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考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8:35

教师考试论文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1

[关键词]成绩测试 正态分布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47-01

随着测试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出现了一些针对大学英语等级测试的理论著作及单篇论文。理论著作主要有舒运祥的《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1999)一书。此书是作者根据数年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并在参加多种国家考试命题实践的基础上,以英语教师为主要读者而编写的。作者发现仅介绍考试命题方法无助于教师命题水平的提高,但只介绍理论不讲方法,教师不但难以理解理论,而且有了理论也难以指导命题实践,因此,本书既注意理论也注重介绍方法。每种方法的介绍也尽量说明道理,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能灵活运用测试理论。由于本书理论与方法并重,因此对各级英语教师和各类外语学习者,以及语言测试的研究人员都有参考价值。

徐强的《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2000),是一本在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指导下对教学和测试进行集中讨论的论著。在测试方面,作者从考试设计的基本要求、大纲设计、编写方法和质量监控措施几方面谈了交际法英语考试,这些丰富的实例对于我们编写大学英语考试试题大有启发。

成绩测试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即“设计命题、实施考试、阅卷评分和统计分析”。本文将研究范围集中在“统计分析”方面,包括考试目标、题型的选择和考试范围的选择等。

本文使用的试卷样本为昆明学院2011级共43份大学英语期末补考试卷。

从试卷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分段(90~100)和低分段(20~30)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6.98%和4.65%,整个考试成绩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这说明这份试题的难易度较为适中。大部分题目的命题都符合课程章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命题无超纲和偏题、错题的现象。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那么测试内容必然要以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有了明确的测试目的和测试内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题型与语料来最大限度地包含测试内容,实现测试目的。阅读理解与后面的题目互相连接,阅读理解作为导入,输入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答题。这种题型虽然是一举多得,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概括、综合、解释、信息转化等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突出读写课测试考查的重点,即学生的语音全貌与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在拓展阅读理解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这说明教师平时对拓展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命题应最大限度地突出写作的考点,防止其他因素对其进行干扰,保证一定的公平性。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被扣分也不少。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把握基本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拓展运用。学生中翻英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还远远不够;基础语法的运用能力还欠缺;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忽略了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基本读写能力,本次考试反映出对学生基础读写能力培养欠工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不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新知识;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英语学习重在过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不够认真,随意浏览试卷便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工夫。完形填空部分反映出高失分率,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综合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词汇语言运用和语法功底,与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武尊民.英语语言侧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墓础教育语丈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和教学操作上的失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让学生占用较多的课堂时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鉴赏课文写作之美只通过反复诵读就可实现;对课程改革与考试的关系认识定位不准确;新课程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发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语文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关于语文课程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教学操作上的失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误区一:“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一切交给学生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教师少讲或者不讲;上课时教师不能占据课堂,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因此,每节语文课教师都把读书、了解作者、认字、释词、分析重点句子、剖析文章脉络、总结文章主旨、探求文章写法、赏析语言特色、实施美育,甚至处理作业、批改作文、出考试题、评阅试卷、批改作文等,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每一节课都要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大面积发言,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不能也不敢多讲,否则就是教师包办学习,就是一言堂,就是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严重违背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些地方甚至把“一切交给学生去做”作为教学改革的成绩加以渲染。

这是严重的认识偏颇,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曲解,是矫枉过正、走上极端的错误做法。把学习权、参与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这是对的。但是,首先需要弄清“唱主角”的内涵。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简单地从教学活动的形式或者占用课堂时间的多少去衡量。让学生“唱主角”,首先是在教育理念上,要确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的新观念,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要学”的内因,真正开动思维机器,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施教、作业、训练等各个环节,都要清楚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时时想到如何让学生容易学会,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好,这就是在理念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要因文章体裁、内容制宜,要因人制宜,灵活掌握,求真务实,以学习效果为根本。至于谁为主体、谁是主角,不能仅仅看外在形式,也不能仅仅看谁在活动或者谁占用课堂时间多。教师或学生占用时间多甚至始终占用课堂时间,这并不等于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主角。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动机和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所学甚少,就是一种花架子。那种一提到教学改革,就连必要的教师引导和讲解也不敢做了以及担心被指责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错误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教师不讲了,那么教学方法中最基本、最传统的讲授法也就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是让教师放开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毫无压力地轻松学习,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发挥各自特长,互相交流,集体探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不提要求,尽量让学生放松地学习,消除压力,并且,每一节课都安排小组讨论,即便有的问题无需探究,也要这么做,课堂讨论成了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固定教学形式。有的教师甚至不看学习内容反复进行没有必要的讨论,似乎不使用这个形式就是陈旧的教学方式,使用了这一方式就是落实了新课程标准。

这里存在着对课堂讨论教学形式的使用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两方面的误解。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有很多优点,但教师在使用时要掌握好时机,不能乱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接受性学习即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地位或状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压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的潜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转变学生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生学习的内在精神获得解放,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一学习方式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于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仅仅表现为外在的学习组织方式上,学习组织方式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诚然,介合作”不能是一个人,课堂讨论可以体现合作,但缺乏合作本质的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可以是进行探究的形式,但是,进行课堂讨论不等于就是在进行探究。这取决于课堂讨论的内容,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同时,探究不一定只限在教室里进行,也不一定非在固定课时内进行,或者非得要小组活动,只要学生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实现了探究的目的。

误区三:鉴赏课文写作之美只要通过反复诵读就会达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需要出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往我们在这个方面强调得不够或者不全面,因此,出现有的学生荣辱不清、审美标准不明的问题,甚至在品德和人格上出现问题。所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广大语文教师纷纷把加强审美教育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注意加强教学内容方面的审美,遇到重点课文,更是牢牢把握这一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也不能否认,一些教师对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对于意境优美的文章,只要反复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审美情趣。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采用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单人读、学生分组读、集体诵读和穿插默读、放声读、有感情地诵读、分角色朗读等读书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朗朗读书之声不绝于耳。有的教师把这种做法冠名为“美读”。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活动,教师不进行分析讲解,全让学生自己去熟读感悟,似乎只要多读,问题就会全部解决,甚至还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来解释自己的做法。

审美,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鉴赏语文的美,需要对语文资料的积累和感悟,需要理论的指引。只能这样才能深刻、全面地领悟到美的实质。

感悟美,不读文章不行,但要获得美感,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利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去分析、点评文章的优美之处,带领学生咀嚼、品味文章的意境、构思、文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行感悟,达到对美的欣赏。

要达到好的审美效果,教师一定要通过引导、分析、讲解,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增加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多读、体验、感悟。

误区四:课程改革将取消考试与靠考试拉动课改

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改革,主张在考查教与学的效果时采用多种方法,不把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于是,一些教师的认识又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认为: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就不能进行考试,要尽快向取消考试的方向发展。于是,主张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在游戏中学,提倡从小学到高中不留课外作业,不再考试,让学生摆脱作业的压力,让学生从考试的栓桔中解放出来。

还有的教师认为:考试依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除非创造一套适应新课程的考试方法,让考试拉动改革,否则,改革就难以深入。"

以上的认识都有片面性。课程改革没有主张取消考试,也没有回避考试这一敏感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在考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主张:新课程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灵活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考试结果上,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可以免试就近升学;初中升高中,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以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生会考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高考要突出3个“有助于’,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本轮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说过要取消所有考试,只是提倡小学生毕业可以免试就近入学。把新课程理解为任何时间都要取消考试,是对新课程的曲解。考试和考查,是检测学生学业状况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考试是难以取消的。我国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可以不用考试就能入学。但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或者素质情况,学校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考试的。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会这么做,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革,但课程改革决不能只寄希望于用考试改革来拉动。考试能促进教学,考试能引导教学,“考试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道出了人们看重考试引导的心声。但是,考试的内容不是课程学习的一切,“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出题考试比较易于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量化的方式和考试的办法加以考查的。而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应该打破“考试万能”的神话,尊重教育追求的价值,建立一种新的考试文化。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误区五:新课程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想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过去的中学课本系统地刊载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有关语法、修辞的专门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地、专题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和抽象的概括能力,系统地、专门的学习,就成了空洞、抽象的理论学习。有鉴于此,初中阶段应提倡多阅读、多积累、多从感性认识出发,而不必过早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一些教师对此存在误解,认为新课程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进行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渗透。在组织学生做练习时,不再出现有关语法、修辞的内容。有关部门组织结业考试、升学考试也不再出现相关知识的考查。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有的教师在教材中出现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对偶等最基本的修辞方式时,也不敢加以介绍: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式,不敢进行分析,一些必要的概念更是不敢提出,生怕有人说自己违背新课程理念。目前,这一做法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口语交际、书面表达都出现了相当多的语法错误。有些文科的大学生,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学习倍感吃力,欣赏诗文时讲不明、道不出,感悟不到诗文的优美;对文学理论和美学原理的理解非常吃力。

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语法、修辞学习,不提倡进行语法、修辞的讲解,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是“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的学习”,而不是“不进行语法、修辞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以求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要求停止对语法、修辞的学习。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课程标准反对进行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的、过于系统的、抽象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注意知识的传授方法和传授时机,倡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进行感性认识,再形成系统理论,这符合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绝不可把它曲解为反对或者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业课;主体教育;考核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02-02

无可否认,目前高校学业考试尤其是专业课考查的形式化弊病日益凸显。这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且还误导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把专业学习简单地等同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无论任课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引导或劝诫,都难以引起学生对于文献资料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视。显然,教师除了积极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外,更重要的问题则在于专业课考核内容的改革。事实上,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和考核的最大弊病莫过于导致学生一旦脱离书本便“无话可说”的状况。这具体表现在学业考试的试卷中,因为学生只能依照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回答形式各异的考题。即无论学生如何作答,其思维模式甚至于语言组织及表达方式都难以摆脱书本的束缚。简言之,大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模式的桎梏下,已经表现出一种“无话可说”或“集体失语”的状态。事实上,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演变为中小学作文的主要根源之一[1]。而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专业教育的情况下,一旦“无话可说”则势必被培养成一种工具型的人才,其很难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恰恰是主体教育理念所极力反对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又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多年来,笔者在任教专业课程时,积极地引入主体教育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与考试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理性地回答上述问题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一、对于书本知识了解程度的日常检测(15%)

专业课的考核内容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不关注最为基本的书本内容。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存在着过度考查书本知识的弊病。换言之,无论是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还是名词解释、正误辨析题、简答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考查书本内容。甚至于就连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其答题所需要的思维以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都早已在书本内容的范围之中,这也是学生在考试前早已“心知肚明”的。这种学业考试模式势必误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即在这种奉书本内容为考试圭臬的管理实践中,学生榱饲蟮每际怨关甚至于为了获得奖学金以及入党所需要的分数条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书本内容或课堂笔记的识记上。事实上,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大量的课外时间中居然“无暇顾及”图书馆或没有时间深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主体教育需要最终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也需要首先学习书本内容,这是自主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去主动了解学习书本内容。不过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不同的地方在于:主体教育视角下,书本知识仅仅在高校学业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重,而非绝对比重。在相关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内容仅仅占15%的比重。换句话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日常考试的内容之一,满分为15分。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具体地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该生在课堂上所回答问题的整体表现,即为其日常考试成绩。显然,这就需要设置必要的课堂提问环节。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随机提问或追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随堂检测书本内容相关文献的查阅情况(15%)

当前,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内容几乎不关注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简言之,学生有没有查阅文献的意识以及查阅文献能力的强弱,学业考试无法进行测评与衡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本科教育与高校学业考试中存在着忽视培养与考查学生查阅文献能力的缺陷。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参考文献的数量过少与质量太差。为了不至于出现参考文献数量过少的弊病,一些意识较强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不少于10个的硬性规定。客观地说,文献查阅、参考、引用的数量与质量是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缺失此项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不清楚如何运用文献,以为鼓励引用别人的文献就是允许抄袭,甚至于就连论文抄袭严重被抓后也连连叫屈。因此,在学生并不具备查阅文献能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所谓参考文献存在着数量过少、标注格式混乱、准确率偏低、随意引用低质量的出版物文献(交出版费或版面费就肆意出版专著或滥发论文的书刊)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曾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公开质问学生:为什么不查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什么在十余个文献中竟然没有一本专业著作?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学业考试中排除了文献查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再加上教师日常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进行训练的重要性,最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及其答辩的严重形式化[2]。从专业学习与成长的角度而言,专业文献的查阅能力是本科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主体教育的视角下,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是高校学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落实。笔者在自己执教的《政治社会学》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名著,并且进行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初步梳理出该名著的学术研究现状,并且明确地罗列出文献查阅的情况。这其中需要在专业期刊和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等方面进行重点查阅。笔者希望以此初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这部分内容作为书本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查阅,不仅会发现许多学者会在不同视角下来探讨同一问题,而且就连同一视角下的不同论文也可能会提出观点迥异的见解。显然,通过这样的文献查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质的改变。此外,文献查阅还能够激发部分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批判精神。故而,它在高校学业考试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在笔者的考核方式中,此部分的比重为15%。依据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情况给予一定分数。

三、重点考查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感悟或心得体会(30%)

主体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受教育者的一种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或训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个性化的知识。笔者认为,在本科的四年专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莫过于专业学习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这是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东西,也是自主建构个性化知识的基础。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几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于书本内容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上。换句话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试题,它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几乎都离不开书本既定思维的束缚。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个性化知识被极度边缘化的考试弊病。

主体教育的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务必把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纳入重点考查内容之列。在笔者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的成绩比重占到30%。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与鼓励学生重点阐释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即在书本内容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调研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的梳理与研讨,最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或汇报。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阐释该内容对于目前专业学习的借鉴或启示。譬如,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容时,建议学生课前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最好能够结合本专业(中学教育)学习的实际状况来较为详尽地探讨对于从事未来职业(中学教师)的借鉴之处。

四、期末论文写作形式的综合检测(40%)

上述三个环节的项目考查仅仅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初步地进行,至于其在经历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和教师点评后的专业收获,则需要进一步地综合检测。即需要经过期末的论文考试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文献查阅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实践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的系统梳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在期末绝大多数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试内容或范围也常常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方面。即便是有部分高校或少数教师采用论文考试方式,其中的形式化问题也较为严重。譬如,学生在论文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其中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参考文献的查阅数量与质量如何?是否运用得当?论文中除了引用别人观点外,自己的见解有多少?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考核内容以及试卷反思,与学生是毫不相关的。教师进行试题和阅卷分析,充其量也是为了应对现行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形式化需要。因此,能够把学业考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的几乎微乎其微。

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可以有多种改革途径,但需要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亟待归还高校教师在学业考试中的自。同时上述三项内容也成为高校学业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必考项目。而且还需要在期末通过论文或随堂汇报等形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笔者在此部分采用的是论文考试形式,尤其是对于考查专业课而言,这是一种较好的期末考核方式。即各同学在教材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期末的学术论文写作。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笔者在学期之初就对此项测验项目的形式和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以及注意事项(遵循学术规范和严禁抄袭)进行公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充分地准备期末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资料。这就使得期末的论文考试变得更加具有实质性的专业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

五、椎惴此

从实践改革情况来看,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的意识与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校学业考核内容的改革,更需要各专业课教师日常教学的鼎力配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有的文献查阅意识和专业感悟能力。

首先,文献资料的查阅问题。文献查阅的数量存在着过少的问题,甚至于其中还没有学位论文的文献。文献查阅的质量也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不少学生随意查阅一些质量难以保障的期刊(即只要交付版面费就的所谓学术期刊)。显然,这其中既有学术期刊质量不高的问题[3],又有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于期刊文献质量问题的相对忽视。事实上,笔者在课上曾就文献的质量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讲述,但从实践来看,效果非常有限。此外,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也使得教师的精力难以面面俱到。客观地说,在原本极度缺失查阅参考文献能力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想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地弥补这个短板存在相当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来适当地进行补救。当然,最为根本的还在于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中书本内容一统天下的弊端,把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查阅文献能力增列于专业能力的必考之列。

其次,专业感悟的总结与发表。就笔者实践的情况来看,这一部分的问题相当严重,即绝大多数学生在谈及感悟或心得时要么是寥寥数语,要么几乎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见解,缺失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结果绝不能仅仅或单纯是背诵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充其量这只能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之一,而真正意味着专业成长的专业感悟或学习心得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成果。至于学生普遍存在着在此环节无话可说或重复别人观点的问题,其原因很多,最为根本的莫过于对于高校学业考试概念和性质的认识不清以及考试功能异化[4]。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高校学业考试对于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制度的忽视甚至于人为刻意地排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学业考试中的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尽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又在评分标准上为学生设置了种种几乎难以逾越的思维甚至于话语组织及表达方式的关卡,学生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考试心态下,只能依靠对于书本相关内容的追忆来按部就班地答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扭转高校学业考试的管理思维弊病,彻底地摒弃所谓的评分标准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如此,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高等教育实践深入地探究了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专业课考试内容改革问题。事实上,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初衷在于以考促学,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过分集中于期末转向关注日常的专业学习,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而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构建则在于突破传统学业考试管理的既定思维,即高校学业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识记程度的期末检测,而应包括日常或平时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对于日常考试而言,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到课情况的课堂考勤,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内容上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及其效果。因此,应该大胆地增加日常学业考试环节,并且大幅度地减少书本知识的识记程度的考查,转而增加必要的文献查阅能力的检测,当然考试重点还在于有效地考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这些考试内容包括了静态的教材学习和文献查阅以及动态的专业实践,使得大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新型高校学业考试模式下养成一种自主建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考查。唯有如此,学业考试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以考促学的功效,这也是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党亭军. 地方院校实施学士学位论文制度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9(6):67-69.

[2]党亭军. 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9-93.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4

(1.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100102;2.日本顺天堂大学大学院 113-842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3 戴昭宇,等.日本传统医药学现状与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74~380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5

关键词:茶学专业;茶艺课程;茶艺师考试;课程改革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一、茶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需求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二、茶艺课程教学现状与茶艺师考试形式

(一)我校茶艺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茶艺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了与茶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作为茶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当扎实。茶艺课程实验教学教授学生习茶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实验教学内容侧重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的掌握,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

(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茶艺师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茶艺表演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茶艺师对茶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考试。茶艺表演则考查了茶艺师对茶艺表演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这种茶艺师考试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提高茶艺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是需要茶艺师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这也是衡量茶艺师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

2014届茶学专业的几位学生曾在2014年10月参加了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岛首届茶艺师大赛。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审评茶样(干茶辨识与茶汤辨识)、茶艺表演三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考试还行,到了审评的时候虽说是各大类茶都在审评课上审评过,可缺乏实践,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评出来。茶叶表演也不是教师课堂上所教的那样,当茶海出现在茶艺表演用具上的时候,因为以前都没有用过,学生有一点茫然。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志在冲击大赛前三名,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入前十名,更有甚者名次还非常靠后。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考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相同之处

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师考试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1.考试形式相同,都分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两部分;2.考查理论知识部分覆盖全面,涵盖了与茶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要求我们的学生储备大量的茶叶基础知识;3.考查茶艺表演形式基本相同。茶艺师考试所考查的茶艺表演是最基本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与课堂上教师所教给的基本相同。

(二)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方案与茶艺师证书考试要求不太相符。在我们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材内容,多数是与茶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这样便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以应对各项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茶艺师考试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考试不仅考核了茶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职业道德、茶艺服务、管理等内容,这正是茶学课程所缺乏的。学生由于缺乏技能实践和经验,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要求,出现就业偏离专业的情况。对照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不难看出,我校茶学本科专业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涵盖了茶艺师和茶艺技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有所欠缺,学生做不到活学活用,距离优秀的茶艺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而现在有些茶学专业学生为了取得茶艺师证书,专门报培训班学习茶艺考试,培训报考费用高达两三千元。我们茶艺课程本来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却要专门花钱来另外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财力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到我们的茶艺课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也更加便于我们茶学专业的学生取得茶艺师资格证。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专业技能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现状分析,应该将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茶艺课程中来。坚持将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相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4]

五、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

茶叶行业茶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艺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课程不仅要涵盖茶文化、茶艺技能、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鉴、茶具鉴赏,还需要涵盖营销管理、传播策划、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适应茶叶行业的高速发展,茶艺课程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培养出适合现在企业的复合型茶艺人才。学生要深入到茶行业中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改善薄弱的师资力量,降低授课中的理论比重

目前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理论比重过高,而在实际的操作实践比较少。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茶学专业的茶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课程设计学时短、专业实践明显不足的问题,相对削弱了对学生茶艺能力的培养。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却要求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实践,把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的支持强度,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准,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具特色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楼、茶艺馆等,并介绍学生到其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很多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备考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考试资源。通过建立网上测试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茶艺知识的无纸化考试,而且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学生自身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完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本身也不能松懈。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但若自身不努力,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教师所教的茶艺知识,自身也要不断的提高。作为学生可以多走出去,去茶博会、茶馆等地方不断观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茶艺比赛,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茶艺比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师,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不断创新。茶艺比赛能在体验比赛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小结

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能让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胡建辉 张新富 赵磊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以寿.中华茶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68-70.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6

1.1教学培养目标混乱

从2008年起,国家司法考试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在就业率低的大环境下,拿到含金量极高的司法资格证无疑成了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法宝。因此,也就引发了关于法学教育目标的思考。关于法学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学术界有三种观点:法学教育是法学专业教育;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秉承不同的教育目标,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外,还有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课堂教学非常功利,只关注司法考试的考点及考试技巧,而对法学基础理论却一笔带过,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非常功利,只学习和司考相关的课程,总体学习效果不好。

1.2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作为成文法国家,法学理论体系很完整。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也很多,而课程的课时数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讲授清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单纯的理论灌输是最简单的方法。所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每一个法学专业的教师都在尽职尽责地讲一整节课,中间几乎没有可以停歇的时间。即便是穿插有案例,也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个知识点,抽象地设定的一个案例模型。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完整地接触过一个真实的案例,缺乏独立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时感觉案子都很简单,但是到实践中看到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就完全傻了眼。更有甚者,我们的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了业就站讲台的,他们没有实践经验,能把理论讲清楚已经很不易,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联系实践了。

1.3学生学习很功利,只为应付考试,积极性差

现在的大学生中,真正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人不多,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期末考试、考研、司考等等。为了考试而学习,势必会功利化,考试考的内容就多花时间,考试不考的或者是很容易就能及格的就少学或不学,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认为专业知识很枯燥,上课只想听老师讲一些有趣的内容,不管它跟课程是否相关。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会独立思考,只是很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看起来像是个好学生,其实不会思考,没有任何想法,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刻理解法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1.4考试形式单调,考试成绩不能反映教学效果

高校法学课程的期末考试,除了实践课之外,主要是笔试。考卷题型不外乎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考查的内容多数是识记和理解性的,分析和运用性的内容少,学生只要在考前背一背,基本上都能取得好成绩。分数的高低几乎完全取决于考生的记忆力,并不能反映考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及格率太低,给自己带来麻烦,会刻意地降低试卷难度,放宽评分标准,过分为学生着想,期末考试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体面的学科成绩,完全不能反映教学效果。真正的考试应该是能够考查出学生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课下是否复习所学内容、查阅相关书籍拓展知识的。

2教育教学的正确价值目标和功能

法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不同目标的法学教育,其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都不相同,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会有根本性的区别。法学教育应该树立什么目标?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法学专业的介绍,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法学教育主张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目标,既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培养,又要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兼顾法律职业的价值培养。教育的根本是思想精髓的传承,而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技能训练或培训,将本科阶段以上的法学教育阶段定位于学术培养。”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本身就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地把法学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割裂开来,做简单的分类,是不科学的。法学教育既要进行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也要进行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既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两种培养目标本身并不矛盾,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另外,根据教学和学习的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对法学知识做系统的理论化梳理,再接触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接受到应用的培训过程。我们不可能只讲理论而不应用实践案例,同样,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直接照搬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成文法的背景下有一定的冲突。法律移植应当考虑本土情况,案例教学应该是为了应用和反思理论知识教育,而不是单纯地采用学习案例的方式来推广经验。法律应用中的经验来自于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系统地讲解法学理论知识,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让理论知识以实践经验作为支撑,而不是简单地依照教材讲授形而上的东西。另外,也可以依照案例教学法单独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根据实践来反思理论,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法学理论、法律条文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否存在更好的选择,从而使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3法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校教育应当回归教育的本质,摒弃功利主义,重塑平静淡然的校园氛围。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必须依照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寻求适合的教育方法,无需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综合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3.1明确教学目标,杜绝功利

法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法学人才。课堂不能只对准司法考试,不能只对准研究生考试,当然更不能只对准期末考试。明确法学教育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法学人才应当既能做学术研究,又可以驾驭实务。比如,在美国,优秀的学者可以到检察机关任职,相反,实务工作者,比如,律师、检察人员、法官也可以到高校任教。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可以良性互动,这并不矛盾。学生只要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任何工作岗位是都能够适应,只是有一个熟练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应当以既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应用法学知识。法学教育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某种利益而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无欲则刚,不功利,才能够使高校培养的法学人才更优秀。

3.2开展灵活生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摒弃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法适合在法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做基础理论的介绍。要想让学生掌握理解法学知识,还应当结合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对于注重运用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法律推理的能力。容易引发讨论和思考的知识点,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到新知识、新观念,得出新结论。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应当是生动有趣的,而不是单一讲授下的枯燥无味。

3.3定期写论文,引导学生做学术研究

法学理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这种应用除了实践应用之外,还应当包括应用理论进行学术研究。每个学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指定选题,指导学生写课程论文或学期论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表达成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清晰地掌握该知识点的发展脉络独立思考得出观点,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论文写作是主动的,不能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种方式也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3.4设立高校实践基地,让实践课程走出校园

如果说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是严谨而枯燥的,那么实践课程应当是生动有吸引力的。实践课程要真正走入实践,不能仅仅找一些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审判,要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案件中,案件的处理直接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效果。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是和当地的公检法部门合作,也可以是联系律师事务所。实践课程不在教室学习,而是在实务部门实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设立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或类似的机构,为学生和青年教师参与法律实践创造条件。学生到社会中去实践校园内学习的法学理论,不但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法律实务,也可以对法律职业本身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起到良好的指引。

3.5明确考试目的,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是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考试的目的,考试不是为了跟学生较劲,也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尽可能使学生淡化对高分的追求。学生对于考试应当是认真对待,又不过分追求成绩。这也对高校学生成绩评定的规则提出了挑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弱化试卷性考试对学生成绩评定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考试。试卷性考试是考查学生知识水平的最简单形式,但是学生的记忆力高低会影响总成绩,掩盖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试卷性考试的同时,应当采用其他一些考试形式。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小组式的审判模拟来评定成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模拟案件在实务中的处理流程。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侧重于理论性的课程可以以论文写作为考试形式。教师指定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也可以在论文写作的基础上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打分。另外,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口试。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试,面对面回答问题。从学生的现场回答直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4结语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临床实习;职业指导;医师资格考试

学员在学完临床理论课以后要进入临床实习,以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随着医疗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的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在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均要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员才有资格执业行医,否则就不能成为事实上的执业医师。因此如何提高学员的考试通过率同样是每个教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临床带教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理论与临床病例以及相关执业医师考题进行结合讲解,使实习学员收获很大,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 基本实施方法

1.1 首先我们将本科常见病例进行总结,并摘选与我科疾患内容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试题选自国家正式出版的复习题内容),对来我科实习的学员进行讲解,使学员获得初步印象。

1.2 实施细则。在带教过程中遇到典型病例则进行详细讲解,比如遇到休克的病例以及抢救的不同时期时,在带领学员进行抢救休克病情稳定以后,将学员集中到一起,进行本病例过程的讲解并随即选择试题“纠正外科休克并酸中毒关键措施是:A.给予碱性药物;B.加大通气量;C.排酸治疗;D. 改善组织灌注”,或在遇到脱水的病人时,选择试题“外科病人最易发生哪种体液代谢失调:A.等渗性缺水;B.低渗性缺水;C.高渗性缺水;D.急性水中毒;E.慢性水中毒”等,以及遇到其他类似病例时,教员均要不耐其烦给学员充分的考虑、回答时间,讲解中对每个答案都要进行表述(选项和非选项的鉴别点等),当然也要留下疑问,以促使学员能够看书、讨论。诸如这样的示例在我科已有很多,我们根据时间和事情的安排采取不同的讲解形式,有的时候是在抢救病人后进行现场讲解,有的时候是在科室交完班后集中讲解,抑或在每周的教学例会上进行讲解,时间紧张只讲一个例题,时间充裕可以多讲几个,总之根据病例和时间的允许度进行安排。

2 结果3 讨论

采取此种形式的实习带教虽然增加了教员的工作量用以复习基础知识和阅读、筛选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但是对于学员来讲,在实习过程中就接触到执业医师考试题并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应该是一个捷足先登的尝试。传统的实习带教都是教员对病例进行讲解,对学员进行提问[1?2],尚未见到与执业医师考题进行结合的方法进行带教。但是我们认为,既然要做好教学附属医院的教员,就应该把学员的学习质量放在首位,把学员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视为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既真正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员,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教学附属医院的教员。当然我们科室内也把实习带教的水平作为考核每个教员的指标之一,以此来调动教员教学的积极性。

当然学员实习有很多方式进行学习,我们只是根据目前形势探讨了自己的一点体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员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顺利地通过国家组织的执业医师考试。(注:此实习带教方式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附属第260医院作为带教推广科目)

【参考文献】

   1 江跃华,韩巧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外科实习带教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4):126?127.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8

【关键词】 试卷评讲;促进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阶段教学实践中,试卷评析课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依然是目前教育的主旋律,其实质还是以分数或者等级来评估学生的优劣。因此,就必然有考试,也一定有试卷评讲,试卷评讲课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必修课型。怎样使评讲课具有价值,不得不让一个立足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发展主体的教师认真思考。结合我上的试卷评析课的所思所得,谈谈自己的操作思路和粗浅看法。

一、分析阶段――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试卷评讲的准备阶段,首先要求教师总结试卷规律,即在评讲试卷前,教师必须全方位分析试卷命题特点,学生考试情况,做到思路清楚,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具体来说,可从三个角度入手。

1、抓住典型,突出重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选择,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教师对一套试卷应进行整体性梳理,全面、客观地分析各得分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清楚错题的症结所在,学生需要弥补的是什么,查明原因,抓住典型,突出重点。

2、分析思路,找出规律。平常课堂教学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讲评试卷时,则应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随着新课标的实行,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体现在试卷上就是把知识放在生活的环境中。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帮助指导学生分析考点,分析考查的主次知识点,综合的知识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既要注重语文即生活的特点,又要注重检测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注重延伸,了解变数。就考试来说,考试重点是相对稳定的,但命题者却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对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和设问方式推陈出新。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应注意卷面原题的迁移变化;与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这就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合理的延伸,进而达到拓展其思维空间的目的。

总之,一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能在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心讲析同时,迁延教法,创新思维,归结技巧,才能达到真正丰富试卷评讲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评讲阶段――讲求策略,师生互动

在评讲时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达到花最少时间,体现最大价值。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划分小组,拓展讨论空间。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把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分若干个小组,有的是按平时关系较接近的分为一组,有的是按错题类分为一组,有的直接以原学习小组划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与组合,便于讨论和交流的落实。

第二,教师小结,开发思维空间。这一环节中,需要教师把在准备阶段中找出的共性问题略作说明,让学生大致了解整体考试情况,同时变化角度,对把原题进行变化处理,同学生一道进行解题小结和反思,引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空间。

第三,组内讨论,释放个性色彩。分组划分解决了学生讨论、交流的思想障碍,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和提高了学生主体地位。“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否则,讨论只能成为闲谈和形式。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交流,讨论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第四,师生互动,提高解答能力。紧承上一教学思路,要求学生把在讨论中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总结,达成共识,充分体现试卷评讲中的“有的放矢”,而非泛泛而谈,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第五,个性发言,交流新的体会。这一环节中把教师的教学任务加诸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来总结学习经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醒应注意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解放自己”。我个人认为只要在每一次测试中学生有那么一点收获,都算是成功的。

三、以评促优,注重实效

在试卷评析中,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思考,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想学什么,学生讨厌把试卷评讲课作为订正答案课。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找出一条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在考试中促进学习,在评讲中优化知识。设计好评讲策略,充分体现考试功能,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转移教学重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过去的试卷讲评都是教师先查阅大量资料,想尽千方百计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股脑儿全都“塞”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收集的信息,忽视了学生究意想学什么,哪些知识没掌握,自然效果不会很好。

其次,调整教师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中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应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认识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卷评讲课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加强,它的归宿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把考试目的与学习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在考试中促进学习,在评讲中优化知识结构,这是开展好试卷评讲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编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师考试论文范文9

【关键词】 理论实践一体化;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41;R78

口腔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又包括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检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急救技术、基本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医德医风实例考核六部分。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都是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主要口腔临床学科,同时也是口腔助理医师考试的重要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业助理医师应试能力[1]。本文通过对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评教结果和口腔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探讨其教学效果。

1.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将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按随机抽签的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即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授课,另一组为实验组(62人),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两组学生的授课总课时、主讲老师完全相同,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等一般特征也无统计学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1根据培养目标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修订《口腔内科学》教学计划

将《口腔内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牙体硬组织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4个课题,每个课题6-8堂课,每堂课4学时,采用2+2理论+实际教学模式。

1.2构建并编制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采用“课题化”教材结构,每个课题为一个学习单元:①“相关知识”部分,将本课题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够用为度,学以致用,努力使其脱离理论教材;②技能部分,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操作要领和难点,力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改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条件,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①利用仿头模和多媒体教学,改善模拟真实教学环境;②在附属医院口腔科设立校外实训场所,加强实践环境与岗位统一性.

1.4 适应职业岗位培养需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通过教师职业学习培训,强化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由具有高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讲授机制,保障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5 规范考核方法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1) 当堂进行课程测评:

① 口试: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② 笔试:教师发给学生提前打印好的试卷,学生答完试卷后,当堂交试卷,教师批阅后马上讲解; ③ 现场操作技能测试 :随机抽取3-4名学生进行该次操作,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

(2) 4次课题单元测试和期终总测试方式:考试题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随机组合汇于一张试题卡上共一百张卡。考试时,学生随意抽出一张,准备5 min,口头回答理论问题,接着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操作的全过程,教师当场评价考试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见表1):

为考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 组织2010级124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项目包括: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富有启发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培养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评分标准参照湖南医药学院教务处制定的学生期末评教标准,每项满分20分,共100分。

3. W生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2):

毕业后一年124人参加了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验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52人,对照组62人中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8人,理论考试实验组平均分数84.02 ±9.84,对照组平均分数74.95 ±11.22,实验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

4.讨 论

自国务院颁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就成为检验一个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了医学教学水平。每年有大量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实践技能及理论考核,每年技能考核通过率约70%,而理论考核通过率仅为20%-30%,考试合格率低[2]。这就要求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专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本人通过对2010级我校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124位学生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学生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普遍认为该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通过对两组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发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应试能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将高职高专口腔内科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起来,受到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青睐[4]。

参考文献

[1] 王江红,李建国,王县成.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16年发展与展望[J]. 医学教育管理,2015,01:84-89.

[2] 杨枝彩.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学与内科学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5):63-64.

相关期刊