生这四大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高中音乐鉴赏课围绕音乐作品鉴赏与评价展开的课程。音乐鉴赏课以及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一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体验,二是音乐作品的审美与评价。(由于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密切联系,又与相关艺术作品如美术、戏剧、舞蹈、雕塑、建筑息息相关,所以这里我们讨论作品时不再局限音乐作品,所以以下均冠以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进行讨论。)首先必须解决如何正确的分析评价中外音乐史上的众多音乐作品的问题。那么分析评论的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备课、讲评的意义十分的重要。

法国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名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思路为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他的思路借鉴了生物遗传学、人类发展学、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丹纳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家庭、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周围的艺术家圈子有着密切关系;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各种要素的影响,更和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重大事件、艺术潮流、社会审美追求、观众趣味密相关。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哲学,丹纳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颗种子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分、温度。周围的环境对这颗种子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参阅有关艺术评论的著作,我把丹纳的观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分析艺术品的基本框架,经检验教学效果良好。以下为分析作品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有关音乐知识、乐理知识及这些知识演变过程的有关情况。对关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基本理论、技能技巧的特点与技法的研究是作品鉴赏研究的基础。因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手段与音乐作品的基本观念与风格流派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的脉络是紧密相连的。

2.艺术家生平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艺术家所处的艺术圈子对他的影响。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和某一艺术家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有着内在联系,我们还要研究他所处的艺术家圈子对他的影响,最后要对该艺术家所处流派的风格特点的分析研究。

3.还有要对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艺术作品往往受社会政治、科学、文化、经济、宗教、民族、风情、地理、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我们要研究同一时期或历史上各艺术流派对此作品的影响,梳理产生此艺术品的直接、间接原因、艺术家、作曲家的政治观点、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婚姻及其他情况、研究具体时代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对此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流派的影响。

4.我们还要研究画家、雕塑家以及指挥家、演唱演奏家对作品的诠释过程进行研究。如我们要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二度创作(演奏家和观众在鉴赏阶段的第二次艺术创造)进行分析,还要从历史、现实、审美、道德以及社会意义、人类文化学意义上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政治历史地位等等。

5.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角度,从艺术品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关系来考证艺术作品的作用地位。还要指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演绎展示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实践。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最丰富的教学成果。以下是这个思路的基本框架,由于篇幅不够只能简单呈现。

二、教师的备课

1.在课题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备课注意十要点:

(1)教学模式的确定(大方法——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理论化的样式)。新课程就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模式和教学体系和教学样式;

(2)研究教材;

(3)确定教学目的与任务(课题名称);

(4)素材选择;

(5)教学活动设计(体验与创作表现);

(6)确定教学方法;

(7)作业设计;

(8)教学过程与的各个环节(逻辑关系)安排(教学程序);

(9) 评价方法;

(10)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

音乐教师备课要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

音乐课的备课与其他学科的备课的区别在于音乐艺术性。要特别注意:音乐学科的备课,要重视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在于备课与上课,两者的关系如同演奏家的台下练习和台上的表演那样密切相关。

具体步骤是:

(1)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版本的音响资料,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有关文字资料和谱例;

(2)根据作品分析的基本框架,对作曲家及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参考该作品的权威评价;

(3) 以欣赏者的身份反复聆听作品的音乐内涵、准确把握其情绪,并试图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形象和基本情绪,分析介绍作品;

(4) 上升到审美评价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概括评价;

(5)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教师备课要备作品。要注意音乐素材选择的有效性。

教师要特别重视会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用音素材。要注重音乐作品选择的艺术性、准确性、新颖性、经典性。什么是好的音乐素材?

(1)音乐素材必须美。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显现音乐本身美感,使音乐教学过程成为音乐审美体验与享受的过程;

(2)音乐素材的经典性、艺术性、思想性、可听性具佳的作品,以及注意与教学目标联系的紧密性;

(3)音乐素材的稀有性、珍贵性、是难得一见、难得听到的、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心理联系密切的、审美内涵丰富的、情景交融的;

(4)素材的准确性——素材必须与课题形成艺术性的、人文性的紧密连接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平安歌、劝奶歌、呼麦)

(5)改善欣赏素材陈旧现象,作品选择范围必须扩大。二十世纪学院派、先锋派流行音乐以及丰富多彩世界音乐、大量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等都可以进入教学领域,并且可以在欣赏表现创作中活用。例:巴托克、瞿小松、勋伯格等作品的活用。

(6)艺术素材——是艺术课堂中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因此艺术素材必须认真选择筛选、剪辑、拼贴优化,围绕课题形成某种系统。音乐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是构成音乐美的重要因素,素材的艺术性与内容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注意欣赏视觉化现象。

3.对教学对象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思维特点来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的过渡阶段。其特点为: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概念,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他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童话小说或电视剧的内容,以情节与形象来描绘音乐,对富于哲理的交响乐作品也是如此。他们对于以模仿论而创作的描写性音乐和愉悦论而创作的游戏性音乐易于接受,而对以情感论和形式论及丰富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富于哲理、音乐内涵丰富的交响乐作品则难以领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思维能力增强,已进入抽象逻辑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上,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从教师那里了解具体答案和现成的结论,随着欣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教师讲解作品时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他们更希望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对音乐作品他们乐于谈自己的感想和体验,有时甚至能发表令人惊叹的议论,同时也出现对某些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们的偏爱,对世界音乐经典之作即便可能出现欣赏时的困难,也乐于尝试甚至自己去查找资料。高中学生阅读广泛,情感世界丰富,他们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对爱情主题的作品已有自己的认识,对美好事物和人类崇高理想充满渴望,想象力丰富同时充满激情,但是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时还有局限性,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帮助。

三、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讲解

“音乐开始在语言的尽头”,“音乐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是作为教师,还必须对我们的学生“讲”音乐,这也是音乐欣赏课讲解的困难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样讲。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分析介绍必须全面客观,所介绍的内容必须确有根据并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

(2) 能够由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和讨论得出结论的作品,就应该尽量提供空间交给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

(3)对可能引起听赏障碍的音乐术语或学生未掌握了解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时,必须注意和音乐结合,从感性到理性;

(4)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采用聆听为主,感受体验在先,学生探索研究,教师学生讨论点评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听赏音乐的欲望,创造听赏特定音乐作品所需的心境。例如对某作曲家伟大人格和辉煌成就的赞美所引起的崇拜,对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作曲家不幸身世的介绍所引发的同情、对异国情调神奇景像的描绘,甚至使欣赏者出现角色转换的状态,恍惚间和作曲家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欣赏音乐的最佳状态;一方面教师应该采用不加先期作品介绍的方式,组织学生先聆听聆听音乐,然后各自谈自己的直觉体验。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以后将大量听到的没有任何说明的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与分析理解能力。

(5)要防止对号入座式的对音乐具体而详尽的解释,因为任何具体的文字(语言)解释都会产生音乐欣赏时艺术想象的限定性,更应避免的是教师对音乐作品还未理解就去硬作生硬解释,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多年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对此深有感触。音乐所表达的最富魅力、最富感染力的东西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音乐艺术只能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聆听体验加表现——才是音乐本身的东西。这也是肖邦反对他人解释自己作品的原因之一。

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结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对比法

对比是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白色与黑色放在一起,白的更白,黑的更黑,两者经过比较,各自特色更加鲜明。音乐也是如此,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把彼此截然不同的因素放在一起讲,能较好地效果,在音乐作品中,音色的对比、音量的对比以及情绪的对比、形象的对比、曲式结构中的不同性质的音乐对比处处可见,ABA三段体ABACA回旋曲式中,都存在着音乐诸因素的丰富对比,例如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第四段“钟声”就可称之为对比手法的典范,A段中欢快钟声的主题所暗示的婚礼喜庆的场面,B段中新嫁娘薇叶特柔美纯情同时满怀忧郁痛苦的心情,形成同一时空不同人物的复杂情感的对比,作曲家利用对比法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形象,欣赏者也借助对比去领悟音乐。

2.改变法

对初等水平的欣赏者,采用改变原音乐作品中的某些要素,使其基本音乐形象出现变化,从而让学生领悟音乐表现手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例如,用钢琴演奏某一乐器(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作品),然后改变音区,或逐渐上移或下移,或改变速度,加速或减慢,音量上也相应变化,最终导致音乐形象的明显改变,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描述感受。这种方法对于音乐基本要素的讲解,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现在已经有了多种音乐鉴赏和创造表现方面的应用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多功能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讲解讨论法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当某些特定的音色(某乐器的音色)、特定的节奏或音乐形象出现时,为了使学生及时将某些概念和具体声音相互联系,教师应该及时插话提示(一般稍提前一点或同步进行)。例如对音乐作品段落变化,主题形象或乐器音色的变更的提示。除此之外,教师的讲评在作品欣赏前和作品欣赏后都可进行,有时教师可以只提问题,让学生听赏作品后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欣赏效果好,又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利用艺术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进行作品分析,采用影像视频、DVD设备加强音乐作品讲解的形象性、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古典艺术是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产生的,巴洛克音乐则受到尼德兰绘画、意大利、法国的雕塑与文学作品的影响。音乐和视觉艺术相互影响的情况还有许多,我利用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讲解德彪西的音乐,用希腊式建筑的平衡对称讲解音乐艺术中的曲式关系,取得较好效果。

5.对鉴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与革新

(1)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教学可以将鉴赏教学与创造教学进行连接。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可以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

(2)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特征进行的课程。音乐必须唱、奏、聆听;美术必须观赏、画、做,进行实际操作。总之:在创造表现的过程中,在观赏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艺术创造表现的愉快!鉴赏课程应该和创造教学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标准特别主张的理念,也是艺术学科学习,获得技能技巧,发展创造表现能力的必然途径。

(3)我们结合创造表现模块的教学,将必修课与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设计多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合唱比赛、戏剧舞蹈演出等多种艺术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表现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艺术能力创作能力。

五、有关考试方法的尝试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直觉理解力,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取得均衡发展,在系统的大量选听分析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整体认识和较强的审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了解生活、认识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音乐欣赏课的考核方法上进行尝试并制定了具体办法:

高中音乐欣赏选修课的考核,应着重于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和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考试可采用以下多种方法进行:

(1)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以音乐评论短文的形式,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分析评价音乐作品。

(2)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对未听过、教师未曾分析、介绍过的音乐作品,采用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分析评论。同时通过音响鉴别和笔试的方法分别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以音乐素质测试、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和对不熟悉作品的评价水平为最终成绩。

(3)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看,聆听是感受体验,创造表现则是外放。将创造表现与聆听体验结合起来,使音乐鉴赏与音乐实践类活动相辅相成,将体验感受与创造表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赋予学生真正意义的音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艺术欣赏 作用和措施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歌剧赏析课;文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81-04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以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为蓝本,结合时代属性,利用剧场的典型元素创造出了推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发展的歌剧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西方歌剧艺术也渐渐成为现代化的音乐剧艺术,原本以美声作为主流的传统歌剧音乐也在逐渐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风格元素,这无疑拓宽了歌剧艺术的空间,让歌剧艺术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而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歌剧的话,就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艺术精粹――京剧。歌剧的英译名为Opera,而京剧则被称为Beijing Opera,从艺术的角度看,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对于西方歌剧、音乐剧,中国的京剧、地方戏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地有很多剧场在发展本土戏剧的同时也在积极引进国外经典剧目。中国在音乐剧方面也在进行创新,2016年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上,《虎门销烟》《龙船调》等音乐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教育方面不断推行素质化教育,歌剧这种传统西方艺术形式对于高校学生打开艺术视野、培养艺术情操、了解西方文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歌剧赏析课的开设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的重要性

(一)能够丰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内容

相较于普通高校所开设的艺术专业来说,歌剧赏析课面对的是全校学生。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角度上看,艺术赏析课不仅承载着普通高校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现代化高校教育内涵扩展的必要方式。之所以艺术赏析课的内容选择歌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歌剧是一种集西方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这对于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另外,对于普通高校大部分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西方的艺术文化没有清晰的认识,更不可能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所以相较于中国传统艺术,选择歌剧这种西方艺术形式无疑给普通高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艺术文化的途径。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学生崇洋,而是说,在现代社会,在世界艺术、文化等方面不断形成碰撞的环境中,高校学生的视野如果始终停留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上,无疑于一叶障目,只有让学生们切实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在艺术大融合的情况下对中国艺术发展提出全新的视角。更何况,普通高校歌剧赏析课的开设只是一个渠道,一个让普通高校学生能够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综合看待西方艺术形式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也能够更好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是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造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环境,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从普通高校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对所有学生进行完全艺术化教育的需求,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化教育落实的重要基础,所以对于普通高校来讲,要想切实推行素质化教育理念、树立素质化教育教学风貌,就势必要在艺术教育上拓宽发展的途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感悟氛围,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世界。

在这样的前提下,歌剧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舞美等主要艺术内涵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能够满足普通高校拓宽艺术教育空间需求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并非强求学生一定要爱上歌剧,或者说未来从事歌剧演绎事业,其根本目的是希望能够借助歌剧赏析课来实现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要让学生对西方的艺术文化、艺术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多角度丰富学生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的成本不高,最多是歌剧赏析课教师的人力成本,但是歌剧赏析课作为一种选修课来说,其所能够惠及的范围包括了全校学生,也就是说,普通高校在花费一个教师的人力成本情况下,能够对全校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无论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的。

(三)能够推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校风建设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重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其实,歌剧赏析课只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重点在于通过歌剧赏析课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艺术教学的氛围,借助这种教学气氛来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主动研究艺术、创新艺术,达到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客观来讲,高校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这一条途径,因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机制相对死板,很多学生虽然报考某项专业但是却并不一定适合其未来发展,所以无论是对普通高校来讲还是对重点高校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以歌剧赏析课的设置来讲,哪怕造就一个非音乐专业的歌剧、音乐剧方面的人才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的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在歌剧赏析课的开设上存在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没有开设歌剧赏析课或者与歌剧赏析课有着相同教学目的课程。客观来讲,歌剧赏析课虽然没有进入专业课程规划的必要,但是有进入普通高校选修课列表的必要。一些将歌剧赏析课作为选修课的普通高校,在对其进行安排的时候,也存在漫不经心的情况,无论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相应的设施设备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这足以体现出大部分普通高校虽然顺应高校教育的潮流,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但是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即便是一些学校顺从高校教育的常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歌剧赏析课,仍然没有从主观意识上清楚认识到开设歌剧赏析课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也就使得这些普通高校的歌剧赏析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而对于那些开设了歌剧赏析课的普通高校来讲,由于学校本身不重视,导致课程效果差,而课程效果差也就使得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弱化了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利于普通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二)歌剧赏析课的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说歌剧赏析课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于普通高校中,但是作为一门以“赏”“析”为核心的艺术课程,其授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即便不是歌剧专业,也应该对这方面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结合歌剧的内涵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授课。但是很明显,目前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对于歌剧赏析课并不重视,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就没有给予大力支持,暂且不说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歌剧赏析课,即便是在开设了歌剧赏析课的高校,也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自然就促使课程的质量、效果不佳。其实,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考量的话,普通高校在歌剧赏析课方面设置歌剧专业的教师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实际上并不难。虽然说歌剧赏析课以鉴赏和剖析为主,但是作为一门以激发学生对歌剧产生兴趣的选修课,对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基本保证学生在歌剧赏析课堂能够对课程内容有足够的认识,能够对歌剧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就足够了。可惜的是,现阶段大多数普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将歌剧赏析课的开设视为是一件麻烦事,甚至于不愿意花时间在师资力量上进行投入,自然也就导致普通高校歌剧赏析课的师资力量匮乏。

(三)缺少歌剧赏析课的基本设备

歌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在赏析的过程中对于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包括音响、显示屏等,这些设备决定着歌剧的播放质量,自然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在开设歌剧赏析课的普通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由于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所以在设备方面的投入也相对简单,甚至有一些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还是在教学资源的置办上,都呈现出明显的随意性,这就使得歌剧赏析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进行欣赏的时候不能够身临其境,甚至会因为恶劣的视听效果而产生厌倦,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歌剧赏析课的作用和价值,甚至还起到了负面作用,得不偿失。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高校能够加大在视听设备方面的投入,势必会对歌剧赏析课的开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很多普通高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有很多高校习惯性过分抬高歌剧的艺术价值,认为歌剧这种艺术课程的开设势必要进行高投入,这也就在无形中放大了歌剧赏析课的设备投入成本,又无限缩小了歌剧赏析课将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所起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无形之中被拉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高校不愿意开展歌剧赏析课,或者说这些普通高校不愿意加大对歌剧赏析课设备投入的原因。

(四)歌剧赏析课的教学内容单一

歌剧赏析课并不仅仅是以“赏”为主,还要对歌剧内容、歌剧所蕴含的西方文化的特点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分析,这才是歌剧赏析课应该有的教学内容。很明显,由于学校本身对于歌剧赏析课不重视,在师资力量、基本设备方面都没有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也就促使很多普通高校的歌剧赏析课沦为了歌剧欣赏课,严重曲解了歌剧赏析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高校虽然开设了歌剧赏析课,却没有收获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在歌剧赏析课上,往往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播放影音视频,然后每月寥寥无几的选修课程就结束了。虽然也有一些歌剧赏析课的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件,但是课件的内容都是复制网络上的内容。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上的资源在歌剧赏析课上可以被应用,但也仅限于在影音视频的搜索上,而分析的部分应该更侧重于教师的理解,要根据不同的歌剧、不同的人文内涵以及不同歌剧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文化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歌剧赏析课的教学效率,真正让歌剧赏析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五)学生对于歌剧的认识不深刻

对于普通高校来讲,要想切实发挥歌剧赏析课的作用,不仅要从学校方面着手,还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歌剧文化氛围。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歌剧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由于极少能够接触到西方歌剧艺术,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歌剧艺术的兴趣不高,那么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往往就避开歌剧赏析课,这就不利于歌剧赏析课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歌剧赏析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教师的一些基本需求无法予以满足,即便是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希望能够通过开展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最终无疾而终。其实在我国普通高校的选修课安排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在学校不重视、不支持的情况下,歌剧这种西方传统艺术形式很难在学校进行推广,更不要说让对歌剧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学生对歌剧是否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普通高校是否能够顺利开设歌剧赏析课,同时也意味着歌剧这种经典的艺术形式能否有效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所以,就目前来讲,学生对歌剧的认知程度也是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的一道难关。

三、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的对策

普通高校的歌剧赏析课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取决于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对歌剧赏析课的重视程度。所以对普通高校来讲,必须从管理者的层面充分意识到歌剧赏析课的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歌剧赏析课。并不是强制普通高校必须开设歌剧赏析课,而是要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结合学校该类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设歌剧赏析课。如果说学校有类似于歌剧赏析课的音乐鉴赏等课程,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开设歌剧赏析课。普通高校开展歌剧赏析课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无论是否以歌剧赏析课的形式存在都是可以的。如果说学校开设了歌剧赏析课,那么就应该从多层面上强化歌剧赏析课的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内歌剧视频播放的形式,还要通过课外诸多形式在学校形成一种艺术文化氛围,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接触歌剧、音乐等内容,使其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开拓视野,学会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意识的学生,才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素质化转型的宏伟蓝图。

(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育

教师是普通高校开设歌剧赏析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清楚认识歌剧艺术,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了解歌剧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历史底蕴。因此,普通高校在对歌剧赏析课提起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歌剧赏析课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育。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应该从校外招聘歌剧专业的教师,然后构建单独的歌剧赏析课教师队伍,将歌剧赏析课列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以此来强化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又没有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那么就可以按照歌剧赏析课开设的常态,定位于选修课,教师可以由学校艺术系的教师担任。学校应该积极培养能够承担歌剧赏析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强化歌剧赏析课的教师资源,保证歌剧赏析课的专业性。只有优先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才能够更好保证歌剧赏析课的有效性。从实际教学上看,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从适合学生的角度,将歌剧赏析课的赏析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而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相对死板的教学方式也正是高校学生所厌恶的,所以普通高校要想真正落实歌剧赏析课的发展,就必须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要进一步完善歌剧赏析课的基础设施建设

艺术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不同,要想切实呈现出艺术效果,往往需要相关的设备进行辅助,包括多媒体设备、影音软件等。歌剧作为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歌剧赏析课更需要拥有良好的设备作为教学基础。从歌剧赏析课的内容来看,如果课程设备质量相对较好的话,那么歌剧赏析课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势必会更加良好。如果歌剧赏析课的显示屏幕是高清屏幕、播放音响是高品质音响的话,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能让其真正体会到歌剧音乐的独特魅力,影音结合,学生在感受到歌剧带来的震撼时,自然就会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果歌剧赏析课的音响破败不堪、声音嘈杂,不仅会影响歌剧的播放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歌剧的认识,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歌剧的兴趣,甚至还会招致学生的厌烦,不利于歌剧赏析课的发展。歌剧赏析课赏析的是歌剧这种舞台艺术,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影音设备,势必会呈现出立体化的效果,而这个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要超出歌剧赏析课教学效果本身。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歌剧赏析课的基础设备质量也就意味着歌剧赏析课的教学质量。普通高校应该重视在歌剧赏析课相关基础设备上的投入,强化歌剧赏析课的效果。

(四)相关课程的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歌剧赏析课的教师并不仅仅是歌剧影音视频的播放者,而应该是学生在歌剧艺术感悟方面的引导者。普通高校的歌剧赏析课教师必须要打破以“赏”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为学生打造“赏”“析”结合的歌剧赏析课程。教师应该切实发挥其专业素养,在对歌剧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将一些基础性的歌剧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将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歌剧的认识融为一体。除了正常的课程内容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一些与歌剧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在充分发挥歌剧赏析课作为选修课的价值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去接触歌剧、了解歌剧,甚至在未来工作中从事相关的艺术工作,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了歌剧赏析课的作用。

作为歌剧的评析者,歌剧赏析课的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积极营造一种歌剧艺术的氛围,甚至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有关歌剧方面的问题。高效的歌剧赏析课堂并不是教师评析了几个经典歌剧,而是教师让多少学生对歌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歌剧产生了良好的兴趣,这才是歌剧赏析课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所以说,歌剧赏析课的教师责任重大。

(五)学校要积极配合教师对歌剧进行各种方式的宣传

歌剧赏析课的推广和发展不仅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歌剧进行赏析,还要借助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课堂外营造一种艺术教育的氛围,教师要从专业的角度积极思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认识歌剧、了解歌剧的有效途径,然后与学校管理者达成一致,从多角度出发,在学校内部构建富含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譬如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歌剧赏析课的基础上举办歌剧赏析征文活动,切实强化学生了解歌剧、认识歌剧的动力。或者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歌剧、音乐剧剧本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创作出来的剧本进行排演,然后在学校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可以说歌剧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学校能够大力支持,自然就能够推动歌剧艺术文化的落实,而且借助于学校的支持与鼓励,还能够促进学校歌剧社团的诞生,甚至由学生所创办的歌剧社团还会成为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标识。歌剧赏析课要想在普通高校落地生根,就必须构建能够促使歌剧艺术开花结果的环境,而环境的建设自然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普通高校要想切实发挥歌剧赏析课的作用与价值,就必须对歌剧艺术进行宣传和发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赏析课能否在普通高校开花结果,最终还是取决于高校对于歌剧赏析课,或者说对素质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学校从根本上认识到歌剧赏析课的作用与价值,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歌剧赏析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美术史 美术欣赏 学科性质 研究方法

一、二者同属人文学科

美术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的本质即是欣赏者审美与价值判断的过程,欣赏者的知识、经验、记忆、情感、观念与思想贯穿审美过程的始终,人的作用决定着这一活动的程度和品质;同样,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诸如美术作品的观念、发展、风格、手法、分期、流派等等,以及为研究它们所采用的如描述、比较、鉴定等各种不同方法,所有这些与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密不可分的概念,构成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术史。

二、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方面近年来表现出更明显的相容和重合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信息的时代,非文本的视觉文化,诸如电影、电视、录像、摄影、广告、车辆上的涂鸦绘画、卡通和连环漫画甚至包括商品的外包装等,无不处在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著名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大师的油画到最新高科技的电脑制作的虚拟图像,图像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所有这些视觉图像也都要求美术史家对其做出新的文化阐释。

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近年来的学校美术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美术欣赏教学,其欣赏对象和范围的广度也涉及到包括所有人类文化的视觉艺术。例如“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等表述,反映了美术欣赏是以视觉世界为基础的各种艺术及图像为对象。而诸如“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民间玩具”等等,则表明欣赏范围包括世界各民族所包孕的多元文化。

三、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原则和意义也是相似的

美术作品在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研究活动中应占据中心地位。英国美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曾说过,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但是,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由此可见,对于人类文化来说,美术作品理所当然地被视做是人类文化的化石。在所有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背后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个背景为美术作品的描述和阐释提供了多种渠道,导致了多元化的研究活动。

四、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些美术史的研究方法被普遍运用

1.作品研究

(1)图像研究

图像志。其首要目标是确定美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它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和视觉的资源。图像志研究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确列举和描述艺术作品中可见的一切而不解释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二是确定“主题”。即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相互之间产生的联系。三是表述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意义或内涵。

图像学。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分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地点和时间选择某种特定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表现。

(2)风格研究

形式主义。狭义上指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如绘画作品的平面连续性、空间模式等,而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社会联系等外部因素则不予关注,从广义上来说,它属于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美术作品以及艺术群体、流派,或某时期的艺术风格。

结构主义。结构分析的方法就是对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全部形式本质而不对作品的表面细节进行描述。

符号学。最初产生于语言学领域内,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绘画、雕塑或建筑等都是可以被视为“语言”的,因此,近来被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的研究。通过符号的系统化导致意义构成的再现。

(3)阐释学

简单地说阐释学就是一套解释系统。由于解释是辨证的、相对的、循环的和非中性的,因而,阐释学家并不把客观性看作最终的目标,而是主张导向解释和批评的理解才是美术史工作的目的。

2.作者研究

(1)传记研究。通过使用引证文献中的一些资料,努力记录下艺术家们所做过的事情。但并不是事无巨细地进行资料堆积,也不是仅仅记录带有逸闻趣事性质的零散的美术史事件,而是在记录美术家和美术事件的事实过程中,对美术作品的优劣加以区别,留心标注艺术家的方法、方式、风格、品行和观念;分析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发生的规律,以供人们借鉴。

(2)心理研究。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派别,主要有精神分析和格式塔主义。精神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艺术家潜意识和知觉与认识的心理因素,来考察艺术家创作意图以及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和功能。

3.外部环境研究

(1)文献学。主要是指依靠大量的引证资料,包括文字、绘画以及艺术家本人、艺术家的朋友和合作者的一些书面材料、文集、档案、专题论文、谈话记录、工作笔记,甚至是美术作品的尺寸、框架、价格以及与之有关的契约、判决书、遗嘱等这些原始资料,对关于艺术及其美术作品的不同意见作分析整理。其最基本的功用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为阐释视觉艺术提供了关于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经济以及艺术与宗教的可能性关系的一系列理解。豪塞尔说,社会学方法就是按照艺术的实际来源来解释在一件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种种看法。

(3)赞助者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揭示出视觉艺术不单纯是一个形式问题,艺术家必须受到文化传统、被给定的题材内容以及赞助人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由于文化习俗的影响以及赞助人的参与,因此艺术权威的专断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以上这些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始终围绕着美术作品展开探索,美术欣赏的活动过程也是如此。其中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志研究可以为美术欣赏中进行的观察与描述提供完善的方法;美术欣赏中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可以从美术史的风格研究与符号研究中汲取营养和学习方法;除此以外,对美术作品的一些资料和背景的收集可借鉴文献学研究的方法;美术史中的图像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则为美术欣赏者提供有关美术作品背后的环境、文化以及对作者内心进行解释的有利帮助;而近代美术史研究中的阐释学则有利于培养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形成个性化的批评和审美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吕澎.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及其相关学科[J].新美术,2003.

[2](澳)保罗•杜罗,迈克尔•格林哈尔希.西方艺术史学――历史与现状.转引自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7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 教学质量

现代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美以及正确地评判美,美术鉴赏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的进行美术鉴赏教育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与个人素质所设置的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尝试关注热点与时尚,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

首先,高校设立的美术鉴赏课程除了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外,还应适当地扩展学习内容以及美术欣赏的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去了解,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学校所在地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技艺等,贴近生活,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如对于人体美的欣赏。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于人体特别是两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对于异性的身体美尤其好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要加以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艺术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如经典雕塑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婀娜身姿与高贵典雅的内在气质;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对于人体艺术美的鉴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体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的辨别能力。

再次,大学生具有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对于时尚与流行元素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时尚流行的服装与饰品,尤其是具有设计感与内涵的服饰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流行元素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对流行元素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流行元素时,其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美术鉴赏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涵盖面较为广泛,包含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理论与实践并存,既要有评判性又要有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变。高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美术鉴赏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具有支持性与活跃性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体会美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学会分析是掌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体会美术作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是对多幅作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作品的艺术特征。

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做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包容其多样性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尽量让其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多面的,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话题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活跃的状态。

美术鉴赏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绘画、设计、雕塑、版画、布艺等,有很多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如美术工艺品的鉴赏,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鉴赏。实物不同于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工艺品的肌理、材质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程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理解外,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法进行实践,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

鉴赏美术作品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与构建过程,在各个方面都要互相渗透。而在美术鉴赏课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其接受美术鉴赏中的知识,学会分析与评判,促进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肖红.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7(11).

[2]曹开平.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一点想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S).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8

一、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评论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美术评论

美术学作为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评论三大部分。。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评论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评论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美术评论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美术评论,通过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内容、题材、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从而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思潮、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美术流派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说,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创作实践活动。加强美术学科化建设,加强批判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强调美术评论和普通教育、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让美术评论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已是当务之急。

(二) 美术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

追求“技术至上”是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一直难以改变的现状,教师过于“重技轻道”,或者是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而美术评论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有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一般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批判。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美术批判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学生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而是要学生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一方面要有丰富变化笔墨,另一方面要需要表现着特定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挥美术评论的鉴别真伪、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上新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参与美术评论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评析,以提升创造力

经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看久了,会产生审美上的“陈旧”之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借鉴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用新的视觉形象来补充自己。通过美术评论,往往会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突然萌生的创作灵感。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美术教学常常会把培养学生的评析能力当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能力,到中学毕业,学生基本可以使用艺术的专门用语,去评价同学的作品,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美术史上曾产生众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流派的原因了。美术教学不能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而应当注重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去评论徐悲鸿先生的画,可以从让学生评论为什么画中的各匹马与我们画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画的画就不能像徐悲鸿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通过评论,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好的作品必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一来,既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引导自主评析为手段,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

自主评析中常常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等,不仅反映着学生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在评析中就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正面肯定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评析过程中,集思广益,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之中,逐渐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完一单元山不画,可以通过画展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一朵花、一只鸟的寓意、背景都加以研究。当学生感动自己作品不足时,也会从别人的作品得以启发,在评析中总能带给人很多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评论能力

艺术赏析论文范文9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经典作品的欣赏为主的。美术欣赏是通过对作品感性的认识后进行的理性追求,是运用欣赏者自身的经验或知识去感受、体验、分析乃至判断美术作品,并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现象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体验。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但目前大多数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大多是教师分析作品,学生听教师分析作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有效地组织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宜扶.浅谈高中美术课欣赏教学[J].新课程,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