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建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14

土建职称论文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1

一、业务工作计划

1、做好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十二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四)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及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关于转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XX年〕79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事改字〔XX年〕1号)文件精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做好政策宣传,要求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等评审条件,及各系列评审工作安排。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材料,就对其单位办事人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推评,并将其材料退回。

3、做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主要措施:将通知考试的文件发到市属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发电厂、盘江化工厂、水晶集团、煤气气源厂等单位,各个单位接到文件后组织人员参加报名。在报名当中,我们将为广大考生做好报名服务工作,对需要考试资料的考生帮助他们选择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运到后就及时通知考生来领书。准考证在考试指导中心领到后,就逐一通知考生前来领取。

4、着重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管理、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八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及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人通〔XX年〕189号),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文件,将组织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1—2门学习测试活动。学习测试折算继续教育学时数20个,结果将登记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根据各个单位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结合相关系列的评审条件,对各单位要求聘任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后给予聘用。

5、继续加强聘后管理,对XX年取得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进行审核。

主要措施:通知各个单位审核XX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审核过程中对以下内容进行逐项审核: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批准文件及其资格证书;近三年以上的各年度考核表;能体现任现职期间取得工作业绩的获奖证书、证明或有关材料;本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业务工作总结;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证明(证书);本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单位或工作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审核材料的认定和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出的具体评语。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取消其任职资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者;年度考核连续2年不称职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触犯刑律,被司法机关判刑。

6、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第五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主动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系,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做好(本文来自课堂作文网kt250.com,转载请注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方面,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与文广局联系,通过电视宣传,并组织人员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晋升职称。

8、继续完善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主要措施:在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情况录入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建类专业 “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黄志良(1965-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孙静华(1963-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胡冬艳(1982- ),女,山东济宁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制度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A114017,课题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质量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建立一支职业素养较高、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各高职院校首要思考的问题。

有关“双师”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双师素质”是在“双师型”之后出现的术语,是对“双师型”内涵的深层次诠释。“双师素质”既包括获得的“双证书”“双职称”等对“有形”资格的认定,还包括对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无形”资格的认定。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界定的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综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应能及时把握建设行业发展最前沿领域的动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中级职称;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首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分析,为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笔者访谈了3所国家重点建设的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使问卷设计更加有效、科学,提高了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向国内30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08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3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双师素质”师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院校的“双师素质”师资的一般年龄、学历层次、职称、来源和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所任教专业的对口度如何等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大部分是中年教师,学历集中在本科层次,职称绝大部分是副高职称,来源渠道大部分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双师素质”教师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少,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所任教专业的对口性不是百分百吻合,许多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缺乏与证书相一致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由此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少部分“双师素质”教师有名无实。

2.“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认识、认定与考核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1)“双师素质”内涵。28.54%的调查对象选择“双证书”;71.46%的调查对象选择双能力(较强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2)“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对于在贵校是否有较科学的“双师素质”评定标准的问题调查中,78.57%的高职院校选择“没有”;21.43%的高职院校选择“有”;对于贵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有效期的调查,17.66%的高职院校认为是长期有效,82.34%的高职院校认为在一定时期内要对其进行动态考核,重新认定。(3)“双师素质”考核评价。在贵校是否有“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调查中,57.14%的高职院校有激励机制,42.86%的高职院校没有激励机制。在贵校每年的教学质量先进评比中是否考虑“双师素质”的这一问题调查中,35.71%的高职院校选择“否”,64.29%的高职院校选择“是”。在贵校“双师素质”教师年度考评中比重最大的评价指标(多选)的调查中,71.43%的高职院校选择教学能力,只有9.62%的高职院校选择社会服务能力。

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简单地定义为“双证”“双职称” “双能”教师;“双师素质”标准缺少科学有效的操作细则,从而影响“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质量;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较科学和完善的“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相关的办法和制度。

3.“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调查结果与分析。(1)在贵校“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调查中,80.38%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80%以上,19.62%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足80%。(2)在对您认为要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哪些困难的调查中,52.58%的教师选择无实践锻炼的机会,20.35%的教师选择学校激励政策不健全。(3)在您认为学校在“双师素质”培养上的经费投入的调查中,10%的教师选择很好,80%的教师选择一般,10%的教师选择较差。(4)在您认为影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多选)的调查中,93.76%的教师选择“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制度不完善和培养制度尚不健全,85.21%选择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在“双师素质”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内涵和认定标准上存在诸多歧见;培养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导致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绩效评价体系的滞后致使“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实现等。综上所述,诸多原因严重羁绊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脚步。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制度保障。(1)健全法律法规及经费保障机制。“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教师本人多方的密切合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职业教育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应制定适用于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调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此外,还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资金,并设立专项培养经费。(2)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的内驱力。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据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性,出台与之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应把专业技能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适当降低学术方面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区别。其次,要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奖励和进修机会等方面直接关联起来,激发教师争取“双师”资格的积极性;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给予“双师素质”教师评优方面的优先权,并建立专项经费,用于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形成一种明确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2.完善认定和考核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诠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理解。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现行的“双师素质”认定标准还存在问题:一是认定标准过于简单,缺乏融合教师教学活动所需的相关能力要求,二是量化指标不全面且界定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缺乏动态考核和目标激励,一旦认定无需再努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认定标准要按不同类别和级别进行构建,并设立初、中、高三个等级;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师个人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作为认定标准,最终由行业专家和学校共同鉴定其“双师素质”资格。在考核体系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适当加大实践技能的权重系数,对其教育科研论文的考核也应突出教学实践与改革、实用新技术等方面,再结合相关定量、定性指标,为“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提供科学的参考标准。其次,要建立动态的认定及审核机制,“双师素质”教师资格不能采取终身制认定方式,要进行动态考核,对原取得的认定资格进行评审,以保证教师的能力能适应学校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3.拓宽引进和培训途径。(1)多渠道引进兼职教师,并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且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并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或管理办法,以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为抓手:首先,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待遇和考评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兼职教师信息数据库,强化兼职教师的管理;再次,要加大引进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来优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师资结构;最后,还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增加兼职教师的归属感,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2)拓宽培训领域,增加“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机会。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开放培训机制和拓宽教师培训领域,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和学习。制定教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或管理办法,培养在职硕(博)士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等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让其负责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或参与校内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等工作;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性较高的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其报销费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后期培训,特别是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学富有成效;安排教师到企业全职顶岗锻炼,与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工作,加快教师向“双师素质”靠拢的脚步。

[参考文献]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3

工程技术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限制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工程师的职称论文

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综述

摘要:本文回顾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的三个时期,分析论述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地质环境 地质勘测 方法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发展回顾

50年前,中国没有专业的工程地质人员,少量简单的道路、桥涵、房屋等建筑设计中的地质问题,主要由土木工程师凭经验确定解决方案,有时也聘请少数地质师进行咨询。至于水利水电建设的工程地质,由于没有建设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就谈不上相应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尤其是大坝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勘察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20世纪50~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建设了许多水坝,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如淮河流域的梯级水坝,板桥、石漫滩、响洪甸、梅山、佛子岭等,黄河上的三门峡、浙江的新安江、资水的柘溪、广东新丰江、江西上犹江等。

(2)2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兴建了一批有代表性且规模较大的大坝,这一时期的工程建设及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全方位地为提高中国大坝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水平提供了条件。

(3)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国政府为进一步综合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相继决定兴建当今最引人瞩目的三个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即雅砻江二滩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这三大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已登上世界水坝建设工程地质研究的前沿。

2、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从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地壳稳定性、地表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3方面的内容。地壳稳定性主要由地球内因影响下的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性;地表稳定性是地面由于在人类工程活动的外因条件下结合内外动力工程地质作用的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指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内地基岩土体的稳定性。

(1)地壳稳定性

地壳稳定性是在地球内因、外因及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断层移位、一些临界稳定性坡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现象的加剧或诱发。我们主要从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来调查研究影响系统应力场和渗流场重新分布的规模和强度,从而获得这些工程地质现象发展的预测资料,稳定性破坏的空间范围,稳定性趋势的时空关系,预测其稳定破坏的相对时间,提前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现有的工程地质破坏现象进行应力应变反演算反分析,找到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人为的外力作用来协调,达到系统的稳定。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影响地壳稳定性的突出因素是全新活动断裂和地壳升降运动,最重要的是由于现有的水环境平衡状态的改变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应力场和渗流场的重新分布,以求达到系统的能量平衡和结构稳定。

(2)地表稳定性

地表稳定性则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等动力工程地质现象和地面沉陷、黄土湿陷、砂土液化、水库边岸再造等各种地表变形破坏,还包括地表岩土体的性质变化(地下水位上升促使的沼泽化、土壤盐渍化等)。主要调查研究和预测这些工程地质现象的发育规模、发展速度及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来防止或减弱这些变形破坏。

(3)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主要是指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问题。这里的地基稳定性不仅仅指水工构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而带有区域性的地基稳定性。坝基的稳定性除了承载能力和变形问题,还有坝体的抗滑移问题(坝基岩层的产状对坝基的抗滑移稳定性影响很大)。水利工程的地基不仅承受水利构筑物本身的自重,还得承受水自重及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各种荷载作用,接受这些荷载后地基必产生一定的变形来平衡,以应力能转化为应变能。特别是对于岩基,在荷载作用下,既有岩石的弹性变形,也可由岩石的塑性变形或者沿某节理裂隙发生剪切破坏引起基础沉降。软弱夹层或节理也是抗滑移稳定的主要研究对象。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

(1)钻探

钻探仍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随着工程建设的地基条件日趋复杂,许多特殊的地质问题,如软弱(泥化)夹层的层位确定及取样,砂卵石地层特别是巨砾、漂砾地层的钻进,砂砾石层取样,砂层取原状样,特硬地层如燧石层、石英砂岩地层的钻进,钻孔岩心定向等问题,依靠常规的钻探方法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国外解决类似的特殊地层钻进问题,有的有成熟的设备机具,但价格很昂贵;有的则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加以解决。在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中,中国的工程师本着为生产服务、自力更生的原则,为解决上述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成果,包括:大口径钻进技术、金刚石套钻取芯技术、金刚石钻具砂卵石层中钻进技术、液动阀式双作用冲击回转钻进设备、各种类型的砂层和软土层钻进及取样技术等。此外,在绳索取心、破碎地层取芯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了和国外技术的差距。

(2)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工程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应用观测仪器测量被勘探区的地球物理场,通过对测量场数据的处理和地质解释来推断和发现地下可能存在的局部地质体、地质构造的位置、埋深、大小及其属性的科学。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

①重、磁位场勘探。重、磁位场勘探是最古老的一种物探,相对于地震勘探而言,其精度和可靠度较差。目前,由于一些高精度的重力仪、磁力仪的研制和应用,使得重、磁位场勘探的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神经网络技术等在重、磁位场勘探中的应用,以及磁性矢量层析成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重、磁位场勘探在上个世纪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应用。地质勘测中应用较少。

②地震勘探

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应用较多的为人工激发震源地震波勘探,其人工激发震源有多种。目前,地震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发展较快。

③电磁勘探

包括天然场源的电磁测探(MT法)和人工场源的连续的电磁波勘探(EM法)等多种方法。近年来,电磁勘探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④电法勘探

主要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可分为稳定电流场理论、交变流法理论两个分支。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较多的是电阻率法。

⑤地球物理测井

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测井技术成为可能。另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钻孔彩色电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91mm钻孔发展到50mm的钻孔,并可实现图像数字化实时采集压缩存储,成果可刻录成VCD光盘,还可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及制作。

参考文献:

[l]张悼元,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l981.

[2]谭周地.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丛(4).北京:地质出版社,l987.

看了“工程技术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限制”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上海中级职称论文要求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4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开发乡土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70多万农民,其中10万

具有一技之长。他们中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有的建场办厂,有的务工经商,有的带班传技,还有的甚至出国当专家,却因为农民身份,没有较高学历和职称,而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认可,常常不被人看重,找不到用武之地,从而影响了他们经商办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才干的正常发挥。三年前,该局接待了一位修山镇的农民畜牧技术员,他叫符先岭,从事牲猪冷配工作已有21年,经常跨县传授冷配技术。一次,他在汉寿县军山铺授课时,有人问他是哪级畜牧师?老符脸色羞愧,一时无言以对。之后,他特意来到人事局,请求“是否能给评一个专业技术职称。”从这个事例,该局启示很大。过来,人事部门评定职称的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少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按照传统的操作办法,根本不可能为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该局党组一班人通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上级人事部门的有关文件,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多层次、多样化、新特点,形成共识: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事就做,只要有利于桃江发展的人就用,把开展评定农民技术职称作为促进桃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服务的重要举措。为此,该局以开发乡土人才为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评定农民技术职称作为开发乡土人才资源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工作,明确一名副局长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股具体负责。从开展专题调研到下发专门文件,从召开专门会议到建立服务机制,评定工作顺利展开,乡土人才的一技之长充分发挥。水口山乡丰家冲回乡青年龚浩,1990年9月湖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从事苗木花卉栽培10多年,为消灭荒山、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提供1.1亿株各类优质苗木,成为我县苗木大王,中央电视2台进行了专题报道。2001年,人事局为他颁发了农民技师的资格证书。他先后5次在乡政府给集中培训的村干部和苗木专业户讲技术辅导课,自费编印技术资料500多份,向本县及宁乡、汉寿等地传经授技达600多人次。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乡有9个村900多户从事苗木生产,总面积突破3000亩,总产值达1000万元。由于贡献突出,去年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他的2名助手也获得了农民技师资格证书。

二、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认真评定农民技术职称

一是下发文件,组织评委。多年来,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本没有启动,同时也缺少完整的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该局根据国家人事部、湖南省人事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县实际,下发了专门文件,出台了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件及办法,并从农、林、水、畜牧等部门明确7名专家组成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全县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二是选准对象,逐级申报。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对象倾向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农民,如从事农村种植业、畜牧业等行业的生产、开发、科技承包、农技推广等。评定申报程序,一般由其本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提供学历证书、专利证书、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填写有关表格,由村委会提出具体推荐意见,所在乡镇结合其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核定推荐结论,然后报县人事局职改部门进行资格审查。该局为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服务、指导机制,设立了咨询电话和接待室,负责职称管理的干部下乡走访了30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种植、养殖基地,实地考察申报职称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50多人次,并对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收集材料,严格评审。申报材料收集后,由人事职改部门进行初审。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与企事业单位的有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不能片面强调文凭,不能单纯看材料、审论文,不能闭门评审,要走出去听、看,进行实地考核、现场答辩;审批程序不能搞得太复杂,要因地因人制宜,合理简化审批手续;要多上门服务,主动服务;评审主要是重操作能力、重效益、重业绩、重贡献等等。初审合格的再交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审。合格一个,评定一个,从严把关,确保质量。对不符合条件的,严格政策,暂不评定。三堂街镇一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中专毕业后,只从事畜牧工作四年,但他申报了中级职称材料。通过初审,评委会认

为他评中级还不符合条件,只给他评了一个初级职称。四是发文发证,建立台帐。通过初审评审后的合格人员,由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发文发证。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38名,其中高级5名、中级33名,初级100名。同时,为加强对他们的跟踪指导服务,该局还建立了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台帐。修山镇龚立明、花果山乡苏成良2名农民经评审,确认为竹工艺师,已远赴拉美哥伦比亚务工当专家,去开发当地原始的竹林资源。五是定期培训,充实提高。该局会同农业、工业、科技等部门,对已评上职称的和未评上的农民技术员,定期进行培训,聘请湖南农大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花果山乡蛇山村党支部书记、农民技师卜越强,利用培训班所学知识带领村民从事养殖业,带动了邻近几个村的中猪生产,现在他成为了“腊大哥”公司的总经理,“腊大哥”系列产品参加省第四届农博会获金奖。去年,他又当选为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5

一、理论学习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贵州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通〔XX年〕38号)、贵州省人事厅、贵州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贵州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黔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黔卫发〔XX年〕128号),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黔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黔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清镇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贵阳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贵州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贵阳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清镇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贵阳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清镇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贵阳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贵阳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贵阳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贵州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贵阳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清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贵阳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共2页,当前第1页1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贵阳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清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贵阳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贵阳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贵州大学、贵州师大、贵阳医学院、贵阳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贵阳市人事局《关于转发贵州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贵阳市人事局、贵阳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清镇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贵阳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黔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贵阳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口活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土建 高职教育 定位 培养 体系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十所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只有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十年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184所,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土建类高职又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有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充分重视,不主动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脱节,势必将影响到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职院校26所,部级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4所(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徐州),在100所部级示范建设院校中有83所开设了土建类专业。其它各级各类开设了土建类高职教育专业的院校多达1036所,在校生65万余人,学生半数以上集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其学校之多、学生人数之多为其它专业少见。

土建类高职教育之所以发展迅猛,笔者认为其主要动因有三: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第二、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认可;第三、建设行业蓬勃发展,有较好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2、培养方案学科教育烙印过深;3、教学基础条件较差;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学校一厢情愿。

二、几点思考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主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型人才主要进行工程开发设计,技术性人才主要完成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主要完成实际操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同的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有不同需求和不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区别的,可以是技能型,也可以是技术型。对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研报告和建设方案分析后发现,凡是以手艺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位为技能型,如加工制造、维护维修、养殖种植等等;凡是以工程技术管理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为技术型,如土建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等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无论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都符16号文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土建行业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勘查设计人才,主要完成工程设计工作;第二、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第三、操作工人,从事手艺性体力型工作。这三种人才分别对应于国际人才分类中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角度分析,土建行业对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合适比例大致为1:10:50。根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土建设计和施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照此比例设计人员应有66万,施工管理人才应有656万,操作工人3278万。实际情况是目前共有专门人才320万人,所谓专门人才是指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中专以上学历者。专门人才中除去从事设计勘察工作的66万人,仅有254万专门人才在施工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姑且不谈254万专门人才是否都能达到技术型人才的水平,仅在数量上就差了402万。如此巨大的缺口,是造成近年来土建类高职教育招生异常火爆的直接原因。

从土建行业的特点看,一个现代建筑产品越来越体现出设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使用人性化的特点,生产过程涉及专业多、单体造价高、生产周期长,同一建筑产品复制可能性极小。因此、一个技术管理人才要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必须具备施工组织、工期设计、质量保障、造价控制、施工安全等多项职业能力。怎样用三年时间完成培养任务,使学生完全具备岗位必须的职业能力,是当前土建类高职专业教育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土建行业的人才分类、市场缺口、职业要求和培养可能,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上,按照施工现场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二)区别于学科型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知识系统、理论扎实、基础宽厚,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在本科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土建施工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指标是:掌握一级建造师“应知”理论知识,能进行一般结构计算,熟练阅读施工图,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检验方法,熟悉工艺标准、工序流程和质量标准,熟悉定额,能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施工。

近年来,施工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多项职业能力,必须熟悉施工全过程,必须直接顶岗。

显然学科型教育难以达到“三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三系统、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是较为成功的。

“三系统”是指: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

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可较好地解决高效率、大规模知识传授问题。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有三部分内容,实(试)验、工种实训和现场参观。通过实(试)验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工种实训学习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场参观了解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过程。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建立在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是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几个典型问题。1、理论教学系统追求“深、细、难、广”,回到学科型教育的老路。要不重蹈覆辙,就必须牢牢以两个够用为度:即以岗位职业能力规定的“应知”内容为度和再学习的基础知识够用为度。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第一、高职学生应具备小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计算知识,第二、具备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再学习基础,由此便可以十分清楚前续课程如高等数学、力学、结构等课程的教学深度。2、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容易出现轻动脑重动手的倾向,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工种训练,事实上除了测量,由于抄平放线是一个施工员的基本功,要求熟练掌握而外,其它工种应以感受性训练为主,绝对不能以熟练为目标,训练的重点必须在放在熟悉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检验方法上。3、综合训练系统必须请企业专家参与系统设计,做到真实性、代表性、多功能性、规模性、和开放性。即设备、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标准必须和施工现场一致;科目必须是土建类有关专业的典型项目;能多岗位多角色训练;能按建制班展开训练;能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三阶段”是指:前四学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完成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到工地顶岗实习,是第三阶段。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和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科+毕业实习)”相比,“三系统、三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样都是在第六学期到工地,但实习效果却大不一样,见下表:

(三)加快指导性政策研究,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还要有好的政策,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保障性政策,重点在资金上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第二类为发展促进性政策,带有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强制性条款,如各类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等等;第三类为办学指导性政策,如指导性专业目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

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有关教学文件,十分有效地指导了各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要深入研究,并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1.制订专业设置基本条件,除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控制性指标的基本要求而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专业教师最小基数、专业图书资料基数和生均数,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配置方案等等。

2.明确各专业的基本匹配数,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土建大类包含建筑、施工、管理、设备、市政五类共27个专业,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专业主导性、相关性和匹配性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开办了一两个热门专业,缺乏支撑和匹配,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残缺性”教育,这种情况需亟待改变。

3.宏观调控各专业招生规模,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学生规模太大,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各专业合理的培养量,避免进一步加剧土建类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

4.加快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在教指委的组织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展了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因此、该项工作应当尽快在其它专业展开。

5.制订“双师素质”标准,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有明确的规定,职业经历和业绩占有很大权重。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法》对高校教师学历有明确规定,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对教师也有学历学位指标,16号文件首次明确了要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建设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但目前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中的专业职业素质一直没有量化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教师的专业职业素质并加以量化:第一、专业对口率,教师的第一学历必须是本专业,否则应该通过专业补课并经考核合格;第二是职业吻合度,把教师的本专业企业经历年限和从事教学工作年限量化,可以反映出教师在行业的介入深度;第三是水平符合度,同时考虑教师工程技术职称等级与教师职称等级,可有效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技术水平;第四是能力复合性,根据教师取得的相关注册资格(如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监理、造价工程师等),可直接体现教师的多项职业能力水平。

专业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纳入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和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

(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企业参与至关重要。从职业能力标准、教育标准的制订、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工位设计、综合训练方案,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接收等等,无一不要企业参与,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大力提倡、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但现在基本成了学校的单相思。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学校的所有想法都会给企业增加麻烦、提高成本、干扰生产、影响利润。这是当前校企合作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企业的教育义务并在税收上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从体制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喜的是,我国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开始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在现今我国的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建立有效机制、寻找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手段来促进和加深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分析

从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来看,企业对学校有九个方面的想法:⑴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⑵通过学校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⑷能利用学校的设备为企业完成生产性试验,⑸能参与科研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⑹解决企业职工培训和学历提升,⑺解决企业职工子弟读书,⑻能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⑼通过学校搭建技术和产品推广平台。

学校对企业有八个方面的想法:⑴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⑵了解企业技术进步状况,⑶了解企业业务及技术发展动向,⑷了解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⑸希望企业参与教学并提出教改意见,⑹希望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教学服务,⑺希望能利用企业的设备完成实验、实训,⑻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

出发点是:学校想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并尽可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企业想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共同点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合作就能提升对方。

结点是:资源利用。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

供需基础:企业的人才主要靠学校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输送到企业,构成了人才培养――使用的供需主渠道。

学脉基础: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大多是由具备行业背景和特点的学校培养,使企业对这类学校有较高的认可度。

根本基础:企业能拥有高素质人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可发展壮大,高素质人才是链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而只有通过合作,高素质人才方可脱颖而出,双方才能共同受益。这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

有共同点,建立了机制,清楚了基础,剩下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学校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远、中、近目标分步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校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结语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客观的评价土建类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思考,制定科学的教育标准和先进的培养方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建类高职教育发展道路,高效率、大规模培养土建类技术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可望较好缓解中国建设行业施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紧缺矛盾。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7

__同志热爱“三农”事业,在农业生产与科研战线奋战了三十七个春秋,长期深入基层,指导全省农民和农技人员科学种植果品、科学施用肥料,足迹遍布高山峻岭,汗水洒落江汉平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呕心沥血,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获得省部科技奖励18项次,发表科技论文论著40余篇(部);组织全省85个县(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亿亩,为农民节本增效81.4亿元;先后赢得农业部、省政府等有关部门表彰14次,连续1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1999年被评为享受__省政府津贴专家,20__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带领干部职工克难奋进,积极创建一流单位,实力积累超历史,资金储备超过2亿元;行业地为全国领先,近两年举办全国会议和大型活动7次;连续四年被评为__省农业厅先进单位,获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职工之家”、武汉市“先进卫生单位”、“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__—20__年度省级文明单位。该同志主要事迹如下:

一是以服务农业为荣,宗旨坚定。自1972年参加工作以来,__同志先后在钟祥农业局、__省农业厅经作处、__省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长江中下游农业开发__省项目办、__省果品办、__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和__省土壤调查测试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无怨无悔,勤恳工作,不改服务农业的初衷,不断更新理论知识,钻研业务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牢记宗旨,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己任,长期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需要,为农民送科技送服务。20__年以来,农业部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组织我省85个县市的项目建设,抓好基层土肥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土壤测试和配方设计,把科学施肥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获得中央投资总额1.3亿元,新增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600万元,累计在全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亿亩,为农民节本增效81.4亿元。同时,组织启动旱作节水农业试点、大范围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标准粮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强化耕地质量和肥料管理,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成效卓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主持完成了果树高接接种、脐橙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早熟油桃开发、山地果园规范化建设、农作物组培、__省优质水果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农业节水、标准粮田建设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获得部省级科技(来源:文秘站 )奖励18项次。其中,《长江上中游地区优质水果带建设》获199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一名),《__果业“一调三增”科技工程》获1999年__省丰收计划一等奖(排第一名),《柑桔产后处理增值技术》获20__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排第一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应用》获20__年__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二名)。

三是勤于思考,注重调查研究,提出了多条建设性意见,完成了大量技术报告和论著。经深入调研,1996年提出在全省组织实施__果业“一调三增”科技工程建议,副省长邓道坤批示是“很有必要的好事”,被省政府列入重大科技推广项目;20__年主持编写了《__省优质水果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引导全省果业走向优质高效产业化发展之路;20__年提出《关于加速推进优质水果板块基地建设的建议》得到刘有凡副省长重要批示;先后主编并出版了《果树栽培实用技术》、《__省果树栽培实用技术》、《果茶桑无公害栽培新技术》、《果茶桑药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专著,累计百万余字,为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珍惜机遇,创新发展,着力建设一流单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发展为荣、以和谐为荣、以争先为荣”的土肥精神,倡导团结协作、勤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积极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单位,带领干部职工克难奋进,实力积累超历史,资金储备超过2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行业地为全国领先,近两年举办全国会议和大型活动7次;连续四年被评为__省农业厅先进单位,获得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职工之家”、武汉市“先进卫生单位”、“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__——20__年度省级文明单位。为打造农业科技服务基地,努力争取支持,全力推进__农业科技楼筹建,经过两年多艰辛努力,完成了土地整合、资金筹集、环境评估、省政府批示、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建筑总面积2万平米,项目总投资6012.7万元)、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和规划许可、旧房拆迁、总平面设计、施工图核批、地质勘探等前期筹备, 以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将于4月动工建设;投资800万元购买土地142亩,兴建土肥展示中心,大力开展土肥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展示;投资300余万元新建土肥检测中心,添置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大型设备,增强检测服务能力;增加投入300万元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开辟乒乓球室、修缮食堂、维修住宅楼顶、配备档案密集架、建设展示室和荣誉室、新装红外报警及摄像监控等安防系统,改造一楼门面、改建大门门楼、修建隔离院墙、平整院内场地,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坚持老干部慰问、职工体检等制度,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五是坚持学习,不断提升素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坚持制,有计划地组织学习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心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岗双责、效能建设和文明执法等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头上党课,带头开展辅导培训,带头交流学习体会,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提出“针对三缺乏成立三专班,确保三冷静推进三提升”的新思路在全厅推介,引导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确立新形势下土肥工作中心任务,组织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施肥现状、肥料管理、质检体系建设等专题调研,谋划行业发展和单位建设新对策。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工程;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Biology,CTB)。CTB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HI)[2]。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二)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会结合跨学科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宽度及学科的前沿性调整研究生教学的选课及授课内容。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不同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及相关方向的补修课。一个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4]。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必要途径

交叉学科一般涉及学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多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精彩程度和趣味性会有很大提高。研究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长处、特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落脚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5]。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6]。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在选修课模块中,共列出了10门课,供调查问卷填写人投票选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学与农作学仅有6人投票,考虑到这门课自身的内容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决定把这门课去掉,不在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内。振动信号处理虽然只得到11位问卷填写人的投票,考虑到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需要对数字振动信号处理的技巧和理论基础,所以,振动信号处理仍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其他8门课,每门课的票数相对较均衡,故不作调整。课程如下:弹塑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软件应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信号处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砌体结构、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农业设施设计制造。

文中论述了确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设计了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问卷,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份,通过对23份问卷的基本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最终确立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两个交叉方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川.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 报,2008,(31).

[2]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http://www.clusters. wisc.edu.

[3]陈艾华,邹晓东,陈勇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 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

土建职称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禹之国;政权体制;家天下;维系手段;政权神权

大禹建立的“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早期国家。根据国家三要素的理论:当在一个固定的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经常是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认同感),而在这个人民中又行使着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时,便存在着国家。大禹建立的夏朝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国家理念。那么,作为国家的“夏”的国家体制是怎样的呢?

一、“家天下”制度的确立

夏王朝是公元前21世纪在中华文明发展最充分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众多部族组成的联合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国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古代共同体中统治与奴役关系发生的角度,论述过从氏族到国家的演变问题。他说,在许多民族的原始农业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公社不得不设立各种职位并赋予承担这些职位的个别人员以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到后来,社会职位的世袭制也出现了,终于促使他们由起先的“社会公仆”演变为“社会的主人”,并最终集结成一个统治阶级,“于是就出现了国家”。[1]这一论述与大禹建立夏王朝过程完全吻合。

夏王朝建立者对权力的获得,首先即是与其氏族首领鲧、禹在以尧、舜为首的部落联合体担任公职相联系的。这项公职,即是他们受联合体各部酋长共同推举所从事的领导治水的工作。在当时,治水是一项关系到联合体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鲧、禹起初负责这项工作的角色实属“公仆”的性质,《墨子》《韩非子》都曾赞誉大禹在“公仆”任上尽心尽职。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组织氏族部落广泛参与,要对各部族的人力、物力集中调配,在此过程中,鲧、禹难免要使用自己的职权对各氏族部落施加更多的影响,甚或强制干预,这就势必使原来松散而较为缺乏约束力的部落联合体机构发生权力集中倾向,使之逐渐凌驾于众部族之上。而大禹,因为在长期担任这一要害公职中树立了自己及其家族的权威,由原本是夏后氏首领继任为部族联合体的首领,最后发展成君临众族邦之上的具有赫赫声威的夏代国家的国王,也就是全社会的“主人”。

《国语・周语》谈到这一演变过程时说,由于禹治水成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这是将大禹治水与夏朝国家建立联系在一起的直白表述。

夏代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的“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即大禹和他的儿子启实现了由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到世袭王位制的转变。

对夏朝的建立所造成的时代巨变。古人也充分地觉察到了,史籍有着极为动人的描述:夏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夏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2]。即是说,古人是把“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作为“大同”之世进入“小康”(即国家社会)的标志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康”较之“大同”,确系社会的进步。

看来,在以王位世袭制亦即家天下制度的确立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这一点上,不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是我们的先哲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二、按地区来划分国民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指出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有两点根本的区别:“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夏朝的国家对它的国民的管理正是如此。

大禹治水之后,对全国实行地缘为主的政治区分,以代替旧的氏族和部落血缘集体。

所谓“禹定九州”,即将全国划为九个州。《诗经・殷武》说:“设都于禹之迹,划为九州。”这一说法得到金文资料的证实,如《叔夷钟》云:“成唐……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在洪水泛滥年代,人们多居住在高出水面的丘陵地带――即“州”,禹按这些地势的州来组织人力。水患解除后,遂将自然州变成行政区域之州了。

θ国实行地缘为主的政治区域划分意味着,以往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已经变为以州、国等地域为界划分国民的行政区划了。也就是说,大禹治水以后,社会组织形态出现了质的变化,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氏族界限,促进了部族的融合,为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尚书・禹贡》指出:“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具体地指出了九州是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当是事实。这就具备了国家的第一个特征。

大禹在划九州的同时,实行了分封制度。因为夏王朝这个“家天下”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故而作为“家天下”的国家,就必然产生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这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家天下”的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其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实际上仍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

《尚书・汤誓》和《史记・夏本纪》说,大禹的分封制度是“以国为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国或邑是地区,如封于扈称有扈氏,封于斟寻称斟寻氏。他们到其所封之地,纷纷封其四疆为界线,建立政治据点――作邑,形成为一个个小国――邦;不仅如此,还按其地的原有名称,作国名、邦名或邑名,且要作为姓氏,子孙相继。因此,州、邑、邦、国不仅是新兴的地域行政统治机构,而且意味着血缘集团已根据地缘关系的不同产生组合与变化了。

大禹所实行的这套分封制度,也称分封制或封建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的“封建”即狭义的“封建”,指的就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为分封制。

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产生于商代或者周代。[3]这当有待商榷。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p力役等义务。周王就是最大的共主。什么是“共主”?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大禹就是最后的氏族共主。因此,分封制度不是产生于周代而是产生于大禹的夏代。

夏王朝是姒姓为主体的多部族国家。这是因为夏王朝刚刚脱胎于原始社会,到处还存在着血缘氏族制的遗迹。《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据此推断,这12个姒姓族连同一些异姓族(如昆吾氏、皋陶氏、豕韦氏等)共同构成夏后氏为主体的夏王朝国家政权,但互相之间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中11个姒姓族与夏后氏中央王室既存在着血缘上的宗法关系,又存在着政治上的分封关系和经济上的贡纳关系,从而与中央王室密切连系在一起,成为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也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并在中原地区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的一个地区。

三、夏朝的国家组织机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有两点根本的区别:“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这些东西都是以前氏族社会所没有的。”夏朝的国家组织机构及其管理职责正是如此。

1.夏朝的政权结构

大禹在征服了众多的部落之后召开了“涂山之会”。《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之会”表示众多部落承认了禹的统治,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

在涂山之会上的大禹已经有了极高的权力,他居然可以把迟到的防风氏处死。我们知道:氏族、胞族、部落的本质是民主的,相互的关系是平等的。就一部落联盟的内部来说,流放就是最大的处罚,尧舜时“殛鲧于羽山以死”,是说将鲧流放到羽山,以致死在那儿。而禹可以轻易杀戮一个部落首领,可见这已不是氏族社会内部那种平等关系,禹已经拥有凌驾于氏族之上的权力。他不再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而是一个专制的君主,是“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权力的代表……享有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了”。[4]这表明,夏王朝的国家政权已经建立起来了。

有关夏王朝国家政权的资料甚少,但仍可从中获知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国家,必然有其供居于统治集团核心层人物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工作者居住的城堡,所以,《世本・作篇》等史籍称“禹作宫室”;“夏后氏禹居阳城”。近年在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发掘了两座古城遗址,不少人认为是夏初阳城遗址。另外,二里头也发现了宫殿遗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台基,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这个建筑群,主次分明,颇为壮观,是当时的代表建筑物,也可能曾是夏都。

夏王朝的主要统治区是以今天河南西部伊、洛、汝、颍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一带,即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对这广大的地区,夏朝派遣“九牧”去进行治理。“九牧”已不同于过去的氏族部落首领,而是贯彻夏王朝意志,统治一方人民的地方官。这表明夏朝已有一套治理国民的行政管理系统。

此时的大禹与其他氏族首领之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平等协商关系了,而代之以新的隶属关系。《国语・郑语》说:“夏禹能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三国时人韦昭进一步解释:“单,尽也;庶,众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灾,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可见,等级和隶属关系不仅限于上层领袖之间的地位区分,整个社会也按地位的不同,区分为若干阶层和等级。阶级和阶级压迫的出现,这也是国家形成的一个标志。

国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

大禹要管理国家,必然建置政军机构,设立官职。史称“夏后氏官百”。[5]夏王朝的最高首脑称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始。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养龙的“御龙”,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划分和“甸”“侯”“”“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伯”或“牧”。T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夏王朝有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夏王朝国家政权及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甘誓》是启在战争开始之前,召集臣属,声讨有扈氏的罪行,并告诫将士,要忠于职守。立功者赏,违命者严惩不贷。启灭有扈氏之后,诸侯皆臣服。誓词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国家官吏和军队将士的称谓。

2.以刑罚惩办反对者

还在大禹治水期间,以刑罚惩办不听号令者就已经成为完成这项重要工程的必然手段。

治水工程浩大。在原始社会末叶,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只有动员大量人力投入,方可望成功。而要动员大量人力投入,就必须制定对不服从者的惩罚措施。

《尚书・益稷》载:“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即规定了五种服役地区,广及五千里之远。各州发十二师人,直至边疆地带,又按五区建立五长以领导各类水土工事。在具体发动中,并非各部落都遵从,其中“苗顽弗即工”――苗乃顽抗,不发人参与,禹表示应加惩罚、处戒。于是,“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尚书・益稷》的这条记载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禹能从各地调集人力,并处罚苗部,表明在治水中已经动用权威。而广大原始居民为了抵御大自然的威胁,求得生存,也需要有人出来组织发动,他们亦愿意协同努力。正是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以刑罚去惩办不听号令者,人们的组织性、社会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群体的力量也就得到体现,构成了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客观因素之一。

治水的成功,大禹在获得崇高威望的同时,也在民众中加强了这一认识:大禹的意志就是法律。所以,皋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6]

“禹征三苗”对刑法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皋陶作刑法,其首要原因是“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跟三苗的关系很直接。而这之前,“舜殛鲧”,就是说舜因鲧受命治水不力而流放了鲧,这应视为执法的开始。皋陶作刑法,始于“禹征三苗”之前;但是一部刑法的最后完成,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也就是它成于“禹征三苗”之后。

夏王朝立国之后,诚如《左传・昭公六年》所说,出现了“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说明夏朝已制定刑罚。“禹刑”的内容是什么,后世不得而知。但是,皋陶既然早就“令民皆t禹,不如言,刑从之”,由此可知,“禹刑”一定跟禹的言行分不开。“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该法典为平定“乱政”而作,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禹刑”的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考,据《周礼・秋官・司刑》记载:“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说明夏朝已经有了五种刑罚,共三千条。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后人的追述,“禹刑”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作为国家制度的建设者,大禹很重视刑法的制定和对犯人的改造,刘向《说苑》有“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的记载。夏王朝的刑法主要制定者是皋陶,陆贾《新语》称“皋陶乃立狱制罪”,“民知畏法”。此外,尚有“纪纲”,“有典有则”,“邦有常刑”等文,表明律典刑罚已经具备,而且对罪行以不同分类,如有“昏”――已恶而掠美者;“墨”――贪以败官者,“贼”――杀人不忌者。处理方式也多样化,《世本》记载:“夏作赎刑。”《尚书大传》记载:“夏后氏不杀不刑,死罪罚二千馔。”即可用钱财赎罪。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经有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国家治理上,要文治与刑罚并用。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认识。《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就是这层意思。另外,《国语・晋语》说:“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鲁。”这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执法和用人的范例,那就是《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所说,“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这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决不是一句空话。

夏刑也是非常严酷的。关于夏刑的情况,只要看看《甘誓》中启对六卿所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赏于社,予则驽戮女”,便可以知其残酷的程度了。

作为国家的夏王朝,必然也有监狱。刑罚出现的同时,一种用来镇压夏王朝这个“家天下”的反对者的实体的附属物――监狱也相应地产生了。应劭在《风俗通》中就已指出:“《周礼》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言不害人,若游观之台,桀拘汤是也。”这里的“三王始有狱”,即夏代开始有监狱。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郑玄注:“圜土,狱城也。”这是文字记载的夏朝建狱的直接证据。芬,又名槐,是夏朝第八帝。“圜土”,指的是用泥土筑成的圆形的土墙,用以囚禁犯人。

所谓“圜土”,就是筑成圆形高大的围墙,把“罪犯”关在里面。除了“圜土”,夏王朝的监狱还有“夏台”或“均台”。据考证,夏台本是游观场所,在今河南禹县境内。据《史记・夏本纪》说,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索引”说:夏台是“狱名。夏曰均台”。即是说,夏桀曾将商汤囚禁于这个被称为“夏台”或者“均台”的监狱中。

3.巩固国家政权的贡赋

“禹征三苗”加快了国家的产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纳税了,捐税是氏族社会所完全不知道的。……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7]

《史记・夏本纪》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所谓“贡赋”,简单说就是国家的税收。“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车、马等军用物品。随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农田,甚至关市、山林川泽的所有课征物,贡赋逐渐演变成税收的别称,实为中国古代的税收方式。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这句话即是说,在舜禹之际,已经有了捐税。尤其是夏王朝建立后,为了维持官僚、军队等国家机器的费用,更必须向国民征收赋税。强迫人民交纳贡赋也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禹身处原始社会末期,其氏族部落内部孕育着私有因素,公有制已处动摇之中。禹利用治水中形成的嗤与组织系统以及“开沟洫”的需要,开始对土地实行人为的干预和掌握。史称他“制土田”,“使成平田”,“咸则三壤,成赋中国”,就是确定土地的占有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锡土姓”,[8]即把土地分赐给有功之人,由其单独管理。这批接受土地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土地私有者,变成了第一批贵族。与此同时,对一般民众也分配一定数量土地。耕种这类并非私有的土地,需缴纳贡赋,也就是要付出被剥削的代价了。

伴随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体现私有权力的赋税也应运产生。《尚书・禹贡》说:“九州攸同,四T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当山川湖泽均已疏浚沟通,四方之地亦旅途无碍后,乃设置金、木、水、火、土、谷六种职司,对所有耕地及山林川泽,不论土质美恶高下,均要征税。各地按土壤上中下三等级,恭谨地交纳田赋和贡赋。与此同时,沟洫系统又演变为安排计算劳力的单位,文献有所谓遂是一夫、沟十夫、洫百夫、浍千夫、川万夫之载。在此基础上构成新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就是《周礼・遂人》所反映的一些内容。

《国语・周语》说:“夏书有云:关石和钧,王府则有”。韦昭注:“言征赋调钧,则王之府藏常有也。”意为要取之有节。原则上说,夏有“赋”与“贡”两种形式,然而称呼上又常常混同。对于直接统治之民,分土地五十亩,再收一定田赋,故有“夏后氏五十而贡”之载。[9]郑玄《周礼・匠人》注:“夏之贡法,税夫,无公田,百亩为夫。”这是讲授田一夫为百亩。

夏王朝不仅强迫部落、方国向其纳贡,而且让农民向其交纳赋税。《孟子・滕文公上》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每户奴隶耕种土地为五十亩,为王耕种土地约为五亩,是十税一之制,可能就是早期的井田制。另《夏小正・春・正月》记载:“农率均田……初服于公田。”“均田”就是授田,就是沿袭农村公社时期分配土地给各家使用的办法。这部分自耕之田,称为“私田”;但分田农民必须“服于公田”,即要无偿地为奴隶主国家和各级奴隶主耕种田地。这部分土地称为“公田”,如同上述,这是“什税一”制,即每个农户耕种五亩“公田”作为赋税。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在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时,特别引用了古之贤人龙子的一段话:“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岁,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这表明,“贡”是一种按照常年产量课征的实物租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极端低下,“凶岁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说明了“贡”这种实物税是夏王朝统治者为了保证它的国家收入,对农民所实行的一种强迫课征制度。

传说夏王朝将全国分为五种地带,以承担不同贡赋。其中王畿四面五百里之区名“甸服”,主要剥削对象是授田五十亩或百亩之农民。甸服又称“禹甸”。《诗经》中“禹甸”所见甚多,如《朝奕》有:“奕奕梁山,惟禹甸之。”郑笺云:“禹甸之者,除决其灾,使成平田,贡赋于天子。”禹治洪水后,土地方得平整垦种,民亦因此而交纳贡赋。《尚书・禹贡》详载甸服之内的区分,百亩内纳全割之禾,二百里内纳去杆之禾,三百里纳去颖之,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当然未可尽信。但其反映的贡赋内容,如米、粟、禾,乃至有杆无杆之别,则系重要的史实。

在甸服之外的各个封国及部落之区,要向夏朝贡纳当地特产。史称“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10]又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11]即《尚书・禹贡》“任土作贡”之制。就是说,大禹根据九州的土质、收获状况、交通情况及民众的承受能力,规定了赋、服的类型及数量。

大禹规定的贡、服、赋,还是首先照顾民众利益,考虑到地域及交通条件,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还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就坚持“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令伯益给百姓稻种,使其能在湿地里种植;“食少,调有余相给”――即对缺少粮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

四、夏朝的领土与疆域

作为一个国家,必然有它的势力可以控制的地域范围,这就是领土与疆域。但是,早期的中国人并没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们先是随着部落逐水草而迁移;后来,随着农业发展,人们逐渐由迁徙不定转变为定居。因为定居,就有一定的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而关于地域观念形成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国家的开始。

在古代,中国人习惯用“疆域”来表示一个朝代、政权或政治实体的范围。所谓“疆”,是指一条线、一条边;所谓“域”,是指一个范围。疆域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反映,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产物,不同于适应世界的领土观念。

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夏王朝时已经有了领土疆域的划分。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当时夏王朝的势力曾经到达长江、淮河之间。虽然夏在黄河流域有了比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夏史论丛》认为:“九州之险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六山所在,大致位于今豫西黄河以及伊、洛、颍、汝河谷盆地的四周;而这个地域应当就是夏代九州的范围,同时也是夏王朝的中心区。……从文献记载可知,北起山西汾水以南,南达河南汝水以北,西至华山以东,东迄郑州以西当为夏王朝的中心区,从而也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在中原地区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的一个地区;它与上述九州的范围基本符合。……夏部族自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奴隶制国家政权之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着当时的客观情况,在其中心地区已建立起新型的地域组织九州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封同姓和异姓方国来巩固和扩展新的领土范围。”[12]

许多文献资料都肯定禹铸九鼎。在远古社会,鼎为国家圣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佐证了禹划“九州”的真实性。《禹贡》中所言“九州”,应当有所根据。从《禹贡》的“九州”“导山”“导水”段落中,都可从各方面推知当时的四至:东至“海、岱惟青州”,即今东海之滨;西至“黑水、西河惟雍州”,即今甘肃、青海一带;南至“荆及衡阳惟荆州”,即今湖南的衡山一带;北至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禹贡》在成书过程时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导致主要反映大禹时代历史状况的《禹贡》“渗杂着后世的某些语言和政治理想”。后世的那种大一统的观念显然也掺杂了进来。

五、夏朝的宗教文化

利用宗教是历代统治者进行有效统治的手段之一。大禹和他所建立的夏王朝,就是将政权与神权结合在一起而进行统治的。当时,占卜风颇盛。所谓“占卜”,“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使其出现裂纹形状,来预测吉凶福祸。“占卜”通过观察研究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早期的占卜和祭祀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在大禹获取部落联盟领导的过程中有一个插曲――当时的部落联盟领导舜帝要禅让于大禹,禹就提出由占卜来决定结果。《尚书・大禹谟》是这样记载此事的: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这里舜帝声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即我之意愿已定,又获众人赞同,则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将复合。这就是“先断人志,后命元龟”。占卜之术演化为维护政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夏王朝有效地实现了政权与神权的结合。祭祀作为当时国家的大事,王朝十分重视,专设官员负责此项工作。《左传・哀公十八年》引“《夏书》说:‘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杜预注说:“官占即为卜筮之官。”朝廷专门设立卜筮之官,足证祭祀的重要性了。此外王朝还有乐师(官),其司职也包括祭祀活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国家大事,就是祭祀与占卜,保卫国家、开疆拓土。祭祀是当时国之要务。《尚书・胤征》说夏代设有“秩宗”,能够“礼于神以佐君者也”。

从考古发掘出的夏代文化遗址中的宗庙和人祭遗迹来看,祭祀活动在当时十分重要。事实证明,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借助“天神”的威力是有效的。《墨子・非攻》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就是说大禹在征三苗时,打着的是“天命”旗号。《尚书・甘誓》说夏后启也是举着“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相号召,将有扈氏不满他僭取权位的这场战争,说成是有扈氏违反“天”意,所以应受“天”的惩罚。夏后启将“家天下”的父子相袭制说成是上天的安排,即“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13]

夏朝建立后,夏朝统治者深探体会到神权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不少夏后直接参与祭祀活动,亲自担任沟通于天地、人神之际交往的神职。《楚辞・天问》说:“启棘宾商(帝之伪讹),《九辩》《九歌》……”即说明夏后启举行祭天仪式与天帝交往沟通。此事在《山海经》中也有详细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孔甲也“好方鬼神,事”。可见夏后对参与祭祀活动的重视,因此占卜也便成为他们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14]

随着国家的建立 、发展,夏王朝的祭祀对象不断增多,仪式也更加隆重。《国语・周语》引展禽的一段话说:“夏后氏E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杼,能帅禹者,夏后氏报焉。……凡E、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都是国之祭祀大典,规模宏大。与此同时,社稷之神、“五行”之神已转化为代表国家、王权,因之年年举行,以求国运昌隆。

从夏后氏对神权重视及后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看,它已超出了单纯的祭祀意义,而成为维护王权的重要手段。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反映出祭祀的宗法化,这与当时国家是“家天下”的统治模式是不可分的。

综上,大禹所建“夏”的国家体制具有这些特点:国家是“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袭;对全国实行地缘为主的政治区域划分,以地域为界划分国民的行政区划;建立政治统治中心,有军队、官吏、刑法和监狱等维系国家政权;强迫人民交纳贡赋维持官僚、军队等国家机器费用;实现政权与神权的结合;等等。这些国家体制的特点,为中国后来数千年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注释:

[1](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19页。

[2] [5]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页,285页。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页。

[4](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页。

[7](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8](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36页。

[9] 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页。

[10](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3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页。

[11](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7页。

[12] 中国先秦史学会:《夏史论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274页。

[13] 杨伯峻:《孟子译注》卷九《万章章句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