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会工作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8:00:40

工会工作论文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财会工作的基础环节,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应当紧紧围绕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健全会计制度为基础、审计监督为保障、财会队伍建设为后盾,精心苦练内功,努力夯实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财会工作的基础环节,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战略水平和管理绩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何能走出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失衡、经济效益滑波的硅谷,解决会计基础工作瓶颈新问题,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工作实践看,要真正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应当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摘要:

一、领导重视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根本前提

以往,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认为,账是会计做的,报表是会计编的,所以他不懂会计,对财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该不负责任;有的认为,会计工作只是算账、报表,所以算不出效益,也创造不了利润;有的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担任出纳等。总之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被重视、地位较低。这主要有三个原因摘要:一是企业领导的会计观念比较落后,二是会计队伍自身素质较低,三是会计环境(会计管理体制)的负面影响。对此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是提高单位主管领导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和对会计工作的重视。领导重视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同样,领导重视也是搞好会计基础工作的根本前提,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决定着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目前我国《会计法》规定摘要:“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这说明单位负责人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会计法》中的单位负责人就是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即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通过《会计法》,明确了单位主管领导和会计人员一样,都是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从而会更加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但是需要指出,财政部明文规定每年要组织会计继续教育,只针对的是会计人员,没有包括单位领导。这样就会导致单位领导在主观意识和时间观念上减弱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人员年年培训,自然会在理论基础和业务技能上有所提高,但是企业管理者,往往因为公务繁忙,会不自觉地放松对会计理论的自我学习和巩固,于是逐渐谈忘会计工作的真正内涵;或者是由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偏差,会过分过多地干涉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经常按自己的意图执行办事。所以,为提高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和支持,应当建立一种单位领导会计继续教育制度。

二是提升总会计师的职能地位和功能。从前,国有企业设置的总会计师首先是从属于企业管理者领导,而且其职务任命和工作业绩考核在许多程序上都取决于本单位领导,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单位领导意志的束缚。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达到在任职期内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指标的目标,就会授意或强制命令财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此情况下,一些总会计师往往会退避三舍或投其所好。可见,当经营者的决策和会计人员的意见相矛盾时,即使会计人员的意见是正确的,会计人员的监督也是难以奏效。自从国资委颁布了《中心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了总会计师对重大事项的参和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权和大额资金支出的联签权;扩大了总会计师的工作职权和职能功能,提升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管理地位。《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对总会计师履行职责将起到支撑功能,也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总会计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发挥和提升个人价值,在企业管理中体现财务总监的功能,才能加快会计基础工作的推进。

二、健全的会计制度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基础

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运行的前提。完善会计制度,既可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及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还可以使每一位会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配套法规是通过法律形式解决会计基础工作中具体新问题的工具。不仅强化了会计监督,更明确了会计工作方法,为解决会计秩序混乱新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国有企业要依据各项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会计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收支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核算管理、营业收入及利润分配、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会计岗位、会计委派等配套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遏制财务管理混乱现象,促使会计基础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审计监督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是转变内部审计模式。一些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好比是“用左手打右手”,肯定是“不疼不痒”。当前我国为提高和突出审计效果,国家审计署从今年开始派进公安人员,进一步增强审计威力。同样,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角色定位,一是从行政隶属关系应当脱离本级企业,直接作为上级单位的派出机构,或直接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种分支机构。切实使内部审计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维护会计环境。其次,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审计人员必须高于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原任及现任领导的职务,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上级审计部门报告。假如银广厦的内部审计有效,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会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因此也会有一定的控制功能。既然银广厦能够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利润7.45亿元,可见其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也起不到审计功能了。所以对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强化独立性和地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三是实行全过程审计。根据调查一些国有企业内部领导离任审计状况来看,多数都是“亡羊补牢”。所以,内部审计必须改变事后审计(离任审计)的习惯,推行定期审计,并突出和强化事前、事中审计,达到提前发现和预防单位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指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

二是发挥社会审计功能。注册会计师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反映企业真实正确的经济事项,揭示企业被审事项的“庐山真面目”,让社会公众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报表是绝对不存在错弊的。可是在现实中,有许多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在受企业意志的干扰,一方面还在承担潜在的审计风险。1998年以前在总体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国有大中企业经过包装(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几乎都能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关,非凡是银广厦事件在各个审计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基本上建立起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其目的就是在逐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权力。加大中介审计力度,可以进一步严厉企业内部财经纪律,依法规范和强化监督企业经济行为,确保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坚强后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着加入WTO、知识经济、会计体制改革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等各种挑战,唯有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要保证会计基础工作健康运行,必须要有一支忠诚企业、思想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会计队伍作后盾。为此,会计人员要苦练内功,以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态度,细致扎实地工作,并做到“四高”、“五坚持”、“六要求”。“四高”摘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高姿态”的工作目标。“五坚持”摘要:坚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树立牢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坚持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牢固的敬业精神;坚持以身作则,自我约束,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坚持维护原则,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果断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果断抵制一切营私舞弊的违法现象。“六要求”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六要求”摘要: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总之,随着企业会计工作的不断规范,国有企业只有一方面加强会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会计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发挥审计“卫士”的经济警察功能,才能有效防范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全面推动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摘要: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2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在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援助。它以所有特困公民为对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目的,通过给予现金、实物和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实施救助,主要由灾民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互助等组成。社会救助是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最古老的措施,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项目,它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一起,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可以暂时没有社会福利,甚至也可以暂时没有社会保险,但是,不能没有社会救助,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社会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其中184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是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包括上层建筑的调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整体变迁。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社会生产和生产力层次上,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在经济体制层次上,表现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三是在上层建筑层次上,表现为由高度集权的传统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四是在思想文化层次上,表现为反映自然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精神文化向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精神文化转变。笔者认为,社会转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共同存在,共同作用,尤为表现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思想观念仍然起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对贫困者给予同情、关怀和支持。这是我们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应予发扬光大。改革开放破除了绝对平均主义的观念,社会成员对贫困问题的价值判断发生一些变化,部分人比以前更多地看到了导致贫困的个人责任,认为贫困是由贫困者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思进取”和“过分依赖”等原因引起的,而忽视了引起贫困的社会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和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没有及时重视和协调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社会救助工作由于是对最为贫困的群体进行最为急迫、最为直接的救助,特别需要严密的法规。因此,在国际社会保障理论界,社会救助常常被称为“须经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保障制度”。但是,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不仅没有基本的《社会救助法》,而且也没有《赈灾法》,造成社会救助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如,灾情核报的随意性很大,有的地方为了多要救灾款而夸大灾情,有的地方为了出政绩报喜不报忧。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救助对象的民主和法治意识会普遍增强,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会增强。因此,急需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法规建设,在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妥善解决效率与公平、经济竞争与社会关照等社会问题。

(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

一是经济体制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下岗和失业问题突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进入1949年以来的第五次失业高峰期,虽然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4%,但实际失业率在8%左右。随着下岗和失业并轨工作的加快,再就业中心将逐步撤消,过去在下岗职工中隐含的失业问题将完全显现,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2002年我省城市低保对象111.45人中,传统“三无”救济对象为3.66万人,仅占3.28%;在职职工、下岗和失业人员为75.76万人,占68%。二是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我国就业人口在一、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0.5%、17.3%、12.2%,2000年则变为50.0%、22.5%、27.3%,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开始超过第一产业。2000年在国有、集体经济部门以外就业的人员比重,已经达到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54.9%,超过了在国有、集体部门就业的人数。就业结构的变化,造成单位社会保障功能降低,就业者陷入贫困的机会增加。三是收入差距扩大。不但单位内部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单位、行业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接近0.6的国际警戒线。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倍,到2002年扩大到3.09倍。由于农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有关福利,实际收入差距应在5倍以上,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世界各国,由此导致的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三)社会政策转型产生的影响

一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不再追求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模式,力图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过去的国家福利和企业福利模式改为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在医疗、住房、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不再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全部责任,而是建立多方共同负责、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混合福利体系。尽管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在新旧体制的转化中出现了一个制度空缺时期,未能及时地出台新的制度性框架,来防止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业下岗者和其他特殊困难者陷入贫困,造成社会救助目标弱化,救助平均水平降低,使其难以发挥较好的社会保护功能。二是有些政策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五保供养是随集体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长期以来,是作为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事业。目前,在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土地保障功能严重弱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五保供养工作进行重新认识,不应再将其作为集体福利事业,而应属于农村社会救助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救助政策。三是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趋势,但社会救助经费没有能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如,我省开列的自然灾害救助经费从1995年到现在仍然是2000万元,与经济发展相比,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当前,我省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较低、保障面较窄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也主要是由于保障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四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弱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救助优惠政策,如救灾粮、油、燃料、建材等物资,随着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的改革,能够安排的范围越来越小,价格也与市场价格相差无几。城市低保只能维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若要解决低保对象在就医、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出台优惠政策,制定、落实优惠政策的难度较大。

(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一是社会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改革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是唯一的利益主体,不存在其他形式的利益群体。改革以来,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利益主体逐步多元化,个人、组织、群体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群体,如私营企业主。过去以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逐步被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阶层分化加快,他们中的部分人沦为贫困的可能性增大。二是人口流动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有9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我省为全国主要的跨省流动的流出地。由于人口流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措施不健全,进城农民工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极易沦为贫困群体。大量劳动力流出,对农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扶助和精神慰籍带来新的问题,社会救助任务进一步加重。

二、加强和完善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对策

科学构筑我省社会救助体系,是解决转型期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这一体系应以自然灾害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社会互助为辅助,以临时救济为补充,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和社会化方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一)搭建一平台,发挥社区在社会救助工作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原来由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相关社会功能逐步推到社区,社区的社会功能在迅速扩大。尽管近年来大力开展了社区建设工作,由社区组织来承担政府和单位的一些社会职能。但此项工作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社区掌握的社会资源还很有限,组织体系还不健全,从事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有关的社会职能。因此,要大力进行社区建设,重点突出社会救助的职能,积极建立社区化社会救助体系。目前要重点搞好社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设立社区保障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事务服务;负责审核居民享受社会救助的资格;组织社区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参加义务劳动,消除其“等、靠、要”依赖思想;设立捐赠接收站,搞好社区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捐赠的物品优先在辖区内贫困群体中调剂,低保对象可以凭救助卡选用捐赠物品;积极支持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从而建立一个以人为本、讲礼仪、重情谊,相互关心爱护的和谐社区。

(二)搞好两个转变,重新认识转型期的社会救助工作

1、转变社会救助工作的价值取向。一是由恩赐观念向权利观念转变。传统社会救济含有明显的恩赐观念,救助者常常以观世音自居,受救助的群众往往感恩戴德,这种行为是与现代社会救助有着本质区别的。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负的由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对于公民来说,获得救助是其应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法律意识的增强,要用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救助”取代传统意义的“社会救济”,以转变传统的恩赐观念。二是以物为本观念向以人为本理念转变。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上,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分配款物,往往把争取上级的救助资金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一旦款物分配完毕,救助过程也就结束,使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转向了以物为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从维护人权的角度认识社会救助工作,弘扬以人为本的现念,使救助对象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应有保护。

2、转变社会救助工作的行为取向。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救助的行为取向突出表现为特殊主义,不是按照社会成员的实际困难程度进行救助,而是划分成若干群体,分不同对象实施救助,造成同属国家一员,而在救助待遇上却千差万别。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社会救助也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城市居民社会福利较高,职工工作、生活都比较有保证,因此,社会救助的重心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贫困人口增多,城市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而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则止步不前。再者,城市农民工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城市、农村社会救助都没有把他们列入,属于被人遗忘的群体。因此,社会救助的行为取向要由特殊主义向普遍主义转变,不分种族、身份、职业等,在获得社会救助方面一律平等。

(三)构筑三个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发展

1、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政府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城市低保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省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河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办法》,使城市低保工作的法制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自然灾害救助、农村社会救助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出台。为此,各级政府社会救助主管部门必须实施依法行政战略,一是要抓紧制订急需的地方性法规,及时修订不适宜的法规,搞好法规、政策之间的衔接;二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三是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转变职能,改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加强监督,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得到统一、公正、合理的实施。

2、科学运作,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①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社会救助对象是社会最为贫困的群体,可以说,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救助,他们就无法生存。因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政府在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要强化政府在社会救助组织、管理、监督和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社会共同参与的救助机制。②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可实行普遍性和专门性相统一的社会救助双层体系,将社会救助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救助对象为城乡所有贫困者,为因各种原因而陷入贫困者提供救助,以涉及面广为特征,具有普遍性特点;二是救助对象为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家庭收入和其他收入来源的人,以受益对象的专门性为特征,具有专门性特点。这样划分,既能对所有贫困者进行救助,又能对特困户进行重点救助。③建立起规范的社会救助款物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强化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增强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能力;社会救助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不被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发生;在资金的发放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群众代表评定困难户,提高资金发放的透明度,解决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低保金社会化发放途径,推广由银行、邮局等网点发放低保金的做法;搞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督。④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比较完善的贫困指标监测和评估网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严格的家庭收入调查和计算,准确核实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制定科学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救助标准,为准确实施社会救助提供保障。建立灾害管理系统和救灾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制定灾害评估、统计、紧急救援办法,探索灾情科学预报、评估、合理分配救灾款物的新途径,不断提高灾害救助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员,单靠政府救助解决不了他们的所有困难,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帮扶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在社会救助对象就业、职业培训、自谋职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慈善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组织、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解困活动,如社区救助服务、志愿者活动、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等。发动社会力量,搞好救助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在教育方面,通过减免学杂费、奖学金、教育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学问题;在医疗方面,建立起专门服务于贫困群众的医疗补助、费用减免制度,确定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在住房方面,要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为贫困群众提供廉价住房,廉租住房,使其居有住所;在司法救助方面,认真落实《河南省法律援助条例》,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并免收、减收费用,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筑起一道牢固的社会安全网。

参考文献:

1、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2、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民政部:《中国城市反贫困论坛主题报告--中国的城市贫困与最低生活保障》,北京,2002年12月

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3

在工会经费实行独立管理的方式上,有条件的单位工会,应开设银行基本账户,设立工会会计机构,配齐财务人员。人员编制确实有困难的可委托上级工会成立结算机构,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以实现工会对工会经费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职工对经费的监督权。

二、要有经费提供保障

工会没有经费或经费得不到保障,规范管理就无从谈起。解决经费收缴难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不断深入宣传贯彻《工会法》,按照全总扩大收缴面,提高收缴率的要求,收取建会筹备金,扩大应收范围。二是对不予拨缴经费的单位要联合上级工会和税务机关,实行税务,必要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要主动把工会工作融入到党政工作中去,争取重点工作与党政一起调查研究、一起布置安排、一起督促检查,共同推进。积极争取行政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工会大型投资项目的支持。日常救助工作和工会开展的活动还可与本地知名企业、社会机构联系,以取得社会更多方面的支持。

三、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工会组织要结合对财务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改进完善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如,规范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发展壮大职工互助储金会,完善职工帮扶体系建设。另外针对工会经费开支、工会会费收入、经费上缴等方面工作,要健全完善必要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并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实现用制度规范,用制度理财,用制度指导工作。在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入账、使用、处置、清查等环节要加强管理,对行政拨付工会的固定资产要做好登记工作,转移、借用、报废的要按规定履行手续,把好资产处置关,确保工会资产不流失。

四、要坚持民主理财

坚持民主理财,要进一步增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可以利用单位局域网、报纸、厂务公开栏等媒介,公开工会助学名单、救助标准等经费使用情况。坚持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制度,重点开支由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要主动征求经审会对工会经费使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意见。成立专门委员会妥善管理专项资金,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约束机制,保证合理运用。另外还要畅通信息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管理监督。

五、要与经审工作相结合

基层工会在推动财务各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过程中,在促进财务规范化建设进程中,要积极争取工会经审组织的支持和配合,不断健全完善工会财务工作年度审检制度,工会经费收缴使用情况向会员大会报告制度,工会主席任期内审计制度等。尊重和支持经审会的工作,积极配合经审会对工会经费、资产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加强工会经审与财务共同对基层工会工作的指导,使工会财务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六、要强化财务规范化考核

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建有定期考核的评价、验收办法。上级工会应将工会财务要求规范的各项内容细化,逐项设立分值,每年要求基层工会对照开展自查,对扣分项进行说明,制定整改方案。对认为已达规范化要求的单位,可进行规范化单位申报。上级工会组织对申报单位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发给确认标识。要把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同工会主席任期内业绩考核挂钩,使工会主席真正成为工会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七、要培养高素质的工会财务干部队伍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4

关于怎样处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某种注重经验性实践活动,轻视系统性理论抽象的倾向。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在具体的社会服务中主要依赖于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理论的指导。这种倾向长期影响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影响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建设。更多的学者则强调要重视实践,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中国则是从理论开始,带动实践的展开,所以一直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务的不足,因此,社会工作尤以实践为教育的目标与致力方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管他们在学校里是接受理论教育多些,还是做实务多些,他们能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能说明问题。为此,笔者对该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从而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该卷该给专业已经毕业并正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再寻找其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14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还有部分在读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没有在高校接受过社工的专业教育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考虑到在读的研究生在本科时接受了社工的专业教育,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次对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填写的问卷计算在有效问卷内。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却没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经历的不符合调查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28人中,性别构成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学历构成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专科生,本科毕业生是这次调查的主体,占总调查对象的82.8%。毕业学校为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工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这四年开始从事社工的最多,分别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岗位既有机构社工、也有项目社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社区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妇女社工、残障社工、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管理或项目管理等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最长的已经满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从开始从事社工的毕业生,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他们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经从事社工几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认为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术。具体情况如下:33人认为在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5.8%;59人认为比较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46.1%;35人认为有一点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7.3%,有1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获,占被调查者的0.8%。20人认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占被调查对象的15.6%;70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54.7%;36人认为有一点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28.1%,有两人漏填。17人完全赞同理论知识学好了,在实践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占被调查对象的13.3%;52人比较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40.6%;50人有一点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赞同,占被调查人数的3.9%,4人漏填该题。有1人认为理论学习比实践重要,15人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112人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一样重要,占被调查人数的87.5%。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卷中的十门课程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分别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对于课程设置,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这样就有106人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针对特定实务领域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有1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9%。关于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理论课程(这一题为多选),被选择排前三位的课程是个案工作86.72%(111人)、小组工作82.03%(105人)、社区社会工作62.5%(80人),其余的则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0.94%(78人),社会心理学54.69%(70人),社会工作概论41.41%(53人),社会学概论26.56%(34人),社会工作行政23.44%(30人),社会政策概论16.41%(21人),社会保障概论6.25%(8人)。关于理论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安排,4.69%(6人)认为很合理,44.53%(57人)认为比较合理,43.75%(56人)认为一般,7.03%(9人)认为不合理,考虑到被调查者来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课程时间设置上不统一,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题目了解被调查者对各门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的看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综合各学校情况看,同一门课程在各个学期开设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对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老师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满意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有效果。被调查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要学好专业理论课主要在于授课教师对实务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实训法进行理论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在对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5.5%;49人感到比较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38.3%;48人觉得一般,占被调查对象的37.5%;23人不太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17.69%;1人很不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0.8%。对于怎样学好专业理论课,17人认为主要是学生努力,占调查对象的13.4%;27人认为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占调查对象的21.1%;8人认为老师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占调查对象的6.2%;74人认为老师要对实务熟悉,占调查对象的57.8%,有1人没填。关于最适合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题是多项选择),具体情况如下:54.7%(70人)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54.7%(70人)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86.7%(111人)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50.0%(64人)选择“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放映电影和案例等;53.9%(69人)选择“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建议采用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有60个被调查者写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被调查者建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的10门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有人建议理论课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门别类地上各门课程,而是整合各种理论及实务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被调查者建议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习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应当先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学习更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论课程比较枯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之前先花10到15分钟玩热身游戏。有人提出让学生去讲课,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将教学内容布置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进行教学讲解。更多的建议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以下的建议:借鉴国外及香港协青社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以轻松、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多分享老师们的实务经验,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模拟、情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机构探访和交流。

3.对专业老师的建议,建议者提出因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着多样化的流派和相龃龉的理论观点,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引导和反思,因此,老师不能仅空讲理论,而要与具体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相结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二是相关的实务经验要充足。教师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对理论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理论水平符合现在社工发展状况的需要。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到有经验的高教调研,以及参加权威专家对社工的培训。积极参加实务。要用踏实、努力、负责态度去影响学生。

四结语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5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建立,村庄及农民出现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村庄之间、农民之间争夺土地、山林、水源等公共资源。进入90年代,随着村庄之间及农民之间权益关系基本确定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成型,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涉村企业成为农民权益的基本相关者,农村主要社会矛盾逐渐转换为农民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产生的与基层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两类社会矛盾或者单独存在,或者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社区,成为农村社会冲突的两个基本类型。尼村位于我国西南沿江地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近几年来,约3000亩集体土地陆续被乡政府、村委会转让给各种开发商,卖地款项达4亿多元人民币,但给村民的补助款每亩只有6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以各种理由使用或者占用。全村近5000人口,只剩下不足8000亩耕地。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之间争议不断,给村民的补助款未能增加,持续卖地的现象也未能得到阻止。于是,部分村民自2007年以来不断上访,反映村级财务、土地及选举问题,但屡次上访都无果而归。2009年7月,300多名村民集体到当地市政府上访,但未获解决。8月,村民推选5位代表与当地市和乡政府沟通并提出两项要求:查清本村土地买卖情况,公开村务、财务,增加土地补助款;查清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利。市和乡政府遂组成工作组进驻尼村,调查核实村民提出的问题并要求村民代表参与监督。9月,由于对政府解决事件的方法不满,在工作组调查、解决诉求过程中,约300名尼村村民再次聚集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等要求,但矛盾一直难以调解。溪村位于东北城市郊区,2009年前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处于当地平均线以下。JY矿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征地补偿款,也催生了采沙、汽车修理、餐饮等行业。然而,矿山作业、道路修建及土石堆放,导致局部植被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增加了在雨季引起局部坍塌和泥沙流的可能,对农田造成威胁。村民居住区附近的矿山作业道路与井下的爆破作业,也给村民带来了噪音、灰尘的影响及人畜安全问题。尽管各项环境指标达标,但毕竟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干扰。同时,受土地征用及矿山生产影响,溪村失去耕地约1000亩,有约500亩田地减产或改变种植作物。

两者约占社区耕地总数(约3135亩)的1/2,致使当地出现了大量少地、无地及减产的农户,村民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至于土地补偿金的使用,大多数村民除了修建房屋外则主要用于眼前的日常消费,只有少数人买车跑运输或开店,务农仍然是村民的主业。而这零星的产业也以矿业为依托,由于矿业生命周期短也无可持续性,于是,村民一方面向JY矿业提出追加征地及环境补偿,要求基层政府(村委会)予以调解;一方面指出现有体制下村务仍然由村委会控制,但应给予村民有效表达自身意见、参与村务的渠道以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尼村与溪村的情况代表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基本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冲突的必然发生。因为这些衍生出的问题与矛盾,尽管在农村发展中不可避免,但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就不会转化为现实冲突,仍然能够实现农村的和谐与发展。然而,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目前无论基层政府、村委会,抑或是涉村企业,都难以应对和管控。就矛盾性质而言,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具有自身的特征,即“无理有因、有责合法”。从发端上看,矛盾双方既都悖于情理又都事出有因。尼村村委会及当地政府在出售土地及土地补偿等方面损害了村民利益,溪村JY矿业在环境、安全等方面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但土地与矿山开发确是发展经济所必须;村民对基层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冲击并非完全合理合法,但村民保障或改善生计的诉求可以理解。从结果上看,矛盾双方既都负有责任又都合乎法规。政府(村委会)、企业的正常工作与生产的确影响了村民的生计,但也的确为国家政策法规所允许;村民的对抗的确影响了政府(村委会)、企业的工作秩序,但也的确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尽管政府(村委会)具有调节社区矛盾的功能,拥有行政制裁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手段,但只能在法律责任明确的前提下,适用法令规章展开行政制裁。因而,对于“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予以引导,只能运用思想教育方面的手段,这显然难以有效调节。而企业是与村民对等的民事权利主体,不具有调节自身与村民关系的权力,尽管不满村民的不合理要求,但也无法干预村民的行为。就矛盾的根源而言,这两类社会矛盾既来自村民的生计危机,也来自村民的政治权利危机。从起因看,尼村村民与乡政府(村委会)的矛盾,起自收回赖以生存的土地及土地补偿;溪村村民与驻村企业的矛盾,起自村民失地太多,加之田地受矿山作业影响,普遍忧虑未来生计的可持续性。从诉求看,尼村村民既提出“还我耕地、补我损失”,又提出“维护民主选举权利、参与村务管理”;溪村村民既提出“追加征地经济补偿”,又提出“建立制度化的村务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由于市场体制的确立,村民因分散的小农经济及囿于自身观念与素质的局限,难以在市场中维持、改善自身生计,而政府(村委会)也缺乏经济及组织根基,难以动员、引领村民发展生计,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经济起因。村民尽管被赋予参与村务、表达利益的权利,但正如尼村和溪村所反映的,村民作为个体在与政府(村委会)及企业的互动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保障自身民利的充分实现,无法消解社区矛盾的政治根源。于是,尽管尼村与溪村当地的政府(村委会)积极开展社会管理,通过法律政策规范村民行为,通过国家扶助政策发展村民生计,村民的情绪与行为仍然难以控制,村民生计发展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社区矛盾仍然突出。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与实效

市场体制的确立与基层民主体制的健全,使政府(村委会)无法直接介入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村民也无法获得来自政府(村委会)的有效支持。政府(村委会)及涉村企业难以化解“无理有因、有责合法”的矛盾,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也难以得到满足,这就使农村社会矛盾陷入解决困境并演化为社会冲突成为可能。然而,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各自角色及相互关系的这种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却又无法被调整以超越困境。因而,只有通过引入外在力量,促成对“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的管理,满足村民的生计发展需求与政治权利诉求,才能超越困境而致社会和谐。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是一种政府职能,而是一种由社会工作者在特定的机构以非营利的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对于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及其居民为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工作机构,能够明确社区问题与需求,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自我负责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由此,社会工作能够动员社区内外各个主体及资源,介入“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领域。既可提供社区内部的制度化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满足村民的权利诉求与政府(村委会)的管理要求,又可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从而对农村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一般由政府及非政府机构购买或提供,由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实施。它“需要建立一套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制度框架……以及在社会分工原则下的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合作互助的机制”。鉴于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以大学的社会管理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社会工作队伍,尝试以社会工作的方式介入农村的社会管理。由于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解决社区问题时必将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因此,社会工作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一体化行动的机构。鉴于尼村村民与政府(村委会)之间存在矛盾以及溪村村民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便由大学科研团队分别于2010年1月和4月与村民、政府(村委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组建社会工作委员会,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室,以大学科研团队为主导,由各方安排专职人员常驻社会工作办公室。

社会工作机构的议事制度是每月的联席会议制度,由社会工作办公室召集,社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特殊情况下即时召开联席会议。社会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是根据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决策,在冲突管控与生计发展两个方面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建立社区冲突管控系统,从社区冲突的预警、防范、化解等各个环节直接应对矛盾与问题;一方面建立社区生计发展系统,合理引导社区村民的发展愿望,对社区进行生计项目资助、生计技能培训及基础设施帮扶。从社区冲突管控的实践看,社会工作的介入使村民与政府(村委会)、村民与企业间的各种“无理有因、有责合法”问题逐渐得以协调和化解。尼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立即着手处理多年来的土地问题。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接待来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一方面召集大学科研团队、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政府负责人员参加社区联席会议,使村民得以参与社区内部事务,乡政府也与村民有了平等的沟通。经过近3个月的共同工作,终于达成了令村民与企业都理解和认同的纠纷解决方案。溪村社会工作机构成立后,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积极接待村民上访,联合司法、等部门组成调查小组,逐户进行走访;一方面撰写情况说明并提交联席会议商议。由于联席会议成员的平等性,村民与其他各方一起发表意见,一起设计解决方案,使村民与企业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社区生计发展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也使村民生计发展问题逐渐得以破解。一直以来,尼村与溪村村民过的是粗放的农耕生活,生产上被动应付,生活上不思进取。与此传统保守的小农经济习惯相对应,农民也只愿意与自己的血亲交往。由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强,“呈现一种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网络状态,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致使成员缺失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尽管政府提供资金及农业技术培训,但既没有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善他们的社会资本。外界提供的资源一旦耗尽,便又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致使生计项目失败。社会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在尼村与溪村动员、组织村民组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确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猪羊养殖基地等项目。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办公室一方面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资本积累、扩大化再生产的观念以及与产业化生产相匹配的组织化、纪律化习惯,努力使村民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自主自强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引导村民与技术部门、市场部门、信息部门建立业务联系,让村民逐渐与这些部门进行业务合作,为村民营造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事实表明通过社会工作开展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在尼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270余人次,反映事项70多项,解决率达95%,群众满意度达85%以上,社区再未出现恶性及越级上访事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至2012年的9000元。在溪村,2010年以来社会工作站共接待上访群众1360余人次,反映事项80多项,解决率达90%,群众满意度达80%以上,社区也再未出现恶性及越级上访事件,仅有个别单体纠纷。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2000元增加至2012年底的8000元。各级政府也对尼村与溪村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予以认可,尼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村”,溪村更是作为“全国和谐矿区”典型,为国土资源部及国内各大媒体所广泛宣传。

三、社会管理从“管制型”向“协商型”的转换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时代,“人们工作和生活都高度依赖自身就业的单位,整个社会的组织、动员、管理方式由国家传导到单位,再由单位传导到员工,高度垂直化、行政化”。农村是政府、社队与村民三位一体,国家与社会合一,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合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区是政府管理的直接对象,政府掌控村民的行为并负责解决社区矛盾。改革开放前尼村与溪村的社会管理就是如此,政府既发动干部深入社区引导、规范村民的情绪与行为,又直接领导社区生计的发展。这种社会管理可称之为管制模式,即社会管理采取的是行政管理的科层制体制与机制,以国家为核心,由政府向村民单向性运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实施者,村民是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和接受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社会组织体制逐步社会化,呈现扁平化趋势。随着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削弱,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于是,政府、村民及企业逐渐分化,政府的功能与影响被限定到特定的领域。政府的行政效率最大化逻辑、村民的生活幸福最大化逻辑、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逻辑,既并存又彼此冲突,这种情况下的社会管理就无法通过传统的管制模式来有效实现。尼村与溪村出现的社会管理困境正是如此:一方面是政府仍然按照传统的管制模式开展社会管理;一方面是村民及企业已经被赋予自主安排自身生产生活的权利。于是,政府无法直接干预村民及企业的行为,而只能根据法律规范行为、解决争议。但由于社区矛盾的“无理有因、有责合法”性质,就必然形成矛盾不断发生、持续,却又无法彻底解决的困境。伴随着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政府的有限性与个人、企业的自主性,使社会领域从国家、社会合一的状态中不断分化出来。但社会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与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人及企业,都是权利平等的主体。这种主体平等性的特质使“主—客”单向的基于法律规范的管制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它需要的是拥有公共性———即公共协商机制的管理,只有政府与个人及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相互协作共同施行管理,才能实现社会领域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当前社会领域的有效管理,必然要求社会管理从基于科层管制机制的管制模式转换为基于公共协商机制的协商模式。塑造协商模式的关键在于构筑出公共性,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共协商机制。但这无法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通过明确个人及企业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因为在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之间,政府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村民、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管理场域,即便是政府不刻意追求行政效率和政府本位,也会由于管理关系让公共性丧失,难以形成平等关系,不利于村民、企业意见的表达,不利于政府的引导与扶助,无法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那么,公共协商机制如何实现呢?西方学术界对此已有所思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公共性理论指出:“直到19世纪末,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学者将管理学的内容运用于政府管理中,从而确立了独立于政治和政党之外的公共行政,然后,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随着行政国家的确立,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归,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政府行政,国家干预和政府本位成为那一时期的基本行政价值。”而这就导致民主政治出现畸变,“国家权力日趋集中,权力分立,地方自治等体制与观念受到动摇;一些大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加,普通民众由于缺乏组织手段而被排斥在政府决策过程之外;行政官僚又向专家治国、信息垄断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参政权受到侵害”。于是,公共性理论发起了公共性重建的呼唤。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首次提出“治理”概念以寻求公共性的重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反对政府单一的控制和统治,强调政府与公民和第三部门的互动与合作。其一,治理主体应多元化,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其二,治理中的权力运行不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控制和统治,而是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其三,治理应构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对于公共性重建的方式,治理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也可以和政府一样成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参与式地提供公共服务,共同决定公共政策并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放眼国内社会管理领域,尽管目前尚无能够与“治理”理论相比肩的理论探索,却也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多方参与、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大门得以开启。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化;艺术;活动;医院;工会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艺术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本文中,笔者集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意义。

1坚持正确的文化艺术方向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基本前提

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系统回顾和认真总结党领导新中国文艺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文艺方针,是推动文艺工作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必须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在基层从事医院工会工作的行政人员,笔者认为:在日常工会活动中,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文化艺术方向,这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和文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以为总书记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工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医院工会工作,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跟上时代的步伐。2013年是我国工运事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两次就工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工会工作提出了重要的论述精神:“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制定了下一届的工作计划。近期,全国总工会领导带队赴各地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其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在石家庄宣讲报告会上说:“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牢牢把握中国工会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就要坚持工会工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全心全意服务职工上来,落实到职工身上。只有这样,广大职工才会‘认’工会,才能在工会组织的引领下,坚定地跟党走。”揭示了工会发展的本质。医院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工会是做工人阶级工作的,而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会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不走偏路,才能做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医院工会要永远保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2加强文艺组织建设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要想进一步创新医院工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一定要抓好文艺组织建设。一方面大力发掘培养本单位具有艺术特长的职工,鼓励他们投入到工会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交流,多邀请外单位的或者外市、外省的艺术家来讲学,提高单位职工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每季度的召开研讨会,无论从艺术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只要是职工喜欢的主题,都可以进行研讨,这样既使职工切实的受益,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说明:“工会负有组织和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动和组织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组织职工参加企业事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等等职责。”可见,想要更好的创新医院工会工作,必须加强工会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员工组织起来,一方面维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医院

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要想加强医院工会的文艺组织建设,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把握的“中国梦”精神内涵。进一步加强医院工会的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一定要做好职工入会工作,抓住薄弱环节,努力夯实医院工会工作的群众基础。一是在增强职工的会员意识上下功夫。通过对职工的宣传、引导和服务,增强职工入会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把上级推动建会与职工自觉入会结合起来。此外,还需通过切实可行的工会服务,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二是在建立工会工作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会务公开、工会干部述职、会员民主评议领导班子等制度,吸纳会员代表参与工会日常工作,不断增强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在依靠会员开展工会活动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等活动,发挥会员建家、评家、管家的作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服务职工群众的互助互济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使职工在活动中受教育、得实惠、获发展,为开展医院工会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抓住关键点,夯实医院工会工作的干部基础。一是不断推进医院工会群众化、民主化进程。保证医院职代会的选举工作切实体现党的领导,切实保证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医院工会每年组织会员(代表)对工会主席、副主席进行民主评议,经评议为不称职的,报经上一级工会批准,会员(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其职务。同时,对民主评议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工会干部,报请院党委批准,年终从工会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以增强工会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院内形成工会干部争着当、工会工作争着干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医院工会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进程。  3提高工会的文艺服务能力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关键环节

有许多人认为工会的工作就是“打牌照相,吹拉弹唱”,轻轻松松。其实则不然,工会实际上有很多工作,但归根结底就是为职工提供服务,如帮职工进行工资协商、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为文艺活动提高保障服务等。医院的工会工作想要从文艺方面创新,一定也不能脱离了为职工服务的根本工作。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深入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广泛开展“服务广大患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歌手比赛、话剧比赛等活动。第二,在单位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深入贯彻落实“创优争先”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激发职工热情,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更好地推动医院的文化建设。第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做好劳模先进人物的培养、选拔和宣传工作,积极帮助劳模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文艺作品来传递正能量,为医院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第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应常抓不懈,结合医院实际,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中,应把培育职工爱岗敬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培养每位职工对医院的感情,努力将职工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队伍。

4维护职工切身权益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

我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级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进一步突出和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当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不提供安全保护等情况时,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做出答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做出处理。那么,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抓住规范运作这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医院重大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在医院绩效考核、岗位设定、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职工利益,坚持向临床一线倾斜,切实

保证职工收入随着医院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逐步增加。抓住监督权这个关键环节,配合院务公开的执行,监督落实院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抓住预防预警这个关键环节,协助行政做好职工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工作。抓住学习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支持职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第二,要坚持提高工会组织维权能力与提高职工自我维权能力相结合。做好工会维权工作,必须提高两个方面的维权能力。一方面,从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和维权保障机制入手,着力增强医院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要建立同级党委、上级工会考核与职工群众评议相结合,以职工群众的意见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会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维权乏力的工会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改正。要建立维权保障机制和维权保障基金,对因履行维权职责受到打击报复的工会干部应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要从提高职工法律和政策水平入手,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增强职工的自我维权能力,以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第三,要坚持医院工会维权与地方工会维权相结合。在加强医院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增强医院工会干部维权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发挥产业工会(教科文卫工会)的作用,帮助医院工会解决维权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总结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工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艺术活动,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意义,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工会工作,努力创新工会工作形势,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参考文献:

[1] 王进臣.基层医院工会工作创新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3).

[2] 胡彬.工会组织在企业医院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3(01).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7

【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所谓社会保险档案,就是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历史纪录。社会档案的建立无疑有助于社会保险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使社会保险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据可考。

一、社会保险工作建档现状

随着保险种类不断转变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多年的保险业务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量也日渐增大,由最初的几万人到现在的几十万人。社保业务档案管理作为社保经办管理工作之一,保险业务部门要定期做好对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类、归档、装订、保管、利用、移交以及摧毁等等一系列工作。它既是增强社保经办过程中质量与科学管理社会保险事业的必要手段,至此一个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为主的社保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档案的特点

从形成的范围看,社会保险档案涉及面广,产生和保存由各自的承办部门负责;从动态角度看,社会保险档案中有相当内容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应实行一定程序的动态管理;从现有载体看,社会保险档案基本以纸制材料和电子系统为主;从管理角度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还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有待加强规范管理;从利用角度看,社会保险档案无论是宏观方面的材料还是微观方面的材料,一直处于利用的高峰期。由于社会保险初期的建档工作不够理想,其信息共享机制与系统也尚未健全与开通,因而给利用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指导档案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目前,传统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信息网络化要求档案工作尽快实现数字化。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等日益走上档案的前台,因此,必须寻求与其他信息及其他传媒的沟通和连结。学会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高科技手段发展自己,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促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动力。二是有为才能有位。必须明白,作为和地位是辩证的关系,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成效只有通过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业务水平才能得到体现,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与希望同在的形势,练好内功,强化自身的同时,以令人称羡的作为,赢得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在社会应有的地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社会保险档案,当前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会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订有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章,明确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原则。管理体制、机构人员、职责任务等项内容,同时确定社会保险文件材料利用、移交等项具体事宜,以便在建档管理时有所遵循。其次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建档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建档舆论氛围。再次要提高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组织从事社会保险工作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学习应该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重点学习档案法规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按档案业务知识技能,使其以较高的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需要。最后要配合上级社会保险部门,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险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和步伐,同时社会保险档案信息网的建设与管理应全国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并全力做到软件统一,硬件设备配置要求统一,网络之间接口标准统一,数据传递方式统一,以避免重复工作。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实行两个转变;即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由自我封闭向对外开放(保密案卷除外)转变,加大开发档案的力度,搞好规章制度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在工作中,既要发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又要发挥开拓创新、灵活主动的精神,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作出贡献。

四、加快信息传递,挖掘资源潜力

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要为目的,以最大程度地开发档案信息所蕴藏的潜能为宗旨,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方式,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档案信息。为加强传递档案信息,必须建立科学的档案信息系统,确立有效的,科学的输出途径,采取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使档案信息充分发挥指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前提;审计内容;审计程序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一)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论文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二)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五)在发展电算化会计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六)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七)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二)会计电算的发展要适应电于商务发展的要求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于商务是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于银行账户划拨资金,企业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它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会计电算化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将网络页面数据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顺序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超链接,人们可以借助相关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所需信息,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在线报告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从其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脉搏以及业务活动。总之,在线报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追踪,便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方便,实现了企业的在线管理,并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内容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1)“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2)“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四)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总的来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同样要加快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引用和应用,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水平。及时地、准确地、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作出审核和评价,监督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使其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晖.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和思考[J].工业会计,2003,(5).

工会工作论文范文9

界定主任会议的性质和工作特点是加强和规范主任会议建设、依法有效发挥主任会议作用的前提。

(一)关于主任会议的性质。弄清主任会议的性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弄清两个关系,即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之间的关系、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而要弄清这两个关系,很关键的则是要弄清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地位和权力来源。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第五十三条规定,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这两条规定表明,主任会议的地位和权力是法律直接赋予的,而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地位和职责则是常委会依法赋予的。由此可知,主任会议并不等同于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但从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和法律赋予主任会议的职责来看,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又构成服务与被服务、监督与执行的关系。主任会议要对人大常委会负责,要严格按照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开展工作。这一点则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性质相同。但显然主任会议的权力高于、职责大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主任会议有权组织、督促、指导、协调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贯彻落实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对主任会议的决定和部署,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负有贯彻执行的责任,同时也要为主任会议开展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因此,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又构成服务与被服务、监督与执行的关系。

(二)关于主任会议的工作特点。主任会议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特点。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相比,主任会议工作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较强的议决性。即研究处理重要事项必须进行民主审议和集体表决,不能靠“拍脑袋”、或像实体机构那样由“长官”决策。二是工作程序的规范性要求高。如对会议的召集、主持、会议有效召开的法定到会人数、会议表决的有效性等,都必须有严肃的、规范的规定,否则就无法体现其议决性特点。三是作出的决定法律效力较强,执行范围也较广,可以涉及“一府两院”,从而对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较大。

二、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职责

综合归纳监督法涉及主任会议工作的规定,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六种职权:

(一)监督议题的确定权。具体主要有两项职责:一是确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二是确定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的议题。监督法第九条和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与实施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由主任会议通过。在具体实践中,这一职权的运作是这样,首先由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或有关工作机构提出原始议题,主任会议通过对原始议题进行研究、审议,最后形成正式监督议题。

(二)实施监督的提请权。这一职权与监督议题的确定权有微小差别,主要是监督议题的提出主体不同,这一方面的监督议题是由主任会议直接研究提出。具体主要有四项职责:一是根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二是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三是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四是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特定调查委员组成人员名单。

(三)提请监督的裁决权。具体主要有六项职责:一是决定将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二是决定将“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和执法检查报告情况的书面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质询案交由受质询机关答复;四是决定将有关方面不满意受质询机关答复的要求交由受质询机关再次答复;五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提议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六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撤职案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根据监督法的规定,上述监督议题的提请主体有五个,即:执法检查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常委会组成人员。

(四)监督形式的选择权。这一权力实际上是由提请监督的裁决权衍生而来。特别是对于“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这三种不经常使用的监督形式,赋予主任会议提请监督的裁决权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其选择监督形式的权力,即完全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实施某种形式的监督。因而,主任会议对于监督形式的选择权具体也主要是指三种监督形式的选择,即“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五)监督公开的主导权。从监督法第八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中可以明确得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及开展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均是在主任会议通过后才能予以公布,这实质上是将这两项监督工作公开的主导权赋予了主任会议。至于其他监督工作公开的实施,虽然监督法没有明确提出,但根据地方组织法所赋予的主任会议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法定职权,原则上也应交由主任会议研究处理,经主任会议同意后才能操作。

(六)视察和专题调研权。对于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虽然地方人大已实践、探索多年,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可以开展视察活动。监督法赋予主任会议对有关专项工作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的职权,可以说是从法律上对视察和专题调研作为加强人大监督的有效形式给予了肯定。

三、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主任会议的性质决定和体现的。主任会议通过依法履行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赋予的职责,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任会议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一个法定程序环节。监督法规定了人大常委会七个方面的监督工作,从字面上看,除第二个方面“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第四个方面“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没有明确提到主任会议的职责外,其他六个方面均有明确标识主任会议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总共涉及九条十四处。其实,关于第二个方面和第四个方面的监督工作,亦不可能脱离主任会议这个环节。目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普遍做法是,先由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对上述报告进行初审并向主任会议报告初审情况,然后由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一般的做法也都是要经过主任会议的研究处理。否则,就无法体现和落实地方组织法所赋予主任会议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原则和权力。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就明确规定主任会议有权决定向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对规范性文件的书面审查意见及将撤销规范性文件的议案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由此可见,主任会议实际上贯穿了监督法所规定的全部方面的监督工作。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无论开展哪一方面的监督,都不可能越过主任会议这一环节。(二)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责任。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作用是由法律赋予的主任会议性质所决定的。如前文所述,主任会议实际上是介于人大常委会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的中间组织,在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行使链条中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中枢作用。主任会议所处的位置,要求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负有两大职责:一是对重要日常监督工作的领导和组织责任,也就是凡重要日常监督事项,主任会议都应予研究处理,精心组织安排。这也是一个法定程序要求。二是在常委会与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发挥协调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组织、指导、协调、督促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分工贯彻落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部署;一方面,听取、汇总、分析、研究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对于监督工作的提议、意见和工作报告,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三)主任会议对人大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具有参谋助手作用。主任会议的这一作用是由法律赋予主任会议的职权衍生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发挥监督议题的确定权作用,确保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及实施执法检查的议题紧紧围绕本地区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的针对性;二是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视察或专题调研,进一步保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权,增进对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效果。三是通过发挥提请监督的裁决权和监督形式的选择权作用,听取和审议有关议案、提议或工作报告,提出相关建议,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进行过滤、把关和提供参考,进一步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依据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授权,直接处理特定事情。很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都有这种做法。实践证明,常委会会议授权主任会议处理特定监督事务,有利于提高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效率。

综上所述,发挥主任会议职能作用,既是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法定程序要求,也是人大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的动力追求和效率追求。

四、当前主任会议运作中需要加强的有关问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大工作者的努力实践和探索,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在主任会议的召集和主持、出席和列席及表决原则等工作程序方面,都已达成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共识与做法。但笔者认为,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发挥主任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方面尤其是后者,仍然还很不够。在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方面,主要问题表现是:有的让主任会议形同虚设,一年难得开几次会,更无从谈起紧紧围绕常委会重要监督议题开展工作;有的则发挥过了头,事无巨细均纳入主任会议研究处理,没有真正摆正主任会议负责处理重要日常监督工作的位置。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方面,主要问题表现是重程序轻审议,会议议题计划性不强,会议审议准备不充分,导致会议质量不高,对人大常委会会议履行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职责提不出真正有价值、建设性强的参考建议。

加强主任会议建设,目的是要真正发挥主任会议的职能作用,为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实效提供有效服务——按照主任会议的职能,即是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而不仅仅是把主任会议作为一种法定程序来完成。因此,加强主任会议建设,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尤其是在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实施执法检查、组织质询等方面,更要努力发挥好作用。为此,有五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会议召开的有效性。主任会议的组成人员是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是一种为数较少的集体,尤其是对基层人大常委会而言。因此,强调和科学设置主任会议有效召开的法定到会成员非常重要。否则,就无异于一般意义上的主任办公会。这也是强化主任会议法定地位、严肃主任会议形象的重要体现。

(二)会议议题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要紧紧围绕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同时制订主任会议的年度工作计划或召开会议的议题方案。确定会议议题的范畴,既要依据监督法的相关规定,同时又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来把握。只有强化主任会议议题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才能做到精心准备会期,确保会议质量。

(三)会议主体知情权的保证。特别是对监督法没有明确规定需经主任会议研究或向主任会议报告的内容,如有关工作机构对“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审议意见情况的意见、财经工委的财经初审意见及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初审意见的情况等,在实际操作中或制定具体工作程序时,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纳入主任会议工作范畴。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服务职能,特别是要积极协助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做好会前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