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30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名称: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

学生姓名:yjbys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图表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xx.9.10选题

2、20xx.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xx.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xx.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xx.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xx.3.30论文定稿

7、20xx.5.1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15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5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10]CharlesT.Horngren,GaryL.Sundem.WilliamO.Stratton.IntroductiontoManagementAccounting,PrenticeHall,12thEdition

六、指导教师意见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集团公司 资金管理 模式

一、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概况

(一)集团公司的含义

集团公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主要是由产权和股权关系形成的。集团公司是有别于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的概念来源于企业集团,集团公司是一个主要是依靠产权和股权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其体系是全资和控股,是以母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企业集团主要依托的则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他的主要纽带是产权集合,是通过多层次的母子公司联合形成的。企业集团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法律上又有着各自独立的联合体系。集团呢公司从广义上来说是母公司和子公司通过产权和股权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它是母子公司关系形成的整体;狭义上讲,集团公司主要指的是在在集团公司中具有控股地位的母公司。本文主要从宏观上来分析集团公司,从母子公司的角度分析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在资金管理模式中产生的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

(二)资金管理概况

就目前而言,许多大型的开国集团都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来实现资金管理的,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集团公司内部的资金流转进行监督和控制,并结合实际保证自己资金的运转,帮助集团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我国集团公司中,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资金管理水平上与国外还有许多的差距,不断完善我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是必然的趋势。在我国,许多集团公司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漏洞,机构内部人员冗杂,分布比较散乱,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集团公司不能够更好的实现其资金的有效运转,这些不足之处影响着我国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产生许多问题,并在资金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上都存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二、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理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就提出实现管理者有效管理资本的理论,即委托理论,他的产生主要是结合企业经营者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通过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激励问题,委托理论进而主要研究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企业激励人。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者在委托理论里认为他们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在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他们的利益追求是有所不同的,企业所有者所追求的是不断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经营者所追求的则是实现薪酬待遇不断扩大,并最大化减少工作时间。对此,其二者的关系是有所矛盾的,在企业的所有者那里,他不能充分的了解到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具体行为,往往通过加强管理,不断增加激励的形式来实现控制内部员工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成本。这种委托的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集团公司委托理论存在于企业出资人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之间,同时在母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也存在委托。在资金管理中通过进行层层的资金管理控制,形成许多委托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激励管理上的困扰,为了减少委托,集团公司往往进行监督和约束,在资金管理中进一步降低成本,由于成本的存在,集团公司就必须采取相应的资金管理模式,通过集中管理、集权或分权的形式对资金进行管理。

(二)产融相结合的理论

产融相结合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它主要是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把资金进行合作,实现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参股的行为。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趋势,这种经济理论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中得到证实。这一理论的最早起源是马克思和列宁所研究的产融相结合的理论观点,认为一些产业资本服务的资本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产业资本不断发展成为了借贷资本,然后,通过激励的竞争实现部分资本重新回到企业,成为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撑也可以享受经营成果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产融结合理论对于企业资本以及企业在银行信用方面实现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在我国,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产融结合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建立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银行等等来实行产融相结合,通过实现集团公司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降低成本、灵活管理、提高效率等等。

(三)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主要是进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的研究,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国外经济学理论家,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马赫鲁夫(Myers and Majluf),阿尔钦(Alchian)等。威廉姆森通过分析信息获取、资源配置以及市场环境的适应性,找到外部资本市场被内部资本市场所替代的原因。马赫鲁夫等通过论述企业并购的原因,查找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以实现企业通过兼并来建立内部资本市场。阿尔钦通过通过研究电气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找出内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更好的辨别出内部资本市场中资金额使用者和借贷者,从而更好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新兴国家开始采用这一理论,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实施运用。在我国也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许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在我国的融资通道中许多融资渠道还并不通畅,企业和外部资本市场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更好的缓解企业潜在的压力,进一步更有效率的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进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一个实践平台,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模式指导思想不一致

集团公司的主要特点就是母子公司,在母子公司的集团里,拥有许多成员,分布相对比较广,各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发展进度是不能保持一致的,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是集团下的一个集团,在资金管理上拥有自身独立的体系,子公司根据各自的发展程度采用相应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集团公司内部发展比较好的子公司一般比较注重先进性的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但是一些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子公司在资金管理体系上不能与其它保持一致,因此,在资金管理模式上不能实现统一性,一些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就我国目前而言,许多集团公司在网络建设上还比较落后,集团公司的成员结构比较冗杂,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信息的收集往往以来的是比较传统的报表形式,这一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监督控制不够流畅

集团公司长期以来人员相对比较冗杂,形成多头开户的现象,在资金的管理控制上不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在长期的经济运行中,资金在账外循环,流动不畅通,获取信息的难度较大,不能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在缺乏监督的过程中,不能够准确的进行现金流动的预算,不能够作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分析和管理,集团内部资金闲置下来,出现资金短缺,引起理财失控,产生大量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集团公司在财务费用方面始终居高不下。

(三)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在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系统中,没有实现统一的资金管理信息平台的运用,不能够更好的进行财务资金调控和管理,信息在传递上不畅通,使得财务、资金以及投资和融资的信息不能够有效的集中起来,企业的决策者就无法有效的管理、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这样使得集团公司虽然存在,但是却没有正常发挥作用,许多结余资金沉集在银行里。出现亏损的单位因无法实现资金管理和及时结算,使得拖欠大量的货物或贷款,引起信用下降,金融机构也无法实现资金的有效支持,导致其他单位不能正常的运转。

(四)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长期以来,集团公司在信息收集上缺乏科学性,不能实现实时有效的监督,这样在掌握实际情况的过程中就不能及时准确。在没能及时掌握并反馈具体办法的时候,子公司在经营中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援助,这样通过自行向金融机构借贷,这样使得外部的一些金融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到内部资金管理中来,久而久之,就不能充分发挥出集团公司整体进行资金管理的优势来。

四、完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结合实际采用资金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的主要特征值母子公司,在公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子公司不断成立,因此,对于子公司的资金进行管理已经成为资金管理的重点。在实际中,资金松散管理影响了集团公司对所辖企业的控制和监督,效益好的子公司希望摆脱集团的束缚,然而,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则要求实现集团对其在政策、资金方面更好的支持,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资金有效管理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在采用资金管理模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准确结合本集团公司的实际采取相应的资金管理模式,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资金管理,这样对于企业实现效益是十分不利的。这样,松散的资金管理模式就会引起集团公司出现信用不足,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现象的产生。

(二)完善子母公司单位管理模式

进行统一资金调控是有效实现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通过进行统一的资金调节和控制管理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闲散的资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内部资金的欠缺,更好的进行调剂。进行统一的资金调控能够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资金优势的发挥,通过实行统一的单位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大规模的资本运作,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不仅这样还能够降低外部贷款的金额和数量,进一步减少财务费用的浪费,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在集团内部银行开设账户,把各单位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上缴到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对内部银行的存款和各单位进行支付货币时做出统一规划,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剂和分配,在词过程中保证支出的资金有效的发挥作用。进行财务公司的方式主要就是进行内部成员之间的结算,集团根据实际需求通过财务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实时针对内部成员的单款或收款进行宏观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三)进一步实施网上银行资金管理模式

在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手段比较先进,因此,在进行财务资金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监督,还能够推动管理层级的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高效快捷的运用技术手段来管理资金。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上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资金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资金管理模式无法实施。另外,由于银行网络结算业务相对于国外来说还不不够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集团公司进行资金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公司结算平台能够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优势,网上银行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的方式,财务公司若是没有自己的大额度支付系统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集团公司财务资金管理的效率。通过先进的网上查询系统和转账系统,更好的完善财务的结算。

(四)实施合理配置“权利”的有效模式

在集团公司资金管理过程张,过于分散的资金流动会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对于一些高投资高产出的集团公司来说,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一些过于分散的资金流动容易限制企业资金的有效循环,这样引起内部结算中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拖欠内部单位的货款,这样缺乏有效的集中管理体系对集团公司资金造成限制和阻碍,以至于无法实现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合理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就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公司的权责和利益,充分考虑子公司的利益,进行因地制宜的资金管理,将分权与集权实现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可以对相对玉母公司而言一些比较重要的子公司可以获得一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在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中保持与母公司的高度一致性,这样在集团公司的组织框架结构中不仅管理效率提高了,而且资金控制的方式方法在增多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增强集团公司的实例。

参考文献:

[1]吴大锟.金融资本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2]王定迅.企业资金管理模式运作研究[J].中州审计,2003

[3]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牛艳萍.强化企业管理资金管理是关键[J].甘肃科技,2004

[5]黄辉,陈兴述.论现金制的财务预警分析[P].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

[6]王乐遐.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控制[J].北方经济,2003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创新;财政资金;会计集中核算

一、前言

一般来讲,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与创新被誉为我国公共支出政策改革的三驾马车。当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如何加强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总库检索(核心期刊及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在2002-2013年期间,以主题“国库集中支付”为检索条件进行统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50篇,其中期刊论文727篇,硕博论文223篇。总体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001年,由国库分散收付制度转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试点开始;2006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发展阶段,比如国库现金管理出现;2008年至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进入了相对停滞的瓶颈期。

(一)时间分布分析

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情况和被重视的程度大小。笔者选取的的具体时间分布见表1。根据表1,可以判断出近两年人们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研究进入了平稳下降的阶段,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整体运行平稳所致。

(二)论文的来源统计分析

财政类的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比重很大。此外,硕博论文数量占比也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标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感兴趣,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探索该课题。

(三)机构统计分析

通过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形成了官产学研共同对国库集中支付问题重视的局面,尤其是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相对集中。

(四)中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笔者对950篇论文所涉及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归类,得到的数据如表4所示,发现从我国高校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重很大。

三、论文的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检索、总结,发现国外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研究主要是以本国既定的政治体制框架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在借鉴国外国库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国库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和相关的构建思路,具体如下:

(一)从加强国库资金管理的视角

曹伟(2002)、沈光勋(2003)、王星飞(2004)、肖卫坤(2006)、叶丹(2007)等分别对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税款占压现象很多,预算收入资金长时间库外运转;对预算收入退库的监督力度不够,国库资金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对财政拨款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及分配等。马慧、高建设、李晓妮、尹莎莉、负莹环、杨龙、王桂玲、王延红(2009)专门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供给渠道单一、多头管理、监督不力、结构不合理及投资绩效评价工作滞后等,并从投资决策、组织管理、监管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新型模式。韩(2010)以某沿海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提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实施原则和运作模式。袁庆海(2012)透过当前我国国库资金规模急剧扩大问题,针对如何保证中国国库资金安全、平滑国库资金经济效应以及提高现金管理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从我国高校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视角

寇铁军(2002)、李化(2003)、贾艳梅(2004)、包尧兴(2004)等分别对2002年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石油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邹长城等(2005)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陈恒永(2009)从我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结构困境切入,提出了路径依赖思考。徐孝民(2010)基于组织定位和活动规律的视角,对高校财务运作方式进行了传统分散支付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比较分析,从而提出了高校循序渐进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韩娜(2011)提出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我国高校产生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校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即社会组织属性、职能及教育改革方向等直接导致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问题。荆璐璐(2012)对包头市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内容,比如支付方式以及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对包头市高校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具体影响。

(三)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视角

汤孝军(2002)、齐守印(2003)、刘扬林(2004)等认为国库资金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凭证风险、入库风险、支付风险及核算风险等,提出了需要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财、税、库、行通力协作以及人员培训经常化为保障的多种监管方式,并且强调需要加强财政事前、事中监管的国库全过程动态监控体系,从而有效保障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及透明化。崔文瑞(2007)、吴敏强(2008)、王维民(2011)、潘艳军(2013)等分别从国库资金风险的成因及对策角度指出国库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制度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监督管理风险和人员风险等,就新时期如何找准国库资金风险点,最大程度降低国库资金风险度,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做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四)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视角

赵鹏华、朱苏荣(2000)在国外实地考察后发表了一系列考察报告,指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何苗(2011)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学习和分析,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统一由中央银行设置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来管理政府财政资金,而且根据不同管理需求,都在国库单一账户下又设置了多层面的分类账户,对政府资金的运作进行全面监督。于俊(2011)鉴于我国与巴西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对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与管理、国库支付程序等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从试点单位调研总结的视角

王俊峰(2001)结合陕西省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基本做法,实证分析了现阶段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王坤球(2009)以在长沙地区率先进行支付改革的湖南省浏阳市(县级市)为例,对浏阳市支付改革的模式、特点、成效和经验进行了全面介绍,对于县一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华利(2011)对山东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在账户设置、资金运行、银行、国库现金管理、国库监控机制、配套改革措施等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周玉坤(2013)以秦皇岛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案例为背景,讨论了秦皇岛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现状及改革成效,能够对其他省市的国库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赵灿灿(2013)以济宁市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合改革为研究主体,系统分析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六)从国库制度运行分析的视角

王敏(2001)、王彩琴等(2003)、马海涛(2004)认为国库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逐步实现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由国库统一集中收付,并从收缴制度、支付制度、预算制度、技术支持以及法制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雍君(2005)、马洪范(2006)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运行体系及管理方式,初步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国债赎回等一些市场投资工具和货币市场拆借等金融市场产品。徐春武(2007)在对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国库管理制度的可借鉴经验和我国国库制度的改革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国库制度改革的建议。杨崇才(2004)、胡勇(2006)、马维娟(2010)等对我国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俞剑梅(2013)指出深化国库现金管理改革,首先在国库余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从二级市场购买剩余期限较长的债券,从而降低政府债务余额并将节省利息支出;其次,要不断丰富国库现金的持有形式,在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比例。

(七)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效率评价的视角

王中敏(2002)通过河北省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纪实,阐述了从省级到市县级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叶斌(2006)基于深圳的数据,对国库制度改革后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加以评价,证实了国库制度的改革确实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效率。马小燕、王易闻(2009)就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效率问题,分别从兰州和陕西两个地区的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背景、现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突出强调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重要作用。张广见(2010)以河南省阳市为例,对国库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蔡敏红(2012)、邓祖华(2012)、郝刚(2012)等分别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化进行分析,对其具体影响和效果进行了肯定。

(八)研究述评

综上可见,我国对于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即改革背景与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等方面,许多财政国库支付制度的研究至今大都停留在表面问题,或是某单一问题,或是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来谈论财政国库支付制度,而对于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理论适用性、政策抉择和未来的改革取向等研究相对薄弱,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较少。不足主要表现在:

其一:研究大多囿于国库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理论介绍,对于如何与我国改革实践相结合问题缺乏适用性研究,加之研究的时段、区域、方法以及变量等各有不同,可验证性和实用性也不强,提出的参考价值也收到约束。

其二:研究方法缺乏对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容易出现多重共线性、内生性等问题,使研究结果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考察较多,但是仅仅局限于个案介绍。

其三:对国库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效评价的实证分析很少,综合全面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待深化补充。比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如何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内容多偏重于会计账务处理的问题研讨,而且研究不全面,不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四、结语

笔者对主题为“国库集中支付”的950篇论文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全面系统地对2002年-2013年国库集中支付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求实现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更深层次的理论把握和实践分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库制度改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资料量比较大,加上笔者精力和知识有限,在论文的选取及观点的摘录总结方面难免存在遗漏或其他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从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期刊、刊载机构以及关键词等统计信息中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周春凌.论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机制的建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

[2] 吴莺舞.浅议如何增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效益[J].会计师.2013(11)

[3] 王晓华.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2012(01)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4

摘要:迄今为止,关于金融制度差异与演进的较成熟的理论包括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和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前者强调法律渊源、法律传统是金融制度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后者洞察了金融制度的内生性质、利益集团的组织能力对金融制度差异与演进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与引申,旨在创造性综合出一种金融制度差异或变迁的社会经济动力学理论,以期能够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金融制度;“结构”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创造性综合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16-04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沉重的话题,尽管在1993年还有很多人对此存在怀疑,但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这样认为了(Zingales,2005)。在某种程度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成为一个公理性结论。不过,对金融发展现象的解释,迄今为止的所有相关文献都集中研究金融发展对GDP增长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Leville,1998,1999;Jayaratne和Strahan,1996),个别的也涉及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既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金融深化有赖于特定的金融制度安排(或特定的金融政策),那么为何世界各国的金融制度类型多样,金融深化水平差异明显?换句话说,好的金融制度安排为何在一些国家迟迟不能出现?既有的制度安排向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金融制度安排转化有何规律?在明确金融发展研究框架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从理论和政策角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角度看,只有理解了金融发展的原因,才能设计适当的工具变量来分析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政策角度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假如政策制定者不知道如何促进金融发展,而只知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系,意义终归有限度。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引入我国的两种关于金融制度差异与演进的解释理论进行比较与引申,以期能够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介LLsV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第二部分,概述Rajan、zingales的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第三部分,对金融制度差异与演进的两种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与创造性综合,试图发展一种更为丰富的金融制度演进的社会经济动力学理论。

一、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

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the structural theories of financialdevelopment)由哈佛大学经济系的拉・波塔(La Porta)、德烈・施莱佛(Andrei Shleifer)、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洛配兹・西拉内斯(Lopez Silanes)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维什尼(Vishny)(以下简称LLsV)1998年在“法和金融”(Law and Finance)一文中联手提出。在这篇奠基性文献中,近年来在法和金融领域十分有影响的LLSV组合以世界上49个国家为样本,考察了产权保护程度的法律及其实施质量与其法律渊源的关系,他们认为法律、执法机制和法律制度支配着金融交易。因为契约安排是形成金融活动的基础,与不支持债权人、股票持有者权利或不能有效执行契约的司法体系相比,保护投资者和履行契约的司法体系可能更激励金融发展。

LISV组合首先基于研究需要按照不同的法律渊源将49个国家分为不同的组别,确立了横向比较的对象。数据回归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各国的法律渊源不同,决定了各国对投资者产权保护程度的差异,从而最终导致了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好的“法律渊源、金融有关制度安排”决定了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拉・波塔等发现,在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与法律和监管基础设施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法律和监管基础又源于各国的法律渊源(拉・波塔等,1997)。他们的推论是:要发展外部融资,投资者需要得到法律和监管的保护。这一推论又得到后续研究的支持。例如,迪克和津加莱斯(Dyckand Zinialas,2003)的研究表明,在具有完善法律和监管的国家,内部人控制的私人收益比较低,这意味着外部的投资者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具有更低内部人收益水平的市场更为发达;保护外部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的法律与监管机制有利于金融发展。

从法律渊源上来看,LLSV组合认为,历史上英国普通法传统偏向私有财产所有者,所以英国普通法成为平衡国家权力而不是国家权力实施的工具。这种法律渊源激励了私有产权,因而鼓励了金融的发展。而大陆法民法体系下的法国和德国,强权政府通常会制定法律、政策和规章来限制私人部门的交易,从而制约了金融发展。

从资本市场具体运行来看,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不同会通过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以股票或债券融资的能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家企业发行股票或承担债务的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获得外部融资的条件。好的法律保护机制保证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上使投资者愿意以优惠的条件投资于企业。如果条件适合,企业会发行更多的股票与债券。在那些能给企业提供较好融资条件的国家,证券的价值较高,企业容易获得外部融资,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LL5V(1997,1998)指出,拥有较好法律保护的国家,应该拥有较高价值的证券及发达的资本市场。LLSV的回归数据分析显示,对股东法律保护较好的国家比保护较差的国家拥有价值更高的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均上市企业数目和更高的首发额。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LLSV(1998)在对49个国家所有权集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水平与所有权集中程度之间是呈显著负相关的。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普通法系(Common Law)国家保护水平最高,大陆法系的法国、民法系(French Civil Law)国家保护水平最低,而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民法系国家则处于中间水平。对应于不同法律保护质量的国家,公司治理的所有权集中程度呈现出很大差别,越集中的所有权对应于越薄弱的法律保护。关于为什么薄弱的法律保护会导致所有权的集中这个问题,LLSV等提供的解释是,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不力,则经理阶层可能攫取股东利益,如要有效限制经理阶层的攫取行为,所有者将留下大股权以便监督管理者;另一方面,缺乏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大股东要在金融市场上分散自己的所有权将非常困难,因为中小投资者将由于大股东的攫取而没有兴趣用金融投资去换取公司的股权。LLSV(2002)在《投资者保护和公司价值》(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一文中,利用世

界上最富有的27个国家数千家公司的数据,构造模型进行检验,用托宾Q测定公司的价值,用国家的法律起源及其特定的法规指数测定投资者保护的程度,研究了投资者保护和控股股东的所有权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在投资者保护很好的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多为家族和国家所有,由金融机构或分散股东拥有的企业非常罕见。该研究的一个关键结论是,在全球大公司的委托问题中,约束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攫取,比对经理无视股东利益醉心于建设自己的王国进行约束更重要,公司治理的“关键机制是保护外部投资者”。由此得到的一个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把金融市场放在一边不闻不问,不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好方法。而金融市场改革应当重视加强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这些保护来自法院、监管机构或者市场参与者本身。

二、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

尽管LLSV组合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实证支持,但这些证据又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好的法律和监管没有在所有国家得以采用?LLSV组合把其原因归为法律渊源、法律文化不同,认为正是这些社会结构因素塑造了不同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问题是,法律和监管的不同并不能归因于法律起源的不同。因为,如果存在政治意愿的话,民法国家同样可以很容易地复制这些法规。显然,或者那些法规根本不是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或者问题在于政治意愿的缺乏。另外,来自经济发展中的例证表明事实也并非如此。Rajan和Zingales(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在1913年,法国的民法典对投资者的保护并不充分,可是当时法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78%)是以对投资者保护充分著称的美国(39%)同期的两倍;这一对比在1980年代则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此时法国的这一比率(9%)不足美国的1/4;不过到了1999年,两国的上述比例已经变得较为接近(法国:117%,美国:152%)。对于法国和美国的股票市场在近乎一个世纪里出现的这种波浪式发展态势,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显然对此无法提出系统的解释。Rajan和zingales认为,要解释两国金融发展的这种“特异”现象,需要注意到同期美、法两国金融和非金融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后,Rajan和Zingales(2004)以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了金融发展呈现显著差异的内在原因: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采取种种限制措施强力阻挠金融发展。20世纪早期,为了保护本州银行既得利益,美国很多州禁止外州的银行在本州开设分支机构。这一限制银行间竞争制度安排使本州银行的经营规模偏小,风险承受能力低下,无力举办高风险的农业信贷业务。美国的金融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低谷。20世纪70年代,美国部分州的银行尽管还是不能在外地开设分支机构,但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大量投入应用,使银行可以向异地的客户提供借贷服务,实质上冲破了这一制度约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州银行业的既得利益集团被迫纷纷取消限制外州银行在本地开设分支机构的法规。美国国内陆续有35个州先后通过准许银行控制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ies)把银行的附属公司合并为分支机构以及在全州范围内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从而放松了以往在不同州之间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随着1994Riegle-Neal州际银行设立和分支机构开设效率法案(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的通过,银行业分支机构设立的管制放松达到高潮。于是,在20世纪末,我们目睹了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阻碍作用的削弱所带来的美国金融业飞速发展。

基于对美国与法国金融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证考察,拉詹和津加莱斯(Rajan和zingales)在《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系统地阐述了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与LLSV的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不同,Rajan、zingales认为,来自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所采取的阻挠金融发展的措施成为各国金融制度呈现显著差异的内在原因。

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尽管是从实证中归纳而来,不过,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最有可能行动的是一些有“共容利益”的小集团)恰恰解释了上述小集团稳定存在的可能。金融发展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一个很明确、很集中的小群体,具有足以影响政策的能力。他们具有限制金融的能力,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那些可以从金融发展中获益的人(潜在的经济竞争者)通常比较弱小、贫困、缺乏组织,而信息封闭分散的大众一则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二则由于搭便车问题,行动的能力几乎为零。首先,该理论强调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而经济现实定的金融制度兼具生利性和分利性,成为界定利益格局的装置;其次,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分化成集体行动能力差异较大的利益集团;最后,金融利益集团和其他产业利益集团的出现阻碍金融市场的自由发展,同时政府的角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利益集团权力博弈之中。“政府可以做好事,并不等于它愿意做好事”(Rajanand zingales,2004)。拉詹和津加莱斯的理论主要是来自民主国家的金融发展实践,然而,其对中国国有银行金融制度变迁的规律性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对金融制度差异与演进的两种理论的引申与综合

(一)对LLSV组合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的引申

尽管LLSV组合发展的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成为当今解释制度差异的经典理论之一,然而,从上文的分析中,LLSV组合把法律起源指标作为工具变量,并在同一时段对不同的国家进行横截面分析。这一方法的不足是不能观察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段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

从法律渊源的角度理解问题,LLSV组合设计的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中金融制度的演进显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恒定性较强,因为一国的法律渊源与法律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按照La Porta等为代表的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具有普通法渊源的国家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更为充分,从而具有更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上述结论的一个显然的含义是,给定一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因素(如LLSV组合强调的法律渊源和文化等)将在较长的时期保持不变,将不可能出现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然而,理论与实践的“悖论”至少表明他们对功能多样的金融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发展的国家差异的解释不够完全,尽管不能由此判定结构理论是不正确的。

这里的真正问题是,法律渊源是影响社会权力结构重要变量吗?LLSV对投资者法律保护差异的研究侧重于各国法律渊源的不同,从而得出普通法系国家比民法法系国家给予了投资者更强的保护这一结论。问题是法律渊源的不同造成对投资者

保护的差异应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如果是体现在法律条文上,而实际的回归结果却表明法律渊源变量比各项权利指标更具说服力,可见法律渊源变量决不仅体现在条文上,其实法律渊源与法律条文之间的联系已不断淡化。例如美国是案例法国家,其证券法却是成文法的形式,而且规定得十分详尽;转型经济国家则更典型,它们在转型中既采纳西方国家的法律(没有考虑渊源),又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可见法律条文不仅与渊源的关系在淡化,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并非完全外生于经济过程,尤其是转型经济中的法律并不是外生于政治经济过程的,它的制定与该国经济政治是相关的,制度之间是互补的(青木昌彦,2001)。比较法学者们认为,法系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表现在法律的历史、立法过程和法律文化,而不是法律内容。

另外,LLSV组合的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考察金融深化(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对法律制度对投资者所有权的保护,侧重于个体金融合同的制定、履行情况分析明显是一种微观视角。然而,金融制度安排承担着复杂的功能,生利性与分利性以及二者的具体配置与转化情况内置于特定的社会权力结构中,而权力结构不仅是一个微观问题(个体主义的问题),更是一个群体主义的问题,采用集体主义的方法论有其优势。

(二)对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的几点引申

拉詹等人的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是从历史逻辑中归纳而来,因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弥补了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的缺陷。然而,作为一种理论,还是需要形成一种推理严密的理论逻辑框架。在此,本文对该理论做几点引申。

第一点,金融发展、金融自由竞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整体理性的过程。如果这个社会是一个“原子”社会,个人的经济理性在经济实践中会趋近于社会整体理性。然而,个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制度环境下的个人、一定的利益关系下的个人。从“原子”个人的经济理性过渡到社会整体理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要经历个人的差异理性、实践演进理性、集团理性(社会关系理性、制度理性)等诸多环节。根本上在于社会中的个人是非同质的,在经济交往中会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在实践理性与关系理性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些稳定的利益系(利益集团),具备了集体行动的组织能力。而各个利益系维系组成规模、关系紧密程度差异较大,其行动的能力差别较大。这又导致政府(本身也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系)主导下的社会权力结构必然是失衡的。金融发展所依托的金融制度安排从表面上来看是中性的,任何一个利益系都要在其规制下组织经济活动。而金融制度安排却不是集体选择的结果,从制定到实施依托于特定的权力结构。因此,正是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化规律决定着金融制度的演进。

第二点,本文考察两种关于金融发展的因素决定理论,得出的一个基本的逻辑主线是金融发展需要一种特定的社会权力秩序。其不仅有利于创造充分竞争的权力结构,而且本身也内置于特定的社会权力结构之中。在既定的金融制度下,隐性分利小集团的出现(隐形集体行动),尤其是原来的生利集团转化成分利集团中一分子,也会使生利性的制度安排慢慢变成分利性的制度安排。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压力、货币的外生冲击、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生利性利益集团的成长等都是社会权力转化的重要因素,又催生着金融制度的创新。

最后一点,关于金融发展中政府经济行为的分析问题。从拉詹和津加莱斯的著作中,他们专辟一章“驯服专制政府”,考察的是立宪制政府组织形式(至少是西方意义上代议制政府)的形成过程和随后的金融发展情况。因此其理论的“特殊性”“案例性”色彩是难免的。问题是非代议制政府国家金融发展又有何规律,应当如何假设非代议制政府模型?政府这一社会特殊组织在金融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在既有金融制度下政府总成本收益的变化如何影响政府的理性形式?内生于社会权力结构中的政府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与各利益集团之间是何关系?本文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肯定会完善金融发展的现有理论。

(三)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学

本文对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与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比较与引申,根本目的在于在两种“理论”基础上创造性综合出一种金融制度差异或变迁的社会经济动力学理论。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侧重在法律渊源、法律传统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突出作用,把其设定为核心影响因素;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洞察了金融制度的内生性质、利益集团的组织能力社会权能的作用,但正如上文所述,“作为一种理论,还未形成一种推理严密的理论逻辑框架”。实际上,金融制度这一研究本体决定了其必须是“非决定性的、演进的学说”(Non-determinism Evolu-tionary Theory),只可能存在“过程的、演进的均衡”(Processingand Evolutional Equilibriums)(Nelson,Winter,1982)。制度动力学研究的前沿理论表明,“所有的变化都是作为某一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结构之结果出现的”(拉齐斯基,1996)。目前,一些重要新制度经济学家如诺思、奥尔森等,前者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后者提出了集体行动的经济学理论、压力集团的成长理论,他们的研究正日益转向到制度经济学的整体演进范式上来。现实的金融制度均衡只是一种静态均衡,社会权力结构、利益结构的演进过程决定着制度演进的过程,而金融制度安排的演变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水平。文化、法律渊源只是影响社会结构及其变动的一些因素,外来冲击、特殊事件、利益集团、政府与社会组织性质、技术进步的变化都会导致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制度安排及其实施。本文认为,金融制度演进的社会经济动力学理论可大大丰富对金融发展问题的认识,尽管我们的研究尚十分粗浅。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5

评选出的10名十佳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杜建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部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主要业绩:积极参与公司改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组织清产核资,为公司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积极推进公司上市,为公司顺利上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天脊集团评为“优秀管理干部”,2006年天脊集团给记个人一等功,2007年长治市总工会授予个人二等功。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企业投资;募资变更;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28-05

一、引言

企业投资决策是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公司价值和公司业绩,企业投资的非效率主要包括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企业投资行为,如融资约束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提出企业融资遵循内源优先的顺序规律,内部现金流影响企业投资水平,可能导致企业投资不足,降低企业价值。理论考虑管理者与股东、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管理者为了降低自身风险、提高自身利益,出于管理防御或构筑帝国动机等产生企业的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问题,损害股东财富。为此,研究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投资效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融资是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外部投资和内部资金产生的现金流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的水平,企业投资效率受到现金流的影响。

股权融资偏好、募集资金投向频繁变更以及投资效率低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和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将会直接或间接通过现金的变化影响到企业投资。在全流通时代,IPO、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实践中,一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和预期不一致,发生了募集资金的投向变更,即未在按照招股或增发说明书承诺的情况下使用募集资金的行为。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为了维护好的声誉而不会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即使变更募资投向也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情况非常少见,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现象比较频繁。股权融资的募资变更,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公司的现金流水平,进而改变投资决策。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不发达、政府干预过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化进程缓慢、政府主导资源的配置,不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均受到政府的干预,股权融资还需要政府的审批,融资受到限制,企业投资需要资金时将受到阻碍,而政策倾斜的企业将获得过多的资源,也会导致投资的非效率行为。法律制度缺乏对股东及债权人的保护,会加重企业的问题,影响企业投资效率。

借鉴Richardson[1]的研究模型,本文以中国2000~2011年发生募集资金变更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企业的投资水平进行衡量,实证分析了制度环境、募资变更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对已有相关领域研究的贡献:第一,通过募资变更这一视角考察企业现金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已有文献少有从募资变更影响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这一路径来研究企业投资行为,本文同时加入了制度环境的影响因素,考虑了制度环境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第二,研究募资变更的经济后果、市场反应和公司业绩的变化,企业投资作为公司重要决策,可以搭起募资变更与企业价值间的中介桥梁,使其影响路径更加清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在企业投资理论中,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解释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理论两种。Myers和Majluf[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由于外部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融资会受到限制,引起企业投资不足。Fazzari[3]等研究了其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发现企业投资与其内部现金流相关,并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了解释。Bebchuk和Stole[4]在信息不完全和短期经理人目标的假设下,对经理人的投资决策进行研究。认为信息不完全和短期经理人目标会导致长期项目的投资不足,也发现可能导致投资不足。产生过度投资还是投资不足取决于信息不完全的类型,当投资者不能观察到长期项目的投资水平时,经理人会选择次优投资;当投资者观察不到长期投资项目的产出时,会导致过度投资。

理论将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引入对公司的投资决策,解决相应的冲突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资决策效率。管理层和股东间的问题导致企业投资过度,Jensen(1986)提出了自由现金流理论,认为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NPV为负的项目,导致过度投资。Richardson(2006)构建投资预期模型采用大样本数据,研究表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问题来自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问题。彭文伟等[5]发现最终控制人影响企业投资,俞红海等[6]在研究股权与公司投资时,发现股权集中、控股股东的存在会导致公司存在自由现金流产生的过度投资。而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可使得企业投资不足,Jensen和Meckling[7]指出在债务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债权人为了降低风险,避免企业股东和管理层投资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引起资产替代,将增加融资的限制条件,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理论对投资的研究,多数关注融资决策和内部现金流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资金来源,资金投资于预期项目,但是根据企业发展和相关规定,企业也可以变更投资项目,其融资金额也可以看做是企业可支配现金,募集资金投向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投资项目,或通过改变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投资。

2011年上证联合研究在对我国沪深300指数样本股公司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象在蓝筹股公司中普遍存在见2011年上证联合研究计划一项题为《蓝筹股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及后果研究》的研究报告。。关于募集资金变更的经济后果,主要研究了募集资金变更的市场反应以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刘斌等[8]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募集资金变更投向的市场反应,理论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发出的募集资金变更投向公告在证券市场上的反应是该公司股价下跌,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公告并不具有信息含量。探讨募集资金使用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中,根据国内情况,学者提出了“圈钱”理论[9],并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再发行后迅速变更所融资金的行为,检验了“圈钱现象”是导致我国再发行市场长期业绩下滑的原因。张为国等[10]研究表明闲置资金越多, 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几率和程度越大,募集资金变化会影响公司现金。可见,在多数情况下,募集资金变更降低了公司业绩,募集资金变更和企业投资项目紧密相连,投资可能是募资变更和企业业绩的中介桥梁,即募资变更使得投资效率降低,进而影响企业业绩。根据以上理论提出假设:

假设1:发生募集资金变更的公司,公司现金流增加,导致企业存在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

假设2:根据“圈钱”理论,发生募集资金变更的公司,原来投资项目只是为了融资,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并不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制度环境的不同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差异,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不发达、政府干预过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投资决策要充分考虑具体的环境因素[11],必然会考虑制度环境因素。市场化程度通常包括政府与市场、非国有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等方面。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政府干预少,投资者受到保护[12]。政府干预比较大的地区,政府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和社会功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13]。LaPorta等[14]掀起了“法与财务”的研究热潮,研究法律制度与企业财务的关系。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国家,公司利润不容易被内部人侵占,资本成本低[15]。制度环境越好,企业所考虑的环境因素产生的成本越低,投资效率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制度环境越好,公司的投资效率越高,即制度环境与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均为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借鉴Richardson的模型,依据模型的残差衡量投资水平,再分析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投资的影响,再加入制度环境的3个变量进行回归,研究制度环境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0~2011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筛选:①剔除样本期间募集资金未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②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③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

公司基本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和CSMAR数据库,投资者保护数据来自樊纲等[12]所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对象; 方法; 手段; 战略管理

管理科学的进步具有一般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对于企业集团实现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一般规律性的把握,有助于企业集团找到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财务管理对象的演进

财务管理是随着筹集资金的出现而产生的,起初的职能只是筹集资金和进行简单的分配,所以那时财务管理的对象是所筹集到的资金。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引起资金需求量的增加,筹资在企业集团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筹资方式增多,发行股票和债券成为企业集团主要的筹资渠道;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企业集团筹资的主要对象,于是股票、债券作为虚拟资本在这一时期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对象从资金扩展到虚拟资金(股票和债券)。二战以后,投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等,财务管理同时也向这些指标转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财务资本管理转向对知识资本的管理,财务信息已经成为财务管理对象之一。另外,由于企业集团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空间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集团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特点,使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风险资本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在投资管理时期,财务管理中资金的运用被分为两部分: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运用和企业集团外部资金的运用。企业集团资本流动、延伸到企业集团外部,财务管理的对象从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的资本扩大到企业集团外部投资对象运用的资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财务管理进入跨国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企业集团的经营更加复杂。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缩小了企业集团间的距离,国际市场向企业集团敞开了大门,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管理本国资金发展到管理多国资金,投资、筹资都开始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延伸到国外资金。

财务管理对象是随着企业集团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从有形的资本到无形的资本,从单一的资本金到虚实结合的多维度资本,还有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资本。总之,财务管理的对象已由单一的要素发展到多要素的结合,并从企业集团内部扩展到企业集团外部,对象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断扩大,新的对象不断出现。

二、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发展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集团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的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集团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对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已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集团筹资和投资的发展及经营的复杂化,其财务管理中的分配管理更加多样化。企业集团根据发行的股票种类制定各种股利政策,同时还根据本企业集团的性质制定相应的高股利政策或低股利政策,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利用财务预算的结果在企业集团和所有者之间分配利润。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是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

规范法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提出前提推导命题及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务。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是说明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确立项目项目研究设计样本模型数据解释与评价检验运用。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能推知个别。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这种方法被称为“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财务管理从整体上讲运用了这种方法。

三、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其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其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才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了数字管理时代。财务管理手段经历了从人工到利用工具的发展过程。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简单计算器出现后,才开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和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的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的生产效率。

财务管理手段是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传统的财务管理以企业集团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发展后,交互式Web应用出现,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集团的生存环境,企业集团从大规模的生产转变为个性化生产;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集团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集团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使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是数据平台建立后,将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集团与供应商、企业集团与客户、企业集团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将企业集团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使企业集团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中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同时,企业集团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即时的信息。这些都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转变成为渗透到企业集团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集团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财务管理的外延得到不断扩展。

四、财务管理视角的演进――战略财务管理

在最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发展异乎寻常,硕果累累。然而,纵观其发展,无论是理论的提出与完善,还是方法、手段的改革,都是站在企业集团一个部门职能的角度之上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职能实施的目的只是针对短期的企业集团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因素被引入到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中,并首先应用于管理会计中。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 Simmonds)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有关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即SCM)的理论初步形成并在2006年得到深入研究,即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集团战略的层次上,从战略高度对企业集团生产运作的总体成本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努力寻求并创造企业集团的长期竞争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ShankJ.K.)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证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已经有了战略的特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战略管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财务管理的视角从企业集团本身转移到了市场竞争者、供应链上的企业集团,战略眼光从眼前转移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集团的长期利益上。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Watts Zimmerman.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著.范式与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M].米克斯,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朱小平,杨郊红.金融工具会计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8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集团公司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规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集团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笔者认为集团公司现有的资金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如何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保证公司资金的合理有效运作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竞争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集团公司 资金管理 优化 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资金运营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最终决定企业是否在市场经济中继续生存。资金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当前,集团公司对资金管理都存在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甚至将此作为战略发展核心来对待,但不容忽视的是,资金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资金管理形成的潜在风险随时都可能爆发。如果再次出现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相信有相当一部分集团公司会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因此,在新的时期优化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资金管理重视不够,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合理定位。现阶段,仍有很多集团公司依然将利润最大化以及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没有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资金的均衡和稳定运作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司领导把大量工作放在了生产经营和安全生产管理中,对集团公司资金的有效运作研究较少。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实施了资金集中支付和管理,但是结算中心的工作依然充当的是“大出纳”的角色,没有发挥出资金有效运作、投资理财、监督控制的作用。

(二)资金监控不力,资产流失。在推进集团公司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企业自尤其是财务自得到了不断扩大和落实,这对提高集团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加快资金周转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集团企业出资人往往很复杂,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善,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财务约束机制,特别是缺乏有效的资金监控手段,使得企业集团无法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质量及其运行状况实施有效监管,容易产生资金账外循环和资金管理失控等现象,造成了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阻碍了企业改革进程。

(三)忽视资金管理,影响集团公司效益。在集团公司的存货管理方面,由于一部分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资金管理意识,容易在存货管理上失控,盲目大量采购,造成库存物资严重积压,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无效占用,影响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业务主管单方面追求营业额,缺乏财务风险的意识,忽略应收账款的回收,使得账面盈利和现金流不足的现象并存。由于集团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及事业性质的单位组成的群体,因此,集团的资金管理要在保持集团利益的前提下,既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又要充分尊重各单位的法人地位,以便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此,集团及其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要坚持以资本(资金)运营为核心。集团内各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资本这样一条纽带连在一起,无论从事何种业务,何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与集团资本运营的宗旨。集团及其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要以资本为核心,集团及其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资本运营责任制。为了切实建立资本运营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经营资本负责,避免个别成员单位对集团的依赖性,集团财务不仅通过对资本运营效率等内容的考核,建立资本运营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优化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对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无论是站在集团母公司的角度,还是站在成员企业立场,都必须以实现企业价值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的基本目标。在这层概念上,企业集团与其他企业或营利组织并无本质差异,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进行创新。

(一)建立资金管理中心,统一调配资金。集团公司应当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各个分、子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控制各个分、子公司的资金支出。不仅仅控制现汇的收支,同时也要加强对承兑汇票的集中管控。

(二)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投资论证制度。投资决策是指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资金升值,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的资金或实物等经济行为,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对内投资或对外投资,对投资方案的评价及决策都是十分重要的。投资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最大失误,要在企业集团内建立严密投资论证程序,大的投资项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笼,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在比较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通过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应收账款的收现率分析和建立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制度,降低坏账损失风险。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存货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出售的产品和商品、处于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不仅有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节约采购费用和生产时间,而且能够迅速地满足客户各种订货的需要,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较大的机动性。然而,存货的增加必然要占用较多资金,而且存货的储存和管理费用也会增加,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企业要在存货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按需生产、按需采购,把库存量降低。建立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三)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及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的需要,通过对内和对外等各种融资渠道筹措所需资金,从融资方式看,内部融资不需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融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内部融资应是企业集团的首选融资方式,只有内部融资仍不能满足企业集团的资金需求时,企业集团才应转向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也就是负债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到期要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一般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四)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资金来源。其主要有“调、并、转”三种方法 。调指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资产结构。并指通过资产重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国有企业扩张和劣势国有企业兼并结合起来,互利互补。转指实行股份合作制,对部分中小国有企业的资产实行整体和部分拍卖,有偿转让,用其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集团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各种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一定的筹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但是,同一渠道的资金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取得,同一筹资方式又往往适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传统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投资基金转换、债转股、发展融资租赁等开发新的筹资渠道。企业筹资应遵循: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方式经济的原则。企业筹集资金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不同筹资方式条件下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有高有低。为此,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经济可行的筹资方式和渠道。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要在充分发挥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智能、才能的基础上,根据集团主要产品的特点及行业发展特色,选择适合本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统筹安排企业资源,实现资金均衡、顺畅地流动,保障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实现集团公司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富祥.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必要性及模式探析.知识经济.2012.11.

[2]朱鸿.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相关问题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0.16.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模式 持续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02-0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领域或快或慢地出现了资本及其管控的集中化趋势,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新挑战、新机会。可以说,资金管理模式的差异所带来的资金流动性、使用效率、风险管控等都有所不同,重视资金管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浙江省国有NF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为蓝本,解析前期的落后原因、探索技术改进的路径,进一步优化可改进的思路和对策。

一、原有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来源于实践,每一种资金管理模式都是伴随着不同问题的出现而形成的。在企业集团处于初步阶段时,资金分散和效率低下是主要问题,从而出现了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等方式,重在强调资金监管功能。随着企业集团向大中型规模发展,集团下属成员变多,业务范围变广,区域布局分散,衍生出的交易成本高企、融资成本高企、流动性降低、规模经济效益低则渐渐成为新的困惑与问题,相应地,集团结算中心等半集权化结算模式出现了,体现出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强调资金融通和结算功能。NF集团作为一家中大型企业集团,近几年业务范围拓展快,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入了金融、地产等领域,集团规模发展快速,资产已破百亿大关。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融资成本抬高、流动性逐渐紧缩、盈利质量下降等难题渐渐明显了。凡此种种,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病因在于集团范畴的资金管理存在着需要改进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病情。

(一)资金预算执行不到位

虽然NF集团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预算体系,但对于预算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可圈可点,有效的预算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可以控制的预算,还应考虑到一些不可控、意外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如2011年,集团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宏观经济风险,只是根据集团近几年良好的市场状况和经营业绩推算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而加大了预付款力度,预付款从2010年的12.4亿元,增长至了2012年的24.08亿元,占用大量的资金流,不仅造成流动性压力,而且损失了资金的时间价值。NF集团的资金预算不仅在科学性及前瞻性存在问题,在执行力度方面也不及预期,一些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远超出预算之外,如差旅费、保险费、招待费等,从2010年的1870万元,增长至了4360万元,导致资金预算的可参考性不高。而且由于下属成员自主经营决策权较大,集团对预算的执行约束力度有限,这也是导致资金预算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结算功能不到位

“交易成本理论”和“内部市场理论”所提示我们的成本降低、资源有效配置功能毋庸置疑,被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组织广泛采用,这也是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论基础。在NF集团,实行内部资金融通、调剂功能确实有效改善了集团的对外负债和成本,但这一功能还不完善,关键在于缺乏“统筹结算”功能,离一个完善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功能还有一定距离。无论是主流的“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还是“财务公司”模式,实现统筹结算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NF集团财务部还未突出其“结算功能”,未设置专门的资金结算中心,以统筹内部资金融通及内部交易。如下图左所示,在NF集团未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时,作为内部资金融通和调剂中心,下属成员之间的资金往来(除内部交易)需通过集团账户调剂。NF集团下属3成员之间的资金调剂与结算需通过6个资金结算过程,总共需要的备付金为m1+m2+m3,涉及财务审批、操作及审核人员较多,随着下属成员资金往来关系数量的增多,结算流程和需准备的备付金也将相应增加,同时交易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统筹结算的模式下(如下图右),下属成员的资金由集团统一管理,银行账户与内部账户关联,实现资金自由调配,发生内部资金关系时,由集团统一划拨。在这种模式下,成员账户与集团账户之间没有发生实质的往来结算,在同时涉及三方或多方(N个)结算时,需要准备的备付金为所有净支出头寸,即大大减少了企业结算占用资金和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涉及的财务人员,提高资金流动效率,而且这种结算模式不仅用于内部资金融通,而且用于内部交易。

(三)资金监控不到位

NF集团在资金监控方面,主要通过事后财务会计报告和定期内部查账验资,这都是事后的,对于事前和事中的资金活动监管缺失,从而导致对资金预算的约束力度差和上报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可以得出该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病因集中表现为个方面:

(一)制度完善、手段缺失

从NF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实际资金管控方法来看,集团从预算、执行、监控到风险管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了集团及下属财务部门职能清晰、财务人员分工明_、财务岗位职责不相容、资金统筹管理、定时定期查账验资、上报银行账户及重点事项变动、定期上报财务报告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集团下属成员在行政和业务上都有很大的自,且集团缺乏相应的监控、反馈及控制手段,面临了“有制度无手段、有体制无机制”的问题。“制度”要求“应该怎么做”,而“手段”要求“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的成本”。就像“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律规定了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以德治国规定了你应该这么做,不这么做无成本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企业集团这种大规模的组织体,决策层与经营层关系错综复杂,不仅存在集团公司内决策层与经营层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存在集团公司与下属成员之间的决策层与经营层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出现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层次的下属成员,这种“委托――”导致的“道德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无手段,无机制,那么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会很大。

根据NF集团的实际情况,NF集团下属成员在经营决策方面有很大的自,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自主。NF集团下属成员各设置财务部门,相互独立,所得资金均各自留存,具有使用权,除集团规定了“大额资金运作”外,不需经过集团批准。二是账户独立。NF集团下属成员可以自主开立银行账户,只需蠹团备案,不需要在集团财务部建立内部结算账户。三是业务独立。NF集团目前的财务操作通过各自的财务软件,并无形成统一的操作平台,无法共享、监控。可以看出,NF集团目前的财务体系侧重点过于宏观,集团对下属成员行为的事前控制主要在于“大额资金运作”及“内部资金调剂”,集团下属成员在经营决策方面有很大的自,集权管理程度较低,这种松散的管理体系,只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权限的审核和行为的监督,才能做到资金的有效事前控制、事中信息反馈及事后风险防范。

(二)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NF集团对集团经营和资金状况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定期上报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集团无法监督和控制下属成员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集团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系统独立。由于没有实行平台化的财务系统,各子公司的财务系统相互独立,虽然使用了统一的用友财务软件,但属于本地化办公,无法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这样导致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结算系统传统。NF集团目前没有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结算系统,在结算方式上仍以现金、支票及网银支付的方式为主,这样导致集团结算涉及的财务人员、票据、凭证复杂,与银行的联系频繁,提高了结算的成本,增加了结算的时间,降低了结算的效率。三是没有实现“银企直连”。“银企直连”是目前大型企业集团、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广泛采用的一种资金管理手段,通过与“财务系统”、“ERP”系统的对接,可以实现集团内部资金流动与经营流程及财务操作流程的有机结合,实现资金审核、流向、结算到票据传递、复核的全方面功能。

三、优化资金管理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为改进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从思路来革新创新,其次需要在创新思路下寻找和选择具体的技术对策。

(一)优化思路

对标管理同样可以在资金管理领域立杆见影,认真研究和分析,科学吸收和学习国内先进案例,是该集团获取资金管理科学良策的最直接有效做法。

1.国内先进企业经验借鉴。与NF集团类似,国内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是由国企改制、重组而来,如中海集团、中交集团等,在逐渐向市场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很多类似的国有企业集团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面临机构庞杂、资金关系复杂、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企业集团是我国现代资金管理模式运用与完善的先行者,为一些成长中的企业集团提供了借鉴作用。在本章中,笔者主要通过中海集团、中交集团的资金管理经验,理清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中交集团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账户清理,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对下属成员的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专用收款账户、)专用付款账户、一般用途结算账户、其它账户。二是优化财务组织结构,成立分结算中心;三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强化资金监管手段。而中海集团的相关经验也集中表现在:一是严格账户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二是化财务组织机构,建立“总分结算中心”模式;三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四是统一债务管理。

2.NF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优化思路设计。根据国内先进经验,要防范NF本来的“预算控制不到位”、“结算控制不到位”和“资金监控不到位”等弱点,务必降低“制度与手段不匹配”和“财务信息化水平低”的劣势。分析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优化思路。即要实现NF集团有效的预算控制、结算控制和资金监控,需从“管理手段”和“财务工具”两方面着手:

第一个关键点是管理手段。要实现既有制度又有手段的资金管理,就要明确“制度配合手段、非手段配合制度”的管理理念,在有可选择手段的情况下,完善相关制度,如果制度的建立缺乏手段的约束,则存在很多灰色空间。NF集团在向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的调整中,应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着手建立相关的手段与措施,继而完善相关制度,这五个问题为:如何知道资金动向?如何约束资金流动?如何降低资金成本?如何降低资金风险?关于资金动向?一种有效的资金管理更应该是对事前和事中资金动向的把握,而不是事后的复核和审查过程。资金的流动最终离不开银行,因此要知道资金动向,关键是集团、银行与下属成员三方之间的关系,强调“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是账户集中管理”,只有账户集中了,才能追本溯源。关于约束资金流动,约束资金流动主要是约束不合理的、超计划之外的资金流动,那么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及执行力度”,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既可以方便企业集团未雨绸缪,减少必要的闲置资金,同时可以为企业集团预算资金流动提供可靠的标准。关于降低资金成本,主要可以通过手段或工具降低或消除的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占用成本和利息成本。可以消除的资金成本主要通过约束手段,如非预算内的融资等;可以降低的成本主要靠集约化的手段,如统一结算、统一对外融资、内部资金调剂等。因此要降低资金成本,需依靠预算管理和结算管理。如何降低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有很多种,有内部的风险,如流动性风险、偿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等。要降低资金风险,除了加强预算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和执行的力度外,最关键的是加强“结算管理”。以“结算管理”为资金管理的核心,无论是内部收支还是外部收支,无论是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都要靠结算来实现,企业集团作为资金监控中心、调剂中心、风险管理中心,结算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影响这些功能的发挥。

第二是加强财务信息化。从账户管理、预算管理和结算管理三个方面建立手段和完善制度,而这些功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即财务工具。在强化资金管理手段的同时,辅之以财务信息化工具是必须的,建立高效的财务信息网络和平台,是企业加强资金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实现资金统筹管理的关键。形成制度、手段和工具相辅相成,制度解决“应该怎么做”,手段解决“必须怎么做”,工具解决“可以怎么做”。

(二)优化对策

依据上节提出的“NF集团资金管理优化思路”,笔者提出以下具体优化对策。

1.加强银企关系和账户管理。NF集团现有下属成员企业众多,且分布区域广泛,形成的银行账户众多和银企关系复杂,要实现账户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锁定合作银行。选择硬件设施完善、布局网点广泛、信息化水平高的全国性银行,如四大国有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通过缩减合作银行,加强单一银行的资金往来,既可以降低结算的复杂成本,同时可以使银行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提高银行的授信额度。二是建立分级账户体系。NF目前集团账户与下属成员的账户是完全无关联的,集团对下属成员闲置资金的调配通过传统借款、转账的方式进行,要经过“填写借款通知单――集团审批――签订协议――下属成员转账”四个流程,集团既无法知晓下属成员具有闲置资金的真实性,下属成员可以推脱,又使程序变得复杂。在账户设置和关联上,建立集团账户――结算中心账户――下属成员账户的分级账户体系。集团账户作为集团集中管理的主账户,通过归集集团所有资金,实现货币资金总额控制,相当于NF集团的“现金池”;结算中心账户作为集团统筹管理资金结算的主账户,实现货币资金头寸控制,相当于“现金池”到下属成员资金中间的管道,调节资金流的大小;虚拟账户是所有下属成员在集团内部开立的虚拟账户,只是作为内部资金核算、统筹资金头寸使用;成员账户是允许企业根据需要以各企业的名义向指定的合作银行开立“经营性收支基本账户”、“用于融资用的资本收支一般账户”及“专用账户”,集团、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实现下属成员自动归集,其中经营性收支实行零余额管理,所有收入归集到集团账户,所有支出通过“集团账户”划拨;“资本性收支一般账户”和“专用账户”根据预算和实际情况实行限额管理,超出部分自动归集到集团账户,保障集团的债务水平。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在实现账户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对资金来源和使用的控制所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来和如何使用”,而在于如何保证“资金是预算内的流入和流出”,非预算内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只会使得集团难以掌控资金存量,难以合理调剂资金流动。有效的资金预算不仅要做到资金预算是合理、科学的,还应保证是能够执行的,这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特别需要强调:一是提高集团研究分析能力,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资金预算不仅仅要考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更是考虑集团全面管理的水平和对经济和市场的了解程度,包括未来生产成本会怎么变、市场景气程度等,因此有必要提高集团的经济和市场研究能力,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力度的奖惩机制,将预算执行力度纳入下属单位业绩考核指标,对资金预算完全不合理(特别是支出高于预期,流入低于预期)的企业实行惩罚制度。三是建立统一财务操作系统,加强ERP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集团的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收入、税费、债权债务等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财务指标融入到人力、采购、生产、管理、销售、存储及投融资等环节,从细节上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明确“财务信息系统为主、行政决策为辅”的资金操作与决策流程,突出“财务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业务工具,更是资金信息汇总、分析、决策及预警的手段”,做到资金流动的所有环节,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能追本溯源,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资金违规操作,通过内部关系,绕开部分审批与决策程序,损害部分股东权益;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资金不入系统导致的信息不全、分析不彻底Ю吹木霾呤误。五是资金结算环节,建立对预算外资金的分析与决策机制。一方面要结合集团的总量控制,根据集团规定的总的偿债率、负债率、利润目标等财务指标,将预算外资金控制在总体财务风险范围内;一方面结合预算外资金下属成员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实现年度财务目标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季度、月度资金预算实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决策。

3.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集团内职能部门、财务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的三方配合,而不是由某一个软件就能实现。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一是加强集团内局域网建设,形成统一操作平台。目前,集团的财务操作都是单独的,没有形成统一平台,集团内部之间的信息报送还是以人工跑票和通过内部即时通讯软件完成,形成大量的非统一票据,费时费力,且容易导致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引入平台化的财务操作软件和建立局域网,通过网络共享往来信息,传递票据,即减少容错率又提高效率。

二是加强ERP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加强ERP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除了简化职能部门收支到财务部门操作的流程外,同时可以对收支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避免实际与上报的数额不一致。

三是通过银企直连,强化资金监控和调配。完善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银企直连”系统,并与集团的财务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实现对接,提高账户管理、资金调动及资金结算的效率。

四是以资金管理平台为核心,外接财务系统、银企直连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化、程序化的资金结算平台,如用友的NC系统、专门针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深圳拜特资金管理系统等,并与集团的财务系统、银企直连系统对接,实现集团对资金的网上核算、审批、结算、预测与决策分析、报表传递等工作,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慧.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单位:浙江润和房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