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整治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38

整治技术论文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和等级要求越来越高,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建设蓬勃发展,修建的隧道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设计、施工、地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隧道产生结构变形、开裂、错台、渗漏水等病害,大大降低了线路的级别,并威胁到安全运营,情况严重的使隧道失去使用价值,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很快,到2010年建成“二环八射”2000km高速公路。仅2005年将完成投资10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总里程为478km,通车项目34km,续建项目计682kme到2020年,重庆将建成总投资1990亿元的“三环十射三连线”共计3600km高速公路。重庆是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桥隧的比重较大,减少新建隧道发生病害和及时对现有病害隧道进行有效整治,对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种类和成因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高速公路隧道病害主要表现在:严重渗漏水、结构衬砌的腐蚀裂损、仰拱或铺底的变形损坏导致路面的破坏。几乎所有的隧道病害都与渗漏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隧道结构的缺陷给隧道渗漏水提供了通道,隧道渗漏水的长期作用又会加剧隧道侵蚀破坏,特别是在围岩有地下水并具有侵蚀性的情况下,对衬砌和隧道设备的腐蚀更加严重。在运营期间,地下水常通过混凝土衬砌变形缝、施工缝、裂缝甚至混凝土孔隙等通道渗漏进隧道中,造成洞内通信、供电、照明等设备处于潮湿环境而发生锈蚀、霉烂、变质、失效,若使路面积水,就会改变路面反光条件,引起眩光,造成车辆打滑,危及行车安全。

2.1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

a.隧道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

①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应力的释放和重分布,改变围岩的力学特性和水的泾流路线,使周围的水向隧道内汇集和积聚,隧道处于地下水的包围中,给隧道渗漏水创造了条件;

②隧道周围地下水渗流场的改变,进一步引起应力场的不断调整,可能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地层不均匀沉降或滑移面活动都将对隧道结构造成破坏,使得衬砌结构出现裂缝等,形成渗漏水通道,使隧道产生渗漏水;

③隧道开挖可能引起的古滑坡复活或新滑坡、或矿产采空区失稳、或大的塌方、或大量失水后的地面沉陷以及地震或人为诱发地震等都会破坏隧道衬砌结构,引起隧道渗漏水病害。

b.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渗漏水通道

①混凝土浇筑时水灰比过大,形成开放性毛细泌水管路;

②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佳、混凝土质地不够均匀、水泥浆未能与骨料表面很好粘结、未能很好灌满捣实产生疏松层或留下各种形状的缝隙与孔洞,形成透水缝隙;

③衬砌混凝土材料中有杂物,腐烂后形成缝隙或孔洞。特别是在两环混凝土接缝部位,由于挡头板未拆除干净,腐烂后形成缝隙而漏水;

④“三缝”处理不当,产生的漏水缝隙;

⑤防水板安装不规范,未处理好防水板的接缝和破损部位,导致渗水,排水管路堵塞,等等。

2.2隧道衬砌结构破损成因分析

隧道衬砌结构破损是指隧道衬砌开裂变形、片块剥离以及大块坍落。其原因概括起来有地质原因(如软弱围岩、地层偏压及山体滑坡等)、设计不完善、施工原因和其他人为因素(如在隧道附近取土、采矿等)。其中反映在施工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强度不足、厚度不够、模板变形、拆模过早及浇筑时机不合适等。但地质原因在衬砌结构破损成因方面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山体滑移错动。

3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人们早已认识到隧道病害对运营的严重威胁,只

是限于条件,目前对高速公路病害隧道的治理,由于受行车条件的限制,大都处于治表为主的状况,修修补补,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的很多。除非病害严重到危及结构安全才加以彻底整治,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a.注浆加固堵水技术

注浆作为加固围岩的一种手段,在隧道病害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固地层以提高围岩的承载力和充填衬砌背后空洞使衬砌均匀受力,从而达到阻止衬砌结构继续变形或破坏。同时,浆液能充填岩体裂(孔)隙(洞),降低地层透水系数,同时能够修补衬砌混凝土结构裂缝达到加固和阻水的双重目的。通常采用的浆液有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特殊)单液浆、水泥水玻璃双组份浆液及化学浆液等。

b.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具有悬吊作用、组合梁作用、紧固作用及均匀压缩拱作用(如图1所示),在隧道结构产生病害部位安设锚杆,可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将已产生裂纹的衬砌混凝土与已加固的围岩结合在一起,阻止衬砌结构的进一步破坏。

c.套衬技术

病害治理中如衬砌产生的裂缝不密集,尚不足以危及隧道结构安全,经加固后仍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而且存在净空断面缩小的余地,在安设锚杆、注浆加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施作套衬。套衬就是在既有衬砌内表面再灌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与既有衬砌共同承担围岩压力。套衬可以有效地阻止既有衬砌进一步裂损变形,同时可起到防水的作用。

d.结构抽换技术

隧道衬砌结构如果裂缝交错分布,密度较大,并伴有片块剥落,严重错台,侵入净空限界,使原衬砌失去使用功能,则应考虑拆除旧的衬砌结构,重新施作新的衬砌。结构抽换过程中,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保证施工和隧道结构安全。

①架设钢架支撑,抑制结构变形发展;

②注浆加固围岩,并利用注浆管悬吊既有裂损衬砌;

③运用静态破碎及控制爆破技术拆除1日有裂损混凝土,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

④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控量测。

e.渗漏水引排技术

地下水在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成因中,是最活跃、最具破坏力的因素,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难度最大,其治理效果能够综合反映隧道整治质量。对于从衬砌表面(主要在“三缝”部位)渗漏出来的地下水,必须配合采用引排技术治理。

4工程实例

重庆万梁高速公路亭子垭隧道和金竹林隧道由于建成后山体滑移,引起隧道拱顶、拱墙、拱底产生较大的纵、横、斜向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50mm。金竹林隧道和三正隧道为双连拱隧道,与国内所有双连拱隧道一样特别是中隔墙和拱脚处的防水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设计不够完善、施工工艺达不到设计要求等现象,从而造成该处严重渗漏水。建设单位及早认识到隧道的病害将对隧道结构和以后的运营直接构成威胁,分析了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地质原因和目前国内双连拱隧道修建技术水平问题,认为这几座隧道的病害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支在隧道方面具有先进施工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专业单位进行设计和治理。在此共识下,经多方选择,中铁隧道集团设计院和科研所承担了本项目的设计和治理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基本达到了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整治目的,整治后隧道结构稳定,不渗不漏。2003年12月26日通车至今一年多采,运营状况良好,尤其是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渗漏水的治理效果非常显著。

在隧道病害整治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注浆加固堵水技术、结构抽换技术、中空锚杆加固技术、引排技术和软基袖阀式注浆加固技术等。尤其是对双连拱隧道进行注浆堵水过程中,采取普通水泥浆液和超细水泥浆液的配合使用,采用了注浆堵水结合引排水和单独引排水治理两种方案,目前来看,两种方案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结论

①隧道病害是国内外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高速公路隧道病害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高速”,一方面直接威胁到隧道的结构和运营安全。高速公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隧道修建技术水平,避免或减少隧道病害的发生;②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的形式主要有渗漏水和结构破损,其中渗漏水病害比较普遍;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反思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必将体现在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上。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既包括传统的教育媒体如课本、图书馆、各种书面材料,也包括现代教育媒体如电脑、校园网、Inter-net、教育教学用多媒体资源等。[1]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有较大改善,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是否真正整合了呢?在走访试验学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众多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及操作存在误区,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偏离正确的方向,对此需要冷静的反思,以期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实现真正的整合。

1.墨守成规,无视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运用非常普遍的今天,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较完善,但仍有不少学校死守着陈旧的观念,不愿意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育教学方法,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进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成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既定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表现出两面性,在每逢评估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学时,故作熟练地摆弄信息技术,而平时上课则很少运用信息技术,一味进行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不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良好的信息技术设备成为学校的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放着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用,抱残守缺,使得信息技术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无形磨损,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基础课程改革大趋势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极不相符的。

2.运用信息技术时,不善于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情景

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运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件或多媒体素材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具备可视、有声、生动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获得的只是教师展示的最终结论,其过程和方法涉及很少,甚至没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认知活动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的“情境”或“场合”不仅能够决定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影响人们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2]所以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特点,辅之于教师有渲染力的语言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具有“疑、难、趣”等特征的发现问题学习情境;创设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创设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应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文环境。

3.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运用不能恰到好处

①过分注重课件的形式,忽视课件的内涵。

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3]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

②把课件与板书对立起来。

课件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课件中包含了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新颖的形式、动感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传统且有效的手段,同样不可忽视。板书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知识归纳水平和驾驭教材的综合能力。板书有辅助教学、强化知识点等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板书与课件对立起来,教学中应当结合板书与课件的优势,使它们相协调、相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补效果。

③课件的制作简单粗糙。

课件能增加课堂容量,但这种增加应该是适当和适量的。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课本整段整段的话和课本的插图、课本的引用的生活现象等弄到课件上,一节课下来所演示的内容都是课本的原文,学生看课本和看课件没有任何的区别,原本丰富多彩的课件却变成了课本内容的复制品。这虽然能够增强演示效果,节省教师的体力,但这完全是在滥用信息技术,和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这种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效果实际上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4.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照搬其他的模式来进行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自己的基本原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们认为,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整合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整合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才能使教学有效果,实现教学的目的。这些理论包括教学设计理论、以人为本的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必须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整合实验中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做到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②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则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5]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课程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③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面对新课程理念,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也不能成为唯技术主义者,而应该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创设教学环境的工具,准确定位,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真正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6]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几点认识[DB/OL].http://省略/News_View.asp?NewsID=201,2007-9-11.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风琴.我对多媒体体教学的几点认识[DB/OL].http://省略/jszy/user/lfq/Article_View.asp?id=721,2006-4-12.

[4]谭子刚.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3

【Keywords】Psychotherapy;Pevelopmentaltrends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心理治疗理论,还是治疗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情绪的、认知的、生理的或行为的)都不足以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同样,能够改变病人某一方面功能的治疗方法,也能改变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对某些心理治疗作了相应的修正,以指导治疗实践。例如,认知和合理情绪治疗最初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对事件的解释)影响个人的情绪,先有认识,后有情绪反应,认知和情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成份,现在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可以在认知前发生,情绪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独立的系统,所以单纯改变认知来治疗情绪的效力是有限的;另外,Greenberg和Safra(1984)从信息加工角度的研究提示:情绪体验是知觉运动反应、情感图式记忆和事件意义的概念性解释等心理过程的整合,许多心理问题是整合过程失调所致,治疗目标应是调整不同水平的整合失调。在治疗技术方面,新的治疗技术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达400多种,而这些新的治疗技术具有更强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支持,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多数是短程、整合的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在应用方面,心理治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限于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各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等一般性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在疗效研究方面,不再单纯考查心理治疗是否有效,而且更深入地研究改变的过程,治疗生效的因素和机制、治疗方法对疾病和症状特异性问题。在方法学方面,随机对照组研究已被广泛接受,量效关系研究已被引入心理治疗领域,治疗效果评价更趋客观化和数量化,二次分析技术、临床显著性分析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述这些进展限于篇幅和个人的学识无法展开介绍,以下介绍近年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治疗短程化、理论和技术整合化、方法标准化和疗效评价客观化。

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SocietyfortheExploration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

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BL.PlannedShort-termPsychotherapy:AClinicalHandbook.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2

2,GillilandBE,JamesRK.TheoriesandStrategiesin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andBa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台湾剧真情满天下

·韩国剧玻璃之城

·国产剧回家的路

·韩国剧妻子的誘惑/妻子的...

·动画片游戏王5Ds

·综艺娱乐百分百[200...

·综艺国光帮帮忙[200...

·综艺康熙来了[2009...

立即到健康社区参与热门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

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

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

扩张型心肌病60例临

通过健康教育对糖尿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

con,1998

3,ChamblessDL,HollonSD.Defining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MR,GreenbergLS.MarmarC.Individualpsychotherapy:Processandoutcom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659-688

5,KazdinAE.Psychotherapy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21-54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4

作者:秦钰龄

【摘要】我们应将信息技术用于政治课的教学,即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表现在: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这四者对政治课的教学都是一种巨大改进,甚至是突破。

【关键字】信息技术 资源共享 政治课 整合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我们一直在倡导新理念、新思路,笔者认为这种改革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曾经去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上海光明中学进行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了这所古老而强大的学校的政治课堂,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那就是每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有一个学生自主自创自评的环节――“时政开讲”。具体来说,是由学生就近日发生的时政新闻自主选择并创作出微课件,在课堂展示的同时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来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资源进行共享、加工制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分析时政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要办好一件事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政治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协作,而信息技术对于加强集体备课协作是不可替代的。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在于提高备课效率,精讲精练,达到课堂效果最大化。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观摩课等的展示和普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集体备课的精品课,校内外的公开课,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可以发到校内对应的网址上,使本校或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各学科各年级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

所有正确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活动往往陷入形式化、庸俗化。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就要积极组织政治教师创作教学论文、案例,制作相关课件,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的评比活动,整合教学理念,促进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在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参考和学习交流平台。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彻底改变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文字、资料、案例、声音等素材,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达到直观形象之效果,进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更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时,就利用“农民卖西瓜”这一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贯穿整节课,根据这个案例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景及对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情景去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要远远超于“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每次月考中会选择不同的几所兄弟学校进行联考,采用统一的网上阅卷,这种阅卷方式减少了人为因素,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成绩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和评价,细化到每个学校的每名学生,每名学生的每科成绩,每科成绩的均分和差距,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每所学校及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进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对书本和课堂的把握,对时政热点的分析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教师参与论文、优质课等评比活动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做出更为细化量化的分析,以便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当然,这种整合还有待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熟练,也有待于教师对两者更好的结合和整合,最终为政治课的教学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结题报告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字】信息技术;政治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整合”从字面上看,有整理、契合之意。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政治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对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梳理的同时,认真筛选、优化信息技术于政治学科教学有用的部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施,使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化枯燥为兴趣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起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视野,刺激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等多媒体于一身,能把静态、枯燥的信息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产生十分活跃的动态画面,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只有在强烈的动机诱导下,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运用视听动能,提高学生记忆

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如在讲授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观看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录像,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香港、澳洲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祖国是民心所向,也体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大,这历史的瞬间、庄严的场面,令每一位学生都如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一国两制”的知识也记忆犹新。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

(三)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灌输式”教学,虽然教师费劲不小,但学生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近几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优化整合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更显示其优越性。我们知道,哲学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抽象、枯燥,时代感不强,如果没有灵活的教学方法,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征,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势必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中学哲学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获取哲学知识,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来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授“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课时,多媒体显示动画《小鸡的出生》,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从种蛋变成小鸡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是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是事物的发展。从种蛋变成小鸡和许多因素有关。

三、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整合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课件设计原则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设计,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课件制作既不能局限教材,成为教材的翻版,也不能片面追求外观、形式,还不能过于注重视觉形象和制作技术高水平,否则,屏幕宣染过度,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非但不能起到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整合运用原则

不少教师误以为新课改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他们把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承包”给了多媒体,甚至连传统的板书也抛弃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竟无一字板书,整节课学生也无一字笔记,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多媒体只是教学工具,而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政治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而放弃了自身的作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收集多媒体素材,精心设计教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积累丰富的素材,包括社会关注的、身边发生的、学生熟悉的,并在教学中组合自己的风格,从学生实际出发,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美结合,游刃有余地驾驶课堂。

(三)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能力的原则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刻苦学习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知识,利用一切培训机会学习操作计算机和使用教学软件,学会与计算机相配套的专用设备的操作,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专用设备的知识技能,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计算机多媒体的操作,应用起来才会自如,制作的课件才能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93-1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提出以下实践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整合的主要方式

从现有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来看,大体有课堂讲授型和网络互动型两种基本模式。

1.“课堂讲授型”整合模式分析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课堂讲授型”整合是以课堂为基础,师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课堂讲授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量为课堂提供情境创设、教学引导、支持讨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拟以及课内外互动与延伸等教、学形式。在这一整合模式下,教学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媒体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包括文字、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2)教学资源的大容量、多元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3)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非线性是信息内容为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内容是非线性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跳转、重组等,这有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多种方式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实现按需学习。

(4)师生互动方式的民主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信息可以由师生双方平等提供。资源和信息的平等共享,促进了师生平等、民主地交流与互动。

2.“网络学习型”整合模式分析

“网络学习型”模式是基于网络平台而进行的学习和开展的教与学的交互。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是基于internet提供的资源信息的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问题并进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人与人的多重交互,使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前所未有的特点。

(1)学习环境的开放性。网络带来的时间的无限延伸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

(2)学习过程的情境化。网络的多媒体化、数字化呈现方式,创设了多样化的环境,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使表达信息的形式扩展到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学习者与网络的交互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有效帮助和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3)学习行为个性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习使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或下载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泰州教育精心打造的“泰微课”平台等),可以自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扩展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用Email、BBS等交互方式讨论,促使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同时,网络提供的平等、自由的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具体策略

1.情境体验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经历过或未经历的情境或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情感,政治学科需要感知的展示,都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完美整合,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

2.自主探究策略。自主探究是现代学习理论的重要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平台,学生可超越书本、课堂、校园等时空的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形成认知,激发创造性学习活动。

3.讨论合作策略。信息技术为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平台,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电子邮件、网上论坛以及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讲授策略。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讲授增添了色彩与活力以及时代感,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展示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学习的环境和途径。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具体内容进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效性出发,精心设计,以创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玉林.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02).

[2]陈天华,黄玉霞.信息技术与高三《思想政治》课程整合案例研究.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7(03).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政府绩效管理考评模式创新研究——以泉州市鲤城区“515”绩效管理考评模式为例(编号:201410389033)的阶段成果。

摘要: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整体性治理研究颇多,从不同理论层面来诠释整体性治理,基于此,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和“整体政府”着手,就整体性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综述、分析。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整体政府 模式 理论

一、整体性治理的背景与概念

1.相关背景

(1)公共治理下的社会环境背景: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

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长期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整体性治理出现的内在要素。曾令发(2010)介绍了整体型治理理论产生的相关背景,对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病毒的侵扰,还是地震、台风、泥石流、海啸,风险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公共治理下的风险社会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使得风险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造就了世界风险社会。可以说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技术——工具理性乌托邦的轰然坍塌,意味着现代民主政治元话语的失语,意味着必须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然而伴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大大加剧了公共治理所面临的“棘手难题”(wicked problem)的突出性。所谓棘手难题是指“那些跨越部门之间界限并且只是通过单个的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毒品、犯罪、大众心理健康、教育、贫穷、社会排斥、环境等问题。风险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棘手难题的再生产,而棘手难题的不断催化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危机性与风险性。在风险社会和棘手难题的共同作用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而传统官僚体制、市场化模式,甚至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又不可避免地让公共治理步入到碎片化的困境,整体性治理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公共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难题。

(2)整体性治理的兴起

“正如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和“再造政府”所带来的变革一样,整体性治理是21世纪政府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对它的探索现在可能已准备就绪。”整体性治理依托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是继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之后的公共管理新范式,旨在进一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公共治理效率。

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由于保守党长期执行新公共管理政策,导致政府公共服务日趋碎片化、政府组织功能逐渐单一化,政府在实现国家公共治理中亟需一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的治理模式。希克斯(2002)指出,“整体性治理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其后,英国学者帕特里克?登力维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作出实证研究,认为新公共管理由于部门组织功能上的不协调,在客观上已经造成了现实政府组织的“碎片化”。登力维进一步提出新公共管理的必将“寿终正寝”的观点。

波利特认为,整体性治理能够“排除相互破坏、腐蚀的各种政策情境,更好地共享稀缺性资源,促使某一公共政策领域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间的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公共服务”。但这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实现还应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其组织载体。竺乾威教授(2008)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性治理是从技术角度来理解的,技术要求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他认为,要实现整体性治理的有效性,达到公共治理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必须依托在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胡佳(2010)通过对整体性治理背景、历史原因、现状条件的总结,并从公共事务的复杂化、数字时代的来临、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引导、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修正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整体性治理道路兴起的必然。其中,数字时代的来临指出了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下,政府的组织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新、组织决策更加科学化、组织行为效率大为提升。所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已日益凸显。

2.整体性治理的相关概念

整体性治理的概念最早由希克斯提出。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是新涂尔干理论和组织社会学中有关组织协调思想的有机结合,认为所谓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和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的政府治理图式”。曾令发(2008)认为,作为“整体性政府”的治理方式,整体性治理是指在管理理念上强调中央地方结合以及公私合伙,以整体性组织形式,重点在于解决人们生活问题,采取网络式结构,在具体的管理中注重授权于结果,从而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价值、科技以及资源的高度整合。他还从整体性治理的工具理性逻辑与价值理性逻辑两个维度进一步阐述了支持整体性治理运转、发展的行动力。胡象明、唐波勇(2010)指出科层组织、市场组织在公共治理结构上的不足,整合希克斯提出的协调的思想,提出整体性治理的治理结构——网络状结构。他认为,“从协调的角度看, 整体性治理的治理结构即不能是以权威和行政命令为协调手段的科层制,也不可能是合同制和契约关系的市场组织, 整体性治理与网络状结构是耦合的。通过网络状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整体性治理将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性与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相结合, 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 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翁士洪(2010)通过分析整合希克斯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抓住了整体性治理的要处,提出了它的五个核心特征,即:治理目标是取得公共利益和责任;着眼于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包括私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合作;强调官僚制组织结构基础;反映了信息时代的最新现实背景;重视整合、协作与整体运作。曾凡军(2013)从剖析中国长期所实行的压力型治理体制出发,结合当代整体性治理整、协调的理念,进一步提出整体性治理图式是较为优越的替代图式,解答了整体性治理的必然性与前瞻性。

二、国内外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

整体性治理自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以来,就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阐释,西方对整体性的研究比较成熟,我国对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Tom Ling(2002)从实用的类型学出发,将整体性治理的实践分为“内、外、上、下”四个维度。“内”指组织内部的合作,即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外”指跨组织部门的新工作方式;“上”指对上承担责任,组织目标自上而下设定,即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下”指新的服务供给流程。

波利特(2003)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包括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消除政策间的矛盾与紧张以增加政策的效力;通过减少重复以更好的利用稀缺资源;增进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协作;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无缝隙服务。波利特认为整体性治理包括决策与执行两个方面的整体性体现,还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协调和合作,其改革对象可以是整个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一个政府部门,甚至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小组。

我国台湾地区较大陆更早开展了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两个方面展开。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彭锦鹏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可望成为21世纪有关政府治理的大型理论”,是继传统官僚制、新公共管理之后的第三代公共行政理论典型范式,并构建实现整体性治理的三项制度化策略:运用资讯科技而形成的线上治理模式是基础、整合型政府组织是组织基础、主动型文官体系是人员基础。

台湾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韩保中(2009)从理论面详细探讨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组织协调论题、新涂尔干学说的意义和启发等,深入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的理论的价值所在。他认为整体性治理强调政府组织的整合关系,援用新涂尔干理论及社会学的分析框架,而碎片化政府、棘手问题与协调三个概念是理解整体性治理的重要基础。韩保中还指出新涂尔干理论阐释了协调论题的组织社会学基础,其主张面对多元与复杂的组织关系,依据化异与求同两原则,有容忍性制、分、互赖与妥协四种基本协调之法及解决之道,这体现协调工作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

我国大陆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起步于2002年,陈挣是国内最早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学者,他介绍了英国的行政改革由“竞争政府”转向“合作政府”的发展轨迹以及朝“整体政府迈进的方向”。

三、整体性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

希克斯(2002)指出整体性治理就是在政策、规则、服务供给、监控等过程中实现整合, 整体性治理体现于不同层级或同一层级内部, 不同职能间, 政府、私人部门与非政府间等三个维度中。基于目的和手段两个维度, 他将每个维度分为相互冲突、相互一致、相互增强三个层次, 形成碎片化政府、贵族式政府、渐进式政府、整体性政府、协同型政府五种政府管理形态。

随着我整体性治理的理念不断渗透到政府治理的实践中,政府间的整体性运作模式逐渐形成,整体政府成为了“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政府整体性治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1.整体政府的内涵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Bog-danor(2005),在《整体政府》一书中写到,与遵循经济学逻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政府主要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而非经济学的理论。Christoppher Pollit 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揭露了整体政府的深刻内涵: 整体政府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改革模式, 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 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 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 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Tom Christensen Per L greid. NPM and Beyond 则认为整体政府的概念并不是一组协调一致的理念和方法, 最好把它看成是一个伞概念( umbrella term ),是希望解决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中日益严重的碎片化问题以及加强协调的一系列相关措施。

2.整体政府的理论创新

希克斯(2002)对于整体政府理论的研究贡献,他提出了整体政府理论核心的九大基本职能:部门间主义、跨功能合作、以网络为中心的协调机制、中央集权化及增设机构扩展其职责、限制机构转嫁成本的能力、协同服务生产方式、个案管理者、信息管理与跨组织边界整合、整体预算与采购。Tom Christensen(2001)等从结构、文化和迷思三个角度对整体政府进行阐释。从结构的角度,整体政府被看作是有意识的组织设计或结构重构, 目标是促进各政府组织更好地团结协作。从文化和制度视角来看, 组织的演进过程是对内对外压力的双向适应过程, 形成独特的、制度化的或非正式的规范和价值。从迷思的角度, 从迷思、象征、时尚等方面来看待改革及其主要概念。

整体政府作为整体性治理的典范,在实现跨部门合作,防止行政碎片化的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还在发展的政府行政改革模式,其在实践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3.整体政府与其他的行政模式的比较

(1)整体政府与传统官僚制、传统公共行政及新公共服务的比较

韩兆柱、杨洋(2012)在其论文《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性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中,指出了三者的相同点有都是对于理论的批判、都是关于组织结构的整合和协调、都是关于顾客至上和公民地位的核心理念。不同点有三种范式的理论依据不同、三种范式受到的批判不同。赵石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探讨无缝隙政府理论和整体政府理论之间的异同。赵石强(2011)在论文《西方整体政府理论与无缝隙政府理论之比较》中,指出两者都强调对政府功能的整合,都以顾客或公民为导向,都依赖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以不同行政文化为支撑,且对政府整合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曾凡军、韦彬(2010)在论文《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趋向的整体性治理》中,从核心理论、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方面指出整体性治理、传统官僚体制、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之间的区别,如表1:

台湾的学者彭锦鹏(2004)在《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中,从管理理念、运作原则、组织形态等方面,对整体性治理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进行归纳性比较,如表2:

(2)整体政府与大部门制的比较

王佃利、吕俊平(2010)在《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理论辨析》一文中,关注整体性政府于大部门体制的共性的同时提出:整体性政府意味着对层次鲜明、专业分工的官僚体制结构的冲击,而大部门体制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专业化管理与职能分工的延续和重新调整。傅雨飞(2013)在《整体政府实践与大部门制改革:契合及差异的比较》中,从革背景与动因的比较方面指出,大部门制在调整政府架构和职能变革方面是根本性的,而整体政府改革是修补性的;大部门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变化是适应性改革,而整体政府改革是相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造成弊端的一种反思性改革;大部门制改革是针对计划经济环境下所造成的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政出多门来进行的,而整体政府改革是针对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造成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弱化、碎片化的公共服务所进行的。两者在实现整合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内部更加协调、提高政府绩效等方面的目标的路径有很大不同:大部门制主要是通过机构整合组建新的大部门来实现,整体政府主要是通过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来实现。在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边界的处理方面,大部门制改革是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重新进行整合,而整体政府虽然也关注政府部门的整合,但并不强调打破政府部门原有的组织边界实现实质合并。在协调机制的建立方面,大部门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大部门制内部进行协调机制建设,以满足新建大部门内部的平稳运转,而整体政府改革中建立协调机制的重点是在政府部门间或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建设。整体政府以任务为导向,大部门制以职能为导向。在组织模式内的信息传递上,大部门制是依靠传统路径,整体政府则是网状路径。在传递方向上,大部门制以纵向的上下传递模式为主,是收敛性的传递;而整体政府以全方位的传递模式为主,是发散性的传递。在信息传递的范围方面,大部门制以政府内部的信息传递为主,整体政府则以在小伙伴关系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为主。

四、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前景

曾维和(2012)认为整体政府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发展。1.整体治理:整体政府宏观层面的治理整合。希克斯指出,整体治理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政策、规制、服务供给和监督等层面上取得一致。层级、功能和部门的三个维度的整体性运作是迈向整体治理的关键。2.网络管理:整体政府微观层面的管理协作。网络管理是整体性治理在管理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化,是组织间关系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微观层面的跨部门协同。通过网络管理所形成的网络化治理成为一种“公共部门管理的新形态”。

韩兆柱和杨洋(2013)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化政府的成熟使政府管理对部门整合、功能协调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在各国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竞争的关键在于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性,整体性治理达到价值和工具的二元理性要求,是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措施。纵观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历程,整体性治理理论符合“钟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对立性回应,为公共管理方法论的改进提供了新方向,将不断探索出更好、更快、更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方法。

张金钱(2011)提出整体性治理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之外提供了政府改革的新视角,其可以成为继新公共管理之后的“第三种行政范式”,但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制度化并持续一段时期的策略操作体系。整体性治理可借助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立足于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通过网络治理结构培育和落实协调、整合以及信任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化、异质化的公共管理主体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强大合力,从而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为公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崔会敏(2011)认为整体性治理对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在行政理念上回归公共性;2.在组织结构上强调协同整合;3.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上允许多元参与;4.在技术手段上注重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尹崟(2012)提出整体性治理所倡导公众参与、整合、协调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价值准则,在相当程度上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进行有效的对接,并为其提供直接的理论上的支撑。

综上所述,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英国学者对公共治理碎片化和风险社会的反思,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既现实地肯定了传统官僚制的组织结构基础,又适应公共服务需求和公共治理资源的多元化趋势,强调了多元主体间形成合作关系,充分沟通,达成有效协调和整合。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体性治理是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在我国各级政府改革实践中的应用仍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其在我国的理论规范与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Perri6,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and Gerry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York:Palgrave, 2002:34

[2]曾令发.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3]Peter J .Laugharne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Book Review. Democratization, 2004:164

[4]叶璇.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2012(6):110-112

[5]Christoppher Pollit. Joined-up Government:Sur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36

[6]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7]曾凡军,定明捷.迈向整体性治理的我国公共服务型财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65):43-46

[8]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9]Tom Ling.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mment in the UK: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0.NO4.2002:625-626

[10]Christopher Pollitt. Joined-Up Govemment: a Sur 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

[11]16Perri 6.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 2002:28-31

[12] Vernon Bogdanor. Joined一up Govern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3] Christoppher pollit. Joined一up Go vernment:a Survey[J]8.Politieal StudieS Review,2003(l):35-42

[14] Tom Christensen per L greid. NPM and Beyond :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eform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SPA A annual conference t he Future of the Public Sector[M]. panel on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Public Adminsitration Minneapolis October,2006:19-21

[15]Perri 6. Holistic Government[M].London:Demos,1997:38-42

[16](挪威)Tom Christensen 等.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6(9)

[17]韩兆柱,杨洋.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性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J].学习论坛,2012,28(12)

[18]赵石强.整体政府理论与无缝隙政府理论之比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19]曾凡军,韦彬.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趋向的整体性治理[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2(2)

[20]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学论丛,2005(23)

[21]王佃利,吕俊平.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行政改革的理论辨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1)

[22]傅雨飞.整体政府实践与大部门制改革:契合及差异的比较[J].当代中国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3(3)

[23](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曾维和.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跨部门协同[J].社会科学,2012(5)

[25]韩兆柱,杨洋.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J].教学与研究,2013(6)

[26]张金钱.整体性治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7]崔会敏.整体性治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8]尹崟.关于服务型政府的整体性治理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政治课;整合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思想、手段、方法、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相继进入课堂,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的认知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手段。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得越多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出,利用计算机可以创设比传统教学中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灵活地进行变换教学,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到政治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同时也使学生交流不分区域、地界。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学生的“听”更多地变为观察、动手和主动地思考。信息技术在促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政治课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政治课程和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充分运用到网络资源对政治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政治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习惯,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中去,探索政治学习方法中去。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2.1 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上。

2.2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广度。我们常说信息技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培养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它有以下特点:①会利用资源学习;②会在数字化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2.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点。①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教师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它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②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理解信息和批判性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它的形成是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的。信息素养的这个特征是信息利用综合能力的体现。③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促进社会进步,并为这社会做出贡献。以上提出的信息素养包含的三个基本点,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中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3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

3.1 明确信息技术不单单是用电脑来上课,包括运用影视、网络、电视等技术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教学。

3.2 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浏览政治课需要关注的时事事件和生活事件,这样可以弥补在校学生知识面不足、接触社会少的实际,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这方面政治教师可以抽恰当的时间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网站地址、精彩的电影等,并且结合课堂内容抽取精彩部分在课堂集体观看、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提供更多精彩的信息。如,召开两会的精彩报道就可以截取到课堂上直观地学习必修2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3.3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中还应起到一个桥梁和建设者的作用,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创建相应的网站、博客等交流的平台,内容可以包括政治课配套的练习,最新的时事内容,政治学习方法分享,学生疑难问题回答等栏目,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个相对固定又及时更新的资源来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能让师生之间在学生比较喜欢的这种如博客、留言等的交流方式下达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疑难问题的解决,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3.4 邀请学生作为信息整合平台的建设者,鼓励学生收集和上传在政治学习中掌握的政治学习资料和感想,做成多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方式,即让学生学习到政治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行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政治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老师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在众多信息资源中选择与课程最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甚至是创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景,根据情景和教学目标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身边的生活事件、时事事件来形成要掌握的知识。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利用学过的知识继续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和资源继续关注生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的整合可持续地常态存在。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2]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

整治技术论文范文9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物质上的需求得到相对实现后,人们形成了精神层面更高需求的话,那么网络则为实现这种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正确把握环境的变化的方向和趋势,掌握问题的实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本文则试图在分析网络实质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

1.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有着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5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上世纪9o年代随着因特网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交往出现了以间接交往的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其特征,在交往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逐渐被突破。 我们必须树立战略眼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代表,更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从而荡涤腐朽愚昧的社会意识和封建迷信思想,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信息技术本身的利用与传播,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和标志,促进人们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力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基础因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信息技术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概括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主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兴起的,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诸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经济获得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对缓和。这一变化的出现使得早巳受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科技决定论”又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得说服力,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严肃事实。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价值提出了挑战。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价值在于发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导作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实行这一功能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从“线性接触”转变为“全方位接触”。如何抵制和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得功能价值,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地位的确立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两者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的。而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网络四通八达,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丧失了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行教育疏导的位势差。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其对象在信息获取上已经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惟一能发挥的优势只能是水平和能力的差别。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般年岁较大,对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不能完全适应或者适应较慢。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人手入脑,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挑战。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不可胜数,直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信息爆炸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接受信息能力之间的矛盾将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前所未有的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知道的信息量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符号化的交往方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施加影响的途径不足以达成理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2. 与日俱增,让现代科技占领思想政治阵地

2.1 坚守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网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是坚守唯物主义阵地。二是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某些网站受经济利益驱动,商业味过浓,没有完全发挥“教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开辟更多的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状态的网站。同时要规范、激励网上出版,使其多出精品。

2.2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网民的高素质是互联网络在全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网民的网络行为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互联网络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斗争,是高科技的斗争,而归根结蒂是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互联网络使我们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

2.3 建立网络文化运行体制。创立一种全新的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络文化产业运行体制,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与传统受教育者相比较,上网的人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选择接受信息,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超信息量、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凸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进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