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临床分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3:16

临床分析论文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磨牙症

磨牙症,指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醒着时有无意识地磨牙习惯者。磨牙症可对患者的牙齿、牙列、牙周组织、口颌系统的肌肉组织以及颞颌关节造成损害。自上世纪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所用方法各异,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对其病因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未明确。

1心理因素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情绪的功能。磨牙症及其牙合习惯被认为是由紧张及其它精神压力引起的。故情绪紧张是磨牙症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当愤怒时,通过咬牙来表示受挫是人类的本能。由于精神压力是内部的、无意识的,故磨牙通常也是无意识的动作。有学者提出,当个体逃避潜意识的心理压力时,在梦中和睡眠时会出现磨牙。并认为磨牙是心理受挫折的一种表现。从精神心理角度讲,磨牙症代表一种情绪状况,特别是惧怕、生气、愤怒、敌对、抵触以及悲观及其它各种情绪,这些人从其潜意识中表现心理状况,所以是一种心理受挫和不满意的指征。

笔者对50个磨牙症患者和48个对照者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结果表明:

(1)磨牙症者有较多的焦虑成分,同时表明磨牙症者将挫折转向内向,而非磨牙者趋向将挫折转向外向,某个物体或个人。

(2)磨牙症患者情绪更不稳定,显示出更注意琐碎的事情。

(3)夜间磨牙与白天的压力水平有关,白天的紧张程度减少可使夜间磨牙减少,同时也证明了环境心理压力可引起肌肉紧张增加。

总之,上述多种因素,特别是焦虑、紧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可能是磨牙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2牙合因素

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而微小的牙合创伤和牙合缺陷将在神经质的个体中引起磨牙习惯,牙齿缺失、过长、不良修复体等均可引起磨牙习惯。在儿童,创伤、乳牙或恒牙的不完全萌出可引起磨牙症,在成人认为磨牙是由于牙合不完善引起的。当伴有精神紧张时,任何牙合干扰均是磨牙症的触发因素。

也有一些学者对牙合干扰与磨牙症之间的关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口颌系统在牙齿受到刺激后,通常的反应是开牙合而不是闭牙合。牙合干扰本身不会引起牙齿“无意识”地磨除有害干扰,所以认为牙合干扰不是磨牙症的病因因素。此观点也被试图通过调整牙合缓解磨牙症而未成功的试验所证实。研究指出,由于在睡眠中感觉功能降低,牙合干扰不会引起中枢的感觉输入。磨牙症似乎不是由于牙合干扰产生的信号输入引起的。因此认为,牙合因素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引起磨牙症的媒介。因此,对于牙合干扰与磨牙症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中枢神经机制

早在1961年有学者实验研究了动物深麻醉下的神经机制,做了将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磨牙症机制的最初尝试。成功地通过电刺激兔子的大脑皮层颌骨运动区,引导出与磨牙运动类似的颌骨运动。指出皮质颌骨运动区一些部位脑细胞的不正常兴奋,是导致磨牙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对磨牙症的研究更加客观。用微型发射传感器粘着在牙齿上,用于睡眠研究。以睡眠中的牙齿接触为信号,并做肌电活动记录。结果表明,肌电的高活动周期在所有人的整个睡眠周期中发生。睡眠中的牙齿接触与肌电的高活动期有关,且睡眠中的肌肉兴奋与快动与睡眠期有关。在睡眠中发生了3~4次,每次持续几分钟~1小时。因此认为,正常人及磨牙症患者在睡眠时的牙齿接触与试睡眠有关。

与磨牙症发生有关的唤醒刺激可能涉及皮质的颌骨运动区和穹窿回区。脑干的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贮存源负责唤起行为,而中枢网状结构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贮存源对脑电活动型的保持很重要。如果在从睡眠到清醒的转移过程中,黑质纹状系统中的多巴胺贮存源皮质的颌骨运动区给予一个有力的推动,磨牙症可随时发生。另一方面在唤起反应上,中脑网状结构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是把睡眠中大脑功能组织到一种正常状态。在某种情况下,其发动中心的正常功能强于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唤起,磨牙症可能被抑制。另外,对患帕金森氏病的患者用左旋多巴胺进行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磨牙症,停止或减小剂量,磨牙停止。以上证据支持磨牙症的中枢机制理论。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本组用美沙拉嗪治疗非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36例,1g/次,3次/d。结果完全缓解25例(69.44%),有效6例(16.66%),无效4例(11.11%)。1例急性爆发型合并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在我国近

年来有增加趋势[1]。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3~42岁,平均32.5岁。病史:6个月~12个月16例,13月~24月8例,25月~30月6例,31月以上6例。本组病例均为非初发型病例。

1.2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大便次数最多12次/d,最少3次,平均6次。有腹痛-腹泻-疼痛缓解的规律。贫血28例,低蛋白血症16例。肠外表现:外周性关节炎4例,口腔复发性溃疡3例;全部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治疗经过:本组患者均不规则的应用过柳氮磺吡啶。

1.3临床分型慢性复发型28例(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慢性持续型7例(症状持续,间以加重的急性发作),急性爆发型1例(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有并发症)。

1.4方法患者用美沙拉嗪片3.0g/d,分3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同时给予泼尼松40mg/d。治疗前后均行血、尿及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疗程结束后7d内给予结肠镜活检。

2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2000年重庆会议标准: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2.2临床结果完全缓解25例(69.44%),有效6例(16.66%),无效4例(11.11%)。1例急性爆发型合并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

3讨论

3.1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1.1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3.1.2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在排除上述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UC。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或)黏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和钡剂灌肠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可诊断本病。

3.2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虽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已知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在UC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活动期肠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同时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破溃,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溃疡。造成组织的损害,使肠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甚至因为癌变。

3.3美沙拉嗪的药理作用美沙拉秦主要是通过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E及自由基的产生而挥抗炎作用,5-氨基水杨酸(5-ASA)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药物成分[2],与柳氮磺吡啶(SASP)片比较,国产美沙拉嗪肠溶片不含磺胺吡啶,系pH依赖性缓释剂,可定向在回肠末段和结肠释出。治疗UC的有效成分5-ASA,在结肠局部发挥抗炎作用。SASP是传统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可控制70%左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和诱导缓解.新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与柳氮磺吡啶相比同样有效.在其治疗的50%~75%患者中,病情明显改善,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但是,由于美沙拉嗪价格较贵,对初发型的病例,且家庭状况较差者,建议使用柳氮磺吡啶正规治疗,仍然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3],只是要注意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6-412.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3

1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主观层面的原因

1.1.1护理观念陈旧落后现代护理的进步,促使“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观的转向,也促使单一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扩展,因而,全体护理人员应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念,高度重视和积极尝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情形中,个别医疗单位或部分医护人员深受旧护理观和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延续重治轻防的陈旧观念,对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服务意识缺乏、教育方式单调和教育内容泛化,更无法进行积极的经验总结和合理的创新。

1.1.2工作角色认知片面随着护理观的演变和护理模式的扩展,护理人员的工作角色和职能范畴由单一趋向多元,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仅仅要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承担为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护理工作,而且要扮演教师和顾问的角色,对患者及其家属等相关人群实施健康教育,护士有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对患者等进行健康教育[2]。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但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角色和职能范畴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就必然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应采取的合理对策认识不足,执行起来就会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1.1.3经验不足,技能匮乏护理健康教育系交叉性应用学科,医学、护理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当前护理队伍学历相对偏低,知识面狭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涵产生误解,将其同卫生教育,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无法针对患者和健康人群开展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

1.2护理人员客观层面的原因

1.2.1时间保障不力当前许多医院都对护理编制进行压缩精简,致使在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人员编制不足,数量不够,护士工作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治疗、护理工作量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

1.2.2学习机制欠缺护理人员参加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女性护士家务繁忙等也导致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技能老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影响实施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1.2.3资金支持不到位我国虽然在《护士注册法》中规定了护士的进行健康教育的职能,但在健康教育的经费来源上未予明确规定许多医疗单位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资料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明显缺乏资金支持。

1.3医院管理层面的原因

1.3.1质量控制办法模糊我国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明确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管理滞后,在人员培训、规范实施、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上均不完善,亟需改进管理体系,发挥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1.3.2未建立社区长效机制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临床教育,门诊及出院后健康教育薄弱,缺乏长效机制,要真正实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仅靠临床教育难以完成,必须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2对策

2.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护士从被动地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3]。

2.2鼓励学习,提高技能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知识和技能领域教育,临床护士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护理健康教育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才能适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医院要重视、支持护理工作者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参加短期培训、学术讲座,鼓励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及成高护理、自考函授班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学以致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序,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保证目标实现;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护理工作者要加强自修、自学,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2.3讲求技巧,营造和谐健康教育要实现内容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护理人员要掌握护患交流的技巧、知识灌输的技巧,以适当的教育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故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家庭状况,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对疾病各个阶段的反应,灵活机动,做好指导性工作,确实解决患者的需求,医院及护理部可以制定医、护、患沟通手册,人手一册,组织学习并考核,经常举办一些护士行为规范、沟通交流等示范讲座来支持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各科还可根据专科特点制作专科健康教育资料,悬挂于病房中让患者阅读,各科走廊显眼处设健康教育栏,每两个月更换一期,使患者及家属都受益,护士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高,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

2.4完善管理,提高质量医院应进一步运用管理科学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落实责任,实施健康教育目标责任制如制订健康教育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计划及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标准,周密组织计划实施,定期检查和效果评价,及时找出不足,纠正偏差,使健康教育制度化、程序化。其次,做到护士的职称、学历和继续教育要求相吻合,提高各级人员的教育能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管理考核方案要明确质量目标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到位,质量提高。再次,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健康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对健康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及质量控制。护理部门应重视对健康教育质量的控制,通过下科室定时和不定时的检查和抽查,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反馈到每个执行护士,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

2.5重视科研,努力创新医院护理部门要加大动员,提供支持,努力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对日常临床护理的经验及总结归纳,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尽快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医疗机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雷杰.护理健康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4

1.1考试总分及各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由表1可见,本次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平均分(73.33±11.54);名词解释题满分30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13分,平均分(24.00±3.12);单项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6分,平均分(30.68±4.63);简答题满分30分,最高分27分,最低分8分,平均分(18.65±4.43)。

1.2正态性检验和频数分布:KS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Z=1.231,P>0.05,表明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由成绩分布图1可见,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为40~44分2人,45~49分4人,50~54分20人,55~59分31人,60~64分41人,65~69分51人,70~74分73人,75~79分53人,80~84分60人,85~89分42人,90~94分21人,95~99分9人,学生成绩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典型的正态分布。

1.3试卷的质量

1.3.1效度:按照病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组织命题,构建完整的病理学试题库,教学秘书根据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试题库中选择考题。选择题采用单项选择题(5个选项),主观题由教学组共同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复核,本试卷中每个题目均能反映一个知识点,该试卷具有很高的效度。

1.3.2难度P: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难度为0.733,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8、0.767(校正0.709)和0.622,名词解释题难度最小,简答题难度最大。

1.3.3区分度D: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566,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区分度分别为0.902、0.970和0.955,且各题型与试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1.3.4信度α: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信度为0.927,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信度分别为0.866、0.797和0.809。

2讨论

2.1试卷的一般情况: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主编)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老师按照授课内容构建病理学试题库,依据与以往试卷重复率不超过25%的要求从试题库中选题。该试卷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基本涵盖了授课主要内容。考试时间2h,学生基本能做到按时交卷,主要集中在考试结束前30min内,考试时间安排合理。

2.2学生成绩分布:单样本KS检验是检验实验数据的分布是不是符合一个理论的已知分布,结果显示,Z=1.231,P=0.096>0.05,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此外,学生成绩分布图的拟合曲线也表明学生考试成绩呈典型正态分布。

2.3试卷的质量:本文从效度、难度、区分度和信度4个方面进行了试卷分析。效度即有效性,是指考试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能否有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本试卷的出题原则和改卷标准均显示其具有很高的效度。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得分率作为难度系数P,试题难则P值小,试题易则P值大,并以0.6~0.8较合适。

在本次试卷中,名词解释题(P=0.8)的难度较低,简答题(P=0.622)的难度较大,所有类型的题目以及试卷总体难度均在0.6~0.8,符合出卷要求。名词解释题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容易得到较高分数;简答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系临床、综合解析的能力,学生在该题型中得分较低,存在答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重点等问题,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区分度D即题目的鉴别力,指考试试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以学生在某题上的得分与考试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区分度,优良的试题区分度一般在0.4~1.0。在本次试卷中,各题型和整卷的区分度较为优良,且各题型与试卷整体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各题型均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信度α是指考试试题的可信程度,表明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于期末考试来说,α值在0.5以上即符合要求,本试卷的各类型题目和整卷的信度均在0.5以上,表示考试结果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试卷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考试结果可信度高,说明试卷质量较高。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5

稽留流产(missedabortion)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1],是自然流产的一种特殊类型。造成稽留流产的原因很多,但机制尚不明确。稽留流产在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一方面因胚胎组织可能机化而与子宫紧密相连,不易剥离,造成清宫困难,术中易出血;另一方面传统的清宫方法需要在扩宫之后才能进行,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并加重对机体的损害[2]。由于现代女性婚育的年龄普遍推迟,一旦发生稽留流产,怀孕年龄将继续推迟,往往成为高龄孕妇,孕期合并症增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探讨发生稽留流产的高危因素,预防稽留流产的发生,对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根据病史、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及多普勒超声确诊为稽留流产的住院患者84例。

1.2研究方法由经治医师询问患者并填写调查表格,整理登记。主要了解患者的年龄、人工流产次数、宫颈疾病、6个月内宫腔操作史或服用避孕药物、停经时间、阴道出血、是否曾保胎治疗、服药时间、是否服用叶酸片及治疗经过。

1.3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非参检验的Binomial过程,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稽留流产与年龄84例中25~29岁32例(38%),<25岁和>29岁为52例(6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8)。

2.2稽留流产与既往妊娠及人工流产次数84例中初次妊娠32例(38%),2次或2次以上妊娠52例(6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8)。既往无人流病史者40例(48%),有人流病史者44例(5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744)。

2.3稽留流产与宫颈疾病84例中合并慢性宫颈炎者60例(71%),无宫颈疾病者24例(2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4稽留流产与6个月内宫腔操作史或服用避孕药物84例中6个月内有宫腔操作史或服用避孕药物者62例(74%),无此情况者22例(2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5稽留流产与停经时间84例中停经天数<70d者12例(14%),≥70d者72例(8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6稽留流产与阴道出血84例中主诉有阴道出血者68例(81%),无阴道出血表现者16例(1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7稽留流产与是否曾保胎治疗84例中停经后有黄体酮保胎治疗经过的12例(14%),无保胎经过的72例(8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8稽留流产与服用叶酸片的关系孕前或孕期服用叶酸片者20例(24%),未服用者64例(7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稽留流产与年龄、既往妊娠及人工流产次数、既往宫颈疾病、6个月内是否有宫腔操作史或服用避孕药物等均有明显关联,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加强围孕期的宣教,科学避孕,珍惜第一胎,对减少稽留流产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稽留流产患者就诊时多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诉,多发生在停经70d以后,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不能盲目给予无意义的保胎治疗。另外稽留流产患者多有早期妊娠先兆流产经过,部分先兆流产患者有用黄体酮保胎治疗的经历,激素的治疗和稽留流产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探讨。本研究分析了稽留流产患者中早期行黄体酮保胎治疗的例数,发现其明显少于未行保胎治疗的例数,故尚不能认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和稽留流产有直接关系。保胎治疗不是造成稽留流产的原因,同时,保胎治疗并不能改变稽留流产的妊娠结局。另外孕前或孕期服用叶酸片的例数明显少于未服用叶酸片的例数,提示服用叶酸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稽留流产发生的风险。叶酸片的服用和稽留流产的发生率之间是否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尚需要临床研究病例的进一步累积和探讨。本组在稽留流产治疗上选择药物流产联合清宫术的方法,为了防止清宫不全,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均预约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取得满意的效果。药物流产选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二者配伍应用能明显增强子宫收缩和扩张宫口,有利于稽留流产机化组织剥离排出,在稽留流产治疗方面占有重要位置[3]。而药物流产联合清宫术治疗稽留流产不仅减少了扩宫所引起的痛苦,而且避免了子宫长时间出血及多次清宫引起宫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根据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提示,若入院时阴道出血量超过平素月经量,或妊娠物自行流出后阴道出血量超过平素月经量,则立即给予B超指示下清宫术或钳刮术。若服药途中出现阴道多量出血、妊娠物流出不全、超声证实为不全流产,或者服用米索前列醇24h后无排出物,均应行清宫术或钳刮术。本组未能如期服用完米非司酮片即出血增多或有组织样物排出者有48例(57%),按序贯方法服用药物如期清宫的有36例(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应及时向患者交代病情,密切注意阴道出血及组织物排出情况。本组患者均一次清宫,出院前常规做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宫腔线清晰,宫腔无残留组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

2马艳萍.米非司酮在过期流产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5(31):315.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6

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医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的过程[1]。因此,笔者想通过该调查了解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成均,余倩.加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培养高素质卫生检验人才[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57-758.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7

临床学习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履行医生“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更要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但要在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教育学生,更要从医德修养和思想品行上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教风促学风,以师德促医德,从而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夯实基础。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其师德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经历过专业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师德修养的反复锤炼。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教师承担着医务工作和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前者,必须有关爱病人、勇于奉献、坚持操守的品质,作为后者,必须有关心学生、坚守信仰、不断进取的意志,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层面,全面提高素质,以满足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而这些是以师德作为核心支撑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它以内在驱动力的方式促使临床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教育目标。

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或“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尚师德的孵化器,反之则是滋生不良师德的温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使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扰乱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之滋生,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这些负面现象对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产生了强大冲击,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断被弱化,尤其是临床教师,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具有社会接触性,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纷纷扩大了招生数量和规模,而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矛盾。高等医学院校素以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生师比例的一再提高,加大了临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在带教病例和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每个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机会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带教授课任务,与学生在思想层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日益减少。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走向边缘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的表现日渐明显。和一般专业教师不同的是,临床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以教学医院为主,因此,教学医院对临床教师师德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虽然目前各教学医院一再强调用人要德才兼备,但具体到人才引进、教师管理、业绩考核、职称职务等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显性条件,忽视了其职业理想、思想素质、师德师风等隐性条件,在无形中也助长了部分临床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技能、轻师德的思想,只重视身为医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作为教师的师德素质的培养,平时有限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师德问题从认识根源上长期被忽视、形同虚设。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职前教育,轻在职教育的现象,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师德规范和评价标准,更未细化到临床教师这一群体。在传统的师德教育内容中,往往以政治要求代替职业道德要求,枯燥乏味、缺乏时代印记,偏向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过于神圣化、模范化,缺少现实精神和职业特色,使大多数普通教师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共鸣,削弱了师德教育作用。[5]同时,除简单的岗前培训内容外,师德教育大多采用空对空的集中理论学习等传统形式,方法单一,缺乏道德实践性,从而使得师德教育缺乏实效。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8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有181名女生(88.3%),24名男生(11.7%)。住宿舍的109人(53.1%)最多,和父母一起生活的51人(24.9%),住校外43人(21.0%),住亲戚家2人(1.0%)。成绩方面,平均分数在70到80分之间的有92人(44.9%)最多,80分以上的有13人(6.3%)最少。专业满意度方面,一般的是80人(39.0%)最多,满意65人(31.7%),不满意51人(24.9%),非常满意9人(4.4%),护理专业入学动机方面,就业98人(47.8%)最多<Table1>。2、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程度(1)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数为130.47分,次要因素占的比例分别为:理解能力47.63分,管理能力48.15分,意义赋予性34.69分。(2)研究对象的临床实习压力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3.40分。5个次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实习环境4.04分,最高,之后是实习业务压力3.93分,不值得学习的行为3.74分,对人关系问题2.65分,与患者的矛盾2.64分<Table2>。(3)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间的关系。综合能力分数与临床实习压力分数呈现出负向关系(r=-.41,p<.001)临床实习压力和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r=-.24,p<.001),管理能力(r=-.38,p<.001),意义赋予性(r=-.42,p<.001)。<Table4>.3、造成临床实习压力的原因要找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的普遍特点中表现出较大差异的性别、专业满意度及其关系的分析中,呈现出较大关系的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管理能力,意义赋予性作为独立因数来实施大众回归分析。独立因数中,明目因数作为可变因数处理,评测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结果为分散膨胀因素1.04-1.78。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最终确定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变数为意义赋予性(β=-.02,p=.001),专业满意度(β=.09,p=.019),管理能力(β=-.01,p=.044),他们对临床实习压力的说明力度为21.5%<Table5>。

二、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在130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比工作压力处于高危群的护士要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护理专业的学生会因临床实习和课业负担面对更多的压力,考虑到压力与综合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以有效应对压力。本研究的对象是在护士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城市的综合医院实习,并作为替补护士的情况较多。但是护理学校没能尽到培养优秀护士的责任的问题也被广泛认识到,接受了正规护理教育的新护士达不到医疗机构的要求的评价会增加教育及实习医院间的紧张气氛,对这两个机构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影响。因此,学校和实习医院在培养未来的护士这方面有着共同的责任,通过二者间的深层次理解和充分的协商形成共同构建实习教育的伙伴。学校有必要确保实习医院内部有良好带教能力的带队人,从而减少学生因负面形象及实习负担而产生的压力。专业满意度方面,满意度越高,综合能力越强。与之前的研究类似,工作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越多综合能力就越差。对专业满意度越高临床实习压力就越低。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希望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习进行应用,这种动机强烈,对学习有更高的热情,也能积极对待临床实习。认识到压力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因能有效处理、应对压力,可以减少临床实习压力。

三、结论及建议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9

【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合胞病毒肺炎主要以阵发性喘憋和伴有两肺广泛的喘鸣音为临床特点,严重者可以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2006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配以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年龄3月~6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将66例患儿实施单盲临床研究。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均口服清肺口服液。清肺口服液配方由炙麻黄、杏仁、生石膏、葶苈子、桑白皮、紫花前胡、制僵蚕、丹参、虎仗、拳参组成,上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口服液制剂要求,经蒸馏收取、煎煮浓缩、乙醇浸泡回收等工艺,每剂制成100mL,3月~1岁每次10mL,1~3岁每次15mL,3~6岁每次20mL,每日3次;加用不含抗病毒抗菌药物的澄清静脉滴液,每日1次。对照组均采用三氮唑核苷注射液(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1202),按每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加用不含药物成分的口服液安慰剂,用量服法同清肺口服液。两组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菌、抗病毒药物,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AS9.13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差异。

二、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肺炎喘嗽的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评价。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症积分为0;显效: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主症积分减少≥2/3;进步:症状体征减轻,主症积分减少≥1/3,但<2/3;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

2.2治疗结果两组患儿都经过10d的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9例,进步1例,无效0例,治愈率70.5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2例,进步9例,无效2例,治愈率28.13%,总有效率93.75%。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

三、护理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亲切地与患儿交流,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护理人员产生亲近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情,主动、安心地接受治疗与护理。

3.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屋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与睡眠,各项检查处置应集中进行,避免过多哭闹,以减少耗氧量和减轻心脏负担。

3.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经常协助患儿改变,并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其咳嗽,以利痰液的咯出。也可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咯出。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等情况立即给氧。

3.4饮食护理给予富有营养及维生素的流食,如人乳、牛乳、菜水和果汁。患儿因高热呼吸增快,丢失水份较多,故应适当地多补充水分。不宜大量食用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及辛辣之品,以免助热生痰。重症肺炎患儿喂食、喂水、喂药时,应将患儿抱起呈斜坡位,少量勤喂,下咽后再喂,以防误吸窒息。

3.5降低体温监测体温变化,高热者给予口服退热药,必要时实行物理降温,并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3.6密切观察病情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按时给患儿服药,以免影响疗效。由于小儿抗病能力较差,尤其是小婴儿病情容易反复,当发现小儿呼吸快,呼吸困难,口唇四周发青,面色苍白或发绀时,说明患儿已缺氧,为病情加重的表现,必须及早抢救。

3.7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其合理喂养,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以改善呼吸功能。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寒冷的季节或气温骤降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并定期健康检查。

四、讨论

RSV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发病率高,RSV感染除了病情较重以外,还能发生持久的免疫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针对RSV的抗病毒化学药物单一,并且作用有限。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我院应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说明清肺口服液是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有效药物。小儿患RSV肺炎,症状重,病情变化快,需护理人员正确的评估,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主要是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患儿服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病情变化,才能配合医生为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因此细致的护理在小儿RSV肺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玲,李志山,桂玉平,等.肺清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症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8,27(10):660-6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1

[3].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和评价(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