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14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铁 产业链 对接 轨道类专业群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99-03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面对高铁产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如何构建使主要服务普速铁路的单一功能专业群调整为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机制与方式,如何构建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何提升该特色专业群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能力,是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过认真调研,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适应需求、紧跟发展、加强服务的对接高铁产业链的专业发展思路,学校主动建立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质量创品牌,服务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需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于动态耦合机制构建对接高铁产业链的轨道类专业群

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估计”理论,密歇根大W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水平,服务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导向,产业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专业设置适切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符合产业需求。一方面,依据产业链的组成建设专业群,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凸显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专业源于实践,产业升级的需求往往会催生新的岗位,新的岗位触发新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诞生。在轨道类专业群和高铁产业链的互动中,高铁产业链需求居于主导地位,轨道类专业群布局和调整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相关产业链的组成和发展水平、需求为依据,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适时增减专业及专业方向,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方式,使得轨道类专业群与高铁产业链之间动态互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耦合机制。

2013年我国开始进入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对接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细分,增设大型养路机械和高速铁路维修两个方向;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进行细分,增设AFC检修和机电检修两个专业方向。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以及电气化铁道技术均增设高铁方向课程。

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要求,全面梳理和规范专业名称,按照合并、调整的思路,将专业方向全部单独设置为符合要求的新专业,如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械化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等4个专业;更名4个专业,并新增铁路物流管理、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等专业。

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高铁专业为重点,形成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列车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以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客货营运的高铁专业群。

至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3个铁路专业基本形成了纵向对接高铁产业链,并实现专业群覆盖高铁全产业链,横向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建设、装备制造和客运服务全产业链拓展延伸的6个专业,覆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工程建设、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客货营运等产业链条中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要求,充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按照产业链条内各专业的内在结构关系,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一个环环相扣、具有集聚效应的专业群建设系统,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该系统能实时优化、与时俱进,并向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横向拓展,如图1所示。

二、创建“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类专业群”建设模式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政行企校外部协同和专业群内部共享相互作用,确立了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调控系统和目标系统,通过集团化办学,狠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形成了“对接高铁产业链,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群”创新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一)实施强基工程,构建四方协同、三维支撑体系,夯实专业群办学条件。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类专业群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铁道部(铁路总公司)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标准化体系要求下,在铁路局等企业的订单支持下,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创建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系统的、整体性的优势,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和共享型资源开发上形成了三维支撑体系。

1.“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聘、下、送、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高铁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成8个校级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行业指导委员会)级教学和创新团队,7名行业教学名师。

2.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软硬兼施”,建设成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融通型实训基地。一是政府投入。自201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人民政府通过投入教学设备专项资金约1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和室外综合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等多个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专业群实训基地条件,使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群系列实训基地规模保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二是校企共建。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学校自建基地的模式,不仅在设备资金上得到了企业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了企业的参与建设,“现场情境”更加突出,相当于将企业的工作岗位搬到的实训基地中,确保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与现场同步,项目实训与现场操作同等,实训情景与工作环境同一。三是软硬兼施。在大力推动基地硬件规模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基地的软件建设。对实验实训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将职业现场工作流程、工作纪律上墙,在学生开展实验实训项目时完全按照工作现场的要求和规范来操作与考核,以更充分地实现工作与学习的高度统一,营造更好的企业现场工作情境。四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五位一体。学校以集约方式,建设融通型专业群实训基地。目前实训基地均能接待企业生产运动会、技术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功用,并向社会开放。

3.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按照专业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开发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建成“铁道通信信号”等铁路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规章”“铁路行车组织”“铁路服务礼仪”等一批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例如,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联合南宁通信段、广州通信段和北京铁路通信中心等企业开发出专业系列教程,以及铁路通信工、线务员、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和电信营销员职业资格鉴定及通信勘察设计师专项技能证等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包。2011年以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4门,完成30多本教材开发。主编出版特色鲜明专业教材10部,这些教材既适合教学需求,又适用个性化自主学习,受到同学和企业员工的普遍欢迎,也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实施固本工程,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专业群建设。具体如下:

1.建构理论知识、技能项目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规范化课程体系。多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重视规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视企业文化在校园、专业和课堂中的传导,设计并实施专业群资源集聚与共享途径。一是必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工作分析为手段,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三大类:基本素质课(含思政课、公共基础课、现代技能课)、专业核心课(每个专业确定为5门左右)、专业拓展课(含职业方向选择课和任意选修课)。二是能力主导的技能项目训练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每个专业都设计了整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技能考证“五位一体”实践教学领域。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训和跟实习,考核标准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相同。三是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经常邀请铁路企业先进人物、技术革新能手和优秀校友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基层铁路站段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锻炼,增强“真情实感”;强化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课程体系既稳定又与时俱进,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基本打通了专业群基本素质课和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为下一步建设基本能力训练中心和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提供了师资和课程的准备。

2.强化专业建设路径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强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范式要求。

“一图”――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路径,指导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建设。2012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轨道类专业教师一道,举办了近20场次的研讨会、论证会,编制了专业改革与建设路线图。路线图确定了三年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建设目标以及经费使用,通过挂图作战,狠抓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的能力。

“双证”――实施专业群内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双证融通”为手段推动课程改革,推行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融入专业群教学体系,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融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理论知识于专业的课程中,融其所需的技能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的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有所侧重和选择地采用主(辅、选)修方式培养行业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标准”――强化专业群内部实践教学的“三个标准化”建设,即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室建设标准化、实训行为标准化。从2013年开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以质量文化、职业健康理念和标准流程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标准化内涵建设,实训项目标准化是专业准确对接产业的物化成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是规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的重要文件,它既是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彰显教学特色的载体,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所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的行业背景学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训项目标准化要求综合各特色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分别制定实验指导书和整周实训大纲、计划书与指导书等标准文件;要求融合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国家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标准,优化整合各门课程中重叠训练内容,对碎片化的能力训练内容重新组合优化,特别重视设计能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项目,在实训的组织管理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意识。“三个标准化”分别从制度文件、硬件条件和人的行为角度,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诠释,是对质量文化和质量标准的一次有效实践,也是人才培养工作内涵的创新。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创新精神融入专业建设,为企业员工培训、岗位练兵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能力。

三、服务产业链需求,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能力更加突出

不断地梳理产业链内涵和对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系统设计、调控和建设对接专业群,服务高铁产业链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整体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学院轨道类专业从原来的7个,发展为现在的19个,涵盖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全部铁道运输类的13个专业和城市轨道类6个专业,在校生6000多人。连续3年新生报到率全区位于同类高校首位,轨道类专业群的新生报到率达95%以上,专业群首位效应明显增强。根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诊断报告―― 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实证研究》,从产业视角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交通类首位专业群,且极其稳定。

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机车车辆、通信技术等5个专业入选首批自治区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3年学校获评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6个专业再次被确认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铁路行业名校打下扎实基础。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受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定铁道运输类16个专业标准。

近5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铁路企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订单培养13000余人。积极为铁路总公司、南宁铁路局等单位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8万多人次,培训收入超7000万元。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累计申请专利和专利授权量234件和133件,获得了一批针对轨道类专业教学及技术创新的@和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是铁道信号专业教师研制发明的ZK-1301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由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利转化,为公司带来1148万元的收入。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承接全国铁道通信及信息化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完成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技能大赛设备的研发。学生在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

依托轨道类专业群较强的办学实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加入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中俄丝路学院,与多所东盟国家职业院校结成互助合作学校,学校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三期泰国轨道交通师资培训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在学校建立“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蒙古国的本科留学生已在学校铁路专业学习。学校国际化案例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参考文献】

[1]陈杰,李向红,等.高校专业诊断报告――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广西高校实证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熊华军,丁艳.21世纪美国公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詹姆斯・杜德斯达的观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2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2001年底正式提出的,随后在IEEE-CS/ACM CC2004中被确立,CC2004最终定稿为CC2005并于2006年3月。2003年秋季ACM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SIGITE)成立了IT课程规范起草小组负责信息技术专业和课程规范(Computing Curricul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简称CCIT)的制订工作,并在CC2004和CC2005中给出了主要的框架体系,2005年10月了CCIT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11月形成了IT2008。计算领域教育界达成这样的共识:“信息技术”专业是当今发展很快、社会急需且需求很大、并已自成知识体系且具有独立教育学意义的一个专业方向。其基本目标是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能够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建设、应用、集成和运维管理,为社会各单位或个人提供支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计算技术是构成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计算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世界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增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和内涵基本上与CC2005接轨。同时,《规范》鼓励各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且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对新设立的“信息技术”方向,《规范》留出了更多的空间,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

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存在较大的难度。其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建设课程体系、储备师资力量等,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点。

首先,“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通用的信息技术,同时要学习并熟悉一种典型的应用领域或行业。按照IT2008的定位,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IS)专业关注信息技术的“信息”方面,“信息技术”更加关注“技术”本身。但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向社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完全独立于应用进行培养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的基础是掌握构建各行各业信息系统都需要的通用性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某种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否则就缺少了整体上对通用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载体,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了人类涉足的所有领域,这就要求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院校要找准恰当的行业应用背景,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

其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计算领域全面的技术功底之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等社会活动和协调能力。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软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多地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强调个体的逻辑思维、抽象和编程能力,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需要与各种背景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常常涉及非技术因素,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高水准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并能建设性地评价其他人意见的能力。可以说具备优秀沟通能力是“信息技术”职业人士成功的基础。但是,沟通能力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这就要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是由实际应用驱动的一个专业,非常注重知识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提供学生充足且有效的实践环境和机会。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习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态势,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后,实习生的社会成本没有了明确的承担实体。虽然,很多IT企业提供了实习生岗位,但总量不足,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实习机会,而且应用背景不够确定,不利于院校批量培养学生。这就要求院校要寻求行业的支持,能够把实习环境和实习生岗位的部分经费纳入企业的成本预算,构建切实可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支撑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国内外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工作,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中密歇根大学、英国Guildford学院、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韩国铁道大学等,但与CC2005和IT2008的符合性并不是十分好。而国内高校开设符合《规范》标准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也刚刚起步,尚没有公开报道的资料。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其长期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针对铁路行业信息技术特色需求,于2006年初开始研讨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立工作。我们与铁路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在充分调研后认为面对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培养铁路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必要和可行的。在《规范》的指导下,学院于2007年3月形成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报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开设了铁路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两年来每年有30名左右的学生自愿选择该方向。2008年修订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明确了与计算学科其他方向的关系。

2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背景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性产业。我国铁路行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了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25%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一票难求”、“一车难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预测到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货物运输需求将分别达40亿人、40亿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4%。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主干线的铁路路网,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50%。2008年10月,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做出了一些调整,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提高到了12万公里,电气化率上调为60%,客运专线里程增加到1.6万公里,并将城际高速铁路系统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到长株潭、成渝、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地区。

截至到200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7.9万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4.5亿人、货运量33.1亿吨。在纵横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线上,驰骋着1.5万辆机车、50多万辆车辆。众多部门、工种相互间的有序联动共同完成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行包运输和邮政运输等任务。铁路运输组织和指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信息,信息化是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铁路信息技术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近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单项的、部门级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初级应用,发展到今天涉及各业务领域的、覆盖全路的、实时处理的综合应用。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密集化发展趋势,对铁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95年召开的铁道部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铁路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而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02年,王麟书总工程师(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撰文表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适应新的形势,把握机遇,铁道部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作为指导今后铁路工作的纲领。信息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手段之一,铁路信息化面临新的巨大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为了推动铁路信息化,铁道部于2005年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总共要建设和完善3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3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铁路信息化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平台,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铁路信息化具体细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共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共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共18个应用系统。铁路信息化是铁路运输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有大量信息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够胜任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1月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京津城际铁路集成创新了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旅客服务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和部分重要干线广泛采用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CTC)、全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率达到95.7%、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升级,铁路信息化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些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更加迫切地需要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路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会议上,铁道部何华武总工程师特别指出,要加强培训,重视人才,以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为重点,深入研究铁路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库,为铁路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铁路信息化、特别是高速铁路信息化的建设,明显需要培养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其就业市场很大。

3加强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举措

铁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铁路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支持。铁路行业的传统主干专业是运输、信号、线桥隧、机车车辆、电气等五大专业,计算机专业作为通用辅专业尚未列入铁路紧缺专业。但是,随着铁路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增加,铁道部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铁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2007年9月,铁道部人事司技术干部处组织召开了高校铁路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经北京交大、西南交大、铁道部运输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建议,人事司决定将原定“铁路信号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划分为“铁道信号与控制”和“铁路信息技术”两个独立的方向,新增并确立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作为铁路行业关注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向的地位。随后成立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工作组,在铁道部信息办的指导下,开展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铁路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铁路信息安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铁路运营维护信息技术、铁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应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工程、铁路信息资源与规划、铁路运营系统计算机仿真等11本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工作。2008年3月铁道部人事司组织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大纲研讨会,认真研讨了对大纲的反馈修订意见,正式布置了教材编写实施工作,并扩大了参编院校和单位,包括铁道部信息办、铁道部信息中心、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兰州交大、大连交大等,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编写工作,铁道部人事司提供了立项建设经费等支持。

2008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高函[2008]10号),2008年11月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指委批准成立了轨道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2009年2月分委员会决定下设6个教学指导组,其中有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指导、教材建设、专业规范制订等工作。2009年5月,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导组的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6年初,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着手开设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工作,2007年启动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研究”学院教改项目,制订了初步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铁路行业信息化的了解,学院与铁路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单位,以及相关IT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2007年6月,我校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7月成立了“北京交通大学―甲骨文铁路信息技术实验室”;2008年1月获批建设“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中心(筹)”;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铁路专业分中心”;2008年10月学院建设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2009年1月启动了Intel―北京交通大学“云计算在铁路行业的研究应用及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以铁路信息技术作为特色之一,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和部级特色专业。

4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简介

按照《规范》精神和要求,参考CC2005信息技术方向的设置思路,我们在设立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时遵循了以下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方向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下的一个方向,其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相同,本科的第1~3学期以计算机专业大类公共课程为主,在第4~7学期中加入该专业方向的系列特色课程。

本专业方向设置主要为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同时考虑信息技术专业的通用性要求,使学生具备该专业的基本能力以便适应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工作。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本科毕业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时考虑为本学科方向输送合格的硕士、博士生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基础。

设置铁路信息技术专业特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学做有机结合,必修内容精而少,教学内容设置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将最新的铁路信息应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现场需求的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必修、选修和实习的合理组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学生报告、小组项目等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相关IT企业的认证考试,如Linux认证考试、Oracle ERP认证考试等。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教务部门的要求,本科课程由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组成。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须具备的数学、物理及其扩展类基础性课程;大类专业基础模块是为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计算机专业以主干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模块主要有专业特色方向选修模块和专业拓展选修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分设三个方向课程组,铁路信息技术方向是其中之一,需要修满8个学分,另外配置了为加强实践能力和研究素质而设置的专业拓展选修模块8个学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方向课程组主要由6门课程构成,包括“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运营维护支撑信息技术”、“铁路通信与控制技术基础”、“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专业拓展选修包括“铁路运营调度系统”、“铁路信息保障和安全”、“铁路信息系统测试”、“国外铁路信息技术”等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学分的生产实习。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是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兴计算学科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也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多年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基础,在铁路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能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The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EB/OL].March 2006.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2]SIGITE Curriculum Committee-Writing Subcommittee and the Steering Committ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Nov. 2008. /education/curricula/IT2008%20Curriculum.pdf.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真,李红辉,刘峰.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和建设的思考[C]//王永生、屈波.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2008).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42-246.

[5] 刘峰,李红辉,刘真.“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R].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报告,2007,3.

[6]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Z].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资料,2008,12.

[7] 何华武.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J]. 中国铁路,2006(7):23-31.

[8] 王政,刘琪,何京玉,等.“中国铁路信息化”系列报道[N]. 中国信息化,2009-2-20:28-52.

[9] 马钧培.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展望[J]. 世界轨道交通,2005(6):22-23.

[10] 王麟书.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 铁路计算机应用,2003,12(10):1-3.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轨道交通;课程体系;通信信号;技术体系:专业开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2-02

轨道交通通信号专业包含铁道通信信号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两个方向,前者主要为大铁路服务,后者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不论铁道通信信号技术,还是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各技术形成设备都自成系统,各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但是都属于自动控制领域和可靠性工程领域在铁路信号控制方面的一项应用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有共同的基础。

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自2003年至今,铁路建设进入飞跃发展期,其中既包含既有线路的提速、电气化改造和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而新建的普速、快速铁路,又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截止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由此,带来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的局面。随着铁路的不断建设及投入运营,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出现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各铁路背景院校对铁路专业进行了扩招,并出现了其他院校开设铁路专业的情况。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为长大铁路(指长大干线、支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方铁路等)通信信号工程建设和维护而培养铁道通信信号人才的专业,以车站信号联锁设备、区间信号闭塞设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为核心专业课,旨在培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侧重铁道信号)高端高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在各铁路背景院校均开设,在山东职业学院(原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至现在,共计为济南、上海、兰州、南昌、成都等各铁路局及工程局培养技术人才共计约1000余人。经过近几年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课程体系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三个学科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体系关系见图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主要包括:铁道概论、铁路信号基础、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车站信号自动控制、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

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阶段,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建设里程将由2015年的3000公里达到7,000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会急需一批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依据国际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此可见,未来国内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需求量是相当巨大的。

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有区域性特点,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主要以区域培养为主。以山东为例,山东现已开展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总规模约1200公里)。“十三五”期间,山东将加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快速通道建设,推进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 启动烟台、潍坊、淄博、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因此未来山东省内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会有较大需求量,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开办就显得极为必要。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铁和轻轨等)和维护培养城轨通信信号方向(侧重城轨信号)高端高技能型人才。

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关系图见图2,其课程体系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三个学科方面的课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概论、铁路信号基础、车站信号自动控制、ATC(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P及ATO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等。

三、专业开设情况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都为轨道交通行业服务,可直接分为两个独立专业单独招生及授课。但从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家又不难看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其支撑课程完全相同,因此其基础课程的设置完全相同, 且在个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上也有交叉,因此也可按同一专业招生,其后分铁道通信信号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不同方向,这样做的优点是:师资和实训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并利于统筹安排,而且还可根据个人爱好及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根据最近就业情况做出最精准判断)做出选择和判断,最大限度避免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的浪费。

四、结语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通信信号技术及装备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既给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随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及装备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的将各学科专业知识融合,紧紧地与现场设备及现代通信信号技术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端高技能型通信信号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玲.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2):12-14.

[2]罗建国,张丽华. 城市轨道交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191.

[3]慕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分析[J]. 现代商业,2013(06):125-126.

[4]韩松龄.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及其解决途径[J]. 经济师,2013(03):247-248.

[5]张洪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定位分析[J]. 职业时空,2014(05):84-86.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技能考证 措施 通过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1-0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推行“双证教育”。所谓双证,一是学历证书(毕业证),另一证书则是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已有的学历教育制度和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更好地结合。采用何种方式来完善双证书教育,保证职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考证现状分析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与运输企业密切合作,坚持以岗导学,岗学对接。铁路运输岗位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行车、客运和货运三大岗位群,因为这三大岗位群囊括的岗位众多,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也种类繁多,具体如表1所示。

在这些职业技能证书中,目前学校以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情况为导向,结合历年学生的专业水平,筛选出信号员、客运员和货运员三种职业技能证书供学生选择考证。这三种技能证书分别对应行车岗位、客运岗位和货运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须考取其中一种证书方能毕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属于标准化考试。技能鉴定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理论考试,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机考形式,系统随机组题,满分100分,合格60分;另一部分为实作考试,考核该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满分100分,合格60分。考生须在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这两项考试中成绩均为合格方能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考证通过率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2),通过率较高。从2015年开始,理论考试第一次启用铁路总公司推出的新题库进行职业技能考证,总体通过率不到30%(具体见表3)。据悉,该通过率与全国其他铁路高职院校基本持平。

在所选样本的考证班级中,实作考试通过率高达98.28%,而理论考试通过率仅为62.02%,导致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在理论考试,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深究原因在于新题库的启用。

在新题库启用之前,理论考试的题库是公开的,考生只需态度端正、刻苦用功掌握题库中的题目,理论考试达标的难度不大。启用新的理论题库后,题库内的题目不再公开,再加上第一次启用,对于题库考核知识点的分布没有把握,指导教师的辅导做不到有的放矢。笔者以辅导班级的学生共58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受调查者提供的信息,对新题库的题型分布进行分析,进而对新题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面广、重职业道德、重路风建设。

面广,即新题库分布的面非常的广泛,总体上以客运方面的基本规章为主,但有别于旧题库的是,新题库的分布不再以《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为主,而是更均衡地分布于与旅客运输相关的所有规章中,包括《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除此以外,题库更有不少来自《铁路行车组织规则》《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行车方向,以及货运方向的少量题型,知识面较旧题库要广得多。这也充分体现铁路运输企业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 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身怀精专的专业技能。

铁路运输企业历来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在旧题库的指导书中,把职业道德的知识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但是路风建设这块内容在新题库的部分样卷中占比超过10%,这也反映出铁路运输企业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狠抓的方向。

二、提高技能考证通过率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以铁路运输企业的行车、货运、客运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建设铁路行车、货运、客运典型岗位课程群,形成以精品课程为示范、重点课程为支撑、其他课程为配套的铁路运输岗位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果非常丰硕。但是已有的课程体系在横向和纵向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点带面,横向、纵向一起抓。所谓以点带面,即以单门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知识更新较快的课程建设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铁路运输现场相比,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以旅客、货运输组织尤为典型。客货运输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专业教师需时刻保持充电状态,才能确保所传授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也应及时、配套。课程体系建设横向、纵向一起抓,一方面在纵向上要遵循知识结构合理化的原则,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之间,甚至是专业课之间一定要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各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强化各门课程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建设,共同开发建设综合的专业题库,这是应对新形势下职业技能考证严峻形势、提高考证通过率的关键。

(二)加强校企合作,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教改风向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两同步、两结合”的建设理念,即“专业建设与铁路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教学服务与行业需求结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历史上铁路院校隶属铁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密切,无缝沟通。现在铁路院校已划归地方,这给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应把握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场的零对接,需请现场专家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细化课程标准。及时了解运输企业的发展动态,跟进铁路总公司对铁路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员工培训规范的调整方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专业技能考证培训的风向标,做好调研分析工作,密切与企业的用人联系,杜绝闭门造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抓“送出去,引进来”。本专业的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这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大方向。但是由于近些年铁路运输企业对一线运输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我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办有铁道交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担负着超负荷的人才培养任务,专业教师严重超负荷授课,无法到现场挂职,与运输企业的现场联系不够密切。作为运营人才的培养者,专业教师应当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的技术更新。教师一旦与运输企业一线工作现场脱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与现场实现零对接,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服务企业、服务地区经济和服务社会。在运输企业对人才需求趋于平稳后,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运输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吸纳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其次,外聘铁路运输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支援教学。外聘教师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案例和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实际经验的匮乏和新技能新知识的滞后。外聘教师在第一时间把运输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传递给学校和学生,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规范来实施教学。

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旨在夯实铁道特有工种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新形势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为发展契机,理清技能考证培训的思路,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运输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明祥.中国成人教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访谈录[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2]张天瑜.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技能考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3]徐丹.围绕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报,2005(12)

[4]马燕萍.关于技能考证与旅游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研究开发与实践 ”(2016A03)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5

作为2012年度“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的科技标兵,潘树平一直走在科技创新道路的前沿。1992年,潘树平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被分配到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设计处工作,从此他便与铁道车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衷科技创新,自加入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工厂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研制工作。爱岗敬业的他自从走上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领导岗位以后,更是成为了公司新产品开发的领头人。

搭建科技平台,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自主创新,拼的是核心技术,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是中国高速、重载、专用铁路车辆生产经营的优势企业,轨道车辆制动机研发制造的主导企业。南车瞄准世界铁道车辆前沿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保证了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南车先后有32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自主开发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攻关奖,形成了涵盖敞、棚、平、罐、漏等多个类型、多种规格、不同轨距的产品系列,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最多、最全生产资质的新造企业。

潘树平团结带领公司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为促进公司又快又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领导组织技术讲座、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报告会,组织科技论文评选、汇编优秀论文集、奖励优秀论文获得者,为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技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多年来潘树平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积极参加各项技术交流活动,是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货车、转向架学组成员,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会员、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支持者。在学术研究上,他在《铁道车辆》等部级刊物上发表了《出口巴基斯坦集装箱平车的研制》、《25t轴重摆动式货车转向架的研制》等多篇论文,并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负责开发的项目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和中国南车集团2005、2007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他参与的《搭建一流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论文获南车公司第一届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他带领公司科协荣获眉山市“2010、2011年度科协工作先进集体”。在实施“金桥工程”项目中,不仅为公司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和品牌价值。

2011年始,潘树平和科技团队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开展了48项科技研发工作,其中有19项货车新产品研制工作、14项关键零部件新产品研制工作和15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南车眉山车辆生产的新型80t级通用敞车、通用棚车得到铁道部认可,被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定为这两个车型的联合设计单位,27t、32.5t轴重副构架式转向架获得设计主导权。由公司自主开发的70t级焦炭车、黄磷罐车被推入市场,大轴重货车制动系统、UIC标准制动系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巩固铁路货车拉铆钉技术主导地位,新增紧固件新产品8项。2012年,南车眉山车辆公司完成年度新产品开发计划立项评审75项。

潘树平积极投身“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主战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实践中,努力为企业的科技进步服务。他组织科协和团委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核心内容,组织全公司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五小”活动,提高青年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对推动公司产品升级、促进公司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树立新风讲理想

重任在肩比贡献

2009年潘树平兼任公司科协秘书长,负责科协工作。潘树平充分发挥科协工作的优势,积极倡导公司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把“讲、比”活动作为激发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的平台,把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当成重要工作来抓。在“讲、比”活动中,他注重群众性、实效性、广泛性和深入性,不断扩大“讲、比”活动的覆盖面,积极搭建活动服务平台,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岗位需求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侯立新(1966-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铁道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管理、项目管理、高职教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重点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94-02

高职教育担负着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的重任。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意义重大。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征

铁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在铁路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根据铁路企业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的岗位技能标准,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这三大岗位群的岗位技能,使毕业生与铁路企业需求实现对接。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号员、调车区长、调车长、连接员、制动员、货运员、货运值班员、客运员、列车员、客运值班员等运输岗位上的主要工种。这些工种要求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确保运输生产正常进行。

二、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岗位需求。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采用“三段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考虑了学科的基础、广度、深度,没有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特点,忽视铁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能较好地把铁路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不能以铁路企业需求为主导,形成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2.侧重理论教学,缺乏专业技能训练。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挂图等辅助教学,但由于铁路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困难,没有系统的技能训练,教师传授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造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较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同时,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适度融合,未能利用实训充分学习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各岗位作业程序,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管理,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校未能在学生离校之前教给他们工作所需的真正技能, 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合理值应为50%左右,而真正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少。大多数院校没有建立具有积极作用的导向性政策,校内教师缺乏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聘用制度或者收入待遇原因不愿意进校执教。校内教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必须到站段中去锻炼,要缴纳“学费”,要付出很多精力与时间。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很难主动下站段锻炼,使实践教学队伍偏向理论化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进。其次,各高职院校面对实践教师普遍缺乏的局面还大量引进各高校毕业生,忽略职业教育的特点,从长远而言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铁路专业实训设备投资巨大,铁路专业实践设备和场地普遍不足,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十几个人一组,使得实践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真正动手机会不多,同时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5.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闭卷考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考核方式与手段,一次考试定成绩,“重理论、轻实践”状况依然严重。学生学习目的与方式急功近利,只想着应付考试,考核方式与手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指导,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背离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考试形式与手段单一,不利于引导和推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高,无法实现教考互动与互促。考核内容多强调理论内容,而忽略技能、实操与岗位应用能力的考核;多次多手段考核与综合评价应用少,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有些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提升,但对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机制。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实施程序不严密,考核标准不科学等问题突出。

三、实现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途径

1.围绕培养目标,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切实转变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一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各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实训项目、铁路车站认知实习、行车、客运、货运业务实习实践、社会调查研究、组织各类竞赛、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督导组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2.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将学生考取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等职业资格证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并将之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学生毕业时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铁路局行车、客运、货运等岗位的练功比赛,学生在参赛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重金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充实实践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加强教师实践技能考核,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在职教师提供带薪学习的机会,了解和吸收铁路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科研成果。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站段挂职锻炼,提供积累现场实践经验的机会。四是聘请各铁路交通大学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站段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行车、客运、货运作业模拟实验室,加大各仿真型设施及教学软件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如站场大沙盘、地面光电站场等仿真设备;引进TDCS/CTC(铁路调度集中)仿真教学设备,将多个模拟站场及其控制系统按照调度监督或调度集中的形式联成一个网络,实现列车运行信息及信号设备状况信息的采集的实时追踪;引进计算机联锁仿真教学系统和6502仿真教学控制台模拟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和模拟列车的运行,培养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等工种的实作演练水平,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客运实训室、货运实训室设备,增加计算机数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能熟练填制客运、货运票据,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各院校应加快与铁路局各站段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与铁路局作业量较大的主要站段共建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业岗位。同时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学生就业方向确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能更深入地学习本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这一核心,进行多元化、多次的考试改革。改变纯理论考试方式,强化实践操作和技能的课程内容考核比例,注重形成性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应当整合闭卷、实操(如代用票的填写、客运杂费填制等)、案例解析、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加强对平时形成性考核的认识,一门课程可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实现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评办法。另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资格考核学习与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形成完善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

四、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中,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高职院校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汪惠.试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DB/OL].,2009-09-01.

[4]肖坤,罗勇武.以就业为导向“递推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5(18).

[5]熊柳.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DB/OL]. ,2011-09-28.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7

西南交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翟婉明主持的“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项目刚刚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月9日,翟婉明又代表他率领的项目组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他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颁奖。

急铁路现代化之所急

今年刚满42岁的翟婉明是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985年,翟婉明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2年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得机车车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曾任丹麦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D)学术委员会委员。

翟婉明教授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及轨道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系统动力学及振动控制。主持和参加了40余项部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和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

作为多年从事铁路研究的翟婉明,在中国铁路开始解决运输“瓶颈”之初,就已认识到,”大运量、高密度、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超负荷运输模式在有效提高运能的同时,也严重加剧了机车车辆与线路的动态相互作用,必将面临日益突出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

机车车辆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是轮轨铁路最根本的问题,决定着轮轨动态安全性、列车运行平稳性及其对线路的破坏影响,是铁路现代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他们在认真研究了国内外铁路的实际状况后认为,国外铁路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经济实力,一方面通过修建高标准铁路(如德、日、法的高速铁路,美国的特重型重载铁路),另一方面依靠大量昂贵的现场试验,确保轮轨系统动态安全的可靠性。我国经济薄弱,修建的铁路标准低,装备相对落后,而运输紧张又导致了长期高强度、超负荷运营,在此条件下尚要反复提速,并发展重载运输。这种超负荷运输方式带来了较国外铁路更为突出的轮轨动态安全问题,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减少对现场试验的依赖,因为它不仅代价昂贵,而且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因此需要更多地依靠先进的理论、技术来保障安全。

“翟-孙模型”横空出世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理论体系,单纯从车辆或轨道子系统本身研究问题的方法,已不能解决我国铁路“大运量、高密度、提速、重载”超负荷运输方式下复杂的列车与线路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对此,翟婉明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将机车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整体大系统,开展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自1990年起,翟婉明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沈志云、严隽耄、孙翔教授的指导下,带领一帮年轻人从基础理论源头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前后历经15年,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及技术基础研究就经历了8年时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等6次资助;到后7年主要开展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正好赶上铁路大发展的需要,这7年中先后7次得到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的持续支持,并承担了十多项工程应用研究项目。

由于理论研究扎实,并经多年积累,项目组系统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包括各种典型机车、客车、货车模型以及有碴、无碴轨道模型,解决了轮轨动态耦合建模和散粒体道床振动模拟两大国际性难题,突破了传统模型中“钢轨静止不动”、“轮轨均为刚性体”和“轮轨始终保持接触”等3种假设的局限性,从而更加符合超负荷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实际,在国际上称为“翟-孙模型”,被列为该领域四种代表性模型之一,得到广泛应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翟婉明率领的课题组又把理论与技术开发结合起来,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开发了机车车辆-轨道动态作用安全性现场测试评估技术,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技术和山区铁路困难路段安全改造配套技术等,及时满足了超负荷铁路运输动态安全设计的迫切需求。迄今为止,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开发设计、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山区铁路扩能改造、重载运输、客运专线建设等10多个重点工程之中,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是一个项目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翟婉明他们来说,创新是一个项目的灵魂。跟在别人后面走,咀嚼别人嚼过的的东西是没有出路的。要使项目研究有新意,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创新,翟婉明教授不得不成天和项目组的同事们泡在研究所里,甚至连周末都搭进去了。1月8日上午9点,记者在采访翟婉明时正好是个周末。走进翟婉明教授所在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车与线路研究所,只见研究所里灯火辉煌,每个人都在埋头干着自己的活。翟婉明背门而坐,专心致志地在电脑上工作着。这天下午他就将要飞往北京去参加9号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并接受中央领导们的颁奖。按常规来说,一般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是在家作准备了,而翟婉明却还能静下心来工作。见到记者到来他才放下手中的工作接待我们。

据了解,15年来翟婉明教授带领的项目组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他们的努力,才创造性地提出了从机车车辆和轨道整体系统的角度,综合优化机车车辆和轨道动力性能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并借助于本项目所创建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及新型快速数值计算方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设计平台,包括垂向、横向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VICT和TTISIM,从而为实现新型机车车辆与轨道的最佳匹配设计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机车车辆及新型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和运用安全性最终需要通过线路实车试验考核,对此,项目组又从机车车辆与线路动态作用安全性角度,在工程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现场试验评估方法,开发了机车车辆-轨道动态作用安全性现场测试评估技术,成功实施了包括秦沈客运专线“中华之星”、“先锋号”高速列车轮轨动态安全评估试验在内的多项铁路现场试验,对铁路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翟婉明的项目组所研究的成果在成都、沈阳、北京、郑州铁路局和中国北车集团、中铁三局集团、铁二院、铁四院等单位应用于机车车辆研制、客运专线建设以及提速领域十多个重点工程(产品)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完成了SS7C、SS7D、SS7E客运机车动力性能改进设计,时速200km“天梭号”高速电力机车动力性能优化设计,以及时速140km新型快速轨道车动力性能优化设计等,累计节省各类改造、试制、试验费用1955万元。特别是,针对韶山7E机车在提速段内出现的横向异常振动难题,提出了不改变走行部结构的解决方案,大大缩短了改造周期,使其于2003年提前投入批量生产,已出车68台,成为铁路第五次提速的主型机车之一,为大同机车厂(本项目第二完成单位)新增利税7072万元。

在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工程中,翟婉明他们的成果曾被应用于京秦线、沈大线、哈长线、成渝线、黔桂线、川黔线、贵昆线等既有铁路轨道结构强化及安全改造:完成了京秦线时速200km提速改造工程线路加固方案安全评估,提出的改进措施被实际工程采纳,该工程于2002年施工完成,是我国第一条实施200km/h提速改造的既有线;完成了哈长线提速改造工程中长春北――米沙子站间超长无缝线路技术设计,2002年11月首次在我国寒地区铺设成功轨温差最高(94.5℃)的一条跨区间无缝线路。成都铁路局(本项目第三完成单位)采用本项目技术累计完成山区小半径曲线强化改造总里程112.484公里,节约改造成本5418万元,使山区困难路段车速提高30%左右。

在新建时速200km以上快速铁路工程中,这项成果被应用于秦沈、郑西、广深港客运专线和福厦、遂渝客货混运铁路新型无碴轨道设计及平纵断面关键参数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条时速200km客运专线(秦沈线)无碴轨道结构参数优化设计及现场轮轨动态安全评估试验,创下了我国无碴轨道300km/h安全平稳运行的最高速度记录。同时,项目组应用这个理论,铁道第二设计院共同研究确定了时速200km福厦铁路客货混运速度最佳匹配方案,解决了高、低速客货混运对轨道结构动力影响问题,完成了平面与纵断面匹配设计优化,节省了上亿元的工程施工设计预算开支。

荣誉面前他仍然很谦虚

翟婉明率领的项目组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并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车辆-轨道耦合模型被本领域国际权威K.Knothe教授(前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副主席)在述评论文中列为当今轮轨相互作用领域四种代表模型之一,被A.T.Peplow、J.Oscarsson、T.Dahlberg等知名学者在其论著中称为“翟-孙模型”。K.Knothe教授在论文中评价道:“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使理论与实际进一步吻合。”这一创造性工作被德国、英国、瑞典、丹麦、加拿大、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国同行学者广泛引用和采用。翟婉明教授因此被多次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应邀在丹麦工业大学(DTU)、丹麦国家铁路(DSB)、瑞典查尔莫斯技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作“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专题讲学。自2000年起至今,翟婉明教授被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D)连续选聘为第17届、18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是目前该组织惟一的中国籍委员(此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沈志云院士、郭孔辉院士曾任此职),大大加强了我国在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学界的学术地位。

他编写的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得到中国铁道出版基金资助,于1997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是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1998年获得第11届“中国图书奖”,是铁道行业迄今惟一获该图书奖的专著,于2002年出版了第二版。目前,《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已成为我国铁路动力学研究、设计领域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8

Abstract: The our country railroad has already got into the high peak of constucting the development, its need to the technical ability type professional talented person of Gao will also attain opposite Gao Zhi.This text pa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to railroad in Shaanxi and carry on analysis to need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ability talented person of Gao, contrast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college in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hat Shaanxi province sets up railroad profession and thinks that the development that the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didn't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railroad development.The counterplan of putting forward includes:The aggressive adjustmen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a professional direction;The appropriate extension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es in the railroad profession educate scale;Strengthen course reform,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fulfillment to begin ability;Insist producing to learn to combine of doing and learning policy, hard the development is in line with with the business enterprise"zero distances" of talented person.

关键词: 陕西铁路;人才需求;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

Key words: railroad in shaanxi;talented person's need;develop trend;higher technical ability;talented pers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89-02

1陕西铁路发展的现状与人才需求趋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陕西省的铁路建设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12月,铁道部与陕西省确定了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到2015年,全省铁路逐步形成“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骨架网(简称“2581”)。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将由2008年的3750公里增加到约6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六位,其中复线里程达到3900公里,电气化里程达到4500公里,路网密度2.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5亿吨,旅客发送量1.1亿人次以上。除此之外,由地方政府及企业投资的红柠铁路、准深铁路、神瓦铁路、榆横铁路、宝麟铁路等亦正在建设中或即将建设。在未来的十年内,陕西省境内的国有铁路和地方铁路、企业专用铁路总里程将突破7000公里。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批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铁路里程不断延长的同时,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员工队伍缺口也将日益严重。从2010到2020年之间,陕西每年将会有300-400公里铁路建成通车,每年需要补充的技术工人将达到5000-7000人,加上原有的职工队伍需要因退休等自然减员补充新人员,每年共需要补充新技术工人6000-8000人左右。

2陕西省开设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状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为行业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面对陕西铁路发展的趋势及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端正办学方向,以实现自己为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的任务。

陕西省目前开设铁道交通类专业并招生的高职院校共有3所,专业涵盖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各方面。其中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主要开设工程建设类专业,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设运营管理与保养维修类专业。2009年3所院校铁路交通类专业招生规模如表1:

3陕西铁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陕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加快陕西铁路建设,对于强化陕西基础设施、把陕西的各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早日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其他行业领域发展一样,陕西铁路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当前陕西铁路人才需求及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人力资源短缺,不能适应铁路的快速发展根据陕西省铁路建设“2851”的规划,自2009年开始,陕西铁路新的“十大工程”将陆续开工。到2015年,陕西省的铁路里程将比2009年增加60%。另外,陕西地方铁路、运煤专线里程也将增加500-600公里左右。随着铁路里程快速增加,铁路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在未来十年内,陕西铁路人力资源需求每年都会有将近8000人,而陕西高职院校只能提供四分之一,由此带来人力资源短缺是显而易见的。

3.2 中高级技术工人成为需求的主流从西安铁路局技术工人构成来看,西安铁路局现有各类技术工人62885名,平均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工人22.37名。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与中级工比例达到70%以上,这些员工主要来自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由于铁道部对中职学生进入铁路的限制,预计高职高专层次的人员将有很大的需求。

3.3 复合型人才深受企业青睐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按照传统的岗位划分,毕业生主要在铁路车站、车务段、客运段等单位从事行车指挥调度、客运、货运生产及组织工作,具体的职业岗位有连结员、调车员、信号员、车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货运员、货运安全员、客运员、售票员、列车员以及运输管理岗位等。但由于近几年推进信息化建设,TMIS管理信息系统、CTC调度集中、RFID客运专线列车跟踪定位系统等的运用,使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某个工种的技能人才,而是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如列车调度员不但应掌握传统的行车组织知识,还应具备现代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

3.4 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分布目前陕西铁路对传统的运营管理、铁道电气化、铁道通信信号、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但对动车组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信息化等新兴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新开通的郑西客运专线,运营后形成了CRH动车组运用与维修、无砟轨道检测与维护、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运行线铺划、客流组织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岗位。这一岗位群涉及领域众多、体系复杂庞大,将促进多专业就业。随着西宝、西成、大西客运专线的相继修建与开通,这一需求会迅速反映出来。

4陕西铁路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4.1 积极调整高职教育专业方向,适应企业实际需要根据陕西省及全国铁路发展的现状,必须从铁路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从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考虑,进一步调整铁路教育专业方向。目前,陕西省铁路专业招生规模中,土建类专业占到了60%,运营类专业占40%。而就企业需求来说,运营类需求应占到70%左右。所以建议对运营管理、现代移动通信、机车车辆维修与保养、列车驾驶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加大培养的措施,对于高速铁路技术、CRH动车组运用与维修、新型轨道检测与维护等紧缺型人才,亦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并在各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加大专业的渗透与整合。

4.2 适度扩大高职院校铁路专业教育规模从未来几年陕西铁路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来看,陕西高职铁路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2009年陕西高职院校铁路专业招生计划的统计数据显示,09年全省铁路专业高职招生1925人。即使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0%,到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培养的铁路专业毕业生也仅在3500人左右。

由此可见针对铁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还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省也是人才输出的大省,最近几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铁路专业人才流向省外就业。因此,建议省内高职院校还要从陕西铁路专业人才辐射、全国铁路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要来考虑,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陕西省境内,而要根据陕西省以及全国铁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适度扩大铁路专业教育的规模。

4.3 加强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形成先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开始,在培养计划中反映“就业导向、能力目标、学生主体”的原则,构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毕业生在现场主要承担技术应用工作,其实践动手能力成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标尺。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4.4 坚持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努力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人才企业希望学校培养出与企业“零距离”的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许多成熟的产学合作模式。

5结束语

陕西及全国铁路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从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预测陕西省铁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陕西省铁路专业高职教育在规模、才培养规格上尚不能跟上铁路发展的需求。陕西高职院校应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激发行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内在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高职教育与铁路企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榆林市《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2]西安铁路局简介[EB/OL].西安铁路局局域网,2010-4-5.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铁道信号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

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相关运营及设备管理维护单位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铁道信号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素养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工作经验,从而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工作状态,是这个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可在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以促进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实践层面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把枯燥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边做边学”“学做结合”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时间活动获得知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说来,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方面的应用优势。第一,项目法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自主的进行自我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来扩大学生的自主性;二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项目的完成过程也就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因此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不再流于理论表面。第二,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性。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主体是学生,整个项目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在给学生极大的挑战性的同时,也容易激起他们的胜负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第三,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项目教学法则只需要教师选择好项目,设置好任务,然后将项目交给学生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大大增强,同时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和思想的深刻性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会影响到创造性和创新性。

二、铁道信号专业课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项目教学法由于其相比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优势较为明显,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较大帮助,接下来就项目教学法在铁道信号专业课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一)项目教学法观念的引入。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理论教学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和教师都对理论知识教学极为重视,在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往往带着教材来到课堂,听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中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铁道信号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实践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理论知识已经达到工作所需要的标准,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上就显得颇为捉襟见促,而高职院校铁道信号专业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些人员需要在铁路信号设备日常维护、检修和一般故障处理为核心的基础上,在铁道信号故障分析判断、设备安装调试、工程施工、生产管理、一般图纸设计等工作上有足够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光靠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现代铁道企业对铁道信号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目前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现在许多院校都将项目教学理念引入铁道信号专业教学中来。例如,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程体系的授课过程中,要求掌握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应答器等轨旁设备的认知、安装、配线、调试、日常养护及一般常见故障的处理。在这一方面的学习过程中,若是按照原有的理论性教学方法,学生只对其理论内容有所了解,比如教材上写明的应当如何对信号机进行检查、维护检修和故障诊断处理,但是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实物设备,而只是通过教材进行技能学习,其实践能力必然不符合铁道部门需要。项目教学理念的引入,正是基于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铁道信号机,并围绕铁道信号机实地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培养出来的铁道信号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在进行项目教学法中,还要注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在具体实施前,教师要将项目的大概内容给学生进行讲解,对相关操作作出明确的说明,防止在项目具体进行时出错,同时减少学生既花时间又没有取得成果的现象。随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培养其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都会有不同,在实施中还可以让其围绕项目进行自主讨论,从而提高项目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学习的角色发生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教师在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路,将错误指出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让学生之间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交流,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在一旁还是充当指导者,只有当学生明显偏离主题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探究分析问题与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开展“信号设计与施工实训”课程时,教师设置实训项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实施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以及项目末期的校验调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付诸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图纸、信号设备、施工技术及工艺等较多,如配线图、原理图、箱盒的选用、设备的安装、施工过程的安全有效、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设备导通调试、日常维护要点、故障处理程序等。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可以真正了解到实际铁路信号工作的程序,关于设备和相关技术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明显提升。同时,对于项目进行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向教师分享成果和问题等方式,获得解答,在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的理解。(三)项目教学法的验收。项目验收策略,也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验收,是对学生项目实践成果的展示、总结与评价。通过项目成果的对比,学生对自身在项目实践中的不足进行了解,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吸收他人意见。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展示成果进行权威打分匹配。最后对项目教学法验收成果总结,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极大提高。与此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四)项目教学法存档。在进行项目验收完毕后,就要进行项目存档策略。将学生的在项目教学中,具体成果进行存档,以便在未来再进行项目教学时,作为研究参考资料使用。同时,在制定项目中避免项目重复。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能力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能力的培养,符合了不断发展着的时代要求,符合了现代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吴雄升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慧珺.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2]柳灵国.项目教学法在铁道信号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