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舞蹈本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5:04

舞蹈本科论文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1

一、基于舞蹈本质的思考

在艺术领域的大家庭中,各艺术门类因其自身的特点而获得一种独立的存在方式,以人的身体动作为表现方式的舞蹈艺术,其独特的媒介载体不仅形成了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也构成了其自身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柯林伍德所说的“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还是约翰•马丁认为的“舞蹈先于所有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个人永远随之携带的,说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都是在强调舞蹈本质的特殊性。在进入艺术行列之前,人的身体就已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昂首挺胸、步伐轻快的身体语言传递出一种健康积极快乐的信息,而收缩的躯干、缓慢的步伐则传递出一种消极压抑或不健康的信息。日常生活中7%的信息依靠词语传递,38%的信息依靠音调和声响,而55%的信号是通过身体来传递的。“身体不会说谎”已经为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普遍认同并应用于实践。由于身体媒介的共享,舞蹈艺术与日常化的身体行为也具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也就造成了即便是大家对艺术已经具有了明确认知的今天,在一些民间仪式中也很难分清“舞”与“非舞”界限的原因。日常化的身体语言通过艺术化的夸张与变形,形成各种舞蹈姿态与动作,也就构成了舞蹈身体语言。这一过程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对日常动作进行“等节奏”“等动作”的处理,如天冷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跺脚,将跺脚赋予一定的节奏并不断重复就形成了舞蹈中的“踢踏”;其二是将身体延长,夸大动态,例如生活中跨过一个地方的动作在舞蹈中延长其动作线,就变成了“凌空越”“大跳”;第三种方式是在延长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变化,如日常生活中恋人间的相互拥抱在芭蕾中变化为用腿部动作展现这种情感,也正是由于动作发生了变化而形成“陌生化效应”,使得舞蹈身体语言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时由于社会传统的制约与影响,动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与方向。以身体为媒介的本质特征使得舞蹈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属性也带来身体的社会性特征。安德鲁•斯特拉森认为,“身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现象,其意义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梅洛•庞蒂也提出,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有时候它被局限在保存什么所必需的行动中,因而它便在我们周遭预设了一个生物学的世界。而另外一些时候,身体通过行动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的核心:这真切的体现在像舞蹈这样的习惯性运动行为之中。有时,身体的自然手段最终难以获得所需的意义,这时它就必须为自己制造出一种工具,并借此在自己周围设计出一个文化世界。他提出的“身体图示”概念,认为身体不是并列的各个器官的组合,各个部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人在一种共有中拥有整个身体,因为全部肢体都包含在“身体图示”中。“身体图示”首先可以解释为身体体验的概括,还可以解释为整体限于部分的一个现象,即一个完形。那么,作为以身体在世的人来说,身体即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完型”。对于身体来说,即便是机体最简单的行为,也反映着生存价值诉求的辩证关系而非单纯的适应关系,舞蹈不仅是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以身体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人是以身体在世的,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的形式中,身体不是一个呈现为文化形式的客体,实际上是文化的主体即人本身。”舞蹈是一种使用身体语言符号作为媒介的艺术形式,由日常生活体语演变而来的舞蹈身体语言构成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身体也承载着社会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情感观念,是社会文化的身体表征。身体不仅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更是文化主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马赛尔•莫斯看来,身体是一种生理潜能,通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的训诫、约束和各种身体实践,被社会地、集中地实现。在日常变化的生活经验中,身体的性质具有极大的差异,社会习俗、阶级地位、职业群体以及时代风尚都会导致身体产生重大差异,由此也产生不同的舞蹈实践,形成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芭蕾对“开绷直立”的要求是西方宫廷和上流社会基本身体礼仪的“延长”与“畸变”,今天共存于民间舞概念下的“原生态民间舞”和“学院派民间舞”虽然有各种互动和相互借鉴、学习,但舞蹈的呈现始终带有不可磨灭的阶级差异和群体差异。正如布迪厄所认为的,身体具有某种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通过指向外部的身体的特定实践表现出来。舞蹈者的身体是社会政治文化习俗规训的产物,是时代风尚与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是他们带着这些已有的社会印记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我们把舞蹈看作是一种人参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活动时,舞蹈体现出的特点也具有了社会性。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观者通过身体接受信息获得体验,这一来一往并非是个人化、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包含在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在这其中,无论是观赏者还是表演者,都通过舞蹈的身体实践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舞蹈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中介,而舞蹈的媒介———身体,与生俱来地就带有社会属性,也使得社会性成为舞蹈本质之一。舞蹈社会学从探讨舞蹈的社会属性出发,在多元互动、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来关注、审视舞蹈,提供一种认识舞蹈、分析舞蹈的视点与维度。

二、基于舞蹈学科理论建构的思考

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舞蹈随着人的出现而发生,但是作为一门科学,作为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则是近代以来的产物。随着舞蹈学科的建立,舞蹈基础理论作为支撑舞蹈学科的理论基石责任重大,舞蹈本体论、舞蹈美学、舞蹈生态学、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人类学等舞蹈基础理论的探讨应运而生,从不同视点、不同维度进行着对舞蹈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随着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概念之下的分支学科也相应地成为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的平台上如何扩展、坐实并形成格局化发展,是每个分支艺术学科应该思考并着力建构的。自舞蹈学科建立之初,舞蹈特征的社会性就已经被关注和探讨。《新舞蹈艺术概论》作为1949年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舞蹈理论著作就已经提出,“舞蹈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上美的规律性的学问,人体运动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前者是研究有关脊椎对人体运动的作用、人体的结构和人体各部位如何相互结合,后者则是关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生产规律,这规律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而逐渐形成,在舞蹈学上就包括了跨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的关照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在这一讨论中,无论是针对舞蹈动作而提出的“本能的动”与“习性的动”之划分,还是有关“表情”“节奏”和“构图”的舞蹈三要素之说,都关注到了舞蹈自身的社会性。1997年出版的《舞蹈艺术概论》首次正式出现了“舞蹈社会学”的概念,与舞蹈哲学、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舞蹈美学并列为舞蹈基础理论,是“创建中国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并未落实。在已有的舞蹈研究中,或多或少都关注到了舞蹈与社会的话题,但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大多都停留在“反映与被反映”“影响与被影响”的层面。舞蹈社会学则是要在已有的认识和成果下,系统、深入、多层次地建构起一种学理认知,这在与其他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对比中能够找到支点。“舞蹈生态学”是近年来非常重要且比较完整的一门舞蹈基础理论,建立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把舞蹈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探讨影响舞蹈发生、发展、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因素,是揭示舞蹈自身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在这一过程中,舞蹈生态学以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目标,主要运用联系的、系统的认识论观点,首先确定影响和制约舞蹈的环境因素,进而探讨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舞蹈。舞蹈社会学与舞蹈生态学在关注舞蹈形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舞蹈生态学以寻找规律性的舞蹈形态特征为研究起点和终点,舞蹈社会学更加关注舞蹈形态中的个体差异。人是以身体在世的,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则是人存在于社会的身体表征,即是群体的,也显示出个体差异。尤其随着世界体系的建构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下任何一个地区或民族的舞蹈都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固定化的存在,所观察到的舞蹈形态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充满了个体的创造性与场景化的变动性,这与舞蹈存在的时空、情境有关,更与舞蹈实践者的身份、地位和诉求有关。由此,只停留在一种静态的“因果论”研究范式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更需要一种动态的“互动论”的关照。个体与社会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下,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作为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方式,也将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呈现。

随着对舞蹈本质的清晰化,舞蹈身体语言学也逐步建立,《现代舞的身体语言》从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来分析其身体语言呈现的特点,《舞蹈身体语言学》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身体研究的相关成果,对舞蹈本体———以身体为媒介的动作形态进行分析,从符号象征的角度入手把舞蹈看成是一种身体语言,探索舞蹈身体语言的表意系统和表意方式。身体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字系统,不仅具有语言文字承载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而且比前者信息量更大、更加可靠,那么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也和语言一样每个动作具有一定的意义。舞蹈身体语言学所探讨的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正是基于语言学研究之上,来阐述其形态背后的语言意义。这一研究不仅是对舞蹈审美层面的关注,更将其提升到文化层面。语言学研究对人文科学领域有重要贡献,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语言学转向,更是引发了哲学领域新的思考,语言学的出现让人们将关注焦点从“是什么意义”转换到“为何生成了这一意义”,由此在对舞蹈语言的研究中,除了分析其能指与所指的对应之外,也需关注其所指产生的场景、环境,而这些都是在舞蹈的社会化过程中、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的。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舞蹈本科生 舞台艺术实践 舞蹈教学

舞台艺术实践是舞蹈本科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将其所学的艺术理论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舞台艺术实践能加快舞蹈本科生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转化。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进行思维增强,需要靠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和调节。舞蹈教学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模式的教学新理念,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性人才。

一、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本科教育

舞台艺术实践是对舞蹈本科生教育成果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舞蹈本科生从课堂走向舞台艺术的演练和寻找舞蹈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是舞蹈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本科教学包括基本理论、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形体身韵、素质技巧、舞蹈剧目、芭蕾基础、各种舞蹈、舞蹈编导、专业实习、舞蹈艺术欣赏和分析和各种具体的舞台实践。舞蹈课堂教学为舞台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而舞台艺术实践是舞蹈本科教育的检验。因此,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本科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二者并存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真正感受舞台表演的心理状况,开阔视野,提高临场的应变能力和现场的表现力,提高综合能力。

二、舞台艺术实践平台

舞台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西北师大在教学上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实践平台,使得同学们学以致用,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演艺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各种专业舞蹈比赛: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三年一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两年一次,舞剧、舞蹈诗比赛三年举办一次,甘肃省“飞天杯”舞蹈大赛每三年一次,西北师大舞蹈学院从师技能大赛暨原创舞蹈大赛每年一次,宗旨是: 检阅舞蹈教学成果 总结交流教学及创作经验,提高教学品质和表演水平,繁荣舞蹈剧码创作,发现、选拔优秀人才。

2.大型文艺演出: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甘肃省“陇原名师”颁奖晚会,西北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甘肃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国?兰州桃花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以及兰州各大舞剧院的实习演出等。艺术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对学生初步了解舞台有了一个提高,这种广阔的实践途径为舞蹈本科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过程中,为舞蹈艺术发展的继续和延伸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实习基地的建立:西北师范大学青岛海泉湾艺术团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将在港中旅(珠海)海洋温泉有限公司建立第二个省外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各大歌舞剧院实习以及学校的教学实习。

4.激情舞动中国梦——西北师大舞蹈学院舞蹈剧目展演活动的举办是学院推动师生舞蹈创作和提高舞蹈表演艺术水平,发现、鼓励优秀编创、表演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学院舞蹈表演和舞蹈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舞台艺术实践对舞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1.舞台艺术实践培养舞蹈本科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拓展教育空间,在参加艺术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多样化舞台艺术实践的形式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将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舞台生产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我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2.舞台艺术实践促进舞蹈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

舞台艺术实践与理论教学发展紧密相关,教育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理论教学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发展,增强自己的艺术管理和自身价值,同时学校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也有较大的提高。加强舞蹈校外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能力。

3.舞台艺术实践有助于舞蹈本科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增强协作精神

大学生从学习,排练到舞台表演,是对舞蹈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艺术表现力在不断提高。舞台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使大学生对舞蹈情感更准确地把握。舞台艺术实践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艺术表现力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反复、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为舞蹈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舞台艺术实践促使舞蹈本科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锻炼和培养了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舞台艺术实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平时学习和表演之间的差别。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亲身面对各种挑战,认真对待表演在舞台上展现自已的良好风貌。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要求自己,加强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舞台艺术实践促使大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去塑造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舞台艺术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进取创新的意识,锻炼和培养了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5.舞台艺术实践提高舞蹈本科生的创作,表演,鉴赏,欣赏能力,锻炼综合艺术素养

舞台艺术实践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艺术传达信息的情感语言,大家要伴随统一的节奏有规律地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感、责任感 ,可以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融入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舞台艺术实践可以激起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大学生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审美感受。人脑在运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思维能力,创作,表演,鉴赏,欣赏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舞台艺术实践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有利途径,只有舞台艺术实践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舞蹈学生才能够更好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舞台艺术实践将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功课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新特色,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娟.浅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意义[J]群文天地,2011,16.

[2]何佳苡.浅谈舞蹈本科生实习的重要性[J]发展.2010,10..

[3]张娟娟.排练与表演齐飞 目标与演出共存[J]黄河之声2013,20.

[4]曹蓉蓉.大学舞蹈教学实践中表演意识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2.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3

武汉体育学院坐落于秀丽的东湖之滨,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风景优美的体育大学。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我校1953年创办,是新中国首批设置的体育高等学府,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400亩,在校生达11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同时还举办了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在校生近6000人。

我校具有体育学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40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

我校现有8个学科门类11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学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我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模特表演、健身健美方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技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我校现有3个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门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18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是国家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单位。

我校现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0多个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建有各种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及教学楼、实验楼,建有数字化图书馆和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97万余册。

我校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奥运攻关课题承担单位。我校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入选了教育部名栏工程。

我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先后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李珊珊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外与境外多所高校开展本科与研究生合作办学。

欢迎报考武汉体育学院!

二、招生专业、计划、学费标准及专业介绍

(一)招生专业、计划、学费标准

学科

门类

专业

代码

专业及专业方向

科类

学费

标准

预计

计划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

艺术文理

10350

100

130204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艺术文理

10350

160

130204

舞蹈表演(大众艺术体操)

艺术文理

10350

20

130205

舞蹈学

艺术文理

10350

40

我校将根据专业考试的合格生源分布情况制定分省分专业计划,具体专业计划以当地省级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2015年收费标准以湖北省物价局核定为准。

(二)专业介绍

1、舞蹈学

我校舞蹈学专业(专业代码130205)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我校舞蹈学专业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培养舞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舞蹈专门人才。在接受舞蹈基本训练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舞蹈理论的学习,不断拓展舞蹈教学、艺术实践及艺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舞蹈理论、舞蹈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等工作,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课程设置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鉴赏、舞蹈教学论、舞蹈基本技能、舞蹈心理学、舞蹈创编基础、舞蹈教学剧目、音乐基础理论。

(3)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7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137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选修38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舞蹈表演

我校舞蹈表演专业(专业代码130204)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二级学科专业。我校舞蹈表演专业以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服装表演为主要培养方向,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舞蹈人才。在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不同舞种教学及编导知识、艺术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现专业舞蹈培养与普及教育的结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系统地掌握舞蹈教育理论与基础技术、技法,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群文系统从事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主干学科与主要课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基础理论、舞蹈教学论、舞蹈基本技能、动作分析与编排、教学组合、舞蹈教学剧目。

(3)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76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138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30学分),选修38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三、报考办法

(一)报考资格

报考武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舞蹈学专业的考生,须取得当地艺术类考生的报考资格,文化考试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考试。

(二)统考要求

1.报考我校舞蹈学专业考生必须参加生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统考,我校不单独组织专业测试,统考合格者均可报考我校;

2.报考我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外省考生须根据生源地省级招办文件要求执行,若有统考要求,则考生必须参加省级统考,且统考合格后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若无统考要求,考生则直接参加我校专业校考。

3.报考我校舞蹈表演专业的湖北省考生可不参加省统考,直接参加我校专业校考。

四、专业考试

(一)考试安排及要求

1.考生报名时需提供的材料与费用:市(县、区)招办印发的《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或《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网上报名登记表;考生二代身份证原件;报名、考务费200元/人。

2.我校同一专业在全国各考点的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与评分标准,完全一样。

3.凡我校设有校外考点的省份,其考生必须到生源所在地的指定考点报考。

4.2015年艺术类专业测试安排表

省份

考点名称

专业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甘肃

甘肃兰州

兰州文理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1月19日—20日

1月22日

湖南

湖南长沙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1月29日—30日

1月31日

山西

山西太原

山西省艺术学校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25日—26日

2月27日

山东

山东济南招办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2日-26日登陆山东省

艺术报名系统报名:

http://wsbm.sdzk.gov.cn/art

3月1日—2日

河北

河北石家庄

河北招考大厦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3月5日—6日

3月7日—8日

未设

置考

点的

其他

省份

武汉体育学院

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

2月1日—3月10日,

湖北考生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

院网站报名,外省学生登录学

校网站报名

3月14—16日

备注:详细考试安排以考生准考证上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考试报名

1.省外考点考生均可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和相关证件,到指定考点现场报名(不接受函报)。

2.凡在武汉体育学院考点考试的湖北省内艺术类考生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

凡在武汉体育学院考点考试的省外艺术考生登录武汉体育学院网站进行报名,正式考试前再到学校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缴纳报名考试费,领取准考证。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2月1日—3月10日。

(三)考试内容

舞蹈表演专业(考生可在以下3个方向中选择一项考试)

健美操、啦啦操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气质及形象 20分

(2)个性舞蹈模仿 30分

(3)自编成套动作 50分

体育舞蹈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20分

(2)现代舞秀 30分

(3)自编成套动作(考生必须跳主项舞蹈两支与副项舞蹈一支)

50分

大众艺术体操方向:

(1)身体形态、比例、形象及气质 20分

(2)组合动作 30分

(3)成套动作展示 50分

五、录取办法

(一)学校原则上只录取第一志愿考生。

(二)舞蹈表演专业考生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份录取控制分数线后,首先按专业成绩排序,录取招生计划数的30%;其次按文化成绩、专业成绩各占50%(专业成绩+文化成绩/7.5),两者相加,从高到低排序的方式,录取招生计划数的70%。

(三)舞蹈学专业按照各省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

(四)体育舞蹈方向考生原则上按男女比例1:1录取。

(五)对于校考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单独编制招生计划,考生可以填报,视该专业全国录取情况,择优录取。

六、特别声明

我校是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各省份的招生政策进行招生考试和录取,未委托任何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参与我校招生宣传及录取工作,也不向考生收取除国家规定的相关费用之外的任何费用,从未以学校及个人名义在校外开设“预科班”、“培训基地”,也从未招收任何形式的“跟班附读生”。希望广大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我校将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各类以我校名义所进行的各种招生诈骗及违法活动。

请报考我校的考生直接打电话咨询或通过学校网站查询招生信息。

七、其他说明

第一,若教育部及生源所在地省份对2015年艺术类招生政策有新的规定,则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按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进校后只能在本专业就读,不得转入其它专业学习。

第三,其它未尽事宜,按照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招生章程执行。

八、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 邮编:430079

学校网址: http://www.whsu.edu.cn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4

对于舞蹈学科框架,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补充、丰富、完善。如舞蹈学是否在整体学时提高上需加大力度?在舞蹈学科体系的建设中,我们还应注重科学与学科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和被决定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舞蹈学;学科;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3-1

谈及舞蹈学科框架,首先想到的还是“舞蹈学”、“学科”这两个概念。舞蹈学的概念大家都熟知,是对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既是对舞蹈进行科研研究的学科,也是一门科学研究舞蹈的学问。

“舞蹈学”的概念是需要与“舞蹈”相区分的,是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学科是偏向知识体系而言的,所谓学科,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与分支;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将舞蹈专业中的舞蹈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提出的人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先生。

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开设了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吴晓邦先生便着手进行舞蹈学研究创建工作,在《舞蹈学研究》一书中,吴晓邦提出了关于“舞蹈学科”构成的理论构想,从此,舞蹈学学科概念正式产生。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学学科建设体系的研究主要如此分类:

从该图标可见,吴晓邦先生的“舞蹈学”学科构架是从“舞蹈史论”研究概念而来,他的理论对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套理论框架的形成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一种通行的“传统”――由历史和理论构筑一个学科的做法。他将这一传统做法从历史理论的研究转向“学科”的建设,这样,就有了学科规范性、规模等要求。可以说中国舞蹈学凑够一个“术”的概念转变为学问,是舞蹈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现今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套框架中一些未尽完善的部分,如史的研究,只限定在了中国舞蹈部分,在资料理论里提出了各国代表性舞蹈,但也仅仅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而非整个历史的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由于当时整个大的环境所致,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更广泛、全面的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之中。

除了吴晓邦先生的这套理论框架之外,在之后的时间里,舞蹈界又有了新的理论框架,比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也都在大量的分析研究之后建构了舞蹈学学科框架。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设置与类属关系,是与国家教育部门艺术学学科界定与要求保持一致的。但作为三级学科概念的“舞蹈学”,它不仅仅是依附于创作(或表演)实践的理论形态,也不仅仅是吴晓邦时代的“舞蹈学”概念,而是一门拓展概念。

在舞蹈历史研究中,较之吴晓邦先生的理论框架,加入了外国舞蹈史的研究,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舞蹈史,将整个世界舞蹈作为一体的研究对象。在跨学科研究这一部分,将与舞蹈本体相关的交叉学科纳入其中,组成了以交叉学科在内的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这份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舞蹈学学科的影响。

面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必然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拓展现行学科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教育模式已从职业教育向全面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各种新的交叉学科出现,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日益显著,舞蹈教育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边缘也在不断的突破。

对于舞蹈学科框架,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补充、丰富、完善。如舞蹈学是否在整体学时提高上需加大力度?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中国舞蹈界不可否认的存在着文化知识修养偏弱的现实,在地方上更为明显,这样的队伍必然在今后舞蹈学学科建设上放慢脚步,因此是否应增加能提高文化素质的综合课程,并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从而提升整个舞蹈界的学术性。

另外,应注重科学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是决定和被决定的方面。科学是第一位的,学科是第二位的,我们应按照科学的自身规律来考虑学科的建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应是科学研究发展相对成熟的产物,是以“规范化”为特征的一门知识学位。

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纪,“舞蹈学”依然是个年轻的学科,我们对自身学科建设任有待完善,这是舞蹈前辈们都需在不断完善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相信随着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舞蹈学学科的学术研究会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以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优质学科风貌展现于这个崭新的时代。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5

摘 要 通过对2002-2012年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网上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科研论文总数3326篇,主要选中16种核心期刊上的97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论文数量很多,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只有97篇,只占3%说明我国的科研论文质量很低。研究内容上集中在体育舞蹈教学而体育舞蹈的训练、交叉学科方面涉及很少内容。本文从我国体育舞蹈的年刊载数量、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作者情况、论文呈现特点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科研水平提供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科学研究 体育研究

一、前言

体育舞蹈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交际舞的形式传入上海,然后迅速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广泛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体育舞蹈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1年第86届英国黑池舞蹈节上我国选手崔翔、杨志婷获21岁以下摩登舞亚军;业余新星组:吴柳福、杜玉君获亚军,崔翔、杨志婷获第三名,但是和高水平国家来比的话还存在差距。经过这十年的研究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后继续努力地方向。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理论支撑,使我国的体育舞蹈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2-2012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的这10年间,发表在《体育与科学》、《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北体学报》、《首体学报》、《武体学报》、《西体学报》、《上体学报》、《广体学报》、《南体学报》、《山体学报》、《成体学报》、《沈体学报》、《天体学报》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科研论文有97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查阅这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97篇。

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科研论文进行整理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统计分析制作表格。

3.逻辑分析法

将搜集到的科研论文按照发表的时间、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方法、科研作者的情况、科研项目等内容,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的基本情况

1.论文的发表数量

据统计,2002-2012年间16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论文97篇。但是每年的发表量不均衡,就2003、2005、2010年发表的数量上了10篇,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舞蹈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是因为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专业舞蹈者和研究人员数量比较少。

2.论文内容分析

对97篇论文进行科学分析,发现我国的论文研究比较广泛,研究内容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研究集中在体育舞蹈与理论、体育舞蹈与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体育舞蹈与理论方面,有刘若男的《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中,研究我国汉代的舞蹈动作,有助于我国体育舞蹈的创编。体育舞蹈与教学,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主要集中在内容、方法等,教学评价的文章较少,以后的研究在这方面需要重视。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主要都是研究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而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生物力学的文章应该多研究,对于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需要以后的科研方面进行大力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作者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97篇论文,主要以第一作者为主,标明年龄的有84篇,没有标注的有13篇。统计可知,35岁以下的有14人,占16.7%;35-45岁有32人,占38.1%;46-55岁有31人,占36.9%;55岁以上的有7人,占8.3%。年龄较大的科研工作者慢慢退出研究队伍,这是我们缺失的资源。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对科研工作具有较多的经验,他们的淡出势必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要求我们年轻老师加大和年纪大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合作,一是学习他们的经验,二是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科研继续努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体育舞蹈有更大的进步。

(三)论文所呈现出的特点

前沿性的文章是有的,但不是很多,这也是我国体育舞蹈并不是强国的原因之一。体育舞蹈科研水映着我国体育舞蹈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水平也影响着我国的体育舞蹈的科研状况,这两者是相互影响。

四、建议

(一)在我国体育舞蹈理论、体育舞蹈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等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训练、技术分析、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等内容的研究。

(二)目前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运用的是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大多都是运用一种研究方法。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加大研究方法的多样,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三)在科研项目上,应该加大对其的资助力度,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6

一、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舞蹈,是人类心灵美与运动美的综合体现。舞蹈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应当做到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舞蹈课堂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释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就很可能导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失败。而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内涵,就不得不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大量的实践训练中,在实践中达到与理论的结合,进而领悟舞蹈的精髓与魅力。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际上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作为新时期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投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另外,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其一,舞蹈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舞蹈实践又是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学习新的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两者相统一的重要性。

二、重视舞蹈教师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其重要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学生在舞蹈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训练。由此可见,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对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舞蹈教师自身的因素到底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榜样性作用。与其他学科相类似,舞蹈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舞蹈起着较强的榜样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兼具超群的舞蹈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呈现出舞蹈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在身心愉悦时,对于所学知识有着较强的兴趣,其学习效果也处于相对良好的阶段。因此,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舞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还应当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对有着不同舞蹈知识积累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

舞蹈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知不同学生的特征与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与训练。例如,对于那些天性好动的学生,应当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仔细规范其舞蹈动作;而对于那些羞赧的学生,则应当时常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个体遇到与其兴趣相同,或是认识到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日后的工作与学习有重要影响时,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并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因材施教,达到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舞蹈教学意境的构建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舞蹈本科论文范文9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舞蹈 教学 思考

前言

体育舞蹈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社交礼仪于一体的体育艺术项目。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项目,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社会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在高校中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参与。正因为其涵盖了社会学、人文学、人体运动科学、心理学和美学特征,以及其所包含的舞蹈艺术、形体艺术和造型艺术等,具有多元的教育功能,现代高等教育引进了这个新兴的项目,教育部于1997年将体育舞蹈这一科目正式列为全国高校体育院系课程。然而,受师资紧缺,学生了解程度不高,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缓慢,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从开展的情况来看,这个项目受喜爱的程度非常高。但是,当今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与手段单一,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元素的教育,教学内容不规范、不科学等。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深层文化,审美特点,学生掌握技能以及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分析,期望广大体育舞蹈工作者有所启发,以提高教学水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体育舞蹈课的教学教研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等多所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调查130名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侧面调查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回收率为96.9%。

1.2.2专家访谈法

采访体育舞蹈资深教师。

1.2.3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评价等专著以及文献,为本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在教学手段上也较前几年有所改善,但还是显得比较单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表演法,对比法。

通过走访调查武汉市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发现:目前武汉市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选修课都只停留在基础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国外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2.2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艺术元素的深度教育。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深藏在舞蹈动作后面的艺术感染力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和文化底蕴的。而且国际标准舞的起源与发展各不相同,代表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包括音乐的节拍与风格以及舞蹈的匀律等等,这些都不是通过单一的动作教学就能让学生掌握其精髓的。而纵观武汉市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除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体育舞蹈专选理论课以外,80%的被调查学校都只是在训练课上偶有提及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论课程。

2.3教学内容不够规范。

体育舞蹈项目的一个很鲜明特点就是它的规范性。这种规范包括舞蹈运动的方向、反身动作、脚法、升降和引导等技术的准确运用。每个动作移动时是滑步还是走步,旋转时是脚掌转还是脚跟转,升降时是脚跟升降还是身体的律动升降,摆动时是身体的带动还是脚的带动,引导时是肩的引导还是中段的引导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另外,体育舞蹈的规范性也体现在音乐上,每支舞蹈的音乐节拍和各组别比赛的音乐速度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比赛或表演时,对选手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要求是丝丝入扣的。但是,通过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对动作风格、音乐和动作的规格讲解不明确。

2.4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体育舞蹈是一项集体育与艺术于一体的项目,我们既不能置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教育于不顾,更不能忽略这个项目运动性的一面,因为舞蹈动作的实现最终是要以身体运动作为表现手段的。现在很多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体育舞蹈当成纯粹的艺术,而忽略了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过程中的反应和规律,以及选手在运动中、运动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特点。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体育舞蹈教学中除了部分教师进行一点柔韧素质的训练外,没有体育舞蹈教师把提高学生力量、心肺功能、代谢能力作为舞蹈训练的目标之一。

3.结论

目前武汉市部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单一,教学内容不够规范,包括具体动作的虎规范和理论教学的不规范;教学过程中既缺乏对舞蹈艺术(如音乐理论、舞蹈历史、审美教育等)的教育,又缺乏从运动的角度去训练和教学的观念与意识。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素质,通过科学研究、情报搜集等方式,从最深层理解和掌握舞蹈的艺术情感、音乐、美学、历史文化、风格等特点。另外,对教学训练的方式和方法的掌握,也是一名优秀体育舞蹈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别是要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通过对生理生化知识的掌握来科学地制定教学训练计划和监控训练过程,使训练达到最科学的效果。为此,本人采访了在体育舞蹈教学方面资深教师,综合以上的陈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2)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3)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生化知识的运用;(4)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3.1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对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但要对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具有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而且要有精辟的讲解才能和风格独特的教学技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兴趣。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钻研体育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获得。对体育舞蹈艺术的探求,对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精益求精,是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精神。另外,体育舞蹈技术和风格始终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体育舞蹈教师必须做好情报搜集工作,随时掌握国内外体育舞蹈最新的动向,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工作。

3.2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

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艺术,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结合音乐、审美、舞蹈、历史文化、舞蹈技术理论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动作方位角度不明确,跟掌变化不精准,重心起伏与音乐节奏混乱,特别是对舞蹈动作表现的艺术内涵不清楚的现象。通过进行体育舞蹈理论的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对舞蹈风格的深层文化理解不够的问题,让教师教起来有指向,学生学起来也有目标。

3.3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生化知识的运用。

体育舞蹈既是艺术项目,同时它又是以人体的运动为艺术表现载体的项目,因此身体的训练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时候,有特定的规律,如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先要熟练掌握局部动作,才能达到全套动作运用自如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内容安排的系统有序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掌握动作一般都是先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与他人的动作来建立自己的视觉表象,随着动作的熟练,动觉表象开始处于突出的地位。这时,教师的训练计划就应该偏向于通过适宜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来巩固视觉表象,反复巩固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达到运用自如的阶段。此时,教师就应该把训练的方向侧重于细节的感觉和个人风格的建立上。在运用运动训练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以生理生化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的业务手段之一,因为要达到以科学的方法来训练,生理生化知识的运用必不可少。比如,在指定教学训练计划时,就可以通过预定的目标来确定应该达到的各项身体指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率及吸氧量的测定来进行监督,合理安排训练的复核强度;也可以通过晨起心率和体温等指标的测定来监控学生的疲劳的恢复。

3.4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舞蹈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程序,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从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成套动作的难度、熟练程度、音乐和动作是否合拍等方面来评价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教学则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能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理论,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包括教法、学法、创造法、考试法。教法、学法是教学方法的基础,创造法是教学的目标,考试法是教学效果的检验,实行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是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翟林.体育舞蹈教程[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